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经济学复习资料

绪论及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①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产品和生产这些产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欲望的增长比满足欲望手段的增长要快得多。

②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

③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量分析,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如:家庭如何满足效用最大化,企业如何利润最大化。

④微观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

生产: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取得最大的效果交换:如何发挥价格的机制,使供求趋于平衡(价格机制)分配:如何分配生产成果(要素报酬)

消费:如何实现最大的满足

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实证表述、必要假设、利用模型。

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完全信息: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能够了解到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一切信息完全竞争: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群体

市场出清: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

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是均衡理论的基础产权明晰:资产的产权明确,私有资产得到保护

⑦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行为后果的一种方法,力求说明是什么。具有

客观性,结论可以被检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提出行为标准,探索符合行为标准的理论和政

策,力求回答应当是什么。

第二章、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实质的经济学解读

①媒介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具有二元属性。

②媒介商业模式

1、广告支撑型:实质是二次售卖性模式

2、内容支撑型

3 、混合型

③注意力与影响力:

注意力资源的配置:个体(成本与收益的均衡)、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1、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

2、提升内容与广告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与传播环境在培育社会偏好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来提高媒体所凝聚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使用效果。

影响力(广告):注意媒介负定价和零定价的原因。

第三章、受众——消费者选择

①消费者的消费影响因素:

⑴欲望:消费者想得到某样商品或服务

⑵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的特点::1、是中性的

2、效用只能自身相比,不能人与人比。

3、效用有共性,也有个性。

4、效用本身并不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5、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

(M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满足程度的变化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

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传媒与网络的边际效用递增:在传媒业中,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使用得越多,增加该商品消费

量的欲望就越强,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规律效用与消费者选择:高效用低代价时受众倾向于

消费,弟兄阿勇高代价受众倾向于不消费。其他情况下需衡量效用与代价决定。受众考虑多

消费还是少消费时收效用递减规律支配。

边际效用递增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区别:

⑴边际效用递减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和性能上没有变化,简单重复性的

消费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大批量生产、技术变化速度比较小。边

际效用递增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数量增

加的同时,不断给人们以新的刺激,小批量生产或定制生产、技术

进步迅速。

⑵边际效用递减,针对人们的生理需要或物质生活需要,有限度。边际效用递增,针对

人们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无限的。

⑶边际效用递减涉及的,多是比较简单的物质产品。边际效用递增涉及的,多是知识含量

较高的产品。简单物品相互排斥,知识有累积效应。

②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从购买的各种数量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从而不再改变这些商

品的数量。

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即消费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在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均衡的条件:第一、用于购买这组商品的支出应该等于用于消费的预算。第二、每种商品或服务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要相等。

③消费者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支出)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

收入(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预算线特征: 1. 预算线为一条直线,其斜率为负值,它等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的负值。

2.预算线是一定消费收入(支出)购买两种商品的最大可能的组合轨迹。

3.满足等支出方程式:I = P X Q X + P Y Q Y

④受众:

分类:预估受众:媒介从业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简单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实测受众:媒介经营者自己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

实际受众:指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

受众行为的宏观特征:

⑴碎化: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影响受众碎化

的因素:受众差异性、技术先进性、政策许可

⑵极化: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者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第四章、生产与成本

①生产者:厂商

厂商是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销售产品和劳务,以取得利润的机构。其行为准则是运用有限的资本,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②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生产技术和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可能组合的轨

迹。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通常表现为曲线。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减。

③成本:机会成本:指一定量的生产要素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时,它所放弃的在其他替代用途上可

能获取的最大收益。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显性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性成本:指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费用。

生产要素费用= 工资+ 租金+ 利息+ 正常利润

成本(机会成本)= 显成本+ 隐成本沉淀成本:意为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

④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变的越来越平坦。而生产成本分为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短期生产中固定成本不变,可变成本增加。

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长期情况下的生产者均衡是:总成本给定时,花在每一生产要素上的最后一元钱得到

相等的总产出的增量。表达式为:MPL/PL= MPK/P&…。这种情况下,投入到每种生产

要素上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要相等。

⑤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

⑴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即MCAC称为规模不经济。

当出现MC= AC时,称为有效规模。

规模经济的意义:衡量生产的规模是否是有效率,可盈利的。规模经济的原因:可以使用专用性资产,可以利用更大型有效的先进技术设备,增

强与各生产要素供应者以及媒介产品买方的市场谈判力,网络外部

性提高规模大的媒介对消费者的价值, 更能吸引消费者购买,通过专业化

分工提高员工技术水平,管理经济,可以通过游说对政治体系实施更大

影响。

⑵范围经济: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关联商品,比多个不同企业分别生产这些关

联商品中的一种商品,总产出水平要高。

范围经济的原因:节约交易成本,减少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稳定公司收入,最大化公司利益。

⑥文化折扣:p94、略看。

第五章、需求与供给

①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

在每一个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决定需求量的因素:价格、收入、偏好、相关商品(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人口结构、传统、气候等)。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线。反应了消费者个人对不同数量的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

价格,当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时,对该商品的需求会发生变动,

这变动是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需求变动: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需求

变动引起需求曲线的位移。

影响需求变动的几种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

2)消费者的偏好

3)替代商品的价格

4)互补商品的价格

需求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需求价格的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规

律。

②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个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数

量。

决定供给的因素:价格、生产技术、生产成本、其他商品的价格、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法则:供给法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该商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的规律。

③市场均衡:在市场上某一价格下,买主和卖主愿意买卖的数量相等时,市场的交易达到

均衡。

④弹性分析:

⑴需求的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也

会发生变动,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率与价格的相对变化率之比,称作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一般情况下,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故e d应为负值,但习惯上一律记为正值。

%

因此,在计算时应取绝对值进行计算。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动率/价格的变动率

PS :中位法计算需求价格弹性

取需求曲线上两点A(Q1、P1), B(Q2、P2)

Ed”二q2-q1 .(P2 P1)/2

EP _ P2 — P1(q2 q i)/2

需求弹性的意义: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都不一样,但其意义相同。

,完全有弹性。特殊情况,价格变动一点。需求量变动

无限大,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有此情形。

Ed >1 ,富有弹性。奢侈品,如金银手饰,有替代品。

Ed =1,单位弹性。特殊商品,住房,商品价格变化,在该商

品上的支出不变。

Ed <1,缺乏弹性。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缺乏替代品

Ed =0 ,完全没有弹性。特别情况,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完全无影

响,如丧葬费。

例外情况,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零,不符合需求法则,如炫耀商品,珍宝、古玩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

的因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要程度:必需品还是奢侈品替代品的可获性:替代品多的需求弹性大。考察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使用时间长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在总支出中占有比例的大小:在支出中占比例小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小,所以其需求弹性也小。

商品定义的宽窄

商品的耐用程度⑵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动率/ 收入的变动率意义:、1、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品为正常商品;

2、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商品为劣等商品;

3、收入弹性大于1 的商品为奢侈品;

4、收入弹性小于1 的商品为必需品

⑶需求的交叉弹性(ec):用以衡量某俩个商品或服务间的变动关系。需求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

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负值,弹性的绝对值越大,互补性越强。

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同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正值,弹性的值越大,替代性

越强。

因此:若e c >0,为替代商品

若e c < 0,为互补商品

⑷供给价格弹性(es):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一,生产时期的长短。在短期内,供给的产品无法大量增加,供给弹性也就小。

第二,生产的难易程度。容易生产的产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快,其供给弹性大。反之,就小。

第三,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供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因此,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大,产品供给弹性也大。反之,小。比如,原材料的难易程度。第四,生产所采用的技术

类型。有些产品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一旦固定,变动就较难,从而

其供给弹性也小;而劳动密集型技术的生产规模变动较容易,从而其供给弹性也就大。第六章、劳动与资本

①劳动需求:

边际产值(VMPL:增加一名员工所引起的产值的增加。

TIPS:对于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边际产值的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而工资水平曲线为劳动供给曲线。当VMP A S (工资)时,可实现利润最大化。

②劳动需求弹性

劳动需求弹性=劳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影响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市场的定义

时间的长短 企业的劳动/资本比率

③ 劳动供给:

个体劳动供给:其曲线是一条坑内向后弯曲的曲线,原因:

P158 ☆替代效应一一闲暇的代价(即闲暇的机会成本)随工资的提高而增大,因而劳动 者愿意以增加劳动时间来代替闲暇

。 ☆收入效应一一闲暇的价值(即闲暇的效用)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大,因而劳动者不 愿意以增加劳动时间来代替闲暇

,甚至愿意减少劳动时间以增加闲暇。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劳动的供给曲线的特点。

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原因:工作态度的改变、备择机会的改变、移民及劳动就业等政策的转变

④ 均衡工资:劳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点即为均衡点。

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补偿性工资: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效率工资:为提高员工效

率而支付的高工资。

第八章、竞争与垄断(王松茂的PPT 很复杂,我觉得没必要那样, 就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整理 了)

① SCP 分析框架:

定义:即产业组织理论,包含市场结构、行为、绩效。 基本含义:市场结构决定厂商行为,厂商行为决定绩效。

② 市场结构:

⑴分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②度量标准:1、市场集中度: 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 构的指标。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有关。

X-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产量、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

资产总额等有关数值。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取

n=4或n=8,计算前4家或前8家 最大

企业的集中度;

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若干企业;

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媒介集中度比率 CRn 彳亍业中规模最大的CRn n CR n = X i

n 家企业的集N 度;

X i

含义:若CR4 25% 或CR4 75%,高度集中;若CR4€ [34 %, 49 % ] ,CR8€ [51 %,

74%],中度集中;若CR4C 33%或CR8C 50%,n低度集中。

2、媒介集中度指数HH HHI (X j X)2S i2

i 4 i J

X-产业市场总规模

X 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

S-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产业内的企业数

HHI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完全垄断:=1

有许多规模相同的企业时,=1/n , n趋向无穷大,HHI 趋向0

含义:若HHI> 1800,集中度高;若HHI€ [1000,1800],集中度中等;若HHI V 1000,集中度低。

n、产品差异化:指通过产品的差异来实现消费群的差异,进而实现市场的差异。

产品差异化导致品牌忠诚度。

川、进入壁垒:指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物,包括成本、规模经济、较大的学习曲

线、法律政策

③完全市场下的均衡分析:这个要自己看书,太多表达式了,这里不在写。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①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而导致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

用的情况

原因:⑴信息不完全:完全竞争市场能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条件是信息充分,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掌握信息的成本太高、信息商品特殊、机会主义倾向

导致了信息的不完全。传媒业中的信息不完全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

侵犯知识产权。

⑵外部性:生产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

来的利益(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

或承担的时候,我们称为外部性。

外部性导致资源无法有效配置,见P223对渔民的分析。

⑶公共品: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类型:1.)纯公共物品:国防、外交等。

2)准公共物品:与规模经济有关的产品,供水系统、基础研究工作等等。

特征:非竞用性、非排他性

竞用性:指私人物品是不能被其他人不花费任何代价就消费的,一个人

的消费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消费的数量。

排他性:一旦一个人购买了一种商品,他就有能力排斥他人的消费。公共品与市场失灵:公共品存在搭便车(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是用某商品的现象)问题,所以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品的供给

⑷垄断:存在垄断市场时,在配置生产资源时是缺乏效率的,厂商确定产量

时是以P> MC为标准的,而不是根据P= MC

②政府规制:

⑴政府规制的主要方式

间接规制:主要针对不公平竞争的规制,主要是针对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其形式是政府通过反垄断法、民法、商

法等法律对垄断等不公平竞争行为进行间接制约。间接规制着眼于消除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行为,其目的是为

了维护市场机制的基本框架并尊重市场主体的自由决策直接规制: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对应于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以防止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保证消费者的公平待遇为主

要目的,通过政府以认可和许可等各种手段,对企业的进入、推出、价格、服务质量以及投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活动进行制约。

社会性规制:对应于外部性、公共物品等领域,由政府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围绕着产品和服务的提

供而产生的各种活动设立标准和规则加以限制

⑵媒介产业中的政府规制

进入规制:

价格规制:管制价格;刺激生产;自我积累

数量规制:

许可权限规制

产权规制

广告规制

反不正当竞争

反垄断行为

新闻政策规制

媒介经营与管理复习资料

媒介经营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前面5题为考试题,每题4分) 1 .媒介产品P50媒介产品是由大众媒介组织生产的精神产品的统称。完整意义上的媒介产品包括两 个层面:一是物质载体一一如报纸媒介的纸张,电子媒介的胶片、磁带、光盘;二是内容(核心), 即由信息符号(文字、声音、图像等)组合而成、构成一定意义的文本。 2 .媒介广告资源开发P91广告资源开发,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资源进行延展,主要包括 单一资源扩充、创新和资源组合两种方式,其直接结果都是广告产品的增加。 3 .以点定价P100以点定价就是媒介广告公司将总收视点作为广告投放指标,每个收视点(1%的 受众)所需付出的成本称为广告公司与广告主的关注对象,收视率调查发展的成熟完善,为根据收 视点定价的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4 .媒介形态P158是指媒介在完成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包括媒介的历史地位、 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所使用的传播符号'媒介的传播状态、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以及由此衍生出 来的媒介功能、特征和发展趋势。 5 .基本阅读率、传阅率P144基本阅读率指的是主动购买某报刊和获赠免费出版物的人在整个读者群 初级发行量 中所占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基本阅读率(%)= 发行量 传阅率指的是除购买报刊和接到赠阅报刊的人以外的其他读者在整个读者群中所占的比率,计算公 6 .管理跨度P310 指一个管理者能有效直接指挥的下级人数,是决定组织的层次和管理人员的数 量的主要因素。 7 .媒介资本运营P451媒介资本运营主要包括媒介融资和媒介投资两方面的内容。媒介融资是指 媒介组织如何获得经营所必需的资本;媒介投资是指媒介组织将所取得的资本通过组合向能够获得 利润的市场进行投放,以实现资金增值。 8 .新媒体P184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后的产物,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 广播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计算机、电视、手机、 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形式。它实现了内容的数字化、传播的网络化,服务的个性化和个人 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应用了部分新技术或者开拓了部分新业务、新市场的传统媒体的变种;二是 一种崭新的媒体形态。 9 .媒介市场P29是媒介组织和受众之间的媒介产品生产与消费关系,以及媒介组织和广告客户之 间的注意力聚集与消费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媒介产品与受众、广告间的供求关系,也包括保证该 市场有序运转的各类规则。 10 .报纸的盈利模式P167大致分为发行盈利和广告盈利两类。发行盈利模式即卖报赚钱,依靠发 行盈利的报纸要求发行越多越好;广告盈利类即靠广告盈利的报纸,绝大多数是发行亏损的报纸。 式如下:传阅率(%)= 二级读者量 发行量

传媒经济学

1-15章 1.传媒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念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 2.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 3.媒介受众有三个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和实际受众。 4.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5.需求可以分为个人层面需求与市场层面需求。 6.报纸“负定价”或免费的奥秘在于其收益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发行;一是广告。 7.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三种生产要素。 8.市场结构是根据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进行考察的。 9.当政府规制的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会出现政府失灵。 10.媒介产业是指从事大众传播媒介生产和运营的企业的集合。 11.文化折扣,指的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不同文化市场上所遭受的减损。 12.传媒资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 13.传媒并购指传媒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手段。 14.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包括交易式无形资产运营、融资式无形资本运营、扩张式无形资本运营和投资式无形资本运营。 15.媒介产品的三要素为:载体、资讯和规则。 1-15章 1.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其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视角。 2.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3.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 4.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5.媒介产品市场中卖者改变产量的伸缩性和考场时间长短会影响到媒介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6.“相对常数”理论认为广告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稳定。 7.工作态度的改变、备择机会的改变和移民以及就业政策的改变则会引起传媒产业劳动市场供给曲线的移动。 8.媒介产业中的大部分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9.公共物品有两大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0.媒介产业的融合由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阶段构成。 11.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不同的要素禀赋。 12.传媒资本运营从形式和内容划分,可分为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以及无形资本运营。 13.传媒反并购可以运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收购收购者等。 14.传媒无形资本运营,是指传媒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的使用进行运筹

媒介经济

传媒企业的利润来源 媒介经济学,顾名思义。看起来我们还是要先简单介绍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然后才能更好地以经济学的眼光来分析媒体活动。 第一个重要概念是成本。所谓成本,指的是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媒体的产品是什么?或者说媒体所生产的商品是什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拥有逐利性这一点无可厚非,只是媒体的商品——信息。太过特殊,如何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做到利益最大化? 第二、选择。这是从消费者(对媒体来说即是受众)的角度来说的,生活中处处存在选择题。作为一个自然人,他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媒体信息的传播对象。那么,从媒体的角度出发,什么样的媒体魅力能够让受众自发地来选择你呢? 第三、市场与贸易。市场能够解决计划解决不来的问题,不论是市场、贸易抑或是媒体,都需要一个自由公平的环境。在经历过计划经济三十年后的中国媒体要如何摆脱计划的母乳在市场的冲击下重生进而健康地发展? 简单介绍了几个经济学的入门级概念之后,我们再来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 首先要解决的是成本与收益间的关系。经济学告诉我们利润指的是总收益减去总成本的差。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就媒体来说,成本与收益都由什么构成。成本:以一个纸媒单位为例:它的成本包括了新闻线索的搜集,基础设施的配备,记者编辑的收入,印刷费用以及税收等。而他的收益则来自于广告,读者征订的收入等方面。看得出来,媒体的成本弹性不大,设备购入与印刷费用以及单位人力资源的付出都是不容易变动的,唯一可变的新闻线索搜集成本也是一个有下限无上限的支出量。那么这家媒体想要更多地获益,只能从提高收入这方面下手了。要提高收入,从上面收入的组成部分看得出来,无非是吸引广告商与读者的数量。而读者群体的大小与广告商为其广告愿意投入的资金是有一个正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提高收入,就是要让更多的人选择你传播的信息。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解决选择的问题了。那么多的媒体,凭什么大众就要选择你这一家?事实上这是一家媒体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有些媒体确实是不用太担心没有读者的问题。这些媒体被称作垄断集团也不为过,这里我们不对它们做太多讨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货比三家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弊的道理。这里所比的便是“货”的好坏。那么,媒体的“货”就是信息,信息的好坏要如何评判?还是以纸媒为例,新闻或者是专题要怎样做才能吸引读者?一是靠信息的广度与数量(当然这些有广度和数量的信息都要以真实为前提)。二则是以信息的深度取胜。我们可以从发行范围来看这个问题,更多的地方性报纸选择了前者,而地区性报业则走了后面的那条路。这两个方式应该是涵盖了大多数媒体的营销策略。但是两者的成本构成可能略有差异,收益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当然要选择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一个大前提——市场经济。 市场与否不是媒体能够选择的,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在更多时候是优于计划的,无论从其过程还是结果来看。一个自由的市场更能够培养企业的活力,激发个体奋斗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样的大背景,我们前面讨论的内容瞬间会变成一篇废话。至于贸易方面,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应该进行平等的交易。对于传媒产品的生产者媒体公司和传媒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当传媒生产者给传媒消费者提供了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后,消费者才情愿为其支付生产者所提供的价格,也就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所说的“物有所值”,只有在物有所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

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

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 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传媒行业的经济现象和规律。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本文将探讨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传媒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 进步,传媒行业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的转型。经济全球化使得传媒产业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数字技术的崛起为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为传媒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媒产业的经济行为、产业结构和市场规律等。其核心概念包括竞争机制、资源配置原理和经济效益分析等。竞争机制是传媒市场中最为重要的规律之一,它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来影响市场格局;资源配置原理则是传媒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优配置;经济效益分析则是对传媒企业或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量化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传媒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诸多成功案例。以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为例,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研究,精准推送广告内容,实现了广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广告效益。还有学者运用传媒经

济学理论对传媒行业的产业结构、数字版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传媒经济学研究在探索传媒行业的经济规律和现象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果。然而,面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媒经济学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未来,传媒经济学研究应更加新兴技术和全球市场的融合,以及传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指导价值。 媒介经济学还是传媒经济学: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发展历程 在当今社会,媒介经济学或传媒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的研究领域。本文将探讨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发展历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让我们来明确一下媒介经济学或传媒经济学的定义。媒介经济学或传媒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媒介市场和媒介产业的经济学,主要媒介产业的经济发展规律、媒介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媒介产品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等问题。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等各种媒介形式。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是什么?怎样理解“传媒产业的价值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传媒影响力的发生机制: 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看,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以下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 1.接触环节: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毫无疑问,传媒产品如果不与自己的受众接触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影响力的。因此,如何吸引受众的视听,凝聚起足够的社会注意力资源便成为媒介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传媒在接触环节上吸引注意、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概括地说,关键在于其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因为只有“极致化”的东西才能在芸芸众生的对于社会注意力资源的竞争中获得青睐,拔得头筹。而这种所谓的“极致化”手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靠规模;二是靠特色。事实上,这便是传媒业竞争的两大基本手段。 2.保持环节:构筑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 影响力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持续不断的接触(即保持)才能使传媒的影响力因时间的延续而价值“丰厚”起来。衡量传媒影响力在保持环节上的指标分为两类:一是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接触的频率和接触的稳定性等),二是受众之于传媒的情感忠诚度(人们对于传媒的心理依赖程度、满意与满足程度、传媒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分量等)。 注意力保持的动力机制是建立在“预期报偿”基础上的。按照斯拉姆的说法,能够维系受众之于特定传媒忠诚度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传媒对于其受众的价值报偿程度成正相关———这主要取决于传媒产品的内容特质;一是人们接受传媒服务的代价程度成负相关———这主要取决于传媒产品的形式处理、流通渠道及售卖方式等。 3.影响力的提升环节: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

媒介经济学复习题

媒介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经济学 媒介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将稀缺的媒介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合理配置的问题。 2 目标受众 媒介的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指的是媒介产品所对应的人口群体。他们属于某一相同特征或属性的群体,如男性、女性、24-40岁的男性、学生等等。 3 千人成本 千人成本将媒介产品的曝光总频次与所需成本关联起来:媒介产品或广告的相关信息每到达一千人次花费的广告费用。千人成本=广告总费用/收视总人次(千人) 点收视成本将媒介产品的曝光频率与所需成本关联起来:媒介产品或广告的相关信息每到达一个收视点所花费的广告费用。千人成本=广告总费用/总收视点(GRP) 4 收视率 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收看了某电视节目或某一频道的目标观众人数占该时段收看电视总人数的百分比。 如:在晚8:20—9:00之间,全国收看电视的平均人数为5亿,而同一时间段收看中央1某节目A 的平均人数为500万,则此时间段节目A的收视率为1%。 传阅率:指的是印刷类媒体(报刊或杂志)平均每份有几人阅读过。例:传阅率为5,表示有五人阅读过(某报纸共卖出100万份,每名购买者阅读后又传给其他四人阅读,则传阅率为5)。 5 价格弹性 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或者说,是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幅度对自变量相对变动幅度所做出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商品需求对自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 如:食盐等生活必须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而高档品、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很大,降价促销策略较适合用于后者。 6 媒介效用 媒介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选择媒介商品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度量效用的方法:基数效用法和序数效用法。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示例:图中所示,随着媒介产品消费效用的增长(X轴),媒介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变化曲线] 7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企业或工厂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媒介经营管理复习资料

媒介经营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解(5*4’) 1、媒介管理:整合媒介资源以更好地达成媒介组织目标的过程。首先,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其次,管理的对象是“资源”。其三整合资源的“过程”是以管理职能的形式完成的。最后,决定管理的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在于“整合”本身,即如何整合资源。 2、媒介集团化:在西方市场化的环境中,媒介集团化是媒介企业发展过程,集团化伴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边界的扩张;而在中国,媒介集团化是管理者当局为了调整媒介产业结构,提高媒介产业集中化程度而推动的一种政策性调整。 3、媒介制度化:制度变迁是效率选择的结果。新制度能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收益,从而推动人们进行制度创新。 4、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①盈利作为最终手段。②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③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④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5、传媒资本运作:就是将媒体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媒体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成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扩张媒介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程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6、媒介市场化:通常是指经济制度由政府管制型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7、范围经济:就是当在一家公司里生产不同产品的总成本低于在不同公司里生

产不同产品的成本之和的时候,就出现了范围经济。 8、差异化战略:实现差异化,意味着企业在行业内占据独一无二、无人取代的地位,并且广泛地被顾客接受和欣赏。 9、完全国有有限商业化体制:①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②大众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③大众媒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④大众媒介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目前有所改变。⑤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10、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垄断的市场。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企业。 二、简答(4*10’) 1、媒介管理的特殊性。 一、媒介的政治功能 哈贝马斯将报刊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私人通信系统中发展起来,并局限于新闻交流与新闻监督的小型手抄业;第二阶段是个人新闻写作阶段,编辑和发行人分别承担报纸的出版功能和经济功能。第三个阶段是商业报刊。 二、媒介的双重属性 社会阶级论认为“从属性来看,现代新闻事业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两重性质”。 信息产业论认为“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传播职业论认为“新闻事业不仅是一类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加工工业”。文化经济论认为“报业所具有的两重性,即它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

媒介经济学

媒介经济:是基于信息公开传统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媒介经济学:主要是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媒介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媒介经济学兴起的原因:媒介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新闻传播媒介的日渐丰富,一般信息传播产业的逐渐强盛媒介经济的特殊功能:舆论引导信息满足娱乐消费 媒介经济的应用:1.为建立特定的媒介制度提供理论基础2.提供指定媒介产业政策的依据3.为媒体的市场运作提供具体的咨询服务 传媒经济性的发展历程概述:1、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报业竞争和广播电视结构及管制研究2、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告业的兴盛所带来的影响传媒运营的权力结构研究3、20世纪80年代之后,传媒企业的组织运营、企业竞争、产品消费的研究4、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传媒国际化中的经济问题研究 传媒经济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马克思主义对传媒业的经济分析:马克思:否认出版自由就是否认人类的自由;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是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列宁: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将是由共产主义者建立的制度。在此制度下,不会有靠别人发财致富的可能性,不会有直接或间接使报刊屈从于货币权力的客观可能性,不会有任何东西能够阻碍每个劳动者享有并使用公有印刷所及公有纸张的平等权利。 媒介产品的基本内容 “媒介即讯息”。大众媒介通过收集、加工并向社会公众传播各类信息产品作为自身的核心任务。根据信息产品的供给方式不同,媒介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1、免费的公共服务:新闻、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等等 2、有偿的信息传播服务:广告服务 媒介信息产品的公共性 (1)公共物品和公共性 公共物品或服务。判断标准:产品在消费中的外部影响性(外在性)大小消费中竞争性大小消费中排除性大小 首先,大众媒介产品中除了新闻之外的其它信息产品的公共性都比较弱,而私人物品的性质则随着这些产品与个人兴趣、偏好以及个人利益关联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次,在大众媒介产品中新闻的外在性最强,而且,社会制度的基本逻辑也是要求尽可能消除新闻这种特殊信息产品的可排除性,因此,新闻具有显著的公共性产品的特征。 新闻成为公共物品的原因 新闻与信息一样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新闻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状态描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态度和社会选择,因此,在所谓“民主政体”中,使全体社会成员尽快获取这些信息是社会管理当局的责任和义务 新闻在消费过程中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新闻作为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 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 由政府补贴、私营部门产生公共物品 媒介广告服务的商业性特征 (1)大众媒介的最终产品是广告服务:广告服务表现为报纸版面、电视的广告时段 广告服务的价值在于其对特定消费市场的影响,表现在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等等。 (2)广告服务的经济性特征外部影响小争夺性强广告服务的形成需要投入大量资源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 “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 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 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 传媒的影响力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初识 传媒经济学

媒介经济学复习资料

绪论及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①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产品和生产这些产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欲望的增长比满足欲望手段的增长要快得多。 ②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 ③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量分析,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如:家庭如何满足效用最大化,企业如何利润最大化。 ④微观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 生产: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取得最大的效果交换:如何发挥价格的机制,使供求趋于平衡(价格机制)分配:如何分配生产成果(要素报酬) 消费:如何实现最大的满足 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实证表述、必要假设、利用模型。 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完全信息: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能够了解到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一切信息完全竞争: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群体 市场出清: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 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是均衡理论的基础产权明晰:资产的产权明确,私有资产得到保护 ⑦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行为后果的一种方法,力求说明是什么。具有 客观性,结论可以被检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前提,提出行为标准,探索符合行为标准的理论和政 策,力求回答应当是什么。 第二章、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实质的经济学解读 ①媒介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具有二元属性。 ②媒介商业模式 1、广告支撑型:实质是二次售卖性模式 2、内容支撑型 3 、混合型 ③注意力与影响力: 注意力资源的配置:个体(成本与收益的均衡)、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1、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 度 2、提升内容与广告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与传播环境在培育社会偏好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来提高媒体所凝聚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使用效果。 影响力(广告):注意媒介负定价和零定价的原因。 第三章、受众——消费者选择 ①消费者的消费影响因素: ⑴欲望:消费者想得到某样商品或服务 ⑵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的特点::1、是中性的 2、效用只能自身相比,不能人与人比。 3、效用有共性,也有个性。

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理论概述

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 理论概述 上海市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理论概述 媒介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媒介在经 济活动中的运作机制和经济效应。本文旨在为上海市考研的新闻传播 学学生们提供一份媒介经济学的复习资料,对于理解媒介经济学的基 本理论和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以下将从媒介与经济的关系、媒介市场、媒介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媒介经济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概述。 媒介与经济的关系 媒介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载体。媒介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行业,不仅具有商品性质,还有公共性 和文化性的特点。媒介通过信息的生产、传递和消费,对经济市场产 生重要影响。同时,经济也对媒介运营产生着深远影响,例如广告商 对媒介的需求和投放行为,以及政府对媒介行业的政策调控等。 媒介市场 媒介市场是媒介经济运作的重要场所,它经历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 新兴媒体时代的巨大变革。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市场主要由报纸、 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组成,而在新兴媒体时代,互联网媒体迅速崛起,改变了媒介市场的格局。媒介市场的竞争激烈,广告投放、媒介 收入、市场份额等成为衡量媒介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媒介经济的运作机制

媒介经济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媒介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媒介经营管理、媒介效益的实现等方面。首先,媒介经济需要获取并配置媒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其次,媒介经营管理是媒 介经济保持稳定运作的基础,包括媒介企业的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和 财务管理等。最后,媒介效益的实现是媒介经济的核心目标,通过提 供优质的媒介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媒介经济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媒介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一方面,新兴媒体的兴起给媒介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方式。 另一方面,媒介经济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传统媒体的衰退、 广告市场的多元化等。未来,媒介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科技的融合,提升媒介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媒介经济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媒 介在经济运作中的机制和效应。了解媒介与经济的关系、媒介市场的 特点、媒介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媒介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考研学生 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希望本文提供的媒介经济学的概述能够帮助考研 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为他们的复习提供参考。 祝愿大家考研顺利!

传媒经济学 学科门类

传媒经济学学科门类 传媒经济学学科门类 传媒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传媒产业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传媒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规律以及经济对传媒产业的影响。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传媒经济学涉及经济学、传媒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市场、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应用。 一、传媒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传媒产业,包括新闻、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出版等媒体形式。传媒经济学主要关注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产业链、商业模式、利润分配等经济问题,以及传媒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媒介经济效应等传媒学问题。 二、传媒产业的市场特征 传媒产业具有一些独特的市场特征,例如信息不对称、网络外部性、垄断竞争等。信息不对称使得传媒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需求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选择、信息过载等问题;供给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控制、信息操纵等问题。传媒产业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市场效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 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传媒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制定的一系列策略和运营模式。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通常包括内容生产、传输、分

销和营销等环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变革,例如数字化转型、内容付费、粉丝经济等。 四、传媒产业的利润分配 传媒产业的利润分配是指传媒产业中各个环节参与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传媒产业的利润分配涉及到版权分配、广告收入分配、平台利润分配等问题。在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的利润分配更加复杂,例如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收益分成、广告主对平台的投放费用等。 五、传媒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传媒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是传媒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传媒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介技术、市场规模、消费者需求、政策环境等。传媒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密切相关,供给的变化会影响到需求的变化,而需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供给的变化。 六、传媒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传媒政策制定中,传媒经济学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在传媒企业经营中,传媒经济学可以指导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与运营策略;在传媒产品创新中,传媒经济学可以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创作灵感与商业化思路。 七、传媒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媒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数

陕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重要理论解析

陕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 重要理论解析 媒介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研究的是 媒体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陕西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媒介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不可或缺。本文将对媒介经济学的几个重 要理论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媒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媒体产业,它包括新闻机构、媒体公司、 广告公司等。这些媒体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 仅传播信息、推动经济增长,还对社会形态和文化变迁产生着深远影响。 媒介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媒 体产业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而提高媒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决 策水平;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导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促进媒 体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媒介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1. 媒介竞争理论 媒介竞争理论是研究不同媒体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重要理论。通 过分析竞争市场中的媒体机构行为和策略,研究媒体之间的竞争程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产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媒介竞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市场份额,它表示一个媒体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市场份额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媒体的广告收入和影响力,因此提高市场份额成为媒体竞争的首要目标。 2. 媒介效应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是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效果的重要理论。根据不同媒介形式和内容特点,媒介效应可以分为认知效应、情感效应、行为效应等多个方面。 认知效应是指媒体对受众知识、信息和态度的影响。通过传播各类新闻信息和广告内容,媒体可以帮助受众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观点,并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效果。 情感效应是指媒体对受众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媒体所呈现的新闻内容和广告形象可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加深情感体验,并通过情感共鸣来推动消费决策和社会行为。 行为效应是指媒体对受众行为的直接影响。媒体广告的宣传力度、营销方式和互动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受众的购买行为、生活方式等具体行为。 3. 媒介发展理论 媒介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对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从印刷术的发明到互联网的兴起,媒体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媒介经济学整理资料

1、什么是媒介? “媒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为了沟通信息,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去生产、消费各种各样的非物质产品。 2、什么是媒介经济学? 媒介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释媒介现象的交叉学科. 3、媒介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 媒介经济学,它关注的是一类特殊的资源——媒介的使用. 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可分为两大系统:物质产品系统和非物质产品系统.非物质产品系统表现出与物质产品系统不同的特征.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媒介经济学仍然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只是它的研究对象从一般性的资源使用和人类行为缩小到一类特殊的系统而已。 媒介经济学是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媒介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其研究对象是满足人们精神所需的非物质产品,故而很多经济学基本理论在解释这一领域的现象时必须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创新。同时,由于研究的对象是非物质产品,往往需要借鉴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多领域学科理论和科学方法,所以媒介经济学也是一门在多学科基础上的独立学科。 4、经济学家看媒介与传播学家看媒介有什么不同? (1)、经济学家看媒介看成是生产和消费非物质产品的一个系统,这类非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对信息和精神的需求,经济学家主要关注这一系统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2)、传播学家将媒介看成是传者与受者之间承载信息的某种介质,或广义上的传播者——媒介——受者这一传播系统。它关注的是这一传播系统的形态、传播方式、效率、传者与受者的关系问题。 5、广告市场 ⏹广告市场 ⏹皮卡德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媒介产业与种不同之处在于它在一个双重产 品市场中运行.它生产出一种产品,但却参与两个性质迥异的市场——产品市场与服务市场.这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品在一个市场中的表现都会影响他在另外一个市场的表现." ⏹传媒产业的两大商业模式 ⏹广告支撑与内容支撑 ⏹广告支撑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点 ⏹1、受众注意力是广告价格的关键 ⏹2、受众与消费者身份的重合 ⏹公营媒体的商业模式 ⏹1、受众为接收媒介产品或服务向政府缴纳执照费 ⏹2、政府将执照费拨付给媒体或从财政收入中拨款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LT

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术语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影响力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它能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有效结合。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采取措施构建产业的影响力。所以,利用传媒产业价值链是构造传媒影响力的一个思路。传媒产业的影响力与其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某一类别传媒的影响力在引入期、成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向,至成熟期到达顶点,随衰退期的到来而下降。 8.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1)传媒行业的特殊性 ①传媒经济在研究给定假设的特殊性上,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使传媒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核心差异凸显出来。 ②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业发展所必须的游行的生产要素并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

素”的配置之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由于大量媒体内容以免费或负定价形式发行,并且有效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提升的可能性,而作为同一个个体,其媒体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则面临着刚性约束,因此个体注意力的预算约束与优化配置是传媒经济的分析重点。 (2)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媒介要赢得主体的注意力资源,需要在形成媒介自身特色、降低主体接触媒介的各种成本、提高现实和预期回报等方面作出努力。 而对于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我们重点从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两个方面着手。 同时,社会注意力资源在媒介牵引下流向不同的焦点领域,其对社会资源配置所引发的“乘数效应”是不同的。 (3)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传媒对市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作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

媒介经营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分为生产规模经济与经营规模经济。 二.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两次销售:第一次销售的是内容性产品,媒介获得的不仅仅是货币,更主要的是获得了“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广告产品,媒介凭借“注意力”成为广告产品的载体,广告获得广而告之,媒介获得货币. 需要强调的是,媒介产品的两次销售是合并进行的,媒介消费者在获得内容产品同时也获得广告产品. 媒介从广告市场获得的收益各不相同. 另外,并不是所有媒介均参与了广告这个第二市场。 四.媒介市场细分判断原则: 1。可测量性:媒介细分市场的规模、购买力水平和特征等是可以测量的,按该变量细分出的子市场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2.可收益性:媒介选择的细分市场要足够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购买能力,并且可以是媒体获取足够的收益。 3.可接近性:媒体能够有效进入和满足细分市场。 4.相对稳定性:它是指媒介细分市场的主要变量在经营周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使市场细分有效以免动荡不安。 5.可行性:媒体能够设计出吸引和满足细分市场的有效方案. 五.媒介目标市场选择的主要模式 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完全差异性市场策略 市场专业化策略 产品专业化策略 选择性专业化策略 集中性市场策略 六.媒介市场定位的涵义

媒体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传媒产品的竞争状况,针对受众对该类传媒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传媒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受众,求得受众认同。 七.媒介市场定位的必要性 1、以受众为主的卖方市场已经形成。 2、传媒市场分化提出的新要求. 3、提高传媒效能的必然要求。 八。媒介市场定位的主要类型 1、避强定位:从目标市场角度说也属于“差异化竞争策略”,不搞“硬碰硬”正面竞争,共谋利益,共同发展.这种策略给受众的印象好,能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如《中国经营报》就是避开《经济日报》宏观报道上的权威优势,大做微观经营管理的内容. 2、缺口定位:寻找市场漏洞或空隙进行定位,抓住机会占领它。如《北京晨报》定位,抓住了早间时段的空隙,获得了成功。 3、迎头定位:就是与最强对手硬碰硬的对着干,能激发上进,但风险大。如《京华时报》创办时的定位,没有回避当时北京报业市场上的“三巨头”—-《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采取了迎头定位,迅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4、重新定位:原定位错误或虽然正确但推出产品后市场状况、目标受众偏好等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进行二次定位。如《中国经营报》从创办至今对其读者的定位就经历了农村专业户--从事生经营的人-—改革经营者——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市场竞争中的追求者——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等多次的调整。 5、差异化定位:找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来定位。 九.媒介产品的营销决策 1、媒介产品定位策略 2、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策略 3、媒介产品的组合策略 4、媒介产品开发策略 十.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并不是必

媒介经济学参考书目

媒介经济学参考书目 1.丁柏铨等:《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 2.[新]袁舟:《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成功之道》,汕头:汕头大学出 版社,2003年9月。 3.王朝晖:《决胜媒体市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 4.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5.周鸿铎等:《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月 6.周鸿铎、夏陈安等:《电视频道经营实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月 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华出版社,2000年 8.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9.黄升民、丁俊杰等:《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 10.黄升民、丁俊杰等:《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年 11.金碚:《报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4月。 12.黄升民、周艳主编:《中国报刊媒体产业经营趋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8月 13.张海潮主编:《电视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14.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华夏出版社,2005年2月 15.支庭荣:《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17.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考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迈克法蒂耶、亚当·费恩著,刘丰海、张慧宇译:《全球 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 19.赵小兵、周长才、魏新编著:《中国媒体投资:理论与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20.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主编:《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3-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5年9月 21.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长沙:湖南人民 出版社,2003年2月 22.赵曙光:《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23.潘忠党等编:《大众传媒与市场经济》,香港:炉峰学会,1998年 24.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 25.刘宏:《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26.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体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年 27.蔡骐、蔡雯:《媒介竞争论》,岳麓书社,2002年 28.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年 29.刘勇:《媒体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王玉琦、罗书俊、陈秀平:《当代报业市场营销论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12月

22秋中传媒《传媒经济学》平时作业

22秋中传媒《传媒经济学》平时作业-00001 1.以下不属于传媒产业规制中关于经济规制的是() 选项A:进入规制 选项B:产权规制 选项C:价格/费率规制 选项D:节目比例管制 参考答案:D 2.传媒产业属于以下哪种双边市场()。 选项A:市场创造型 选项B:受众创造型 选项C:需求协调型 参考答案:B 3.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环节由()完成,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选项A:各级电视台 选项B:电视台或独立制片机构 选项C:无线电视 选项D: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参考答案:B 4.垄断竞争的产品类型为() 选项A:标准化 选项B:差异化 选项C:标准化或差异化 选项D:完全差异化 参考答案:B

5.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为获 取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决策行为被称为() 选项A:组织行为 选项B:竞争行为 选项C:市场行为 选项D:获利行为 参考答案:C 6.受众需求价格弹性是指() 选项A:媒介定价水平变化1所引起的受众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选项B:媒介定价水平变化1%所引起的受众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选项C:受众需求变化1%所引起的媒介定价水平变化的百分比 选项D:受众需求变化1%所引起的媒介定价水平的变化 参考答案:B 7.大众出版中,除了图书等内容产品售卖,数字出版商还吸引其他相关利 益集团在其平台上开展各种增值业务,业务的多元化发展给数字出版平台带来了更多的产品、服务类型。该种商业模式被称为() 选项A:单边市场模式 选项B:多边市场模式 选项C:双边市场模式 选项D:数据库模式 参考答案:C 8.下列是关于传媒产业的自然垄断内原因的描述的是() 选项A:传媒产品是一种内容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 选项B:产业存在天然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选项C:没有以市场交易反映出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选项D: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的传媒服务 参考答案: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