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沉降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沉降差异是指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沉降量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1. 绝对沉降量法:根据测点在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计算出每个时间点的绝对沉降量,再进行对比计算差异。计算公式为:沉降差异 = 测点1沉降量 - 测点2沉降量。

2. 相对沉降量法:在绝对沉降量基础上,将差异值进行标准化计算,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计算公式为:相对沉降差异 = (测点1沉降量 - 测点2沉降量) / 测点2沉降量。

3. 相对累积沉降量法:通过测点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量之和来计算累积沉降量,再进行对比计算差异。计算公式为:沉降差异 = 累积沉降量1 - 累积沉降量2。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沉降量计算时,需要确保测点的位置准确、测量方法可靠,并排除其他因素对沉降量的影响,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在一定时间内由于自身重量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下沉量。计算地基沉降量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1. 经验法 经验法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根据类似地基的实测数据和经验公式进行估算。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土质较为均匀且地基承载力较高的情况。通过对类似地基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经验公式,根据这些公式可以估算出地基沉降量。 2. 解析法 解析法是一种基于土壤力学理论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来计算地基沉降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土质复杂、地基承载力较低的情况。解析法需要考虑土壤的力学参数、地基形状、荷载大小等因素,通过求解方程得到地基沉降量的数值。 3. 数值法 数值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地基-土体-荷载的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或边界元等数值方法对地基沉降进行模拟计算。这种方法适用于土质复杂、地基形状复杂或荷载非常大的情况。数值法可以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土壤的非线性特性、渗透性等,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地基沉降量。

4. 试验法 试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测量地基沉降量的方法。主要包括静载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这种方法适用于土质复杂、地基形状复杂或荷载较大的情况。通过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地基沉降量的实测数据,更加准确地评估地基的变形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来计算地基沉降量,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基沉降对工程的影响,如是否会导致结构的破坏或使用功能的丧失。如果地基沉降量过大,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增加地基的承载力或采取土体加固等方法,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第三节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一、弹性理论法计算沉降 (一) 基本假设 弹性理论法计算地基沉降是基于布辛奈斯克课题的位移解,因此该法假定地基是均质的、各向同性的、线弹性的半无限体,此外还假定基础整个底面和地基一直保持接触。 布辛奈斯克是研究荷载作用于地表的情形,因此可以近似用来研究荷载作用面埋置深度较浅的情况。当荷载作用位置埋置深度较大时,则应采用明德林课题的位移解进行弹性理论法沉降计算。 (二) 计算公式 建筑物的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压缩变形达固结稳定的最大沉降量,或称地基沉降量。 地基最终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变形完全稳定时基底处的最大竖向位移。 基础沉降按其原因和次序分为:瞬时沉降d S ;主固结沉降c S 和次固结沉降s S 三部分组成。 瞬时沉降:是指加荷后立即发生的沉降,对饱和土地基,土中水尚未排出的条件下,沉降主要由土体测向变形引起;这时土体不发生体积变化。(初始沉降,不排水沉降) 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使土体积压缩而引起的渗透固结沉降,也称主固结沉降,它随时间而逐渐增长。(主固结沉降) 次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后,主要由土粒表面结合水膜发生蠕变等引起的,它将随时间极其缓慢地沉降。(徐变沉降) 因此:建筑物基础的总沉降量应为上述三部分之和,即 s c s s s s s ++=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目的:(1)在于确定建筑物最大沉降量;(2)沉降差;(3)倾斜以及局部倾斜;(4)判断是否超过容许值,以便为建筑物设计值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1、 点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

Er Q y x E Q s πνπν)1() 1(22 22-+-= = 2、 绝对柔性基础沉降 ?? ----=A y x d d p E y x s 2 202 )()(),(1),(ηξηξηξπν 0) 1(2bp s c E c ων-= 3、 绝对刚性基础沉降 (1) 中心荷载作用下,地基各点的沉降相等。 圆形基础:0)1(2dp s c E c ων-= 矩形基础:0)1(2bp s r E c ων-= (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要产生沉降和倾斜。 二、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 分层总和法都是以无側向变形条件下的压缩量公式为基础,它们的基本假设是: 1.土的压缩完全是由于孔隙体积减少导致骨架变形的结果,而土粒本身的压缩可不计; 2.土体仅产生竖向压缩,而无测向变形; 3.在土层高度范围内,压力是均匀分布的。 目前在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以无测向变形条件下的压缩量计算基础的分层总和法。具体分为e-p 曲线和e -lgp 曲线为已知条件的总和法。 1.以e~p 曲线为已知条件的分层总和法 计算步骤: (1)选择沉降计算剖面,在每一个剖面上选择若干计算点。 1)根据建筑物基础的尺寸,判断在计算其底压力和地基中附加应力时是属于空间问题还是采用平面问题; 2)再按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的性质(中心、偏心或倾斜等情况)求出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 3)然后结合地基中土层性状,选择沉降计算点的位置。 (2)将地基分层:在分层时天然土层的交界面和地下水位应为分层面,同时在同一类土层中分层的厚度不宜过大。分层厚度h 小于0.4b ;或h=2~4m 。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一、限制应力法 限制应力法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S=Σ(dΔσ) 其中,S为最终沉降量,dΔσ为不同深度处的限制应力差。 限制应力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试验或现场勘测得到土壤层的力学参数,如土壤的自重γ、均匀固结压缩系数Cc、再固结压缩系数Cr等。 2.根据建筑物的设计荷载,计算出不同深度处的垂直应力Δσ。 3.根据试验或现场勘测得到的土壤层力学参数,计算出不同深度处的限制应力差dΔσ。 4.将不同深度处的限制应力差累加,得到最终沉降量S。 二、一维固结计算法 一维固结计算法是一种根据土壤的固结性质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方法。 1.应力应变模型 一维固结计算法通常采用本构模型,如Terzaghi's经典本构模型:Δe=ε'·H Δσ=γΔz

其中,Δe为固结应变,ε'为固结应变系数,H为固结层的厚度,Δσ为固结层的应力差,γ为土壤的单位重量,Δz为固结层的厚度。 2.固结应变系数 固结应变系数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现场试验得到,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估算。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固结期限,选择相应的固结应变系数。 3.在垂直方向上,将所有固结层的固结应变累加,得到最终沉降量。 三、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土壤力学行为的方法,可以精确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结构工程。 数值模拟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土壤力学模型,包括土壤的性质、层次和边界条件等。 2.根据实测数据或试验数据,确定土壤力学参数,如剪切模量、压缩模量等。 3.根据建筑物的设计荷载、地质条件等,进行有限元分析或其他数值模拟,得到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数值模拟法的计算精度较高,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使用专业软件。 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会综合使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和结构工程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常见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常见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地基沉降是指地基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作用或其他原因, 导致地基下沉的现象。地基沉降计算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用 于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弹性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弹性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最简单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之一、它假设地 基是一个弹性体,可以根据荷载和地基参数来计算地基沉降。这种方法适 用于比较小的荷载和地基变形。根据弹性理论和土壤力学原理,可以采用 弹性地基沉降计算公式来计算地基沉降。 2.孔隙水压剩余沉降计算方法 孔隙水压剩余沉降计算方法是一种基于孔隙水压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当地下水位高于地面时,土壤中存在孔隙水。施加荷载后,孔隙水受到压缩,导致地基沉降。该方法通过测量孔隙水压变化来评估地基沉降。 3.应力路径法 应力路径法是一种基于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变形性能的地基沉降计算 方法。它考虑了土壤的应力传递路径对地基沉降的影响。该方法适用于较 复杂的地基和荷载情况,可以考虑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4.扣除法 扣除法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它将地基沉降分为弹性 部分和不可恢复部分,通过扣除弹性部分来计算不可恢复的地基沉降。这 种方法可以用于估计大型土木工程的地基沉降。 5.数值模拟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它利用有 限元分析等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土体模型和施加荷载来计算地基沉降。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考虑更复杂的地基结构和荷载情况,并提供更准确的地 基沉降计算结果。 综上所述,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有弹性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孔隙水压剩 余沉降计算方法、应力路径法、扣除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根据具体的工 程要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可以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常用沉降计算方法

1、弹性理论计算式 将地基视为半无限各向同性弹性体,根据弹性理论可得到沉降计算公式。 在集中力P作用下,半无限弹性体中点A(x,y,z)处的竖向应变z ε表达式为 )]([ 1y xzzEσσμσε+?= 上式中点A处的附加应力xσ、yσ和zσ可采用布辛涅斯克解,地面上某点( x,y,0)处的沉 降可通过积分得到,∫+ ? ==2 2 2) 1( yxE P dzszπ μ ε 在半无限弹性体上作用有均布柔性圆形荷载,荷载密度为p,荷载作用区半径为b,直径为 B=2b。类似前面分析,可以通过积分得到地基中土体竖向位移表达式为 ] )1([ )1(1 2II b z E pb sμ μ? + + = 2、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是一类沉降计算方法的总称,在这些方法中,将压缩层范围内的地基土层分成若干层,分层计算土体竖向压缩量,然后求和得到总竖向压缩量,即总沉降量。在分层计算土体压缩量时,多数采用一维压缩模式。竖向应力采用弹性理论解。压缩模量采用压缩试验测定,如采用e-p’曲线,或e-logp’曲线。 (1) 普通分层总和法 将压缩层范围内土层分成n层,应用弹性理论计算在荷载作用下各土层中的附加应力。采用压缩试验所得的土体压缩性指标,分层计算各土层的压缩量,然后求和得到沉降量。沉降计算公式如下:∑∑=== ?=n i

i iiiH ss11ε 根据应用的土体压缩性指标,可改写下述几种形式。直接采用压缩试验e-p’曲线,考虑01 e e + ?? = ε,可改写为下述形式,∑=+ ? =n i i i iiH e ee s1 1 211 采用压缩系数表示,可改写为下述形式,∑∑==+ ? = + ? =n i n i i i ii i i iiiH e pa H e ppa s11

沉降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原创实用版4篇) 编制人员: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员: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员: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 序言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沉降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射!

(4篇) 《沉降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篇1 沉降差异沉降量是指在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或结构物后,由于地基土体的压缩或变形,导致地基表面相对于原始地面下沉的量。计算沉降差异沉降量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 1. 分层计算法 分层计算法是指将地基分为若干层,每层根据其土体的物理特性和厚度计算出相应的沉降量,最后将每层的沉降量相加得到总的沉降差异沉降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土体分层明显的地基,如填土、石灰土、黏土等。 计算公式为:沉降差异沉降量 = Σ(每层的沉降量) 其中,每层的沉降量可以根据土体的压缩模量、附加压力、土层的厚度等因素计算得出。 2. 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指将地基表面上的沉降量视为一个整体的平均值,然后计算出该平均值与原始地面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基表面相对平坦、土体均匀的地基,如岩石地基、混凝土地基等。 计算公式为:沉降差异沉降量 = (地基表面的沉降量 - 原始地面的高度) / 地基表面的面积 其中,地基表面的沉降量可以通过测量地基表面的高程变化得到,原始地面的高度可以通过测量地面高程得到,地基表面的面积可以根据地基的形状计算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沉降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基应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沉降差异沉降量的计算方法》篇2

差异沉降计算公式(一)

差异沉降计算公式(一) 差异沉降计算公式 1. 简介 差异沉降是一种用来衡量两个或多个群体在某种指标上的差异程 度的计算方法。不同的计算公式对应不同的情况和目的,下面列举了 几种常用的差异沉降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2. 绝对差异(Absolute Difference) 绝对差异是一种最直观和常用的差异沉降计算方法。它计算的是 两个群体在某种指标上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公式: $ = | - |$ 例子:假设一个研究中对两个不同教学方法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得到了下面的结果: •教学方法1的平均成绩为80分 •教学方法2的平均成绩为75分 使用绝对差异公式计算两种教学方法的成绩差异:$ = | 80 - 75 | = 5$

3. 相对差异(Relative Difference) 相对差异是一种将差异与基准值进行相对比较的计算方法。它计 算的是两个群体在某种指标上的平均值之间的相对差异。 公式: $ = %$ 例子:继续以前面的例子为基础,计算两种教学方法的相对差异:$ = % %$ 4. 标准差差异(Standard Deviation Difference) 标准差差异是一种用标准差来衡量的差异沉降计算方法。它计算 的是两个群体在某种指标上的标准差之差。 公式: $ = - $ 例子:假设一个研究中对两个不同教学方法的考试成绩方差进行比较,得到了下面的结果: •教学方法1的考试成绩方差为25 •教学方法2的考试成绩方差为20 使用标准差差异公式计算两种教学方法的成绩方差差异:$ = 25 - 20 = 5$ 5. 效应大小指数(Effect Size) 效应大小指数是一种综合考虑差异大小和样本量的计算方法。它 通过将差异除以标准差,来衡量差异的大小。

盐雾沉降量计算公式

盐雾沉降量计算公式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气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其中,盐雾污 染是一种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海边和盐湖周围地区。盐雾沉降量的计算对于环境监测和相关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盐雾沉降量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盐雾沉降量的定义。盐雾沉降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盐雾 颗粒在一定时间内沉积下来的质量。它可以衡量盐雾对环境、建筑、植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常用的盐雾沉降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时间加频率法和直接重量法。 时间加频率法是通过监测一定时间内盐雾颗粒的沉降次数来计算盐雾沉降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沉降量(mg/m²)= (沉降次数 x 盐雾颗粒质量) / 沉积面积 其中,沉降次数指在一定时间内盐雾颗粒的沉降次数,盐雾颗粒质量指每次沉 降的盐雾颗粒质量,沉积面积指待测区域的面积。 比如,在某个海边工厂周围的监测站点,一天内监测到盐雾颗粒沉降了20次,每次沉降的盐雾颗粒质量为0.05mg,沉积面积为100m²。则根据上述公式,该地 区的盐雾沉降量为:(20 x 0.05) / 100 = 0.01mg/m²。 除了时间加频率法,还可以使用直接重量法来计算盐雾沉降量。这种方法是通 过收集一定时间内沉积的盐雾颗粒并称重,然后将重量归一化到单位面积上。计算公式如下: 沉降量(mg/m²)= 收集到的盐雾颗粒质量 / 沉积面积 直接重量法适用于沉积速度较快的地区,如盐湖附近。在盐湖附近的监测站点,一周内收集到的盐雾颗粒重量为5g,沉积面积为200m²。则根据上述公式,该地 区的盐雾沉降量为:5 / 200 = 0.025mg/m²。

综上所述,盐雾沉降量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时间加频率法或直接重量法进行计算。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盐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为环境保护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因素,如风向、盐雾浓度等,来综合评估盐雾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和监测频率,以及 准确测量盐雾颗粒的质量和沉积面积。此外,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的盐雾沉降量会有差异,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在沉降量计算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的环境参数和监测数据,如空气质 量指数、颗粒物浓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盐雾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而言之,盐雾沉降量的计算公式对于盐雾污染监测和研究非常重要。时间加 频率法和直接重量法是常用的计算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加强盐雾沉降量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盐雾污染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土力学基础沉降量计算

土力学基础沉降量计算 土力学是研究土壤力学性质和土体力学行为的学科,其中包括土壤的 基础沉降量计算。基础沉降是指在土体承受荷载作用下,其高度发生的变化。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土壤基础沉降量的理论值。 基础沉降量计算的主要方法有排沉降法和加权平均法两种。 排沉降法是在垂直受力平面上进行。假设土壤是均匀的,排沉降法转 化为受力面内的沉降法,即沉降计算区域内每个截面土层的相对沉降量。 在计算过程中,每个土层的单位荷载大小不变。最后将各沉降计算点的相 对沉降量累加即可得到整个土体的基础沉降量。 加权平均法则将土壤分层计算。假设土壤分为不同的层,每一层中的 土壤在基础上受到的荷载大小不一致,在土体上沉降也不一致。在计算过 程中,将每一层的土壤视为刚性板,计算荷载对该层产生的应力,并计算 每一层的单位应力沉降。最后将各层的单位应力沉降乘以相应的权重,并 将所有层的单位应力沉降求和,即可得到整个土体的基础沉降量。 对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般较为接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排 沉降法计算较为简单,适用于均匀土层的场地;而加权平均法较为复杂, 适用于土层较为复杂的场地。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计 算方法。 土壤的性质也是影响基础沉降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的压缩变形性、裂缝度等都会对基础沉降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计算基础沉降量时, 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力学性质,并进行合理的修正。

此外,基础沉降量计算还需考虑建筑物的荷载情况。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常设荷载和临时荷载,常设荷载一般为建筑物自重,临时荷载包括人员活动、设备等。荷载的大小和施加时间也将对基础沉降量产生影响。 总之,基础沉降量计算是土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土壤性质和建筑物荷载等因素,可以得出基础沉降量的理论值,为土壤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沉降量计算方法

下面计算沉降量的方法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所推荐的,简称《规范》推荐法,有时也叫应力面积法。 (一)计算原理 应力面积法一般按地基土的天然分层面划分计算土层,引入土层平均附加应力的概念,通过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将基底中心以下地基中z i-1-z i深度范围的附加应力按等面积原则化为相同深度范围内矩形分布时的分布应力大小,再按矩形分布应力情况计算土层的压缩量,各土层压缩量的总和即为地基的计算沉降量。理论上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可表示为 式中:S--地基最终沉降量(mm); n--地基压缩层(即受压层)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p --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 E si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z i 、z i-1--分别为基础底面至第i层和第i-1层底面的距离(m); α i 、αi-1--分别为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和第i-1层底面范围内平均附 加应力系数,可查表4-1。 表4-1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通过中心点竖线上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 z/ B L/B 1.0 1.2 1.4 1.6 1.8 2.0 2.4 2.8 3.2 3.6 4.0 5.0 >10 0.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1.00 0.99 7 0.98 7 0.96 7 0.93 6 0.90 0.85 8 1.00 0.99 8 0.99 0.97 3 0.94 7 0.91 5 0.87 8 1.00 0.99 8 0.99 1 0.97 6 0.95 3 0.92 4 0.89 1.00 0.99 8 0.99 2 0.97 8 0.95 6 0.92 9 0.89 8 1.00 0.99 8 0.99 2 0.97 9 0.95 8 0.93 3 0.90 3 1.00 0.99 8 0.99 2 0.97 9 0.96 5 0.93 5 0.90 6 1.00 0.99 8 0.99 3 0.98 0.96 1 0.93 7 0.91 1.00 0.99 8 0.99 3 0.98 0.96 2 0.93 9 0.91 2 1.00 0.99 8 0.99 3 0.98 1 0.96 2 0.93 9 0.91 3 1.00 0.99 8 0.99 3 0.98 1 0.96 3 0.94 0.91 4 1.00 0.99 8 0.99 3 0.98 1 0.96 3 0.94 0.91 4 1.00 0.99 8 0.99 3 0.98 1 0.96 3 0.94 0.91 5 1.00 0.99 8 0.99 3 0.98 2 0.96 3 0.94 0.91 5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将随时间发展,其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数值分析来估算。但是由于固结理论的假定条件和确定计算指标的试验技术上的问题,使得实测地基沉降过程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较理论计算更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沉降观测资料的积累,可以找出地基沉降过程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变形规律,还可以根据路基施工时的实测沉降资料和已取得的经验进行估算,是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根据经验沉降预测一般要经过3~6个月恒载(或预压)的观测才能建立。曲线回归法法是变形预测最常用的方法,德国无碴轨道的经验,认为当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时,所确定的沉降变形趋势是可靠的;当预测的6个月以后的沉降与实际沉降的偏差小于8mm 时,说明预测是稳定的,但要达到准确的预测还要求最终建立沉降预测的时间t 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 式中: s(t): t 时间的沉降观测值; s(t=∞): 预测的总沉降。 通常利用沉降资料进行预测路堤沉降随时间发展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双曲线法 双曲线方程为: bt a t S S t ++ =0 (3.3.2-1) b S S f 10+ = (3.3.2-2) 式中:t S ——时间t 时的沉降量; f S ——最终沉降量(t =∞); S 0——初期沉降量(t =0);

a、b——将荷载不再变化后的3组早期实测数据代入上式组成方程组求得的系数。 沉降计算的具体顺序: (1)确定起点时间(t=0),可取填方施工结束日为t=0; (2)就各实测计算t/(S t-S0),见图3.3.2-1; (3)绘制t与t/(S t-S0)的关系图,并确定系数a,b见图3.3.2-2; (4)计算S t; (5)由双曲线关系推算出沉降S~时间t曲线。 图3.3.2-1用实测值推算最终沉降的方法 图3.3.2-2求a,b方法 双曲线法是假定下沉平均速率以双曲线形式减少的经验推导法,要求恒载开始实测沉降时间至少半年以上。 2 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 由于固结度的理论解普遍表达式为: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 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 时,见图6-5,表面位移w (x, y, o )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 E r P s 21μπ-⋅ = (6-8) 式中 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 —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0); r —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 P 作用点的距离,2 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 所示,设荷载面积A 内N (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 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 0(ξ,η)d ξd 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 点 距离r =2 2)()(ηξ-+-y x 的M (x, y )点的沉降s (x, y ),可由式(6-8)积 分求得: ⎰⎰ -+--= A y x d d p E y x s 2200 2 )()(),(1),(ηξη ξηξμ (6-9) 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 沉降已知又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 0(ξ,η)= p 0=常数,其角点C 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 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a )任意荷载面;(b ) 矩形荷载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