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而引起的疾病。在人类的历史上,传染病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流失和健康的破坏。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应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播给其他人类或动物,引起感染的疾病。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以及真菌性传染病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如流感、麻疹等。预防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等。

2. 食物与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体。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预防食物与水源传播的传染病,可以遵循卫生习惯,饮用煮沸的水源,妥善处理食物等。

3. 虫媒传播: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子、苍蝇等昆虫传播病原体给人体。如疟疾、登革热等。预防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使用驱虫剂、保持环境卫生等。

4.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病者的体液、皮肤等传

播病原体给其他人。如艾滋病、乙肝等。预防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可

以戴手套、使用消毒液、禁止共用针具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接种疫苗可以

使人体产生免疫力,减少患染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有相应

的疫苗接种计划。

2.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如勤洗手、覆盖口鼻等,可以有效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3.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非常

重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 隔离措施:对于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是防止病原体传播的

有效方法。将患者与他人隔离,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5.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于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于

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有关传染病

的基本知识,以便公众更好地防范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控制措施,对于人们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以及加强健

康教育宣传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传染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

身体健康。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而引起的疾病。在人类的历史上,传染病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流失和健康的破坏。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应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播给其他人类或动物,引起感染的疾病。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以及真菌性传染病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如流感、麻疹等。预防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等。 2. 食物与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体。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预防食物与水源传播的传染病,可以遵循卫生习惯,饮用煮沸的水源,妥善处理食物等。 3. 虫媒传播: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子、苍蝇等昆虫传播病原体给人体。如疟疾、登革热等。预防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使用驱虫剂、保持环境卫生等。

4.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病者的体液、皮肤等传 播病原体给其他人。如艾滋病、乙肝等。预防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可 以戴手套、使用消毒液、禁止共用针具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接种疫苗可以 使人体产生免疫力,减少患染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有相应 的疫苗接种计划。 2.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如勤洗手、覆盖口鼻等,可以有效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3.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非常 重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 隔离措施:对于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是防止病原体传播的 有效方法。将患者与他人隔离,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5.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于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于 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有关传染病 的基本知识,以便公众更好地防范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控制措施,对于人们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以及加强健 康教育宣传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传染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 身体健康。

《传染病防治法》基础知识

《传染病防治法》基础知识 (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何时修订通过? 答:2004年8月28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何时正式施行? 答:2004年12月1日。 3. 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和原则? 答: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4. 甲类传染病是包括哪些疾病? 答:鼠疫、霍乱。 5. 除《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哪个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6. 对乙类传染病中的哪些病种疾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7.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哪个部门予以公布、实施? 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8.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哪个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 9.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承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10. 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多少数额的罚款? 答:十万元以下。 11.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村民参与哪些区域范围内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活动? 答:社区、农村。 12. 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什么政策? 答:实行医疗救助,减免医疗费用。 13. 在医疗机构不具备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相应救治能力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答: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14.《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给予何种对待? 答:给予补助、抚恤。 15.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哪些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16. 哪些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 17.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哪些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

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篇一: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1.具有传染性。大多数传染病由感染而获得并可能传播给他人。 2.具有流行性这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对传染病“谈虎色变”,主要就是传染病的这个特点。尤其是“烈性”传染病和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极大。如霍乱、鼠疫的暴发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艾滋病等。 3.发病急、病情重。一些急性传染病,来势凶猛,如在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4.后果严重。感染了传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差,或残或亡或有后遗症。如流脑,若不及早治疗,病死率非常高。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女性怀孕前三月感染风疹病毒,易致胎儿畸形。 5.及早治疗。早期治疗是治愈传染病的关键,并且与预后的好坏直接相关。如狂犬病:当被狗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若未采取措施,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 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1.传染源是指体内含病原体并可传染其它个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即可造成传染病流行。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经水传播。有些传染病是通过与疫水接触而传播的,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染,如接触疫水而感染的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均为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是指通过污染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引起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也很多见。 经虫媒传播: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中,并在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蚊、蚤、虱、恙虫、蝇等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而传播。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等。 经土壤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卵(如蛔虫卵、钩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成为感染期蚴,经口或皮肤才能引起感染。 垂直传播:是指母体患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经血液、血制品传播:是指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所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造成疾病在人与人之间播散的一种方式。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阻止传染病流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四、春季好发的传染病 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风疹、猩红热等,随后又增加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等。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通过传染途径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微生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或从动物传播给人。 二、传染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和血液传播等。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而传播病原体,如手术刀、注射器等工具的共用。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传播,如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如霍乱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血液传播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三、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定期洗澡等。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和通风,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接种疫苗:根据疫情和个人情况,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4.避免接触:避免接触已知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减少传播的机会。 5.安全饮食:选择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预防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6.个人防护措施:在特殊环境中,如医院、实验室等,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四、传染病的应对策略 当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控制传播。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一、传染病的特点 1、有传染性、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如同星火燎原,一人患病,众人受威胁。 2、威胁较年青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体弱老年人易受袭击,后果严重。 3、疫情具有突发性,变化快,灾害和社会动乱时 , 极易爆发流行。 4、可续发或诱发多种慢性病和癌症的发生。 5、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成本-效益高。 6、传染病防治是一项政府行为,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配合。 7、有特异的病原体 8、有流行病学特性:传染性、免疫性 9、流行性: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10、传染病没有国界、地界。 11、地方性 12、季节性 二、重点传染病分类 1. 肠道传染病:粪-口传播。 霍乱、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 肺结核、流感、麻疹、白喉、流脑、风疹、军团菌、SARS。 3. 经血液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 4.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 5. 母婴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 6.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登革热、狂犬病、炭疽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麻疹、肺结核、非典) 水、食物、苍蝇(伤寒、甲肝、痢疾、霍乱) 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 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 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 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传染病共有,持续1~3天、急者可无。 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终止,症状体征消失。 再燃:当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体温未完全回复正常的缓解阶段,潜伏于血液或组织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②常见症状:发热、发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肝: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与过去感染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肝: (1)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②小球星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③管型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 (2)乙肝五项:HBsAg,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与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抗-HBc,抗-HBcIgM阳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健康个体,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类疾病。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定义、传播方式、常见传染病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类型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飞沫、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个体,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二、传播方式 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病原体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如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体液的直接接触传播。 2.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随着飞沫进入空气中,然后被他人吸入体内导致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空气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粉尘、飞沫等传播给他人,导致感染。结核菌通过空气传播是常见的例子。 4. 食物与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中存在的病原体,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可以通过食物和水的摄入导致感染。例如,霍乱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5. 昆虫媒介传播:一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子叮咬 导致的疟疾。 三、常见传染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例子: 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流感的最好方式是接种流感疫苗,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结核病:结核菌引起的结核病通过空气传播,主要影响肺部。结 核病可以通过接种结核疫苗、及时就医、合理用药来进行控制和预防。 3. 腮腺炎: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腮腺炎 疫苗的接种和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方法。 4. 肺炎:肺炎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或直 接接触传播。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是预防 肺炎的重要手段。 5.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病毒性腹泻等,通过食物、 水源、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保持个人卫生、饮用安全水源、饭前 便后洗手等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 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抱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熏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整规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育,使体温再次降低,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景遇。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规复期后,已不乱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育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景遇。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规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 疾病。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或原生动物。 2、传染方式: 2.1 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 原体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2.2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皮肤或污 染物等,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2.3 粪口传播:摄入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 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粪便后未进行手卫生,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4 物品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被污染的物品, 例如毛巾、餐具等,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5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蜱虫、跳蚤等昆虫传播给他人。 3、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3.1 流感:避免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及时洗手,暴露后 就医。

3.2 结核病:及时治疗感染者,保持室内通风,不随地吐痰。 3.3 肺结核:接种卡介苗,使用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 3.4 腮腺炎:接种腮腺炎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5 麻疹:接种麻疹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患密 切接触。 3.6 水痘:接种水痘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7 感冒:勤洗手,避免接触感冒患者,保持室内通风。 4、传染病防控措施: 4.1 近期接触者隔离观察和治疗。 4.2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4.3 做好环境清洁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消毒等。 4.4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4.5 推行疫苗接种计划,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讲话稿)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它们相互联系,同时存在,被称为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二是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传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如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医源性传播、经垂直传播);三是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某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 二、常见的传染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肺结核。 消化系统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霍乱,手足口病。 接触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红膜症),疥疮。 媒介传播传染病: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俗称“非

典”),甲型流感(H1N1、H7N9). 三、防控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勤洗手,打喷嚏与咳嗽应用纸巾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照顾或接触患者应佩戴口罩。不吃不洁或半生食物,食用餐具要严格消毒,不喝生水,处理食物生熟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患者用过的物品,须清洗并消毒,不共用毛巾及其他人物品,接触患者应戴上手套、勤洗换衣,不要多人同床居住,勤洗换被子、床单。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流行时要减少公共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重点实现传染病防控的“一控三消”的目标。“一控”既控制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病率低于500/10万以下,但低于上年水平.“三消”即消除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消除疟疾危害,实现无本土疟疾病例;消除麻疹危害,使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 一是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以消除麻疹为重点,保持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每例麻疹病例,按要求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加强院感控制,严格医院内传播;强化管理,开展免疫规划接种率“暗访”式调查,落实免疫规划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中的一票否决指标;二是加强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以提高敏感度为核心要求,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好手足口病、登革热、狂犬病、

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

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类疾病。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特点,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病、飞沫传播病、食品传播病、水源传播病和虫媒传播病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包括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使用干净的餐具和毛巾、保持身体清洁等。 2. 定期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疫情和个人情况,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如麻疹、流感、乙肝等疫苗,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防止感染。 3. 改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通风,定期清洁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

的清洁和整洁,减少病原体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4. 饮食卫生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避免生食,注意食品的加热处理,避免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5.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与病原体携带者接触,特别是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患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等,避免亲密接触和共用生活用品。 6. 加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增加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免疫力,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7. 疫情期间做好个人防护 在疫情高发期间,尽量减少人员聚集,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的场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1. 流感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流感的措施

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等。 2.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腹泻等,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传播。预防措施包括食品烹饪煮沸杀菌、饮用开水、避免生食、保持个人卫生等。 3.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 4.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结核病患者长时间接触等。 5. 艾滋病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四、注意事项 1. 关注疫情动态

传染病防控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 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0%,发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占40%-50%。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可成为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可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经胃肠道传播,如甲型;另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医疗器械、输血及血液制品等)及性传播等,如乙型、丙型肝炎。人类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急性甲型肝炎起病急,临床表现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3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总病程约2-4个月;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慢,常无发热,其他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部分病例可转变为慢性肝炎。 3、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其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应采取早期隔离措施。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如不能住院治疗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严格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日期起隔离3周(不能确知发病日者,可从确诊日期算起)。必须做到:(1)病人与健康人不在一个床上睡眠,病人的被、褥、衣物要与健康人分开,并进行消毒。(2)病人的食具、漱口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 一、传染病基础知识 1.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造成传染病的病原体大部分是病原微生物,小部分是寄生虫。 2. 传染病的特征 (1)有特定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衣原体、真菌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能够在人群间或动物与人之间传播,从而造成传染; (3)传染病的流行有一定的特征,如季节性、地方性等; (4)人体在感染传染病并痊愈后,或多或少可以获得同一疾病的免疫力。 3.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任何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致病的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除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可以是病人、没有症状的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等。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进行传播,并侵入X的易感者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经水或食物传播、经空气飞沫传播、经动物和昆虫媒介传播、经接触传播等。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种传染病来说,人群易感性越高,该人群抵抗该病的能力越差,人群易发生该传染病,且容易发生流行。

4. 传染病的一般防控措施 主要的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在学校里具体的措施包括: (1)凭预防接种证明入学 (2)督促家长按免疫程序和要求完成儿童预防接种 (3)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方可返回校学习 (4)健康教育 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防护能力和意识,养成勤洗手等卫生习惯。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 (5)日常性消毒隔离 按卫健委门要求,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内日常性消毒隔离工作。 (6)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要求,配合做好传染病调查处置,负责落实本校内疫情控制措施,每日疫情动态、控制措施落实等信息报送。 二、常见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1.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流感的流行特征 夏秋季和冬春季高发,容易在班级、学校、托幼机构出现聚集性发病或暴发,当病毒变异后出现X病毒时,易发生暴发流行。 3. 流感的主要表现 1)发病急,体温可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至高峰,达到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 (一)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 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也称为感染。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三)传染病的特征: 1.有特异的致病微生物: 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 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5.耐过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二、感染的类型: (一)按感染的来源划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二)按病原种类划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 (三)按感染的部位划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四)按症状是否典型划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五)按临床表现划分: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六)按发病严重程度划分:良性和恶性; (七)按病程长短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感染;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 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这段时期称为明显期;这一时期是传染病发 展的高峰阶段,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传染病发展的最后结局时期称为转归期。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畜群。 (一)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传染源色 括:病畜和带菌(毒)者 1.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可以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微生物,其作为传染源 的作用最大。 2.带菌(毒)者:又称为病原携带者,是指临床上没有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分为以下三 种类型:潜伏期带菌(毒)者、恢复期带菌(毒)者、健康动物带菌(毒)者。 (二)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 途径。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在同一代的动物之间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黏膜创伤等横向传播.称 为水平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传染病防控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 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

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 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 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 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 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 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 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0%,发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占40%—50%。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肝炎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可成为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可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经胃肠道传播,如甲型;另一种

传染病基础知识

1.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2. 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 3. 显性感染一一恢复期携带者。 4. 病原携带状态一一携带病毒但能排除病原。 5. 潜伏性感染一一不能排除病原,如:水痘,带状疱疹。 6. 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 7.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8. 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9. 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10.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 11. 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2. 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 13. 稽留热:指体温升高达39C以上,24小时变化不超过1C,如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 14. 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 C,但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15. 间歇热: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如疟疾和败血症。 16. 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数日,后又再次出现,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所致回归热。登革热也可以见到类似发热。 17. 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如布鲁菌病。 18. 不规则热:指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没有规律,可见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 19. 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与皮肤表面相平,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等。 20. 丘疹略高于皮肤,可以孤立存在或相互融合,见于麻疹、猩红热等。 21. 斑丘疹为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皮疹,见于风疹、猩红热等。 22. 出血疹:亦称瘀点,为散在或相互融合成片(瘀斑)的皮下出血。多见于流行 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23. 疱疹:指表面隆起,内含浆液或脓液的皮疹。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痘等在病程中可见疱疹。疱疹并发细菌感染可成为脓疱疹,已被消灭的天花可见脓疱疹。 24. 荨麻疹:为不规则的片块状丘疹。见于血吸虫病、蠕虫移行症、丝虫病和血清病。 25. 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 躯干,呈向心性分布。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__________________ 26. 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 27. 毒血症:由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入血。 28. 菌(病毒、螺旋体)血症:由不在血液中繁殖的病原体进人血液引起,许多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