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目前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广,危害极大。国内有近10%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逾1.2亿,其中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或肝癌。可以说,在医院,无论从事哪一专业的医疗工作,总免不了要接触到乙肝病毒的感染者。

一、乙型肝炎相关知识

(一)病原学

1965年费城遗传学家Brumberg在研究血清种系多样性时,发现曾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抗体,可以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发生沉淀反应,被认为与血液病有关,该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的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68年认识到该抗原与肝炎有关,称肝炎相关抗原(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即现在称之为HBsAg,此后免疫电镜用于澳大利亚抗原的检查,观察到病毒颗粒,70年Dane报道了完整的HBV颗粒。

HBV属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idae)。该属中还有: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round spuirrel hepatitis virus, GSHV)、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及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eron hepatitis B virus, HHBV)。由于HBV感染的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等)较难获得,这些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肝炎模型常用作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研究。

1.HBV形态结构

电镜观察HBV感染者血清中HBV颗粒可呈三种形态:①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直径42nm,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结构为:

外层:囊膜。含HBV表面蛋白(HBsAg)

内层:核衣壳。含HBV核心蛋白(HBcAg)

核心:含HBV基因组(HBV DNA)和DNA多聚酶(DNAP)

②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在血清中含量最多,为Dane颗粒数的103~106倍。

③管形颗粒:22×40~400(另有报道为100~1000)nm。

后两者仅含HBsAg,为病毒过剩的外壳,无感染性。

2.HBV基因组结构

HBV DNA全长约3.2kb,为双股环状。双链长度不对称,全长的一链为负链,与病毒的mRNA互补;较短的一链为正链,其长度为负链的50%~85%。HBV负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即基因编码区,open reading frame, ORF):

pre-S1区:编码pre-S1 大蛋白

S区pre-S2区:编码pre-S2 中蛋白

S区:编码HbsAg 主蛋白(表面抗原)

C区pre-C区:编码HbeAg

C区:编码HbcAg

P区:编码DNAP

X区:编码HbxAg 因开始鉴定时,对该基因表达产物功能不明确,而称

为X区,现已了解X蛋白可调节病毒基因的转录水平。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为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水平传播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血及分泌物:如注射、拔牙、刷牙、静脉吸毒等。(痕量血液0.0004ml即可感染)

性传播:临床不少见。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含HBV DNA。

密切接触:有可能

食物传播:可能性较小,传播需病毒量大、口腔粘膜有破溃

(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有破损而接触母血)、产后密切接触和经胎盘或生殖细胞传播可能

现象1. 脐血中发现Dane颗粒(病毒可能通过破损的胎盘屏障)

现象2.精液中查到HBV DNA,且精子中有整合的HBV DNA序列

(3)医源性传播输血、血透、内窥镜消毒不严格等

3.易感人群

(1)低发病区:HBV感染高峰为20~40岁;高发病区:HBV感染高峰为4~8岁(2)男、女性HBV总感染率相近,但发展为慢性乙肝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4)免疫力:感染后对同一HBsAg亚型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免疫力不完全,偶可再感染其他亚型的HBV。

(四)临床特点

1.潜伏期:2~6个月,平均3个月。

2.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

急性肝炎:较少见。很多急性乙肝实际上慢性无症状感染者急性发作。

慢性肝炎:最多见

重型肝炎

慢性HBsAg携带者:病人无临床症状,常因体检查出HBsAg阳性,HBeAg亦可阳性。大部分携带者肝组织有病理变化,多为轻度,亦有少数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

二、HBV血清标志物(HBVMs)及其临床意义

(1)HBsAg

HBsAg在HBV感染后2~6个月(相当于潜伏期)出现。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该抗原可消失,而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HBsAg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例如,病毒基因S区可整合入肝细胞DNA中,S基因可随肝细胞复制而持续表达,不断产生HBsAg,即使病毒被清除仍可长期阳性,但此时血中并无完整的Dane 颗粒。(类似于“空心汤团”)

HBsAg有10个亚型,主要的亚型有4个:adr、adw、ayr和ayw。我国长江以北以adr 为主,江南为adr与adw混存,而新疆、西藏、内蒙等各少数民族几乎全为ayw。(2)抗-HBs

抗-HBs一般于急性HBV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此间隔期两者均不能检出,称为“空白期”或“窗口期”(window phase)。

体内一般不能同时检出HBsAg和抗-HBs,因为两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只有当其中

一种成份减少或消失后,另一者才能被检测到。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在体内可持续数年。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针对不同亚型的HBsAg产生的抗-HBs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力,但保护不完全。因此,接种疫苗时应考虑当地流行的主要HBsAg亚型。

(3)HBeAg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病毒在肝细胞内首先合成其前体,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并释放到细胞外。因此HBeAg只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清中。

C

HBeAg HBcAg

分泌到肝细胞外(血清中)

HBeAg较HBsAg出现晚、消失早。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其阳性者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92%左右。(4)抗-HBe

抗-HBe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标志着病毒的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以前认为一旦由HBeAg(+)转为抗-HBe(+),即表明患者无传染性。但自从PCR技术出现后,通过检测HBV DNA发现,约16.3%~30%的抗-HBe阳性者血清HBV DNA仍阳性。原因如前所述,可能是前C基因发生突变,而使病毒不能分泌HBeAg,即所谓变异株。此类病人病毒复制及肝脏炎症仍持续存在,且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亦差。

(5)HBcAg及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即降解为HBeAg,故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抗HBc-IgM:只能维持6~18周,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指标。抗HBc-IgG:出现较IgM抗体晚,但可长期持续存在。在HBV表达的所有抗原中,HBcAg 的免疫原性最强,因此极易诱发相应抗体的产生,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6)HBV DNA

HBV DNA是HBV感染及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

主要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

(7)“两对半”意义判定

①二对半:指血清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检测“二对半”的目的是判断有无HBV感染及其感染状态如何。

②血清抗原/抗体转化率:指HBV感染者经某种治疗后,血清中HBeAg(+)转化为抗-HBe(+)的机率,是评价药物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转阴”:这是报纸、广播等媒体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尤其是一些不正规的药品、保健品宣传资料中更是经常用到,号称××药物对乙肝治疗的转阴率能达到××%,HBsAg的转阴率能达到××%。这是很不正规的提法。临床判定药物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常用指标是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化率。

③“两对半”意义

HBsAg:绝大部分HBV现症感染者为阳性(极少数S基因变异者除外);但阳性并不能肯定有传染性,即不一定有完整的病毒颗粒存在。(空心汤团)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又称中和抗体),出现后提示病毒已基本清除,病情恢复。(最近有报道,抗-HBs阳性者中,有极少数HBV DNA仍阳性,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HBeAg:是病毒复制标志,阳性者几乎肯定有传染性。但阴性不能否定有病毒复制。

抗-HBe:单看其阳性与否意义不大,应结合HBV DNA检查。

抗HBc-IgM:提示近期有急性HBV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复制较活跃。

抗HBc-I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但仅凭这一个指标不能判断目前的HBV感染状态。

HBV DNA(+):是病毒感染与复制的直接证据,肯定有传染性。

HBV DNA(—):提示病毒复制水平低或已清除。

④具体分析举例

HBsAg 抗-HBsAg HBeAg 抗-HBeAg 抗-HBcAg 意义

+ + 急性肝炎早期,传染性强

+ + + (大三阳)急慢性现症感染,传染性强 + + + (小三阳)传染性应结合HBVDNA检测 + + 有过HBV感染,传染性根据HBV DNA + + 感染的恢复期,有免疫力,无传染性 + 注射疫苗后;遥远的过去HBV感染过 + + 窗口期;HBV感染已过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 序号HBsA g 表 面抗 原 抗 -HBs HBsA b 表 面抗 体 HBeA g E 抗原 抗 -HB e HBe Ab E 抗 体 抗 -HBc HBcA g 核 心抗 体 临床意义出现率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1-30%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 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10%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 出现前的窗口期 2-10%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1-6%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0.5-5% 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10-15% 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5-15%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5-10%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30-40% 16种少见模式 1+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

0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1 1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1 2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1 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1 4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 9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 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 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 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 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2 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为方便大家学习记忆肿瘤标志物的参考意义现总结归纳如下:甲胎蛋白(AFP):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升高,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有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 癌胚抗原(CEA):胃肠道肿瘤,特别是肠癌,癌胚抗原会升高。癌胚抗原对手术后监测有重要意义,肠癌患者经过治疗癌胚抗原可下降或恢复正常,如果手术后癌胚抗原持续升高,就要考虑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应定期监测。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65岁以上老年男性特别要注意,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肥大症状相似,两者都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增多等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务必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以排除是否患有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19-9(CA19-9):对于诊断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高敏性为91.7%,特异性为85% 糖类抗原125(CA-125):80%~90%女性卵巢癌患者糖类抗原125可升高。但也有不少非卵巢癌的恶性肿瘤可升高,如胰腺癌、肝癌、胃肠癌、乳腺癌。 化验患者血液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在肿瘤普查中早期发现肿瘤,并观察肿瘤治疗的疗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

1)甲胎蛋白(AFP)为原发性肝癌、睾丸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2)癌胚抗原(CEA)为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3)糖类抗原125(CA125)为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4)糖类抗原153(CA153)为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忐物; 5)糖类抗原19-9(CA19-9)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6)糖类抗原724(CA724)为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7)糖类抗原242(CA242)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8)糖类抗原50(CA50)为消化系统肿瘤、乳癌、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9) CYFRA21-1(cy211)为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小细胞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的标志物; 1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胚胎细胞癌、滋养层肿瘤(绒癌、葡萄胎)等肿瘤的标志物: 13)甲状腺球蛋白(TG)为甲状腺癌的标志物 14)铁蛋白 (SF)为消化系统肿蜜、肝癌、乳腺、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5)B2微球蛋白(B2MG)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肺癌、甲状腺癌、鼻咽等患者体液中升高; 16)鱗状细胞抗原(SCC)为宫颈瘟、肺鳞癌、食管癌等肿瘤标志物。目前临床上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肿瘤标志物有动态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研究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研 究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50例,根据乙肝血清标志物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为抗-HBc阳性、HBeAg、HBsAg,共14例;B组为抗-HBc阳性、抗-HBe、HBsAg,共29例;C组为抗-Hbe阳性、HBsAg,共9例。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B、C三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74.1%与55.5%。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60.6±15.2)×107copies/mL、(37.8±13.4)×107copies/mL与(22.3±8.2)×107copies/mL。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无法对乙肝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情况作出明确的判断,易出现漏诊与误诊。而HBV-DNA定量检测可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可对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情况作出明确的诊断,降低漏诊与误诊几率。因此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病毒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定量检测;乙肝;价值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肝病毒(HVB)感染所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包括乙肝血清标志物诊断与HBV-DNA定量检测[1]。临床上对于该两种诊断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对该两种诊断方法对于乙肝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5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5~65岁,平均(44.8±3.4)岁。根据乙肝血清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划分,其中A组为抗-HBc阳性、HBeAg、HBsAg,共14例;B组为抗-HBc阳性、抗-HBe、HBsAg,共29例;C组为抗-Hbe阳性、HBsAg,共9例。 1.2 方法 1.2.1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以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Be、抗-HBc、抗-HBs、HBsAg、HBeAg等五项。 1.2.2 HBV-DNA定量检测诊断仪器与试剂为Option DNA Engine型PCR增仪口荧光定量HBV-DNA试剂盒,选择荧光定量检测法PCR。所有步骤严格按照相关说明进行。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1:59 发表者:曹水江(访问人次:4326)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定义 1978年NCI提出 1979年确认并开始使用 由肿瘤组织产生的存在于肿瘤组织本身,或分泌至血液或其他体液,或因肿瘤组织刺激,由宿主细胞产生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物质。 应当具备:特异性强;敏感性好 肿瘤标志物常用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 酶免疫测定技术, 荧光免疫测定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IA),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DNA提取技术, DNA杂交技术,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PCR技术 肿瘤标志物分类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β 2微球蛋白本-周蛋白铁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甲状腺球蛋白SCC-Ag CYFRA21-1,组织多肽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antigen,TPA) 糖类肿瘤标志物 CA19-9 CA50 CA242 CA72-4 CA125 CA15-3(CA-27-29) 酶类肿瘤标记物 α-L-岩藻糖苷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钙素儿茶酚胺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多胺类肿瘤标志物 5-羟色胺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9) 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β 2微球蛋白本-周蛋白铁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甲状腺球蛋白SCC-Ag CYFRA21-1 甲胎蛋白(AFP) 1956年在人胎儿血清中发现,单链糖蛋白590aa, MW70000, 胎儿6周开始合成,12-15周高峰,出生后1-2年降至成人水平, 正常妊娠中期达90-500ng/ml, 正常参考值:<10ug/L AFP临床意义 (1)原发肝癌 80% AFP>400ng/ml, 原发肝癌近20% AFP正常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绝大部分AFP<400ng/ml (3)内胚层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与其伴肝转移者AFP可升高 (4)妇女妊娠3个月后,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高峰,一般在400ng/m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尽管其亦可感染肝以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如脾、辜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可致持续性病毒感染。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己超过10%,通常判断m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mc(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 IgM和HBV DNA等,了解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 机体感染HBV后,HBV的包膜和核壳抗原作为外来抗原物质可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膜上抗原受体复合体的α自异二聚体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的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短肤进行,而体液免疫应答是基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特异识别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分泌型或结构型病毒抗原,且根据在抗原结合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又分为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两种方式。 1.1.细胞免疫应答 机体对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HLKII和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HBV的包膜抗原和核壳抗原均可激发机体的川一个或多个表位的HLA一II类限制性CD4+和I类限制性CD8+T 细胞应答。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对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针对的是HBV的核壳抗原(HBcAg),且反应强烈,相对来说,针对mv包膜抗原(HBsAg等)的T细胞应答则要弱得多。一般认为,对HBV核壳抗原的这种强烈的HLA-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关系。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病毒特异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通过旁路机制辅助HBV 包膜特异性的B细胞产生抗ms中和抗体。后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抗HB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急性乙肝时,针对msAg的HLA一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很弱。在慢性HBV感染,外周血中针对所有HBV抗原的T细胞应答与急性肝炎时相比较明显要弱,肝组织中可检测到有T细胞应答,但应答率亦较低。当慢性肝炎出现急性发作时,随着病毒复制活跃,血循环中HBV DNA和HbeAg大量增加,机体针对病毒衣壳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出现增强,但此时由于HbsAg浓度无明显变化,针对病毒包膜抗原的T细胞仍较弱。这表明针对病毒核衣壳的II类限制性TE细胞应答可能依赖于衣壳抗原一定阙水平的表达,而病毒包膜特异性的T细胞应答由于持续高水平的HBsAg的存在受到抑制。 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强烈的针对HBV包膜、衣壳及多聚酶的多个表位的多克隆性HLA-I类限制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应答。目前已确定的CTL表位大多为HLA-A2限制的。不同患者的CTL应答所识别的病毒抗原表位有所不同,大多数都可识别核心18~27,包膜183~191,250~258,335~343和多聚酶455~463的表位,少数识别其它表位,说明对HBV 的CTL的反应有个体差异。到目前为止,在核衣壳抗原上只发现了一个HLA-A2限制的CTL 表位,而HBV包膜抗原中有11个识别表位,多聚酶有5个,与II类限制性CD4+T细胞应答正好相反。所产生的针对病毒包膜抗原的强烈的CTL反应可能与包膜抗原的强亲水性有关。一些CTL识别表位常常位于与病毒特异性功能有关的病毒氨基酸序列中。如核衣壳141~151位点与HBcAg定位于胞核以及mv基因包装信号有关,该位点同时又是HLA-A51和HLA-AW68限制的CTL的识别表位:又如HBV包膜250~269位点与HBsAg跨膜有关,同时又是HLA-A2限制的细胞表位。CTL识别表位与病毒特异性功能相关序列一致的现象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病毒的这些CTL识别表位在机体的免疫压力下发生变异从而逃避免疫清除,这种变异也势必影响病毒的生活周期。急性HBV感染者对HBV所有抗原均有强烈的CTL 反应,而慢性持续感染者常常仅呈现微弱的甚或检测不到的病毒特异CTL反应。 1.2. 体液免疫应答 对HBV包膜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是T细胞依赖的。由于抗HBV包膜抗原的抗体通常是在急性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2)慢 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 阳”。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 感染。 (3)免疫复合物的存在。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 -HBs尚未出现;(3)无症 状HBsAg携带者。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 复。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 (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注意爆发性乙肝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 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 阴性,或呈假阳性。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参考值:<20ng/ml (放免法) <10.9ng/ml (化学发光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200ng/m1,且渐升高,可达400ng/m1。急慢性活动性肝炎可>100ng/m1,但随转氨酶恢复正常可逐渐降低。 .妊娠、睾丸及卵巢肿瘤、某些消化系肿瘤伴肝转移者水平增高。 2、癌胚抗原(CEA):参考值:放免:<15ng/m1 发光:<5ng/ml .对消化道肿瘤如: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肿瘤有较好的阳性检出率,亦可作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因其在良恶性疾病间可有交叉,对其特异性有一定影响,但良性病变一般仅有暂时低度增高。亦可作为肿瘤病人的一般追踪随访指标。 3、β2-微球蛋白(β2-Mg): 参考值:血清1.675±0.335ug/ml,尿0.091±0.068ug/ml .体内正常有核细胞均能合成,肿瘤细胞代谢活性增高,至血中水平升高,各类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诊断为有价值指标。 .亦可作为其它肿瘤辅助指标。血、尿中β2-Mg可作为灵敏的肾功能评价指标。 4、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或SF) 参考值:成年男性:28-397ng/ml,女性:6-159ng/m1 .贫血或肝功能异常,可使Fer的水平增高。原发性肝癌患者70%以上Fer水平增高,与AFP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血液淋巴系统,及其它系统实体肿瘤可有一定程度增高。 5、糖类抗原CA-50:血清中阳性界值:<25U/m1 .广谱肿瘤标志物,主要为胃、结直肠肿瘤,其它消化系统及卵巢、膀胱,前列腺,肺、乳等均有一定阳性率。可作为其它肿瘤标志物的辅助指标。可做为放化疗及术后观察,或复发监测。 6、糖类抗原CA-19-9:血清中阳性界值:<37U/m1 .胰腺癌、胆管癌特异性升高,可大于200-240U/ml以上。胰腺炎,阻塞性黄疸病人可呈轻、中度升高,症状改善可恢复正常,持续高水平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 .结肠癌、胃癌也可有较高阳性率,可与胃肠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阳性率。 .用于肿瘤治疗中追踪、随访,对复发的早期诊断亦有重要价值。 7、糖类抗原CA-724:血清中阳性界值:<6 U/ml .对胃癌的敏感度为60%,亦适合术后及化疗后疗效观察和追踪复发的指标。 .对胆道系统、结直肠、胰腺肿瘤等亦有一定敏感性,可作为联合检测指标。 8、糖类抗原CA-125:血清中阳性界值:<21 U/m1。 .卵巢上皮细胞癌等卵巢肿瘤指标,并有助确定化疗疗程,监视病情发展和预后期。 .对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诊断有一定辅助参考价值. 9、糖类抗原CA-15-3:正常参考值:<38U/ml .乳腺癌治疗后追踪监视的特异指标; .对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有一定阳性率。 1O、肺癌抗原CYFRA-21-1:阳性界值:<3.3ng/ml .各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阳性检出率为70-75%,随临床分期升高。 .可作为肺癌手术和放化疗后追踪早期复发的有效指标。 .对其它肿瘤,如头颈部、乳腺、宫颈、膀胱、消化道肿瘤均有一定的阳性率。 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参考值:血清:4.7-14.7ng/ml 脑脊液:O.5-2.0ng/ml

精选-肿瘤标志物12项及临床意义

(1) AFP:甲胎蛋白: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β2—微球蛋白 (9)Fe Pro: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I以下。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以下简称HBV)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即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对临床医生和被检对象至关重要。为了解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解释和服务工作,现就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和少见模式(HBsAg、抗-HBs、HBeAg /抗-HBe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进行解释。 一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对HBV的检测通常采用五项血清学标志物联检,并且已经习惯了把五项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全面分析了解HBV感染后的免疫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现就HBV常见的十种模式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总结见表1(摘自文献1)。 表1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模式HBsAg 抗-HB s HBeA 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1 - - - - - ①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②窗 口期 2 - - - - + 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失,抗-HBs尚未出现;③隐匿性HBV感染 3 - - - + + 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③抗-HBs出现前的窗 口期 4 - + - - - ①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 5 - + - + + ①急性HBV感染后康复;②既往感 染有免疫力 6 + - - - + ①急性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 带者;③传染性弱 7 - + - - + ①既往感染,有免疫力;②急性H 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①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②慢性 HBsAg携带者 9 + - + - + ①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 HBV复制,传染性强。 1 0 + - - - - ①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潜伏期;②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意义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与ALT结合用于肝炎和肝癌的鉴别。 2.癌胚抗原(CEA) 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3.癌抗原125 (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 4.癌抗原15-3(CA15-3) 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但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 5.癌抗原19-9(CA19-9) 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胃肠道和肝的多种良性和炎症病变,如胰腺炎、轻微的胆汁郁积和黄疸,CA19-9浓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过性”,而且其浓度多低于120U/ml。 6.癌抗原72-4(CA72-4)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CA72-4与CA125联合检测,作为诊断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肿瘤的标志,特异性可达100%。7.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 21-1) CYFRA 21-1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尤其对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CYFRA 21-1也可用于监测横纹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特别是对预计膀胱癌的复发具有较大价值。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CYFRA 21-1值的变化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检查。 CYFRA 21-1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鉴别特异性比较好。 8.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小细胞肺癌患者首轮化疗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呈一过性升高。 NSE也可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NSE水平的测定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监测疗效和预报复发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测定尿液中儿茶酚胺的代谢物更有意义。 9.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是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摘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为肝炎病毒,目前已明确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除HBV为双链DNA病毒外,其余均为单链RNA病毒。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以HAV、HBV、HCV的感染更为突出。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根据各种肝炎病毒有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能准确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 (一)甲型肝炎病毒IgM、IgG抗体(抗-HAVIgM、抗-HAIgG) 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HAVIgM和抗-HAV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在甲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发病后几天)血清中即可出现抗-HAVIgM,滴度很快升至峰值并持续2~4周,发病后1~2个月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消失。因此,抗-HAVIgM阳性,尤其是滴度较高时(>103),常表明急性HAV感染或复发。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IgG抗体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甲型肝炎抗原(HAV-Ag) 在粪便或肝组织中检测到HAV-Ag可作为急性甲肝的证据,但检测不到HAV-Ag也不能排除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因为HAV-Ag的排出期很短,而且通常只在潜伏晚期。 发病前1~2周内,感染者可通过常规粪便检测HAV-Ag而被发现。此时尚未出现ALT/AST 升高,也未出现抗甲肝抗体。早期发现对于预防治疗很重要(在接触者中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 粪便中HAV-Ag排泄的持续时间与传染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如果粪便HAV-Ag阴性,那么特殊的卫生措施,例如粪便消毒或隔离患者,就势在必行。 (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HBsAg是检测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以维持数周、数月、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2.血清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②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肝炎、肝硬化、肝癌;③慢性HBsAg携带者。 3.HBsAg也可从许多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4.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也有报道,可能与S基因变异使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改变所致。HBsAg阴性、HBV-DNA阳性的患者中发现其124位的半胱氨基缺失,结果导致HBsAg的分泌障碍。目前,临床检测发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提示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HBV多种亚型的交叉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可能。 (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1.抗-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够清除病毒,防止HBV感染,在急性乙肝中出现最晚,表示机体开始恢复,其抗体可持续多年,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2.抗-HBs阳性意义:既往曾经感染过HBV,但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②乙肝疫苗接种后已产生抗体。 3.抗-HBs如果以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出现,提示可能与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五)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1.HBeAg位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溶性抗原,其合成受HBV遗传基因调控,

肿瘤标志物12项及临床意义

(1) AFP:甲胎蛋白: 令狐采学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β2—微球蛋白 (9)Fe Pro: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 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

(完整word版)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两对半”)的 临床意义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H 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 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 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 临床上,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和受HBV感染的肝细胞浆中。 HBsAg阳性一般来说表明机体内存在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 BV感染。原因是:①可能由于HBV和HBsAg含量极少,检测方法不够灵敏而漏检,或因试剂质量和操作问题而出现假阴性;②S基因变异引起HBsAg的表达和分泌发生障碍,体内虽存在HBV,但血清中测不到HBsAg或很少[5,6];③S

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概念 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在发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或几种正常细胞所没有的或含量很低的“特异性”物质,或者是宿主细胞对癌细胞入侵反应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或质上与正常细胞或良性疾病相比有显著差异 肿瘤标志物很重要,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细胞肿瘤标志物(cellular Tumor Marker) 主要是指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膜上表达的标志如生长因子、激素受体、癌基因以及抗癌基因表达产物P53等 体液肿瘤标志物(humoral Tumor Marker) 是指由肿瘤组织分泌到外周血和尿等体液物质中中的标志,其浓度高于正常生理水平,如肿瘤相关抗原(CEA、AFP和CA系列抗原)以及肿瘤诱导产生的物质(如CRP) 根据肿瘤标志物的来源、分布、增殖程度 及其与肿瘤的关系,有可分为5类: ⑴原位性肿瘤相关物质:在同类的正常细胞中含量甚微,但当细胞癌变时迅速增加,如一些细胞蛋白、各种细胞的酶。特异性不强。 ⑵异位性肿瘤相关物质:是由突变的肿瘤细胞产生,不是同类正常细胞的组分,如异位性激素、脑癌血ACTH可明显升高。小细胞肺癌时血,NSE明显增加,这类物质表达的特异性较强 ⑶胎盘和胎儿性肿瘤相关物质:在胎儿过程中可升高,当胎儿成长后开始消失,而在成人组织细胞癌变时,这类物质又再次产生或表达;癌胚性物质如CEA、AFP、碱性胎儿蛋白(BFP)

和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胎盘性物质,如妊娠蛋白(SP);激素如HCG、酶和同工酶。 ⑷病毒性肿瘤相关物质:可引起人或动物肿瘤生成或细胞恶性转化病毒,分为DNA和RNA 病毒两种,如HTC-1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EB病毒(伯基特化淋巴瘤),HS病毒(宫颈癌与皮肤癌),HB病毒(肝癌)和人巨细胞病毒等 ⑸癌基因、抗癌基因及其产物:癌基因激活和抗癌基因失活及其产物表达异常,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如CD117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间质瘤(GIST)的依据。 综上所述,人体的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有许多物质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如酶、激素、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等,广义的肿瘤标志物还 包括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等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用途 ㈠肿瘤筛查应是一份方便简易的方法,但由于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同时存在于健康人组、良性疾病组和恶性肿瘤组的循环血液中,而且浓度水平有较大的重叠,其特异性不足以用于癌症普查的过筛试验,只在肿瘤的高发区或有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中作为过筛试验。 ㈡临床诊断:由于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尚不够高,难以准确区别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标志物浓度轻度升高,可能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变异,也可见于非恶性疾病。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某一肿瘤标志物的测定诊断癌症。但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特别是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取得非常成功。 联合检测 一般选择细胞类型相同的肿瘤所共同表达的标志物,有助于鉴定癌的原发部位。 以上皮细胞癌检测盘为例,乳腺癌、卵巢癌肠癌、前列腺癌、胃癌和胰腺癌等来自上皮细胞都含有类似的遗传组分,但由于各种细胞的细胞分化不同,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有差别,即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HBV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HBV 是一种小的有包膜病毒它被分类为嗜肝 DNA 病毒科中的一员。虽然HBV 在动物病 毒中有若干近亲,但人类病毒中没有与 HBV 相似者,HBV 的DNA 基因组只含四个编码病毒蛋 白的基因:编码三种形式的表面抗原的表面基因 S ,编码HBeAg 和HBcAg 的前核心/核心基 因C ,编码x 抗原的基因X 和编码HBVDNA 聚合酶的聚合酶基因 P 。 HBV 的复制 000*4^ A(n) cccDNA 转录 mRNA | 细胞核 HBV 利用一种与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1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复 制方式相关的新复制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将 RNA 逆转录为DNA 是复制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 步。然而 与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 HBVDNA 在复制时并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 DNA 中去。当一 个有感染性的 HBV 颗粒结合并进入肝细胞时, HBVDNA 进入肝细胞并变为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CoValent Closed C yc1ic DNA 。这种 cccDNA 是高度稳定的, 而且是 HBV 复 制过珵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其作用是作为 RNA 拷贝的模板。这些 RNA 拷贝中最大者被称为 HBV 前基因组mRNA ,它被转运到细胞浆中,它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合成新的 HBVDNA 的 模板;另方面又携带遗传信息指导病毒某些蛋白质合成 ,较小的HBVmRNA 则参与其他病毒蛋 白质的合成。病毒蛋白质合成开始之后,前基因组 mRNA 、HBV 核心蛋白和HBVDNA 聚合 酶装配在起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每个颗粒中的前基因组 mRNA 被HBVDNA 聚合酶转录为DNA 负链,minus sense,同时此RNA 模板被降解。而负链 DNA 再作为模板合成正链 DNA 。当 HBVDNA 的合成正在进行时,病毒颗粒在内质网中获得包膜并从细胞中输出到细胞外 ?少量新 的HBV 颗粒仍在细胞内,并以其DNA 补充细胞核内cccDNA 的储备。 有融染性的 HBVM 粒 肝细胞 (-)-DNA 畑胞浆 细胞核 DNA 有感染性的 卜一 HBVW 粒 、逆转录/ 内质网 、有包膜的 前基因 组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乙肝血清原标志物不同模式组与 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5项,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定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fq-pcr检测,580份标本有hbsag标志物组成模式组4组,检出hbv-dna总阳性率占60.52%,其中hbsag、hbeag、hbcag、hbcab阳性模式组(大三阳)hbv-dna阳性占95.13%,hbsag、hbsab、hbcab、阳性模式组(小三阳)dna阳性占27.08%。hbsag、hbeag阳性模式组dna阳性占91.67%,“hbsag、hbcag”模式组hbv-dna阳性率为48.21%。全阴模式组和“hbsab、hbeab”阳性模式组hbv-dna检出阳性率为0。结论:血清中有hbsag标志物组成模式组均存在hbv-dna阳性检出率,大三阳模式组其hbv-dna阳性检出率高,将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结合检测有利于病毒性肝炎乙型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关键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dna; elisa; fq-pcr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9-0081-0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病毒感染之一。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域,一般人群的感染率为9.09%[1]。急性乙肝有20%会转化为慢性乙肝,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传统用elisa方法检查发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即hbsag、hbsab、

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

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目的:探讨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及二者联合检测时的 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进行分级,分析检测结果。结果:HBD-DNA含量不同时血清检测率也有所不同,Ⅰ组含量在107~108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Ⅱ组含量在103~104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临床面对乙型肝炎患者时进行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乙肝患者的早期诊断、传染程度及预后判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 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重灾区”,每年发病率高达7%[1],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左右的患者因乙型肝炎病毒死于晚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癌。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是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而HBV-DNA的复制情况可直接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感染的数量。此次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研究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与乙肝患者检测间的关联性,选取了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及HBV-DNA的定量检测,并按照HBV-M模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285例,女255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2.3年。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其他类型肝炎的重叠感染。 1.2 方法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内容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HBV-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 1.3 HBV-M分组 将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Ⅰ组;将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Ⅱ组;将HBsAg与HBcAb两者均为阳性的分为Ⅲ组;将HBsAb、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Ⅳ组;将HBsAg与HBeAg均为阳性的分为Ⅴ组;将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均为阴性的分为Ⅵ组。同时根据所有患者的HBV-DNA检测结果按照103~104 U/ml、105~106 U/ml、107~108 U/ml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