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2.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

3.显性感染——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携带病毒但能排除病原。

5.潜伏性感染——不能排除病原,如:水痘,带状疱疹。

6。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

7。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8。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9。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10。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11.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2。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13。稽留热:指体温升高达39℃以上,24小时变化不超过1℃,如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

14。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但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15。间歇热: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如疟疾和败血症。16。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数日,后又再次出现,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所致回归热。登革热也可以见到类似发热。

17。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如布鲁菌病.

18。不规则热:指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没有规律,可见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

19.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与皮肤表面相平,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等。

20。丘疹略高于皮肤,可以孤立存在或相互融合,见于麻疹、猩红热等。

21.斑丘疹为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皮疹,见于风疹、猩红热等。

22。出血疹:亦称瘀点,为散在或相互融合成片(瘀斑)的皮下出血。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23。疱疹:指表面隆起,内含浆液或脓液的皮疹。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痘等在病程中可见疱疹。疱疹并发细菌感染可成为脓疱疹,已被消灭的天花可见脓疱疹.

24.荨麻疹:为不规则的片块状丘疹。见于血吸虫病、蠕虫移行症、丝虫病和血清病。

25。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躯干,呈向心性分布。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

26.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

27.毒血症:由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入血。

28.菌(病毒、螺旋体)血症:由不在血液中繁殖的病原体进人血液引起,许多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以出现。

29。败血症:由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所致,如伤寒、钩端螺旋体

病等。

30.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败血症后病原体到达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迁徙性化脓病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丙等感染。

31。传染病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是传染病中最常见的一型.

32.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

33。传染病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传染病。

3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蠕虫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并殖吸虫病等,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见于伤寒等。

35。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大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蠕虫感染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36。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出病原体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37。传染病病原学诊断发展的方向是分子生物学检测。

38.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

39。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常用于诊断消化系统传染病,如伤寒、阿米巴痢疾等.

40.怀疑甲肝一般会查IgM抗体,IgM阳性为现症感染;如果IgM阴性,IgG阳性说明以前感染过甲肝,所以只有IgM阳性才能诊断甲肝.

41.丁肝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复制和装备,即只有有乙肝的病人才能合并有丁肝.

42.HDAg是HDV的结构蛋白和抗原成分,是HDV感染特异性诊断的基础。

43.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为4~24周(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7。4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9周(平均6周)。

44.急性肝炎总病程一般为2~4个月。

45.黄疸前期持续数日至2周,平均l周。

46.黄疸期持续2—6周。

47。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0%~70%,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更高,可达80%以上。在我国以HBV或HBV合并HDV感染引起的多见。

48。弓形虫脑病首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

49。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首选地西泮。

50.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表浅、节律不整或紫绀时,可用呼吸兴奋剂,首选山梗菜碱。

51.普通型流脑青霉素为首选药。

52。普通型流脑氯霉素因有骨髓抑制作用,故不作首选.

53.暴发性流脑病原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

54.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

55。急性菌痢氟喹诺酮类为首选。

56。中毒型菌痢儿童首选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

57.消毒效果是评价消毒方法是否合理、可靠的最重要指标。

58.对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及必要时强化免疫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重要的措施。

59.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60。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固定的传染期,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61。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是检疫工作者和传染病医师诊断、追溯传染

源、确定检疫期、选择免疫方式的重要依据。

62。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

63。HCV RNA的出现较抗-HCV早,阳性表示体内有HCV复制,有传染性,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

64.HD—AG阳性是急性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65。持续性高滴度抗—HD或抗-HD IgG是慢性HDV感染的证据。

66。流行性感冒潜伏期通常为l—3日。发热通常持续3~4日。

6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日,通常在7日以内。

68.SARS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69。SARS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2~10天.

70。流行性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71。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为4~46日,一般为7—14日。

72.流行性出血热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

73.流行性出血热包括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

74。狂犬病毒不耐热,40℃ 4小时或60℃ 30分钟可灭活。在冰冻干燥条件下可保存数年。

75.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70%乙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

76.我国由病犬传播的狂犬病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

77。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78。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5日,最长可达10年以上,一般1-3个月.

79.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疾病。

80.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81。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82。东南亚和两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

83.乙脑发病人群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

84。乙脑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l0~14日。

85。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占70%-80%),多见于深度昏迷的患者.

86.乙脑:白细胞总数增高,多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嗜酸粒细胞常减少。

87.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7-9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

88。中毒型菌痢起病较乙脑更急。

89.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预防乙脑的关键。

90.流脑潜伏期1~10日,一般为2~3日。

91。乙脑有严格季节性,在7~9月间流行。无皮肤黏膜瘀点。

92。普通型流脑首选青霉素.

93。暴发型流脑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

94。伤寒发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95.伤寒潜伏期2~30日,平均l—2周。

96.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97。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98。痢疾志贺菌感染病情较重,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病情轻,多不典型。

99。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

100。菌痢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一般从5月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下降。

101。菌痢的主要病变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者可以波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末端。

102。菌痢潜伏期一般为l~3日,短者可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日。

103.霍乱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104。霍乱潜伏期1~3日,短者数小时,长者7日。

105。肾衰竭是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常见的死因。

106.及时足量补液是治疗霍乱的关键。

107.灭菌法可以杀灭包括细菌芽孢的一切微生物。

108。高效消毒法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

109.中效消毒法能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110。低效消毒法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性病毒。

111。鼠疫(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霍乱等需采用严密隔离。112。破伤风、气性坏疽、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A群链球菌肺炎、狂犬病等需采用接触隔离。

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

【致病菌】

1.

肝炎: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甲:微小RNA;乙:DNA;丙:黄病毒;丁:缺陷病毒;戊:杯状。(乙肝是DNA病毒,其他是RNA病毒。)甲戊无慢性。

2.

出血热:汉坦病毒。共13型.我国:1型汉坦病毒(野鼠型),2型汉城病毒(家鼠型)。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

3。

艾滋病:艾滋病病毒。2型,1和2型。2型主要在西非。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单链逆转录,单干性怪癖;慢病毒科,病程长慢折磨)

4。

非典: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状有包膜,邪恶又坚固)5。

流脑:脑膜炎球菌。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双球菌.13个群。我国流行A群。

6.

伤寒:伤寒杆菌。D群沙门菌,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

7。

菌痢:痢疾杆菌。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4群(A志贺、B福氏、C鲍氏、D宋内.),国内B群,发达国家D群.产生内外两种毒素。A志贺群外毒素力强,临床最重。

8.

霍乱:霍乱弧菌.弧菌科弧菌属,短小弓形杆菌,喜碱性。分3群:O1群,非O1群,

不典型O1群.(O1: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非O1型:O2-O138、O139;不典型O1:没有致病性)

记忆:分型:(1点寒,2爱3乱,4利5肝,13脑热)

分类:4病毒4细菌。

【传播途径】

1。

肝炎:甲:粪口;乙:体液、母婴、皮肤黏膜破损处;丙:输血;丁:叮住乙肝;戊:粪口。

2。

出血热:1。呼吸道2。消化道3。接触4。母婴5。虫媒

(母婴呼吸接触虫媒进消化)

3。

艾滋病:1。性接触2。血液或血液制品3。母婴4。其他

4.

非典:1。呼吸道2.消化道

5.

流脑:呼吸道

6。

伤寒:粪—口

7.

菌痢:消化道

8.

霍乱:经口感染。

【病理特点和主要病变部位】

1.

肝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肝,影响到胆.急肝: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炎症:从PN到BN变化;纤维化:纤维化由小到大最后硬化)。淤胆型:肝内淤胆(胆管有胆栓形成,肝细胞内有胆色素淤滞)

2。

出血热:3个基本病理改变是: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主要病变部位:血管、肾.

3。

艾滋病: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B、小神经胶质、骨髓干(单干小B).病理:1.淋巴、造血、神经系统原发病变。2.免疫低下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4。

非典:侵染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脏远段曲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呼吸、血管、肠道、肾脏、免疫)。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

肺的主要3个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重肺细胞脱屑性改变。(记忆:内屑外膜中浸润).早期阶段:肺水肿伴透明膜形成.

淋巴:血淋巴细胞,CD3、CD4+、CD8+T细胞减少.CD4/CD8无变化。

5.

流脑:发病机制:内毒素入血引起 1.皮肤血管(粘膜瘀点瘀斑)2.全身小血管痉挛(DIC)3.脑脊髓膜血管(化脓性炎症,重者损及脑实质)。

基本病变: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点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部位:软脑膜为主(主要在大脑两半球的表面及颅底,所以可以损伤各类神经甚至永久损害)

6.

伤寒:病理学主要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特征性病变部位: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

7.

菌痢: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固有层中繁殖(导致肠粘膜炎症、坏死、溃疡—腹痛、腹泻、脓血便)

中毒型菌痢: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的反应.

8。

霍乱:霍乱肠毒素与肠粘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及代酸。

部位:肠。病理变化主要是严重脱水,脏器实质损害不重。

【分期分型】

1。

肝炎:7种型:1。急性黄疸型2。急性无黄疸型3.慢性4.重型5.淤胆型6.肝炎肝硬化7。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慢性、慢乙肝带毒:超过6个月;急性:黄与非黄看黄疸;重型:急速2度昏迷现,17。1大40%低;急重慢重看病史,急与亚急看时间,急2亚15-24,2/3,1/3急亚分,浊界缩小是急重);淤胆型:黄疸三分离(消化道症轻,ALT上升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黄疸重.)、皮肤瘙痒、便浅。肝炎肝硬化:B超、活检。

2.

出血热: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发热:急热三痛红膜痕;低休克:神恍紫绀DIC,脑肿呼窘急肾衰;少尿:尿毒酸度水电乱,腹水脑肿高容重;多尿:尿增2000低钾钠,继发感染休克现;恢复期:1-3月体复原。

3。

艾滋病:4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艾滋病期.1期:血清症状似感冒,检出HIV、p24抗原,3—14后自消失;2期:无症检出毒抗体。3期:3月以上全身淋巴肿;4期:全神感染继发瘤。

4。

非典:3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1。早期:发热感染伴中毒,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能闻

湿落音,肺部X线有阴影;2期:发热感染中毒续,肺病加重多叶变,胸闷气促呼吸难,少数命危ARDS现;3期:体温渐降症状缓,影像肺部始吸收.

5。

流脑:流脑2型各3分。普通型(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爆发型(休克型、脑膜炎型、混合型).

前驱:低热咽痛似感冒;败血症期:瘀点瘀斑毒血症,头痛不适精神萎;脑膜炎期:与败血同时现,神经症出迅速痊。

休克型:起病急爆中毒重,大片瘀斑伴坏死,休克出现脑缺如,只治休克莫理脑。

脑膜炎型:实质损害热抽搐,脑肿脑疝死亡现。

混合型:休克脑炎同时现,治疗困难死率高。

6.

伤寒:4期7型。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轻型、迁延、逍遥、爆发、顿挫、再燃、复发。

初期:起病缓慢热阶梯,病程属于第1周;极期:持续高热第2周,精神抑郁重谵妄,缓脉玫瑰胸腹背,腹胀便秘少腹泻,右下压痛肝脾肿,缓解期:体温渐降第4周,警惕出血与穿孔。恢复期:体温正常症消失,肝脾恢复第5周。

轻型:疫苗抗生素;迁延:慢性肝胆疾病并发;逍遥:症状不明直到出血穿孔才发现;爆发:急、高温、脑病、休克、心肌炎、中毒性肝炎。顿挫:起病急速症典型,1周左右迅速痊。再燃:未好又发症加重;复发:好发1—3周现,并发症少症状轻。

7。

菌痢:233型。急性:【普通典型、非普通轻型、中毒型:休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慢性: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

普通型:发热痛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典.轻型:症状轻。休克型:意识障碍血压低,多脏衰竭DIC.脑型:脑水肿脑疝现.混合型:病情严重死率高.

慢性急发型:诱发。慢迁延:反复出现痛泻脓血。慢隐匿:无症状有培养。

8.

8.霍乱:3期4型。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恢复)期。轻型、中型、重型、中毒型。泻吐期:无热腹痛泻泔水,喷射呕吐里急重;脱水虚脱期:少尿尿闭肾衰竭,低钠低钾酸中毒,电解紊乱循环衰。反应期:症状消失毒吸收。

分型:血浆比重分三型,中重两型血压低,中毒少见死亡速。

【检验与诊断】

1.

1。肝炎:甲肝:IgM抗体-感染;乙肝:HbsAg、HBV DNA、抗HbcIgM、肝内HbcAg或HbsAg,或HBV DNA(阳性);丙肝:HCVRNA、抗HCV阳性;丁肝:HDVAg、HDVIgM;戊肝:抗HEVIgM。(注意:只有甲和戊没有提到抗原,也只有甲和戊没有慢性病。)

亚急重:急黄+15天-24周+≥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急重:2周+2度昏迷+肝浊音界缩小+≥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慢重:病史第一。

2。出血热:诊断依据:1。三痛三红特征症状+2.流行病学史+3.实验室诊断和辅助检查。

实验室:1.淋巴和粒细胞同时升,血小板下降(特色)。中性有幼稚,淋巴见异型。(毒性反应)2. 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IgM抗体,1:20为阳性。IgG抗体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免疫反应)3。第2天出现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在低血压期开始升高,多尿后期下降(肾损害)4。凝血功能在各阶段不同表现(短长高)(血管原发直接损害)。

3.艾滋病:诊断:1期可查出P24抗原和RNA;2期:抗体和RNA;3期:3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肿大;4期:全身症状。

实验室:1.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T细胞、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CD8<1.0.2。特异性抗体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尿液、唾液p24抗体和gpl20抗体。

3。病原检查: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p24抗原。4.病毒检查:检测HIV—RNA。(记忆:T 细胞、抗原、抗体、RNA.)

4. 非典:诊断X线影响改变时诊断SARA的基本条件。+体征+流行病学史+病原学检测。

1。淋巴细胞计数<0.9×109/L,对诊断意义较大,主要是CD3+、CD4+和CD8+细胞降低,CD4/CD8比值一般无明最变化.(毒性)2。。SARS—CoV抗体检查(抗体)3. PCR技术:RT—PCR检测方法(一种片段放大技术)(病原)4。病毒分离培养。5。影像学检查.

5。流脑:确诊依据唯一: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般在(15~40)×10g/L;(感染)②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脑损害)③皮肤淤点或脑脊液涂片发现革兰阴性球菌,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可确诊.(病原)④检测细菌荚膜多糖抗原及抗体.(抗原抗体)6.伤寒: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杆菌。早期以血培养为主,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检查:1。血象。2.细菌学3。肥达氏反应

1.血象:中性粒细胞减少,特别是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有重要诊断价值。

2.细菌培养:第一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粪便和尿在3—4周阳性率最高(参考,不能做确诊依据),骨髓培养(后期,用抗生素后依然有效。)

3.肥达氏反应:(不是确诊依据).第二周开始,4-5周高峰。“0”抗体凝集价在≥1:80, “H”抗体在≥1:160有诊断意义。

7。菌痢:确诊: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1。血象:白细胞增高,中性粒增高。2。粪便:培养确诊;粘液脓血便,镜下高倍视野15个以上脓细胞白细胞及红细胞.3。典型症状:腹泻,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压痛。

8. 霍乱:1.确定诊断

(1)有典型的症状,细菌培养阳性.

(2)流行区人群,症状典型,培养阴性,但血清抗体测定呈4倍增高者(双份血清).

2.疑似诊断

(1)流行期间有密切接触史的吐泻患者.

(2)症状典型,细菌培养尚未出结果。

(3)动力(+)、制动(+).

【治疗】

一、.肝炎:

慢性:(休息、抗病毒最重要治疗)乙肝:干扰素(IFN)或核苷酸类似物,丙肝:IFN+利巴韦林;注意:IFN不适用肝硬化失代偿;核苷酸类似物要注意耐药和定期查肝功和HBVRNA。

重型:支持、对症为基础的综合疗法。人工肝支持治疗:对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效果较好,对慢性重型肝炎可以起到延缓病情进展作用。

二、。出血热:早期抗病毒及液体疗法,中晚期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没有早诊断)

1发热期(对症改善放DIC):利巴韦林(感染);早期—路丁维C、后期—20%甘露醇(减渗);轻—物理降温、重-地米(解毒);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补容纠酸活血管):早期快速适量4小时稳定血压(补血容);5%碳酸氢钠(纠酸);血管活性药物和激素(不宜先上,补液纠酸无效后再上。)

3.少尿期(平衡利尿泻透析):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利尿:速尿-利尿、甘露醇-减轻肾水肿(利尿);口服甘露醇或硫酸镁或大黄水(导泻放血防高血容综合征);透析(氮质血症、高血钾、高容综合征)

4.多尿期:(维持平衡防感染)本期易发生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

5。恢复期:补充营养+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

三、艾滋病

(一)抗病毒治疗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名谐音:跌荡拉双杠)

(1)叠氮脱氧胸苷(AZT):血CD4+T细胞少于0。5×109/L,就需AZT治疗。

(2)双脱氧胞苷和双脱氧肌苷:骨髓抑制较AZT轻。用于AZT不耐受或无效者。

(3)拉米夫定:与AZT 合用有协同作用。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奈非雷平

3。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等,能抑制90%HIV复制,作用强于AZT。

(二)并发症的治疗

1。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复方新诺明

2.卡氏肉瘤:应用AZT与IFN。联合治疗,亦可应用博来霉素、长春新碱和阿霉素联合治疗。

3。隐孢子虫感染:应用螺旋霉素每日2g。

4。弓形虫病感染:应用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常与乙胺嘧啶联合或交替应用.

5。抗细胞病毒感染可应用泛西洛韦或阿昔洛韦。

(三)预防性治疗

1。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应接受异烟肼治疗1个月。

2.CD4+T淋巴细胞少于0.2×109/L者,应接受肺孢子虫肺炎预防性治疗,可口服TMP-**Z。

3。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者,在2小时内应进行AZT治疗,疗程4~6周。

四、非典(缺少特效治疗.临**应以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为主)重症以激素为主。

注意:儿童禁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以防引起Reye综合征。检疫期一般为14天。

激素应用指征如下:(3天体温39以上,X48小时增超50%且占双肺1/4以上,急肺损或ARDS)

(1)有严重中毒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经对症治疗3天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

(2)X线胸片显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病灶面积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3)达到急性肺损伤或ARDS的诊断标准.

出院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方可出院:(体温、呼吸、X线)

①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

②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③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五、流脑

1.普通型治疗:加大剂量的青霉素。其他抗生素。降温、甘露醇降颅压。

2.爆发型治疗:休克(抗生素、扩血容解痉纠休克、激素、肝素输血治DIC)

脑膜炎型(抗生素、甘露醇防脑疝、激素、高热惊厥:尽早用镇静剂+物理药物降温、呼吸衰竭上呼吸机.)

3.传染源管理:患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六、伤寒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2。护理与饮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多用物理降温

2。便秘:生理盐水低压灌肠,50%甘油或液体石蜡灌肠,禁用高压灌肠和泻剂。

3.腹胀:少进食豆奶、牛奶等产气食物,可肛管排气,禁使用新斯的明等促进肠蠕动药物。

4。腹泻:低糖低脂食物

5。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三)病原治疗(疗程均为14天)

1。氟喹诺酮类: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

2。氯霉素:应密切观察血象,尤其粒细胞减少.可见血小板减少、再障。

3。头孢菌素:少数病人疗效不佳,不作为首选。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禁食。使用止血剂,根据出血量输入新鲜血液。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

2。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腹膜炎。及时手术治疗。

3.中毒性心肌炎: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心肌营养药物。如出现心力衰竭,可在严密观察下应用小剂量洋地黄制剂。

(三)控制传染源: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l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l次)阴性

七、菌痢

(一).抗菌治疗:首选喹诺酮类

(二)、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与急行菌痢相同,但应采用静脉给药;(不能用口服)

2。抗休克治疗:早期快速输液,扩充血容量;3。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末梢循环;

4.防治脑病:物理降温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高热及频繁惊厥者,短暂给予冬眠合剂;

甘露醇及地塞米松的应用。

八、霍乱

1。补液疗法: 早期、足量、快速地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型及重型经过静脉补液休克已纠正的患者。

(2)静脉补液:应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及适时补碱的原则.如快速补液30分钟后血压不回升,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补充钾盐。

2。病原治疗(抗菌治疗):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等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总论 一、传染病基本特征 二、临床特点 1、阶段 (1)潜伏期 (2)前驱期:非特异症状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2、症状体征 3、表现 ①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 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②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不引起或指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最常见。 ③病原携带状态:能排出病原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的传染源通常为携带者,在二次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潜伏性感染:不排出体外。如单纯疱疹病毒、疟原虫 三、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 乙肝: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四、影响流行病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五、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甲类传染病(2种):霍乱、鼠疫【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上报】 (2)乙类(25种):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按甲类处理【其余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检疫期长短怎么确定:根据最长潜伏期确定 隔离期怎么确定:根据传染期 ●传染病早期诊断指标:特异性IgM抗体 ●消毒概念: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达到无害化。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第三章第九节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病原体为肝炎病毒,不包括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等 1.HAV: ·嗜肝RNA病毒属,为单股正链线状RNA ·分为7个基因型和1个血清型 ·IgM抗体为近期感染的标志(可诊断甲肝),IgG抗体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2.HBV: ·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同属包括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同科包括鸭乙型肝炎病毒 ·为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 ·形态:一般小球型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 大球形(Dane)颗粒:包膜(HBsAg)、核心(HBcAg、DNA、DNAP); 小球颗粒和丝状颗粒(HBsAg) ·基因组结构:分为S、C、P、X区四个位于长链的开放读码框 S区:分为S1、前S2和S三个编码区;三者分别合成pre-S1、pre-S2、和HBsAg HBsAg为小分子蛋白或主蛋白、与pre-S2合称中分子蛋白、三者合称大分子蛋白C区: 前C基因--编码HbeAg(前C区可变异) C基因--编码HBcAg P区:为最长的读码框,编码DNAP(翻转录酶活性的聚合酶,90kD)等,与复制有关 X区:编码X蛋白(HBxAg) ·抗原系统: HBsAg 最早出现、诊断依据;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 保护性抗体;单独阳性可排除乙肝感染 HBcAg HBV复制的标志,血清中游离较少但窗口期可检测 抗-HBc IgM 急性期标志,提示病情活动 抗-HBc IgG 记忆性抗体;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单独阳性见于窗口期 HBeAg 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常仅见于HBsAg+血清;与HBV-DNA及DNAP有关 抗-HBe 恢复期,传染性降低 3.HCV: ·单股正链RNA ·基因组有显著的异质性:同一基因组的不同区段变异程度有显著区别 ·HCV-Ag含量很低,检出率不高;抗HCV为感染标志,非保护抗体 4.HDV:缺陷病毒,继发于HBV感染;为单股闭合负链RNA 5.HEV: ·单股正链RNA ·抗-HEV-IgM提示近期感染;抗-HEV-IgG急性期滴度高、恢复期下降 【流行病学】 传染源HAV、HEV 急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者(HEV的动物宿主) HBV、HCV、HDV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HAV、HEV 粪口途径和密切接触 HBV、HCV、HDV 输血和注射、母婴、密切接触、性 易感人群HAV 6月以后,随年龄↑易感性↓、终身免疫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传染病基础知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而引起的疾病。在人类的历史上,传染病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流失和健康的破坏。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应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播给其他人类或动物,引起感染的疾病。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以及真菌性传染病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如流感、麻疹等。预防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等。 2. 食物与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体。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预防食物与水源传播的传染病,可以遵循卫生习惯,饮用煮沸的水源,妥善处理食物等。 3. 虫媒传播: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子、苍蝇等昆虫传播病原体给人体。如疟疾、登革热等。预防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可以使用驱虫剂、保持环境卫生等。

4.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病者的体液、皮肤等传 播病原体给其他人。如艾滋病、乙肝等。预防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可 以戴手套、使用消毒液、禁止共用针具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接种疫苗可以 使人体产生免疫力,减少患染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有相应 的疫苗接种计划。 2.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如勤洗手、覆盖口鼻等,可以有效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3.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非常 重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 隔离措施:对于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是防止病原体传播的 有效方法。将患者与他人隔离,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5.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于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于 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有关传染病 的基本知识,以便公众更好地防范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控制措施,对于人们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以及加强健 康教育宣传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传染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 身体健康。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等。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通过传染途径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微生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或从动物传播给人。 二、传染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和血液传播等。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体液而传播病原体,如手术刀、注射器等工具的共用。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传播,如结核杆菌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给人,如霍乱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血液传播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三、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定期洗澡等。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和通风,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接种疫苗:根据疫情和个人情况,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4.避免接触:避免接触已知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减少传播的机会。 5.安全饮食:选择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预防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6.个人防护措施:在特殊环境中,如医院、实验室等,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四、传染病的应对策略 当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控制传播。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

传染病科普宣传知识

传染病科普宣传知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或寄生虫引起的 能够传播的疾病。它们可以通过接触、空气、食物、水源和性接触等多种 途径传播给其他人。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传染病,以下是一些 传染病科普宣传知识。 一、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突然 发热、头痛、咳嗽、喉咙痛和身体酸痛。它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咳嗽或打 喷嚏时会释放病毒。预防流感的最佳方法是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等。 2.麻疹: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喉咙痛、鼻塞和眼结膜炎等。它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其他人。预防麻疹的最佳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纯性腺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 由EB病毒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疲劳等。它可以通过唾液、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给其他人。预防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良 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亲密接触。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感染者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到传染源(患者的分泌物、排 泄物或受污染的物体表面)时,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为了预防接触传播,我们应该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和避免共用个人用品。

2.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飞沫或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当我们吸入这些悬浮颗粒时,就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我们应该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触、避免去拥挤的场所和保持室内通风。 3.食物和水源传播:当我们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时,病原体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从而导致传染病的传播。为了预防食物和水源传播,我们应该选择新鲜的、煮熟的食物,只饮用经过消毒处理的水源。 三、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应该根据疾病预防接种程序的指导,确保接种所需的疫苗。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础。我们应该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过病原体后或接触过物品、食物后。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避免共享个人用品,如毛巾、牙刷等。 3.避免拥挤和通风:拥挤的场所容易成为传染病传播的场所。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去拥挤的场所,并且保持室内通风,以减少空气传播病原体的机会。 4.留在家中休息:当我们患有传染病时,应该留在家中休息,避免外出接触他人,以防止传播给其他人。 总结: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通过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避免接触病原体,我们可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维护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因而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散发:(sporadic)指在一定地区内某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流行:(epidemic)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数倍,一般3到10倍。 大流行:(pandemic)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outbreak)是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所引起,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 季节性:(seasonal)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一定期间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地方性:(localization)由于受地理气候的自然因素或人们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在一定地区内发生这种传染病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医学观察:只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主要用于甲类传染病。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隔离:是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目的在于消灭由于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包括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指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对病人所处环境、所接触物品和排泄物的消毒,也包括病人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死亡后对尸体的消毒处理。 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消毒。 复发:指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2.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 3.显性感染——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携带病毒但能排除病原。 5.潜伏性感染——不能排除病原,如:水痘,带状疱疹。 6。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 7。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8。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9。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10。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11.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2。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13。稽留热:指体温升高达39℃以上,24小时变化不超过1℃,如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 14。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但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15。间歇热: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如疟疾和败血症。16。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数日,后又再次出现,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所致回归热。登革热也可以见到类似发热。 17。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如布鲁菌病. 18。不规则热:指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没有规律,可见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 19.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与皮肤表面相平,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等。 20。丘疹略高于皮肤,可以孤立存在或相互融合,见于麻疹、猩红热等。 21.斑丘疹为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皮疹,见于风疹、猩红热等。 22。出血疹:亦称瘀点,为散在或相互融合成片(瘀斑)的皮下出血。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23。疱疹:指表面隆起,内含浆液或脓液的皮疹。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痘等在病程中可见疱疹。疱疹并发细菌感染可成为脓疱疹,已被消灭的天花可见脓疱疹. 24.荨麻疹:为不规则的片块状丘疹。见于血吸虫病、蠕虫移行症、丝虫病和血清病。 25。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躯干,呈向心性分布。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 26.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 27.毒血症:由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入血。 28.菌(病毒、螺旋体)血症:由不在血液中繁殖的病原体进人血液引起,许多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以出现。 29。败血症:由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所致,如伤寒、钩端螺旋体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一、传染病的特点 1、有传染性、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如同星火燎原,一人患病,众人受威胁。 2、威胁较年青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体弱老年人易受袭击,后果严重。 3、疫情具有突发性,变化快,灾害和社会动乱时 , 极易爆发流行。 4、可续发或诱发多种慢性病和癌症的发生。 5、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成本-效益高。 6、传染病防治是一项政府行为,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配合。 7、有特异的病原体 8、有流行病学特性:传染性、免疫性 9、流行性: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10、传染病没有国界、地界。 11、地方性 12、季节性 二、重点传染病分类 1. 肠道传染病:粪-口传播。 霍乱、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 肺结核、流感、麻疹、白喉、流脑、风疹、军团菌、SARS。 3. 经血液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 4.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 5. 母婴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 6.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登革热、狂犬病、炭疽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麻疹、肺结核、非典) 水、食物、苍蝇(伤寒、甲肝、痢疾、霍乱) 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 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 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 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 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传染病共有,持续1~3天、急者可无。 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终止,症状体征消失。 再燃:当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体温未完全回复正常的缓解阶段,潜伏于血液或组织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②常见症状:发热、发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肝: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与过去感染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肝: (1)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②小球星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③管型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 (2)乙肝五项:HBsAg,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与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抗-HBc,抗-HBcIgM阳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食物和水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速度通常较高,因此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1.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给他人,例如流感、麻疹等。 2.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或体液传播给他人,例如传统的传染病如疟疾、痢疾等。 3. 食物和水传播:病原体通过食物或水传播给他人,例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4. 虫媒介传播: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需要昆虫或其他类似的生物媒介,

例如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 5. 垂直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给新生儿,例如艾滋病母婴传播。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体液、正确使用口罩等。 2.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例如麻疹、流感等。 3.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空调、通风等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4. 饮食安全: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生食和未经烹饪的食物,加强饮食卫生意识。 5. 防虫措施: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例如使用蚊帐、室内喷洒杀虫剂等,可以预防蚊虫传播的疾病。 6. 医学观察与隔离:对于已知感染传染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健康个体,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类疾病。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定义、传播方式、常见传染病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类型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飞沫、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个体,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二、传播方式 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病原体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如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体液的直接接触传播。 2.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随着飞沫进入空气中,然后被他人吸入体内导致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空气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粉尘、飞沫等传播给他人,导致感染。结核菌通过空气传播是常见的例子。 4. 食物与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中存在的病原体,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可以通过食物和水的摄入导致感染。例如,霍乱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5. 昆虫媒介传播:一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子叮咬 导致的疟疾。 三、常见传染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例子: 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流感的最好方式是接种流感疫苗,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结核病:结核菌引起的结核病通过空气传播,主要影响肺部。结 核病可以通过接种结核疫苗、及时就医、合理用药来进行控制和预防。 3. 腮腺炎: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腮腺炎 疫苗的接种和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方法。 4. 肺炎:肺炎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或直 接接触传播。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是预防 肺炎的重要手段。 5.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病毒性腹泻等,通过食物、 水源、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保持个人卫生、饮用安全水源、饭前 便后洗手等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 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控制和预防的一门学科。本文将对传染病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疫情调查与控制措施等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基本概念 1.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群或动物群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3. 宿主:能提供生存和繁殖条件给病原体的个体。 4. 媒介:起到传播病原体的载体,包括蚊虫、跳蚤、臭 虫等。 二、常见病原体 1. 细菌: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细菌通过 空气飞沫、粪口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2. 病毒: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3.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通过空气传播 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4. 寄生虫:如疟原虫、钩虫等。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 食物、水源传播等途径引起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性传播、飞沫传播等。

2. 非直接接触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 传播、食物传播等。 四、疫情调查与控制 1. 疫情调查:通过确定病例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 的时空分布、传播途径和群体易感性等。 2. 传染源控制:采取隔离、隔离治疗等措施,减少传染 源的扩散。 3. 防控措施:推广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促 使个人和群体采取良好的卫生习惯。 4. 病例监测与报告:监测疫情动态,及时报告病例,使 得防控措施可以更加精确和针对性。 五、传染病分类 1. 急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如流感、痢疾等。 2. 慢性传染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如乙型肝炎、艾滋 病等。 3. 隔离传染病:通过隔离措施进行传播阻断,如麻疹、 结核病等。 4. 特定传染病:特定人群易感,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 六、预防与控制 1. 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注射,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卫生环境改善:改善卫生环境,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3. 个人防护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 4. 社区控制措施:通过宣传教育、科学防治、定期检查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 (一)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 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也称为感染。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三)传染病的特征: 1.有特异的致病微生物: 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 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5.耐过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二、感染的类型: (一)按感染的来源划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二)按病原种类划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 (三)按感染的部位划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四)按症状是否典型划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五)按临床表现划分: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六)按发病严重程度划分:良性和恶性; (七)按病程长短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感染;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 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这段时期称为明显期;这一时期是传染病发 展的高峰阶段,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传染病发展的最后结局时期称为转归期。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畜群。 (一)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传染源色 括:病畜和带菌(毒)者 1.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可以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微生物,其作为传染源 的作用最大。 2.带菌(毒)者:又称为病原携带者,是指临床上没有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分为以下三 种类型:潜伏期带菌(毒)者、恢复期带菌(毒)者、健康动物带菌(毒)者。 (二)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 途径。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在同一代的动物之间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黏膜创伤等横向传播.称 为水平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 疾病。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或原生动物。 2、传染方式: 2.1 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 原体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2.2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皮肤或污 染物等,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2.3 粪口传播:摄入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 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粪便后未进行手卫生,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4 物品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被污染的物品, 例如毛巾、餐具等,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5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蜱虫、跳蚤等昆虫传播给他人。 3、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3.1 流感:避免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及时洗手,暴露后 就医。

3.2 结核病:及时治疗感染者,保持室内通风,不随地吐痰。 3.3 肺结核:接种卡介苗,使用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 3.4 腮腺炎:接种腮腺炎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5 麻疹:接种麻疹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患密 切接触。 3.6 水痘:接种水痘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7 感冒:勤洗手,避免接触感冒患者,保持室内通风。 4、传染病防控措施: 4.1 近期接触者隔离观察和治疗。 4.2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4.3 做好环境清洁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消毒等。 4.4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4.5 推行疫苗接种计划,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打印传染病基础知识整理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进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响的过程。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相比有哪些特点 〔1〕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响。〔4〕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综合病症、潜伏期、病程经过。 三、感染类型的不同分类 按感染部位: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按病原的种类:单一感染〔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 按临床病症: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消散型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温和型: 按病症是否典型: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按病程长短:最急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按病的严重程度:良性感染;恶性感染;按感染的发生: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按病毒的感染时间:持续性感染;长程感染〔慢病毒感染〕: 四、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动物处于长期持续性感染状态,病毒与宿主共生平衡,动物可终生带毒、排毒。〔PRRSV,PRV) 五、传染病的开展阶段 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疹病症开始出现时止,这段时间称潜伏期。 2、前驱期:于潜伏期之后至某传染病出现主要病症之前为止,是疫病的先兆阶段,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变化,但主要的特征性不明显。 3、明显〔发病〕期:典型病状出现,是疫病开展的顶峰阶段,诊断上较易识别。 4、转归〔恢复〕期:疫病开展的最后阶段,转好那么恢复,转坏那么死亡,视病原致病性能力及机体的抵抗力。但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有些仍可能是带菌〔毒〕动物。 六、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和人,包括传染病的畜和病原携带者以及人畜共患病中的病人或带菌带毒者。 2、传播途径: ①水平传播 a.直接传播 b.间接传播:经污染的物体、饲料、饮水传播;经空气传播;经土壤传播;经活的媒介物传播。 ②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3、易感动物:畜群假设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较大的易感性,会被入侵发病,这些畜群是这些病原体的易感畜群。 七、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区别 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可以传播到达的地区。 2、传染源:指带有病原体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采取隔离、治疗和处理。 3、疫源地的含义比传染源广,疫源地除传染源外,还应包括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媒介,防止易感动物感染等。 4、疫源地的范围比传染源广:除传染源之外还包括污染的物体、畜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有感染可疑 的动物和贮存宿主等,可能是个别栏舍、牧地,也可能某个牧场,自然村或镇或更大地区。根据范围大小,可分为疫点和疫区。 八、疫点和疫区的区别 1、疫点:指范围较小的疫源地,如病畜所在的栏舍、场地、饮水点。 2、疫区:由许多相互连结的疫源地所组成,一般指某一传染病流行的地区,包括病畜发病前一段时间内曾到过的地 方。 九、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传染源:传染源已消灭。 2、传播途径:通过彻底消毒等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出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3、易感动物:所有易感者都过了该病的潜伏期而无发病或新的传染出现。 十、何为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地: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不依靠人畜的活动而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或家畜,这种病称作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作自然疫源地。

传染病重点知识大全

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 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 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 一、传染病基础知识 1.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造成传染病的病原体大部分是病原微生物,小部分是寄生虫。 2. 传染病的特征 (1)有特定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衣原体、真菌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能够在人群间或动物与人之间传播,从而造成传染; (3)传染病的流行有一定的特征,如季节性、地方性等; (4)人体在感染传染病并痊愈后,或多或少可以获得同一疾病的免疫力。 3.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任何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致病的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除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可以是病人、没有症状的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等。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进行传播,并侵入X的易感者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经水或食物传播、经空气飞沫传播、经动物和昆虫媒介传播、经接触传播等。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种传染病来说,人群易感性越高,该人群抵抗该病的能力越差,人群易发生该传染病,且容易发生流行。

4. 传染病的一般防控措施 主要的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在学校里具体的措施包括: (1)凭预防接种证明入学 (2)督促家长按免疫程序和要求完成儿童预防接种 (3)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方可返回校学习 (4)健康教育 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防护能力和意识,养成勤洗手等卫生习惯。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 (5)日常性消毒隔离 按卫健委门要求,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内日常性消毒隔离工作。 (6)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要求,配合做好传染病调查处置,负责落实本校内疫情控制措施,每日疫情动态、控制措施落实等信息报送。 二、常见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1.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流感的流行特征 夏秋季和冬春季高发,容易在班级、学校、托幼机构出现聚集性发病或暴发,当病毒变异后出现X病毒时,易发生暴发流行。 3. 流感的主要表现 1)发病急,体温可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至高峰,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