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与反思

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50~52“练习九”中第7、9、12、13、14、15、16题。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2.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较正、反比例的意义,加深理解

1.回顾旧知识,对比感知。

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的方法,你能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吗?(出示课件)

【学情预设】预设1: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速度一定,路程÷时间=速度,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路程一定,速度×时间=路程,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预设3:路程和速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时间一定,路程教学笔记

÷速度=时间,所以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师:同样都是速度、时间、路程,为什么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反比例关系?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要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还要看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情预设】预设1:单价、数量、总价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总价一定,单价×数量=总价,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一定,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数量一定,总价÷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成正比例关系

……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2.总结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

师:你能总结一下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通过判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注意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在辨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巩固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今天我们就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二、基础练习,巩固意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0“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让学生看到该图象符合正比例关系图象的定义。买7支铅笔需要的钱数可以直接在图象中找到。第(3)题学生可能在表达上出现困难,可以提示因为总价与支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小丽买的铅笔支数与小明买的铅笔支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以及与总价之间的倍数关系相等。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练习九”第9、12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两道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

【学情预】第9题:判断时发现每瓶醋的容量与所装瓶数相关联,且每瓶醋的容量×所装瓶数=醋的总量(一定),发现乘积不变,所以每瓶醋的容量和所装瓶数成反比例关系。

第12题:第(1)题,指导学生先通过两个量的具体对应值,发现“每天组装的数量”和“所用天数”的变化规律,再用字母示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组装的手机总数=pt。第(2)题,通过计算可以得到p和t的乘积一定,所以p

和t成反比例关系。第(3)题,可以用算式500×24÷8=1500(部)来解决。

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2“练习九”第13、14题。

师:在刚才的练习中,大家表现得很不错。你敢挑战下面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第13题:第1)题,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因为路程一定,指导学生明确用任何一组对应的速度和时间都能求出京沪高铁的总长度。第(2)题,学生会答出t和v成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这两道题是巩固反比例关系的练习,让学生判断时,要紧紧抓住反比例的概念,说出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或不成反比例关系的理由。

反比例关系,关系式是vt=1300。第(3)题,列式1300÷325=4(时)。

第14题:这道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一幅图中同时呈现两种动物奔跑路程与奔跑时间的关系图象,要求学生借助图象的特征直接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很容易判断这是正比例图象,图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根据图象估计斑马18分钟跑22km,长颈鹿18分钟跑14km。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合理就可以。第(3)题,要指导学生会看图象,可以看相同的时间内谁跑得远,也可以看跑同样远的路程谁的时间短。要教给学生图象中射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动物奔跑的速度越快。

2.抽象表示正、反比例关系。

课件出示教科书P52“练习九”第15题。

师:x、y、z是三个相关联的量,并有xy=z。请你根据条件填一填。

【学情预设】当z一定时,x与y成反比例关系;当x一定时,z与y成正比例关系;当y一定时,z与x成正比例关系。

师:你认为x、y、z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时间、速度与路程,单价、数量与总价,长方

形的长、宽和面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表述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重视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图象分析能力。

四、拓展延伸,开放思维

课件出示教科书P52“练习九”第16题。

师生一起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列举数据,并试着把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出来。

【学情预设】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用x表示,宽用y表示,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这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列举数据,并尝试把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出来。

面积是36cm2,由此得出xy=36,y与x的乘积一定,所以y与x成反比例关系。先列表,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列举出x、y的几组数据,再在图中描点连线。画出图象后,再判断图象是不是直线。最后发现,xy=36的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

列举数据:

【设计意图】告诉两个变量,一个不变量,能通过反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反比例的意义,并在脑海里初步建立反比例图象的模型,感知反比例图象与正比例图象的不同,能利用图象上的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关系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常见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并

将这种抽象的关系延伸到其他的常见的数量关系中,达到脱离具体情境,概括抽象正、反比例关系的一般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字母表达式来刻画两种比例关系就水到渠成了。经过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感觉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得更好一些,易错、易混的情况少了许多。

教学笔记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P30第二、三题。

二、下面是某水果店苹果质量与总价的对应数值表。

1.在图中描出表示苹果的质量与相对应总价的点,并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2.如果买

3.5kg苹果,需要多少钱?

3.小军买苹果花的钱是小洋的3倍,小军买的苹果的质量是小洋的几倍?

三、下面每个方格的边长都表示1cm,先看图填表,再回答问题。

1.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二、

2. 3.5×7.5=26.25(元)

3.苹果的总价和质量成正比例关系,小军买苹果花的钱是小洋的3倍,所以

小军买的苹果的质量是小洋的3倍。教学笔记

1.不成反比例关系,因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不是定值。

2.成反比例关系,因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一定。

教学笔记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教学笔记练习课(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50~52“练习九”中第7、9、12、13、14、15、16 题。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 和区别,能正确、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2.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较正、反比例的意义,加深理解 1.回顾旧知识,对比感知。 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的关系的方法,你能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吗?(出示课件) 【学情预设】预设1: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速 度一定,路程÷时间=速度,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路程一定,速度 ×时间=路程,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预设3:路程和速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时间一定,路程

÷速度=时间,所以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师:同样都是速度、时间、路程,为什么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反比例关系?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要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还要看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情预设】预设1:单价、数量、总价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总价一定,单价×数量=总价,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一定,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数量一定,总价÷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2: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成正比例关系。 ……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2.总结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 师:你能总结一下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通过判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注意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在辨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巩固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篇1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从前几次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在用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完全掌握还是没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断,所以我在复习正、反比例的应用的时候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经验加以深化和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篇2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教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正比例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单元比例 第1课时正比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表格。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

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1 5.3=27=35.10=…=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预设 生:数量 总价=单价(一定)。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 和x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k(一定)(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 (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情况。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整理与复习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0-66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和比例尺等概念,并会熟练的进行运用。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回顾、整理,初步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习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2、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学生了解和掌握单元复习的方法,能够主动复习; 2、能够熟练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前准备: 学生找出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六、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就对正反比例和比例尺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小组活动 (1)学生在四人小组交流所找到的知识点,同学间互相补充。 (2)评选优秀的复习提纲并展示。

2、小结:正、反比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3、总结: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复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并选出了优秀的复习提纲,很好。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刚才整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不成比例。() (2)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3)路程一定,已走路程和剩下路程成反比例。()

(4)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钱数。() 3、根据关系式判断各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收入一定,支出和节余。 (2)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3)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4、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5、⑴如果y=8x,x和y成()比例。 ⑵如果y= 8/x,x和y成()比例。 6、在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7、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为150千米。 (1)在一幅地图量得这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如果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地图上画,上海到杭州这两座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应画多长? 8、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0.4厘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8时后相遇。已知甲车速度为每时行驶80千米,求乙车的速度。 9、思维训练: 园林绿化对要栽一批树苗,第一天栽了总数的1/5,第二天栽了136棵,这时剩下的与已栽的棵数比是3:5。这批树苗一共多少棵?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2正比例和反比例(反比例)教案新人教版

反比例 1.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课件。 1. 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2. 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3.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量。 1. 教学例2。 (1)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45页例1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个量是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 ②杯子的底面积扩大,水的高度反而缩小;杯子的底面积缩小,水的高度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 想一想: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议一议: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积一定) 教师提问:这个300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体积) 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底面积、高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板书:底面积×高=体积) 2.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观察上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张数、装订本数)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③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2)学生讨论找出答案后,教师提问:这个积300实际是什么?(板书:纸的总张数) 比较例2和拓展延伸练习,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互相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2中,底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积,也就是体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高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 (4)议一议:在练习里,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并在拓展延伸中巩固、提高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成反比例的量 1.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这节课的学习较容易些。 2.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3.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这就激发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1篇】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

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2篇】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来解决归一、归总应用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抓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据8吨水的水费是1 2.8元,可以得出每吨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

新人教版六年级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六年级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材分析:本节练习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明确了什么是正、反比例关系,会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如何让学生正确判断它们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如何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把相对应的两组数的比值或是乘积相等列方程。每个题组后面的分析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判断题目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2、使学生灵活运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准确判断出体重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 教学难点:熟练地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生成问题。 1、判断各题中题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正比例) (2)每天生产的服装件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总件数。(正比例)(3)零件总数一定,每天生产的件数和生产的天数(反比例)(4)铺砖的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与砖的块数。(反比例)(5)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的树的影长和树的高度(正比例)(6)小结: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看两种量是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 2.说出下列数量间的比例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 (2)每天读书的页数、天数、书的总页数 (3)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小结:巩固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一判:(判断是什么比例关系) 二找:(找出相关对应的数值) 三解:(根据关系式列出比例解答) 四答:(检验并写出答语) 二、探究交流,总结方法。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几小时? 小结: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但用正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小结: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三、巩固运用,拓展练习。 1、沙场有一堆沙子,每天运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在15天内完成,每天要运多少车? 2、一辆汽车行驶225千米节约汽油15千克,照这样计算,行驶720千米,一共节约汽油多少千克? 3、有一批树苗,原计划40人去栽,每人要栽15棵,后来又增加10人去栽,每人要栽多少棵? 4、(1)用面积9平方分米的方砖铺,需96块,如果改用面积4平方 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 (2)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需96块,如果改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 四、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练习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练习教案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也就是怎样才成正比例? 2、什么是反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也就是怎样才成反比例? 二、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三个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路程和时间(2)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3)单价、总价和数量(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5)出示“练一练”第5题 (总千克数 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定),成正比例; 总千克数 天数 =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成正 比例;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总千克数(一定),成反比例) 2.课件演示: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买相同的电脑,购买的电脑台数与总价 总价 台数 =单价(一定),正比例 (2)每捆练习本的本数相同,练习本的总本数与捆数 总本数 捆数 =每捆练习本的本数(一定),正比例 (3)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与未行的路程 (是和关系,不是积或比值关系) (4)分数值一定,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分子 分母 =比值(一定),正比例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面积和宽 不成比例 (6)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底面积×高=体积(一定),反比例 (7)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看的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看的天数×平均每天看的页数=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反比例 (8)圆的周长和直径 周长 直径 =∏(一定)正比例 (9)订阅《扬子晚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总价 份数 =单价(一定)正比例 (10)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一定),反比例 (11)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 不成比例 (12)六(1)班同学做操,每排站的人数与排数 每排人数×排数=总人数(一定)(六(1)班人数一定) 3、完成练习九第6题.生列出关系式,并说一说它们的比例关系

最新精品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4单元 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 5 10 25 50 100 时间 1 2 5 10 20 表2 速度 100 50 20 10 时间 1 2 5 1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 =速度 速度路程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训练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3、(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四、作业布置 练习九第13~16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4单元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6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一第1、2、4、6~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巩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练习中经历“审题、解题、交流、评价”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巩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教科书练习题投影图。 学生:直尺等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练习 (一)教师活动 1.我们在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要注意什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将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放大与缩小后,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2.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学生活动 1.回忆、交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 2.了解课堂学习任务。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一)教师活动 1.练习十一第1题。 投影出示练习题的四个图,让学生进行判断。本题只有图D的各边是按2:1放大了,因为它的四条边都是原图A各边长度的2倍。 判断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2.练习十一第2题。 第(1)个问题是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进行放大。第(2)个问题是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进行缩小。进行放大和缩小时,都是先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进行放大与缩小,最后画斜线。第(3)个问题要将二个三角形联系起来看。 3.练习十一第4题、第6题至第12题。 这几题都是用比例知识解决的问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三

人教版六下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获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 本案例为省级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1、52页,练习九第11~16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重点是巩固对两者意义的理解。通过练习,巩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第11题,通过判断所展示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巩固反比例的概念。第14题,通过图象,反过来判断斑马的奔跑路程与奔跑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判断方法是: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二、判断练习 1.课本第51页第11题: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煤的数量一定,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 (2)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的 人数。 (3)圆柱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与高。 (4)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 (5)书的总册数一定,按各包册数相等的规定包装书,包数与每包 的册数。引导学生规范完整地表述,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理由是什么。 2.课本第51页第12题: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独立完成,再讲评。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数量关系,要加强指导。 一个手机组装车间要完成一批任务,每天组装手机的数量与需要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页和第103页下面的“做——做”的题目,练习二十二的第10、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设计说明 复习整理系列训练 复习整理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谁能讲一讲正、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 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或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 式子表示: y x =k(一定)或xy=k(一定) 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不 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书的总页 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平行四 边形的底与高。 (3)分数的值大小一定,这个分数的 分子与分母,所以分子与分母成正比例 关系。 (4)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 (5)一批煤,如果每天烧5吨,可烧 36天;如果每天烧1吨,可烧45天。 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因为= 每天看书页数(一定),所以天数与 看书的总页数成正比例关系。) (因为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 (—定),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成反比例关系。) (因为分子 分母 =分数值(一定))。 (因为被减数-减数=差(一定), 所以被减数与减数不成比例。) (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说出哪个量 是一定的。而5×36=l80(吨),4 ×45=180(吨),可见煤的总量是 一定的。因此,有每天烧煤的吨数 ×天数=煤的总吨数,所以天数和 每天烧煤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 同位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学生讲。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一)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给于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再进行意义的概括。由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但是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还将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地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把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教材淡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的中慢慢体会。正反比例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只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作一些简单的判断。学生其实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识记上。我们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像圆柱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圆柱的高一定,体积与底面半径成什么比例,圆的周长一定,直径和圆周率等等这些题目能够帮助学生真

正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下面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为例,谈谈如何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可以结合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变化方向相同,那么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越长,表示的实际距离也就越大。当图上距离一定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那么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解,图上距离3厘米在下面哪一幅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距离最大①1:400 ②1:600000 ③1:600000 因为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要使实际距离大,那么比例尺就要小,所以选第三个。当实际距离一定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解,一个半径100米的花坛,画在下面哪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最大①1:40000 ②1:60000③1:100000 因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它们的变化规律一致,比例尺越大,图上距离就越大,所以应该选第一个比例尺。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正比例》教学反思10篇

《正比例》教学反思10篇 《正比例》教学反思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了正比例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题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正比例》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函数》,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以及利用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求函数解析式,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本,完成思考中的问题。课上又安排了五分钟让学生自学做检测题,本节课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第二个主要任务是学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我给出的例1是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例2是让学生求函数解析式,进而讲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是初中数学中求解析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初次学习掌握的情况一般,程度好的学生基本能掌握了,一般的学生就有点吃力了,特别是我给的最后一个练习,好多程度一般的同学做起来有点吃力,之后还要加强练习这类题型。 总之,这节课大部分同学能掌握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但要是全部同学学会还有待努力提高。 《正比例》教学反思3 正比例的关系是在学生掌握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是重要的数量关系,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加强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联系,沟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苏教版教材,学生对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生能从表格中清楚地看到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在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在减少,也就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是速度一定,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从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篇2 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反思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知识 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能力 目标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 目标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 /支 1 2 3 4 5 6 7

8 … 总价 /元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 问:你有什么发现?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1)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2)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4 / 7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2 10 15 20 25 30 … 水的高度/ 30 20 15 1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 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

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堂讲义 教材导入: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高度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量,高度与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 (一)正比例的意义 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填空: 1、表中有和两种量,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 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 也。 2、观察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倍,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倍……从右往左观察,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3、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定) 。 时间

4、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 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 。 (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规律方法】理解成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x y = K (一定)。 【变式训练1】 【难度分级】 A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②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③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④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反比例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