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微 生 物 絮 凝 剂 ( co ilFocln 简 称 Mi ba lcuat, r
表 1 一些具有 絮凝 性的微 生物种类
MB ) F 是某些种类的细菌、 放线菌 、 霉菌 、 酵母等在 特定 培养 条 件下 ,其 生 长 代 谢 至 一 定 阶 段 产 生 的 具有絮凝活性 的代谢产物 , 是一种安全 、 高效 、 且能 自然降解 的新型水处理剂 , 包括糖蛋白、 多糖 、 纤维 素 、 白质和 D A等[。它们通过其电荷性质和 蛋 N 1 ]
摘要 关键词 对微 生物絮凝剂的研 究及应用进展 进行综述 , 包括产 生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 , 生物絮凝 剂的提 取 纯化 ,微 生 微 微 生物 絮凝剂 絮凝
物絮凝 剂的絮凝机 理 , 影响 因素,研究动向 以及微生物絮凝剂的应 用。
A sr c Th s p p r s mma i d t e s u y o i f c u a t a d i p l a in f r g o n , n l d n p ce , u i c — bt t a i a e u rz h t d n bo l c l n n t a p i t o e r u d i c u i g s e is p rf a e o s c o i t n, l c u a ig me h n s , fe tn a t r , t d r n n t p l a i n i f c l t c a im a f c ig f c o s s u y t e d a d isa p i t . o o n c o Ke r s Mir o g ns y wo d c o r a im Flc ua t Flc ua i n o c l o c ll n o
维普资讯

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摘要:生物絮凝剂(MBF) 是一种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能自行降解,使用范围广泛的新一代絮凝剂。

本文从絮凝剂的来源和分子组成两方面对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系统分类, 综述了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模型以及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和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几种不同的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 进而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生物絮凝剂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生物絮凝剂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絮凝机理,水处理, 应用引言: 絮凝剂是用来使溶液中的溶质、胶体或者悬浮物颗粒产生絮状沉淀的物质。

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矿业、环保等领域,在固液分离和水处理过程中,用以提高微细固体物的沉降和滤效果等 。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水的净化处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水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生化、离子交换、吸附、化学氧化、电渗析等,但目前“絮凝沉淀法”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絮凝剂的种类也日益丰富,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无机、有机和微生物絮凝剂。

本文主要论述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絮凝剂与传统的絮凝剂相比有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而且等特在目前快速发展的絮凝剂市场中有着广阔的发展情景。

它是通过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或细胞提取物,或代谢产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的有絮凝活性的物质。

由于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剂本身固有的成本高,絮凝效果有限,存在二次污染且对人体有害的缺陷。

目前,国内有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把新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作为今后科研的一个重点方向。

本文主要从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生物絮凝剂的分子组成、性质、絮凝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已经和正在研究的生物絮凝剂进行系统全面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生物絮凝剂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①★★。

1.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与传统的无机和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相比, 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和优点①高效性②无毒无害,安全性高③易被微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④ 应用范围广,脱色效果好⑤ 易于固液分离,形成的沉淀物少⑥有的MBF 还具有不受 PH条件影响,稳定性强,用量少等特点⑦ 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绝大多数来自土壤中,资源极其丰富,获得的方法也较简单,成本低廉2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成分和类型MBF 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多糖、脂质和 等大分子物质。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维普资讯
2 0 年 2月 08 第 2期 ( 总第 1 ) 1期 1
广 西 轻 工 业
G A G I O R A FL H D S R U N X U N L O I TI U T Y J G N 食 品 与 生 物
微 生物 絮凝 剂 产 生 菌 的筛 选及 培 养条 件 的研 究
表 2 不同氮源对该 茵生絮凝荆的影响
氮源 蛋白 胨 牛肉青 豆芽汁 马铃薯汁 №l N 卜 0 ⅡN 3
1 材料 与 方法
11 菌 种 来 源 . 污水 沟 污水 和 污 水 处 理 厂 的活 性 污 泥 。 12 培 养基 . 蔗 糖 3 gL Na 0 . / ,Mg 0 ,H: . L, K 1 0 /, N 330 L g S 47 0 5 0 C 05 / e O . gL K HP . /, H 自然 。 .gL F S 40 1/, 2 O4 1 L p 0 0 g
15 培 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该茵产絮凝剂的影响 . 改变培养基碳源 、 源、 氮 初始 p 培养时间 、 H、 培养 温度及摇 床振荡速度等条件 , 测定培养 液絮凝率 。

蓉 o 4
!O
培 #时间 ( r h)
图 2 3  ̄ 时培养时间对絮 凝活性 的影响 02 (
絮凝取 % 4. )7 6
5. 6 8. 8 7 6
86 Z
骶2
5. 5 3
223培养基初始 p .. H值 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H值在 5 — , 菌体生长量多, p .7 0 0时, 絮凝效果 好。尤其是 p H值在 6 . 菌体生长最好, 0时, 絮凝率接近 9 %。 0
2. . 4培养 时间的影响 2
2 结果 与讨论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进展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进展

面或 被吸 附 到 脱 粒 表 面 上 时 , 会 中 和 脱 粒 表 面 上 的 将
蓝 印 染废 水 的 处 理 , 大 C D r 除 率 和 脱 色 率 分 别 最 O c去
达 到 7 .% 和 8 . %[ 。 92 76 T J
力 的 微 生物 , 中霉 菌 8种 , 菌 5种 , 母 菌 1种 , 其 细 酵 以 酱 油 曲霉 A70 产 生 的 絮凝 剂 最 好 J 18 J 02 。 9 6年 , 日本 仓 根 隆 一 郎 等 人 从 旱 田土 壤 中 分 离 筛 选 得 到 红 平 红 球 菌 , 将 菌株 产 生 的微 生 物 絮 凝 剂 N C一1 用 于 大 肠 并 O 作

是 由 微 生物 产 生 , 可使 水体 中 的 悬 浮 颗 粒 , 体 细 胞 及 菌
胶 体 粒 子 凝 聚 、 淀 的 一类 次 生 代 谢 产物 , 要 含 有 糖 沉 主
蛋 白、 多糖 、 白质 、 维 素 和 D A等 物 质 … 。 它 是 利 蛋 纤 N 用 微生 物 技 术 , 过细 菌 、 菌 等 微 生 物 发 酵 、 取 、 通 真 提 精
制而得到 的 , 具 有 生物 分 解 性 和安 全 性 的新 型 、 是 高 效 、 毒 、 二 次 污 染 的水 处 理 剂 。 无 无
12发展 概 况 .
17 李 良智 等 分 离 到 P—a agns74 宫 小 燕 等 分 2; l lee82 ; ci
离 到 Peo oa .X s m ns p G 4—1邓 述 波 等 的 A一9菌 ; 民 d s ; 黄
13微 生 物 絮 凝 剂 的物 理 化 学 性质 .
絮凝 活性 与 M F的物质 属 性 , 成 结 构 , B 组 相对 分 子 量 和活性 基 团有 很 大关 系 , 现将 近几 年 已报道 的研 究 较 为 深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剂提取和成分分析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剂提取和成分分析

维普资讯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0 年第 8 07 期
培 养 基 组 成 , 过 培 养 基 优 化 后 絮 凝 率 达 到 9. 经 2 8 。 凝效 果见 图 1 其 中左侧为 未加 絮凝 剂对 照 4 絮 ,
样。
2 2 絮 凝 剂 的 提 取 .
株对 天 然碱 碱 泥有 絮 凝 活性 的菌 株 , 通过 重 复 徊 到 絮凝 活 性高 稳 定性 强 的 菌株 8 #和 2 #, 3 絮凝 率 分 别为 8 . %和 6 . 4 。通过 正交 试验 确定 了最 适 20 68
牛 肉膏 蛋 白胨 培 养 基 : 肉膏 3 , 白胨 1 g 牛 g蛋 0, Na 1 g 琼 脂 2 g 蒸馏 水 1 p . 。 选培 养基 : C , 5 0, L, H7 0 筛
本 实 验 采用 丙 酮法 、 酮 和 碱提 法 相结 合 和 乙 丙 醇提取 法进行 絮凝剂 的提取 。 种 方法得 到 的絮 三 凝剂 分别 为 0 2 0 、. 0 6 0 1 4 / 絮凝 率 . 7 6 0 2 9 和 . 2 0g L, 为 6 . 2 、 7 o 和 8 . 3 由 以上结 果 可 以发 0 4 8. 0 8 1 现丙 酮法 和 碱 提法 结 合得 到 的 量较 多 , 絮 凝率 不 但 高 ; 酮 法 得 到 的 质 量 虽 不 是 最 多 , 絮 凝 效 果 较 丙 但 好; 乙醇法 得 到的量 较少 , 效果 和丙酮 法得 到的 效果
摘 要 : 为解 决 内 蒙古 天然碱 碱 泥分 离的 问题 , 土壤 和污 泥 中 筛选 出 9 能 产絮凝 剂的 菌株 。复 从 株 筛得 到 两株 絮 凝 活 性 较 高的产 生 物 絮凝 剂 细 菌 , 中一株 菌所 产絮凝 剂可使 碱 泥悬 液 的 絮凝 率达 到 其

微生物絮凝剂应用研究

微生物絮凝剂应用研究

目前 国 内 外 研 究 所 采 用 的 絮 凝 微 生 物 种 群 主 要 来 自 于 可行 的 。 且 和游 离 菌生 产 絮 凝 剂 相 比, 产 效 率 可 提 高 7 8 生 77 %。 三 个 方 面 :1 来 自 天 然 土 壤 , 壤 中 絮 凝 微 生 物 极 其 丰 富 , () 土 分 2 微 生 物 絮 凝 剂 的 应 用 . 2 1微 生 物 絮 凝 剂 在 废 水 处 理 中 的 应 用 .
且 能够 较 长 时间 保 持高 的活性 。 最 佳 条 件下 , 定化 X 在 固 N1菌 产絮 凝 剂 可连 续 达 1 2批 次 ,且 絮 凝 活 性 均 在 9 % 以 上 ,说 明 0 利用 多孔 聚酯 泡 沫 颗 粒 作 为 固定 化 载 体 , 续 生 产 絮 凝 剂 的 方 法是 连
2 11红 薯 淀 粉 废 水 .. 红 薯 淀 粉 废 水 是 以 鲜 红 薯 或 红 薯 干 为 原 料 , 用 酸 沉 淀 法 采
微生物产生菌, 们分别属于细菌、 线菌、 菌 、 母菌 、 它 放 霉 酵 藻 生 产 淀 粉 时 产 生 的 废 水 ,它 的 C D 值 比较 高 ,多 为 5 0 m / O 0 0 gL
全 、 效 、 能 自然 降 解 的 新 型 水 处 理 剂 。 由 于 微 生 物 絮 凝 剂 维 素 降 解 菌 群 和 絮 凝 菌 群 ,进 行 两 段 式 发 酵 后 分 离 提 取 而 获 高 且
5 ' 6 ' 进 可 以 克 服 无 机 和 有 机 高 分 子 絮 凝 剂 本 身 固 有 的 成 本 高 、 絮 凝 得 的 『。 白 京 生 等 人 『利 用 多 孔 聚 酯 泡 沫 为 载 体 , 行 了 微 生 效 果 有 限 、 在 二 次 污 染 且 对 人 体 有 害 的 缺 陷 。 所 以 , 生 物 物 絮 凝 剂 产 生 菌 的 固 定 化 条 件 优 化 和 半 连 续 生 产 絮 凝 剂 的 研 存 微

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及絮凝条件研究

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及絮凝条件研究

生物 絮凝 剂是一类 由微 生物产 生 的有絮凝 活性 的 代谢产 物 , 成分可 能是 多糖 、 白质 、 其 蛋 纤维素 等 , 由真
菌 、 菌 等 微 生 物 通 过 发 酵 、 取 、 制 而 得 到 _ 。 生 细 提 精 1 ] 物 絮 凝 剂 是 廉 价 、 毒 、 型 、 效 、 二 次 污 染 的 水 处 无 新 高 无 理 剂 口 , 快 速 絮 凝 各 种 颗 粒 状 物 质 , 别 是 在 废 水 脱 ]能 特
拟废水 的处理 , 絮凝 条件 进行 了优化 。 对
用 7 2型 分光光 度计 , 2 在波 长 5 0n 处测定 絮凝 5 m 沉 淀后 上清液 的 吸光度 值 , 以含 有 1 C C 液且 不 a 1溶 加絮凝 剂 的高岭 土悬 浊液 作 为 对 照 , 下式 计算 生 物 按
基 金项 目 : 龙 江 省教 育厅 科 学技 术 研 究 项 目( 1 3 0 ) 黑 1 50 5
收 稿 日期 : 0 l O — 1 2 1— 4 O
1 3 方 法 .
色 和去除高 浓度有 机物 等方面 有独特 的效果 l 。利用 3 ] 生物 絮凝剂 处理废 水 比较容易 实现 固态物 质和液 态物
质 的 分 离 , 凝 后 形 成 的 沉 淀 物 比较 少 。 目前 , 国 絮 ] 我 生 物絮凝剂 的应 用大 部 分仍 处 于 实验 室 研究 阶段 , 真 正 工 业 化 的 较 少 。絮 凝 剂 产 生 菌 的最 好 来 源 是 活 性 污
1 2 材 料 与 仪 器 .
高 岭 土 悬 浊 液 : 取 1 O 目 的 高 岭 土 于 广 口 称 5 g6 瓶 中 , 入 3I蒸 馏 水 , 拌 均 匀 。 加 搅 生 物 显 微 镜 , 式 恒 温 振 荡 培 养 箱 , 箱 , 压 蒸 台 冰 高

高效絮凝菌的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

高效絮凝菌的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

高效絮凝菌的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常玉广;马放;王博;王弘宇【摘要】从含油废水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筛选6株具有絮凝特性的菌株,命名为:F1、F2、F3、F4、F5、F6.为了研究絮凝菌的分类及絮凝特性,采用16S rDNA序列方法对6株絮凝菌进行鉴定分类;利用紫外扫描光谱与红外光谱扫描光谱分析絮凝活性成分.鉴定结果表明:6株絮凝菌分别与芽孢杆菌属、农杆菌属、库克菌属聚为一类,特征基本一致,具有99%同源性;絮凝测定结果显示,絮凝率在69%以上,其中F2、F3、175、176的絮凝率高于80%.将上述4株絮凝菌进行双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显示:F2和F6组合絮凝活性最佳,均优于各单菌,絮凝剂的有效成分为多糖类物质.【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42)010【总页数】5页(P1609-1613)【关键词】絮凝;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多糖【作者】常玉广;马放;王博;王弘宇【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南京,21117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微生物絮凝剂是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分泌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主要成分为多糖[1]、蛋白质、糖蛋白和DNA等[2-4],具有高效,无毒,絮凝效果好等特点,对一些工业废水、河水、泥浆废水等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新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前景非常广阔[5-8].近年有关生物絮凝剂的报道较多,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微生物絮凝剂的发酵效果、特性、影响因素的水平,因而能否培育出高效的优良絮凝菌种,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学者已筛选到了细菌、真菌等几十种高效的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9-10].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放教授率先提出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概念[5],是以稻草、秸秆等廉价生物质材料为底物,利用纤维素降解菌群和絮凝菌群组成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菌群,进行两段式发酵后分离提取而获得生物絮凝剂.本文是在“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概念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从基因水平鉴定絮凝微生物及对其进行分类,并且对产絮菌最佳菌群的构建、絮凝试验以及絮凝成分进行了研究.这不仅是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概念的实际应用,也为研究絮凝机理及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1 试验1.1 材料1.1.1 菌株高效絮凝菌来源于含油废水曝气池污泥中的泥样,是由黑龙江省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分离开发的.1.1.2 培养基筛选培养基:每升含葡萄糖10 g,K2HPO45 g,MgSO4·7H2O 0.2 g,KH2PO42 g,NaCl 0.1 g,尿素0.5 g,酵母膏0.5 g,pH7.5.絮凝菌分离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11].1.2 絮凝活性测定取5 g高岭土加至1 000 mL的烧杯中,然后依次加入自来水1 000 mL,10%的CaCl2溶液1.0 mL和10 mL发酵液,并且调节溶液 pH至7.2,之后将烧杯溶液放在搅拌仪上搅拌(快搅、慢搅)使之充分混合,静置 20 min后于波长550 nm处测定吸光度(B).以蒸馏水代替培养液作空白对照,于波长550 nm处测定吸光度(A).通过絮凝率F来表示絮凝活性,公式如下[12]1.3 16SrDNA序列的扩增和分析1.3.1 絮凝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参照文献[13].1.3.2 16SrDNA序列的PCR扩增反应PCR反应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通用引物扩增16SrDNA片段.正向引物为BSF8/20:5'-AGAGTTTG ATCCTGGCTCAG-3';反向引物为BSR1541/20:5'-AAGGAGGTG AACCAG CCGCA-3',引物由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100 μL)为:10×Buffer 10 μL,dNTP 8 μL,引物BSF8/20 3 μL,引物BSR1541/20 3 μL,模板DNA 1 μL,Taq酶0.5 μL,dH2O 74.5 μL.反应程序: 94℃预变性4 min;94℃变性1.5 min,55℃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30个循环;然后72℃延伸10 min.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后,由大连宝生物基因公司测序.1.4 絮凝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测得的6株絮凝菌株的16S rDNA序列通过BLAST程序在GenBank数据库上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调出同源性99%的菌株16SrDNA序列,并利用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X1.8、系统发育分析软件PHYLIP3.6及进化树生成软件Treeview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同源性的比较.1.5 絮凝菌的菌群构建将絮凝菌按照(1∶1)比例进行每两株复配培养,测其絮凝率.1.6 絮凝剂的成分分析用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絮凝剂中的特征基团,确定絮凝剂中的有效成分.1.7 絮凝剂的成分分析将絮凝剂粗品分别用紫外扫描测定蛋白质、核酸;用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絮凝剂中的特征基团,确定絮凝剂中的有效成分.2 结果与讨论2.1 絮凝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将6株絮凝菌编号为:F1、F2、F3、F4、F5、F6.图1 絮凝菌的电镜观察图由透射电镜观察(图1),6株菌中只有F1为球状菌,其余为杆状菌.这些菌株的菌落形态都是圆形,直径较大,表面都光滑,颜色多为乳白色,只有F1菌落为桔红色,絮凝菌的形态特征见表1,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见表2,并参照伯杰氏菌种鉴定手册,对6株絮凝菌进行菌种鉴定,初步确定F1为库克菌属(Kocuria sp.),F2为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F3、F4、F5、F6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表1 絮凝菌体的形态特性注:“+”表示阳性,有芽孢产生;“-”表示阴性,无芽孢产生.F1 F2 F3 F4 F5 F6革兰氏染色 G- G+ G+ G+ G+ G项目+芽孢- + + + + +菌体形状球状杆状微杆状微杆状微杆状杆状菌落大小/mm 0.5~1.0 2~3 1~2 1.5~2.0 1.2~2.0 1~2菌落形状圆形圆形圆形圆形圆形圆形菌落颜色桔红色乳白色乳白色乳白色乳白色乳白色表2 絮凝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注:“+”表示阳性,有此项反应;“-”表示阴性,无此项反应.在*试验中,“+”表示产酸,“-”表示不产酸.F1 F2 F3 F4 F5 F6过氧化氢酶项目+ + +--+淀粉水解 + ---- +油脂利用 + + + + + +产吲哚-- + + --甲基红试验 + + + + + +乙酰甲基醇试验-- + ---柠檬酸盐 + + + + + +石蕊牛奶* + + + + + +产NH3 + + + + + +产H2S ------硝酸盐还原 + ---- +葡萄糖* ------乳糖* ------蔗糖* + + + + + -明胶液化+-----2.2 构建系统发育树测序结果表明:F1、F2、F3、F4、F5、F6的16SrDNA的核甘酸序列为1 518 bp、1 478 bp、1 477 bp、1 477 bp、1 544 bp、1 544 bp(图2).图2 絮凝菌的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将6株絮凝菌的16SrDNA序列用BLAST软件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16SrDNA 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选取同源性在95%以上的细菌序列.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构建系统发育树,从进化树可以看出,6株絮凝菌分别与 Bacillus sp.、Agrobacterium sp.、Kocuria Polaris各归为同一簇族群.其中F3、F4、F5、F6最接近于Bacillus sp.,该菌株在系统发育地位上属于芽孢杆菌属.F1接近于库克菌属 Kocuria sp.,F2与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归为同一族群,利用BLAST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各菌株与相似性菌属的相似性均为99%.结合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可基本确定分离的菌株的属为 Bacillus sp.、Agrobacterium sp.、Kocuria sp..2.3 絮凝活性的测定由絮凝菌的电镜照片来看,F5菌株和F6菌株有大量的粘液性物质产生,细菌易粘连在一起,形成膜状物质,说明这两株菌的分泌代谢很旺盛,而絮凝效果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报道具有絮凝活性的细菌多数均形成胞外多糖[14].因此,在絮凝菌发酵液中含有影响絮凝活性的物质.结果表明,絮凝率达69%以上,其中4株絮凝率在80%以上,分别为F2、F3、F5、F6.在混凝过程中,菌株F2的发酵液混凝产生的矾花大,沉降速度快,从图3可以看出,F2絮凝率最高,其他菌株也同样表现了高絮凝特点.图3 絮凝菌的絮凝率示意图2.4 絮凝菌的菌群构建将絮凝率高于80%的4株絮凝菌F2、F3、F5、F6按照(1∶1)比例进行每两株复配培养,测其絮凝率.尽管这4株菌单独培养时絮凝率都在80%以上,但从表3可以看出,每两株菌混合培养之后,并不是絮凝率都有所提高,有的反而降低了.根据生态位的理论[7],不同菌株能够在一起共存,是因为它们之间通过协调作用出现了生态位的分离,从而避免了种群间激烈的竞争.因此,混合培养絮凝率较单株菌培养有所降低,这两株菌之间存在生态位的重叠,导致它们不能共同生长或生长力下降,影响了代谢产物的增加,也就是絮凝活性物质减少,从而絮凝率降低;而F2和F6的混合培养后的絮凝率较原来有一定的提高,说明它们能够在一起共同生长,其生态位出现了分离,所以絮凝率提高.由表3可以看出:F2和F6菌株组合所得发酵液絮凝率为93.1%,其效果优于其他各组,同时也优于各个单菌.这可以由生态位来解释,另外,在Kurane R和Matsuyama研究结果中也有阐述,混合培养的条件下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15].因此,采用F2和F6作为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用于生产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并对这两株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5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分布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F2和F6的发酵原液、上清液、细胞悬浮液三者的絮凝率进行了测定.由图4可知,发酵原液活性最高,为96.61%,分别高于上清液、细胞悬浮液1.91%,35.53%.通过絮凝率的测定可知上清液的絮凝率很高,说明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生物絮凝是利用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絮凝剂,絮凝剂有效成分存在于发酵液中.而细胞悬浮液絮凝的效果较低(相对絮凝剂的效果),表明絮凝菌产生的胞外物大部分分泌至胞外液中.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以发酵上清液为对象,来研究生物絮凝剂的分离纯化.表3 不同两株絮凝菌混合培养的絮凝率组别絮凝率/% 组别絮凝率/% F2+F3 73.2 F3+F5 85.6 F2+F5 74.9 F3+F6 70.4 F2+F6 93.1 F5+F6 81.2图4 絮凝活性分布图2.6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分析2.6.1 紫外扫描分析絮凝菌发酵液上清液的紫外扫描结果见图5.曲线为平滑曲线,没有特征吸收峰(蛋白质在280 nm有吸收峰,核酸在260 nm有吸收峰),说明絮凝剂中几乎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因此,可以定性地判断该絮凝剂的有效成分不是蛋白质或核酸. 2.6.2 红外光谱扫描将生物絮凝剂提纯后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见图6.谱图是较为典型的多糖红外光谱图,2 926 cm-1是C—H不对称伸缩振动的结果,此区域的吸收峰是糖类的特征峰.1 647 cm-1是由于多糖中的乙酰氨基(—NHCOCH3)的C O键伸缩振动造成的.在图中1 541 cm-1和1 508 cm-1处的峰为 N—H的变角振动,此峰说明多糖中的—NH—是乙酰化的.在3 443 cm-1处强而宽的吸收峰是分子内的—OH伸缩振动所导致的.1 733 cm-1为—COOH中的C O键伸缩振动的结果.在1 385 cm-1处为羧基—COO-中的C O对称伸缩振动.1 063 cm-1的强吸收峰是酯内的C—O—C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谱带.879 cm-1为呋喃糖或羟基呋喃环的吸收峰,是由环和取代基的伸缩振动及次甲基的横向振动所致.因此,可以判断CBF中含有羧基,分别以—COO-和COOH的形式存在.此外,将絮凝剂溶液摊放在平板玻璃片上,使其干燥成膜,结果发现,形成的薄膜韧性很强,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絮凝剂的链型为线性.图5 紫外扫描图谱图6 CBF的红外光谱图3 结论1)絮凝测定结果表明絮凝率达69%以上.其中4株絮凝率达80%以上,表明这6株絮凝菌具有很强的絮凝特性.2)根据絮凝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Agrobacterium sp.与F2聚为一类,Bacillus sp.与絮凝菌F3、F4、F5、F6聚为一类,Kocuria sp.与絮凝菌F1聚为一类,序列同源性99%,但该6株絮凝菌尚不能定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3)在菌群构建中,F2和F6菌株按照1∶1比例混合培养发酵液絮凝率可达93.1%,这种组合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率优于各个单菌的絮凝率,也优于其他双菌组合.4)在絮凝剂的成分分析中,紫外扫描图谱分析絮凝剂中不含有蛋白质和核酸,红外光谱分析絮凝剂的有效成分为多糖类物质.参考文献:[1]WANG W,MA F,YUE X L,et al.Purific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ofcompoundbioflocculant[C]//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Shanghai:IEEE,2008.[2]吕向红.微生物絮凝剂[J].化工环保,1994,15:211-218.[3]NAKAMURA J.Purification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microbial cell flocculants produced by Aspergillus Sojae AJ7002[J].Agric Biol Chem,1976,40(3):619-624.[4]ZHANG Tong,LIN Zhe.Microbial floccula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9,1(1):1-12. [5]马放.复合生物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6]MA Fang,WANG Bo,FAN Chun,et al.Security evaluation of compounded microbial flocculant[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11(1):38-42.[7]马放,刘俊良,李淑更.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4):1-4.[8]ZOUBOULIS A I,CHAI X L,KATSOYIANNIS I A.The application of bioflocculant for the removal of humic acids from stabilized landfill leachates[J].J Environ Manag,2004,70:35-41.[9]SHENG Y L,ZHANG Q,SHENG Y R,et al.Screening and flocculating propertie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microorganism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Mineral,Metallurgy,Material,2006,13(4):289-292.[10]YIM J H,KIM S J,AHN S H,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bioflocculant,p-KG03,from a marine dinoflagellate,Gyrodinium impudicum KG03[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98(2):361-367. [11]马放,任南琪,杨基先.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2]NAKAMURA J,MIYASHIRO S.Screening,isol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microbial cell flocculants[J].Agric Biol Chem,1976,46(2):377-383.[13][美]J.萨姆布鲁克D.W.拉塞尔,著.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3版.黄培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李文鹏,刘士清,廖昌珑.胨冻样芽孢杆菌(B acillus mucilaginosusYNUCC0001)絮凝剂生产、絮凝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J].土壤通报,2005,36(4):583-587.[15]KURANE R,MATSUYAMA H.Production of a booflocculant by mixed culture[J].Biosci,Biotechnol,Biochem,1994,58:1589-15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菌株 特 性 分 析 和 鉴 定 方 法 ..
1试 验 材 料 与 方 法
1 1材 料 .
1 1 1 主 要 试 验 设 备 及 试 剂 ..
1 2 3 1菌种 的形态 分析 ... 菌 种 个 体 形 态 分 析 :将 菌 株 培 养 后 ,进 行 革 兰 氏和 芽 孢 染 色。
分别 改变 培养 基 的碳源 、氮 源 ,其他 条件 不变 , 以絮 凝率 为 衡 量指标 ,筛 选微 生物絮凝 剂产 生菌的最 佳碳源 和氮源 。 ( )甘 露 醇 l g g O ・ H0 . g a 1 . g 2 P 4 2 O .M S 4 7 2 0 2 ;N C 0 3 ;KH O 在 最 佳碳 源 、氮源 条件 下 ,用 相 同的种 子 液 以1 、2 、3 、 % % % 0 3 ; C C 2 . g C S 4 .1 ; C C 3 g H 0 l 0 m .g a 1 0 1 ; a O 0 g a O 5 . 2 O 0 L: p H 4 %、5 的接种 量接 入培 养基 ,3  ̄ 1 0 / i 培养 ,分 别测定 各 % 0C、 2 r m n
C 1 0 g C S0 0 1 aC 2 .1 ; a 4 . g; C CO 5 a 3 g; H O O 0 L; p 7 2。 z l 0 m H .
高压 灭 菌器 :超 净 工作 台:恒 温培养 箱 ;恒温 水浴摇 床 ;7 1 2 分光 光度计 ;高岭土 ( 上海 市化 学试剂 有 限公司) 。 等 L 12 菌种 . 样 品来源 :鄂尔 多斯 市东胜 区 北郊污 水处 理厂浓缩 污泥 。 1 1 3 培 养基 .. 1 1 3 1增 殖 、分离培 养基 .. . ( )蔗糖 5 ;M S 47 2 . g a l . g 2 O 0 3 ; 1 g g O- H0 0 2 ;N C 0 3 ;KH 4 . g P
菌 落 形态 分 析 :取 少许 菌苔 平 板上 划 线 ,3  ̄ 培 养 卜2 。 0C 天 待 长 出单个 菌落 后 ,观 察菌 落 的形状 、大 小 、颜 色 、光泽 、透 明 度 、边 缘状 况等 。斜 面 菌落特 征 观察 :丰 厚程 度 即生 长量 、边缘 和表 面形状 、颜色 、粘度 、培养 基颜色 、透 明度和气 味 。 1 2 3 2菌种 的 生理生化特 征 .. . 对选 定 的絮 凝菌 进行 了生理 生化试 验 …,包括 : 固氮 能力 的
絮 凝和 沉 淀是 非常 重要 的 污水 预 处理 过程 。微 生物 絮凝 剂 是 1 0 L 5 m Z角 瓶 中加入 0 4 高岭土 ,9 m 蒸馏 水 、5 L 5 a 1、2 L .g 3L m 1C C , m 发酵 培养 液 ,摇匀 ,静 置 l m n O i ,分光 光度 计5 0 m 5 n 处测 定上 清液 的吸 光度 , 以加 蒸馏 水 的高岭 土悬 浊液 作 空 白对照 。絮凝 率 ( 用 R 表示 )计算 公式 为:R ( )= (— ) A ×1 0 F F % [ B /] 0% A 式 中A 为空 白上清液 的O 值 ,B D 为样 品上清液 的0 值 。 D
天然 高 分子 絮凝 剂 中 的重 要种 类 ,主 要是 微 生物 的代 谢产 物 ,具 有 良好 的絮 凝沉 淀 性 能 ,安全 、 无毒 , 易于 生物 降解 。化 学 成分 为纤 维素 、蛋 白质 、糖 蛋 白、 多糖 和脱 氧 核糖 核酸 等 …。此 外还 具有 种类 多 、微 生物 生 长快 、易 于扩 大培 养和 实 现工 业化 生产 等 优 点 ,具有 广 阔的研 发和 应用 前景 。 。本试验 从鄂 尔 多斯市 东胜 区北郊 污 水 处理 厂浓 缩 污泥 中 筛选 具有 絮 凝活 性 的菌 种 ,并对 絮 凝 率高 的菌种 进行 初步 鉴定和 絮凝特 性研 究 ,探讨 其应用 前景 。
2 1 年 第0 期 0 1 5 ( 总第2 5 5 期)
吉 林 农 业
J LI A GRI I N CULTURE
N O . 5, 2 1 0 0 1
( u lt ey C muai tNO.5 ) v 25
微生物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初步研 究
崔 利 宏 ,夏 晓华 ,刘 宾 ,徐 霞
( 传祥 城市 生活垃圾 处理 研 究所, 内蒙古 鄂 尔多斯 0 70 ) 10 0
摘要 :从 浓缩 污 泥 中 筛选 到 l 株微 生物絮 凝 剂 产生 茵 ,初 步探 讨 了 养基不 同碳 源和 氮源 、不 同接 种量 、培 养 时间对 絮凝 活性 的 培 影响 , 并对 该 茵进 行 生理 生化 鉴定 、絮 凝活 性 分布 、替 代培 养 基试 验 。试验 结果 表 明 ,该 茵在 最佳培 养 条件 下对 高岭 土 悬浊 液 的絮 凝 率 为8 . 4 :革 兰 氏 阳性杆 状 细 菌 ,属 于 固 氮茵 :微 生物 絮凝 剂 主要 分 布在 发 酵液 离心后 的上 清 液 中,且 絮凝 效沼 液 中生 长 ,且 发 酵液絮 凝率 为7 .2 。 6 8% 关键 词 :微 生物 絮凝 剂 : 筛选 :絮凝 活性 中图分类 号 :0 33 9- 3 文 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7 —42 (0 1 0—0 22 64 03 2 1)一50 8—
检测 、糖 类 发酵 实验 、 甲基 红试验 、淀粉 水解 试验 、纤 维素 水解
试验 。
1 2 4微 生物 絮凝 剂产生 茵培 养条件 的优 化试验 ..
72 .
组 培 养 液 培 养 1 h 2 h,3 h 4 h,6 h 7 h 对 高 岭 土 悬 浊 液 2, 4 6, 8 0, 2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