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马钟鸰

“五四运动”的对立面:“卖国”的北洋政府

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五四运动的性质无疑是爱国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了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既然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北洋政府。”——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我们的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我们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外交努力。.

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简单的常识: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依据当事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展开的,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是政府的工作。这就是说北洋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指导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表现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那么,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它是如何指导代表

团的外交官的外交活动的?收回德租界:北洋政府开启收回丧失主权起点

事实上,北洋政府为参与巴黎和会并取得外交成果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由于《辛丑条约》签订,德国以此为据,在中国的天津、汉口、青岛等地开辟了德

租界、租借地,德租界和租借地成为德国扩大在华利益的据点和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至此以后,包括清政府在内的历届中国政府都视德租界如芒刺在背,欲寻机去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当时的北洋政府通过对德断交与宣战的机会(1917年),完成对除青岛之外的德租界的事实上收回(青岛及山东的德

国在华权益被抢先出兵的日本窃取)。北洋政府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有利外交形势,收回了天津、汉口德租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主动收回外国租界。②.

当然,北洋政府的收回德国租界的行为虽是一时壮举,但也不乏缺憾:首先是青岛的德租界被日本强占,山东地区的主权并未彻底收复,使山东问题成为悬而不决的国际争端,给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可乘之机;其次天津、汉口德租界的收回并不彻底,德方依然保留了部分原属与中国主权的特权;再次,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的行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国际惯例,是北洋政府单方面的行动,缺乏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列强承认的法理基础。为了使完成在法理对所有德租界的收回,北洋政府开始了各种外交努力,而其中又以收回青岛德租界和山东主权为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北洋政府为了对抗日本对于山东的觊觎,就已经开设了一个长期的会议机构,专门负责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之后的青岛(山东)善后问题,并且提出了战后收回青岛主权的纲领。就在北洋政府内部爆发“府院之争”,为对德宣战龌龊不断时,北洋政府的国务院为因对可能出现的外交情况,之类的外交政策筹划会议,制定战后外交政策。”“临时国际事务评议会成立了

巴黎和会期间北洋政府的外交策略

北洋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在巴黎和会前制定了看似矛盾,但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外交策略:联美制日,与日亲善。北洋的外交政策看似矛盾,实为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业。需要指出的是收回山东主权是北洋政府的一贯主张。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国家无暇东顾,以武力夺取青岛,并利用袁世凯妄图称帝,需要挟洋自重的契机,威逼利诱当时为袁世凯个人所左右的北洋政府签下包括《二十一条》(《民四条约》1915年,即民国四年签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等一系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二十一条》,日后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提出的侵占中国山东主权的法理依据。至此以后北洋政府便一直寻机废约,即便是签署条约的袁世凯控制下的北洋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

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秘密条约,而此后的历届中国(北洋)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④.

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俄政府宣布愿意放弃旧俄时代的对华不平等条约;英、法倡议建立一国际性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学者出身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则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原则”,呼吁废除秘密外交,各国在外交事务中“均须开诚布公”和“以国际之公意”为准则,他宣称要“公道地”处置殖民地问题,还提出要组织国际联合会,“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权利威尔逊发表的废除与列强签定

的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十四点和平计划”,特别是“废除秘密外交”(包括秘密签订的《二十一条》),有利于中国收回包含山东等地主权。这使得北洋政府看到了收复主权的希望,于是表达了对威尔逊倡议建立国际联盟等的积极响应,外交上制定了“于美国一致行动”,在原有的联美抑日的的大政方针。联美制日”外交策略下,延续性的制定了在巴黎和会上“当北洋政府积极向美国寻求援助的同时,又抓住日本外相表态,同意废除《辛丑条约》,撤出驻中国军队的许诺,制定了“与日亲善”,暂时对青岛(山东)问题进行模糊化,搁置收回青岛诸事,以期在巴黎和会解决这一符合中国利益和相对稳妥的外交战术。当然,“联美制日,与日亲善”外交策略的出炉也说明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北洋政府还有其幼稚可笑的一面,如在子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将收回主权的希望寄托的列强的施舍恩赐之上,但北洋政府并非对美日两国全然报以幻想。当巴黎和会上日本突然发难,以《二十一条》等为据,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之时,中国代表团成员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面陈述中国态度,与日本争论,一面按部就班,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寻求各国的外交援助。在外交政策确立之后,北洋又制定了针对巴黎和会的五大纲领,即:一、破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收回租界地和铁路附属地,统一管路铁路,撤销外国邮电机关;二、取消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三、关税自主;四、撤出外国驻华军队;五、停付庚子赔款。可以看出这五大纲领,实际上就是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为代表的社北稍后,官方的表达方式。会各界人士提出的各项爱国主张的另一种更为正式、.

洋政府根据五大纲领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巴黎和会外交政策和指导方针,并交由将赶赴法国巴黎,参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具体执行。(《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策略研究》)在“五大纲领”的指导之下,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期间,向与会各国提出了《山东问题说帖》、《要求废除二十一条说帖》、《中国希望条件之说帖》,三份说帖。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三个说帖是针对所有同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的列强而拟,实质是希望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的半殖民地的现状,提高国际地位。说贴主要提及了七项中国正当的要求,即:一、废弃外国在华势力范围;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四、撤销领事裁判权;五、归还租借地;六、归还租界;七、关税自由权。⑤值得一提的是,三份说帖的提出,是中国对于废除近代以来中外不平等条约的首次尝试,它标志着中国政府“废约”进程的启动。说帖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是北洋政府训令提出的,也体现了中国代表团。提出“废约”的重大意义在于,向列强第一次正式表明,中国对于不平等条约的不满,提出中国“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注:指不平等条约)之多也”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前往参与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并不是北洋政府的代表团,而是包含南方革命政府在内的,代表整个中国全国民众利益的全权代表团。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行为,实际上也代表着南方革命政府,如果其行为真的具有卖国性质,那么,南方革命政府也难辞其咎。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个代表团代表这全体中国民众,是处于内战中的中国南北政府通力协作,在国际领域内争取国家权益的象征,“南北统一,外争国权”寓意尤为深刻,这就使得当时的国人不顾中国的实际国力和

国际地位,对巴黎和会产生了过高的期待,甚至是幻想。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的外交成败.

巴黎和会开始后,由于大国之间的私下政治交易,和战后利益分配等当时的中国

自身无法左右的外部原因,外交形势从与会初期的一片光明急转直下,很快变得对中国不利。起初美、英、法等国口头允诺待国联成立后,即研究改善中国国际地位问题。但后来在5月14日,和会秘书长克里蒙梭以“联盟共事领袖各国最上会议,充量承认此项问题之重要,但不能认为在平和会议权限以内”为由,驳回了中国代表团的有关废除中国之前与列强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要求。这样,中国代表团执进程刚刚启动,便被列强蛮横阻止。”行北洋政府制定“废约“废约”受阻后,中国代表团全力转入谋求解决最亟待处置的山东问题,但山东问题交涉也严重受挫。列强从最初的口头上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转为支持日本继承山东的利益,4月30日,巴黎和会英、法、美三巨头竟公然承认日本霸占山东的要求,并且写入对德和约。这与北洋政治要求日本归还山东主权的外交主张南辕北辙。为此,北洋政府于1919年4月下旬电告中国代表团,要求代表团如不能保证山东交换中国,则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并声称“国人愿为(代表团)后盾”。北洋政府这一命令实际上与五四运动时爱国学生的主张并无二致。至5月3日,北洋政府召开国务会议,商讨如何应对巴黎和会的变局;最后,。”会议决议不变初衷,并电告代表团坚持力争山东主权,“青岛问题失败勿签约由此看来,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诉求和五四学生们“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政治口号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为何在北洋政府发出“勿签约”的命令的第二天(5月4日)遭遇学生们的针对外交失败的游行抗议呢?这又要从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妥协上说起。当直接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主张得不到列强们的响应之后,北洋政府立刻妥协退让,退求其次,改为先由美英法意日五国共同托管,然后再归还中国。而当这个要求再次被五国拒绝之后,北洋政府再次犹豫不决,连续召开国会讨论签约问题,表现异常不坚决。在信息不畅等因素之下,给国人以北洋政府是否在开“卖国会”的错觉,由此才引发了以学生为代表的公众的不满与抗议运动。.

巴黎和会后北洋政府取得的外交成就那么,又是什么使北洋政府、中国代表团以及国会议员们意志不坚,动摇不定,的?”甚至可以说“首鼠两端这就要谈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将可能取得种种外交成就了。巴黎和会上的对德和约中,与中国有关的条款除山东问题外,还涉及到撤销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取消辛丑赔款等条款。如果中国拒签对德和约,以上既得的外交成就都会“打了水漂”。而这种失败加失败的外交更是北洋政府难以接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更加坚决了北洋政府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这一核心利益的决心。为了维护国家与民族,并且挽回僵局,北洋又指示中国代表团以尝试“保留签约”,即只签署对德和约中除山东问题的其他条款的方式签约。但代表团外交努力的结果仍是徒劳。于是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以拒绝出席对德合约签字仪式的方式,保留了日后解决山东问题的主动权。1919年9月10日,中国签署了对奥合约。通过合约的签署,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废除中奥旧约,取消奥地利的最惠国待遇,《辛丑条约》中的中奥专约废止,奥地利在中国境内的官产割让改中方等。借助条约的签署北洋政府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这样一来,以北洋当局为主体的中国政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政府。①此外,以巴黎和会为契机,中国政府还取得了另一些外交成果:废除战败国旧约重订平等新约,至1921年5月签订的《中德协约》是第一个明文规范无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各款的平等新约,得到了战争赔款,收回德租界;1919年春北洋政府颁令,与无约国谈判时坚持平等互惠不再给予特权,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1919年12月,北洋政府与玻利维亚订约

建交,开创完全平等互惠条约之先例。①1917至1924年间,北洋政府与日美周旋,积极维护中东路区主权;驱逐旧俄势力,渐次收回中东铁路主权;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也与之交涉,最终以条约的法律形式规定主权。.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北洋政府及在其指导下运作的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和会期间不仅没有卖国行为,反而为“外争国权”付出了巨大努力。北洋政府为参与巴黎和会而做了长期准备工作,虽然和会期间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有限,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并为外交途径解决山东等悬而未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借巴黎和会为突破口,北洋政府通过与各国签订对等条约的等方式,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可以说,巴黎和会是一块界石,此前是中国不断丧失利权,此后,开始逐步收回了丧失的权益。而开启这一良性进程的,正是那个被后人误解为巴黎和会上外交无能的北洋政府。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研究综述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赵雪 200902120222 摘要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北京政府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规定的任务有四项。结果,除了第四点得到较好的解决外,前二项更重要的内容都未能如愿。坦白的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本文就旨在综述一下造成这一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原因及影响 一、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一)、期望过高导致议案过分理想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获悉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起初所有的人都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然而,至巴黎和会召开时,国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思潮与中国代表团的心态不断演变,中国政府与中国代表团对和会上的行动纲领一再进行修改,所提出的议案越来越理想化,要求也在逐次提升,偏离了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其议案的可行性也一再降低。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中国人民上上下下对这次议会期望过高,以致产生幻想。 (二)、中国代表团“联美制日”的失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鉴于美日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美制日”的方针。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收回山东的权益以及其他的一些利益。但是,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国际争端冲突激烈时,强国一旦达成妥协意见,所牺牲的必然是弱国的正当权利。美国是不可能因为中国与日本撕破脸皮的。因此,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美国身上,就已注定了“联美制日”方针的必然失败。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美国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代表团内部缺乏统一认识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提到,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中国代表团的内耗,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团的凝聚力。内耗最初的动因来自代表团内部的名次排位,具体表现为顾维钧、王正廷之间的矛盾,实际是政治见解不同,中国代表团的内耗是国内政治矛盾的产物。

北洋政府时期纸币流通及其特点

北洋政府时期纸币流通及其特点 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仍是以银元为主、两元(银两、银元)并行、银元铜元和纸币并用的货币制度。关于银元、铜元的流通情况前面已作了论述,下面着重介绍纸币发行和流通中的有关问题。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逊位,各处大清银行均改为中国银行。同年12月,财政部呈准由中国银行发行兑换券,明确规定:完纳各省地丁、钱粮、厘金、关税,购买中国铁路、轮船、邮政等票及交纳电报费,发放官俸、军饷以及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皆一律通用,不得拒收及折扣、贴水,并按券内地名,由各地中国银行随时兑现。根据当时财政部1913年4月新订的《中国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享有代理国库,经理和募集公债,特准发行钞票,铸造银币等权力,事实上已具有国家银行的性质。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银圆票有壹圆、伍圆、拾元、贰拾元各种,自1914年铸发"袁头币"以后,即发行有票面印明"兑付国库"字样的钞票。中国银行还曾发行铜元票,由该行北京、河南、南京、江西、张家口等分行发行,自1918年后,即逐渐并于各地的平市官钱局发行。 原由清邮传部奏准设立的交通银行,在辛亥革命以后,仍继续发行钞票。1913年初,由袁世凯命令,使交通银行按照中国银行兑换券章程发行钞票。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14年3月另呈颁《交通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不仅经管路、电、邮、航四项款项,并得"受政府之委托经理国库"、"受政府之特许,发行兑换券"等,因而也成为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银行。交通银行在辛亥革命后,除继续发行钞票外,还获得分理国库权利,即中、交两行大致按七三比例处理,中国银行占七成,交通银行占三成。1922年后,交通银行又增收资本,增强了经济实力。当时,中国银行增收商股,总资本已近2000万元,交通银行也拥有国币1000万元。可见中、交两行都是官僚资本为主的银行,是北洋军阀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 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银行也获得显著发展。其中一些商业银行,如浙江兴业、四明银行等,也都继续发行兑换券。 除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发行钞票外,各地方银行及官银钱号仍与清末一样,皆继续发行各种纸币。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财政无着,因而皆以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手段。如辛亥革命后,广东省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成立军政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财政困难。为了应付当时的财政支出,除向港商借到40万元外,军政府印发通用银票1900元万,其中票面5毫的100万元, 1元的600万元,2元的200万元,5元的1000万元。此票正面印有"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文字,中间印币值若干元,右方是陈炯明像,左方为军号、指挥刀、步枪等。背面上端印有"此票准随时换现银"八个字,中间自右至左直写"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大都督通布"。军政府在发行银票时规定:"一、凡纳钱粮饷项等,一律照纸面所列额数通用,不准留难;二、此票发行两年后,由军政府财政部备现银任由随时携票换回;三、如有伪造假票同谋行使者,均应律重罚不贷。"〔1 〕据初步统计,民国二、三年间,各省纸币发行总数约有16300万元。〔2〕纸币滥印滥发的结果,促使物价上涨,地方纸币普遍贬值,平均市价仅为面值的七折左右,不少地方的纸币贬价一半。 北洋政府曾企图对纸币发行进行整顿。1915年10月公布了《取缔纸币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凡新设立之银钱行号,或现已设立而尚未发行纸币者,皆不得发行。第三条规定:已获准发行纸币的银钱行号,仍准其于营业年限内发行,但对发行数额要加以限制,要求以最近三个半月平均数目为限,不得增发等。可是这一条例公布后并未收到很大效果,仅少数商业银行(如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暂时停止,或紧缩发行,或领用中国银行兑换券代为发行。而各省官银钱号根本不曾遵照办理。 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交两行发行的纸币都是银行兑换券性质,发行数额都不大,流通情况也较好。据统计,民国元年中国银行钞票发行额为1061636元,交通银行钞票发行额为793558库平银两。到1915 年,中行发行额增至38499228元,交行为24683110两。〔3 〕然而这时袁世凯为要恢复帝制,筹备即帝位的开支超过2000万元,而云南起义后,各省纷纷发动讨袁战争,北洋政府镇压起义,军费大增,遂使国库空虚,中、交两行的现银准备金也被提取,于是北洋政府于1916年5月12 日下令对中、交两行的钞票停止兑现。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1918年八月,德国代表被带到法国元帅福旭的办公室。福旭接见他们时非常的傲慢无礼。对德国代表主动伸过来的手,装作没看见,问他们:“来这里干什么?” 他心里很清楚,德国代表团是来求和的,他故意讽刺德国代表说:“协约国方面很乐意打下去。”德国代表无奈,只得承认,无力再战,需要由法方提出停战条件。法国方面开始狮子大张口:条款一、要求德国要在十五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的占领区撤退,并放弃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是矿场区,以前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曾被德国夺取。)条款二、德国向协约国方面交出500门重炮和野战炮、30000挺机枪、2000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300艘潜艇、5000台机车和5000辆完好无埙的汽车。条款三、由协和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国的给养由德国负担。 这些停战协定实际上是限令德国马上投降,福旭强调德国代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出答复。如此苛刻的条款简直是把整个德国逼上绝路。德国代表团无奈,只好把这些条款报往柏林最高统帅部的人,收益代表团继续讨价还价,于是在协和国方面做出了些小让步之后,达成协议。 达成协议以后,协约国的主要成员开始商量对德和约会议。会议地点定在巴黎,名义上是为了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则是战胜国之间的一场分赃盛宴。

1918年1月18日,会议在凡尔赛的镜厅展开,法国在这里召开回忆是有自己的目的——第一:是像个代表国炫耀文明。第二:是为了报复德国。(还是上一次普法战争法国被普鲁士击败,普王在这里加冕,改称德意志国王,然后就在这里缔结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现在法国又要把他们要回来。)参加和会的一共27个国家,但是和会却被5强(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控制,甚至会议的成员国之间都被分为三六九等。(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国家,他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二等是有局部利益的国家,比例是巴西、中国、希腊等多数国家;三等是与德奥等国断交的国家,这些国家只有在讨论问题直接涉及他们时,才能派出代表;最低等,中立国和未独立的国家,只有5强邀请他们时才能出席。其次,各国代表数量也是不平等的。5强各有5名代表,二等国家各有3名代表,三等国家只有2名代表,其他不入流国家,只有1名代表。而且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照强权政治形式。)最高会议由5强的首脑和外长组成,一切重大问题都由5强决定。(当然了,日本和意大利综合实力与美英法相比,逊色不少,所以被赶出。)5强都是各怀鬼胎的,全都是趁着巴黎和会这个机会想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为了争夺利益,他们之间争吵不休,在台前幕后激烈地争斗着。 和会第一天,法国总统,利用致开幕词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讽刺德国生于不义,必将死于耻辱。(这话实在是太过分了,我们讲要尊重对手,一个不尊重对手的人,而且还在他失败后,落井下石,对他横加侮辱,难道就不担心,他以后强大起来报复自己?)法国总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2019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五: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概述: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外交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知识网络: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马钟鸰 “五四运动”的对立面:“卖国”的北洋政府 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五四运动的性质无疑是爱国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了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既然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北洋政府。”——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我们的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我们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外交努力。. 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简单的常识: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依据当事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展开的,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是政府的工作。这就是说北洋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指导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表现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那么,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它是如何指导代表

巴黎和会上的六位风云人物

巴黎和会上的六位风云人物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与会的各国代表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各类工作人员1万多人,中国是战胜国,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 老虎克里孟梭(1841—1929)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曾两度出 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圣手”。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50年的从政历史,在 和会上被推举为大会主席,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竭力主张肢解德国,要求德国偿付巨额赔款。当其它国家提出异议时,他不是拍案反对,就是以退出会场相威胁,使会议多次陷入停顿和僵局。但是法国的实力有限,“老虎”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盟国作出一些让步。 狐狸劳合·乔治(1863-1945)是英国自由党领袖,第一流的资产阶级 政客,曾任首相。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而荣膺“狐狸”之外号,列宁称他是“愚民部专家”。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30年从政经验,在和会上任副主席。这位机灵、矮小的威尔士人实在令人难以捉摸,他为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玩弄各种手段,使英国的企图基本得逞。他还伙同法、美、日等国,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百灵鸟威尔逊(1856-1924)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 民主党人,曾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小时候他被认为是一个迟钝的初学者,9岁时还不识字,且难于掌握基本算法。但17岁以后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进步很快,18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总统。他本人也因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 鸟”之称。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他就提出“十四点”和 平原则,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他打破美国总统不离开本国的一贯做法,亲自跑到巴黎参加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他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讲求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受访人/唐启华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洋政府在一战爆发后就开始筹备巴黎和会 新浪历史:今年是一战一百周年,国人对一战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巴黎和会,在过去的观念中,我们一提到巴黎和会就会想起山东问题,事实上在当时的外交中是先有山东问题才有筹备和会和参战的问题,您能谈谈袁世凯时期的中国对于巴黎和会的筹备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吗? 唐启华: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加和会问题,是因为今年是一战百年,100年前的1914年8月份欧战全面开打,中国是在一百年前的8月6号宣布中立的,日本在8月23号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进攻德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并占领了胶济铁路沿线,对中国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国际法》上中国是中立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执行中立国的义务,未能用武装来阻止日本的借道进攻,所以中国在《国际法》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所以将来要解决山东问题、胶州湾问题、胶济铁路问题,必须要能够参与战后的和会,才有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与和会的问题。 袁世凯政府在这段期间,组织了一个保和会准备会的特别会议,专门来讨论跟山东有关的各式各样的国际法问题,这个会议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开一次,由它的会议记录看,讨论的非常详细,在我的书里面第一章的部分讲了很多保和会筹备会的工作。甚至于在1915年,中国还派了两个人到欧洲去筹备会议,如果和会召开的话可设法直接参加,并联络各国的国际法专家讨论中国如何能够参加和会的问题,一个是刘式训,一个是夏诒霆,所以袁世凯政府时期对和会的筹备可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 新浪历史: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由黎元洪担任总统,段祺瑞担任总理,当时府院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参战存在一定的分歧,你能够从当时的内政和外交层面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几乎与世隔绝,对周边国家的交往则建立在“宗藩制度”上,即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国家乃至更远的属国必须向清朝皇帝纳贡,并接受清朝册封,清廷则需为属国平饵内乱、外患,但在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属国的内政。然而,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日趋衰退,形势为之大变,中国成了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从而使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在历次对外交涉活动中,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因而大多未能摆脱屈辱退让的局面,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在对外交涉活动中,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民族精英,但外交成效却微乎其微,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 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 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众多的在华权益,还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我们不得不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近代外交制度的雏形。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界也相应地逐渐发生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近代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也一步步地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商战”,就是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 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 年代、80 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 年代则大体上称为“新学”。从“夷务”到“新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而且折射出他们外交观念的演进和更新。 二、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这是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北洋政府正是在新旧冲突并存、中西撞击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取代清王朝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个政府的内政外交方针既延续了晚清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半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政府前期的外交基本上是延续了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对外策略,特别是想通过承认、维护列强在华的各项即得利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即“维持外交”。由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派系斗争激烈,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的承认,其特征就是将统治者的军阀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曾向列强发出秘密照会提出若能获得支持便以大总统对外宣言的形式声明:“所有前清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又各外国人民在中国按国际契约及国内法律,并各项成案成例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而保和平。”之后,北洋政府得到了各国的承认。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给中国外交观念带来了一次革命,孙中山提出了共和国、民族主义、主权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先进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全新的理念并形成了系统的外交思想体系,虽然在实践中没有实施的机会而未能引导中国外交走上新的道路,但却在中国人民心中撒下民主的种子。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键入文字]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 年1 月,英、美、法、日、意等27 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 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 而也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6 人出席了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年轻的中国代 表、著名的外交官顾维均向帝国主义列强据理力争,作了强硬发言,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 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 接着,在中国旅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 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 子,对于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期望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帝国主 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无视中国的主权和作为战胜国的权利,竟无理地 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 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侵略的权益用《凡尔 赛和约》规定了下来。顾维钧不惧日美英法勾结欺侮弱国的淫威,为维护中国山东权 益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强,拒签和约。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 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也打破了中国人 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 6 月3 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 1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一、制宪 (一)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天坛宪草》 1.背景 二次倒袁失败,宋教仁被刺,善后大借款以及宪法委员会几名成员被捕杀,使国民党人占有优势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认为袁即将实行专制独裁,民国危在旦夕,而以军事手段无法取胜,故要利用国会尽快制定宪法,以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用合法手段约束袁,进行法律倒袁。 2.内容 体现了企图以法律对袁进行限制的要求。 (1)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了较多的限制。国务员赞襄总统,对众议院负责;总统发布命令及国务文书须国务员副署。 (2)继续扩大国会权力。规定国会不仅有立法权,还有弹劾乃至审判被弹劾的总统、副总统、国务员的权力。 (3)对严格限制总统的任期,规定总统任期5年,只可连选连任一次。 部分规定有所倒退,体现国会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政见和力量的对比。 (1)总统有紧急命令权; (2)政府有紧急财政处分权; (3)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 3.结果 一心独裁的袁无法容忍,公开宣布草案谬点甚多,借二次革命之机,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导致议会所剩议员不足半数,国会解散,《天坛宪草》未及审议通过、正式颁布。 (二)1915《中华民国约法》即《袁记约法》 1.背景 国会解散后,袁为以形式上合法的手段达到独裁的目的,清除《临时约法》的妨碍,组建约法会议作为增修约法案的立法机关,修改约法,扩大总统权力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约法会议一经成立,袁即向其提出增修约法案,内容如下: (1)外交大权归总统,宣战、媾和、缔约,无须参议院同意; (2)总统制定官制,任用国务员、驻外大使、公使,无须参议院同意; (3)采用总统制; (4)宪法由国会以外的国民会议制定,起草权由总统和参议院行使,公布权由总统行使。 (5)公民权的褫夺与恢复,由总统行使。 (6)总统有紧急命令权和紧急处分财产权。 约法会议接到议案后即制定出了“新约法”,废除了《临时约法》。 2.内容 形式上保留与民主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条文,实际上确认袁的独裁专制统治,极大扩张

近代史小论文-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是指1912年-1928年,这个时期是充满争议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期。北洋派在这段时间里政治格局占优势地位,因而得名。 虽然说北洋政府时期是军阀混战的时期,有很多方面原因,从根本上看是革命的后果,三权分立就是要经历这一腐败的时期但是要靠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断净化,二是军阀为了本身的私利而争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其可堪称最接近民主的政府,北洋政府时期也是思想最自由的时期,而他第一个骄人的成绩就是外交成就。他并没有让官僚担任从事外交而是大胆选用欧美留学,深知国际法律的年轻人担纲外交事务,如为外交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顾维钧,这也体现了袁世凯的善于用人。也正是这些外交人才的努力才使中国赶快摆脱弱国外交颓势,更具开放性。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国对外蒙古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北洋政府成为中国收回主权时代的开端。 北洋政府最大成就当属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大师都出自于这个时期,就连国共两党的精英都出自这一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遍地英雄下夕烟”,正是描述这个时代的特征。民主氛围为思想自由提供保障,极大推动了新民主运动的发展。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涌现一帮人才如蔡元培,李大钊等。舆论环境相对的宽松,存在着大量的独立媒体,国民自由空间的扩大,为社会精英和广大人才的参加公共事业创造了条件。并且当时的结社自由是中国大陆有史以来最充分的时期,可以充分表达意见,成为中国数千年来第一次高度民主时期。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领域。北洋政府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要得益于当时的经济政策的开放性,建立了市场经济。袁世凯请了张謇等一批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管理中国经济实现了财政平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从不夸张的角度来说,中国近代化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北洋政府很好得完成了中国从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型。

金融历史题

金融历史题

单选: 1、刀币(B) A、起源于农耕地区,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 B、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 C、起源于渔猎地区和农耕地区,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 2、环钱(A) A、大概是由纺轮演化而来,圆形、中心有孔 B、是由布币演化而来的 C、是由刀币演化而来的 3、“爰金”(A) A、是楚国的货币 B、是赵国的货币 C、是齐国的货币 4、半两钱(A) A、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发行的铜钱 B、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前发行的铜钱 C、是春秋战国时各国普遍流行的铜钱 5、汉武帝改革币制,铸造(A) A、五铢钱 B、三铢钱 C、八铢钱 6、南北朝时典质(A) A、由寺庙经营 B、由政府经营 C、由民间经营 7、唐高祖币制改革是(A) A、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B、废除三铢钱,铸通宝钱 C、废除五铢钱,铸三铢钱 8、唐朝办理抵押放款的机构是(B) A、典质 B、质库 C、当铺 9、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称之为(A) A、钱庄 B、票号 C、当铺 10、专门从事货币汇兑业务的称之为(B) A、钱庄 B、票号 C、当铺 11、元朝纸币(B )本位,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革。 A. 黄金 B. 白银 C. 金银 D. 金铜 12、( D )年成立中央合作金库形成合作金库网。 A. 1945 B. 1947 C. 1 948 D. 1946 13、抗日胜利后( A )成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保管库。 A. 大通银行 B. 花旗银行 C. 汇丰银行 D. 友邦银行 14、法币恶性膨胀,人们纷纷现购黄金( C )年酿成“黄金潮”。 A. 1945 B. 1946 C. 19 47 D. 1948

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 摘要: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中国自古以来主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文简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及外交工作所取得的部分成就,回顾历史吸取教训,更好的展望未来。 摘要:外交政策外交成就 外交是指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互派使节、进行谈判、会谈等。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国家形势(内外)、国家性质(国体)、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政治、经济等)等都是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古至今我国的外交有和平到反抗外来侵略,到后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和平发展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这是由于各个时期中国的国家利益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家力量的强弱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由弱到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整个过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汗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唐朝鉴真东渡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鉴真东渡,对促进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的传奇经历,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元朝的马可波罗来华,更是促进了亚欧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成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后来的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外交事件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自古以来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和平友好为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热爱和平的大国。在古代,我国在唐宋时期外交更加频繁到了清朝我国却选择闭关锁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对外政策影响外交。和平发展有利于开放,开放促进发展。 随着闭关锁国的进行,我国的经济科技都急剧下滑,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从此打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的近百年中,中国外交备受侮辱,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甚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的,却签下了《凡赛尔合约》这种不平等条约。充分印证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弱国无外交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国家

外交辞令 巴黎和会上的发言

巴黎和会上的发言 顾维钧顾维钧说,他非常高兴有机会代表中国把中国山东问题提交大会。他刚才很有兴趣地听取代表几百万人民的英联邦自治领的发言人谈话。而代表人类四分之一人口,及四亿中国人说话,这一事实是他感到责任格外重大。 中国代表团要求和会归还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在大战前所占有的其他一切权利。为了不占用十人会太多时间,他愿意只讨论某些大的原则性问题。至于技术性的细节问题,他在提交大会的备忘录里将有全面的阐述。 该租借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是山东的一部分,该省有3600万常住居民,其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都属于中华民族。毫无疑问,大家对德国山东租借地的历史不会陌生。该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强行夺取的。之前德国舰队占据了山东沿海,其登陆士兵深入到中国内地。德国以勒索胶州租借地作为其撤兵的条件。那次出兵的借口是德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乡村意外杀害,这起事件完全超出中国政府控制能力之外。按大会所接受的民族自决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要求山东主权的归还。中国代表团将认为此举符合正义的和平要求。反之,如果大会另眼相看,并把山东主权交给任何其他一个强国,在中国代表团看来,那将是错上加错。 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块圣地。全中国的目光都聚焦于

山东省,该省在中国的发展总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经济而言,该地区人口稠密,在只有3.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三千六百万人口。其人口的密集导致了竞争的激烈,也使得该地极不适合殖民。某个强国的介入只会造成对该地居民的盘剥,而非真正的殖民。 具战略而言,胶州可谓是华北的门户之一,他控制着从海边到北京的最短通道之一,也就是胶济铁路,并在济南通往天津的铁路而直达首都。为了中国的国防利益——中国最终要形成自己的国防——中国代表团不能允许任何列强强求如此重要的地方。 中国完全清楚英勇的日本陆海军为把德国势力清除出山东所作出的贡献。中国也深深感激英国在她自己在欧洲面临危险之时对此给予的帮助,中国也没有忘记其他协约国军队在欧洲为她作出的贡献,及牵制了敌军,否则它们会轻易地向远东增派援军,从而延长哪里的战争。中国尤其感激这些贡献,因为她在山东的人民在夺取胶州的军事行动中,也曾遭受苦难和牺牲,尤其在各种劳动力和物资供给的军事征用方面。 尽管深表感激,但中国代表团认为假如他们通过出卖其同胞的天生权利,借以对协约国表示感恩这将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失职行为,并因此播下未来混乱的种子。因此中国代表团相信大会在考虑处理德国在山东租借地及其占有的其他权利时,能充分重视中国基本和天然的权利、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为世界和平事业服务的强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民外交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民外交 一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背景 自从英美等殖民者的足迹踏上这片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洗礼了五千年的神舟大地开始,这片土地上渐渐地发生的变化,而使之一步一步更加接近世界。外交,已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而中国外交运动的蓬勃发展时期,便是北洋政府时期。 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点: 内部因素。“清末新政”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培养了高素质的外交人才,之后大部分便形成了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如顾维钧,他早年受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学,这为其以后从事废约外交活动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而且,日益加重的侵略压迫,使国内民族主义意识觉醒,并迅速而壮大地活动起来。中国民族主义在北洋政府时期体现为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生存,而其最迫切者则为解除中华民族所遭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求得独立、自由和发展的空间。 外部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已使国内上下有志之士达到了容忍极限,他们迫切地需要找寻除战争以外的其他路径,以摆脱这种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于结束,恰恰给了中国一次机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帝国主义阵营发生了松动,这为中国争取平等与自主的斗争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的概况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规模的国民外交运动贯穿了其整个统治时期,外交运动作为直接的政治参与的手段,它可以满足国民参与政治的愿望,增强国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国民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有利于形成政治服从与政治权威方面的平衡与一致,是强化政治权威的政治地位所不可缺少的。 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民外交的阶段划分,根据不同的参照,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以国共合作为分界点,可分为国共合作前的国民外交运动和国共合作以后的国民外交活动。以下,我们以从民国建立开始,依据五四运动及国共合作为分界点,直至南京政府建立来划分,来了解一下,各个时期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1912一1919年)——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之前 这一阶段的国民外交运动包括抵制二十一条、反对参战、反对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等运动,其中抵制二十一条运动是第一阶段的高潮。 第二阶段(1919一1924年)——五四运动到国共合作之前 这阶段包括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时期民众运动和收回旅顺、大连日租借地、收回威海卫英租借地及反对“金法郎案”运动等,这阶段开始于一个高潮(五四运动),到华盛顿会议时期再次形成国民外交运动的高潮。 第三阶段(1924一1927年)——从国共合作建立到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为止其中包括五拼运动、收回汉口、九英租界的民众运动、大沽口事件引发的“反日倒段”运动等,五拼运动是这一阶段的高潮。 三“外交系”及其“外交救国”思想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首发作者:本报记者杜羽《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1日09版)本报北京4月10日电(记者杜羽)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课题《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日前在京首发。该书共十卷1000余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主编、中华书局出版。这是学界首次对民国时期外交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王建朗介绍,《汇编》收录的史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各类已刊专题档案资料集、政府公报、外交公报、报纸杂志报道、当事人日记、回忆录及未刊档案文献;二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各类外交档案,总量在200万字以上,其中有大量档案为首次公开发表;三是大量翻译各国已刊外交文件集及未刊档案,如《美国外交文件》《英国外交文件》《法国外交文件》《德国外交文件》《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日本外交文书》,以及收藏于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各相关档案馆的档案文献。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院校的多位学者表示,《汇编》选录、选译的大批量未刊档案和各国外交文件,将有力推动中华民国史和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为当代中国外交事业进步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中华民国时期 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以下简称《汇编》)全面系统 地搜集了涉及民国外交的档案和史料,分期分类编纂,内容涵盖民国各个历史时期,旨在全面反映民国外交的发展过程。文献资料集有多种编法,各有其利弊。《汇编》的编选方法 应该是属于吃力而不一定讨好的那种。编者将从各方面努力搜寻来的史料精心挑选后,按照专题分节编排,并在前面加上简要的导读说明。这种编法对编者来说颇费些功夫,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方便读者。读者可以在一个专题下集中阅读相关史料,而不必再去辛苦地爬梳整理。《汇编》分为 十卷,基本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来编排。各卷之间的时间分段,并不具有严格的历史分期意义,只是为了方便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罢了。在我看来,如要将《汇编》分为6卷、8卷或12卷,皆未尝不可。重要的是,任何一种分断必须有它可以言说的逻辑依据。《汇编》各卷依次展现了民国政府 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汇编》第一卷收录了 自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即1911年—1918年间的外交史料。民国初年,中国外交仍处于困境之中。民初政府继承了晚清的外交格局,这个外交格局是民国政府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继承的。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北京政府,都宣示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然,这两种承认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