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2001(含答案)

经济学2001(含答案)
经济学2001(含答案)

东北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

一、“投资”、“货币”、“劳动力”、“外部经济”、“经济利润”,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是怎样的概念?(15分)

二、(35分)设生产函数为Q=10LK,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不同的生产要素,设L 和K的投入价格为P L=50元,P K=80元,试求:

(1)试写出边际产量函数;

(2)如果生产400个单位的产品,应投入L和K各多少才能使成本最低?此时成本是多少?

(3)如果总投入为600元,应投入L和K各多少才能使产量最大?此时最大产量是多少?

三、简述题(50分)

1.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2.决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分别说出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总需求会有什么影响?

3.试述影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

4.阐述“引起(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东北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

一、“投资”、“货币”、“劳动力”、“外部经济”、“经济利润”,在经济学家的眼里是怎样的概念?(15分)

答:“投资”、“货币”、“劳动力”、“外部经济”、“经济利润”都有多重含义,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这些概念的含义如下:

(1)投资指将现有资金投入某项事物,以期获得未来收益的活动。按投资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种投资类型:①实物投资。指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资本品的投资。按实物投资是否增加资本品的存量,可分为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净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增加资本品存量的实物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并不增加资本品的存量,而只是对资本品的损耗进行补偿的实物投资。净投资和重置投资之和,称为“总投资”。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角度看,总投资即为资本形成总额。有时为了分析的需要.把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国内总投资”。对应地把净出口作为“对外净投资”。国内总投资与对外净投资之和.称为“国民总投资”或“国民投资总额”。②金融投资。指对金融资产的购买,如购买债券、股票等。③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使人力资本形成和增值的投资活动。

(2)货币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其基本职能不变。

(3)劳动力指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它与“人力”是同一个含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从社会经济关系角度考察,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特殊商品,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本质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虽然仍具有商品形式,但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本质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一种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市场机制仍要发挥在劳动由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劳动力韵所有者——劳动者,已成为社会的主人。

(4)外部经济是“外部不经济”的对称,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或者整个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外部性意味着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存在着差异。正外部性即外部经济的存在意味着某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私人收益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收益,即他人或者整个社会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了一部分收益。

(5)经济利润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以机会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得到的差额。经济利润是经济学中分析企业利润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机会成本是指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可能选择的最有利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它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显性成本是指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在会计账目上实际列支的成本。隐性成本是机会成本减去显性成本之差,即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可能选择的最有利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净收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最终竞争的结果是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这两种情况并不矛盾。从长期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如果经济利润为正,就会有新企业进入。新企业的进入将扩大产品供给量,从而使价格下降,经济利润减少。反之,如果经济利润为负,原有企业就会有退出。企业的退出将减少产品供给量,从而使价格上升,经济利润增加。竞争的结果造成经济利润为零,新企业不再进入,原有企业不再退出,市场达到均衡。这是完全竞争经济的长期均衡。在经济学中,零经济利润常常简称为“零利润”。这时的市场均衡称为“零利润均衡”。这时,企业虽然获得的是零经济利润,但其获得了正的会计利润,即已获得了机会成本中所包含的由隐性成本代表的净收益。这个净收益是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能够获得的最大净收益。利润最大化行为对长期和短期均适用,而零经济利润则是长期均衡条件。

二、(35分)设生产函数为Q =10LK ,式中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不同的生产要素,设L 和K 的投入价格为P L =50元,P K =80元,试求:

(1)试写出边际产量函数;

(2)如果生产400个单位的产品,应投入L 和K 各多少才能使成本最低?此时成本是多少?

(3)如果总投入为600元,应投入L 和K 各多少才能使产量最大?此时最大产量是多少?

解:(1)生产函数为:2

121

10K L Q =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为:21212

110K L MP L ?×= 资本的边际产量函数为:21212

110?×=K L MP K (2)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原则:K

L K L P P MP MP = 80502

11021102

1212121=××??K L K L 求得:8

5=L K L K 8

5= 如果生产400个单位的产品,L 8

510400×= 求得:1016=L

101085==L K 所以,应投入1016=L 和1010=K 才能使成本最小。

最小成本为:101600801010501016=×+×。

(3)如果总投入为600元:K L 8050600+=

代入:L K 8

5= L L 5050600+=

求得:,

6=L 75.3=K 应投入和才能使产量最大。

6=L 75.3=K L Q 8

510×= 所以,此时的最大产量为:1015=Q

三、简述题(50分)

1.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

答:(1)政府转移支付的含义

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②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例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2)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的原因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换句话说,政府转移支付的发生相当于政府将自己持有的购买力转移给一些特定的居民户,在转移过程中,接受这笔支出的居民并没有对政府提供价值相当所最终产品或劳务,这个过程没有发生产品的消耗,所以这部分支付不计入GDP ,而政府购买发生产品消耗计入GDP 。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 而后者计入GDP ,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2.决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分别说出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总需求会有什么影响?

答:(1)决定总需求的主要因素

总需求是“总供给”的对称,指一个国家的各个市场主体依据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计划支出总量。总需求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即消费总支出、投资总支出、政府总支出和净出口总额。

从总需求的形成过程上看,决定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这三大因素直接决定着总需求的形成,因而如果从总需求的形成过程来考虑刺激总需求,那么刺激总需求就主要涉及调整这几方面的问题。

(2)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总需求会的影响

第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

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支付能力又取决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因而需求实际上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果,收入表现为需求的基础,由此决定了刺激总需求必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过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就是调整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与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的相互关系。国民收入在现实中实际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实物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一种是货币形态即价值形态,国民收入的两种形态在现实中实际上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即实物形态表现为总供给,价值形态表现为总需求。由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分配是价值形态的国民入,因而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对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就直接涉及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关关系。如果国民收入超分配,即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那么就会出现总需求膨胀;如果国民收入缩水性分配,即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那么就会出现总需求严重不足。只有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增长速度与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相适应时,总需求与总供给才会平衡。因此在目前总需求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为了刺激总需求,就必须改变国民收入缩水性分配的状况,较大幅度地提高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增长速度,使收入分配增长速度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增长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来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第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总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货币供应量过程直接决定着总需求的状况。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货币需要量反映着总供给的状况,货币供应量反映着总需求的状况,因此,货币需要量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关系直接决定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关关系。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总需求膨胀,通货紧缩会导致总需求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总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为了刺激总需求,解决总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就必须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消除通货紧缩。只有消除了通货紧缩,才能消除总需求严重不足。

第三,财政收支的变化。

财政收支过程直接影响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当总需求膨胀时,财政收支过程都往往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当总需求严重不足时,财政收支过程都往往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在预算安排上增加赤字和增加举债。因此,为了刺激总需求,解决总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就必须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减量减轻税收,加大举债和赤字的力度,通过财政支出的增加而扩大需求。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仅仅从财政的角度考虑赤字的大小和举债的多少,而是应该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即从如何尽快消除总需求不足来看这个问题。如果从刺激总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总需求不足的状况要求财政收支过程的税收还应减少,财政支出力度还需加大,赤字还应增加,举债还应增加。不要害怕举债和赤字增加,应该从扩大需求和促进经济来看待赤字和举债的问题。

3.试述影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

答:除收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从而对边际消费倾向

产生影响。西方经济学认为,下述一些因素也会对消费支出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产生重要影响。

(1)利率

利率也被西方经济学者看成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的提高会导致储蓄增加,从而减少当前的消费。但现代经济学家则认为,利率变化会同时对储蓄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利率提高是否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要视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

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当利率提高时,人们会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是有利的,从而导致消费者改变消费计划,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储蓄,从而导致储蓄增加。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利率提高会使消费者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使消费者感觉自己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目前的消费,导致储蓄减少。利率变化对储蓄变化的这种双重效应,使得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必须视利率变化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和来决定。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对于处于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者来说,利率变化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不同的。对低收入者来说,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利率变化产生的主要是替代效应。因为低收入者并没有多少储蓄来获得利息收入,利率提高对他将来收入的提高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因此,利率提高对低收入者主要产生替代效应,使低收入者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储蓄。但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情况则正好相反,利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利率变化产生的主要是收入效应,因此,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高收入者会增加目前消费,减少储蓄。就整个社会来说,利率提高究竟是增加储蓄还是减少储蓄,则必须由这些人的储蓄增加额和储蓄减少额的总和来决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也被认为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实际收入的影响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入的变化与价格水平的变化成反比,在价格水平提高时,如果货币收入不同比例提高,则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会降低,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则必须增加消费支出,导致消费倾向提高。相反,如果价格水平下降,则消费者维持原有消费水平的消费支出可以减少,会导致消费倾向下降。

西方经济学还提出了“货币幻觉”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货币收入与价格水平保持同比例提高的情况下,虽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消费者往往只注意到了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视了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导致消费增加,使消费倾向提高。

(3)收入分配

西方经济学认为。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是不相同的,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因此,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状况对边际消费倾向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一国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越平均,则国家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高,一国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越不平均,则全国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因此,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有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4)预期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实际上已强调了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因为他们不仅强调消费决定于收入,同时也强调消费决定于财产。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提出和强调了预期对消费的重要影响。这一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霍尔提出的理性预期的消费函数理论已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理性预期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决定于收入和财产,财产取决于所有的未来收入,未来收入越多的人也就越富有。人们并不知道他未来可以获得多少收入,但他必须作出现期

消费决策,为此,他就必须形成有关未来收入的预期。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通过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可以对未来的收入和财产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期,即使其预期值与未来的实际值相一致。人们根据这种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来作出消费计划和消费决策,由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是理性的,因此,根据这种预期所作出的消费计划可以达到在未来时期他们认为最好的消费配置。这种根据理性预期而作出的消费计划就是长期消费函数稳定的原因。

理性预期的消费函数理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但预期的变化只与信息的变化相关,这种引起预期变化的信息就是以前所没有掌握的新信息。信息的获得是随机的,因此,人们对未来收入和财产的估计也会发生随机性变化,由于消费计划是根据对未来收入和财产的预期作出的,所以,消费计划也会发生随机性变动,这就是短期消费函数波动的原因。

4.阐述“引起(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地区)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衡量经济增长的较好标准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在物价上升的特定年份中,以当时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价格上升造成的,必须消除掉通货膨胀因素才能求得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或潜力。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有资本(或称“物质资本”)、劳动(或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和由此引起的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政治、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2)引发宏观经济增长的因素

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引发宏观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知识存量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在这些中介因素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在生产过程中所实现的经济增长现象。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51%左右。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为了弄清什么是导致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结构变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于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务性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甚至跨国性的大公司。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分配来看,在美国,1870年全部劳动力的53.5%在农业部门,到了1960年则降低到7%以下。在比利时,农业劳动力从1846年占全部劳动力的51%减少到1961年的7.5%。以前要把农业劳动力降低50个百分点,需要经过许多世纪的时间,现在在一个世纪中,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比减少了30个到40个百分点则是由于迅速的结构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它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相联系起来,以强调

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制度。制度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在引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增长;

②有效的制度应该起到激励人们的行为,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

③市场经济是最适合经济增长的制度。

第五,资源:劳动和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

①经济增长初期,主要依靠劳动数量的增加,后期主要依靠劳动质量的提高;

②劳动在经济增长的贡献占38%左右。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人力资本是“物质资本”的对称。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相同之处在于:首先,它们都需要有前期投入,都是前期投资的结果;其次,都能够使生产率提高;再次,都能带来预期收益。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物质资本是对物的投资;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其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的。

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

①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资本的积累非常重要;

②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会出现资本深化的现象,即人均资本的增长;

③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11%左右。

2016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2016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政治经济学》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和2是客观题,任务3、任务4、任务5是论述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政治经济学是(D)。 A.原初的社会科学 B.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D)。 A.阶级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以上各项都正确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A.政治和经济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4.生产关系是指(D)。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由抽象到具体是(C)。 A.由理论到实践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由宏观到微观 6.矛盾分析是为(C)。 A.调和矛盾 B.揭示矛盾 C.解决矛盾 D.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D)。 A.现实是什么 B.将来是什么 C.过去是什么 D.以上各项都包括 8.政治经济学是(D)。 A.社会科学的皇后 B.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门社会科学 D.以上各项都包括 9.经济学家应该(D)。 A.认识世界 B.改造世界 C.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A)。 A.多重目的 B.掌握知识 C.获得必修学分 D.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商品的二重性是(C)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2018年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答案

最新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 考试说明:《政治经济学》形考共有5个任务: 任务1和2是客观题,任务3、任务4、任务5是论述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C)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A )。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数理经济学试卷

《数理经济学》课程试卷 学号 年级 姓名 一、 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短期菲利蒲斯曲线? (2) 什么是长期菲利蒲斯曲线? (3) 在图上划出这两条曲线,并用数学式子来表达它们。请标明各曲线及纵横坐标,以及数学表达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4) 分析短期和长期菲利蒲斯曲线之间的关系。 (5) 短期菲利蒲斯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6) 美国参加北美自由贸易总协定后。有人认为其短期菲利蒲斯曲线变得比以前更平坦了,可能吗?为什么? 二、 一退休老人有一份固定收入,他现在需在北京,上海与广州三地之间选择一城市去居住。假设他只按消费的效果来选择,不考虑地理,气候与文化等其它因素。他的 效用函数是12u x x =,212(,)x x R +∈。已知北京的物价是 12(,)a a p p ;上海的物价是12(,)b b p p ;广州的物价是112212 (,)(,)22a b a b c c p p p p p p ++=。表示商品)。已知1212a a b b p p p p =。问他会选择哪个城市去居住? 三、 设一个行业中有N 家企业,每一家企业的成本函数都相同,即为 ()i i C q cq =, 1,2, ,i N =市场需求为p a bQ =-,1N i i Q q ==∑。证明当N →∞时古诺博弈会趋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四、 设生产函数为()()((),())Y t A t f L t K t =,其中()Y t 为总产出, ()L t 为就业人数, ()K t 为资本存量, ()A t 为技术进步系数。 1. 试根据生产函数推导下列增长方程: YL YK dY dA dL dK dt dt dt dt e e Y A L K =++。其中,YL f L e L f ?=?,YK f K e K f ?=?。 2. 解释增长方程的经济含义。 3. 怎样估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五、 城市里有很多驾驶员,如果违章会得到t 的支付,被抓的概率为p ,被抓的惩罚为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1(阶段测试) 一、填空题(20分)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一是决策机制不同,二是协调机制不同,三是激励机制不同。 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4.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6.需求定理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7.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的变动。 8.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9.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0.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 11.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12.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1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14.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5.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6.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17.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8.代理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 19.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0.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曲线的最高点。 21.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22.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可得出生产扩张线。 二、选择题(20分) 1.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D) A.竞争是不好的,必须消灭它B.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C.不能让自由市场来作重要的决策D.决策者必须作出选择

2018电大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1答案

形考任务1(第一章至第五章) 任务说明:本次形考任务包含填空题(22道,共20分),选择题(15道,共20分),判断题(15道,共20分),计算题(3道,共10分),问答题(3道,共30分)。 任务要求:下载任务附件,作答后再上传,由教师评分。 任务成绩:本次形考任务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任务附件中题目是百分制。教师在平台中录入的成绩=百分制成绩*20% 一、填空题(20分)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___资源配置___问题。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一是决策机制不同,二是协调机制不同,三是激励机制不同。 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4.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曲线方向变动。 6.需求定理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_替代__效应和_收入_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7.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 8.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9.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0.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价格弧弹性。 11.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12.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1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14.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5.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6.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17.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品的关系,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8.代理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 19.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0.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21.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22.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可得出扩张线。 二、选择题(20分) 1.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 D ) A.竞争是不好的,必须消灭它 B.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C.不能让自由市场来作重要的决策 D.决策者必须作出选择 2.下列哪一项属于规范方法的命题?( D ) A.20世纪80年代的高预算赤字导致了贸易逆差 B.低利率会刺激投资 C.扩张的财政政策会降低利率 D.应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3.光盘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是:( A ) A.光盘价格相对其他商品价格的上升对光盘需求的影响 B.光盘价格上升引起光盘供给的增加

《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C)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A )。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数理经济学第6章课后题答案

第六章 习题答案 1.考虑如下最优化问题 ?? ?≥≤+=0 ,1..max 2121211 x x x x t s x y 用图解法解此题。并检验均衡解点是否满足(1)约束规格;(2)库恩—塔克极大化条件 解: 可行域为OAB 利用图解法求的均衡点为)0,1(B ,1max =y 对于)0,1(B 来说,有112 221≤=+x x ,因此该约束规格是紧的。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1(),,(2 22 1121-++=x x x x x L λλ ???? ? ? ???≥-+≥=-+==??=+=??0 1,00)1(0 20 2122212 22122 211 x x x x x x L x x x L λλλ?)0,1(B 符合T K -条件 2.考虑如下最优化问题 ?? ?≥≥-=0 ,0..min 212211x x x x t s x y 用图解法解此题。并检验均衡解点是否满足(1)约束规格;(2)库恩—塔克极大化条件 解:利用图解法求的均衡点为)0,0(o ,0min =y 求法同上,可知约束规范是紧的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22 1121x x x x x L -+=λλ ???? ?????≥-≥=-==??=+=??0 ,00)(0 02122122 12 11 x x x x x L x x L λλλλ?)0,0(o 符合T K -条件 3. 考虑如下最优化问题 ?? ?≥≥-=0 0..min 22311 x x x t s x y 检验均衡解点是否满足(1)约束规格;(2)库恩—塔克极大化条件 解: 利用图解法求的均衡点为)0,0(o ,0min =y 求法同上,可知约束规范是紧的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23 1121x x x x x L -+=λλ

政治经济学01任务02任务参考答案(供参考)

01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A. 死劳动和活劳动 B.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5.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A. 成正比

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展开全文 第一篇?导?论 第1章?数理经济学的实质 本章是对数理经济学的实质的介绍,并将数理经济学与非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进行了比较,本章没有对应的课后习题,读者对相关概念了解即可。 第2章?经济模型 练习 1用集合符号写出下列集合:(a)大于34的所有实数集;(b)大于8但小于65的所有实数集。 答:(a)大于34的所有实数集可以表示为:A={x|x>34}。

(b)大于8但小于65的所有实数集可以表示为:A={x|8<x<65}。 2给定集合S1={2,4,6},S2={7,2,6},S3={4,2,6},S4={2,4},下面哪些说法正确? (a)S1=S3;(b)S1=R;(c)8∈S2;(d)3?S2;(e)4?S3;(f)S4?R;(g)S1?S4;(h)??S2;(i)S3?{1,2}。 答:(a)(d)(f)(g)(h)是正确的。(b)应为S1?R,(c)应为8?S2,(e)应为4∈S3,(i)应为{1,2}?S3。 3根据上题给出的四个集合,求: (a)S1∪S2; (b)S1∪S3; (c)S2∩S3; (d)S2∩S4; (e)S4∩S2∩S1; (f)S3∪S1∪S4。 答:(a)S1∪S2={2,4,6,7}。 (b)S1∪S3={2,4,6}。 (c)S2∩S3={2,6}。 (d)S2∩S4={2}。 (e)S4∩S2∩S1={2}。 (f)S3∪S1∪S4={2,4,6}。 4下述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A∪A=A;(b)A∩A=A;(c)A∪?=A;(d)A∪U=U;(e)A∩?=?;(f)A∩U=A;(g)的补集是A。 答:(a)(b)(c)(d)(e)(f)(g)都是正确的。 5已知集合A={4,5,6},B={3,4,6,7},C={2,3,6},验证分配律。 证明:首先验证A∪(B∩C)=(A∪B)∩(A∪C),有: A∪(B∩C)={4,5,6}∪{3,6}={3,4,5,6} (A∪B)∩(A∪C)={3,4,5,6,7}∩{2,3,4,5,6}={3,4,5,6} 所以A∪(B∩C)=(A∪B)∩(A∪C)成立。 然后验证A∩(B∪C)=(A∩B)∪(A∩C),则有: A∩(B∪C)={4,5,6}∩{2,3,4,6,7}={4,6} (A∩B)∪(A∩C)={4,6}∪{6}={4,6} 所以A∩(B∪C)=(A∩B)∪(A∩C)成立。 综上,分配律得证。 6用维恩图法,根据逐次形成阴影的不同顺序,验证分配律。答:首先验证A∪(B∩C)=(A∪B)∩(A∪C)。 (B∩C)可以表示为: A∪(B∩C)可以表示为: (A∪B)可以表示为:

南开大学18春学期(1709、1803)《国际经济学》在线作业满分答案1

18春学期(1709、1803)《国际经济学》在线作业-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假设中国的劳动力相对丰裕,纺织品相对汽车而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与封闭条件下相比,进行自由贸易后() A.中国汽车与纺织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劳动的比重都将上升 B.中国汽车与纺织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劳动的比重都将下降 C.中国汽车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下降,同时纺织品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上升 D.中国汽车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上升,同时纺织品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下降 正确答案:A 2.实施进口配额对于进口国来说() A.有利于进口国消费者 B.使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减少 C.有利于进口竞争品的国内生产者 D.提高了本国福利水平 正确答案:C 3.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 A.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 B.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 C.平均成本下降 D.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 正确答案:C 4.假设中国劳动力相对丰裕,汽车相对纺织品而言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国际贸易以前相比() A.中国汽车与纺织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劳动力的比重都将下降 B.中国汽车与纺织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劳动力的比重都将上升 C.中国汽车生产的资本/劳动力的比重将上升,同时纺织品生产的资本/劳动力的比重将下降 D.中国汽车生产的资本/劳动力的比重将下降,同时纺织品生产的资本/劳动力的比重将上升正确答案:B 5.假定每单位X产品的生产需要4单位劳动与6单位土地,每单位Y产品的生产需要2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00单位劳动与200单位土地,外国有200单位劳动与300单位土地,则根据H-O理论可推出() A.X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本国出口X产品 B.X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本国出口Y产品 C.Y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本国出口X产品 D.Y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本国出口Y产品

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3答案

西方经济学形考任务3答案

形考任务3(第十章至第十三章) 任务说明:本次形考任务包含填空题(22道,共20分),选择题(15道,共20分),判断题(15道,共20分),计算题(3道,共10分),问答题(3道,共30分)。 任务要求:下载任务附件,作答后再上传,由教师评分。 任务成绩:本次形考任务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任务附件中题目是百分制。教师在平台中录入的成绩=百分制成绩*20% 一、填空题(22道,共20分)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2.GDP-折旧= NDP 。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通货膨胀。 5.长期中的失业是指自然失业,短期中的失业是指周期性失业。 6.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

是技术进步。 7.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被称为产量比例。 8.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 9.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 10.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11.效率工资是指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 1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13.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利率效应最重要。 14.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15.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16.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 17.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收入与消费相等,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45°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相等。 18.净现值是指一笔投资未来所带来的收入现值与现在投入的资金现值的差额。 19.加速原理表明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变动率。 20.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消费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储蓄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21.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越低。 22.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说明了在短期中,总需求是决定均衡国内生产总值的最重要因素。 二、选择题(15道,共20分) 1.在下列情况中作为最终产品的是:(B)

政治经济学(A) 试题01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 B ) A.经济体制 B.生产关系 C.经济运行机制 D.生产力 2.在特定社会形态和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A.基本经济规律 B.特有经济规律 C.共有经济规律 D.商品经济规律 3.商品的价值是由( D ) A.个别劳动创造的B.私人劳动创造的 C.具体劳动创造的D.抽象劳动创造的 4.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B ) A.金融业B.农业 C.工业 D.旅游业 5.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通过( B )A.商品的生产B.商品的交换 C.商品的分配D.商品的消费 6.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无法测定 7.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价格( D ) A.长久保持不变 B.与价值完全一致 C.长时间大幅背离价值D.随供求变化而变动 8.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D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转移价值,后者也转移价值 C.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D.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9.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C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0.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是因为从工资的形式上看不到( 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B.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C.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区别 11.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是( C ) A.有形损耗 B.由使用引起的损耗 C.精神损耗 D.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损耗 12.资本周转速度( A ) A.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B.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C.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13.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C )

电大西方经济学网上形考任务1答案

题目: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 考核目的:这是两种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式,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但研究这两种理论模式的原因、特点、均衡条件及价格、产量决策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理清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比较时包括二者的相同与区别 时间:学习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后完成本任务。 解题思路: (1)含义和形成条件 (2)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供给曲线(完全垄断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要思考为什么?) 答:先分析完全竞争的含义、形成条件、各曲线、各收益,再同样分析完全垄断,而后说明供给曲线的不存在规律性原因。 一、完全竞争 (1) 完全竞争含义和形成条件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一是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每个人和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二是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无差异的,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 三是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四是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可以确定最佳购买量和销售量,以一个确定的价格来出售产品,不致于造成多个价格并存现象。 (2) 完全竞争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的需求曲线d ,并且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和需求曲线d 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

南开16秋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17春南开16秋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 1. 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发展国际贸易易于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称作 A. 凯恩斯陷阱 B. 流动性陷阱 C. 荷兰病 D. 比较利益陷阱 正确答案: 2. 李嘉图是在哪位经济学家的鼓励下写出自己的经济学著作,并一举成名的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詹姆斯·穆勒 D. 凯恩斯 正确答案: 3. 根据谁的一般均衡理论,只要国际市场均衡了,国内市场一般就均衡了。 A. 米德 B. 萨缪尔森 C. 斯蒂格利茨 D. 马歇尔 正确答案: 4.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B. 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C.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D. 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关系 正确答案: 5. 下列哪个不是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 A. 外汇管制 B. 弹性调节法 C. 关税壁垒 D. 货币法 正确答案: 6. 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就()。 A. 越小 B. 不变 C. 越大

D. 不确定 正确答案: 7. 一个国家实施关税的根本目的是()。 A. 增加财政收入 B. 保护国内幼稚产业 C. 损害国外企业利益 D. 调节产业结构 正确答案: 8. 当前,商品的国际价格更加贴近于()国家。 A. 发达 B. 发展中 C. 贫穷 D. 封闭 正确答案: 9. 哪个经济学家通过贸易模型论证了贸易可以达到双赢。 A. 克鲁格曼 B. 李嘉图 C. 亚当斯密 D. 凯恩斯 正确答案: 10. 1994年乌拉圭贸易回合达成协议,2005年之后取消()的进口配额。 A. 金融产业 B. 汽车行业 C. 航空行业 D. 纺织品 正确答案: 11. FDI指的是()。 A. 劳动力投资 B. 技术投资 C. 间接资本投资 D. 直接资本投资 正确答案: 12. 弹性调节法是一种()的分析方法。 A. 一般均衡 B. 规范 C. 局部均衡 D. 实证 正确答案: 13. 经济学的语言越高级,就是越() A. 实践化 B. 逻辑化 C. 数学化 D. 法制化 正确答案:

西方经济学06任务0010100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得分:40 1. 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支出是指() A. 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 B. 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C. 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D. 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加政府转移支付 满分:2 分 2.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 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 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 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满分:2 分 3.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A. 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B. 中央银行增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C. 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 D. 中央银行增减货币发行量 满分:2 分 4.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A. 失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B. 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C. 工资与利润之间关系的曲线 D.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满分:2 分 5.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减少100万元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增加() A. 500万元 B. 80万元 C. 400万元

D. 100万元 满分:2 分 6. 下列人员哪类不属于失业人员() A. 调动工作的间歇在家修养者 B. 半日工 C. 季节工 D. 对薪水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满分:2 分 7. 总需求曲线表明() A. 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B.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C.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D.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满分:2 分 8. 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最好的关税税率为() A. 能使国内、外的同类商品价格相等 B. 不至于引起国外的贸易报复 C. 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 D. 应该为零 满分:2 分 9. 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 A. 增加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B. 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 C. 提高利息率水平 D. 降低利息率水平 满分:2 分 10. “挤出效应”会使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因为() A.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会因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所抵消 B. 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推动利率上升,因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C. 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税收增加,从而使消费减少 D. 以上说法都对 满分:2 分

《政治经济学》01任务02任务参考答案

01任务 欧阳学文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A. 死劳动和活劳动

南开《国际经济学》20春期末考核答案

《国际经济学》20春期末考核-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7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A.蒙代尔 B.凯恩斯 C.大卫·休谟 D.卡塞尔 答案:D 2.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相互倾销理论 D.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 答案:B 3.就国际贸易对要素报酬的影响而言,下列哪一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自由贸易将降低进口竞争部门专门生产要素的收入 B.自由贸易将提高出口部门专门生产要素的收入 C.自由贸易将提高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 D.自由贸易后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可能提高、不变或是下降 答案:C 4.下列()属于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假定前提条件 A.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 B.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 C.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 D.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 答案:B 5.A国2012年电子行业出口额为150亿美元,进口额为100亿美元,则该国该行业的G-L 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A.20% B.50% C.60% D.80% 答案:D 6.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同时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则对其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判断是() A.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B.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C.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有效

D.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无效 答案:B 7.如果一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各有一种特定要素,劳动力是共同要素,则进口关税一定会() A.提高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B.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C.降低两部门共同要素劳动力的实际收入 D.同时提高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答案:A 8.在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 A.扩大进口替代品生产规模 B.使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 C.使出口贸易规模缩减 D.使进口贸易规模缩减 答案:B 9.若一国边际储蓄倾向为0.1,边际进口倾向为0.2,则该国出口和政府购买支出各增加300亿美元将使其贸易收支() A.改善100亿美元 B.改善200亿美元 C.恶化100亿美元 D.恶化200亿美元 答案:C 10.如果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根据货币分析理论,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自动调整过程伴随基础货币下降 B.自动调整过程伴随货币供给增加 C.自动调整过程伴随国际储备资产流出 D.均衡时国内货币供需均衡 答案:B 11.根据凯恩斯的乘数论,下列关于国际收支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乘数论机制实现的前提是国内尚未实现充分就业,但利率水平可变动 B.政府购买增加与同等的出口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量不同 C.可以同时通过调节政府购买和出口消除贸易逆差 D.政府购买、出口和进口均是外生变量 答案:C 12.根据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方法,如果初始状态时国内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则该国紧缩信贷会导致()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政治经济学公式整理(全)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数量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掩盖资本家的剥削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社会价值- 商品个别价值 超额利润= 商品社会价格- 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股息/ 利率土地价格= 地租/ 利率 4.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固定资本原值/ 使用年限折旧率= 折旧费/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5.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II(c + m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数理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生产技术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简介 一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个体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投入要素的数量、利润等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的收入如何确定;单个消费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等如何确定。 简单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社会中单个经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形成简介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是最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有斯密和李嘉图。 第二个阶段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在这个期间,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格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在此之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三个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其它的一些论述(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为基础构建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和威克斯迪等人提出的新观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第三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凯恩斯的传人萨缪尔森建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把以希克斯(代表作《价格与资本》)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马歇尔的理论框架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成为研究个量的微观经济学,把经过修改和补充之后的凯恩斯理论称之为宏观经济学。至此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四个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补充和演变阶段。 四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一个或两个生产要素和一种产品的情况,数学工具也用的较少。高级微观经济学介绍的则是多种生产要素和多种产品的情况,运用的数学工具也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