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对于辛亥革命态度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一.清末新政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2.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3.《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2.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清末新政认识:(不利)1.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2.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3.清政府设立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危亡,结果却加速了其灭亡。
4.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失败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落后。
(有利)1.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2.这是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应急措施,具有进步的意义。
3.新的军队建设、新的兵种的产生和新的军人水平提高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4.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评价:进步性:是对千年祖制的调整。
局限性: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原因:1.立宪派认为立宪是挽救清王朝的良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法宝。
2.立宪比专制好,这是日俄战争后国人的共识,这是时代的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可以抵制革命,维护自身利益—参政,保卫自己的财产。
4...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目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目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目的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越发猖狂,在内忧外患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初步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为救国图存,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十六字方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的目的的根本在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和国。
正是辛亥革命的目的和目标促成了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斗争,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的一系列斗争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目的主要是由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在辛亥革命的目的的基础上孙中山领导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成功,辛亥革命具有的历史意义有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对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对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最成功的地方,因为在孙中山提出的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指引下,辛亥革命将民主共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发生了张勋复辟这样的闹剧,但是很快就像跳梁小丑一样被人民轰下台,可见当时人民的观念已经不再是君权神授,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了,谁要是要开历史倒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伍永健院:体育科学学院班:10社体号:2010484113一、辛亥革命的爆发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最终俄国把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强烈的激起广大青年、农民、工人阶级的救国热情,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月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是还是没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最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革命爆发了,其他革命团体陆续登台,各个革命团几乎都是以“排满”为宗旨的,特别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
使全国革命团不断涌现出新的活力和斗志,坚持革命到底。
二、辛亥革命的思想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反对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写了《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孙中山提出的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目的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但是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从而给部分人有破坏革命的可趁之机。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汗青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汗青评价,一向有着不同的谈论。
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经常过低。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汗青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今后的革命翻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保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克不及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汗青上强烈地冲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光阴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汗青的XXX。
但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海内以至XXX一向还有着不同的谈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汗青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设法主意。
辛亥革命的定义

辛亥革命的定义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
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
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加剧社会矛盾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建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4.清政府腐败无能,加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抗税斗争和收回权益的斗争爆发,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涨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
在政治方面,更定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刑罚及“预备仿行宪政”等在经济方面,努力振兴各项实业,主要有发展垦殖业、奖励民族工商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及兴办交通、矿业、金融事业等在军事方面,废除旧式武科科举、举办武备学堂、裁减旧军、编练新军、举办警政等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与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及大力派遣留学生等。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革命派代表:孙中山改良派(立宪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关系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两派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开脱罪责,认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哉!”两派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
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的全部。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和启示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和启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它不仅对中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对外交政策的影响1. 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中国成为了一个由各省组成的联邦国家,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加强大的话语权,也使得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更加频繁。
比如说,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中国出现了一些民族主义运动,这些运动抨击列强的干涉和控制,更加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2. 形成了中国对外交的基本信条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外交的基本信条。
这种信条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自主自立、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这一信条不仅是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外交的基本准则。
这一信条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备受尊重,也使得中国与各国的关系更加和谐。
3.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渐与西方各国建立起了联系,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文化、科技和思想观念不断涌进中国,中国也积极地推广和传播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艺术。
这使得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动力。
二、对国际合作的启示1. 合作共赢是中外合作的关键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向外寻求国际合作的机会。
然而,中国经历了近代的列强侵略和控制,这使得中国更加关注自己的国家利益。
因此,中国将与各国的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共赢的基础上,这也成为了中国国际合作的重要准则。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使得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建立了一个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也让中国成为国际合作的坚定推动者和支持者。
2. 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在经济、技术、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优势。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历史趣谈辛亥革命的特点是什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趣谈⾟亥⾰命的特点是什么⾟亥⾰命的历史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亥⾰命的特点是什么⾟亥⾰命的历史意义
导语:⾟亥⾰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命,它不仅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使得民主、⾃由的观念深
⾟亥⾰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命,它不仅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使得民主、⾃由的观念深⼊⼈⼼,堪称中国历史上⼀次⼴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论谁想复辟帝制都会遭到⼈民的反对。
与同时代的世界各国的⾰命运动相⽐,⾟亥⾰命具有以下三⽅⾯的特点。
⾟亥⾰命的特点之⼀就是⾰命进展的很顺利,⾟亥⾰命从1911年10⽉10⽇武昌新军爆发起义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仅仅历时两个多⽉,没有出现像法国⼤⾰命那样的反复和挫折。
原因在于腐朽的清政府不断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民⽣活在⽔深⽕热之中,⼈们对清王朝的统治早已经绝望透顶,因此⾟亥⾰命遇到的阻⼒很⼩,进展的很顺利
⾟亥⾰命的特点之⼆就是⾰命胜利的代价很⼩,除了武昌起义遇到⼀些抵抗之外,在其他地⽅⾰命的⽕种迅速燎原,⼏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阻⼒。
⽽且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清政府的统治名存实亡,可以说⾟亥⾰命⼏乎是⼀场和平的⾰命。
⾟亥⾰命的特点之三就是⾰命进⾏的很不彻底,很多封建官僚摇⾝⼀变成了民国政府的官员,趁机窃取⾰命果实,⽽且⾟亥⾰命的宣传⼒度有限,⼴⼤底层⽼百姓的⽣活并没有发⽣变化,在很多农村,封建势⼒依然拥有很⼤影响⼒。
⾟亥⾰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亥⾰命的历史意义深远,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近代伟⼤的资产阶⽣活常识分享。
评辛亥革命的成败
辛亥革命的评价对与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人们是众说纷纭,各类学者、专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也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中立,毛泽东对待这个问题上说:“辛亥革命说它成功也成功了,说它失败也失败了。
”而这正式我的观点。
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
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资本主义的心情日益高涨。
顺应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适时的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革命纲领。
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资本主义大革命。
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然而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首先,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的特点,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又有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中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注定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初三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初三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初步建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这一次伟大的革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政治意义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封建专制时代,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这意味着中国开始走上了现代国家的道路。
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新篇章。
倡导民主、科学、法治和宪政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主导思想。
二、社会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革命的胜利使得人们的阶级地位发生了转变,废除了专制统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成为辛亥革命的三大主力军,他们的觉醒和观念的改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三、文化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复兴的标志。
革命激起了人民觉醒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革新。
中国传统文化在辛亥革命中遭受了全方位的冲击和颠覆,为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条件。
四、国际意义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革命的胜利激发了亚洲其他国家和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掀起了亚洲反殖民主义潮流。
辛亥革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推动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
五、思想意义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愿望,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革命唤起了全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演进,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次革命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和思想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辛亥革命告诉我们,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需要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实现,也正是这种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在后来的革命中坚守的信念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对于辛亥革命态度先是瑞、张逃后,张彪求计于日顾问寺西秀武,秀武代为划策,彪不能用(见前第六章第一节)。
瑞澂亦派员商各国领事,请炮轰武昌民军,各领事因庚子条约一国不能单独自由行动。
乃开领事团会议,法俄等国领事主张不干涉,遂拒所请。
所以然者,中国革命形势发展之速,使各帝国主义国家感到用武力直接帮助清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更有利的事,因而经数日之踌躇观望,遂即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而出示宣告“严守中立”。
当庚戌夏季,英日同盟条约缔结时,东亚大部分英侨,见日本政策与英国自身利益不尽相符,颇感受其束缚,因为英国势力范围,集中于扬子江及中国南部,辛亥武昌义军突起,清军虽在阳夏稍获胜利,而英政府援助清廷之举,却自放弃。
上海英侨为保持商业起见,对民党则表示“亲善”,已转变为英国对外政策,其在北京方面所讨论者,已非维持满洲朝代问题,而为变更帝制国体问题,虽共和国体,非英人所乐于赞成,然深信民党排满之势不可遏止,不如外假“中立”美名,暗地扶植忠实走狗袁世凯为其代理人,导演一手打倒清政府,一手消灭革命党的阴谋,较为有利。
日本则自武昌首义之初,即有人主张干涉。
闻英方曾温语劝戒,日方又自感单独行动力有未逮。
然对此扩大亚洲大陆势力之机会,则不肯放弃。
此于驻华德使致其国务总理报告可见。
因为日本对华一贯政策,在煽动内乱,破坏统一,而坐收渔人之利。
先是成都激变初起,日政府派要人斋藤季治郎赴长江上游调查。
武昌首义日,即斋藤行抵汉口之时。
曾由其分派秘密团体往上海援助民党起事,然而民军逐渐扩张,东京空气已感不快。
十一月间(旧历九月中旬后),日本报纸即开始干涉论。
十二月七日(旧历十月初),日外相内田康哉通知驻日美大使卜莱安,有曰:“对敌行为如仍继续,日政府认为有考虑干涉必要。
”当清廷起用袁世凯时,日政府向英美建议共同干涉,由列强担保建立一名义上清廷政权。
十二月十八日(旧历十月二十八日),驻美日代办致美国务卿文,有曰:中国情形益坏,清廷权力已等于零。
而革命党亦派别分歧,并无真正领袖,如任其继续发展,不但影响商务,恐其暴发类拳乱之排外举动。
加以本年洪水为灾,饥民溃兵,交相为乱,为此情况之下,革党绝对无力维持占领区域,中国今日正当选择帝制或共和之歧路。
依日政府意见,采用共和制度,实极困难。
即使实行,亦难信中国人能运用之。
另一方面则清廷无能,已无可讳言。
则其恢复威权,统治国家一如旧制,实际已不可能。
因此适应中国现状之最善方法,应建立一名义上清廷政权之中国统治。
一方面尊重中国人民权利,一方限制清廷独裁权利。
并消除共和空想,制定宪法,由皇帝矢誓遵守。
如此日政府以为应劝告双方,定立条件,一方使清廷接受上提原则,并认以此为维持政权之善策;一则使革党了解建设共和不合实际,且得危及中国生存及人民自身福利,必须维持现在朝廷,并尊重人民地位,交由主要列强保障。
此为日本主张国际共管中国之建议,英美两国不予采纳。
于是日本又退一步提一方案,主张画中国为二,北部仍维持清廷,共和制则限于江南,然英政府亦不附和。
驻日英使窦纳乐曾三次奉命向日外务省阻止日本非中立行动,第一次抗议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维持清廷声明。
第二次抗议日本拟贷款清廷。
第三次抗议日本用武力干涉。
窦纳乐尝对英人波莱谈英政府意见,有曰:“日本当局以为中国革命为一种单纯的地方事情,英国则深信中国革命正在发展,为一种革命运动,此种运动得成为泛滥之江河,而日本则视为不过涔滴之水,易于遏塞。
”可见英日侵略策略本不相同,故其对中国观察亦大相悬殊。
美国伸张势力于远东,较列强独后,故对中国主张领土保全,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见俄租旅大据东三省为己有,深嫉视之。
所以当日俄战争左袒日本,且借助巨款。
及日本战胜,竟继俄国而独占东三省南部,自召美国反感。
于是1909年有诺克斯满铁中立,提议英、美、法、俄、德、日六国借款,收买南满及中东铁路,由国际委员管理,而政治权利则完全属之中国。
虽遭日、俄两国联合反对而失败,美国乃又合英、法、德三国组织四国银行团,共同投资。
打破日、俄两国独占之局。
及辛亥次年,德国闻日本将单独行动出兵满洲,实行武力干涉中国内政。
渠以在华利益与美相同,因促美国发出宣言,声明“尊重中国主权,保全领土,开放门户,利益均沾”等语。
于壬子年一月三十一日德先以公文询美国对东亚时局之态度,美国答文于二月八日在华盛顿柏林同时发表,文曰:……自中国革命发动以来,敝国政府每遇机与列强交换意见,尤其是法、英、意、日、俄及贵政府商讨何法保护共同利益,无不主张一致行动,又于各国报纸上得悉列强互换意见。
因此敝政府明了对中国时局,彼此共同协作,不独无单独行动以及干涉中国内政之举,而且与平日和约尊重中国主权保全领土之言相符。
现在中国方面,清皇室及革命党皆保护外人生命财产,既不因外力干涉而然,则将来亦无必须出以干涉,倘若将来竟违一切期望,不得已而必干涉,则敝国政府深信先由列强协商然后共同行动。
坚定保持其政策,庶一切误会,自行扫除……此外敝国政府尝觉中国贷款,不易轻予,实为严守中立之当然结论。
除非对于借款确可保证于战争双方以外之正当事项方可。
又觉现在时机,宜特别适应借款政府所抱原则,凡对其国民向华投资,有与自国政府所遵列强协调政策不合者,当加以阻止。
此项声明无异对日本干涉中国之举加以干涉。
日本既以英国反对于前,美德二国又激烈反对于后,因此原定“清廷倾覆后,满洲发生骚乱,即借妨害铁路利益为辞,积极进兵。
”之政策,不得不暂行停止进而利用共同行动之美名别作秘谋。
各帝国主义国家之舆论,或示失望于清廷,或寄期望于袁世凯,而大率以揭出中国革命党人之弱点,进言资本家以夺取对中国之控制,乘机渔利为主旨。
例如当时纽约太晤士报曾著论曰:满洲本野蛮之族,乘中国不备之际长驱入主最富庶文明之国,凡二百六十余年。
残虐其人民,宜乎中国人今日亟起而驱逐之也。
伦敦太晤士报北京访员于某日晋见袁世凯,曾语之曰:(一)此次革命军系救中国之危亡,因见满政府腐败,致国势积弱,故起而革除之以保全主权。
(二)革命进行之目的,力图联络,以增长民族之势力,并非意存分离。
(三)现在独立各省,其共同不戴满之心已决,势不至推翻不止。
(四)满政府既政乱民离,决不能保全。
(五)英国君主立宪,以其君为民所信仰,满清君主既不为民所信仰,自不能与英国并论。
巴黎迭霸日报访员亦慨乎其言,据其报道曰:欧报有惧中国革命致酿排外风潮者,此实大谬。
倘细求革命之原因,即可解释此误会矣。
中国人民久为满廷束缚,亟思排而去之,此其一也。
满廷因专制而坚持闭关主义,中国人民稍有知识者,皆思与外国联络,一变其从前孤立之态度,此其二也。
满廷百计愚民,而欧美留学诸人,极力鼓吹自由,如孙逸仙伍廷芳之流,其最著矣。
总之彼等胜利现可决定。
即共和不成,亦必为根本上之绝大改革。
无论何人为政府,而政策必偏于自由一面可断言也。
新政府于财政军事,均须欧美助力。
革命之前欧美之与中国,有一大墙为之阻隔,现此墙已经洞穿,不久将全倒去也。
就经济及社会两方面之原则言之,拥广漠之土地,四百兆之人民,消费力及劳动力皆为世界第一。
而其闭塞宝藏,缺乏资本,亦为世界第一。
则其吸收欧美工商文化,本自然之趋势。
藩篱既撤,莫之能御。
彼之求于各国,不仅资本一面,即于科学经验,亦必大有所需,此其接近或非出于真诚,惟有不得不然之势,且系真政策之所利也。
新政府力尚薄弱,基础未固,方求与各国联络感情之不暇,安有从而排斥之理。
彼惧外人干涉,若再显示抵触,则各国均将扼之,虽至愚不为矣。
世界经济于中国革命后必大增进,共和党(按指革命党)既得势,则内地多数均可发展工商,厘金定可裁去。
绝大之公众工程如铁路之类必定大加扩张,所有各项改革,须用资本极大。
现时各银行之金融,已有亟须欧美接济之势,后此更可知也。
留居中国各地之外人,始终未受危险,间有匪徒扰害,然共和党固以全力保护也。
有多数中国人均避居租界内,则租界之安宁可知。
此实外人不受恐慌之铁证。
其于千九百年时拳匪之乱〔污蔑义和团之谓〕,殆相去天渊矣。
总之此次革命,外人不特无所损失,且将于革命后生无穷之希望。
吾法之资本家宜速为注意,预备发展事业。
否则该英、日、德、美各国占其先著,再无吾法回翔之余地矣。
德国哥伦日报则谓:中国将来政体改为共和,抑仍君主立宪,与德毫无关系。
此其中之利害,中国人宜自审度,无劳外人代计。
彼其人民大多数之程度已达共和,或其改为共和后于政治及经济各方面有长足之进步乎。
在中国必已筹之至熟。
此皆关于中国内政,吾德从未思及干预。
但愿乱事速定,其主权者无论何一方面,与德继续睦谊,则德之所深愿也。
日本头山满、河野广中、杉田定一、根津一,小川平吉等,则组织日本善邻同志会发表宣言,赞成中国革命。
有曰:吾人本善邻之谊,照其国利民福热诚,以祷革命军速贯彻其目的,且望列国善鉴时局之情形,无出于干涉政体谬举。
无如日本野心家对于中国革命,认为有机可乘,主张出兵干涉者大有人在。
十月初六日其陆相石本新六,奏可令饬名古屋第三师团,在步兵第三十三标及五十一标内,选拔步兵一营,机关枪队一队(兵员数七百五十人)编成混成一支队,由宇品乘桦太丸出发,于三十日抵秦皇岛上陆,由守备司令阿部少将指挥,分配于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处。
汉口方面亦调到陆军五百人,借口保护租界同时并派兵一万三千名由奉天(今辽宁)之大连湾柳树屯登陆。
当时外交界怀疑日本派兵或为实行干涉之初步,惟北京外交团原有一致行动之协议,不得单独干涉,美德特加注视。
英国虽与同盟,亦与美德密切联络,而民军行动又系毫无可借口处,故卒归无事。
当时沙俄窥伺满蒙,风云原极险恶,呼伦所辖全境已被进占,俄蒙私约由是成议。
德军方面亦有私售清军械弹之传说。
武昌、南京、上海舆论哗然。
且有抵制德货之运动。
而德国政府极端否认。
驻沪德领事曾函各报申辩,文曰:本总领事据上海德国商务总会禀称,现在各华报指摘德商,谣言甚多。
谓为不守中立,专将军火售与北京政府。
故德国商会必须特行言明。
盖北京政府已于数年以来竭用全力组织陆军,以期成一强盛之军队,以便防备外侵,是以向在华德商屡次购买军火,为数甚伙,此人人皆知也。
但德商经营此项生意,实系按照条约办理。
盖一面得有价值,一面得有德商交纳最好之军火也。
自武昌民军兴起以来,上海各德商实系格外严守中立,不意现有人造谣,谓德国洋行专将军火售与北京政府,以便压制民军,则试问民军现用军火,果系由汉阳枪炮厂与江南制造局所制乎。
并确有人以为在汉口官军所用之大炮,系由西伯里亚铁路装运而来者。
但此项炮火人人皆知确系数年前由政府向外洋订购,早经运抵中国之物也。
总之吾德人远道来华,甚愿与华人和平交易,所有民军与北京政府系属两方面之事,与德商并无干涉。
但我德人甚愿中国成统一强盛之国,并出有伟人,将政治改良,俾全国人民得享安康之乐,此区区隐衷也。
同时驻汉德国领事,照会武昌黎都督,要求查禁谣传,文曰:照得外间有种反对德国之谣言,到处传播,足使中国人民对于德国发生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