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快溶解 教案

6.加快溶解 教案
6.加快溶解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加快溶解教案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习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维生素B21颗。小组准备: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水果糖1份、记录纸1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捣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①师:我们都知道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前奏,我们已经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有效的吗?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亲自验证他们,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大家思考一下。(引出对比实验)

②(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其实我们的科学书上对这个实验做了专门的讲述,就大家翻开书本16页,好,带着我们刚刚讨论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从这里找出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还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找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实验报告单。现在开始,记录员以简单的文字记录讨论结果。

实验记录单一

研究问题搅拌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溶解程度搅拌快

慢不搅拌快

研究结论搅拌(能/不能)加快溶解

③(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记录结果。)

相同的条件: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温度相同、同时放盐、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的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④师:好了,这个实验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在动手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实验提示,我们一起将它读一遍。

实验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记录表一;

3、请实验操作时动作轻、声音小,勤思考;

4、注意实验安全。

(生齐读。)

⑤师:好,小科学家们,按照我们刚才的实验方案严格控制条件,开始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⑥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2、分别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与“捣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分组选择感兴趣的因素进行探究,“热水能否加快物质溶解”,溶解物质是食盐;“捣碎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溶解物质是VC片)

①师:在实验前,老师还是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下,你们准备怎么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然后你要完成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并且把它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二中。(小组讨论填写实验记录单二)

实验记录单二

研究问题热水能否加快物质溶解捣碎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溶解程度热水快

慢冷水快

捣碎快

不捣碎快

研究结论热水(能/不能)加快溶解捣碎(能/不能)加快溶解

②(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填的两张记录单中,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一个。

师:为什么只有一个?如果不同的条件多了,这个实验还公不公平,而且我们就不知道这个溶解的快与慢究竟是哪个条件引起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条件。

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④得出结论:加热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捣碎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⑤师:我们的实验都完成的非常好,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搅拌、加热、捣碎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通过的是什么实验?

生:对比实验

师:并且在实验中我们找出了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而且对比实验的不同条件只能有一个。

【设计意图:以搅拌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

(三)、结合生活、拓展探究

师: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每人吃一颗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1-2小组含在嘴里不动,3-4小组用舌头翻动搅拌,5-6小组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7-8小组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小游戏:怎样吃糖,溶解更快

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保证了实验效果,实现趣味和有效的统一。】(四)、收拾器材、培养习惯

师:在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也用到了很多科学的方法,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争取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今天,我们的实验结束了,科学家在完成研究后,从来不会忘记整理他的实验材料,接下来,让我们也把自己的实验材料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加快溶解

搅拌

加热

捣碎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加快溶解》教案教学设计

6.加快溶解

【教材简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使学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 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 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根据不同时间下,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已经溶解的,下面打√。

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填写。

【作业设计】

1.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可以改变()条件。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2.在做“温度与溶解快慢关系”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A.水的温度

B.搅拌情况

C.食盐的多少

3.下列各种措施中,不能加快食盐溶解的是()。

A.搅拌

B.用热水

C.加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加快溶解(1)教案教学设计

(2)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实验步骤:(1)取大约30毫克热水(60℃)

(2)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两个杯子中,都不搅拌。

(3)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

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和将

教案教学目标模板范文

教案教学目标模板范文 一、教学设计的环节 教学设计通常以教案的方式表达出来,共包含 14 项,而在考试中我 们只需要根据考题作答即可,让我们写啥就写啥,不让写的需要哈 以下为教学设计的 14 个环节:加粗的为重点考察环节,需要着重看! (一)课题名称 (二)课型 (三)课时 (四)教材分析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目标 (七)教学重点 (八)教学难点 (九)教具/教学准备 (十)教学方法 (十一)教学过程 (十二)作业设计 (十三)板书设计 (十四)课后反思 二、教学设计各环节具体讲解: (一)课题名称(就是本节课的标题,不要带书名号,反正也不考)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不考) (四)教材分析(中学注意一下) 教材情况+主要内容 (五)学情分析(中学注意一下) ①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②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六)教学目标(敲黑板、划重点,这个必考。)“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定本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 例:掌握,认识,读准,懂得,学会,熟练... 2. 过程与方法: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性目标,强调途径) 例:通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终极性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 例:领悟、激发、培养、养成、树立、建立、体会、爱护、重视、 珍惜、追求....

(七)教学重点(需掌握)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学生需要重点把握 的内容,即上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八)教学难点(需掌握)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 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 方。上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如若在考试中要求写重难点,只需要将三维目标换个说法就可以 了。 (九)教具/教学准备(不考)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总体单元教学目标教案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年月日主笔人:教学内容入学教育课型 教学 目标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 教具放大的课文图片(幻灯片、课件等)课时 教学过程总体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初步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老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 学习的快乐。 2.依据画面的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养成 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3.通过观察、说话、演练,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课时安排:2 课时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年月日主笔人:教学内容汉语拼音1-13课课型 教学 目标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 教具卡片、课件等课时 教学过程单元目标: 1.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 写。 2. 2.知道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合,能直接读出四声。 3.能准确地拼音节。 4.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拼音字母、音节。 5.认识70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难点:1.读好第二声和第三声。 2.掌握拼读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3. j q x 与ǖ相拼时,ǖ上两点省写。 单元教法: 1.观察图画,联系实际,认清并牢记声母、韵母的形、音,掌握整体认读音节。 2.联系生活中一些语言的发音,练习拼读音节,通过用音节组词,说话,提高 学习的兴趣,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4.运用多媒体课件,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调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 堂效率。

教案认知目标是什么

教案认知目标是什么 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方法,把认知领域里的学习水平分成了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又可以分为两档,第一层次为“知识”,第二至第六层次称为“能力”。这里所说的“知识”,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仅仅是指记忆能力。记忆水平的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仅仅有记忆力参与而获得的学习结果,也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结果。其他五个层次的学习,除了需耍记忆做基础外,还需要别的较高水干的能力的参与。所以这五个层次又可以称为高层次的学习水平。文言文学习当然离不开记忆,但它也需要想象和联想,需要推理和创造。因此,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照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方法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环节来设计单元的教程。所谓“六环节”是指按认知分类进行单元教学的六个基本阶段,即“整体把握记忆阶段、理解认知阶段、应用实践阶段、比较分析阶段、检测评价阶段、迁移创造阶段”。1这六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照应、有机联系。在六个阶段教学中,突出表现了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体现出学生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创造,致力于实现促进“保持”和“迁移”两种教学结果的双赢。 整体把握记忆阶段。这是单元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初读,了解熟悉单元教学内容,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词语含义,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弄清本单元的学习目

标,统揽本单元的课文,形成本单元学习的整体印象。还要求学生能大致能够复述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能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单元导入,提示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初读。 理解认知阶段。这一环节主要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先进行“学法指导”,围绕单元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导读,引导学习有关的方法和知识,紧扣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法指导和训练。在导读中主要是进行问题导读。问题导读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若干思考题,让学生依题去读,从而完成某篇课文或某个问题的理解。 应用实践阶段。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 文知识的基础上,在“做”中学习,拓展学生的练习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练习1李娥兰黄敏正.论语文单元 精读课的二维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27. 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较分析阶段。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其各项内容组成为一个个有机的小综合体,这就为比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文言文单元教学方法的特点也就在于比较。这一环节主要就是比较文言文词语、语句在运用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单元中各篇的异同,以利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与讨论

快乐认读,集中识字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策略与课例观摩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讨论 本次培训课程,是基于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而设计的。 一、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单元目标的设定是遵循从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内容来设计的。核心素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指针,也是小学语文研究的重要方向,更是未来教育的指向标。 在一年级新教材的运用过程中,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内容的呈现上,都十分突显。五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会从课文的本身延伸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同时,《课标》对一至三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而具体说明。所以,单元目标的制定,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到学科的层面再到教材的教学内容这三个层面来设计的。 3.基于课程性质 日本的着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论述了两种课程的模式,他把“单元设计”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单元编制: 一种是“阶梯型课程”,即“计划型课程”。课程呈现让学生有一种一层一层的递级感,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我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基于阶梯型,它是以“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来设计的。 一种是“项目型课程”,也就是“登山型课程”。目标是山顶,但是究竟怎么走?有哪些路径?没有具体指出方向。“项目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

这两种课型在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至五课是基于“计划型课程”,在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课程则侧重于“项目型课程”。 所以,本次课程在单元目标的制定上,实现“计划型课程”和“项目型课程”的交叉。而这两种课程类型的统整,连接,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的,它着眼于单元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从而建立单元的整体学习体系。在制定时,要注意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外延性。 1. 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把每个课时目标统整,建构起单元学习的总体架构。 通过对一年级第一单元教材的分析,统计出前五篇课文中有35个需要正确认读的生字,正确书写生字15个,再加上园地中正确认读的5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2个。可以制定本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认读40个生字,正确书写17个生字。 ②认识田字格,并依次会写:横、竖、撇、捺、点等笔画。努力按照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来写字。 2. 内隐性 内延性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两方面。 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插图、儿歌、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以及教材中呈现的图示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和教育功能,基于这些内容,制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从阅读的视角来看,新教材从第一单元开始,也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七年级英语第一册Unit -——Shopping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丹堡初级中学毛文艳 语言技能:对照《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部分,7年级学生应当达到三~九级目标要求中的第三级目标。具体说,本单元的语法内容some与any的用法和There be句式都与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有关,所以学生要能识别陈述句、疑问句等不同句式的语调;要能听懂与购物有关话题的对话或语段;能在课堂敢于用简短的英语和老师、同伴就购物话题进行交流;能准确读出一些位于词首和词末的辅音字母组合;能正确朗读课文;能写出北城简单的与购物话题相关的短文。 语言知识:学生能根据一些位于词首和词末的辅音字母组合准确读出单词,或根据音标拼出含有相应的字母组合的单词,如:black, spring, cousin, people, garden;能熟记、读准并学会使用本单元的41个四会词汇,会读、听得懂四个带﹡号的单词,熟背并运用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能初步掌握some和any表数量时在肯定句、否定句及疑问句中的用法,尤其是在表示主动提供帮助、提出请求或希望得到对方肯定回答的疑问句中不用any而用some的用法;能初步掌握一般现在时的“There be”结构表示存在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的用法;能运用本单元所学单词和习惯用语、固定搭配进行购物、如何使用零花钱、关注并帮助贫困地区学生等话题的情景交际。 情感态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不同于数、理、化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更不同于一般的物品,而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而人际交流是一种情感交流,是人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需要,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因此,英语教学应从纯工具性走向人文性,关注律动的生命。换言之,英语老师要真正实施“人性化”教学,英语课堂要成为充满温情的课堂。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物,不是任意摆布的“学习机器”,在重视英语知识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性、人文性的感悟和表达。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愿望、兴奋感、困惑、焦虑及烦恼,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想学生之所想,

三年级第三单元14课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三年级第三单元14课教学设计

Lesson 14 Would you like some soup?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认读和书写词汇:noodles, dumplings, rice, soup 2. 能理解并口头运用句子: Would you like some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3.乐于模仿,敢于开口。对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有兴趣,能积极参与。 4.注意倾听,积极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重点:1.词汇:noodles, dumplings, soup, and rice 2. 句型:Would you like some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际交流。 教学过程: I. Warm up Greetings T:Hello,boys and girls! Ss:Hello,teacher. T:How are you? Ss:Fine,thanks.And you? T:I’m fine,too. Nice to meet you.

Ss:Nice to meet you,too. Review the words in lesson 13. What is it? It’s ______. T:What do you like to eat / drink? Who cooks in your home? Do you know how to cook? Today let’s have fun learning about eating and drinking. II. New Concept 1.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介绍新词汇: Look at this famil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Where are they sitting? Who is there? Introduce: noodles, dumplings, soup, r i ce, n i ce, m i ce, n i ne, f i ne 1. Let’s chant! 2. 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介绍新句型: What does Li Ming’s mother say? What does Jenny say? Would you like some _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III. Practice 1.Play a guessing game to practice the four words. 2.Let’s do it. (part 4)

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

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 【篇一: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上传: 汪锦坤更新时间:2013-1-8 18:31:05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一、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 把“过程和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和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 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 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 现程度):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 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 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 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 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和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 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 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 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 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一是表现为情绪。情绪是一种较低 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 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 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目标 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 的驱动力。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 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一-三单元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体现校园生活,协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有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水平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得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 会数数的方法。 2.协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 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课时:1课时

贺兰回小电子教案

第二单元比一比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 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 义,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经省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至些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相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但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和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时间:3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⑴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3 × 3 1 0. 5 元缩小10倍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5 3.6 0 缩小100倍 3 6 0

国画教案 教学目标

国画教案教学目标

国画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2、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墨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 3、指导学生运用中国画工具材料结合自身感受表达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重点 笔法与墨的训练教学难点构图审美意识。教学实施安排: (一)课前教材工具准备1.收集中国画大师的绘画作品便于学生欣赏 提高审美能力。 2.生宣纸、墨汁、毛笔大中小三支、毛毡、调色盘、笔洗。 二教学课程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安排 1课教学示范用20分钟时间教学生怎样运用毛笔笔法中锋、侧锋墨的使用方法浓、淡、干、湿、焦以及颜料的三原色调配法 朱红、藤黄、花青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二十分钟后进入教学阶段。国画书6页樱桃的画法注意疏密搭配。 2课教学示范国画书7页蝌蚪的画法注意掌控水墨的浓淡。 3课教学示范国画书8页小草鱼的画法注

意循序渐进掌控水与墨颜色的搭配。 4课教学示范国画书9页鸭梨的画法注意三种颜色的搭配。 5课教学示范国画书10页草莓的画法运用笔法分左右画出注意颜色搭配。 6课教学示范国画书11页枇杷果的画法注意作画步骤。 7课教学示范国画书12页荔枝的画法注意先后顺序干湿结合。 8课教学示范国画书13页天鹅的画法注意先后顺序水墨的掌控。 9课教学示范国画书14页蜻蜓荷叶的画法注意先后顺序。 10课教学示范国画书15页马蹄莲的画法注意先后顺序由淡到浓。 11课教学示范国画书16页向日葵的画法调色侧锋墨与色搭配。 12课老师命题由学生进行创作。总结评比课堂作业。 第一课国画的基本知识与樱桃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

单元(模块)教学目标

单元(模块教学)目标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主题学习概述:从知识的特点上来讲,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心理学上讲,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化,适当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及问题丰富的现实背景可以帮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人教版八年级(上)的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只有灵活运用它们,才能学好相关知识。 本章开始,使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这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对学生已知边、角等三角形要素的情况下,首先学习(SSS),这样对学生学习打下一个基础。而在三角形全等判定中将几个定理都做为公理去学习,这样就可以降低难度,而对角平线的性质与判定中也不提出互逆定理。这样不致于一下给同学们过多的概念,而加大学生负担。本章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与学法: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3、多联系实际,添加学习动力。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 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将三角形的六个要素随意组合针对每种情况做出分析与验证,得出三个定理,然后将其迁移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中来。 2.经历应用全等三角形及解角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开放的设计题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建立数学化归和建模的思想,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精品文档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1 / 13 精品文档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 - - 一、课前系统部分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 2 / 13 精品文档 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单元教学计划是课时教学计划的初步设计,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与分解,是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单位,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和专家教授对相关问题的阐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面的认识,希望能有机会得到同仁的批评与指正。 一、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1.界定"单元教学"的概念 单元教学是以一个教学单元(是指教学的段落,通常把水平目标引领的教学内容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单元,即把性质相同的或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学内容,并对这个主题教学内容作教学时数上的相对规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教学中必须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制定教学方案。即在一个相对规定的课时内,对某个主题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程。它是由主题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的单元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选用多种课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等环节构成。(引自管水法<对新课程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单元设计的探讨>《体育教学》2006.3) 2.单元教学计划制定的意义 单元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充分考虑到教材的连续性、层次性等问题,重视运动技能完整综合学习和运用,强调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关注学习过程中多维目标的实现,弥补了"教学大纲"时期的缺陷与不足,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和细化,又是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 3.单元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 单元教学计划制定依据是水平教学计划。水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目标阶段性的概述,它依据课程标准来制定,着眼于学习目标的安排。单元教学计划与水平教学计划一样,都是动态的、发展的。例如:水平四阶段三年的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学习目标的相互联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规律来保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单元教学计划则是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选择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来达成这一目标。打个比方:水平四学习目标就像一个班集体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变化,单元教学计划就像指导组成这个班集体的若干个学习小组的持续发展,时间和年级变化了计划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所以还要关注发展性、持续性、相关联性和完整性等特征。 4.单元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 单元教学计划是课时计划的上位概念。即单元计划是由课时计划组成的,若干节同类学习内容的体育课组成了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在制定单个单元教学计划时要遵循递进性、连续性、概括性原则。 1)递进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上。后一课次总是在前一课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前一课次又是后一课次的理论基础。 2)连续性原则。单元教学计划中,课次应当是连续的,尤其是主教材内容应当作为课次的连续排列,但不排除辅助性内容在多个单元教学中多次出现。 3)概括性原则。单元教学计划的具体操作由课时教学计划来完成。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必须对课次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等做好基本的概括性,即概括性的表述该课次要进行什么教学内容、达成什么目标、采用什么手段措施等。 5.单元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操作 单元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操作应突出"目标统领内容"的特征。应充分考虑当地课程资源,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依据水平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某学习内容做好

教学目标教案

Project Interviewing an expert Chen Haiyan Teaching aims: 1.Students will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to complete a group project. 2.Students will improve such abilities as 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3.Students will get to know how to cooperate and fulfill the assignments jointly.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Enjoy a video clip. Step 2 Fir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made Yang Liwei China’s first astronaut? 2.What was he interested in when he was young? 3. How were they trained to be an astronaut? Step 3 Further reading Task 2 Task-based reading Multiple choices 1.When Yang Liwei made his voyage, he was . A. in his late twenties B. in his early thirties C. in his late thirties D. in his early forties 2. Which of following about Yang Liwei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Yang became interested in flying even when he was very young. B. He was kee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a young age. C. Yang was the eldest child in his family. D. Yang comes from Suizhong, Liaoning Province. 3. Paragraph 3 mainly tells us about . A. Yang’s study experience in a flight school B. Yang’s training to be a Chinese astronaut C. the subjects that Yang was required to learn D. Yang’s space exploration 4. Arrange the following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a. Was chosen for the space adventure. b. Became a pilot. c. Went to a flight school. d. Went on the voyage in spac e. e. Was chosen to be a member of Project 921 A. c-b-a-e-d B. c-b-e-a-d C. c-e-b-a-d- D. e-c-b-d-a

教案中体育教学目标

教案中体育教学目标 【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 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制定教学策略、编写教学方案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的编制 (一)体育和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包括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它使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具体化、明确化。 1.课程目标 五个方面:体育和健康课程目标应是学生通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学习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1)增强体能,掌握和使用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增强体能,掌握和使用知识、技能; (2)培养兴趣、爱好,形成习惯; (3)良好心理品质,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健康责任感,健康的生活方式; (5)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目标细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可细分为学习领域目标, 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1)运动参和领域的目标是:(a)具有积极参和体育活动的态度和 行为;(b)用科学的方法参和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是:(a)获得运动基础知识;(b)学习和使 用运动技能;(c)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d)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是:(a)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b)发展体能;(c)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d)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是:(a)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b)正确理解体育活动和自尊、自信的关系;(c)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d)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品质。 (5)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是:(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 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b)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和健康知识的 方法。 (1)运动参和:(a)参和的态度和行为;(b)用科学方法。 (2)运动技能领域:(a)获得知识;(b)学习和使用技能;(c)安全活动;(d)获得野外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a)正确姿势;(b)发展体能;(c)健康意识;(d) 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领域:(a)了解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b)体育 活动和自尊、自信的关系;(c)学会调控情绪;(d)形成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领域:(a)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b)学会 获取知识的方法。 3.水平目标

教学目标及要求

教案目标及要求 知识目标: 能够听、说、认读句子:………和… ……,并能在 情景中运用;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对房间摆设作介绍结构较长句式 的表达法。 情感目标:有兴趣用英语表达,能积极参与活动。 教案重点: 本课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结构较 长句式的表达法. 教案难点 : .一句为复数句式,在教案中 教师不应过多强调语法,而重在结合图画让学生 理解语意。 教案准备: 、教师准备教案过程中所需要的图 片、声音和课件;、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教案方法:情景教案法,小组合作法,比较辨 别法,听录音跟读教案法 教案过程设计 . . 、“ ”游戏,主要复习上节课及本单元内的四 会单词。 、活动:教师用带有介词的动词短语发指令,如:“ .” 学生根据指令将各自的文具按指定位置放好。

. ’ : 教师放录音,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把周围的物品连到房间的相应的位置。连好线后,同桌之间对各物品的位置进行问答练习,看图描述各物品的位置:“ ? ’ .”等。 、仍然让学生看着’ 的图(把物品放到房间里面),教 师说:“ ! .”,教师指着通过动作引导学生说出 与的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说一说,比 一比,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则使用学习用品,摆出不同的 位置关系让学生练习描述。教师把两本书放在桌子上, 引导学生说:“ .”,学生理解后,做替换练习。、猜一猜,引出……句式,教师拿出一个书包,让学生猜 一猜,问:“’ ?”,教师引导学生说: “ . .”等,然后做替换练习。、课件出示 一幅图,先找出一件的,然后是两件的,再是三件的…… 引导学生区分和、“ ”游戏:如教师出示学生用书 页’ 图或其他居室图,让学生观察分钟,然后把一些物 品消失,让学生说出消失物品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用句 子:“ ………”来表达。、学生打开课本页,教师放’ 的录音,学生跟读。 、做部分活动: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房间,并用所学语言进行描述。这个任务型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最巧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