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1级:初高中现代文阅读对比——小说、散文

初高中现代文阅读对比

2014 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为考试范围,从北京市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

(二)阅读

1.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现代文1级:初高中现代文阅读对比

——小说、散文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

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9)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能够辨析、修改常见病句。

(11)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2014 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

2.现代文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l)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3.阅读延伸

(l)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愈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把握题目、段落的作用,根据要求概括提取信息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4.紧扣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5.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含义

6.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修辞)

7.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散文小说

哪个多?

◆散文:选材范围的自由、广泛和表现形式的没有定规

◆小说: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

◆相对于散文考查设题的多元性以及不确定性,小说的考查则显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主要以小

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设题,在此基础上考查对小说的主题把握,以及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009,安徽高考卷)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镜子(2013,浙江温州中考卷)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

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

5.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4分) 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2)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7.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8.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4分)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

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侧重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把握的能力;对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对文章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掌握和分析能力;领悟文章思想倾向和情感内涵的能力。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虽然也针对如上方面进行题目设置,却又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所出题目更加注重综合性和探究性。而现代文材料的丰富多样,也提高了对学生文化视野和人文底蕴的要求。

看图猜成语

朝三暮四

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篇》

朝三暮四

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现代文1级:初高中现代文阅读对比——小说、散文

初高中现代文阅读对比 2014 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为考试范围,从北京市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 (二)阅读 1.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现代文1级:初高中现代文阅读对比 ——小说、散文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 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9)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能够辨析、修改常见病句。 (11)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2014 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 2.现代文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l)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3.阅读延伸 (l)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愈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把握题目、段落的作用,根据要求概括提取信息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4.紧扣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5.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含义 6.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修辞) 7.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散文小说 哪个多? ◆散文:选材范围的自由、广泛和表现形式的没有定规 ◆小说: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 ◆相对于散文考查设题的多元性以及不确定性,小说的考查则显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主要以小 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设题,在此基础上考查对小说的主题把握,以及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精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一

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一) (一)鸥小姐(2018随州) 王佳琦 ①如果微信朋友圈是一场艺术展的话,那么半年前的鸥小姐一定是这个圈子中的达·芬奇。 ②她的手机中装有十个图片编辑软件,内置上百种不同的字体和滤镜,让她第一时间将灵感转化为点赞数。比如,她能把蛋炒饭拍出米其林三星大餐的效果,把小区游泳池拍出希尔顿大饭店的气势。此外,她的收藏夹里还精挑细选了几个文学爱好者论坛,不过鸥小姐从不发言,但从里面抄几行诗歌或者美句来配图发表状态,她干得还是很熟练的。 ③但她说她自己并不喜爱这种生活,这么做是迫于互联网社交时代的大势所趋。如果一个周末过去,“达·芬奇”不秀秀自己“过得有多好”,那就会有“拉斐尔”或者“米开朗琪罗”抢占高地。 ④于是她除了精心处理自拍照片,还统筹规划发送时间,认真回复每一条评论,同时不忘偶尔也给“拉斐尔们”点个谦逊而不失自信的赞,在心中默默给每一条最新动态打一个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通过如此心思缜密地经营,鸥小姐的朋友圈可以说是自成一片风景,其中的内容可谓雅俗共赏、包罗万象。时而关心社会民生,时而放眼国际格局;时而午后闲笔三行小诗,时而长篇抒发人生感怀;当然也少不了最吸引眼球的自拍美照——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高雅大气品位佳;海滩、椰树、下午茶,阳光流水笑春花。不过如果现在点开她的朋友圈,这些视觉盛宴都已经不见踪影——她自认已经是个“圈外人”了。 ⑥鸥小姐偶然得知可以设置“关闭朋友圈”的那一天,距今已有5个月了。小半年来,“刷朋友圈”这个事儿逐渐变得矜持而精简,曾经的追捧评论、跟风留言、争抢首赞,如今

已变为每周日晚睡前的规律性“开圈”。说来也怪,自从关圈,鸥小姐的心态似乎上升了好几个层次:以前她是粉丝心态,每分每秒关注着所有人的风吹草动,身处争奇斗艳的漩涡中,被动而焦灼;现在却像圈中前辈一样定期视察,举手投足全是从容,慢悠悠翻过这一周的悲欢离合,点赞率控制在百分之十以下。更别提那些好几天前的热点朋友圈,唯有她迟来的一句精炼点评,才算为这条状态收了尾、点了睛。 ⑦关圈更大的好处在于,鸥小姐自己的朋友圈面对来访者时,只能让他们看见一幅精心挑选、含义百转千回的封面图片,一个赏心悦目的头像,以及一行小字“该朋友已关闭朋友圈”,这些元素共同组合,就像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好事窥私者在此遭到当头一棒,仰慕追求者则在冥思苦想与不得其解中更为之沉醉倾倒。鸥小姐对这件事越想越高兴,她感觉自己撇开一团缠绕鸡毛蒜皮芸芸众生的乱麻,而后打开了一片直指蓝天的窗。 ⑧但对鸥小姐来说,关圈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它。一次同学聚会后她还是忍不住发了一句北岛的诗——“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事后证明她真的是个“圈中奇才”。第二天同事随口八卦时提到,一位平日总板着脸的单位高层领导深夜时分给那条朋友圈点了赞。鸥小姐满心欢喜藏也藏不住,四下无人时,偷偷点进那条状态细细查看,点赞的一列头像后面果然多出了一个。 ⑨自那之后,鸥小姐的“圈外”潇洒要减去了三分。圈虽还是关着,只是一有间隙的时间就要把自己以往的朋友圈一一点开咂摸,像数钱一样一张张使劲摩擦着那些赞与评论,只怕错过了这愉快的时光。 ⑩而“拉斐尔们”的朋友圈毕竟还是太诱人,鸥小姐再次开始偷偷关注着他们。她总直接点开头像,看完就走,不留一丝痕迹,但在这之后,那些漂亮的图片在她心里搅起的波澜却能摇得很远。但最近几天,她都吃了闭门羹——越来越多的朋友不知有心还是无意,纷纷选择了关闭朋友圈。鸥小姐往往颗粒无收。她引以为豪的“洒脱自在”,渐渐又变得焦虑不安起来。 11鸥小姐打算复出。她打定主意,要再次在朋友圈中掀起波澜,寻找素材的眼睛已经擦○ 得锃亮。一天晚上她回家乘电梯上楼,突然看见电梯中贴着一张停电通知,那时候灵感女神就在她肩头敲响了三角铁。短短三层楼的时间,她已经构思好了一整条朋友圈的内容。电梯缓缓停下,鸥小姐举起手机拍下停电通知的照片,款款走出梯厢,她觉得自己整个人再次焕

22.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专题 6.1 (现代文阅读篇)-- 小说、散文阅读一)知识梳理 小说阅读

(二)考点指津 小说阅读 ◆考点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 文章以“⋯⋯”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知识放送】小说标题的作用 1.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设置悬念。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题技巧】 详见“散文阅读”专题讲解中“考点一”的“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常见问法】 1.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3. 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4. 请按照时间顺序将小说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题技巧】 1. 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 等。 2. 其次,确定答题范围。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 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 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考点三探究小说主题 【常见问法】 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 说说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技巧】 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 (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答题模板】 本文通过⋯⋯(事件)的描写(或对某一人物的刻画),揭示(表扬、赞扬、贬斥)了⋯⋯(现象、 思想、品格),表现了⋯⋯的深刻道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启示我们⋯⋯(怎么做) ◆考点四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问法】 1. 文章对⋯⋯的环境进行描写,有何作用?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二

小说阅读(二) (五)大青衣(2018聊城)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翘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小说阅读十个考点: 1、叙述特点 2、描写特点 3、语言特点 4、情节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 6、首段、尾段的作用 7、标题的作用 8、主题思想探究(先读最后三段) 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紧凑,结构清晰。 10、赏析画线句 作用题答题的五个(3+2)角度: 1、对人物的作用(性格、心理、情感) 2、对主题的作用(烘托、深化、揭示) 3、对情节的作用(引出、铺垫、暗示、伏笔、抑扬、留白、线索、双线、巧合、悬念、时空交错【以“意识流”为叙述结构,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后重新剪接组合,从而使历史与现实交错,真实与虚幻反差,给读者以新奇的体验;叙述灵活自由,情节充满魔幻性,结构有张力;借历史影射现实,深化了主题】、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呼应前文、点明题旨、文眼、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欧亨利式结尾) 4、对读者的作用(引起共鸣、引发思索、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更加全面、更有人情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读者引入故事情境,增强真实感) 5、表达效果:反差巨大、对比鲜明、充满张力、委婉含蓄、含而不露、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场景浓缩、情节集中、反复渲染、形散神聚、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窥一而知全貌(冰山理论)、利用简笔来加快叙述节奏、利用繁笔或宕开一笔来舒缓叙述节奏、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铺陈、延宕【副线情节穿插】、摇摆【连续设置悬念或意外】、曲笔【有意遮掩,不直书其事】、叙议结合、叙述结合描写、叙述结合抒情、多感官描写结合、使内容更加丰富、使表达更加细腻、使感情更加饱满、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幻交织、使情节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魔幻而不失其真实、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作品余韵十足“反复出现...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答题术语如下: (1)反复渲染...气氛,凸显...(主题或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2)反复点出...来暗示(衬托).... (3)反复强调...与...形成强烈反差。 (4)反复聚焦于...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5)连缀多个场景,使叙事脉络清晰. (6)铺陈,增加作品结构张力。 (7)加快叙述节奏,增添紧张气氛/舒缓叙事节奏,使情节曲折有致/改变叙事节奏,使作品开合有度 如小说《十二本书》8.“有旧鞋换洋火——”这声吆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散文)阅读理解1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散文)阅读理解1 教学园地 03-28 1735 :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散文)阅读理解1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落叶 王蒙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夏天,日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么?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树干说:去吧,去吧。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称量。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它们是它们自己。是树的过往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大树突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经历和思想。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范答题格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 范答题格式 十大考点 1、叙述特点(人称、视角、顺序、腔调、描写手法) 2、语言特点(修辞、句式、用词、语言风格) 3、描写特点(描写角度、描写手法) 4、情节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6、首段、尾段的作用 7、标题的作用(悬念、写作对象、线索、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8、物象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的作用) 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 10、赏析画线句(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对象特点、人物感情) “叙述特点”答题要点:

1、叙述人称 2、叙述视角 3、叙述腔调 4、叙述顺序 5、叙述手法(描写角度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描写 叙述人称:我、你、他(她) 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所以叙述真实、自然、亲切。 第二人称的好处——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或抒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如果用于物,会有拟人化效果,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使叙述能够客观地展现生活,而且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其不足之处是叙述缺乏亲切感,易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当事人自身在叙述,叙述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去叙述,因为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所知有限,有利于为作品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无限视角是旁观者在叙述,也叫全知式视角或上帝视角,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叙述腔调——即叙述风格,指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叙述腔调能够烘托叙述者的形象,奠定作品的感情基凋。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 补叙——补写与事件密切有关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补叙那一片叶子的由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断提到前面(通常是首段),然后从事件的开头开始叙述。比如《祝福》先交待祥林嫂之死,再按时间顺序回顾她悲惨的一生。再如《泰坦尼克号》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去掉插叙并不影响事件本事的完整性,而去掉补叙则有影响。 2、插叙的位置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更不能在篇首;而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但不能在篇首。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与散文中的双线索结构(附典题与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与散文中的双线索结构 (附典题与答案) 【双线索结构】 小说和散文中一般都有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把所有的材料串联起来,组成有机的整体,有的作品中却有两条线索;或明线暗线交织,或虚线实线并进……构思极为巧妙。 【经典例析】 鲁迅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和儿子病死是明线(正面描写),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而惨遭杀害是暗线(侧面描写)。两条线索各自独立发展:第一部分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第二部分明写老栓夫妇煎“药”和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血被吃;第三部分明写刽子手康大叔和茶客们议“药”,暗写夏瑜在狱中的斗争;第四部分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悲凉。但两条线索绝不是相互游离的,而是通过物——人血馒头(既是夏瑜鲜血又是治小栓痨病的骗人之“药”)、人——康大叔(用钢刀子杀死夏瑜,又用夏瑜鲜血做骗人之“药”,欺骗老栓,用软刀子杀死小栓)和场景——刑场、茶馆、坟地(夏瑜、小栓同葬一处)由连接到交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写既节省笔墨,缩短篇幅;又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施耐庵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一回,也有明、暗两线 明线是杨志一伙伪装行商力求如期“智送生辰纲”,暗线是晁盖、吴用等好汉巧扮贩客“智取生辰纲”。明暗两线各自发展,到黄泥冈(好汉用计卖酒智取,杨志一伙中计买酒醉倒)交织在一起,故事趋向高潮并以好汉智取成功而迅速结束。作者用暗线伏笔置疑,使情节扑朔迷离,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着力明写杨志精明老练,实则衬托在暗线上活动的吴用等好汉的“足智多谋”。 法国作家都德的《柏林之围》则有虚、实两条线索一方面是普鲁士军队步步进迫巴黎直至攻陷巴黎,这是客观现实,是实线;另一方面则是小孙女和韦医生不断编造的法军节节胜利并将包围柏林的假捷报,它存在于主人公儒夫上校虚幻的想象之中,是虚线。虚实两线同时并进,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儒夫上校穿上军装站在阳台上迎接法军凯旋而归(虚),看到的却是普鲁士军队攻入巴黎的残酷现实(实),他幻想破灭,倒地而亡,小说以悲剧而告终。这种虚实两线并行发展互相对照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既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又使小说具有动人的悲剧色彩。

现代文归类阅读

现代文归类阅读 第一讲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范围 2记叙文的类别 3记叙文的要素 4记叙文的线索 5记叙文的顺序和人称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7记叙文的中心和详略 8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9散文的特点 10小说的特点 要点分析: 1记叙文的范围: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叫记叙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人物传记以及散文、小说均属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类别: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二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三是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3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记叙文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文。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必须交代清楚,但有时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就明白的,可以省略。 4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有多种形式,有的以人、事或物为线索,有的以空间变化为线索的,有的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5记叙文的顺序和人称:(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序、倒叙和插叙 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叫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有两种:一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件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到叙述的开头写的那件事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叫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和第三人称之分。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只起陪衬、穿针引线的作用。采用第一人称写作,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又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但不如第一人称有亲切感。也有第一和第三人称交叉使用的。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可分为概括叙述和详细叙述。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描写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描写一般可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此外,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可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总之,议论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人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深刻地受到感染;二是(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7 记叙文的中心和详略: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全文,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记叙文的详略即详写与略写,详略得当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8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的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的描写是指文章中所需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再现,从而使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在一个特定的舞台上活动和展开。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9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文章的外在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散文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10小说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文体常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这就要求我们:①了解我国著名作家生活的年代、朝代以及外国著名作家的国别;②以时间为序准确识记重要作家及作品; ③掌握有关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④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学修养。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考查文体及文学常识的题型有三类:一是选择判断,二是填空解说,三是排序。 (一)小说 1小说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中心要素。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于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主要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另外,还有对比描写、正面侧面描写。 (2)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在具体作品中,这四个部分的布局不一定能够完全分清,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以颠倒或交错,目的是做到紧凑、新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 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 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

结构紧凑且富于 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 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 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 5. 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 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孔乙己》中以“我”的口吻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②第二人称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思想感情,利于抒情。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多次强烈抒情时用到“你”“我的朋友”等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作用(上帝视角):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三个志愿军的英勇事例时用的都是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且客观真实。 *6.记叙文常见写作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方法。 针对题型:赏析文章语言(文章内容或文章句子)

高中语文教案:现代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和分析

高中语文教案:现代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和分 析 一、引言 现代散文和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和分析现代散文和小说,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教案以现代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和分析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欣赏和写作现代散文和小说。 二、背景知识 1. 现代散文: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散文作品。它与古代散文相比,更注重个人感受和主观表达,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等话题。 2. 现代小说: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长篇小说或中短篇小说集。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背景来反映社会现实,并表达对人性、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 三、目标与要求 1. 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辨认并准确理解现代散文和小说的语言特点、风格特征,并对其中隐含的意义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和小说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2. 要求: (1) 了解现代散文和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分析现代散文和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3) 阅读并理解几篇经典的现代散文和小说作品; (4)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现代散文或小说的撰写。

四、教学重点 1. 现代散文和小说的语言特点、风格特征; 2. 现代散文和小说中隐含的意义; 3. 分析现代散文和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1. 了解现代散文和小说 (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现代散文和小说的认识,分别列出其特点,并进行简要分享。 (2) 教师补充说明:介绍现代散文和小说的起源与发展。着重强调现代散文注 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多样化;而现代小说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问题。 (3) 教师演示:阅读一篇现代散文或小说,解读其中的语言特点和隐含意义。 2. 分析现代散文和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1) 全班讨论:探讨分析现代散文和小说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关注人物形象 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同时,注意寻找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教师演示:选取一篇经典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其语言特点、风格特征, 并讨论隐含在文中的意义。 3. 阅读并理解几篇经典的现代散文和小说 (1) 布置阅读任务:指定几篇经典的现代散文和小说供学生阅读。根据课堂上 学到的分析方法,学生需要对所选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并做好阅读笔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散文)阅读理解1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散文)阅读理解1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散文)阅读理解1 教学园地 03-28 1735 :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散文)阅读理解1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落叶 王蒙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夏天,日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么?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树干说:去吧,去吧。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称量。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它们是它们自己。是树的过往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

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大树突发奇想: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经历和思想。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树又不能忘怀它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1988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 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哟……”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1、把自己的作品比作“落叶”,并从春写到秋,这样写想表现什么? 2、从哪几方面概括了“落叶”成为大地新客人后的遭际?(不超过20字) 3、第8自然段中,把平凡的树叶和外汇、奶油或者甲鱼作对比,意在表达什么观点? 4、怎样理解结尾“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命题提示及答案 一 1、设题着重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回答问题时,需要把第2到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整合。参考答案为:表现了作品经作家全力孕育、创作并奉献给社会的全过程,以及作家对作品难分难舍的思想感情。 2、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答案区间应该在第6自然段。参考答案为:“落叶”(或作品)或遭冷遇,或被欣赏,或成为研究对象。 3、考查对文章主要观点的把握。参考答案为:通过对比,写出了深刻而痛苦的思考过程,并最终做出抉择:不为名利所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创作之路。

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1.

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小说阅读1 【目标一】熟悉现代文阅读的各类题型,并且熟练运用小说类题型的做题方法。(达成途径:仔细阅读现代文小说类阅读题型简介,并且认真回顾做题方法,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进行高考题训练。) (一)人物形象赏析题 一、高考试卷出现的提问方式 1.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二、常见题型 1.概括、赏析人物形象题2.鉴赏塑造人物手法题 三、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1.概括题:身份定位+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示例: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示例:赏析清兵卫形象。 答:清兵卫是一个热衷于葫芦,并且对葫芦的鉴赏和收藏有着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单纯、可爱又不幸的少年形象。 3.塑造人物手法题:手法+人物思想性格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这一形象的? 答:肖像描写。通过描写林黛玉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写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二)情节题 一、高考试卷出现的提题方式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3.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二、常见题型 1.概括、梳理情节2.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3.分析某情节的作用4.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和技巧三、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1.概括梳理情节题: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序幕)——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1)从情节本身看(2)从小说主题看 示例:《项链》结尾交代项链是假的,有人说这一结局太巧合了,不合理,你赞同吗? 答:不赞同。(1)从情节看,在交待项链是假的之前,作者已作了多次铺垫,如借项链时她朋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商店老板告诉她只卖过项链的盒子,还项链时她朋友看都没看等,都表明这挂项链不会很值钱,不是真的。(2)从主题看,这个结局是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无情嘲讽——一夜虚荣,十年辛劳。 3.分析情节作用题(答题模式同散文的作用题) (1)从情节上分析,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设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温,使……情节发生了转折。 (2)对塑造人物形象及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4.情节安排技巧题:技巧+作用 常见情节结构技巧: (1)欧·享利手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2)倒叙,如《清兵卫与葫芦》 (3)延迟,如《牲畜林》:即“欲擒故纵”,“延迟”情节的进展,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同时使情节增加摇摆弧度,增强戏剧性效果,吸引读者。 (三)环境题 一、高考试卷出现的提问方式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常见题型 1.概括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特点。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1.概括特点题:分清环境描写基调,用形容词概括,如阴沉死寂、凄清萧瑟、宁静安详等2.分析作用题:识记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并在答题时灵活运用 【社会环境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状况(2)交代人物活动背景,影响人物性格形成 【自然环境的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2)烘托人物性格或心理(3)推动情节发展 (4)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暗示背景(5)表现地域风光 (四).探究题 一、高考试卷出现的提问方式 1.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主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09浙江卷)2.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08江苏卷)二、常见题型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散文阅读二)

散文阅读(二) (五)湖殇 素素 ①不看湖的时候,美人的深眸便是湖。看了湖之后,湖是城市的心。其实,我所居住的市,只有一个人工湖,在儿童公园的一角,湖面上仅能游开几只白鹅形状的船。 ②湖太小,然而我的生活里毕竟有一个叫做湖的地方。 ③去年有了两次开笔会的机会。先到的南京。南京有玄武湖、莫愁湖。然而我到南京最急切要见的不是莫愁,而是玄武,因为它大。玄武湖是可以追溯到三国吴的。历朝历代都极善待这湖,并竭力地放大它。今人又胜过古人,新中国给了湖以新的生命,这是必然的。总之,千年的湖依然年轻。所以乍见玄武湖,我竟舍不得快走,生怕一走就走到底。我开始明白六朝粉黛为什么迷恋南京,因为有玄武湖。我也开始明白在日渐喧闹的城市里面,为什么保留着这一处静谧的所在,因为湖是城市人最后的空间。但是,就在这时,有一种很杂乱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细一分辨,是儿童乐园的碰碰车。还有一种声音是从那间很别致的公园小屋里传出来的:像野人的嚎叫,像野兽的厮杀,屋外的牌子上赫然写着:当代原始部落掠影海外版录像,票价x元。 ④好在玄武湖大,浩茫的湖水能使那些怪异的声音和灰尘渐渐地被吸收,以至于吞没。我终于找到了一条安静而有意味的小路,一边是千年老树,树冠呈弧形绕过人头,垂进另一边的湖里。我认定了这条浓阴穹起的小路,走过去,再走回来。直到走累了,才坐在树下的长椅上,面向着绰绰约约的湖,呼吸着这里的清宁。突然,背后“砰地一声枪响,我立刻中弹一般跳起,咫尺之外,竟是一座商业性打靶场。 ⑤玄武湖一下子老了,我的玄武湖之游也到此为止。 ⑥另一次是去泰山开笔会时路经济南,我执意要去大明湖。我没见过大明湖,但我熟悉一支关于大明湖的歌儿,它的鲜荷和丽水,在我心中永远栩栩生动。而且,我知道济南是万泉之城,那一万个泉将使大明湖永远清澈,永不枯竭。所以走进济南,我的心十分安详,玄武湖的那种伤感已是很淡了。 ⑦但是,我在这座以湖命名的公园里未及走进百步,就被与玄武湖十分相似的声浪撞了回来。依旧是碰碰车转转车,微小的巨大的,布满了树下和天空。这儿距海较远,所以新建了大型“迷你鱼宫”、“海底世界”,貌似文化的商人们拥挤进湖里,以一种极粗糙的方式,

现代散文,专题训练,对比剖析

对比: 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举例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失败乃成功之母。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课内: 对比和类比:(诗歌、现代散文、文言文、作文(古今中外、不同类别,相当于……))高一上: 《种树郭橐驼传》(对比和类比) (通过记叙种树之道,推出治民之道,指摘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提倡为官者不应好烦其令,要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病梅馆记》( 类比,将梅与人才﹑病梅与遭压迫的人才等巧妙地进行类比) 《咏史》( 对比:借助于“涧底松”和“山上苗”,“金、张”和“冯公”的对比)(门阀地位的限制) 《促织》 (对比与衬托,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小瘦、战斗力强、大公鸡)(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成名与村中好事者对比) 高二上: 《想北平》(对比:通过与国外大城市的对比突出北京动中有静等特点) 语言质朴,表达方式通俗易懂 高三上: 《世间最美的坟墓》对比: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作对比,展现了托尔斯泰不求名声,无意让人凭吊,追求朴素自然的的幸福观与人生观,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意。《鸿门宴》对比手法: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从封号都城、人数驻地、功业、将帅、文臣、武将、奸细、军心、结局、详略描写等十方面进行了精心而巧妙的对比:项庄樊哙、范曾张良、项羽刘邦性格情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