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分别有多种表现形态。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发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特殊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有“普世价值”。本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目的,可以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10大类旅游文化产品。

占地球表面71%的蓝色海洋,壮阔辽远,波澜诡谲,变幻无穷,自古以来就对

人类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洋旅游不仅历史悠久,在现代旅游业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1]海洋旅游的魅力,一则来自于大海雄奇的自然景观,二则来自于海洋文化所孕育的建筑、聚落、文学艺术、科技、民俗、宗教等人文因素。自然条件方面,虽然我国的滨海地带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温度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但这些可说是世界中低纬度滨海旅游地招徕游客的共同资本,我国并不占有地理和资源的特别优势。人文方面则不然,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积累有内涵深厚、色彩缤纷、富于东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这才是我们发展国际海洋旅游业的“王牌”。因此,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海洋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别与形态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辽阔的海域和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以及14000多公里的海岛岸线,近海面积超过470万平方公里。沿海的劳动人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过着拾贝抓鱼的渔猎生活。到了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发明了风帆、舵、桨,开始驾舟出海。历史上,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中国人远洋的脚步曾抵达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甚至有学者认为商代遗民大举东渡,经过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到了墨西哥,是最早到美洲大陆的移民。在如此浩瀚的时空背景下,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精彩而厚重。概言之,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类。

(一)我国有形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形态我国海洋旅游文化的有形资源包括相关文物、建筑和建筑群、遗址遗迹等,具体形态有:

1、海船等水下文物。船是连接港口之间、陆海之间的海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从远古的独木舟到现代的大船,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和变革,凝聚了民族的、社会的、心理的需求和满足,记录着人类探索和征服海洋的历程。沉埋于地下、水下的海船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国管辖的海域内遗存有大量的水下文物,仅在我国沿海海岸一带,就有超过2000艘的沉船,浙江、福建、

广东、山东沿海不断通过海洋考古有大量的重要发现,被称为水下考古“黄金海域”的广东沿海据探测有沉船1000多艘,重要文物无数。每条沉船都有一个神秘的历史故事,都是一个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宝库,反映了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海洋文化的繁荣。我国南海等海域的水下文物更具有文物以外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既是中国海洋权利的历史佐证,具有历史证据的意义,也具有主权宣示的政治和法律意义,已远远超出历史文物的单一价值。

2、港口。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港口密布,再加上由于海陆变迁,今天已经不再滨海和已经废弃的港口,其数量就更大。港口是人员、物资的集散地、文化交流融合的发生地。历史上的港口有着历史的意蕴,记载着昔日海洋文化的辉煌,如提到古代四大海港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广州,即可想见中古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同时,古港口与当代港口之间还有着割不断的文脉,如古代的刺桐港之于今天的泉州,古代的番禺港之于今天的广州,古代的密州港之于今天的青岛,均凸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的港口则有着现代的风范,像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以及宁波北仑港等,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港口建设的成就。

3、海堤、海塘。海堤、海塘是古往今来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陆上见证,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势体现出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

4、滨海和近海历史文化名城、古渔村、古集镇。我国滨海和近海有秦皇岛山海关、天津、青岛、扬州、上海、宁波、临海、福州、泉州、漳州、潮州、广州、雷州、琼山等十几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不少省级名城和历史文化村、镇。这些名城作为海防重地、通商港口,海洋文化在其城市发展中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而仍保留着古朴生活情调的古渔村、古集镇则体现着滨海与海岛地区的文化原生态。

5、民间信仰与宗教建筑。有关海洋的民间信仰中影响最广的莫如妈祖信仰。不仅沿海地区有诸多的妈祖阁、天妃宫、天后宫等建筑,甚至连远居内地的贵州镇远亦建有供奉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天后宫。妈祖信仰还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和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外移民远播世界各地。佛、道教中的观音信仰、神仙信仰在滨海地区形成数不尽的山海宗教景观,如“海天佛国”、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崂山、“蓬莱仙阁”等。

6、海防、海战遗迹。沿海一带有为数众多的古烽火台和炮台、军营和屯寨,

许多“卫”、“所”至今犹在。浙江临海桃渚城、福建惠安崇武古城等卫所城垣保存较完好,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惊心动魄的抗倭场面。宁波镇海口海防遗迹、福州马江海战旧址、旅顺、大连甲午海战旧址等,断壁残垣,寂寂海面,使人感到抗敌海战的炮声依然萦绕于耳畔,民族的屈辱与抗争时时警示世人。

7、历史人物遗迹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遗址。如秦皇、汉武巡海遗址、徐福东渡遗址、泉州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的葬地灵山圣墓等,有些确系史实,有些附以传说,记录着古人对大海的探索与认知,昭示着我国海洋文化的源远流长。

8、贝丘文化遗址。生活在海滨的人们以丰富的海产品为食物来源,当年他们吃剩的贝壳大量堆积起来,形成贝丘。在我国沿海(包括现为内地的古代沿海),有着数不胜数的贝丘文化遗址,有许多是数万年、数千年前先民的海洋文化遗产。如小长山岛大庆山北麓贝丘,南北长500米,东西宽约300米,贝壳堆积厚度0.3-l.5米,贝壳种类是鲍鱼、海螺、海蛤等。大长山岛上马石贝丘,长约300米,宽约150米,贝壳堆积厚度0.6-3米。[2]贝丘中还杂以网坠、石斧等渔猎工具,反映出当时的生活与生产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9、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如泉州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宋代海船陈列馆、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专门博物馆。

(二)我国无形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形态

无形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口头与非物质的文化资源、节庆活动等。具体形态有:

1、文学艺术作品。有关海的诗歌、词曲、戏剧、小说、绘画、刺绣、雕刻等文学艺术作品。大海的神秘、雄奇、广远,令人有无限遐想,易于激起人们的创作灵感。古今以“海”为题材的文艺创作连篇累牍,名篇佳作又为“海”平添魅力。

2、民间文艺、传统技艺。如渔民、航海船工、跑码头的人们的口传故事、号子、小调、戏曲、杂技绝活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些珍贵的非物质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地,亟须抢救与整理。

3、民间习俗。与海洋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有关的习俗。如青岛地区沿海渔民农历三月十九的祭海习俗,仪式在春汛起锚前举行,乞求海神保佑平安,现演变

为“上网节”,成为欢送渔民出海并预祝丰收的节日。又如广东潮汕地区一直保持海滨饮食习惯,食俗以海产品为主要原料,并以海食居于正统地位,用于先人的祭祀典礼。在坟头祭礼结束后,还要当场把蚌蛤吃掉,而将空壳撒在坟墓周围,以示子孙兴旺,人丁众多。

4、节庆活动。包括旅游节庆活动、文化节庆活动、商贸节庆活动、体育赛事活动等等。如青岛市有80余年历史的樱花会,近年有海洋文化节、国际啤酒节等,2008年还将作为万众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帆船赛场。

二、开发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泛,不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开发海洋文化资源,整合海洋旅游文化产品,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与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紧紧联系在一起,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激烈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国力竞争,其中关键的、起主导作用的又是一个国家的海洋文化实力。[3]海洋文化缘于海洋而生,它包括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较之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开拓和进取的显著特点。我国有长达7000年的不间断的海洋文化,航海事业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中曾领先于世界。但近几百年来,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我国的海洋文化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国民海洋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导致很多人忘却了我们自己的海洋文化传统。而当今世界,海洋已成为人类文明相互沟通的主要渠道,走向海洋,其根本的意义在于走向世界,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只有这样,一个民族才可能真正现代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加人WTO与国际接轨,实质都是对海洋文化的认同与交往。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10月视察海军部队时讲过:“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可见,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借助多姿多彩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活

色生香的旅游形式,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无疑是绝佳的教育方式。

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是“世界潮流”,顺之者始能昌,但文化的“趋同”却绝非人类的福音,导源于西方海洋思维模式的西方世界在观念形态上的强势文化心态和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不和谐音,甚至造成一系列的暴力冲突。而中国的海洋文化传统中,则有着“兼容并纳、各美其美”、“海静波宁、天下大同”的特质。如在海交名城泉州,旅游者可以参观到“老子天下第一”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老子造像、古老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埋葬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门徒的灵山圣墓、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净寺、仅存的摩尼教寺庙草庵遗址和摩尼光佛石像、印度婆罗门教的石柱与雕刻、基督教(景教)的墓碑、石墓盖和大量的十字架等,几乎全世界各主要的制度化宗教在这里都有迹可寻,它们在同一城市中和平共处,没有硝烟,没有仇杀,甚至水乳交融。踏访南京宝船厂、静海寺、天妃宫,泉州郑和行香碑,长乐太平港等故地旧迹,追寻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所到的印尼、新加坡、南印度半岛、斯里兰卡、东非等地区的遗踪旧影,旅游者可以感受到不以殖民、征服、称霸为目的的“和平之旅”所透露出的东方海洋文化观。这种欣赏接受多元文化的心胸,保存维护不同文化基因火种的态度,通过对旅游者的渗透浸淫而显示和发扬其“普世价值”。

三、我国海洋旅游文化产品体系的建构

海洋旅游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各国都很重视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以“空气、阳光、海水浴”为资本,向世界出售阳光和海滩,它的四大旅游区都位于海滨,并同其他风景区组成了纵横全国的旅游网络,使其成为旅游超级大国。另一个旅游大国意大利也在滨海开辟数千个海滨浴场、多个旅游港口和数百个海滨旅游中心。我国近年海洋旅游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渤海沿岸的秦皇岛,黄海沿岸的大连、烟台、青岛和连云港,东海沿岸的普陀和厦门,南海沿岸的深圳、北海和三亚等重点开发的滨海旅游区,已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接待大批的海内外游客,不过,在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项目———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方面仍大有可为。本着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宗旨,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发以下旅游文化产品,建构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1、“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产品。组合“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广州、

泉州、宁波等地的古港口、灯塔、祈风石刻、“藩客街”旧迹、古船遗物等。另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及附近地区手工业和交通的发展,所以,相关的古窑址、手工作坊遗址、驿道、桥梁等亦应组织进来。

2、郑和遗迹旅游文化产品。郑和七下西洋,在沿海地区留下的遗迹非常丰富,可组织成专门的旅游产品,再现600年前“海上中国”的辉煌,弘扬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发展精神,同时郑和所处的明朝所积累起来的海外贸易经验也足资借鉴。

3、宗教旅游文化产品。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与东夷海洋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东渐亦与海上交通息息相关,妈祖民间宗教信仰更是海洋文化的直接产物。沿海地区此类宗教文化景观众多,且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整合成各种专项宗教旅游产品,展现源远流长的海外交通史和涉波履险、勇敢无畏、有容乃大的中华海洋文化精神。

4、抗倭史迹旅游文化产品。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山东沿海等地抗倭战场、工事、建筑遗迹,为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谭纶等而建造、创作的祀祠、塑像、亭楼、碑刻、诗文字画、口碑传说,甚至歌谣信仰、仪式风俗等难以数计。仅在福建、浙江两省现存的和有迹可寻的,或成群、或成片、或成线、或成点,就有数十处之多。关于戚继光的典故与传说,已经成为一种海防文化、海疆文化,已经渗透到了老百姓的具体生活和内心世界。[4]将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将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绝佳载体。

5、近代海战遗迹旅游文化产品。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开始用枪炮叩击中国的大门,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又给沿海各地的海洋文化添上可歌可泣的一笔。今天这些海防、海战遗址、纪念建筑则是人们凭吊英雄烈士、反思历史的游观场所。

6、近现代优秀建筑旅游文化产品。沿海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福州、厦门等诸多口岸城市,因开埠通商获得了发展机遇,近现代工商业迅速在这些城市崛起,城市面貌也与传统城市有很大不同,西式、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景观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7、水下考古旅游文化产品。水下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茫茫大海之中,人类的文明古迹、沉船、沉物等不计其数。我国海域内沉船、沉物也数不胜数,是海洋文化的有力物证,可利用这些丰富的水下文物资源开展考

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分别有多种表现形态。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发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特殊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有“普世价值”。本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目的,可以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10大类旅游文化产品。

占地球表面71%的蓝色海洋,壮阔辽远,波澜诡谲,变幻无穷,自古以来就对 人类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洋旅游不仅历史悠久,在现代旅游业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1]海洋旅游的魅力,一则来自于大海雄奇的自然景观,二则来自于海洋文化所孕育的建筑、聚落、文学艺术、科技、民俗、宗教等人文因素。自然条件方面,虽然我国的滨海地带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温度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但这些可说是世界中低纬度滨海旅游地招徕游客的共同资本,我国并不占有地理和资源的特别优势。人文方面则不然,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积累有内涵深厚、色彩缤纷、富于东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这才是我们发展国际海洋旅游业的“王牌”。因此,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海洋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别与形态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辽阔的海域和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以及14000多公里的海岛岸线,近海面积超过470万平方公里。沿海的劳动人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过着拾贝抓鱼的渔猎生活。到了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发明了风帆、舵、桨,开始驾舟出海。历史上,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中国人远洋的脚步曾抵达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甚至有学者认为商代遗民大举东渡,经过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到了墨西哥,是最早到美洲大陆的移民。在如此浩瀚的时空背景下,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精彩而厚重。概言之,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类。 (一)我国有形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形态我国海洋旅游文化的有形资源包括相关文物、建筑和建筑群、遗址遗迹等,具体形态有: 1、海船等水下文物。船是连接港口之间、陆海之间的海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从远古的独木舟到现代的大船,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和变革,凝聚了民族的、社会的、心理的需求和满足,记录着人类探索和征服海洋的历程。沉埋于地下、水下的海船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国管辖的海域内遗存有大量的水下文物,仅在我国沿海海岸一带,就有超过2000艘的沉船,浙江、福建、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1、耕海牧渔渤海具有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牧场的理想条件。由于有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注入,渤海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PH值适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渤海属富营养海域。由于水浅,风浪小,各类海洋生物不约而同选中渤海作为自己的“产房”。因此,渤海自古就有“天然渔池”的美称,海洋生物资源200多种,其中鱼类110多种。中国的海水养殖技术比较成熟,有些甚至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正是由于有成熟的技术作依托,中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几年居世界首位,对虾的养殖技术、效益指标都居世界前列。对虾年产量过万吨的县都集中在河北省的沿海。 2、海滨旅游:我国海岸线曲折绵长,岸外岛屿众多,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海岸带南北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风光各异,拥有许多旅游价值很高的风景区。我国历史悠久,海洋文化积淀丰厚,海岸带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我国海洋旅游景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海岸景观。海岸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体系的衔接地带,这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景观。浩翰的大海和各式各样的海岸地貌,构成一幅幅壮丽的图画,让人流连忘返。海岸带的山地,往往岩石被海水蚀成各种奇特造型,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大连金石滩是一种海上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态的礁石被誉为“海上石林”“神力雕塑公园”。而沙质海岸,又往往沙软滩平,海水清澈,用以开辟成海水浴场,是进行日光浴、游泳和各种海上文体活动的好地方。 (2)、海岛景观。乘船到海岛旅游,可以体会到更浓的海洋情调。众多海岛耸立海面,风光绚丽,宛若仙山。海岛地貌、生物、渔村对游客都极富吸引力。 (3)、海滨山岳景观。中国名山很多,然而名山又坐落在海滨实为难得。青岛崂山兼有奇峰、异洞、怪石、茂林、飞瀑、流云之美,更以“山海奇观”著称天下,素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说。我国海岸带上的名山还有大连老铁山、连云港云台山、舟山普陀山等。 (4)、海洋生态景观。在海滨地带或一些小岛上,往往有一些珍稀的、独特的生物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有些近岸海湾,海水清澈透明,海底渔礁跌宕,各种各样的鱼群翔游嬉戏,五光十色的贝类漫步海底,千姿百态的藻类随波荡漾,婀娜多姿的珊瑚笑靥生花,构成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适合开展潜水旅游和建立海底游乐宫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一、规划范围 三亚境内海岸线258.649公里的滨海区域(包括港湾,沙滩,河流入海口等)及周边地区,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以三亚市为中心,联动海南全岛,北部湾等,并向南中国海延伸。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海岸线长258.649公里,海域宽广,大小港湾20个,大小岛屿岛礁70个,生长了多种珊瑚群。境内海水、沙滩、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岩洞、温泉、森林等海洋度假休闲资源丰厚,具备成为国际性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先天条件。海洋是三亚旅游核心产品的聚集地,以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潜水、水上娱乐活动为代表的海洋旅游产品发展迅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2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6年、中期为2017-2021年、远期为2022年以后。其中2012年至2016年为重点规划阶段。 三、发展定位

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依托三亚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和海水、沙滩、珊瑚、礁石、岛屿优势资源,整合温泉、森林、田园、文化,构建环境优美、宜居快乐、活动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 南海旅游的服务基地。面向全省,面向南海,加强周边区域合作,提升三亚成为南海开发、南海旅游的集散中心、交通枢纽与服务基地。 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利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全国低空开放、国家海洋战略等的战略机遇,争取和制定免签、落地签证、免税等促进海洋旅游发展的创新政策,占据全国海洋旅游的制高点,打造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为全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模板和示范。 四、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按照“立足三亚,开发南中国海洋旅游”的思路,整体构建“一心服务、一带支撑、三组团集聚、三区域联动、三空间拓展”的空间战略发展格局。 一心服务:海洋旅游中心城市(中心城区)。 一带支撑:滨海旅游带。 三组团集聚:海棠湾—亚龙湾高端度假旅游组团、榆林湾—三亚湾休闲度假旅游组团、红塘湾—崖洲湾海洋文化旅游组团 三区域联动:腹地、滨海、海洋。 三空间拓展:低空、海平面、海底。

浅谈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历史不止一次的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道理。事实证明,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捍卫的。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 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A.T.马汉曾指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世界近现代史更是用史实说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这样一个道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围绕海权发生过大小无数次战争的原因。 就当今世界而言,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但是竞争与争端也仍然存在,特别是陆地资源的枯竭,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海洋就成为了国家间领土的控制和资源争夺的“热点”地带。作为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我国,在海洋权益纷争不断、海洋资源被严重掠夺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主动应对,才能确保海洋国土的安全?这将是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历史,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全球性地位,都是随着这个国家海权的兴衰而变化的。一个国家对海权控制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真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海洋安全问题主要有:岛屿主权的、海域化解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由岛屿主权的归属问题而产生的争端 在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涉及到实际的军事占领和开发,其争端也就多表现为口头或书面上的争执。同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问题相比,岛屿主权的归属则是最敏感,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局部冲突的问题,因为解决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最终结果是随着岛屿归属的最终确定解决的。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6500多个,其中,近大陆岛屿占90%,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拥有领海海域38万平方公里,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海域中,这些岛屿分布广泛、相互毗邻,形成了近50多个列岛、群岛,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对我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内出现了岛礁被他国侵占、海域被分割、所属海域内海洋资源被掠夺等等极其严重的形势,而这种局势在我国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争端中表现的最为激烈。以南海诸岛为例,南海诸岛地区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众多岛礁,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性水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极少数的个别国家对南沙群岛提出过非法的主权要求,但最终都没有得逞,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源源不断的勘测出来,其周边的一些国家纷纷抢占南海诸岛岛礁,对其进行军事占领,其最终目的就是想获取南海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目前,除西沙群岛有我国海军驻守、东沙群岛由台湾军队驻守、中沙群岛位于水面以下之外,南沙群岛有近40多个岛礁被他国非法侵占,仅越南就侵占了29个岛屿。 第二,由海洋资源而引发的争端 南海海域除了拥有种类众多的鱼类资源以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南海海域面积宽广,其海底盆地面积大,沉积厚,具有多层产油等特点,是亚洲大陆架上的最大的储油区之一,同时还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齐名的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目前南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0~3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8~10万亿立方米。以我国2008年共

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大胆地提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设想。 2.能将自己提出的利用海洋资源的想法设计成详尽实施方案。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4.能以多种形式设计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材料。 5.能举例说明优秀技术和设备的利用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 难点:学习和理解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新技术。 课时建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从钓鱼岛和黄岩岛事件谈起。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观察:P109。从这些图片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的方法和技术。 2.学生观察。 3.交流: 将你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和同学进行交流。 4.介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资料。

5.介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和方法。 6.阅读:P110 提出自己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奇思妙想。 7.汇报:我想到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 8.评价: 我们的这些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活动2:设计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 1.布置任务:根据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一个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 2.学生设计方案。 3.交流汇报; 4.评价。 ★拓展活动:保护海洋资源 设计一份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 教学反思:从现在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导入,能引起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和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的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一个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海洋资源的分类

世界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前景 目录 一.海洋自然地理概况二.海洋资源种类三.海洋生物资源四.海底油气资源五.深海矿产资源六.海洋空间利用:滩涂、港湾、水体七.海洋保护八.总结 内容摘要: 海洋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晚于陆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开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重返海洋不是幻想,而是一项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开发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且要树立全球海洋观念,既充分利用自己管辖的海洋资源,又积极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资源。 关键字: 世界海洋概况资源种类开发前景 一. 海洋自然地理概况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km2,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亿km2,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世界海洋的水量比高于海平面的陆地的体积大14倍,约13.7亿km3。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40m,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假如地球具有平均的球面整个表面就会被2400m深的海水所覆盖。世界上的海洋分为主要部分(洋)附属部分(海),洋共有4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二. 海洋资源种类 海洋开发已经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底油气资源、深海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滩涂、港湾、水体) 。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其中,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制盐业等为传统海洋产业,海洋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开采业、海洋旅游业及海洋药业等都属新兴产业。 三、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有些专家用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年产量)作为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的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t。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t。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t。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状况。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1989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约8575万t。199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估计(正式统计数字尚未见报道)为1亿t,其中海洋渔业产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长。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渔业产量分别为:太平洋0.54亿t,大西洋0.24亿t,印度洋0.6亿t。 在接近2万种鱼类中,目前比较重要的捕捞对象800多种,其中年产量超过100万t的共8-10种,年产量10-100万t的品种60-62种,年产量1-10万t的品种约280种,年产量0.1-1万t的品种约300种。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潜力。世界大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国专家所估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教案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 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 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 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 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 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 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 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 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 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 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 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 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 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 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 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 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 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 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 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 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教学设计示例

弘扬海洋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和探讨

弘扬海洋文化发展旅游经济 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时代,而海洋旅游业则是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洋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因而在世界围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发达国家,海洋旅游业产值一般都占到整个旅游业产值的2/3左右。在我市,随着八仙过、海洋极地世界、蓬莱水城保护开发等景区(点)的相继投入使用和动工,海洋旅游业也已占据了蓬莱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如何进一步弘扬我市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海洋文化,丰富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

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

浅谈海洋国土论

浅谈我国海洋国土争端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金属材料工程2010-1 :毛正楠学号:1001130119 摘要:公元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战败甲午海战,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地台湾,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弹指一掍间就已逝100多年,尽管抗战胜利已走无数岁月,但台湾没有回归,中日依旧斗争于钓鱼岛的管辖权。目前,南海争端层出不穷,南海局势愈加复杂,这个问题并不只是与南海周边国家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争端背后都有大国的身影。但我们必须知道南海是中国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所公认的,并具有法律效力。 关键词:海洋国土钓鱼岛南海 一、钓鱼岛的主权问题 1、中国宣称对钓鱼台拥有主权的依据 从地理学上分析,钓鱼岛等岛屿位于毗连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东中国海大陆架边缘,南接2000多米深的冲绳海沟。因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大陆型”岛屿,附属于台湾岛;而琉球群岛是“大洋型”岛屿,故不能认为钓鱼岛附属于琉球群岛。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钓鱼岛最早由中国发现和命名。在明清两代钓鱼岛就被中国用作往返琉球时的航行指标,并被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和划属台湾的附属岛屿,其周围海域也一直是台湾人民的渔场。1940年东京法院的一个判决也被引用证明钓鱼岛附属于台湾岛。在该判决中,法院判决钓鱼岛归“台北州”管辖,不承认钓鱼岛隶属于冲绳县。国际条约的内容也被

引证作为支持中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史实依据。1895年4月17日签署的中日《马关条约》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国将台湾及其一切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依据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后应将割让给其的中国领土返还,其中就包括钓鱼岛。 2、日本宣称对钓鱼台拥有主权的依据 日本认为它对钓鱼岛的主权是以先占的方式取得的。其主要依据是直到1894年钓鱼岛的所有权仍未确定,尽管之前中国有文章提及钓鱼岛,但这不能作为中国行使过领土权利的证据。1895年日本内阁决定将这些岛屿并入冲绳县之时,才算首次确定了它们的所有权,且自那时起日本一直到钓鱼岛实施了有效占领。因此,国际法上的“先占”原则支持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日本在引用国际条约时,强调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未将钓鱼岛包括在根据该条约第二条日本应放弃的领土之中,而是根据第三条置于美国的行政管理下。而且根据1972年5月15日生效的《归还冲绳协定》,美国将钓鱼岛的行政管理权力移交给了日本,因此日本恢复了对钓鱼岛的“完全主权”。日本方面还引用了国际法上的“时效取得”概念,认为自1895年以来,它已连续地、和平地对钓鱼岛行使权力,理应获得钓鱼岛的主权。针对以上日本政府的主张,学者们纷纷提出质疑。 关于日本对钓鱼岛“先占取得”的主张,有学者认为其在事实或法律上均不能成立,日本的这种解说忽视了中国最先在钓鱼岛行使主权的历史事实。日本1895年决议将钓鱼岛划入琉球,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积极窃取钓鱼岛,然后迫使中国在《马关条约》中

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陈晓霞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激活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当时。 正视融资难题,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企业是以轻资产运行的创新型企业,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主要是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质资产。对以抵押担保为融资先决条件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这本身就是个不小的障碍。产业特点和体制的约束,使文化旅游产业难以实现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不仅影响了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

进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竞争力的需要。 拓展业务功能,多方面满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拓展融“资”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融资。通过独立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第三方提供相关服务和信息,促进银行、社会资本与企业合作,有助于克服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营机构创新业务,为发展文化旅游专业性银行积累经验;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开辟上市专业通道,为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资本运作提供舞台。在财政方面,建立新兴产业扶持机制,借助产业政策引导,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以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担保+信贷”融资模式。 探索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为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模式,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及旅游事业单位改制,形成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与上市公司开展合作,鼓励“壳化”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和资产重组,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从资

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2.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本课概述 海洋技术是一门对海洋开展科学探测和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和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本课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海洋技术的范畴。 “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由两个教学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组成。活动1“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首先,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如远洋运输、海滨旅游、海水养殖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学习高新技术支持下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潮沙发电、在海底安装温差发电机等;最后,在认真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联想到的其他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相关的技术与同学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自己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活动2“设计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案”是上一活动的深化。主要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提出的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思路,将这一思路变成具体的方案,并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此活动也可视为对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拓展活动“保护海洋资源”则在学生欣赏了海洋的美丽、认识了海洋的丰富资源、了解了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基础上,通过设计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海洋资源受到破坏的情况,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将这些措施向人们进行宣传。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难点是学习和理解利用海洋资源的各种新技术。 学习目标 1、能大胆地提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设想。 2、能将自己提出的利用海洋资源的想法设计成具体实施方案。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4、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设想的优点和缺点。 5、能分别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过去和现在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和技术。 6、能以多种形式设计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材料。 7、能举例说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利用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 背景资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沿海国家把海洋开发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开发计划,并采取具体措施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有识之士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时代。”这一预言现在已成为现实。 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目前中国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产业年总产值达2200多亿元。因此,中国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作为环境与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和海域水环境的保护。 在当前国际海洋科学研究正积极关注全球资源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应注重并加强对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开发技术的研究,使海洋资源调查方式从海面观测,逐步向航空航天遥感、海面综合测量、海底直接探察、深水探测全方位立体探察阶段推进,将信息技术、空间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现代新技术迅速溶入海洋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提高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

【论文】海洋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不足,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 管辖的海域十分广阔,共有3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 中分布十分广阔的大洋金属结核,以及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这些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也已在东太平洋的C-C区圈定15万平方公里的开辟区,已获联合国的批准。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海洋产业的状况及发展现状,以及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对发展我国海洋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并预测我国海洋资源的利用前景。 Our country is a maritime country, sea are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sea is very broad, a total of 3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ery broad ocean metal tuberculosis, and plenty of natural gas and oil, which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our country also has set up a file in the eastern Pacific C-C the delineation of 15 square kilometers of the open area,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s ocean resources, the condition of the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cean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predicted the prospect of China's ocean resources. 【关键词】:海洋资源资源利用现状发展前景海洋优势 【正文】: 我国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利用现状:

文化传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pdf

一、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SWOT分析 (一)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优势 2.禹羌文化旅游资源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其出生地一直都是历史及考古学家争论的焦点。“禹生西羌”已经得到考古界权威的确认,国家相关机构授予北川“大禹文化之乡”的称号。北川县内相关的禹迹众多,包含大禹故里、北川及禹穴沟大禹文化遗迹,建有大禹纪念馆、禹王庙,每年六月初六大禹生日,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祭拜大禹的活动。 3.地震旅游资源北川老县城完整的地震废墟遗址和唐家山堰塞湖一起构成全世界最大的现代地震遗址,大量救援遗物和遗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其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在全世界具有垄断性,为研究地质构造、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可供游人观光,纪念亡灵。 4.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羌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北川县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文化在这里保存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羌文物在这里保存最多。打造了一个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修复严重受损的羌族文物,抢救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编写羌族文化普及读本。实验区的主要地域为关内北川漩坪以上乡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劣势 1.北川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化和内生能力北川文化资源丰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众多的特色文化资源都是一个个小的单点,没有形成方向、空间、意象等相近的网络和集群,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因此,难以产生内生力量,难以实现空间的生产力。 2.北川文化产业没有龙头和市场北川文化资源得到了专家、学者、政府、社会的认可,但是,没有最具影响力创意文化作为龙头文化来支撑、来带动,所有的文化都是静态的,活态化程度低,因此,自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市场,自然不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化、商品化、货币化。 (三)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的机遇 “5·12”地震对北川人民是一场浩劫,但却让北川一下子成为全球人人皆知、人人关注的地方。同时地震后出现的具有全球垄断性的地震城市废墟遗址资源及堰塞湖等其他的旅游资源,也为北川打造新的地震观光市场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 二、北川羌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1.发展产业链结合自身现有的民族文化,大力开发与羌族民俗文化相关的周边产业链,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周边产业共同繁荣的产业链,打造整体品牌,创造规模效益。既无形中宣扬了羌族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为北川旅游业增添了有灵魂作用的核心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2.将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北川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北川文化和民俗特色风情为内涵,涵盖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等领域。扩大和提升文化大援建,增加两家有创意实力的文化企业投资北川文化市场,并向一线城市乃至国际市场扩展辐射,建设文化北川。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1.发挥药王谷景区、九皇山景区位于九环精品旅游线上的地理区位优势及优美的自然生态、优越的气候条件,构建九环线北川段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线。 2.将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一线打造成为以地震大爱文化为主题的纪念、缅怀旅游线。 3.充分利用禹里——小寨子沟沿线的自然风光及禹羌文化特色,打造禹羌文化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构建古羌文化旅游走廊。 (三)加快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1.大幅度提升旅游交通水平。打造新老县城的主题景观大道。按照分段、分主题展示北川形象的要求,完成新老县城道路沿线绿化、亮化、美化和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打通青叠路,完成新县城及全县各主要道路沿线、重要节点旅游导视系统和景观小品的设计安装。 2.设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依托北川原生态的物产资源,吸纳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大爱文化等元素,结合特殊的地震题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尤其是重点开发地震纪念品、羌绣文化纪念品、影像印刷品;利用我县丰富的土特产品,民间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创意思维,开发西羌水磨漆、山核桃工艺品、古羌茶叶等独具北川特色的旅游商品,使购物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启动“旅游提升计划”一是研究制定北川旅游产业整体包装策划方案,打造精品旅游品牌;二是推出宣传准确,有吸引力、影响力、涵盖面广、朗朗上口的旅游宣传语(如:大禹故里,中国羌城);三是拍摄制作一部高品位、有震撼力、短而精的旅游宣传广告片;四是在川内交通干线醒目位置设置大型户外旅游宣传广告牌,包括成渝路、成绵路、辽宁大道、“九黄”环线、山东大道等;五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加强网络宣传;六是坚持举办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