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填空题

1.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理论家是________。(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哈贝马斯

【解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________。

【答案】科技主义文论

【解析】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秽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等。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二、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

答: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

答: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接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交往行为理论

答: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等多种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5.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答: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挤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概念。有时也写作“自然人化”,它是指人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改变其自身的面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自然人化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6.中国特色

答:文学理论中所说的中国特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现实生活,传统文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现代生活中特殊的矛盾,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精华等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民族性,促进艺术健康发展。

7.艺术生产

答:艺术生产是指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艺术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个组

成部分,其生产与接受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用艺术生产论的观点来研究文学,能清楚地分析其商品属性,寻找其价值生成规律。

三、简答题

1.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但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答:马克思用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了艺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主体间的双向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指出,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渗透,反复循环,推动生产的发展。

艺术生产也一样,艺术家创造出艺术品,有了艺术品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出对艺术的新的要求,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艺术的创造。艺术家为了满足接受者提高了的审美要求,就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即为主体生产对象。在艺术生产的不断循环中,这一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创始者、接受者都得到了提高,为新的对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即为对象生产了主体。

2.如何理解艺术交往论?(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1)艺术交往论的含义

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的交往理论,成为对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一个重点。如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

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艺术交往论的特点和类型

广义艺术交往的特点是创造性,狭义艺术交往的特点则是兼具憧憬、虚构性与创造性。艺术交往本身具备三种类型:其一,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交往;其二,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之间的交往;其三,作为创作对象或鉴赏对象的人物之间的交往。

(3)艺术交往论的意义

①艺术交往促进文学活动的最终完成

联系到接受美学的基本理念,更可以看到它受马克思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互动关系理论的启示。如果把马克思关于“铁路”与“消费”关系比喻换成文本与读者关系,那么就会得出一部文本如果没有被读者阅读,没有被读者理解和“具体化”,它只是可能的潜在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的审美的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文学活动也就没有最终完成这样的类似的结论。

②艺术交往促进艺术风格的形成

艺术风格作为个人表征与群体表征,乃是社会认知的重要依据。艺术风格与主体特征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风格即人或文如其人”;二者对立的一面为艺术风格对主体特征的背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