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答案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

④今年的夏天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到他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就听你的。”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⑥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

亍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⑦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⑧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乙)

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梁海

①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那种温馨、恬静,还有里尔克式的“还乡”,都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

②迟子建的散文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她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那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她的散文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人间亲情的眷恋。《灯祭》《我的世界下雪了》《伐木小调》《两个人的电影》等作品,推开了我们那扇早已被世俗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在山间林谷的茅屋中聆听夜晚的溪水潺潺,在月光如水的倒影中品味清幽的夜色,在暮色的余晖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这些曾经离我们近在咫尺的温馨,如今却如童话般遥不可及。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③迟子建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长廊中,对于现实她也始终未曾忘怀。那些叙述各地见闻的游记,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民情风俗,而且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道出了生命的箴言。她对形而上的构建,并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浅薄卖弄才情。这使她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显得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之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④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在故乡失眠的长夜中,大自然抚慰了她失去爱人的痛苦,“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

在光明中。”在与母亲旅游的途中,她体会到“其实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的确,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乖违中,作家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⑤我想,迟子建笔下的温情和诗意,表现出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伦理。在我们这个时代,温情和关爱这些闪烁着诗意光芒的东西,比批判和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正是在人性温暖的理想支撑下,迟子建让我们看到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精神的光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说法与甲、乙两篇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

A.白先勇不喜欢看风景,也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只有樱花与牡丹才能引起他的兴趣。

B.郑愁予爱酒,酒后能出口成诗,是个热情而又风雅的人。

C.迟子建觉得自己文化底蕴不足,境界不够深远,所以写不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D.梁海感受到迟子建散文中的诗意和温情照亮了自己的心田,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2)迟子建的散文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乙文概括回答。

(3)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精妙。请品析甲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其表达上的妙处和丰富的意蕴。

(4)甲文题为“看花的姿态”,请你细读全文,说说“看花的姿态”在文中的含义。(5)乙文第④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6)两文的起笔十分相似。乙文是读后感,用“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来开头显得自然恰当。甲文为什么也会用类似的“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这样的开头?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甲文写了白先勇和郑愁予两位先生的生活小事,表现了他们超然、安详的内心和对美好事物热切、执着的追求,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敬仰;乙文写了读迟子建散文的感触,表现了对迟子建的散文的理解和欣赏。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分析作答。

A.不相符,原文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BCD.相符。

故选:A。

(2)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迟子建的散文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可知,迟子建散文传递出了诗意和温情;由“这使她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显得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可知,迟子建的散文显得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由“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可知,迟子建的散文中有着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句子“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

翅膀轻触着花树”中,作者将“歌声”“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织起来,融为一体,使句子意境幽美而空灵;作者将“歌声”说成是“夜鸟的翅膀”,将作为听觉的“歌声”比作是表示视觉的“夜鸟的翅膀”,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作者将抽象的“歌声”比作具体可感的“夜鸟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从而表达了郑愁予先生歌声中的惆怅而美好的情怀这种抽象的情感。“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是作者听到郑愁予先生歌声产生的感触,他的歌声既让作者感受到这种幽美而空灵的意境之美,又感受到“低沉而忧郁”的情怀之美。据此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由“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可知,“看花的姿态”指白先勇看花时的顾眷的神色;由“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可知,“看花的姿态”指他们以寂寞沧桑的心感受花的美好和花的蓬勃生命力;由“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可知,“看花的姿态”他们的内心是超然、安详的,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热切、执着的。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画线句子有两方面的内容,既有迟子建的生活经历,如“她失去爱人的痛苦”“在与母亲旅游的途中”,也有迟子建因自己的生活经历而生发的感悟,如引号内的内容。失去爱人以后,她仍然“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依然看到代表希望与光明的“启明星”,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乐观和对于光明、幸福的向往。与母亲一起旅游,她领略到风雨也是“甘霖”,人生中的那些“波折起伏”,可以让人“修习心性”,那些“动荡颠簸”,可以让人“大彻大悟”。联系后句“作家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可知,她的这些生活感悟,可以带给读者温暖的力量,让读者看到人性的悲悯,可以让人的灵魂安居于用希望和信念构筑的安居之所。据此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甲文开头强调自己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直接表达自己对白先勇先生的喜爱和仰慕。联系文本内容可知,作者并没有细写自己读白先勇先生著作的感受,而是记叙了白先勇先生的两个生活细节,从这两处细节中,作者读出来白先勇先生“超然、安详”的内心和“寂寞、沧桑”的精神世界。联系甲文末段中“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可知,从白先勇先生的身上,作者读出来他们“风雅”背后的文化底蕴。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A

(2)①迟子建散文传递出了诗意和温情;②迟子建的散文显得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③迟子建的散文中有着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或有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3)这句话将“低沉而忧郁的歌声”与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融在一起,意境幽美而空灵;将歌声比作“夜鸟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比喻十分独特而又生动。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愁予先生的歌声里传达出他那惆怅而美好的情怀,触动了“我”的心灵,让

“我”感受到一种幽寂而美好的意境之美和惆怅深沉的情怀之美。

(4)“看花的姿态”在文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①白先勇看花时的顾眷的神色;②他们以寂寞沧桑的心感受花的美好和花的蓬勃生命力;③他们的内心是超然、安详的,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热切、执着的。

(5)引用迟子建的经历及在此基础生发的感悟,让人读出了作者从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看到希望,有执着的信念(或看到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她的散文用希望和信念构筑起灵魂的安居之所)。

(6)喜爱仰慕;读出心灵和精神世界;感受“风雅”背后的文化底蕴。

【点评】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马鸣风萧萧

刘白羽

①我有过一匹菊花青马,马鬃很长,性情柔和,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三下江南,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时,我骑着它,走过冰冷的松花江,在马背上吟过一首诗:长空一月压林低,千里冰封走战骑,遥望烟火弥漫处,三军刚到正合围。

②这匹马老了,虽然还竭尽忠心,努力报效,但终究气吁喘喘,不胜驱驰了,我不得不眼看着人家从我手里把它牵走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抓把炒黄豆喂给它吃。它用柔软的嘴唇在我掌心里蠕动着咀嚼着,而后,又伸长脖颈在我身上磨厮着,我忽然发现它两只眼眶里濡濡流下了两行泪水,这真使我的心房为之深深战颤。

③但,马绝不是柔弱的生灵,马有马的烈性,正是这种烈性使它在狂风暴雨、枪林弹雨中任意奔驶,而且这种烈性,也会传导给人,燃烧起人的求战热望。有一回,当我勒了马屏住气息,等候前面化来爆裂的枪声时,我发现马的两只耳朵在簌簌抖颤,两只前蹄不断踏动,全身肌肉和鬃毛、都发出一种渴望临战的精神。而后,当号声响起时,我刚翻身上马,它就象离弦之箭一样勇猛冲飞而前,那真是在飞,全身拉成一条直线。我伏在马上,马的烈性传到我身上,我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这是一种生命的强大的暖流啊!它把我和马融合在一起。风,那样锐厉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用不到我的鞭策,马自己就奔向火线。是的,那里有流血、有死亡,但这一切在这一刹那间都不在话下,只有一种胜利的快感在大大鼓舞着我们,马不畏惧战争,而是渴望战争。还有一次,我骑马夜涉辽河,水涨流急,又是漆黑之夜,伸手不见五指,但,在这紧急关头,马仰起脖颈微微嘶鸣了一声,甩了甩尾巴就踏入河身。我只觉得水在周围旋转,几次卷入旋涡,我一提缰绳,马便跳跃而起,后来,在最深的河心,它竟展开四蹄,浮游起来,它不但那样勇敢,而且那样机敏。我在一首诗里曾写过这样诗句:夜涉流急频跃马,晨行霜冷苦吟诗。

④我真喜爱真正的骏马呀!它长得那样英俊、那样飒爽,它的眼光充满智慧,它的肌腱饱含雄健,它眷恋自己人时何等挚爱,它冲向敌人时那样猛烈,它的四蹄在大地上敲出鼓声,它的长啸给人带来豪情,它既象一缕柔情、又象万里雷霆。而今,距离战争时间很遥远很遥远了。就在战争后期,也由于换了吉普,而与马作别,但现在,我想起来,还是那样恋恋于我的战马呀!……前面,谈到我和那匹菊花青马分手时马的动情之处,我还没有说养这匹马的饲养员呢!他夜里伴着马睡眠,为了夜半更深起来喂上饲料,他给它引最清凉的水

饮,每到宿营地,他看到马身上汗水淋漓,他就埋怨我不该骑得太狠。那天,人家牵了这匹老马走时,他竟坐在空落落的马槽旁边痛哭了一场。

⑤我想不起人与畜之间,有什么比人与马更有深情的了。更生死与共、相依为命的了。有人也举出猫,但猫是在热炕头上打鼾的动物。有人也许举出狗,但狗是欢喜向你谄媚的动物,马,不是这样,自有它独立不羁的风格、英雄豪放的骨气。

⑥我再讲一个关于马的悲剧的故事。那是1938年夏天,在河北大平原上,青纱帐一望无涯,赤日烘烤着大地,我们从冀中驶向冀南,我骑的是一匹枣红马。那可真是一匹骏马呀!它红得象火炭一样,大概就是古小说里所说的“赤兔马”吧!那身个,那长样,都是充满豪情,充满灵气的。我们一行人骑着马涉渡滹沱河,就赶上平原上时常突现的狂风暴雨。先是一朵乌云旋即倾盆大雨。我们放眼四顾,只有一片绿色大海的庄稼地,连个看瓜的窝棚也找不到,于是我们只有策马狂奔,人和马冲狂风迎暴雨,都淋得湿透。也许就因为一下赤日炙人,一下雨冷如冰,我们到了宿营地,那马竟然一夜不食不饮而死去了!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那样的一匹马呀!那是一只美丽的火鸟!但我爱它我却骑死了它……我记得当我们到达宿营地,我跳下马来,还爱抚着它那锦缎一样光滑的颈项,而他也把头伸向我,微微喷出鼻息,用柔软得象奶脂一样的嘴唇,灵巧而依恋地在我身上、手上、脸上摩擦着。这是何等样的一出悲剧呀!我爱这匹红马,但我骑死了这匹红马。几十年时间流水一样过去了,可我的心灵里还存留着这匹马的景象,我的心灵里还充满对这匹马的疚仄之情……是的,这深沉的悲剧,使我更多地怀念起战争,只要一想到那峥嵘岁月,我还是不能不想起战马。现在我明白了,不正是由于我曾经乘马在战场上飞奔,我才最理解“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诗的意境,那是多么豪爽、多么旷达的美的意境。我老了,但在我的一生中,我还是不能不为我曾经获得那一种意境而自豪呢!不过,上面说的那种疚仄也就更深更深地渗透了我的灵魂了。

(1)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作者在喂菊花青马吃黄豆的时候,内心的心情是疚仄的。

B.“风,那样锐厉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渲染了战争紧张的氛围。

(2)文章中写猫和狗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

(4)为什么作者会说“我才是最了解‘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诗的意境”?

(5)根据材料和文段,熔铸了刘白羽什么精神品质。

【分析】本文记叙了“我”的一匹菊花青马,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三下江南,“我”骑着它,走过冰冷的松花江,参加过战斗。赞叹马的烈性、勇敢和机敏,文章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的满身烈性,驰骋于战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奋勇精神;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充满智慧,饱含雄健,满怀深情的纯粹品质;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独立不羁,英雄豪放的骨气。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结合“这匹马老了,虽然还竭尽忠心,努力报效,但终究气呼喘喘,不胜驱驰了,我不得不眼看着人家从我手里把它牵走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抓把炒黄豆喂给它吃”,可知“我”的内心是难过的,而不是疚仄的。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中写猫和狗起对比衬托的作用。“更生死与共、相依

为命的了。有人也举出猫,但猫是在热炕头上打鼾的动物。有人也许举出狗,但狗是欢喜向你谄媚的动物,马,不是这样,自有它独立不羁的风格、英雄豪放的骨气”,以猫慵懒打鼾和狗谄媚的特性来衬托突出马独立不羁的风格和英雄豪放的骨气。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光滑的颈项比作锦缎,把马的嘴唇比作柔软的奶脂,又赋予了马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记忆深处,“我”和马之间亲昵互动的场面,表达了“我”对马深深的依恋与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意思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结合“当号声响起时,我刚翻身上马。它就像离弦之箭一样勇猛冲飞而前,那真是在飞,全身拉成条直线。我伏在马上,马的烈性传到我身上,我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这是一种生命的强大的暖流啊!它把我和马融合在一起。风,那样锐厉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用不到我的鞭策,马自己就奔向火线。是的,那里有流血、有死亡,但这一切在这一刹那间都不在话下,只有一种胜利的快感在大大鼓舞着我们马不畏惧战争,而是渴望战争”分析,“我”曾乘马在战场上飞奔,与马相融,无所畏惧奔向火线的场景历历在目,赞叹马的烈性、勇敢和机敏。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但,马绝不是柔弱的生灵,马有马的烈性,正是这种烈性使它在狂风暴雨、枪林弹雨中任意奔驶,而且这种烈性,也会传导给人,燃烧起人的求战热望”分析,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的满身烈性,驰骋于战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奋勇精神;结合“我想不起人与畜之间,有什么比人与马更有深情的了”分析,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充满智慧,饱含雄健,满怀深情的纯粹品质;结合“是这样,自有它独立不羁的风格、英雄豪放的骨”分析,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独立不羁,英雄豪放的骨气。

答案:

(1)A

(2)文章中写猫和狗起对比衬托的作用。以猫慵懒打鼾和狗谄媚的特性来衬托突出马独立不羁的风格和英雄豪放的骨气。

(3)拟人和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和马之间亲昵互动的场面,表达了“我”对马深深的依恋与喜爱之情。

(4)“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意思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我”曾乘马在战场上飞奔,与马相融,无所畏惧奔向火线的场景历历在目,赞叹马的烈性、勇敢和机敏。

(5)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的满身烈性,驰骋于战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奋勇精神;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充满智慧,饱含雄健,满怀深情的纯粹品质;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独立不羁,英雄豪放的骨气。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命运的馈赠①

①我在北方的滨海城市大连住过四年,那个城市的天空华丽得如一块锦缎,那个城市的风里略带一点咸味和海藻的气息,那个城市有我童年的怯懦和忧愁。

②我们住在铁山巷。房子在半山腰,上山的青石路两旁是高高的竹篱笆,篱笆上爬着宝蓝色的牵牛花,早上的时候团团簇簇,骄傲地挺着小喇叭,到了下午就换了模样,耷拉着全无生机。房子的对面是一个文具厂,文具厂的外面是一片桃树林。春天的时候,桃花灿烂,粉白的桃花大朵大朵地盛开,枝枝串串,香雪海一般徜徉在整个山坡上。

③山顶有一个气象台,童年的我喜欢爬到气象台的高墙上,从那个高高的地方看这个城市。深蓝色的大海从辽远的地方缓缓而至,温柔地围绕着脚下的城市,城市就在这海的摇篮里醒来和睡去。过了气象台就是下山的路,路的两旁是一排排的法国梧桐,连天的枝叶遮住了蓝天。梧桐树的后面是一个个的大院子,高高的铁门给深深的庭院添了几分神秘。隔着高墙,能看到里面一栋栋漂亮的俄式小洋楼。

④然而童年的我并不喜欢那个城市。我不喜欢的并不是那个城市本身,而是那种疏离感﹣﹣它那么好,却不属于我。记忆中那座北方城市有如天空之城,无比美丽,无比繁华,美得让年少的我对它产生了距离。

⑤我的父亲是军人。六岁那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三人随军来到了这座城市。我那时小,很快就学会了普通话,然而我的父母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他们说话的时候我总是有些尴尬。那时候,我们经常要和别人用面粉换米,我虽然喜欢吃面食,可是我的父亲母亲是喜欢米饭的。这些都还好,最难熬的是逢年过节我们没有亲戚可以走动。

⑥别人家节日相聚时,我们一家人是去看电影。那条气象台下山的路走到头就是南山电影院。那座电影院有我童年最深绵的记忆,我们在那个地方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电影。我们看完晚场的电影,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之下,道路愈发清凛。那异乡的月夜就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让我对这个城市愈发有了隔膜。我尤其记得我们离开这座城市的那天,天好蓝,冰蓝,海也好蓝,也是那种冷色的蓝。我们坐的是万吨轮船。那样的庞然大物。我们都站在甲板上看着码头,很多岸上的人在挥手道别,但是没有一个是为我们送行。

⑦我们回到了家乡的小城,那座北方的城市从此深埋在记忆的深处。我以为一别两宽,我和这个城市再也没有关联了。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命运是非常善于铺垫的。

⑧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听说有两个同学是大连来的,特别兴奋,兴冲冲地去找她们。其中一个居然也

...是住在中山区。她上的高中,大连市二十四中,是一座声名赫赫的重点高中,我小时候就知道的。我和她成了好朋友,她是我大学最好的朋友。原来童年的记忆如此倔强、如此深刻,我居然不由自主地要和来自这个城市的人发生关联。仿佛那座城是一块磁铁,无论我走得多远,总能感知到它的引力。

⑨后来我开始写作,大连就不断地出现在我的文字里。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再也绕不开这座城市,绕不开童年这段记忆,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又或许,这样的童年记忆对一个作家来说,未尝不是一笔馈赠。而我懂得命运馈赠的另一层意义却是这几年的事了。

⑩这几年,我又陆续认识了几个大连的朋友。有杂志社的一个主编,我投稿他很快回复可以留用,我是个小写手,他接受我完全是因为文字。我很感动,他是如此纯粹、爽快的人,我后来才知道他是大连出生的。还有一个是期刊的编辑,我们只见过一面,简短地说了几句,但是她却特别热情地帮助我,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她也是大连人。还有一个朋友,我们熟悉起来是因为他的微信上写着大连,我请他帮忙,看到大连两个字,就油然地对他

有了信任。大连那个城市因为这些来自大连的朋友,慢慢地亲近起来,我慢慢地靠近它,靠近我童年心目中那座天空之城。

⑪有时日子很沉闷,我在低谷里徘徊,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大连的朋友们就会鼓励我继续写,他们说我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他们推着我往前走,他们依然相信我,甚至比我自己还要相信我。我感动极了,我想,我到底是和大连这个城市结了缘,结了一个善缘。命运在我的生命里写下“大连”两个字,是预备着在将来的某一天用另一种方式回赠给我。我于是开始读书,又开始写作。

⑫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会回望这一段时光,我会明白,所有命运馈赠给我们的,都是最好的。

【注释】①馈赠:赠送的东西、礼物。

(文/二湘,有删改)(1)阅读④~⑪段,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阶段原因对大连的感受

童年南北方口音、生活习惯不同③疏离(不喜欢、隔膜)

②逢年过节没有亲戚可以

走动

亲切

①上大学主动靠近来自大连的同学并

成为好朋友

这几年认识了来自大连的朋友④亲近(感动)(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4)第⑧段的两个加点词语“居然”和“也”有什么作用?

(5)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命运的馈赠”有哪些含义?

(6)仿照第②段的写景顺序,描写大连的一处景致。(不得抄本文,不超所给字格)【分析】本文记叙“我”在北方的滨海城市大连住过四年,而童年的“我”因为南北方口音、生活习惯不同和逢年过节没有亲戚可以走动,并不喜欢那个城市;上大学,“我”主动靠近来自大连的同学并成为好朋友,觉得大连很亲切;这几年,认识了来自大连的朋友,对大连是一种感动。表达了“我”对大连的喜爱,对大连人的感谢。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第⑧段内容,可知①为:上大学;结合“这些都还好,最难熬的是逢年过节我们没有亲戚可以走动”,②概括为:逢年过节没有亲戚可以走动;结合“然而童年的我并不喜欢那个城市”,③概括为:疏离(不喜欢、隔膜);结合“大连那个城市因为这些来自大连的朋友,慢慢地亲近起来,我慢慢地靠近它,靠近我童年心目中那座天空之城”,④概括为:亲近(感动)。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温柔”“醒来”“睡去”赋予大海和城市以人的情态,同时把“大海”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城市依傍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安宁、美丽的特点。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景物描写,“天好蓝,冰蓝,海也好蓝,也是那种冷色的蓝”描写了乘船离开大连时天气的晴朗,“我们坐的是万吨轮船”描写了所乘船只的巨大,衬托

出作者内心因无人送别而产生的凄凉、孤独之感。

(4)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分析。“居然”表明来自大连的同学住在中山区出乎作者意料,“也”表明作者曾经住在中山区,两词连用表现出作者得知这一消息内心的惊喜,体现了作者对来自大连的朋友有亲切之感,对童年大连生活记忆深刻。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大连的童年经历给作者写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还有一个是期刊的编辑,我们只见过一面,简短地说了几句,但是她却特别热情地帮助我,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她也是大连人”生活中大连人给予作者的帮助;写作陷入低谷时,“大连的朋友们就会鼓励我继续写,他们说我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他们推着我往前走,他们依然相信我,甚至比我自己还要相信我”大连人给作者的信任和鼓励。

(6)本题考查写作训练。结合题干要求“第②段的写景顺序,描写大连的一处景致”,按照第②段由远及近的顺序写作即可。示例:当我看到大海特别高兴,大海真宽阔啊!一望无边。我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海浪扑打着我的脚面感到非常快乐。沙滩上全是五颜六色的贝壳,还有横行的螃蟹,非常好玩。

答案:

(1)①上大学;②逢年过节没有亲戚可以走动;③疏离(不喜欢、隔膜);④亲近(感动)

(2)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城市依傍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安宁的特点。

(3)景物描写,通过描写乘船离开大连时天气的晴朗和所乘船只的巨大,衬托出作者内心因无人送别而产生的凄凉之感。

(4)“居然”表明出乎作者意料,没想到来自大连的同学住在中山区,“也”表明作者曾经住在中山区,表现出作者得知这一消息的惊喜,体现了作者对来自大连的朋友有亲切之感。

(5)大连的童年经历给作者写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生活中大连人给予作者的帮助;写作陷入低谷时,大连人给作者的信任和鼓励。

(6)示例:当我看到大海特别高兴,大海真宽阔啊!一望无边。我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海浪扑打着我的脚面感到非常快乐。沙滩上全是五颜六色的贝壳,还有横行的螃蟹,非常好玩。

【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你的善良可以救你

陈永林

①是个雨夜。天林走在雨中,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在这寂寥的雨夜,走在这寂静的街头,天林有点怕。他提包里有五万元现金,带这么多钱原本是想提货,可货主一直没来。

②万一碰到拦路抢劫的怎么办?他这样想,不由往后一看,头皮一麻,心猛然提到嗓子眼。身后真的跟着一个穿黑雨衣的人。天林便加快了脚步,身后那人也加快了脚步,天林慢下来,身后的人也慢下来。

③十字路口,天林拐进一条平时很热闹的街道。他看见前面有个人,脚步不由加快了,想

赶上那个人。就在这时,飞来一辆小车,只听见“啊”的一声惊呼,前面那个人倒下了。天林愣了,清醒过来便大声喊:“压人了!压人了!”可那小车早不见踪影了。

④天林跑上前,抱住那人,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没人应,天林的伞被风卷走了。片刻,他就成了落汤鸡。穿雨衣的人过来了。

⑤来了一辆车,天林站在路中间,不停地挥手。可那车往路边一拐,呼的一声飞过去了,车轮溅起的泥水溅了天林满脸。他蹲下,把那昏迷的人从雨水中抱起来,对穿雨衣的人喊:“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死,你过来帮下忙,我背他去医院。”他早忘了那穿雨衣的是啥人。

⑥穿雨衣的人过来帮忙把那人扶上天林的肩膀,天林背着那人就跑。他的手腕上还吊着那只黑提包,一跑提包就上下左右地晃,他托着那人屁股的手就沉了许多。他对那穿雨衣的人说:“这包沉,你帮我拿着。”自己背着那人没命地朝医院跑去。

⑦又一道刺眼的白光,又来了一辆车,天林忙站到路中间。这回,车停了。司机打开车门说:“快上车。”穿雨衣的人也跟着上了车。

⑧很快到了医院门口,天林同穿雨衣的人抬着那人进了医院。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

⑨天林这才认真看了眼穿雨衣的人,伸出手,笑道:“兄弟,认识一下,我叫天林。”那人说:“我叫黑子。”两双手紧紧握了握。

⑩等了很久,急救室的门开了。天林和黑子忙迎上去:“医生,怎么样?”医生说:“脱离危险了。”天林和黑子都松了口气。

⑪天林说:“黑子,你猜我开始把你当成了什么人?”黑子说:“拦路抢劫的坏人。”“你咋知道?”黑子低下头,嗫嚅着说:“其实我真的是个坏人。我跟随你那么久,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提包。”天林说:“那你怎么没……”黑子说:“我刚想下手,就发生了这事。”“可是后来你还帮着我拿手提包,那时你如果撒腿跑掉,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天林说着望了黑子一眼。黑子忙看地下,说:“后来,我改变主意了。”天林问:“为啥?”黑子说:“说给你听也无妨。我小时有个幸福的家,可在我12岁那年,母亲遭车祸死了。那肇事的司机逃了,母亲躺在地上一个多小时,许多人围观,就是没人救。母亲死后,父亲的脾气变得极坏,总是喝酒,喝醉了就打我,下手极狠。14岁那年,我就逃了出来,四处流浪,进过两回看守所……这回看到你救这遇车祸的人,我心想,我母亲那时要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就好了……”黑子哽咽得再也讲不下去了,脸上满是泪。

⑫遇车祸的家里人来了,天林和黑子才回家。

⑬雨还没停,天林说:“打车走吧,我再也走不动了。”“这么晚哪有‘的士’?”黑子说。“会有的,再说这么大的雨,会淋病的。”天林说着打了个喷嚏。黑子忙脱下自己的雨衣,说:“穿上吧。”天林就看到了黑子腰里的匕首。黑子把它取下来,从刀鞘里抽出闪着寒光的匕首,天林打了个寒战,眼里露出一丝恐惧。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一声落进池塘里去了。黑子说:“如果你这回没救这遇车祸的人,那你早躺在血泊中了。你该感谢你的善良,是你的善良救了你,我也感谢你的善良,要不我又成了一个罪人。”

⑭这时,一辆亮着灼眼灯光的“的士”来了。

(选自《精品文摘》)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相关情节。

①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②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③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④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的句子。

黑子说:“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随手一扬,那匕首划了道亮亮的弧线,“喔”的声落进池塘里去了。

(3)作者围绕天林的“善良”,写了哪些事情?

(4)文章以“你的善良可以救你”为题,有何作用?

(5)请谈谈结尾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本文在第①②两段写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第③一⑩段写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第⑪段写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第⑫一⑭写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解答】(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第①②两段写天林携巨款等货主,遭人跟踪;第③一⑩段写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第⑪段写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第⑫一⑭写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根据“黑子说”“随手一扬”,可知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根据“这匕首再也用不着了”“落进池塘里去了”,可知黑子下定决心改过自新。文章借黑子受到天林善良的感召,弃恶从善,从而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第③一⑦段对天林雨中救助车祸伤者的举动,可知天林雨中救助遭遇车祸的路人;根据第③段“医生说:‘先交2000元钱。’天林从穿雨衣的人手里拿过提包,交了钱,那人被推进了急救室”可知天林主动为伤者垫付2000元钱。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你的善良可以救你”的标题用第二人称,像是在对话,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全文围绕“天林的善良救赎了黑子的罪恶,也拯救了自己生命”这个思路行文,所以题目是行文线索。“善良的天林,在不知不觉间拯救了一个罪恶的灵魂,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而“你的善良可以救你”巧妙揭示了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结尾段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从结构上讲,二人可以打车回家了,点明了故事结局。这个故事从一场车祸开始,又以“的士”车的出现结尾,有始有终,结构完整。从内容角度讲,灼眼的灯光是善良的象征,暗示善良拯救了两个人,完美照应题目。雨夜中“的士”让天林二人摆脱困境,这样美好的结局,是对善良最好的祝福。善良的心拯救了天林和黑子,从而巧妙暗示了文章主题。

答案:

(1)天林在路口遇到车祸,救助伤者天林与黑子医院交谈,了解真相天林与黑子“打的”回家,善良救赎

(2)该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子改过自新的决心,表达了“善良可以救赎罪恶”主题。

(3)天林雨中救助遭遇车祸的路人;天林主动为伤者垫付2000元钱。

(4)①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文章的行文线索;③彰显文章主旨。

(5)①点明结局,使故事有始有终,结构完整。②灼眼灯光象征了善良,暗示了黑子受到

善良的感召,得到救赎。③雨夜中“的士”让天林二人摆脱困境,善良的心拯救了天林和黑子,巧妙暗示了文章主题。

【点评】结尾的作用:

①从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主旨。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美丽的歧视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打击。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等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

“祝贺你———”我说。

“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地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了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3年后,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期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了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张老师说:“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我头朝地向下转三圈……’”

“后来呢?”我问。

“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了女友悠闲地

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一直回味着大伟所遭遇的满含爱意却又非常残酷的歧视。我感到,那“歧视”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大伟和那位埃菲尔铁塔留影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人生征途中,张老师的“歧视”肯定是最宝贵最美丽的。

(1)赏析句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2)说说划线部分句子的含义:“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

(3)本文篇幅虽短,却富有起伏和转折,引人入胜。请举出两处。

(4)题目“美丽的歧视”,“歧视”为什么又是“美丽”的?这样取题目有什么好处?【分析】本文主要写了张老师为了学生能够进步,不惜向学生说尖酸刻薄的话刺激学生,美丽的歧视促使大伟刻苦努力,最终考上大学。表现了张老师充满了教育智慧。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句话对大伟是动作描写。“泪流满”,因为大伟听到了“我”转述的关于张老师所说的那席话,得知事情的真相,被张老师感动,对张老师的感激,同时为老师的去世而悲痛。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用“锋利的刀子”做“心灵的手术”,在这里比喻尖酸刻薄的话语促使学生奋发.上进的外在鞭策力;用激将法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3)本题考查情节分析。张老师“歧视”学生所说的话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张老师说尖酸刻薄的话刺激学生,美丽的歧视促使大伟刻苦努力,最终考上大学;大伟听到了“我”转述的关于张老师所说的那席话,同时为老师的去世而悲痛;张老师说“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可是两个月后,张老师就离开了人世。

(4)本题考查题目理解分析。结合“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一直回味着大伟所遭遇的满含爱意却又非常残酷的歧视。我感到,那‘歧视’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分析,“歧视”在这里指非常残酷、非常尖酸却充满爱意的批评。因为这种“歧视”既充满着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又“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促使学生努力成才,所以说歧视是美丽的。

答案:

(1)动作描写。因为大伟听到了“我”转述的关于张老师所说的那席话,同时为老师的去世而悲痛。

(2)在这里喻指尖酸刻薄的话语促使学生奋发上;用激将法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3)张老师“歧视”学生所说的话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伟听到了“我”转述的关于张老师所说的那席话,同时为老师的去世而悲痛。

(4)“歧视”在这里指非常残酷、非常尖酸却充满爱意的批评。因为这种“歧视”既充满着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又“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促使学生努力成才,所以说歧视是美丽的。

【点评】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海底两万里(节选)

这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的家伙。我想,他在采球期到来之前便赶到了这里。我看到,他的小船便停泊在距他头顶几英尺的海面上。他不断潜入海水中,()又浮上海面。一块被砸成小面包一样的圆石夹在他的两脚之间,一根绳索一站系着石头,一端系在他的小船上,这样可以使他迅速潜入海底。这便是他全部的采珠工具。他潜入海底大约5码深的地方,()跪下来,将顺手抓到的珠贝塞入他的网袋。他浮出海面后,将网袋里的螺贝倒在船上,然后夹起石头,再次潜入海底进行采珠作业。他的整个采球过程只不过三十秒钟。……

我仔细观察着他,他的工作非常有规律,在半个小时之内,没有任何危险威胁到他。

()地,我开始习惯这种有趣的采珠工作。(),当这个印度人正跪在水底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惊恐的姿势,然后站起身,用力向上一跳,试图返回海面。

很快,我便明白了他的恐惧。一个巨大的黑影出现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顶。那是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眼睛放着光,张开大嘴,正斜向采珠人冲来!我吓得目瞪口呆,甚至一动都不能动。

这个贪婪的猛兽,用力摇了摇尾巴,然后径直向印度人扑去。采珠人向旁边一躲,避开了鲨鱼的大口,但是却没有躲过鲨鱼的尾巴,因为鱼尾正好打在他的胸部,将他翻倒在海底。

这可怕的一切不过是瞬间发生的事情。鲨鱼转身返回,翻转脊背,准备一口将印度人咬成两段。正在这时,我察觉到蹲伏在我身旁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身来,然后手持短刀,奋力向那头怪物冲去,准备迎面与它决战。

正在鲨鱼要将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咬为两段的关键时刻,它发现了新的敌人,因此立刻翻转身体,猛地冲向尼摩船长。

我至今仍能看到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他蹲伏在那里,带着令人钦佩的冷静等待着那头巨大的鲨鱼。当鲨鱼冲向他的时候,他异常矫捷地跳到一旁,躲过了鲨鱼的冲击,同时将短刀深深地刺入了鲨鱼的肋部。不过,一切并没有结束。一场可怕的战斗在继续进行。

可以说,鲨鱼已经怒吼起来。鲜血像一道急流从它的伤口喷出。海水被鲜血染红,在这浑浊的海水中,我什么也看不清了,直到过了片刻,我才看见勇敢的船长抓着鲨鱼的一只鳍,和那头怪物搏斗着,他一刀刀猛刺他的对手,但是却没有刺到致命的地方。鲨鱼奋力挣扎着,它在狂怒中掀起的巨浪几乎要将我掀翻。

我很想冲过去支援船长,但是巨大的恐惧仿佛将我钉在那里,使我迈不开脚步。

我绝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看见战斗形势开始发生逆转,船长被鲨鱼掀到海底,它那巨大的躯体沉重地压在他的上面。这时,鲨鱼张开它的血盆大口,仿佛工厂中的大钳对准尼摩船长,准备将他切割成碎片。可是,正在这危急的时候,尼德•兰手握鱼叉飞快地冲向鲨鱼,然后向它猛力投出了鱼叉。

一大团鲜血染红了海水。鲨鱼疯狂地搅动着海水,掀起一阵难以形容的狂涛巨浪。尼德•兰击中了目标。

海怪发出临死前的怒吼,因为鱼叉刺中了它的心脏。这头怪物令人恐怖地抽搐着,它激起的巨浪掀倒了康赛尔。

可是,尼德•兰这时已经拉起了倒在地上的尼摩船长。船长没有受伤,他站起身,走到那个印度人的身边,迅速割断束缚着他的石头,然后抱起他,双脚用力一蹬,冲向了海面。

我们三个人也紧紧随着船长冲了出去。那个奇迹般得救的采珠人,被船长放到了采珠船上。

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很运气,由于康塞尔和船长的有力按摩,我看见那不幸的人。渐渐恢复了知觉。

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他说:“兰师傅,谢谢您。” 8点30分,我们回到了潜艇上。在潜艇上,我开始思考马纳尔滩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尼摩艇长无与伦比的英勇;二是尼摩艇长虽然为了逃避人类逃到了海里,但对一个落难者——人类的一分子仍然表现出了无私的献身精神。无论尼摩艇长嘴上怎么说,这怪人的善良之心还没到完全泯灭的地步。

我向尼摩艇长谈及此事,他用略带激动的语调回答:“这个印度人,教授先生,是一个被蹂躏的国家的人民,我不但要站在这个国家一边,而且只要我还有最后一口气,我将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随即立刻渐渐忽然

B.忽然随即立刻渐渐

C.随即忽然渐渐立刻

D.随即渐渐立刻忽然

(2)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是一条身躯巨大的鲨鱼,发亮的眼睛,张开的嘴巴,迎面斜刺地向前冲来了!我吓得目瞪口呆,甚至一动都不能动。(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单分析。

(4)《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填人名)。在作品中,尼摩船长建造的潜艇名字叫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文中“我”的名字叫阿龙纳斯。

(5)《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有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分析】《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第一段描写的是采珠人采珠的情景,从最后一句“他

的整个采球过程只不过三十秒钟”可知,动作迅速,所以本段需填写的两个词,应是表示动作的衔接词。“忽然”表示意外,与动作迅速无关,排除B;“渐渐”表示渐进或较迟缓,排除D;从第二段“我仔细观察着他,他的工作非常有规律,在半个小时之内”说明我观察他很长时间了,从第三段“我开始习惯这种有趣的采珠工作”可知,“我”有一个逐渐的习惯过程,所以不能填“立刻”,进一步坚定排除BD;从“当这个印度人正跪在水底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惊恐的姿势,然后站起身,用力向上一跳,试图返回海面”可知情况突变,排除C。故选A。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所选句子是两句话,一句写鲨鱼,一句写“我”。写鲨鱼,从“巨大的身躯”“发亮的眼睛,张开的嘴巴”可知是外貌描写,从“迎面”“冲”看出动作描写;描写的作用是生动形象;表现的内容是鲨鱼的巨大与凶猛。写“我”“目瞪口呆”是外貌,“一动不动”是动作,鲨鱼是主角,因而写“我”是侧面烘托鲨鱼;“我”的表现与下文尼摩船长截然不同,因而,还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尼摩船长从第六段才出场,因此,从第六段开始找出相关描写,分析出人物形象,答题时再结合情节分析。从“我身旁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身来,然后手持短刀,奋力向那头怪物冲去,准备迎面与它决战”看出船长很勇敢;从“船长被鲨鱼掀到海底,它那巨大的躯体沉重地压在他的上面。这时,鲨鱼张开它的血盆大口,仿佛工厂中的大钳对准尼摩船长,准备将他切割成碎片”和“但对一个落难者——人类的一分子仍然表现出了无私的献身精神”看出船长有牺牲精神;从“在这浑浊的海水中,我什么也看不清了,直到过了片刻,我才看见勇敢的船长抓着鲨鱼的一只鳍,和那头怪物搏斗着,他一刀刀猛剌他的对手,但是却没有刺到致命的地方”看出船长沉着与鲨鱼搏斗;从“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他说:‘兰师傅,谢谢您。’”看出船长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这个印度人,教授先生,是一个被蹂躏的国家的人民,我不但要站在这个国家一边,而且只要我还有最后一口气,我将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看出船长富有爱心。

(4)本题考查名著作者和人物的识记。选段明确是《海底两万里》(节选)可知作者是凡尔纳,或儒勒•凡尔纳,本书是以阿龙纳斯的见闻形式展开的,所以“我”就是阿龙纳斯;游览海底两万里,他们乘坐的工具是潜艇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

(5)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评价和表达见解的能力。第一问需从这本书的显著特点来谈,如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等等。第二问,需要思考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所谓科幻,不是胡幻,它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推理和想象,是建立在已有科学和科学发展方向上的幻想,因而许多科幻成为了现实,如小说中潜艇等,因此,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提供素材和灵感、相互印证。所以我们应该大胆进行科学幻想以促进科技的进步。

答案:

(1)A

(2)通过对鲨鱼的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鲨鱼的巨大与凶恶,同时又用“我”的神态描写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鲨鱼的凶狠,也为下文写尼摩船长奋不顾身地救采

珠人做铺垫。

(3)(任选三点)勇敢:在印度人遇到危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鲨鱼搏斗。

有牺牲精神: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印度人的生命。

沉着:在与鲨鱼的搏斗中,毫不慌乱,而是冷静地选择进攻的时机。

富有爱心:“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关爱被压迫国家的人民。

有感恩之心: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尼德兰表示感谢。

(4)凡尔纳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阿龙纳斯

(5)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科幻小说往往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可以说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上的科学的幻想。科幻小说又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启发思考,使人们大胆幻想未来远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的发展。

【点评】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阅读,我快乐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将沉睡了三千年的欢乐与悲伤——展现在我们面前;法布尔的《昆虫记》则用诙谐的语言记录着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彼得•潘》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无忧无虑、如世外桃源般的童话王国……几乎在每一本曾读过的书中,我们都能捡拾到那令人痴迷的“黄金”!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你可以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读书对我来说,是个良师,更是益友。从《三字经》到四大名著再到古典诗文,变的是书的内容,书的题材,但从始至终都没有变的我对书的满腔热爱。

②从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再到今天的“故园东望路漫漫”,作者的伟大胸怀和表达之意也仿佛被我逐一领略……不仅如此,读书曾经还帮助我度过伤心的难关呢!——那是一次考试,一向要强的我在N+1次失败后,彻底对学习心灰意冷了。于是,我自甘堕落,不管什么课程我都提不起精神来,任凭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朋友们的两肋插刀,总化解不了失败带给我的阴霾。

③就在我觉得学习走到尽头的时候,一本小说改变我对学习的价值观!一天晚上好友小洁不声不响地将《童年》放在我的枕边,由于无法宣泄的痛苦和对书的热爱,我拿到书后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很快,便被书中的情节深深打动了——阿廖莎从小生活在一个黑暗,不见天日的环境中,还要经常忍受着外祖父的打骂,但是,凭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有外祖母给予的慈爱。朋友们的感染,他依然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快乐。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读完后羞愧极了,一个生活丝毫不辛福的人,也可以活得那么自在,那么无拘无束。我和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相比,是那么渺小。那么不堪一击,况且,我也有着朋友的关爱老师的帮助,为什么,他却可以笑着活下去,我却不可以呢?从

此以后,在《童年》的启发下,所有的学习、生活中的不快乐对我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影响,让我一直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读书,因为我爱读书,更爱那些作者笔下可爱的主人公,由于无法宣泄的痛苦和对书的热爱,我拿到书后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④我快乐,是读书使我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的视野得以开拓,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我成长,但我有书香伴我成长,让我不会屈服于所谓的命运,用书籍带给我的知识去挑战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读书就从少年始”,一起去领略《诗经》魅力,《昆虫记》的奥妙和《彼得•潘》那个奇幻的童话王国吧!让“学习就像一块枷锁,读书就像恶魔”从此不复存在吧!朋友们,心动不如行动,一起来读书吧!

(1)下列对文章画横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D

A.第①段的画横线句“但从始至终都没有变的我对书的满腔热爱”改为“但从始至终都没有变的是我对书的满腔热爱”。

B.第③段在画横线句“读完后羞愧极了”的前面加上第一人称“我”。

C.第③段画横线句“从此以后,在《童年》的启发下,所有的学习、生活中的不快乐对我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影响,让我一直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句中的关联词运用不当,应把“所以”改成“因为”。

D.第④段画横线句“我快乐,是读书使我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的视野得以开拓”的“让”应删去。

(2)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太啰唆,而且也不能紧扣题目中的“快乐”二字,应简洁一点。

B.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应删掉,因为与本段第二句语义重复。

C.第③段记叙的事是为了说明“一本小说改变了我对学习的价值观”,而不是突出“我阅读,我快乐”,应改写成读书让“我”快乐的事。

D.第④段说“我快乐,因为读书使我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的视野得以开拓”内容不够具体,应具体详细一些更好。

【分析】文章开头就讲述了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收获和感悟。接着描述了由于自己在一次考试的失败,让自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是高尔基《童年》中的阿廖沙,让“我”明白了要勇敢面对,让“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从此读书让“我”健康,快乐的生活。【解答】(1)本题考查对语句的修改。

ABC正确;

D.有误,原句正确,“让”动词,作谓语,不用改。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修改。

A.有误,直接入文,而且所列举的读书感悟都紧扣了“快乐”,不用改;

B.正确;

C.有误,改变了的学习观是指:学习、读书是快乐的。符合题旨;

D.有误,上文已有具体事例,此处不需要。

故选:B。

答案:

(1)D

(2)B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螺旋井

张金豹

①泰山以东几十里,有个掌平洼村。村外有口老井,井口是圆的,直径约18米,井台距水面26米。井壁上的台阶呈螺旋状,一圈一圈向下盘旋。台阶用乱石砌成,但严丝合缝,自成格局,仔细端详,有点像毕加索的画。台阶两侧有不规则的洞口,岩层中暗暗涌动着细如游丝的水,慢慢汇成细流,顺着洞口流进井里。当地人称之为“螺旋井”。

②老井像一个历尽风霜的老人,盘坐在那里,闲看花开花落、雁去雁归,静听风声雨声、鸟叫蝉鸣。

③我与这口老井相遇,纯属偶然。那天,我结束了一天的调研行程,在返城途中,见许多人围在那里游览拍照。我近前一看,不由眼前一亮,各种各样的水井我见过不少,但像这样的螺旋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④这时,一位大爷提着水桶,顺着石阶走下去,用水瓢将井水舀进桶里。老大爷家有自来水,但他说这井里的水甜,喝着舒服:“当年,全村几百口人豁出命来才把它打成,反过来,它又养活了全村几百口人。现在井虽然不怎么用了,但喝进肚里的水早已和身上的血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⑤攀谈中得知,这位人称“老榆木”的大爷,见证了老井的诞生。原来,干旱缺水一直是掌平洼村人的心病。这个村挂在半山坡上,村子周围不是峭壁就是山包。村民们种地吃饭全看老天的脸色。雨多点的年景,倒也说得过去,遇到大旱就麻烦了,轻则减收,重则绝产。到上世纪60年代,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坐不住了,深感这个“家”当得有愧,当得无光。他们反复商量,提出在村子周围凿石打井。想法一传开,立刻引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讥讽。村党支部书记是个硬汉子,他黑.下脸:“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⑥他们请来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寻找水源。技术员几乎跑遍了村周围的所有角落,最后选定了打井的位置。不过他说,地下水肯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为了吃上水,再难也得干!”

⑦1967年,打井工程开工了,全村男女老少但凡有劳动能力的都上了工地。“老榆木”当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媳妇刚生儿子,他二话没说,拿着铁锤加入了打井的队伍。

⑧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日子一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炸药用光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带答案(精选)共20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 一、阅读理解训练题 1.(2020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______的眼睛 李汉荣 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⑦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城必窄,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⑧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她的心灵老师。 ⑨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你注意到了吗?你妈妈的眼睛特别清澈,八十多岁了,还像少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答案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是不一样的。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 ④今年的夏天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到他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就听你的。”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⑥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哲理小文 古代有一位得道的高僧,法力无边,能把阻挡自己行进的大山移动,令世人惊诧不已。一日,有人问高僧:“如果把山移不过来,怎么办?”众人皆仰视倾听,高僧淡淡一笑:“____!” 这是何等旷达乐观的姿态!其实,成功并非只有唯一的诠释,条条道路通罗马,偏拗地坚持只会无端地浪费时间,是过分的迂腐拘泥,调整一下心态和思路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态度决定高度,一条路走到黑摔得遍体鳞伤却不思变通,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李白《长歌行》中有“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的诗句,说一男子为等约会的女子,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宁可抱住桥柱被水淹死,也不愿离开约定的地点。诚信精神固然可嘉,但失去了生命,纵然有美好的意愿又有什么意义? 改变不了世界,那就要试着去改变自己,当前的社会依然遵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个人作为小气候不可能改变大环境,成功无坦途,但我们可先融入其中去适应它,再逐渐地去影响、改变它。 对于棘手的困难,台湾的成功实业家严长寿说:“怕它,就要研究它。” 对任何艰难险阻永不妥协,另辟蹊径,然后再竭尽全力求其完美,这才是成功人生的标记。 (1)结合上下文内容,补充第一段高僧淡淡一笑之后的内容。 众人皆仰视倾听,高僧淡淡一笑:“山不过来,我过去!” (2)选文结尾写道“对任何艰难险阻永不妥协,另辟蹊径,然后再竭尽全力求其完美,这才是成功人生的标记。”小字同学对此深表认同。小雯同学则认为,“成功人生的标记”的在于始终对自己的追求充满热情和期待。你认为“成功人生的标记”是什么呢?请你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100字。 【分析】分析:这是一篇哲理小散文。文章讲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成功的途径并非只有一种,条条道路通罗马。态度决定高度,有时候要学会变通,改变不了世界,就要试着去改变自己。“对于任何艰难险阻,永不妥协,另辟蹊径,然后再竭尽全力求其完美,这才是成功人生的标记”这是全文的中心句。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充。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充语句,使前后意思连贯。上文有人问高僧“如果把山移不过来,怎么办?”这里“高僧谈谈一笑”会回答什么呢?结合下文“这是何等旷达乐观的姿态”这句话可知,高僧说的话应该是体现乐观阔达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的,根据这个意思来写,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山不过来,我过去! (2)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出自己心中“成功人生的标记”是什么。注意观点要明确,适当列举事例说明观点,注意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①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②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③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④坐下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⑤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就要来了。 ⑥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⑦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⑧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⑨“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⑩祥子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⑪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⑫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节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1)联系原著,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拉车直接导致他病倒了。《骆驼祥子》还写了生活在死亡线上的车夫老马和小马祖孙俩的惨状,这一情节的安排预示了祥子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②黎明的时镁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④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⑤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⑥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⑦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⑧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①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展开的?请分别举一例说说其作用。(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请从修辞的角度) ②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加点字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4)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这个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章节:[1-1-1]00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黄河的重量 徐勋国 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 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 ..... ⑤这是黄河! ..... 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 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 ⑪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三十多公里、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骈枝的_____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消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只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他也笑了。 ⑩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他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 ..,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萧头,满心同情地望着她。 ⑭她仍是笑笑,转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翻腾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