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禽白血病及其免疫抑制的防控研究进展

禽白血病及其免疫抑制的防控研究进展

健康养殖·防控652020.02 畜牧业环境摘 要:禽白血病病毒(ALV)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之一,它诱导的免疫抑制能够导致禽类对疫苗免疫的应答失败,造成禽类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严重影响家禽的生长繁殖和生产性能,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禽白血病病毒的病原学特征、禽白血病的诊断、诱导免疫抑制的机理及AL的综合防控技术等,为广大养殖者和兽医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禽白血病;免疫抑制;防控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于禽类感染了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us,ALV)所引起的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恶性肿瘤性疾病,又被称为禽白细胞增生病。

该病对养禽业造成了诸多方面的危害,可直接发病使禽类产生肿瘤而死亡,也可诱导禽类产生免疫抑制反应,病禽可继发感染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还可以通过感染祖代、父母代,造成病原的扩散污染,从而影响到子代禽类的质量。

禽白血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已经将禽白血病列入优先防控的16种动物疫病名录之中。

1 ALV的病原学特征ALV属于C型反转录病毒属,由内部的核芯和外部的囊膜蛋白所组成,根据其囊膜蛋白的抗原性差异及病毒的宿主感染范围等,可将ALV分为A-K 11个亚群。

在禽类中,鸡对ALV最易感,目前从鸡中分离到的共有7 个亚群:A、B、C、D、E、J、K,其中传染性和致病性最强的是J亚群。

ALV对热不稳定,对脂溶性溶剂敏感,如甲醛、乙醚等均可破坏病毒囊膜中的脂类,从而影响到病毒的感染性,但是ALV对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抵抗性[1]。

2 AL的诊断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指标是进行AL临床初步诊断的主要依据。

ALV能够使鸡、 鹧鸪、鹌鹑等禽类发生感染,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早期的水平传播使鸡群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的鸡、被病毒污染的蛋以及携带病毒而无症状的鸡等。

鸡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制技术

鸡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制技术
病 。种鸡 最早 在 6 8周 龄 发病 ,发 病 高 峰期 在 2 ~ 0周 ~ 03 龄 。种 公鸡 比母 鸡 多 发 ,发 病率 为 5 2 %,甚至 高 达 %~ 0 2 %。在 性成 熟前 后发病 较 为集 中 , 5 性成 熟后公 鸡 的死 淘 率迅 速增 加 , 鸡群 整体 受精 率下 降 。发 病鸡 均 以死 亡 而告
J 亚群 禽 白血病 可 通过 垂 直和 水平 传播 , 易在 鸡群 中
广泛 散播 。目前 尚无 疫 苗和有 效 药物 可利用 。 防制 该病 以
死亡 , 病死 亡率 为 10 发 0 %。
检测 并 淘汰 A V J L — 感染 的种鸡 为 上 策 , 无 A V J 染 将 L—感 后代 隔离 饲养 以建 立一 个无 病核 心群 ,但 A V J L — 的清 除 及 建立 无 病 鸡 群是 一 项 极其 费力 费 时 且 花 费大 的工作 ,

盆 或脊 柱两 侧 延伸 至腹 腔 内 的圆形 、 白色 、 黄 黄豆 至桂 圆 大小 的肿瘤结 节 。 时在皮 肤和 肌 肉上见 到血疱 。 的鸡 有 有 有 心包 积液 , 肝脏 上有 包 膜 。法 氏囊 肿大 , 坐骨 神经 无 但
眼 观肿 瘤病变 。 4 .鉴 别诊 断 。 注意 与鸡 淋 巴细胞性 白血病 、 要 网状 内 皮 细胞增 殖症 、 马立 克病相 区别 。淋 巴细胞性 白血病常 见
疫苗。 ( 者联 系地 址 :河 南科 技 学 院动 物 科 学 学 院 作
430 5 0 3)
邮编 :
墨:萼 2  ̄:: 等 b o 一 b
嘲 塑诊
丞 霞
并 非所 有 的病 鸡 都能 看到 骨骼 肿瘤 ( 括 内脏 肿瘤 明显 可 包 见的病 例)肿 瘤可 见于 所有 的 内脏器 官 , 。 以肝脏 、 脏 、 脾 睾 丸、 脏、 心 肾脏 及 肌 肉最 常 见 , 时 在喉 部 和 支气 管 部 位 有 也 能 见到 肿瘤 。肝 脏 明显肿 大 , 甚至 增 大数 倍 , 充满 整 可

鸡白血病的防治

鸡白血病的防治

31 呼吸道型 . 3 . 肾 2 型
气管 、 支气管 、 鼻腔 、 窦有 浆液性 、 鼻 卡他性 肾肿大 、 白; 苍 肾小管和输尿管沉积尿酸盐 。 呈 腺 胃极度 肿大 , 如球状 , 为正常 的 2 3 ,  ̄ 倍 腺
11 各种 年 龄 的 鸡 对 本 病 都 有 易 感 性 , 3 . 但 0日龄 以 内 的 雏 鸡最 易感 。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 由冠状病毒引起 鸡的一种急性 、 高度
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 以呼吸困难 , 气管锣音 、 咳嗽 , 打 喷嚏为主要特征 , 严重危害养禽业。
1 病 因
泪、 咳嗽 、 流粘液性鼻液 , 中后期 为消瘦 , 黄绿色或 白色稀 排
便 , 竭 死亡 。 衰 3 病 理 变 化
便。
4 根据 不同类型 的传支分别治疗 , . 3 呼吸型 : 用喉支通 、 呼毒
克、 喘霸 、 阿奇霉素等配合强力霉素 、 恩诺沙 星、 红霉素 、 环丙 沙星等抗生素饮 4 5 ; ~ d 肾型 : 肾支速 效 , 用 肾肿灵等饮 吸 4 5 ; 胃型 : d腺 用金刚烷胺 等抗病毒药物饮吸 4 5 。 d

一 徽省当涂 县护 河镇 安

呈大理石样外 观特征 , 俗称“ 大肝病” 。
3 诊 断
鸡 白虹
胡 传
病主要是经过种 蛋传播 , 也可水平传播。
1 临床 症状
根据鸡群的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
化 可 做 出诊 断 。本 病 易 于 内脏 型 马 立 克 氏 病 混
淆 , 注 意 区分 。 应
养 禽
传 染 性 支 气 管 炎 的 诊 断 与 防 治
王 雪松 张 , 姝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作者:刘江涛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3年第12期近年来,鸡养殖产业迅速发展,要想保证相应产品的质量,便需自最基本的养殖管理处着手,将一应疾病防控事宜做好,尤其是鸡白血病等还未研制出特效药物的传染性疾病,将防控工作及时做好是当务之急。

1 鸡白血病的发生1.1 病原分析导致本病的病原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病毒粒子在形状上为球形,直径在80~120 nm之间,平均值一般为90 nm,表面包裹囊膜,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是病毒的敏感溶液[1]。

现阶段已报道出来的便涉及A-J共10个亚群,属于同个亚群的病毒之间可产生交叉免疫作用,此外,病毒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热尤其敏感,如果处于60 ℃的温度环境下存活不到8 min,对于酸、碱类溶液也不容易耐受。

养殖人员在做常规消毒时可以选用酸碱类的消毒药物,一来能省下更多开支,二来能确保消毒的有效性,紫外线对于本病病毒的灭活能力可忽略不计,低温环境可大大延长病毒的存活期限,如果将病料置于-60 ℃的环境中,6个月之后病毒活性依然很强。

1.2 流行特征病鸡以及隐性带病鸡是本病最为主要的传染源头,在发病时节上,本病未见显著差异,春夏秋冬各季皆容易暴发,步入性成熟阶段的鸡只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其中又以种鸡最为多发,产蛋期蛋鸡也很容易感染,在流行趋势上表现为渐发性。

除去鸡场养殖的鸡只外,野鸡、鹌鹑、鸽子等禽类同样容易发病,品种、品系存在差异的鸡只在抗病性上同样存在差异,例如白羽肉鸡便是本病的高发鸡种,罗斯308、京白则不容易感染,病毒可通过鸡只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2]。

种鸡发病后,病毒可以通过种蛋直接扩散至下一代鸡只,使其终身携带病毒,外界的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诸如停水停料、养分供应不足、药物不规范使用、饲料突然更换类型、气候条件变化大等。

1.3 临床症状病鸡发病后最为显著的症状为鸡冠、肉髯变白发绀,进食量大减乃至直接废绝,鸡体瘦弱,鸡腹处变大,以手进行触摸可感受到肝脏肿大问题,病鸡往往养分供应不足,站立困难、产蛋中断,严重时可直接虚弱致死。

鸡白血病的防治

鸡白血病的防治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06期鸡白血病的防治蔡景明辽宁省瓦房店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辽宁瓦房店116300摘要鸡白血病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感染所引起,归属于肿瘤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性成熟后的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鸡群发生应激时可促发本病。

病鸡感染类型有多种,临床以淋巴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细胞白血病等最为常见,主要表现全身症状;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临床一定要注重预防,加强鸡场的消毒和净化,同时做好蚊蝇及老鼠的防范工作。

关键词鸡;白血病;肿瘤;防治收稿日期:2020-03-30蔡景明,男,1975年生,高级兽医师。

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自然条件下以性成熟后的鸡临床最为常见,尤其主见于种禽。

本病一旦发生,对鸡的生产性能可产生重大影响,养殖场也会受到巨大损失[1]。

1病原简介本病的病原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 型反转录病毒群,遗传物质为RNA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 ,平均为90nm 左右,表面有囊膜,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目前已经报道的有A-J 共10个亚群,同一亚群的病毒有相互交叉免疫作用。

病毒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差,对热特别敏感,60℃条件下不到8min 即可被灭活。

对酸、碱类溶剂耐受性非常差,鸡场消毒时可选择酸碱类消毒剂,既可节约成本,还可以保证消毒效果。

紫外线对病毒杀灭能力较弱,低温条件下病毒存活时间很长,-60℃条件下保存的病料半年后仍能分离出毒力较强的病毒。

2流行病学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流行,以性成熟后的鸡群发病率最高,尤其是种鸡群,进入产蛋期的商品代蛋鸡群也经常发生本病,流行特征为渐发性。

除了鸡之外,野鸡、鸭、鹌鹑、鸽、鹧鸪、火鸡等也能感染,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的抵抗力差异较大,白羽肉鸡的种鸡群发病率最高,罗斯308、京白、新布罗鸡则不易感。

鸡白血病的防治技术

鸡白血病的防治技术

鸡白血病的净化技术家禽疾病一直是家禽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拿养鸡业来说吧,禽流感,新城役,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一直以来都威胁着养鸡业的发展,但值得庆辛的是,这些疾病都可以用疫苗来控制,而近几年鸡白血病的发生尽使的养鸡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这个病目前没有任何疫苗能够防止,因此,对鸡白血病的空间已经成为了养鸡业中各企业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记鸡的淋巴白血病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主要引起鸡的肿瘤和导致鸡在生长过程中的免疫抑制,以及表现为生产性能下降这样的一种传染疾病,目前的这各传染病分为两个型别,一个是表现为外源性的这个病毒传染,这个型别包括四种,一种是A 型,一种是B型,一种是C型,一种是D型常见的主要是A型和B型,另外一种是表现为内源性的白血病病毒。

这个型别是个E亚群病毒,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内源性白血病病毒和外源性白血病病毒这两个病毒形成杂交以后形成了一个J亚群淋巴白血病毒,所以这个病毒主要是引起淋巴髓样细胞的增生,所以近两年呢,对我们中国的的养鸡业构成了很大的危害。

通常来说多数感染鸡并没有什么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有的病鸡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但却普遍存在生产缓慢,生产性能下降,疫苗免疫效果不好,发病率和死淘率增高的现象,有的可以看到全身虚弱和消瘦,头部苍白的,许多病鸡产生肿瘤后,会造成鸡血流不止,最终导致死亡,将病鸡解剖之后有的可以看到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在肝脾赃器中可以见到灰白色弥漫性的肿瘤结节,如果感染了鸡白血病病毒在有其他的病原混合感染,就会加重病情发展增加死亡率,通过专家的调查发现,工厂四月龄以上的鸡群才会发生肿瘤,发病高峰出现在六月零以后,目前白血病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垂直传播,一种是水平传播,而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带病毒的母鸡经蛋垂直传染给下一代,使雏鸡受到感染,这就涉及到父母带祖带或更高带的鸡,一但他们感染了鸡白血病病毒就会逐带次的使这个病的感染率迅速扩大,水平传播主要是我们在饲养过程中,通过饲料,饮水,配种,母亲鉴别污染的粪便,疫苗及免疫接种,机设的硬件设施等途径来传播的,不管是哪种传播途径,为了提高我们的养殖效益,有必须要切断传染源,以此来控制白血病病毒的发展,据专家介绍目前对于鸡白血病并没有什么有效的防止措施,既没有可用的疫苗预防也没有药物治疗,各国主要是通过定期对种鸡群进行检测,淘汰阳性鸡,从而进化出无鸡白血病的种鸡群,同时,还要配合对环境卫生的严格控制,这对净化效果的维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来详细了解一下,如何进化出一个无鸡白血病的种鸡群,现在国内以及包括国际上通的是检测鸡淋巴白血病的病毒的一个蛋白质。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王玉锋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综述了禽白血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总结了禽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目前家禽生产实际提出了本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禽白血病;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诊断;防治1 定义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AL)又称禽白细胞增生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血管瘤、内皮瘤、肾瘤和肾胚细胞瘤、肝癌、纤维肉瘤、骨石化(硬化)病、结缔组织瘤等。

自然条件下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本病在家禽养殖行业流行广泛,危害极大,给家禽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病原学该病毒对去污剂和脂溶剂很敏感,乙醚、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可以使其灭活;0.3%的福尔马林溶液可在2天之内将其杀死;对热也不稳定,在56摄氏度的环境下只需半个小时即可使其失去活性。

3 流行病学禽白血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商品鸡群都会波及到,而且,近些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鸭和野鸭以及鸡和鹅是该病病毒的自然宿主,其中肉鸡最易感。

不同品种的鸡对该病的易感性也有很大差异,比如,产褐色蛋的母鸡较其它鸡对该病易感。

该病多发生于26-32周龄的鸡,其它日龄尤其35周龄以上的鸡很少发生该病。

患病的鸡和隐性感染的鸡是该病主要传染源。

可通过接触传播、交配水平传播、经卵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其中经卵垂直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病毒可在母鸡输卵管壶腹部大量复制,因此在鸡蛋内也自然携带有病毒,从而使雏鸡从出生即感染该病。

此外,被污染的飞沫、脱落的皮屑及飞沫等可通过消化道传染;经接种污染了禽白血病病毒的疫苗可引起禽群内该病的水平传播。

4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4.1临床症状禽白血病病毒可引起很多种类的肿瘤,其中较常见危害也较大的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骨髓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病、肝癌、结缔组织瘤、血管瘤、骨石化(硬化)病、肾瘤和肾胚细胞瘤等。

禽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

禽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

禽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的禽类瘤病,其病原体主要侵袭家禽的淋巴系统及其中细胞,导致淋巴瘤、白血病和肉瘤等疾病。

目前,禽白血病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存在,并对家禽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禽白血病的检测及诊断至关重要。

目前禽白血病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了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传统病毒学方法等,以下详细介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目前常用的有关禽白血病检测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采用血清学技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病毒。

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凝集试验(H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荧光抗体测定(FAT)等,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较高等优点。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核酸,以确诊禽白血病感染。

近年来,PCR技术被应用于禽白血病的检测,PCR技术可快速、高效、灵敏地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核酸,常用的PCR方法包括常规PCR、实时荧光PCR等。

(三)传统病毒学检测传统病毒学检测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病毒接种、细胞培养等手段进行病毒扩增和培养,检验扩增出的病毒是否存在,以检测禽白血病的感染情况。

目前,传统病毒学检测包括原代培养、细胞系培养、动物接种、显微镜检测等。

病理学检查是目前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病理学检查可对禽白血病病情进行直接观察,如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可验证病理诊断标志,病灶形态与病程,病变程度,病因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是一种新型的禽白血病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抗原或抗体,以判断禽白血病的感染情况。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血清滴度法、抗原检测法、免疫荧光试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禽白血病的防治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

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数侵害其他组织。

病原学
禽白血病病毒属于反录病毒科禽C型反录病毒群。

禽白血病病毒与肉瘤病毒紧密相关,因此统称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

本群病毒内部直径约35~45nm的电子密度大的核心,外面是中层膜和外层膜,整个病毒子直径80~120nm,平均为90nm。

禽白血病病毒的多数毒株能在11~12日龄鸡胚中良好生长,可在绒毛尿囊膜产生增生性痘斑。

腹腔或其他途径接种1~14日龄易感雏鸡,可引起鸡发病。

多数禽白血病病毒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内生长,通常不产生任何明显细胞病变,但可用抵抗力诱发因子试验(RIF)来检查病毒的存在。

白血病/肉瘤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对热的抵抗力弱。

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20℃很快失活。

本群病毒在pH5~9之间稳定。

流行病学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鸡能感染。

Rous肉瘤病毒宿主范围最广,人工接种在野鸡、珍珠鸡、鸽、鹌鹑、火鸡和鹧鸪也可引起肿瘤。

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

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鸡,呈慢性经过,病死率为5%~6%。

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

有病毒血症的母鸡,其整个生殖系统都有病毒繁殖,以输卵管的病毒浓度最高,特别是蛋白分泌部,因此其产出的鸡蛋常带毒,孵出的雏鸡也带毒。

这种先天性感染的雏鸡常有免疫耐受现象,它不产生抗肿瘤病毒抗体,长期带毒排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后天接触感染的雏鸡带毒排毒现象与接触感染时雏鸡的年龄有很大关系。

雏鸡在2周龄以内感染这种病毒,发病率和感染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

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其产下的蛋也不带毒。

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产下的蛋也不带毒。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以垂直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也可水平传播,但比较缓慢,多数情况
下接触传播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本病的感染虽很广泛,但临床病例的发生率相当低,一般多为散发。

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症状和病理变化
禽白血病由于感染的毒株不同,症状和病理特征不同。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

在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至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病鸡精神萎顿,全身衰弱,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

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产蛋停止。

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病鸡衰竭死亡。

剖检可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

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

组织学检查,见所有肿瘤组织都是灶性和多中心性的,由成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组成,全部处于原始发育阶段。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此病比较少见。

通常发生于6周龄以上的高产鸡。

临床上分为两种病型:即增生型和贫血型。

增生型较常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在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

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

病鸡消瘦、下痢。

病程从12d到几个月。

剖检时见两种病型都表现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和内脏有点状出血。

增生型的特征性肉眼病变是肝、脾、肾呈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到暗红色,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

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为甚,骨髓色淡呈胶冻样。

检查外周血液,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量下降。

增生型病鸡出现大量的成红细胞,约占全部红细胞的90%~95%。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型很少自然发生。

其临床表现为嗜睡,贫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长。

剖检时见骨髓坚实,呈红灰色至灰色。

在肝脏偶然也见于其他内脏发生灰色弥散性肿瘤环节。

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成髓细胞于血管内外积聚。

外周血液中常出现大量的成髓细胞,其总数可占全部血组织的75%。

4、骨髓细胞瘤病此型自然病例极少见。

其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

由于骨髓细胞的生长,头部、胸部和跗骨异常突起。

这些肿瘤很特别地突出于骨的表面,多见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以及鼻腔的软骨上。

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柔软脆弱或呈干酪状,呈弥散或结节状,且多两侧对称。

5、骨硬化病在骨干或骨干长骨端区存在有均一的或不规则的增厚。

晚期病鸡的骨呈特征性的“长靴样”外观。

病鸡发育不良、苍白、行走拘谨或跛行。

6、其他如血管瘤、肾瘤、肾胚细胞瘤、肝癌和结缔组织瘤等,自然病例均极少见。

诊断
实际诊断中常根据血液学检查和病理学特征结合病原和抗体的检查来确诊。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在外周血液、肝及骨髓涂片,可见大量的成红细胞,肝和骨髓呈樱桃红色。

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在血管内外均有成髓细胞积聚,肝呈淡红色,骨髓呈白色。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注意与马立克氏病鉴别(详见马立克氏病)。

但病原的分离和抗体的检测是建立无白血病鸡群的重要手段。

防制
本病主要为垂直传播,病毒型间交叉免疫力很低,雏鸡免疫耐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所以对本病的控制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

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

种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各进行2次检测,淘汰阳性鸡。

从蛋清和阴道拭子试验阴性的母鸡选择受精蛋进行孵化,在隔离条件下出雏、饲养,连续进行4代,建立无病鸡群。

但由于费时长、成本高、技术复杂,一般种鸡场还难以实行。

鸡场的种蛋、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同时加强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育雏期(最少1个月)封闭隔离饲养,并实行全进全出制。

抗病育种,培育无白血病的种鸡群。

生产各类疫苗的种蛋、鸡胚必须选自无特定病原(SPF)鸡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