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20.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二、填空题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 )。

2.态度的结构包括:( )、( )、( )。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和( )。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 )三部分。

5.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 )到( )的发展过程。

6.(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7.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 )。

8.文化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只是让个体掌握( )的那一套道德准则体系。

9.强化是( )的核心概念。

10.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的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 )或( )。

11.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 )的教育。

12.在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具体方法上,教师应采用( )的教育方式,反对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

13.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 ),亦称( )。

14.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 ),一条是( )。

15.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强化包括( )、( )和( )三种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5.简述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的一般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请阐述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一、选择题

1.B

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答案为B。

2.C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因此,答案为C。

3.B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答案为B。

4.A

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因此,答案为A。

8.D

解析: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因此,答案为D。

9.A

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答案为A。

10.C

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就属于形成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因此,答案为C。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B

解析: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属于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中的第一阶段。因此,答案为B。

12.B

解析:道德认知是属于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的影响属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因此,答案为B。

13.B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为B。

14.C

17.B

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的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因此,答案为B。

18.C

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就是第三选项的良心或原则取向。因此,答案为C。

19.B

解析:权威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因此,答案为B。

20.D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答案为D。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二、填空题

1.内部状态

2.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心理特征;倾向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2.诱导性

13.观察学习;社会学习

14.言语教诲;身体力行

15.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答:(1)态度的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作为一种内部状态,可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②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③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

(2)态度的结构

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往往是积极的;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因而也常常是消极的。对于某些对象,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在人的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2)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品德不良。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做严格区分。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他律道德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儿童在6~10岁期间,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自律道德阶段

在1O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4.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都须经历以下过程:

(1)遵从

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

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做出的行为。这种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

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是靠外在压力推动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内在的需要而驱动。个体的行为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遵从可以得到安全,不遵从则会受到惩罚。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压力情境,一旦这种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由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主体企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对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的认识与体验,但其意图在于与榜样一致,成为值得仰慕的人。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个体是根据信奉做出反应:把一种价值结合进自己的体系,并组织这个体系,形成一种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复合体。这一阶段也可称为社会规范学习的信奉阶段。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简述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的一般过程。

答: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醒悟阶段

醒悟指道德品质不良学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这种愿望一般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严重后果时产生的。在醒悟阶段道德品质不良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战胜非道德观念,它是道德品质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引起醒悟的方法有:

①消除疑惧。道德品质不良的人也有被社会“承认”的需要。道德品质不良者往往抱有一种可能受到他人谴责的态度定势,一旦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而不是谴责,就可以渐渐地消除他们的疑惧,为进一步的道德教育提供互相信任的基础。

②引发其他需要。许多品德不良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人或事物带来什么后果,教育者如果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可以引发他们的其他需要,

从而引发他们醒悟。

(2)转变阶段

当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并对自己的错误有初步的认识时,会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教育者应抓住这个醒悟和转变的良机,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疏导,积极促进其转化。对道德品质不良学生每一微小进步要给

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其进步的愿望变为进步的实际行动,使其道德行动不断地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在转变阶段,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常有反复的现象。出现反复的原因可能是对自己的不良德行的危害性认识不深,也可能由于外界的诱因再度出现,或者由于恶习太深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等。教育者应弄清行为反复的原因,尽量防止出现较大的反复。首先要让品德不良学生暂时避免旧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然后积极地让他们在旧有刺激的条件下得到考验。在考验的同时,向他们提供正误范例,提高其是非感。

(3)巩固与稳定阶段

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经过长时期的转变之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步进入巩固与稳定阶段。这时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人。他们希望社会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时要注意:

①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倍加关心他们的成长。

②促进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一个具有完整、健康的自我观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 教学目标 总目标:通过教学,使青年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确立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具体目标: 1、能正确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准确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教学设计与测评的基本原理。 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解释、说明和辨析。 4、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搞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和分析依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 一、心理学与高等教育 1、心理学概论(第一章) (1)心理学的概念; (2)个体心理的四个方面; (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4)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2、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与具体方法; (4)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三章) (1)教师的社会角色及作用,职业角色的形成; (2)教学反思的涵义、过程、成分、方法; (3)教师威信(形成、维护和提高)与师爱。 二、高校学习心理 1、学习心理概论(第四章) (1)狭义学习的概念,学习的一般分类,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 (一)什么是品德 1、识记 品德:品德是指个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旨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领会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但是,两者又有区别。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存在、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结构 1、识记 道德认识:是指个人本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远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2、领会 我国传统的品德结构观点: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首先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联,彼此依存。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知、情、意、行见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继承。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其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章志光的品德形成三维结构:其认为,品德结构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或维度进行探讨,这些结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体环境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所谓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品德时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获得的某些道德规范认知,作为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定向与调节的成分同行为方式的内在启动部分,建立正或负的联系的过程;所谓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品德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所谓定型结构是指个体具有某种品德的心理结构。它不一定比执行结构更复杂。(三)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识记: 划分阶段的标准: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这就是皮亚杰划分阶段的标准。 2、领会: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1、单选题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_____的反应倾向。 A : 持久性与稳定性 B : 稳定性与短暂性 C : 一致性与短暂性 D : 持久性与一致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2、单选题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_____ A :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 B :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C : 着眼于正义和个人尊严 D : 着眼于法律的权威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后习俗水平主要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3、简答题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外部条件: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2) 态度定势; (3) 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填空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____。 参考答案: 内化 5、单选题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_____ 。 A : 品德 B : 态度 C : 意向 D : 个性 参考答案: A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 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①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笛卡尔;②经验论: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 二、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主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铁欣纳,他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②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主张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机体适应环境; ③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④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三、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2011《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6-12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6-12 第六章认知领域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概述 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分类:陈述性(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两个亚类:智慧技能-对外办事解决问题、策略性知识-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 知识的习得:个体获得事实性知识并习得对外办事和对内控制的能力的过程。心理表征: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陈述性知识表征-命题和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表征-产生式系统 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习得,保持巩固,提取与运用; 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学习陈述性知识,变式练习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熟练运用达到自动化程度。 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学习的第一步。 学习过程 1习得阶段: 奥苏伯尔同化论:学生学习的结果就是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广义个体头脑中全部的观念及其组织;狭义个体在某一特定知识领 域内 的观 念及 其组 织。 认知 结构 是按 抽象概括程度依层次组织的,处在结构上层的叫上位观念,处在结构下层的叫下位观念,不同层次的观念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三种同化模式:上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 2保持阶段: 记忆:瞬时、短时、长时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机械学习比有意义学习更易遗忘。 3提取阶段: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原有知识储备,主动学习加工的心向);外部条件(学习材料本身逻辑性,学习内容一定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学习过程 1认知阶段:学习陈述性知识 2 转化阶段:变式练习 3 自动化阶段:规则应用相对自动化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具备相应陈述性知识,规则);外部条件(大量变式练习) 第四节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策略性知识: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学习过程: 1认知阶段:学习陈述性知识 2 转化阶段:变式练习,运用于认识活动中。 3 自动化阶段:策略应用熟练化,定势。 特点:对内,无法直接观察到,不易教会,需要个体有意识的选择监控调节认知策略加以运用;有一定的概括性与模糊性,学习更困难,需要更多练习,更多反馈,需要元认知能力的参与。 策略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原有知识储备;元认知发展水平);外部条件(教师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 元认知: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对认知的认知。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其统摄作用,加强目标性。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五节知识习得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三类知识习得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根据三类知识学习的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年龄特征进行教学。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概述 问题: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包括:给定;目标;障碍。 问题解决: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两种类型:常规性、创造性。 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型和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就是搜索问题空间 第三节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问题的呈现方式;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与情绪。 第四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知识类型 代表人物 1 2 3 4 5 加涅言语 信息 智慧 技能 认知 策略 运动 技能 态度 安德森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梅耶语义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中学教育心理学(省考)-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精选试题)

中学教育心理学(省考)-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下列不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点的是() A.习俗水平 B.前道德阶段 C.他律阶段 D.自律阶段 2、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有() A.认可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3、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和言行一致性的表现方面有()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4、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阶段有() A.选择阶段

B.过渡阶段 C.赞赏阶段 D.行动阶段 5、下列属于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是() A.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态度结构的能力结构更为复杂.因为态度包含() A.情感成分 B.认知成分 C.理性成分 D.行为成分 7、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8、每种态度都有清晰的认知成分。 9、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促使他陷人认知失调。

10、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 11、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仅仅处于柯尔伯格理论中所描绘的某一发展阶段上。 12、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13、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研究。 14、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导致人的态度改变。 1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6、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17、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 18、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系的一项内容,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1、单选题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是_____。 A : 8 岁左右 B : 9 岁左右 C : 10 岁左右 D : 11 岁左右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品德发展关键期的掌握。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小学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通常为小学三年级,也有教材会直接写为 9 岁。而中学品德发展的关楗期是初中二年级,一般很少考到年龄。 2、单选题个体品德的心理结构中,_____是核心部分。 A : 道德认知 B : 道德情感 C : 道德意志 D : 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的基础。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3、单选题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很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_____。 A : 道德动机 B : 道德评价 C : 道德行为习惯 D : 积极的道德情感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4、填空题皮亚杰认为,____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参考答案: 自律 5、填空题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物”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____。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

6、填空题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参考答案: 模仿 7、填空题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这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在____。 参考答案: 习俗水平 8、多选题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_____。 A : 义务感 B : 责任感 C : 事业感 D : 自尊感 E : 羞耻感 参考答案: ABE 本题解释: 【答案】ABE。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9、单选题用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的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等,一般是指_____ A : 道德认识 B : 道德情感 C : 道德意志 D : 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 过程。 10、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生过错行为的是_____ A : 调皮搗蛋 B : 恶作剧 C : 考试作弊 D : 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调皮捣蛋、恶作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江南博哥)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答案为B。 [单选题]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因此,答案为C。 [单选题]3.情操分为三类,它们是()。 A.理智情操、美的情操、思想情操 B.道德情操、美的情操、思想情操 C.理智情操、道德情操、美的情操 D.思想情操、理智情操、道德情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情操分为三类:①理智的情操,又称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是在学生的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真理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②道德的情操是评价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情操的核心部分。③美的情操是通过观赏自然景物、欣赏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节奏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4.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答案为B。

[单选题]5.某学生在考试时正想作弊,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一种不安之感制止了作弊,这种道德情操从形式上看主要是()。 A.伦理道德情操 B.理情道德情操 C.直觉道德情操 D.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道德情感如果按其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具体情境而引起的,以迅速产生为特点,对道德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比如,人们常由于莫明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菜辱感迅速制止和做出某种举动,而事后才意识到这种举动的是非直。[单选题]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因此,答案为A。 [单选题]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形成的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通常来说,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单选题]8.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单选题]9.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2022年-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2年-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 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单选题(共30题) 1、心理辅导员辨认、体验来访者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中明显或隐含的情绪情感,且反馈给来者,协助来访者察觉和接纳自己的感觉的技术是()。 A.共情技术 B.情感反应技术 C.具体化 D.澄清技术 【答案】 B 2、下列哪项属于认知的实例()。 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的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答案】 B 3、生理自我在()岁左右基本成熟。 A.1岁 B.3岁 C.5岁 D.7岁 【答案】 B

4、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刺激的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这一现象是()。 A.感染 B.从众 C.模仿 D.服从 【答案】 C 5、一个安静、稳重、动作缓慢、不易激动、情绪不易外露的人,其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汗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答案】 D 6、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答案】 A

7、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是()。 A.领会 B.运用 C.评价 D.综合 【答案】 C 8、()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A.凝聚力 B.反思 C.后悔 D.成长 【答案】 B 9、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有多久了() A.20多年 B.30多年 C.50多年 D.与大学有同样长的历史 【答案】 D 10、(2018年真题)关于有限合伙企业新合伙人入伙,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重点试题解析3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重点试题解析3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 2.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 A.一般问题B.有结构问题C.无结构问题D.特殊问题 6.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l司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

10.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 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C.创造性意识D.创造性勇气 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 1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 1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 )。 A.有结构的问题B.无结构的问题C.简单问题D.复杂问题 1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 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 16.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 二、填空题 1.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 )。 2.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 );二是( )。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这就是( )。 4.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于1917年提出了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该模式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 )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 1、单选题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_____ A : 道德认识 B : 道德情感 C : 道德意志 D : 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2、多选题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_____。 A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 : 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 : 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E : 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参考答案: ABCE 本题解释: 【答案】ABCE。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和品德的关系。它们的直接根源是不同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而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3、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前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属于_____阶段 A :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 : 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 : 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的喜爱或者赞扬为定向 D : 以社会契约为定向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 4、单选题学生认识到诚信是最可贵的,不必教师监考,自己也能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此时学生的态度和品德进入到哪一阶段_____ A : 解冻 B : 依从 C : 认同 D : 内化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1、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_____ 。 A : 知、情、信、行 B : 知、情、意、行 C : 知、情、体、行 D : 知、信、意、行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 2、判断题品德等同于道德。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道德与品德的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 【名师点睛】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趋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两者有联系也有差别: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德不同,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即有赖于个体的存亡。因此,将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3、单选题科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_____。 A : 情景故事法 B : 道德两难故事法 C : 道德故事法 D : 示范榜样法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 4、单选题认同的出发点就是_____。 A : 得到他人认可 B : 试图与榜样一致 C : 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 : 与他人相接近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选 B。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 1、填空题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这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在____。 参考答案: 习俗水平 2、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_____ A : 从众 B : 服从 C : 认同 D : 内化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 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 B : 他律阶段 C : 前道德阶段 D : 自律阶段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4、单选题道德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研究者是_____。 A : 维果斯基 B : 皮亚杰 C : 科尔伯格 D : 奥苏贝尔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2021年10月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2021年10月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答案】D 【解析】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其中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具有稳固持久的特点,在组成个体心理的四个成分中是最有稳定性的。 2.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判断称为()。 A.教师的教学效能感B.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B.教师的自我强化能力D.教师的自我校正能力 【答案】A 【解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提出的学习方式是()。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掌握学习D.机械学习 【答案】B 【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5.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答案】C

【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6.依活动过程的特点,可以将动机分为()。 A.交往动机和威信动机B.社会动机和局部动机 C.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D.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答案】A 【解析】动机的分类有以下几种:①从活动过程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交往动机与威信性动机;②从动机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划分为广义的社会性动机与狭义的局部性动机;③从动机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动机;④从学习的自觉性的来源可以划分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 7.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答案】C 【解析】如果动机过高,学习者根本达不到,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就会降低,甚至会起到负面影响;如果动机过低,很容易就达到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不大。只有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8.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 A.形式逻辑思维阶段B.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C.由形式逻辑思维过渡到辩证逻辑思维阶段D.具体想像思维阶段 【答案】C 【解析】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9.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冯特D.弗洛伊德

2023年-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2023年-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 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单选题(共45题) 1、某日,我国菜籽油期货某合约的结算价为9900元/吨,收盘价为9910元/吨,若该合约每日交割最大波动限制为正负3%,最小变动价位为2元/吨,则下一交易菜籽油期货合约允许的报价范围为()元/吨。 A.9614~10206 B.9613~10207 C.9604~10196 D.9603~10197 【答案】 C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活泼型,其气质类型为()。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 B 3、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动机 B.学习动机 C.需要 D.学习需要

【答案】 D 4、以下哪一种有关学习迁移的理论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泛化说 D.关系转换说 【答案】 A 5、善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是()的表现形式。 A.教育机智 B.教育能力 C.教育效果 D.教育策略 【答案】 A 6、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对其持有的价值为3000万元的股票组合进行套期保值,该组合的β系数为1.2。当期货指数为1000点,合约乘数为100元时,他应该()手股指期货合约。 A.卖出300 B.卖出360 C.买入300 D.买入360 【答案】 B

7、效度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惟一的 D.随机的 【答案】 B 8、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这种自我称为()。 A.投射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D.镜中自我 【答案】 A 9、品德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是一种()。 A.心理现象 B.社会现象 C.生理现象 D.管理现象 【答案】 A 10、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2021年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2)

2021年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2 一、单选题(共20题)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答案】:D 【解析】: 2.下列不属于意义学习特点的是()。 A:揭示知识的意义,并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 B:学习过程就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C: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D:学习的内容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答案】:D 【解析】: 3.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是()。 A:精细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 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因此,答案为C。 4.大学生智力活动的特点是()。 A:思维的灵活性和依赖性 B:能力的单一性 C:目的的指向性 D:思维的发散性 【答案】:C 【解析】:大学生智力活动的特点是:①目的指向性;②多种能力结 合的综合性;③思维的组织性与概括性;④思维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活泼型,其气质类型为()。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A;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C; A.态度B.情感C.情绪D.认知 3.B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B.兴趣C.意志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A; A.意志过程B.行动过程C.认知过程D.情绪过程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由于人具有意识,因而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对环境和自身能动的改造; B.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C.人在清醒的时候,不存在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D.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笛卡尔B.冯特C.洛克D.华生 7.B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B.构造主义C.行为主义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D; A.意识B.理智C.感觉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D;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着名心理学家冯特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4.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心理学研究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完备的描述;它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 6.个体心理是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7.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8.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 1.我国对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认识和清理批判是在A; A.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期B.教育心理学的繁荣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