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浅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状态及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在客观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观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日趋多元化,并且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就需要了解人际关系交往的模式,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擅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塑造自身

良好的个人形象。

[关键词] 人际关系;和谐;调查;特征;方法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之于中学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社会性更强,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当代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渴求尊重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需求层次得到满足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交往中,大学生存在诸多困惑,诸如人际关系的淡漠、郁闷、不和谐、甚至敌对。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列出其特征和发展趋

势,提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系列方法。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007年1月,课题研究小组对郑州市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87%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13%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性一般,在调查中没有任何人选择“不重要”。

另据,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个案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从数据上显示可知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根溯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导论》一书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要在社会中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做到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在人类所遇到的矛盾中,其实不过两大类,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不仅减少乃至消除人际之间的纷争,而且由于人们同心协力,将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谐进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再由

和谐校园到和谐社会,形成一股“和谐链条”。

主观上,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显现自身魅力,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个人社会化进程;开拓视野、

健全人格。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模式

所谓人际关系模式是指交往主体之间在交往中构成的态度和形式。

1、传统人际关系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基本生产,提出了四种人际关系模式:

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自卑、恐慌)

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

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理性、理解、宽容、接纳)

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在生命的初始是依赖于周围的人而生存的,与周围的成人相比,儿童常常感到自己的无能,因而从小就有自卑感,因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模式。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逐渐克服这种心态的过程。有的同学由于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尚未完全摆脱儿时形成的这种心理行为模式,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恐慌,最为极

端的表现是社交恐惧症。

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既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既不

会去爱人也不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人。

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常常表现为充满优越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对别人好而别人对自己不好,并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把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他人

的责任。

这三种关系模式都会阻碍人际交往,并且不利于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成熟的、健康的应该是“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理性、理解、宽容、接纳)。具有这种心态的人能充分体会到自己向上扔胡种强大的理性能力,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爱自己也爱他人。这种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却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别人和外部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和谐的精神状态。

2、新型人际关系模式

熟悉型又称一般型,是指交往主体之间感情一般,处于认识阶段,相互还不太了解。交往双方在现实生活中常表现为见面打招呼,简单问候,这种模式在大学生交往中比较普遍,也正是他们交际面广、主动性增

强的表现。

相似型是指交往主体之间的个性特征(外貌、性格、年龄、兴趣、价值观等)相同或相似。

在日常生活中,我我们常会说“志同道合”、“物以类聚”就是这个道理。大学校园里有各种社团,诸如书法协会、武术协会、文学社等这类组织中的人际交往就属于相似型人际。除社团外,交往主体如果存在共同的

经历、遭遇等,也能在一定时机成为相似型人际。

互补型是指交往主体之间的某个或多个特征正好互相补充促进,即所谓的“取长补短”。研究表明,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欢程度也会增加。大学生中,外向型的人喜欢与内倾性性格的人友好相处,相互欣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会欣赏那些克服困难求学的学生、依赖性强的人更愿意与独立性强的人交朋友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补偿作用(compensation)如一个看重成绩而自己成绩又不很理想的学生,更看重成绩优秀的学生。

喜欢型人际关系又分单向喜欢型和双向喜欢型。

单向喜欢型是指交往主体的某一方因为喜欢对方而进行的交往;双向喜欢型是指交往主体双方互为喜欢而

进行的交往。

单向喜欢型常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赞同、欣赏、崇拜”,交往的对象通常是在学校相貌、能力、才华等出

众的佼佼者。

双向喜欢型由于主体互相“喜欢、欣赏”,行为上常表现为“亲密、团结”。在学校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情

侣”。

功利型人际关系是指交往主体为实现自身或共同利益而建立的短暂联系。

这种类型在大学中很少,因为校园里不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即使建立“功利型”关系也大都由于集体活动

需要。比如班长为搞活动,与其它班长的交往与合作。

敌对型人际关系是指交往主体之间由于某种利益、立场等产生冲突而形成的对立状态。由于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综合素质较高,不容易产生人际矛盾冲突,即使对于已产生的矛盾冲突也易于化解。

在实际生活当中,这几种人际关系类型常常交叉出现,不断发展和转化。在校园里,提倡“熟悉型”、“相似型”、“互补型”、“喜欢型”和利于集体的“功利型”;反对有损集体的“功利型”和“敌对型”。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征

1、往排斥政治,

2、更侧重于亲情性交往

在大学校园里,几乎很难见学生聚在一起谈论政治话题。他们更愿意谈与自己紧密相关的话题,比如理想、家庭、往事。在宿舍几个同学就像一个家庭的几个孩子一样,按大小排序,谁是大哥、大姐,谁是小弟、小妹,分得很清楚。同学间平时的称呼,也不叫名字,而是叫老大老二、姐姐妹妹之类。

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大学生结伴而行,有的女同学之间还手挽着手,显得十分亲热。几个同学一起逛街、逛公园、吃饭、看电影、下棋打牌,更是经常的事。大学生十分重视同学之间的情谊,希望感受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倾诉的学友情谊。即使个别同学之间出现了某种隔阂,大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