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

【关键词】脾肾互赞理论渊源影响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脾肾有“相赞之功能”,“……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病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且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犯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二脏为生人之根本……二脏有相赞之功能”〔1〕。互,《简明古汉语字典》谓:交互;《汉语大字典》谓:互相,彼此;《实用汉字字典》谓:交互,互相。脾肾互赞的“互”点出脾与肾之间是双向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联系。赞,《康熙字典》谓:佐也;《实用大字典》谓:佐也或助也;《简明古汉语字典》谓:帮助、协助、辅助;《古汉语实用词典》谓:辅助、辅佐。脾肾互赞的“赞”指脾肾间存在着辅佐、协同的关系。脾肾互赞的含义即是指脾肾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包括生理上脾与肾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辅助关系,以及临床治疗脾肾相关疾病时脾肾相求、相并互茂的关系。

2脾肾互赞的理论渊源

李中梓的脾肾互赞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藏象学说及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而形成的。

《内经》、《难经》对脾肾关系进行了一些论述。《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1〕《素问·玉机真脏论》论述疝瘕病名时提出“弗治,脾传之肾。”《难经·五十三难》曰:“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2〕。这些论述从五行制约和疾病传变的角度论述了脾肾之间的关系,成为后世医家论述脾与肾关系的依据。

许叔微认为“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维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普济本事方·二神丸条》)指出脾的运化功能须有肾火的推动。严用和在分析“补真丸”方义时有“……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认为脾土需要肾阳的温煦。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有“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只有水土合德,脾肾互济,才能化生万物。李杲《脾胃论·阴阳寿夭论》中有“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故“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也”。认为脾肾作为人身之根本,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丹溪认为脾与肾相关互济是构成人体生命之基础,在《丹溪心法·卷二》中言:“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而“水则肾主之,土谷则脾主之”。薛己认为:“真精合而生人,是人亦借脾土以生”,临床以脾肾兼亏为多见,力倡脾肾兼补。万全认为“肾为元气之根,脾胃为谷气之主,二者当相交养也。”应重视两脏调补,以期二者互济而益于人体。

李时珍认为“脾乃元气之母”,“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元气得其滋养而充实。王肯堂认为“……土全赖水为用也。故曰补脾必先补肾,肾精不足又须补之以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中指出:“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认为脾与肾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又指出“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认为善养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赵献可认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腐熟,始能运化也。”(《医贯》)强调欲补太阴脾土,先补肾中少阳相火,肾火对脾土有温煦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