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常用的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

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

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8、反映水质污染的微生物学指标为( 细菌总数)和( 大肠菌群)。

9.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二次污染物包括( SO2 )和( H2SO4 )。

10. 噪声控制常用的声学技术是吸声、( 隔声)、消声和( 隔振)等。

11. 伦敦烟雾又被称为(还原型或煤炭型)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称为(氧化型

或汽车尾气型)烟雾。

12.环境问题按其发生原因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什么是土壤污染和土壤净化?有何关系?

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些程度,引起土壤质量

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

而消失的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是两种相反作用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处于

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

净化

作用速度,打破了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占优势,达一定数量时,导致土壤正常

功能的失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属于土壤污染。如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

数量尚未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尚不致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如植物的生长。

2、举例说明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

步骤:首先在细胞膜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

期产物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分解,最终产物是CO2、H2O及

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消化、酸性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和H2O

外还有NO3、有机酸、醇等。

以碳水化合物、脂肪或含N有机物为例。

3、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少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

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自地面向上渐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

射逆温。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等温或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

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

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4、写出水体富营养化的预测模型及参数“滞留分数”的推求式。

dc/dt= Ic(1-Rc)/v -rc 吉柯奈尔—迪龙模型

Rc=1-Σq0jc0j/Σqikcik (Rc=1-J 出/J 入)

5、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是什么?破坏机理是什么?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包括NOX、CLOX、HOX等。其中氯氟烃气体为

主。破坏机理:以氯氟甲烷气体为例:

CFCL3+hv CFCL2+CL

CFCL2+hv CFCL+CL

CL+O3 CLO+O2

CLO+O CL+O2

O3+O 2O2

6、简述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对环境的压力。

特点:(1)人口基数庞大,总量增长迅速(2)人口增长率波动,变化幅度剧烈(3)年龄结构属年

轻型,但已出现老化趋势(4)农村人口比重大,但城市化发展迅速(5)人口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差异

很大(6)人口素质有所好转,但整体水平不高

对环境的压力:(1)人口增长对生存__________环境的压力①生存空间及承载力②对气候的影响③对城市环

境的影响(2)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①水资源②粮食问题、土地问题③能源与资源的问题

7、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少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

层冷却较慢,形成自地面向上渐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等温或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

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8、什么是酸雨?简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酸雨是指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pH值小于5.6。

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是SO2和NOX,来自于矿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SO2和NOX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转化,转化成的H2SO4和HNO3气溶胶,为雨滴吸收而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

酸雨危害涉及面积大,范围广,对水体、土壤、植物、材料和文化古迹的危害

相当严重。①湖泊河流酸化,鱼类大量死亡②土壤酸化,肥力降低③酸雨淋蚀植物,伤害巨大④酸雨腐蚀。材料、古物,风化加速⑤酸化环境,人类健康受害

9、固体废弃物按来源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固废分类:①工业固废,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②矿业固废,特点:数量大,污染程度及范围小;③农业固废,特点是:N、P 含量多,易引起水质恶化,可利用性大;④放射性,特点:数量在增大,有潜伏的“三致”效应;⑤城市垃圾,特点:数量剧增,成份发生变化。

10、噪声的定义和公害特点是什么?

噪声定义:从物理学讲是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的声音;从心理学讲指一

切主观感觉不需要的声音。

公害特征:①主观判断性;②局部的和多发性的;③噪声消失后,无残余物质需

要处理。

11、简述“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CH4、CO 等温室气体,故大气不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主要吸收从地面返回的红外长波辐射,这样就像一个罩子,可保持地球表面的一定温度,但如这种气体太多,则会引起温度上升。

影响:①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②气候带北移,引起水资源的重新分配;③引

起生态环境的变化。

12、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富营养化危害:①破坏水产资源;②藻类种类减少,一些藻类不适合做鱼的饵料,危及

鱼类;③危及水源;④加快湖泊的老化进程;

防治措施:①疏浚,挖底泥;②生物工程,植物吸收;③化学治理,撒药剂除藻。13、简述城市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效率。

一级处理:初级,主要去除固体悬浮物(ss);

二级处理:生化,主要去除有机物(BOD5);

三级处理:深度,主要去除难降解物质(N、P)。

四、论述题

1、论述大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形成条件及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1)形成机理:其形成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映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

成O的反映为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但使NO向

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

使

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如此不断进行链式反映,直到

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最终产物是O3、醛类、PAN等的混合物。

NO2+ hv NO+O

O+ O2+M O3+M

NO+ O3 NO2+O2

RH+.OH RO2+H2O

RCHO+.OH RC(O)O2+H2O

RCHO+ hv RO2+HO2+CO

HO2+NO NO2+.OH

RO2+ NO NO2+RCHO+ HO2

RC(O)O2+ NO NO2+ RO2+CO2

.OH+ NO2 HNO3

RC(O)O2+ NO2 RC(O)O2 NO2(PAN)

RC(O)O2 NO2 RC(O)O2+ NO2

(2)条件:地理条件—副热带高压控制区的夏季和早秋季节。

污染源—石油燃烧、汽车尾气排放

(3)危害:蓝色强氧化性气体,刺激人的眼睛、喉鼻,引起喉头痛、头痛、眼病。伤着植物叶片,使橡胶开裂,降低大气能见度。

2、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1)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中,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是一个由许多无机的和

有机的单项氧化还原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以O2—H2O体系和H2体系的两个极

端,重金属在氧化或还原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难溶性元素和还原难溶性元素(价态

变化)。

(2)土壤酸碱度:碱性条件下,重金属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可能以碳酸

盐和磷酸盐形态存在。酸性相反。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丰富的无机、有机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

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吸附在胶体表面上易释放,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体中则

难释放,不易迁移。

(4)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土壤中存在无机酸体系,与重金属产生络合

作用。可以提高氢氧化物的溶解度。

3、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特征和形成原因是什么?

定义: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

发生在湖泊、江河、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形成原因:

①天然富营养化:a.天然降水b.地表土壤的侵蚀、淋溶c.浮游动植物生长、死亡、分解、释放。

经过这种方式和途径,经过千万年的天然演化过程,原来的贫营养型就逐渐演变成富营养型。

②人为富营养化: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

过程,其来源: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

(3)特征

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特别是蓝藻、红藻的个体数量猛增。

③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海水中出现叫“赤湖”、淡水中称“水华”。

危害:①破坏水产资源;②藻类种类减少,一些藻类不适合做鱼的饵料,危及鱼类;③危及水源;④加快湖泊的老化进程。

防治措施:①疏浚,挖底泥;②生物工程,植物吸收;③化学治理,撒药剂除藻。

4、试述我国西部大开发将对生态和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如何防治。

西部大开发的影响:①三在江河源头,造成生态系统的变化、水资源量的变化;②矿产开发造成生态的破坏;③工业污染的转移(发达地区的,国外的);④人口密度加大对土地承载力的威胁。

防治:①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②搞好规划,适时适度;③设立“生态无人区”;④严禁污染转稼;⑤实行补偿制。

5、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谈谈你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