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范答题格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

范答题格式

十大考点

1、叙述特点(人称、视角、顺序、腔调、描写手法)

2、语言特点(修辞、句式、用词、语言风格)

3、描写特点(描写角度、描写手法)

4、情节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6、首段、尾段的作用

7、标题的作用(悬念、写作对象、线索、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8、物象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的作用)

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

10、赏析画线句(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对象特点、人物感情)

“叙述特点”答题要点:

1、叙述人称

2、叙述视角

3、叙述腔调

4、叙述顺序

5、叙述手法(描写角度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描写

叙述人称:我、你、他(她)

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所以叙述真实、自然、亲切。

第二人称的好处——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或抒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如果用于物,会有拟人化效果,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使叙述能够客观地展现生活,而且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其不足之处是叙述缺乏亲切感,易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当事人自身在叙述,叙述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去叙述,因为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所知有限,有利于为作品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无限视角是旁观者在叙述,也叫全知式视角或上帝视角,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叙述腔调——即叙述风格,指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叙述腔调能够烘托叙述者的形象,奠定作品的感情基凋。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

补叙——补写与事件密切有关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补叙那一片叶子的由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断提到前面(通常是首段),然后从事件的开头开始叙述。比如《祝福》先交待祥林嫂之死,再按时间顺序回顾她悲惨的一生。再如《泰坦尼克号》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去掉插叙并不影响事件本事的完整性,而去掉补叙则有影响。

2、插叙的位置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更不能在篇首;而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但不能在篇首。

思考:倒叙和插叙有何区别?

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使行文有起伏,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单调。

插叙的作用——对情节作必要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脉络更清晰,内容更充实。

补叙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有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欧亨利式的结尾)。

情节的作用

1、内容方面的作用

2、结构方面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答题要点

1、内容上的作用——交待环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2、结构上的作用——照应、伏笔、铺垫、过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有起伏。

情节的作用有三种情形

1、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

2、某个细节的作用

3、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首段、中间情节、尾段的作用:

如果首段是叙事,其作用是:

1、开门见山,呼应标题

2、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时代背景

3、引出下文,为后文情节作铺垫

首段是环境描写,其作用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2、渲染___气氛,奠定全文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

4、引出下文,为后文情节作铺垫

中间情节的作用

1、照应前文

2、暗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3、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

4、突出主题

尾段的作用

1、欧亨利式的结尾:情节陡转,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增添神秘,令人回味。

3、悲剧结尾: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人物性格,发人深省。

4、喜剧结尾:凸显美好人性,引起读者共鸣,耐人寻味。

情节的叙述手法(同“叙述特色”)

情节的结构特点(同“结构思路”)

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线索的分类——明线和暗线;明线使情节集中,暗线使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主题更加突出。

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

语言特点答题要点:

1、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有韵律之美。

2、用词....

3、语言风格...

4、修辞

5、描写方式

如:

①修辞上:运用排比,铺陈渲染。

②句式上:整散结合,语句灵动。

③表达上:多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生动细腻。

④语言风格上:通俗的口语与诗化语言结合。

⑤用词上:注重色彩,具有画面美。(答出任意 1 点得

1 分,共 4 分)

或者:

(1)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孔不入”“牢牢地抓住”赋予树根人的的形象

(2)又用了一系列动词,“钻”“嵌入”“穿

连”“盘”“扎”“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根生命力旺盛,力量之强大,体现了根、水、石等自然景物的和谐自然,从而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伟岸;

(3)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辞优美。

又或者:

①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2分)

②句式整散结合,如在第一段中使用“那些……”等句子描绘了四幅画面,既有意境之美,又有韵律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2分)

③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2分)

又或者:

①“一丛”“一枝”“一回头”“一声”,连用4个“一”凸显了“惊雷”前的宁静;(2分)

②“菖蒲”“青苔”“陶罐”“藕”“红果”等意象的铺陈渲染了一种温婉、充满情愫的氛围;(2分)

③运用叠词和色彩感强烈的词语写出了春天的绚丽与浓烈。(2分)

2018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10.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案:

①用词夸张,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的句式。

③语气急切:用了“果有”“真个”等副词来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动词来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

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10.简析画线语句语言特点。

答案: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划线句。

①运用排比和联想,突出了玛丽娅?索脸上的皱纹如山般高低起伏,深浅不一。

②运用比喻,把她的脸比作原野幽远的山路,田地醒目的犁痕,生动地表现了她经历的沧桑与母性的美丽。

③多用短句和整句,“宛如”和“恰似”,“记录”和“举证”等等,句式整齐,语言富有诗意。

(1)采用拟人(“待了很久”“身上”“族徽”“脚步”等)、比喻(“瀑布”等)等修辞手法,赋予瓷器生命的活力;

(2)虚实结合,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文章意蕴;

(3)动词(“涌”、“刹”等)的运用,增添瓷器的动感;

(4)整句(“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两两相对的句子,强化了语言的韵律美。

①用词华丽、典雅。如“水晶天穹”、“星光如絮”、“银河倒悬”等,表现大九湖星空的优美和神奇。

②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写出了作者由惊悸到平静再到温暖,感受到生命力量的丰富心理,语言充满张力,有韵律之美。

③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形象地表现了大九湖星空有着无穷的生命力量和高贵品质。

④描写方式上运用繁笔,浓墨重彩,用墨如泼。描写星光、银河、星空、夜空时反复渲染,强化感情。

⑤人称上不断变换,丰富多样。通过“我”、“我们”、“它们”、“你”等人称的不断变换,表现了作者对大九湖星空之景的无比激动和崇敬之情。

赏析画线句答题要点:

——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对象特点、人物感情

如:

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细腻地写出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又如:

①细节描写。“小窗口,木框子”表现了摆放大众书籍屋子的简陋;通过“一大摞”“卷了边”“有裂纹”“吧嗒吧嗒”表现了大众阅读书籍的破烂与热情:“一撂”表现了图书管理员对普通工人的冷漠。

②运用叠词。用“绿油油”“花花绿绿”“照乎乎”等颜色和“吧嗒吧嗒”声音的词语,使描写形象。

③给下文埋下伏笔,工人读者与下文工厂、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主题概括答题格式:

描述了_______,塑造了_______,表现了_______,反映了_______,表达了_______。

如:本文描述了两位孩子打饭的场景,塑造了孙少平和郝红梅两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贫困艰难的生活和敏感自尊的心灵,反映了文革末期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乏,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孩子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呼唤。

小说的“虚构”与“真实”——

小说的真实是想象与虚构的真实,只要这一想象和虚构合乎逻辑,小说的“真实”就是真实的。小说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非客观的真实,可以称之为“真实的谎言”。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释义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在文中有何含义? 答题模式:(1)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根据字面意思解释)(2)它的深层含义是(联系上下文,文章的主旨及该句在文中的位置作答)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结构上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全部+内容上的作用)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附录:小说的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3.阅读要领: (1)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归类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文学作品(散文和小说)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散文和小说)考试类型及答题技巧 解题方法 一、要点概括类 解题技巧 ①.一般要求考生从文中直接提取统领句、中心句、关键词句、主旨句,组成符合要求的答案。 ②.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 ③.引用文中原句进行概括要点,作为答案。 二.词句品味 (一)品味词语 解题技巧 ①.回归语境。 ②.理解意思,了解词性,揣摩词句的情味。 ③.分析修辞,由表及里,体会词句的形象含蓄。 ④.结合背景,体会含义,领悟词句的丰富意蕴。 答题模式:释词+表达效果 如2007年《鼓神》第3题A句: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动词:释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特征)表现了(感情或心理或情景)。 形容词:释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特征)体现了(感情或心理或情景)。(二)品味句子 解题技巧 ①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则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把握。 (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②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 ③修辞学角度。(《中考必备》P123常见修辞手法的答题套路) ④分析语句的含义。 句子含义类试题,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反语等方法。答题时,把该词(或短语)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如《藤野先生》“…………实在标致极了。”一句的含义。 “标致”一词是“漂亮”的意思,在这里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讽刺与愤概之情。 ⑤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 三.手法技巧作用类 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小说阅读十个考点: 1、叙述特点 2、描写特点 3、语言特点 4、情节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 6、首段、尾段的作用 7、标题的作用 8、主题思想探究(先读最后三段) 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紧凑,结构清晰。 10、赏析画线句 作用题答题的五个(3+2)角度: 1、对人物的作用(性格、心理、情感) 2、对主题的作用(烘托、深化、揭示) 3、对情节的作用(引出、铺垫、暗示、伏笔、抑扬、留白、线索、双线、巧合、悬念、时空交错【以“意识流”为叙述结构,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后重新剪接组合,从而使历史与现实交错,真实与虚幻反差,给读者以新奇的体验;叙述灵活自由,情节充满魔幻性,结构有张力;借历史影射现实,深化了主题】、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呼应前文、点明题旨、文眼、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欧亨利式结尾) 4、对读者的作用(引起共鸣、引发思索、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更加全面、更有人情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读者引入故事情境,增强真实感) 5、表达效果:反差巨大、对比鲜明、充满张力、委婉含蓄、含而不露、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场景浓缩、情节集中、反复渲染、形散神聚、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窥一而知全貌(冰山理论)、利用简笔来加快叙述节奏、利用繁笔或宕开一笔来舒缓叙述节奏、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铺陈、延宕【副线情节穿插】、摇摆【连续设置悬念或意外】、曲笔【有意遮掩,不直书其事】、叙议结合、叙述结合描写、叙述结合抒情、多感官描写结合、使内容更加丰富、使表达更加细腻、使感情更加饱满、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幻交织、使情节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魔幻而不失其真实、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作品余韵十足“反复出现...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答题术语如下: (1)反复渲染...气氛,凸显...(主题或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2)反复点出...来暗示(衬托).... (3)反复强调...与...形成强烈反差。 (4)反复聚焦于...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5)连缀多个场景,使叙事脉络清晰. (6)铺陈,增加作品结构张力。 (7)加快叙述节奏,增添紧张气氛/舒缓叙事节奏,使情节曲折有致/改变叙事节奏,使作品开合有度 如小说《十二本书》8.“有旧鞋换洋火——”这声吆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向与方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向与方法 一、小说与散文 (一)标题的作用(效果、好处)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具有象征意义。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二)开头的作用(效果、好处) 1、描写环境,烘托氛围。 2、为整个小说做好铺垫、埋下伏笔。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 5、点题,总领全文,衬托人物形象。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效果、好处)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深化作品主题。 (四)品味词语作用 1、考题形式:⑴解释词语含义。⑵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2、答题步骤: ⑴、该词的本义; 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 (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五)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抓表现手法、抓表达方式(句义)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3、内容和主题上:应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语言赏析。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八种修辞并分析作用。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关联词语的句子等。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范答题格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 范答题格式 十大考点 1、叙述特点(人称、视角、顺序、腔调、描写手法) 2、语言特点(修辞、句式、用词、语言风格) 3、描写特点(描写角度、描写手法) 4、情节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6、首段、尾段的作用 7、标题的作用(悬念、写作对象、线索、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 8、物象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的作用) 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 10、赏析画线句(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对象特点、人物感情) “叙述特点”答题要点:

1、叙述人称 2、叙述视角 3、叙述腔调 4、叙述顺序 5、叙述手法(描写角度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描写 叙述人称:我、你、他(她) 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所以叙述真实、自然、亲切。 第二人称的好处——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或抒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如果用于物,会有拟人化效果,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使叙述能够客观地展现生活,而且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其不足之处是叙述缺乏亲切感,易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当事人自身在叙述,叙述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去叙述,因为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所知有限,有利于为作品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无限视角是旁观者在叙述,也叫全知式视角或上帝视角,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叙述腔调——即叙述风格,指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叙述腔调能够烘托叙述者的形象,奠定作品的感情基凋。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 补叙——补写与事件密切有关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补叙那一片叶子的由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断提到前面(通常是首段),然后从事件的开头开始叙述。比如《祝福》先交待祥林嫂之死,再按时间顺序回顾她悲惨的一生。再如《泰坦尼克号》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去掉插叙并不影响事件本事的完整性,而去掉补叙则有影响。 2、插叙的位置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更不能在篇首;而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但不能在篇首。

散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

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 2.结构上: 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答题格式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要点及思路

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要点及思路 作文: 1.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点题(不超过4行) 2.中间: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3处、人物描写、事件记叙 3.结尾:点题、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4.全文不少于700字。 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使用修正液(带);透明胶带少用或不用,动作要轻。 6.注意审题极其重要! 一、记叙文(小说): 概括文章内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 环境描写 ①交待时间地点 ②突出环境(景物)的……特征 ③渲染了……的气氛 ④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心理、气质等 ⑤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插叙的作用:①交待……的背景 ②为下文……做铺垫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渲染了……的氛围,如美女蛇的故事)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丰富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补叙的作用:(同插叙的答题思路) ①内容上 ②结构上 ③情感上 ④主题上 ⑤效果上: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标题的作用、含义 标题的作用: (一)内容上:①交代时间、地点、描写对象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 (二)情感、主旨上: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结构上: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四)语言表达效果上:⑦点出标题本身所含的修辞⑧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题目的理解(妙处)=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点出修辞) 二、散文: 1.线索:行踪、情感、具体的人(如以某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事(如范进中举)或物(如孤独的风筝) 2.标题的作用、含义 3.句子的作用、含义 4.主旨(情感)的归纳与总结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小说、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增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增强语气等; 4、比照: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增强语气 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比照、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能够了。 五、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方式:使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六、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七、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第四部分小说散文的常见考查题型 分析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问文章结构题 ⑴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 总分、B 分总、C 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比照式。 ⑵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⑶问文章的顺序。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 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答题方法】1、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中心句、总结句;2、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相关信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答题技巧】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面三刀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考点三】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常见考点】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剖析】 1、含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或段落的本义和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2、作用: (1)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设伏笔、作铺垫;③深化中心;④点明主旨;⑤表达感情; ⑥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2)结构上:①总领下文;②承上启下;③总结上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内容:概括内容,反映人物情感,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结构:①首: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②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尾:照应开头(上文) 【补充】句子、段落结构上的作用 1、记叙文开头句子、段落的作用:

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整理精校版)

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整理精校版) 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段落)开头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 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 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 烈的抒情作用。 5.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文章(段落)中间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2.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 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 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 达作用就是反衬。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 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文章(段落)结尾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 兼而有之。2.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末段 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感情的作用。 表达方式的作用表达方式 散文(小说)随笔(政论文) 种类及说明 记叙顺序 交代清楚明白 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1.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2.作为事理 的材料论据。3.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一、有关理解词句的题型: 1、理解词语: 提问方式: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说。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 +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 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如:刽 子手们这次杰作)、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 (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 (2)0 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 (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 (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2、理解句子: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 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4)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揭示句子内涵,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5)根据修辞特点,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本义。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附:引用名句和某句子在开头或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用名句使文章有文化内涵,有文采,也增加文章内容,同时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某句子在开头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某句子在结尾的作用是呼应前文(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二、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谈能很好地表达出某种感情。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高考语文散文小说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散文小说答题模板 分类题型答题格式 形象 小说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设问方式: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概括。 注意:1、区别性格特点和形象的特点(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 。;2、筛选好人物正面(言行、举止、所 思所想)与侧面信息(如别人反应、环境) 3、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以求全面 概括。 4、留心角色定位,认识人物性格多样性。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包括物象) 设问方式:1、小说采用什么方法来写×××人物,有 何作用? 2、运用×××方法写×××人有什么用意? 3、××人或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三、“次要形象”作用 设问方式:1、文章即写A又写B,有什么作用(好 处、用意)? 2、文章即写A又写B,请分析作者这 样安排的理由。 3、文章即写A又写B,这样安排好不 好,请谈谈理由。 4、文章主要写A,删除写B的部分可 以吗,为什么? 一、 总分:(推荐)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 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分总: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 的总括。 二、这一人物形象(或××物)的作用。 思考:1、从人物形象本身的作用思考(社会意义、人物形 象的典型性以及对其他人物或正衬或反衬的作用)(次要 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从揭示或暗示主题方面思考,思考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 现象及给人带来的各种启示。 3、从文章的线索方面思考,若是线索人物,那么这个人物 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答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1、概括形象特点(内在、外在); 2、点明关系(相似性、 相反性); 3、明确手法(衬托、烘托、映衬、对比、反衬、自比、象 征、托物言志等); 4、对情感、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主要或次要形象的 感情,凸显/深化了主旨); 5、结构上作用(承上启下、铺垫、线索等)。 手法命题类型:1、鉴赏语句,赏析画线句子,设头号 方式如语言运用有何特色,某一句式或某词语赏析 等。 2、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是景物描写作用。 3、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类。设问方式 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运用等。 思维方向:1、体会、琢磨、分析语言特点(如: 简洁、传神、诙谐、庄重等),让语言风格和文章 主旨相联系;将词句放入语境,特别注意挖掘其深 层含义,并联系作者情感倾向;考虑是否运用修辞 手法。(品味语言类)。 2、环境描写类须注意:是否交代时间、季节、地 点、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烘托行动、心情、宣 染气氛;是否暗示社会环境;是否暗示人物内心情 感或体现性格;是否推动情节发展等因素 3、表达技巧类要从修辞、文章结构章法、表现手 法、表达方式等多角度考虑 答题模板: 1、××词语(句子),交代了……内容,运用了……手法, 表达了……观点或情感,达到……效果。 2、××描写了……景色,营造了……气氛;渲染……基调; 烘托……感情;为下文……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3、运用……技法,表达了……内容,达到……效果(形式 方面效果+内容或主旨或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效果。) 一、命题类型 (一)探究形象 设问方式:1、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 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2、小说的人物形象都充 满丰富的个性,你认为主人公是哪一个,联系全文 思维方向 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即它属于哪类探究题,要求你探 究的点是什么(标题、句子、思想意蕴、艺术构思等), 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 探究。

初中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的答题规范

一、叙事类散文(小说)阅读 (一)考点: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题型1:概括全文[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主人公[或对象](在……情况下)(为了……)+主要事件(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题型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围绕某个主题写了几件事)。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注意:若有例句,仿照例句的表达句式。) 3、题型3:用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要点:与例子字数差不多,短语结构一样。 4、题型4:找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题要点:在阅读中要圈出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原词的尽量用原词,没有的可以自己概括。(二)考点:语言品味与赏析 注意点:有提示赏析角度的,按题目要求赏析。没有的,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重要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进行赏析。 1、答题格式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比喻: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道理,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写活了(赋予了……生命[性格、动作、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强烈的……情感。(4)夸张:运用夸张,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对比,突出了……的……特点(样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力突出了文章主旨)。 (6)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下文……(内容),引起读者对……的注意与思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行文有波澜,结构更严密。 2、答题格式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1)侧面描写: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侧面烘托了……(人物、对象)的……(特点),突出(表达)……(人物、对象)的……形象、品质(情感)。 (2)正面描写: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格式:运用……描写方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对象)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3、答题格式3(从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角度) (1)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词(等词),(原是……意思,这里是……意思),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对象)的……样子(特点),反映(表现)了……人物(对象)……情感(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例:《中考专辑》P214第3题(1) 《中考专辑》P217第2题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 板 在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 一、解题思路: 1、寻找作者对该人物的直接描写和评论 2、寻找他人对该人物的间接描写和评论 3、关注人物性格的变化 4、考虑人物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 5、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 6、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7、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二、答题模板: 1、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交代 2、人物性格的表现和突出 3、人物形象的暗示和烘托 4、人物心理的揭示和深化

5、人物形象的感情倾向和作者态度 6、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7、人物间关系的分析和作用 三、人物描写方法 1.直接描写: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 等方面描写人物形象。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对该人物的印象、感受、反响等描 写人物形象。 四、人物描写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b。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 a。展示人物性格形象。 b。深化作品主题。 c。推动情节发展。

d。渲染时代气氛。 e。凸现环境特征。 f。表达真情实感。 五、小说形象作用 1.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及社会意义。 2.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起衬托或线索作用。 3.物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使情节结构更严谨。 六、确定主人公方法 1.标题:有些作品标题就指明主人公。 2.主题: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3.情节: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4.形象: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主人公。 5.篇幅: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七、探究人物性格多重性方法 1.语言上分析。 2.行为上分析。

现代文阅读答题要点

一、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