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与M2增长率比较

M1与M2增长率比较
M1与M2增长率比较

M1指狭义货币供应量,对应的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它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同收入、消费、投资、价格、国际收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

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的三层次货币供应量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是: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

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狭义货币M1是M0与可用于转帐支付的活期存款之和,它是在商品、劳务、有价证券等交易中的交易媒舟,又是支付工资、租金、利息等的手段;从另一个角度讲,它是社会公众手中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由于在我国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其它可替代的金融资产具有与M1相同的流动性。因此,M1与经济活动及通货膨胀率之间应当存在紧密联系。

广义货币M2包括到期的支付手段M1及潜在购买手段准备货币。它的变动与中长期的经济波动密切。如在1988和1989年的高通胀之前,有1986至1987年过量的M2供应;在1993年至1995年的高通胀之前,有1990至1992年的过量M2供应,。因此,从长期看,M2与通胀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上图中M1先下降后平缓,在2008年有明显下降后迅速上升,这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图中M2也是先下降后较平缓,在2008年有明显下降后迅速上升,与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图中的其他存款在1997年有大幅度下降,出现“负值”,因为在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企业等有很大影响。相应的,在1991年流通中现金有上升。1990年之后,M1增长速度连续接近或超过30%的情形曾在1992—1994年之间出现过,伴随着M1的高速增长,1993—1995年我国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M1的增长率变动情况与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价格走势关系最为密切。如果M1增长速度过快,就有可能从需求方角度导致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价格上涨。而M2除了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关系密切外,还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利率水平的强烈影响。除此之外,M2还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状况,如果其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则说明经济总体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将M2的增长率和M1的增长率进行对比,有很强的分析意义。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这样更多的人会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或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表现为可随时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普遍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反之,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的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可以随时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期存款大量转变为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变为流动性较弱的部分,这无疑将影响到投资,继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根据资料相关的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后M1显著较长时间高于M2的时期有

三次,一次是1988年3月到1988年12月,第二次是在1992年6月到1993年12月。此间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三次是在1999年5月至2001年的6月间,当时受到世界经济整体紧缩的影响,我国国内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物价上涨,但整个经济增长却保持了很快的发展势头。1989年6月至1990年底,以及1995年下半年至1996年9月都出现了M2增速显著高于M1的情况,此后均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

目前M1的增长主要还是恢复性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也不长,M1基本上处于均衡水平。货币供给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压力还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M2已经出现了超额的增长,并且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M2的扩张不会立即引起需求的增加以及物价的上涨,但是会对未来的物价上涨造成潜在的压力。当实际利率降低,导致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或者社会公众总需求的行为发生变化,比如经济进入扩张期,这时准货币所代表的通胀压力就会释放出来,成为通货膨胀的货币原因。当出现持续的超额货币供给M1之后,往往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目前M1还处于接近均衡的水平,但是M2的超额增长会推动M1的增长,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将M2的增长控制在适当水平,同时管理通胀预期,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等手段对M1的增长进行调控,以防止M1持续的超额增长对未来物价上涨产生压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