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等。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通过传染途径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微生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或从动物传播给人。

二、传染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和血液传播等。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而传播病原体,如手术刀、注射器等工具的共用。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传播,如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如霍乱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血液传播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三、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定期洗澡等。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和通风,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接种疫苗:根据疫情和个人情况,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4.避免接触:避免接触已知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减少传播的机会。

5.安全饮食:选择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预防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6.个人防护措施:在特殊环境中,如医院、实验室等,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四、传染病的应对策略

当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控制传播。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

情,避免疫情扩散。

2.隔离措施:对已经感染的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给他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阻断传播链。

3.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病例的治愈率和生存率。研发和使用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减少病例的发生和死亡。

4.公共卫生宣传:加强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减少感染的风险。

5.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挑战,避免跨国传播。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同时采取早期预警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共同努力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总论 一、传染病基本特征 二、临床特点 1、阶段 (1)潜伏期 (2)前驱期:非特异症状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2、症状体征 3、表现 ①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 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②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不引起或指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最常见。 ③病原携带状态:能排出病原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的传染源通常为携带者,在二次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潜伏性感染:不排出体外。如单纯疱疹病毒、疟原虫 三、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 乙肝: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四、影响流行病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五、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甲类传染病(2种):霍乱、鼠疫【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上报】 (2)乙类(25种):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按甲类处理【其余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检疫期长短怎么确定:根据最长潜伏期确定 隔离期怎么确定:根据传染期 ●传染病早期诊断指标:特异性IgM抗体 ●消毒概念: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达到无害化。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第三章第九节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病原体为肝炎病毒,不包括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等 1.HAV: ·嗜肝RNA病毒属,为单股正链线状RNA ·分为7个基因型和1个血清型 ·IgM抗体为近期感染的标志(可诊断甲肝),IgG抗体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2.HBV: ·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同属包括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同科包括鸭乙型肝炎病毒 ·为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 ·形态:一般小球型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 大球形(Dane)颗粒:包膜(HBsAg)、核心(HBcAg、DNA、DNAP); 小球颗粒和丝状颗粒(HBsAg) ·基因组结构:分为S、C、P、X区四个位于长链的开放读码框 S区:分为S1、前S2和S三个编码区;三者分别合成pre-S1、pre-S2、和HBsAg HBsAg为小分子蛋白或主蛋白、与pre-S2合称中分子蛋白、三者合称大分子蛋白C区: 前C基因--编码HbeAg(前C区可变异) C基因--编码HBcAg P区:为最长的读码框,编码DNAP(翻转录酶活性的聚合酶,90kD)等,与复制有关 X区:编码X蛋白(HBxAg) ·抗原系统: HBsAg 最早出现、诊断依据;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 保护性抗体;单独阳性可排除乙肝感染 HBcAg HBV复制的标志,血清中游离较少但窗口期可检测 抗-HBc IgM 急性期标志,提示病情活动 抗-HBc IgG 记忆性抗体;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单独阳性见于窗口期 HBeAg 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常仅见于HBsAg+血清;与HBV-DNA及DNAP有关 抗-HBe 恢复期,传染性降低 3.HCV: ·单股正链RNA ·基因组有显著的异质性:同一基因组的不同区段变异程度有显著区别 ·HCV-Ag含量很低,检出率不高;抗HCV为感染标志,非保护抗体 4.HDV:缺陷病毒,继发于HBV感染;为单股闭合负链RNA 5.HEV: ·单股正链RNA ·抗-HEV-IgM提示近期感染;抗-HEV-IgG急性期滴度高、恢复期下降 【流行病学】 传染源HAV、HEV 急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者(HEV的动物宿主) HBV、HCV、HDV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HAV、HEV 粪口途径和密切接触 HBV、HCV、HDV 输血和注射、母婴、密切接触、性 易感人群HAV 6月以后,随年龄↑易感性↓、终身免疫

主要传染病知识要点

甲类传染病(2种) 1.鼠疫: 鼠疫患者:人类受到鼠疫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急性淋巴结炎,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皮丘疹,剧烈头痛昏睡、颈项强直,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 2.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少有发热,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 乙类传染病(30种)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病性,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常呈持续性高热,畏寒、头痛、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

2.艾滋病: 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 3.甲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急性乙肝患者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HbsAg阳性。慢性乙肝是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5.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肝炎。 临床表现:急性患者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的等。慢性患者是病程超过6个月,有急性丙肝的表现,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 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 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 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 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传染病共有,持续1~3 天、急者可无。 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终止,症状体征消失。 再燃:当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体温未完全回复正常的缓解阶段,潜伏于血液或组织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②常见症状:发热、发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肝:HAV 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 :是诊断HAV 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 :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及过去感染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肝: (1)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 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②小球星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③管型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 (2)乙肝五项:HBsAg ,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 ,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抗-HBc,抗-HBcIgM阳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e阳性;小三阳:HBsAg、抗-HBc、抗-HBe阳性。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等。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通过传染途径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微生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或从动物传播给人。 二、传染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和血液传播等。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而传播病原体,如手术刀、注射器等工具的共用。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传播,如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如霍乱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血液传播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三、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定期洗澡等。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和通风,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接种疫苗:根据疫情和个人情况,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4.避免接触:避免接触已知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减少传播的机会。 5.安全饮食:选择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预防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6.个人防护措施:在特殊环境中,如医院、实验室等,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四、传染病的应对策略 当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控制传播。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2.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 3.显性感染——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携带病毒但能排除病原。 5.潜伏性感染——不能排除病原,如:水痘,带状疱疹。 6。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 7。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8。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9。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10。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11.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2。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13。稽留热:指体温升高达39℃以上,24小时变化不超过1℃,如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 14。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但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15。间歇热: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如疟疾和败血症。16。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数日,后又再次出现,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所致回归热。登革热也可以见到类似发热。 17。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如布鲁菌病. 18。不规则热:指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没有规律,可见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 19.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与皮肤表面相平,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等。 20。丘疹略高于皮肤,可以孤立存在或相互融合,见于麻疹、猩红热等。 21.斑丘疹为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皮疹,见于风疹、猩红热等。 22。出血疹:亦称瘀点,为散在或相互融合成片(瘀斑)的皮下出血。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23。疱疹:指表面隆起,内含浆液或脓液的皮疹。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痘等在病程中可见疱疹。疱疹并发细菌感染可成为脓疱疹,已被消灭的天花可见脓疱疹. 24.荨麻疹:为不规则的片块状丘疹。见于血吸虫病、蠕虫移行症、丝虫病和血清病。 25。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躯干,呈向心性分布。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 26.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 27.毒血症:由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入血。 28.菌(病毒、螺旋体)血症:由不在血液中繁殖的病原体进人血液引起,许多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以出现。 29。败血症:由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所致,如伤寒、钩端螺旋体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食物和水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速度通常较高,因此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1.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给他人,例如流感、麻疹等。 2.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或体液传播给他人,例如传统的传染病如疟疾、痢疾等。 3. 食物和水传播:病原体通过食物或水传播给他人,例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4. 虫媒介传播: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需要昆虫或其他类似的生物媒介,

例如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 5. 垂直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给新生儿,例如艾滋病母婴传播。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体液、正确使用口罩等。 2.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例如麻疹、流感等。 3.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空调、通风等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4. 饮食安全: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生食和未经烹饪的食物,加强饮食卫生意识。 5. 防虫措施: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例如使用蚊帐、室内喷洒杀虫剂等,可以预防蚊虫传播的疾病。 6. 医学观察与隔离:对于已知感染传染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健康个体,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类疾病。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定义、传播方式、常见传染病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类型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飞沫、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个体,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二、传播方式 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病原体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如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体液的直接接触传播。 2.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随着飞沫进入空气中,然后被他人吸入体内导致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空气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粉尘、飞沫等传播给他人,导致感染。结核菌通过空气传播是常见的例子。 4. 食物与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中存在的病原体,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可以通过食物和水的摄入导致感染。例如,霍乱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5. 昆虫媒介传播:一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子叮咬 导致的疟疾。 三、常见传染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例子: 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流感的最好方式是接种流感疫苗,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结核病:结核菌引起的结核病通过空气传播,主要影响肺部。结 核病可以通过接种结核疫苗、及时就医、合理用药来进行控制和预防。 3. 腮腺炎: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腮腺炎 疫苗的接种和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方法。 4. 肺炎:肺炎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或直 接接触传播。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是预防 肺炎的重要手段。 5.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病毒性腹泻等,通过食物、 水源、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保持个人卫生、饮用安全水源、饭前 便后洗手等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 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上报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甲类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SARS,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 *丙类传染病是指: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感染入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中国传染病防治现状 *遏止和控制了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传染病,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当前防治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据专家估计,中国现有84万艾滋病感染者、450万结核病人;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流感等传染病发病均居高不下。 *不断有新的传染病种出现 传染病的危害传染病仍是当今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700万人因患各种传染病死亡,控制传染病是全世界面临的主要任务。 如何预防传染病 ? 1.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患传染病的动物和病人,他(它)们可以散布病原体传给健康人,从而引起传染病。 如何预防传染病? 2.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由病人或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人,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过痰或飞沫传播,经过昆虫的叮咬传播,通过不洁性交传播,赤脚下地劳动时传播,下水劳动时传播,为了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就必须把这些传播途径切断。 *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过痰或飞沫传播,经过昆虫的叮咬传播,通过不洁性交传播,赤脚下地劳动时传播,下水劳动时传播,为了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就必须把这些传播途径切断。 如何预防传染病? 3,提高人群免疫力 提高人群免疫力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预防接种 儿童出生后按规定进行各项疫苗的预防接种,对保护儿童健康,防止患传染病非常重要 春季传染病预防 *传染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具有极强的季节性 *春季呼吸道、消化道的传染病容易引起流行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 (一)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 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也称为感染。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三)传染病的特征: 1.有特异的致病微生物: 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 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5.耐过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二、感染的类型: (一)按感染的来源划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二)按病原种类划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 (三)按感染的部位划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四)按症状是否典型划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五)按临床表现划分: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六)按发病严重程度划分:良性和恶性; (七)按病程长短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感染;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 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这段时期称为明显期;这一时期是传染病发 展的高峰阶段,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传染病发展的最后结局时期称为转归期。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畜群。 (一)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传染源色 括:病畜和带菌(毒)者 1.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可以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微生物,其作为传染源 的作用最大。 2.带菌(毒)者:又称为病原携带者,是指临床上没有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分为以下三 种类型:潜伏期带菌(毒)者、恢复期带菌(毒)者、健康动物带菌(毒)者。 (二)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 途径。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在同一代的动物之间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黏膜创伤等横向传播.称 为水平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 疾病。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或原生动物。 2、传染方式: 2.1 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 原体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2.2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皮肤或污 染物等,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2.3 粪口传播:摄入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 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粪便后未进行手卫生,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4 物品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被污染的物品, 例如毛巾、餐具等,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5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蜱虫、跳蚤等昆虫传播给他人。 3、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3.1 流感:避免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及时洗手,暴露后 就医。

3.2 结核病:及时治疗感染者,保持室内通风,不随地吐痰。 3.3 肺结核:接种卡介苗,使用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 3.4 腮腺炎:接种腮腺炎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5 麻疹:接种麻疹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患密 切接触。 3.6 水痘:接种水痘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7 感冒:勤洗手,避免接触感冒患者,保持室内通风。 4、传染病防控措施: 4.1 近期接触者隔离观察和治疗。 4.2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4.3 做好环境清洁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消毒等。 4.4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4.5 推行疫苗接种计划,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传染病重点知识大全

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 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 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

传染病相关知识

传染病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 二、什么是新发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也叫新出现的传染病,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出现的或已经存在的,但发病率或发病地域迅速增加的传染病。其中,有许多新发传染病的危害已被多数人了解。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禽流感、大肠杆菌O157、戊型肝炎等。 三、引起传染病的病因有哪些? 有病毒、细菌、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 四、病毒性感染的特点有哪些? 病毒很小,用普通显微镜看不到,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病毒靠自己不能生存,只有进入到适宜的活细胞里利用细胞的生物活性才能生长繁殖。病毒性疾病一般为自

限性疾病,用抗生素无效。但用疫苗可控制许多病毒性疾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有专一的侵犯脏器。如乙脑、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专在神经细胞里生长繁殖,使神经细胞遭到破坏。 五、细菌感染的特点有哪些? 细菌的体积相对病毒较大,可长时间独立生存,能自我繁衍,如在土壤、水中等,也可寄居在人体或动物体内造成感染,但不会侵入活细胞内。可用抗生素消灭它们。 六、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病只有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存在的时候才能造成传播。 1、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每种传染病都有一种或数种途径传播。常见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染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又有感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很容易造成该传染病的流行。 七、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

传染病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引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增加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将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 或间接途径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的种类: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螺旋体等。 3.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主 要包括直接侵害、毒素作用、免疫反应异常等。 三、常见传染病及其病原体 1. 细菌性传染病:如肺炎、结核病、狂犬病、霍乱等。 2. 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登革热、艾滋病、乙肝等。 3. 真菌性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皮肤癣菌病、肺曲霉 病等。 4.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5. 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 四、传播途径及其防控措施 1. 直接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血液 传播等。 - 接触传播: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

触患者体液,如痰、血液等。 - 空气飞沫传播:要时刻注意咳嗽、打喷嚏的礼仪,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 血液传播:要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工具,避免血液直接接触开放性伤口。 2. 间接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源 传播等。 - 空气传播: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局部空气污染导致病原体扩散。 - 食物传播:要注意食物卫生,烹饪煮沸食物,避免生食和食用过期食品。 - 水源传播:要保证饮用水清洁卫生,避免饮用未经净化的水源。 3. 预防控制措施: - 病原体研究:加强病原体的监测与研究,及时掌握其变异和传播规律,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疫苗研发:加强疫苗的研发,提供有效的预防手段。 - 健康教育:加强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防控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防控措施: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 五、传染病的防治进展与前景展望 1. 传染病的防治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也在不断加强。疫苗研发、药物治疗和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了明显下降。 2. 传染病的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防汛设施的改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是中医、中西医共有考试科目,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

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5.重症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症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 6.重型肝炎分类: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7.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感染。 8.慢性肝炎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症:①HBV 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②ALT≥2×正常上线(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小于等于10×ULN,血TBil≤2×ULN; ③如ALT<2倍正常值上限,但组织病理学KnodellHAI指数≥4,或中度(G2~3)及以上炎症坏死和(或)中度(S2)以上纤维化病变。注意排除由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学科。掌握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免疫学、疫苗与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人群中传播,引起一定数量人群发生同样疾病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具有感染性、传染性、流行性以及可防可控的特点。 二、传播途径 1. 直接传播: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飞沫传播、接 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2. 非直接传播:通过介体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 物传播、昆虫传播等。 三、免疫学 1. 主动免疫:通过感染病原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包 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被动免疫:通过外源性的抗体或免疫细胞转移,提供短暂 的免疫保护。 四、疫苗与防控措施 1. 疫苗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胞病毒疫苗、 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及多糖、多糖蛋白疫苗等。 2. 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完善个案追踪、提高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加强预防接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五、常见传染病 1. 肺结核: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防控措施包括规范化治疗、强化传染者筛查、完善环境管理等。 2. 流感:病原体为流感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 控措施包括及时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3. 红疹:病原体为风疹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 控措施主要是加强妊娠前乙肝、风疹疫苗接种等。 4. 腮腺炎:病原体为腮腺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5. 麻疹:病原体为麻疹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防 控措施包括及时接种疫苗、隔离病例等。 总结: 传染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传染病通过直接和非直接途径进行传播。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应答的学科,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推行疫苗接种、提高个人和环境卫生水平、加强监测和报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肺结核、流感、红疹、腮腺炎和麻疹都是常见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通过了解传染病学的知识,我们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传染病对社会健康的危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肺结核、流感、红疹、腮腺炎和麻疹等常见传染病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它们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工作中,规范化治疗、加强传染者筛查、完善环境管理、及时接种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

传染病学知识点

传染 第一章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3.流行病学特征:散发型,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 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大流行,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大超出国界或周界。 暴发流行,发病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 4.隐性感染,最常见,具有传染性,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免疫性应答,不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具有传染性,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能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有传染性,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等,时间短于三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长于三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 7.潜伏期,对传染病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8.医学观察、留验:最长潜伏期。确定隔离期:传染期。 9.再燃:是指传染病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恢复到正常状态,再次升高。 10.复发是指当患者恢复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再次复发。 1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 13.传染病的预防。三个基本环节: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种类:分为甲乙丙三类39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非典型性肺炎,炭疽,禽流感。 甲类 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时,应于两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乙、丙类传染病患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5.人工自动免疫:预防接种后,人体免疫力可在1-4周内产生,维持数月至数年。 16.人工被动免疫:试用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给人注射,提高人体免疫力,注入人体后免疫力即出现,但维持时间仅2到3周。 17.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霍乱、戊型肝炎、传染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接触隔离橙色标志(破伤风、狂犬病、炭疽),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鼠疫、霍乱、肺性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虫媒隔离。 18.发热:是多种急性传染病共有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 体温上升期:骤然或缓上升。 极期:伤寒 体温下降期:骤然或缓慢下降。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 弛张热: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 间歇热:疟疾 回归热:回归热、布鲁菌病

传染病知识

传染病知识 1、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甲类。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根据累计器官不同分三型: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 ◆腺鼠疫: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侵袭部 位淋巴结肿大、疼痛、粘连、坚硬、不移动、破溃。 ◆肺鼠疫:寒战、高热、头痛。呼吸急促、咳嗽、粘痰或血性泡沫痰、肺 部罗音。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死亡。 ◆败血症鼠疫:寒战、高热、头痛。谵妄、昏迷。进而感染性休克、DIC、 广泛性皮肤出血和坏死。 2、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方式? 【传染源】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旱獭、长尾黄鼠)、鼠疫病人。【传播方式】2种,鼠—蚤—人,人—人。 3、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 甲类。 4、霍乱的确诊标准? 凡符合下列一项者可确定诊断 ◆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血清凝集试 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 ◆在疫源检测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 内有腹泻症状者。 5、典型霍乱临床表现一般分为几期?请简述泻吐期临床表现? 3期,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期。 ◆泻吐期:无痛性剧烈腹泻,数次至无数次,量多,稀水样便,少数米泔 样或洗肉水样;无恶心的喷射性呕吐,可伴有腓肠肌痛性痉挛或腹直肌文案大全

痉挛,多无发热。 6、简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和确定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有“非典”流行病学史、有症状、有肺部X线影像改变、 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 ◆确定诊断病历: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病毒检测阳性, 或血清SARS抗体阳性,或发病早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长。 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的指标?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曾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或发病前2周内到过或居 住在流行区,或有职业暴露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临床症状与体征:起病急,发热,一般高于38.5℃,伴头痛、关节肌肉 酸痛、乏力、腹泻、干咳、少痰、胸闷气促或呼吸窘迫。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T淋巴细胞CD4 降低。 ◆胸部X线影像检查:双侧,不同程度的片状、斑块状侵润影或网格状改 变,部分成大片状阴影,吸收缓慢。肺部阴影与临床症状体征可不一致。 ◆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8、艾滋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 乙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9、HIV的感染分为哪三期? ◆急性感染期:一过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状。 ◆无症状感染期:无临床症状,血液中能检测到HIV病毒,血清HIV抗体 检查成阳性反应。 ◆艾滋病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各种机会性感染、神经系统症状及继发 性肿瘤。 文案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