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上)

2010-8-25

摘要:在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存在着经济货币化比率异常等一些令人困惑之处,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文章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考察,并通过剔除虚假成分得到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同时,将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间的“供给主导”、“需求遵从”理论假说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说: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最后是简短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增长,经济增长

一、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研究及其困惑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如,Goldsmith,1966,1969;Curley & Shaw,1955,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Bhatia & Khatkhate,1975)都作了广泛研究。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这便是Patd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金融发展在储蓄动员、风险管理、交易便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Gupta,1984;Spears,1992)。以Goldsmith(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Tun Wai(1972)、Sinai & Stokers(1972)、Wallick(1969)等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确实存在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他多数国家很小。Gupta(1987)在其选择的亚洲及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中也发现利率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形成高水平的储蓄。

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是,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处于一种“需求遵从”(demand—following)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增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发展附属于(handmaiden)经济增长(Robinson,1952;Stern,1989)。实业部门的增长方便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当经济增长时,其需要更多种类的金融服务和不断增长的金融机构来提供这些服务。根据这一观点,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的稀缺反映了对服务的需求。既然金融中介有助于将一国资源从低增长部门向高增长部门转移,那么,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同样取决于实际经济中各部门增长速度的变化(patrick,1966)。

对以上两种结论的综合观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关系,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在发展早期,金融部门,的扩张通过金融机构的产生与金融服务的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与上面解释的“供给主导”观点相一致。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金融部门则处于“需求遵从”地位,即经济增长诱致金融发展。

近年来,一些研究采用了内生增长方法。Beneivenga & Smith(1990)的研究表明,金融中介的存在降低了对低收益流动资产的投资,在风险厌恶假设条件下,有金融中介下的均衡可以比无金融中介下的均衡产生更高的增长率。而支持Cooley & Smith(1991)所认为的金融市场促进市场分工与技术创新观点的证据,同样可以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获得(如,Greenwood & Jovonovic,1990;King & Levine,1993a)。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提高储蓄率及鼓励技术创新来促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Grossman & Helpman,1991;Aghion & Howitt,1992)。

更为最近以来的一些研究将股票市场也纳入了分析范围,他们发现,不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而且在金融深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还发现,金融发展的初始水平是未来经济增长率的良好预测。因此,金融并不是仅仅追随于经济行为,其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起着积极作用(King & Levine,1993b;Levine,1997;Levine & Zervos,1998;Rajan & Zingales,1998)。

对于我国的经济货币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许多学者均作了研究,例如,易纲(1996b)、谢平(1996)、张军(1997)、张杰(1998)、谈儒勇(1999)、孙刚(2001)、康继军(2005)、沈军(2006)等。一般情况下,通常以

M

2

/GDP比值来表示一国的经济货币化。Goldsmith、Friedman、Schwartz等经济学家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货币化进程进行分析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经济货币化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是统计资料却显示,我国的

经济货币化比率一直呈现出一种异常态势。比如,1999年我国M

2

/GDP比值高达1.46,不仅远高于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高于泰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甚至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王毅,2002)。李扬、何德旭(1998)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亚洲国家的货币化比率进行比较后也发现,

1999年我国M

o /GDP、M

1

/GDP比值均名列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尚处落后的中国在

经济货币化指标上竟然丝毫不逊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既然经济货币化水平与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但是,孙刚(2001)采用M

2

/GDP表示经济货币化指标以及与之不相关的居民消费水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后却发现,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并没有显著关系。可见,无论是横向的国际比较还是有关的实证分析均表明,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适应。

对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谈儒勇(1999)运用OLS进行线性回归后认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但是,其判断依据仅是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简单线性关系,并没有明确给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及方向。史永东、武志(2002)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并由此进一步认为我国已经处于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过渡的阶段。但是正如其研究所认为的,其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结论乃是建立在其所选取的各自测量指标的基础上,其中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便是货币化比率,

其余的几个测量指标也都与此高度正相关。而既然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比率本身就呈现一种异常态势,以此测量指标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很值得我们深思。而且,即便基于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得出我国经济发展已处于过渡阶段的结论也似乎过于乐观。

此外,康继军等(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中、日、韩三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在因果关系方向上存在差异。沈军(2006)给出了宏观金融效率综合指标及相关估算,并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检验,从而为中国效率型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7)认为货币、金融政策的特定制度安排可以有效解释中国转轨时期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但同时应积极推动动员型金融向市场配置型金融转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已有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令人难以解释的困惑之处:一是经济货币化比率呈现一种异常态势;二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系究竟如何。无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论的问题,而这诸多异议的出现必将引导我们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我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是广泛存在的。这种关系在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同样存在。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与金融机构数量的扩张;金融发展不单指金融数量上的扩张,更主要的是指金融效率的提高,体现为金融对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贡献作用。因此,金融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金融发展。

既然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判别一国的金融是“发展”还是“增长”就具有重要意义。定性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难点是如何从量上将二者区别开来,这涉及对传统衡量金融发展指标的扬弃。戈德史密斯(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已经注意到金融发展不能单纯用规模来衡量,他在强调金融相关比率指标的统率作用之后,还提出了若干衡量金融结构的指标,这些指标名为衡量金融结构,而根据其对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的定义,因此,它们也是更准确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不过,由于经济制度不同,衡量各国金融发展的指标也应该存在差异。黄金老(2001)选取了货币化程度、FIR、金融机构数量与多样化程度、金融工具结构、信贷非政府化比率以及存款货币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依赖比率等指标来测量中国金融发展,发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量的扩张,而非质的进步;或者说金融增长的色彩强一些,金融发展的因素弱一些。尽管采取多种指标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得出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一正确结论,但是,我们并不能准确甚至粗略地刻画出这二者的具体量度以及体现二者差异的金融虚假成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也许采取同一个指标——哪怕是一个我们所认为的自身存在缺陷的测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虚假成分进行剔除——如果不是一种最优选择的话,也应该是一种适宜的次优选择。

对于金融发展,我们通常采用的测量指标为麦金农指标(简称麦氏指标,即/GDP),表示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但是,另外一种指标却不为我们所重视:戈M

2

德史密斯指标(简称戈氏指标,即FIR),表示金融与经济的相关程度。

戈氏指标的完整表达式为:

其中,L为各类贷款(包括向政府提供的贷款);S为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保险费以及股票市值等);

显然,戈氏指标与麦氏指标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分子中增加了两个金融变量L和S。与麦氏指标只注重金融负债相比,戈氏指标同时考虑了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因此,戈氏指标更全面地反映了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进行测量,从总量上看,我国的FIR已经较高,2000年达到3.40,相比之下,虽低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但却接近或高于经济发展处于近似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如韩国、巴西、印度等。而且,从结构

和L这两项,2000年合计高达2.62。

上看,在我国的FIR中,主要是M

2

对于体制改革、金融支持及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等问题,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制改革以来,为支持体制转轨,我国金融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国有银行金融资产的单方面扩张,在此过程中通过金融管制配合从而使居民的金融剩余以储蓄存款的形式流入银行;而当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这种货币性金融支持难以为继之际,又通过证券市场的控制(国有企业的优先入市以及股权结构的分割等)来获得证券性金融支持,从而对渐进式体制转轨提供持续支持。因此,中国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资产总量在原有金融结构与制度框架内的一种简单扩张。有理由认为,在体制改革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一系列的金融管制下,投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居民无法根据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选择相应的金融工具,而只能被动地选择让货币流入国有金融体系,由此形成的居民储蓄并不能完全视为一种金融发展;同样,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越多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此外,在国家对证券市场的金融控制下,股权结构分割导致流通股价偏高,而以此为标准计算的总市值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金融发展水平。

为了更准确地对我国金融发展进行测量并保留其中的真实成分,我们需要对FIR进行分解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为此,我们将FIR的计算公式转换成:,并用上标“r”、“n”、“f”分别表示金融增长中的真实、名义及虚假成分。显然,有下式成立:

对此,武志(2008)通过金融因素内生化从而将其纳入经济转轨分析视野,并

f、L f、S f进行了简单估算与虚对我国金融发展进行了制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M

2

假成分剔除。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增长中的虚假成分从1985年以来逐步增加,到2000年高达1.08。剔除虚假成分后的金融发展真实水平并不算高,2000年仅为2.32,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改革以来,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对于我国的金融发展我们一直存在着某种金融幻觉,而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也就等于打破了这种幻觉,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状况。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下)

2010-8-25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体制改革,因此依照惯例我们选取1978年作为我们的研究起始年。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等收集整理了实际国内总产出、人均实际收入、社会总投资以及劳动力人口等截至2000年的有关数据,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方面的数据来源于武志(2008)。从收集整理后的数据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所有测量指标都呈现出如我们所预期的显著增长。不过,这并不能推论出其中具体的因果关系方向,因此,我们还需要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在格兰杰模型中,其程序是决定因果变量的加入是否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它仅采用因变量和独立变量的滞后值。在联合检验中,对没有因果关系的假说进行检验,其中滞后因变量的系数应明显不等于0。为检验因果关系,我们运用下面的两组回归方程:

其中Y是实际国内总产出(或PY,人均实际收入),F为金融发展或金融增长的测量指标(FIR r、FIR n)。方程(1)和(2)提供了以下四种可能的因果关系:

表1给出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在所有的评估中我们均采用了四期滞后结构。为了节省篇幅,在此我们仅列出了至少在一个方向上被发现具有统计显著性的滞后结构。检验结果表明,实际收入(Y)与人均实际收入(PY)在滞后1、2、3、4期内均以格兰杰方式引致金融发展(FIR r);而金融发展(FIR r)在四期滞后结构内却无一例外以格兰杰方式引致实际收入(Y).与人均实际收入(PY)。

检验结果看上去非常清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致金融发展。不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供给主导”假说,而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需求遵从”假说。但是在此,我们却得出了我国经济增长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致金融发展,根据上述假说,我国似乎却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显然不合情理。至此,我们似乎才只解答了文章第一部分所提出的第一个困惑,而对第二个困惑,不仅没有给出合理解答,反而更加迷茫了。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解释,增长是一种量的扩张,而发展则是内在质的提高,发展本身是在质的改变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量的增长。或者说,发展意味着变化与进步,而绝不是原有结构与体制上的简单的数量扩张。显而易见,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金融格局带来的是一种金融增长,是金融资产总量在原有结构和制度框架内的简单扩张。为此,我们尝试着对我国金融增长中的虚假成分进行简单估算与剔除,而剔除虚假成分后的金融发展可以粗略地视为一种内在质的改变,显然,这种内在质的改变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因此,我们

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致金融发展的结论并不矛盾,相反,这更进一步说明,我们对我国金融增长进行制度剔除符合一定的经济意义。

将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间的“供给主导”、“需求遵从”理论假说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赶超战略下,不发达国家往往倾向于通过金融机构的增设与金融资产的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发达国家则主要是通过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增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不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供给主导”假说,而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需求遵从”假说。.显然,不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这种量的简单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金融增长,而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才是内在质的提高。基于此,我们大胆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假说: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的提高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为此,我们需要对我国金融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考察,因为基于这一理论假说,我们应该在其中能够发现我国金融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证据。

表2给出了金融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表明,在四期滞后结构内,实际收入(Y)与人均实际收入(PY)在滞后1、2期内均以格兰杰方式引致金融增长(FIR n),而金融增长(FIR n)在滞2期内也以格兰杰方式引致实际收入(Y)与人均实际收入(PY),从中可以欣喜地发现金融增长引致经济增长的相关证据。此外,为了对比,我们还对建国后至体制改革这一时期内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数据作了收集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四期滞后结构内,其无一例外全部呈现出一种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致金融发展。这意味着,对于经济增长引致金融发展这一点,其一直贯穿于我国经济发展全过程,而金融增长引致经济增长只是在体制改革后才开始出现。因此,这一分析结果更进一步支持了文章结论与理论假说。

金融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提供了支持我们理论假说的经验证据,我国的金融增长引致了经济增长。尽管如此.但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并没有表明这种潜在关系的幅度;因此,在以下部分我们将对包含了金融发展测量指标在内的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进行估算。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经济计量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依据的是已经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解释变量。首先我们从下面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程开始:

对两边取自然对数,我们得到:

方程(4)对时间t进行微分:

增加满足标准假设的误差项,方程(5)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其中,

方程(6)中的四项表达式分别代表经济增长率,资本、劳动及金融发展。因为方程为对数形式,所以相关系数“α”、“β”和“Γ”分别为资本、劳动及金融发展对产出的弹性,常数“h”用来反应Hicks中性技术进步可能的生产率。由于资本存量增长的数据不能获得,因此我们运用可获得的资本形成(即总投资)I来代替KT。其中Y、I、F均通过GDP平减指数转换成基于1978年价格的实际值;L为用作劳动力的人口。

表3给出了包含金融发展测量指标的柯布一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从R2值判断,两种情况均表现出良好的模型适应性。资本形成的相关系数为正,并且在每种情况下均统计显著。但是,劳动力的系数较小,甚至出现了负

数迹象,而且其统计显著性也较低,这可能暗示我国实际劳动力的统计数据有较大偏差。但对我们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两种情况下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都出现预期效果并且统计显著。尽管两种情况下的系数并没有显著差别,但这些已经强有力地表明,无论是金融增长还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比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我们惊喜地发现,金融增长情形下的系数比金融发展情形下的系数要大得多。对此的解释是,金融增长情形下简单的量的扩张导致技术进步相对稀缺,因而其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要高于金融发展情形下的状况。因此,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未进行制度剔除情形下的金融增长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张,因而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前面所提出的理论假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本文中,我们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理论认为,在早期,金融发展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的扩张与金融服务的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后期则主要是通过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增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即不发达国家支持“供给主导”假说而发达国家支持“需求遵从”假说。由于我国货币化比率呈现出一种异常态势,文章在对我国金融发展进行制度分析基础上,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考察,并对其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制度剔除,从而得到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致金融发展;而这似乎才只解答了文章第一部分所提出的第一个困惑,对于第二个困惑,不仅没有给出合理解答,反而更加迷茫了。对此,文章将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间的“供给主导”、“需求遵从”理论假说进行综合分析,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假说: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为此,文章对金融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考察,并在其中发现了我国金融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证据,从而支持了文章所提出的理论假说。尽管如此,但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并没有表明这种潜在关系的幅度。因此,进一步地,文章对包含了金融发展测量指标在内的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两种情形下,尽管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回归系数并没有显著差别,但通过比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却发现,金融增长情形下的系数比金融发展情形下的系数要大得多。其原因在于,金融增长情形下的简单的量的扩张导致技术进

步相对稀缺,因而其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要高于金融发展情形下的状况。因此,经济计量分析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未进行制度剔除情形下的金融增长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张,因而进一步支持了文章所提出的理论假说。

主要的政策含义是,从文章的研究出发,既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发展内在质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那么,我们的政策取向似乎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单纯通过进一步自由化措施或增加金融服务来鼓励金融增长并进而提高经济增长上,相反,我们应该将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上。或者说,在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阶段下,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单纯通过金融扩张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规模,而应更多地注重金融发展的内在质量。显然,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金融格局带来的更多是一种金融增长,是金融总量在原有结构和制度框架内的简单扩张。因此,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的着眼点在于触动支撑金融数量扩张的原有金融制度框架,使金融发展建立在一个崭新的金融制度结构之上。但是,既有的研究同时也表明,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金融支持,而这又必然导致我们的金融发展更多地只是一种量的扩张,而质的提高却较少。这意味着,支持体制改革与金融发展的内在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两难选择,因此,我们的金融发展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是适宜的政策选择,而由此可见,我们的金融改革还任重道远。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武志来源:《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李蕊

金融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探析

摘要:文章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流派进行了回顾,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我国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得出相关的政策结论。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流派;关系;探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能够正确把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起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不仅关乎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流派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算起,西方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这场长期论争中,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一是货币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二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对这两种作用机制的不同理解,大体上可以把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流派分为金融无关论、金融促进论和金融从属论三种代写论文。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论。古典经济学家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抽象成货币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分法”。在此基础上,萨伊提出货币中性论,强调货币数量的改变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等比例的上升或下降,对生产供给、实际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面纱。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只不过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使得商品交换更加容易和顺畅,而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短期内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影响产量和物价;但从长期看,产出量是由劳动、资本和技术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只决定物价水平。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变动能够影响短期真实变量。从长期看,由于货币政策是可预期的,货币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相应变化,而对真实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尽管理性预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货币面纱”论,但仍坚信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有关货币流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慎重的商业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进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古典货币中性论的不足,指出,在信用制度条件下,货币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状态下,货币才是中性的。熊彼特则从信用创造的视角突出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而功能健全的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国民收入的产出水平。凯恩斯还通过总量分析,把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二分法”的不足,实现了对早期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金融因素逐渐在经济理论中得到重视,并凸显成为同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1969年,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戈德史密斯指出,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为资金转移到最佳的使用者手中提供了便利。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分析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起来,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之后,卡普尔等人把麦金农和肖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金融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强调,资本效率的改进得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把资本分配到最佳可能用途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XX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XXXX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以打好“六大攻坚战”为目标,积极应对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着力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全区金融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有所提升,保险业市场竞争明显,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和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金融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了XXXX区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XX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家,分别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xx银行。新引进XXXX村镇银行1家,预计12月底开业。保险公司5家,分别为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平安财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安邦财产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12家,基本不开展业务。 农村信用社现有营业网点X个,职工X人。各项存款余额X 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各项贷款余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 万元;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X笔、X万元。其中涉农贷款X户、X万元,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完成了“一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小微企业贷款X户、余额X万元,小微客户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全社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客户贷款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客户贷款获得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在金融服务方面,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盲区。辖区XX

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均有客户经理包片负责,并且村村有贷款、有便民服务终端,目前信用社共服务存量贷户XX户,贷款覆盖面达到40%。共有不良贷款XX笔、余额XX万元。其中2009年12月之前的不良贷款XX笔、余额XX万元;2015年新增不良贷款XX笔、余额XX万元。 农业银行现有营业网点X个,离行式自助服务区1处。各项存款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万元,增长10.4% ,其中:机关单位存款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万元,增长X%;今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X万元,同比增加X万元,增幅X%;各项贷款余额X 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增幅X%,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各项存款增速X个百分点,其中涉农贷款X万元,较年初净增X万元,增幅X%,高于各项贷款增速X个百分点。自助存取款机台数达X 台,在离县城较远乡镇、人员居住密集且金融服务需求大的XXX 等行政村选择金融服务小超市,布放转账电话X部、POS机X部,建设惠农通取现服务点X个。不良贷款X笔X万元,信用卡不良透支X笔X万元。 邮政储蓄银行现有营业网点X个,城区邮政局代办营业点X 个。存款余额X万元。营业网点个人储蓄存款余额X万元,公司业务存款余额X万元,代办点存款余额X万元;信贷业务本年放款X笔,放款金额X万元,贷款结余X万元,其中涉农的小额贷款本年放款X笔,金额X万元。不良贷款共计X笔,金额X万元。 xx银行现有营业网点X个,各项存款余额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万元;各项贷款余额X万元, 较上年同期新增投放X 万元,存贷比X%;不良贷款余额X万元,完成经济利润X万元, - 2 -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要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上) 2010-8-25 摘要:在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存在着经济货币化比率异常等一些令人困惑之处,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文章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考察,并通过剔除虚假成分得到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同时,将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间的“供给主导”、“需求遵从”理论假说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说: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最后是简短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增长,经济增长 一、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研究及其困惑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如,Goldsmith,1966,1969;Curley & Shaw,1955,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Bhatia & Khatkhate,1975)都作了广泛研究。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这便是Patd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金融发展在储蓄动员、风险管理、交易便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Gupta,1984;Spears,1992)。以Goldsmith(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Tun Wai(1972)、Sinai & Stokers(1972)、Wallick(1969)等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确实存在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他多数国家很小。Gupta(1987)在其选择的亚洲及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中也发现利率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形成高水平的储蓄。 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是,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处于一种“需求遵从”(demand—following)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增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发展附属于(handmaiden)经济增长(Robinson,1952;Stern,1989)。实业部门的增长方便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当经济增长时,其需要更多种类的金融服务和不断增长的金融机构来提供这些服务。根据这一观点,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的稀缺反映了对服务的需求。既然金融中介有助于将一国资源从低增长部门向高增长部门转移,那么,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同样取决于实际经济中各部门增长速度的变化(patrick,1966)。 对以上两种结论的综合观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关系,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而 人才培养模式依旧。课程设置仅仅简单地沿用本科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际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 单从教材方面看: 1.目前普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学院安排的英语 课多于商务课,技能训练成为学期教学活动中的“点缀”。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随意性太强。 2.可选的高职商务英语教材少。纯英语教材多,商务 知识教材有,但能将两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的教材并不多。教材内容陈旧。教师只好选用本科教材或考证教材。具备运用英语技能解决商务方面问题的能力的学生人数在整体人数的比例不高。 3.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训实习内容脱节。课程结构 体系偏重理论性,更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4.教材不能全面地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现行教材内 容只能单纯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毕业生在实际1=作中表现出本行业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准缺失,与企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四、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 1.开发团队 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团队应 由学院、行业专家、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组成。结合“企业型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从市场调查结果入手,由用人单位提供典型岗位人员能力和工作任务需求,同时,听取教师、毕qk生在一线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邀请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材设置、内容进行评审。只有源于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作用。 2.任务确立 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岗位工作群的工作任务过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并不 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政治、政策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有地区的均衡发展,因 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少数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尽量减少“循环因果累积” 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中央政府就必须利用转移支付、税收、 利率、汇率等各种财税、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全国各区域相对均 衡的发展目标。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 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在促进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 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流 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 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 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国家在投资的地 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 区倾斜。“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 占34.9%。这一时期投资比重占全国4%以上的8个省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占 3个,而东部一个都没有。“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更是占到了57.5%。由于这种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中西部经济的一定发展和东 部经济的牺牲。这一时期,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有9个省区,其中包括西部的青海和西藏,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沿海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 相应的政策优惠,并且提出了让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这样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财政的投资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据统计1979-1991年,东 部地区国家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49.1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2.7%。同一时期, 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西部地区为9.26%。而国内生产总值东 部地区更是占全国的52.37%,西部却仅占16.68%。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长 速度趋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相对减弱,在全国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形成这一发展差异的原因除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外,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地区差异再度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断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 一状况若不加以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将被这种过大的差距 所制约而降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倒退,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进步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深化水准持续增强, 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备受金融界青睐,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不过遗憾的是,开发性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少受到注重, 更少有人结合开发性金融实践活动对其实行深入研究。 当前有部分学者对开发性金融从理论上加以定性说明(白钦先、曲绍 光1993;王伟2002,2005;陈元2000;程伟2005;罗学军2005)。也有部分学者从实证角度,试图检验开发性金融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温守 义2005;苏纬、梁士涛2007;李志辉、张晓明2007),但是他们对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以及相关的度量指标,都是直接沿用一般金融的分析框架,并没有从本质上体现开发性金融与一般金融的差异,所以计量结果与开发性金融实践有一定偏差。 本文引用动态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模型,对开发性金融影响经济增长 的机制实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一般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衡量指标,构建符合开发性金融本质特征的衡量指标;最后,基于相关数据对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行实证检验,进而结合开发性金融改革实践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文献回顾及简单评价 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1912 年,Schupeter就指出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随后,Gurley和Shaw(1950)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投 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atrick(1966)从“需求跟近”和“供给引导” 两个方面论述了金融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关系;Hicks(1969)详细考察了 金融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银行行长在金融机构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尧都农商银行陆港支行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在各级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秉承着“做客户放心满意的银行”发展理念,以服务侯马的发展为己任,积极助推当地普惠金融发展,实现了支持经济与自身发展的双赢。截止2019年2月末,陆港支行各项存款余额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36亿元。现就如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以下观点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消除金融服务盲区,增强服务渗透力,延伸服务触角,弥补基层金融服务空白。2016年以来,我行根据上级单位会议精神及要求,着力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稳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设立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点。目前,我行已在侯马市的19个行政村、社区增设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配备了标准化的助农终端机具,帮助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查询余额等各种金融业务,并根据民众业务需求,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 二、探索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有效缓解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侯马市作为商贸物流名城,市场商户众多,小微企业发展活跃是当地的一大经济特色,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不少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小微企

业融资难题,我行立足侯马市的商城经济特色,在总行的支持下,先后推出“阳光快贷”“便易贷”“汇商通”“福农卡”等多个小微特色业务产品,产品具有“服务高效快捷、用信方式灵活、担保方式多样”的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实现了与小微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三、创新服务模式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探索“金融仓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形式满足经济实体的资金需求,为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年初总行就供应链金融服务,计划在陆港支行做为试点,以山西黄河金三角工业品交易中心为基础,服务于方略陆港集团供应链物流合作商。目前该产品正在进一步研发过程中,待实施运营后,将带动辖区内中小企业乃至黄河金三角及周边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 四、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我行始终坚持“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深化服务标准,细化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深入推进辖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努力给予每一位客户最优的服务体验,打造“一行一品”的特色网点,发挥好厅堂的阵地作用。把优质文明服务标准贯穿于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和上门服务过程中,确保基层民众能够享受金融和服务一体化的普惠。 今后,陆港支行将紧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各级监管、职能部门的有关要求,围绕全市金融业改革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创新金融产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于可201100130045 金融2班 镡晓艳201100250038 金融2班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突飞猛进,特别是逐渐与国际金融接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加国际化,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将加快,并且呈现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联动的特征,金融市场的深度也将增加,利率和汇率都将实现市场化。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改革进行总结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际金融发展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金融业改革方向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一个国家能否具有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风险的流动与分散、产品的定价与创新、财富的培育与管理。对于中国这个正在飞速崛起的世界大国,如何建立起与自身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1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2007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通过海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外需,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当美国遭受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肯定免不了受影响,关键是在于影响的大小,而由于人民币币值一开始低估,人民币现在面临的升值压力将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 1.1 金融结构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金融结构的发展问题也渐渐凸显,银行金融结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这制约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金融结构的明显不合理,出现了很多制约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其现在的结构状态仍然不能满足现在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金融效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股票,证券和区域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组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横向看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不够完善和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是很多,已经发明的金融工具的运用次数也很少。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也还不合理,比如证券市场,我们要把参与主体在证券市场的收入从买卖差价上转移到资本利得上来。综上所述,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都有待改善。 1.2 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较良好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发展,在加快资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合作得很好,这样才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 1.3 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

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随着 __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对我县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加深,针对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县委、县政府和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 __《金融国九条》、《 __办公厅就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及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结合我县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银行的积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经济回暖迹象明显,全县金融步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但是受整个国际、国内形势及我县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的金融形势仍 __,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就我县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谈点粗浅看法。 一、金融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信用联社银行类金融机构7家,金融营业网点85个。20xx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075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11707万元。20xx年一季度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20xx 万元,较年初增加4125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35636万元,较年初增加23929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资源占有量较低,信贷有效投入不足。20xx年末我县的存贷比为 52.04%,09年一季度末存贷比仅为39.8%,比年初下降12.24个百分点,较全市存贷比54.21%低14.41个百分点,较全区存 贷比74.29%低34.49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受信贷政策的限制, 在贷款产品投入上受限,有些企业和客户无法取得融资业务,特别是由于受总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停牌,削弱了传统业务优势。并且商业银行上级部门权力过分集中,县级分行虽然对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足够的认识,但是没有决策权,只重视存款,弱化贷款,造成了存贷差过大的现象,使商业银行80%的当地存款流出本地,削弱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外,商业银行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职位、工资、奖金等挂起钩来,并追究终身责任。而对于正面的激励和动力却相对不足,功过不能相抵,奖罚不相匹配,导致信贷人员持有一种“从紧从严”的放贷心态,甚至出现惜贷、惧贷现象。 (二)金融创新滞后,执行国家政策缓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 确指出:“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学2班 学号:2012120231 姓名:向瑾瑜 金融深化的含义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以促进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是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若一国金融制度落后,政府对金融干预过多,压抑金融发展,那么受到抑制的金融又会反过来阻滞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程度低,但是金融深化如果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隐含的金融风险也会导致一些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一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也会对金融结构的演进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会提高人们的金融需求,扩大融资范围,从而刺激金融发展。 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第一,金融深化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第二,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第三,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投资与储蓄。所以,落后经济应当彻底改革金融体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但是金融深化论的实质是金融自由化。从金融深化论和金融自由化的关系看,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必要条件,金融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麦金农和肖早期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时候,他们极力主张金融自由化要实行快节奏,也即激进式改革。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快刀斩乱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改革,从而减少了改革过程中的磨擦,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但80年代上半期,有些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却证明,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巨大灾难——金融危机。典型的是拉丁美洲等国纷纷陷入了因金融自由化导致过渡负债的尴尬境地,不得不依赖政府重新干预。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金融危机,政府重新干预市场并且往往会再次采用最初被认为是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政策。所以金融深化的向前推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急需进行金融深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社会基础也不牢固,更需要谨慎前行。 经济发展对金融深化的作用 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从历史来看,金融是内生于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为金融发展提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也不相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阶段。第一,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和理财服务的需求。第二,经济发展形成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这些大的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北京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北京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摘要:北京依托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优越及决策中心的信息优势,正在构建金融中心,目前已形成了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本文在梳理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协整、格兰杰检验分析了北京金融业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结论是:北京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一。其政策含义是:以银行业为主导渐进式地推动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北京金融市场体系和创建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率经济增长融资结构金融业在北京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北京市金融资产总量已经达到47.4万亿元,占北京市第二、第三产业资产总额64.7万亿元的73.26%。“十一五”期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12年增加值为2592.5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6%。 据此,笔者将结合国外内理论分析及其实证研究,从金融相关比率、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和融资结构三个方面来考察北京金融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检验金融业对北京经

济增长的影响方式,继而确定北京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金融相关比率 Goldsmith(1969)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国家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和金融深化程度的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Ratio,FIR)指标,它是指某一时点上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例,通常用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来代替。从资产流动性来看,金融资产可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大类。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地区货币余额等相关统计资料,因此无法按照货币、债券和股票三大类金融资产获取北京市的金融资产总额。 考虑到我国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存款和贷款是其主要金融工具,股票和企业债券等其他金融工具所占比重较小,因此,笔者把银行存款和贷款总和作为金融资产的衡量指标。这样,金融相关比率(FIR)就采用如下形式:FIR=(Dt+Lt)/GDP 其中,Dt代表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Lt代表贷款余额。 据此,笔者计算出了金融相关比率,如表1所示。从金融相关比率来看,北京市的金融相关比率保持上升趋势。例如,在2000年金融相关率为5.67,2001年为5.86,在2002-2006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从2007开始,金融相关率迅速提高,2011年达到7.06。北京市金融相关比率的逐年上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

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重要性

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理论界注重的重点。Goldsmith(1969)分析了35个国家从1860-1963年间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问题,提出了著名的金融结构论,认为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就构成了金融结构,决定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就构成了该国的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的存有和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基于此,他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概念,即某一时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用来说明经济货币化水准。Mckinnon和Shaw(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即政府对金融发展的制约以及利率的管制会束缚金融的发展;而解除金融抑制,放松对金融部门的管制,则能够促动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有相互促动、相互制约的关系,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够促动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King和Levine(1993)使用计量经济学工具,通过检验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系,即一国金融发展能够促动经济增长的结论。MichaelK.Fung(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发达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正向关系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弱化问题普遍明显。 M.KabirHassan、BenitoSanchez和Jung-SukYu(2011)利用面板数据得出在新兴经济体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是促动经济发展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在国内文献中,关于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周立、王子明(2002)分地区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检验,得出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关系的结论。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2005)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认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