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

《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中关于运算律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探

索并了解运算律(包括加法的运算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

对加法的分配律);第二,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可见,加法和乘

法的运算律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标准》中安排运算律内容的意图

《标准》中安排这个内容的意图,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交流讨论,理解它的

价值。

(一)有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见,

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是学习减法和除法运算的基础。运算律是指运算过程中,

被事实所证明的四则运算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对四则运算意义本质的

理解。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无论在运算过程中是交换加数的位置,还

是改变运算顺序,仍然还是求和的并集运算,所以这样的变化,都不会影响计

算的结果。乘法分配律(a+b ) × c=a × c+b × c 变化后的算式与原来算式相比,变化很大:步数增加,运算顺序改变,但是为什么结果不变呢?有的学

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因为 a 个 c 加上 b 个 c ,就是 (a+b ) 个 c ,所以说学习运算律,在理解形式改变了,而结果不变的道理时,会进一步加深对加法

和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

(二)有助于对运算本质的理解

在第二阶段安排这个内容,一般教科书都安排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后面,也

就是在突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后来学习运算律。因为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则,一般运算如果不遵循运算顺序的一般规则,将会导

致错误的结果,而运算律虽然改变了运算顺序,但运算结果并没有改变,这就

是算式的等值变形,即改变算式的形式并确保算式的值不变,这就是运算的本质。所以把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紧挨着编排,能给学生关于“运算”的一个

整体认识,可以使学生全面看待运算问题。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的正确、合理、灵活和简捷是运算能力的主要标志。

其一,运算能力的首要标志就是正确、合理。运算正确和合理,涉及到算

法和算理问题。算法是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也就是依据某种规则

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么计算”的问题;算理,简单地说,就是运算的道理、想法,严格地说,是四则运算的依据,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

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我们有体会,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

提高了计算的速度,算理为算法提供了依据,那么,这里的依据,主要是指数的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知识,那么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就是加法和乘法有关运算提供了依据,有的还是重要的依据。

其二,运算能力的标志就是灵活简捷。也就是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即数据特点、运算符号),不一定按部就班地计算,可以运用运算律寻找更加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改变算式的形式,确保算式的值不变,使运算变得简洁,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和普适性。

二、加法与乘法运算律的具体内容分析

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关于 5 个运算律的意义

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乘法交换律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因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因数,积不变;乘法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这个就是小学阶段 5 个运算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运算律的表达形式是一个恒等式,是对原来的算式进行等值变形。

第二,变化过程中,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变化特点是只改变数的位置,其他都不变化;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变化特点是只改变运算顺序,其他都不变化;而乘法分配律变化比较多:运算的步数变多了,运算顺序也改变了,数的位置也改变。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第三,这 5 个运算律都是最基本的,可以拓展,如交换律与结合律可以拓展为 3 、 4 个数等;乘法分配律可以拓展为多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拓展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就是说乘法可以对加法进行分配,也可以对减法进行分配,还可以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拓展到除法商,即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数的算式,可以应用分配律。

小学阶段学习运算律,更多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加深对意义的理解;二是关于运算,一般都不超过三步,所以基本的就够用了。对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实质上如果学生能理解得好,将来需要,自然会主动迁移拓展。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编排

关于 5 个基本运算律的集中系统学习是在第二学段,很多版本的教科书一般都在四年级,安排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小数、分数混合运算之前。

表面上看,好像只有一次学习运算律,实质上,也和数的认识、数的四则

运算一样,它是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的。可以认为有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在第一学段中就出现了,融合在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方法的探索中以及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中;第二阶段一般在四年级系统学习运算律的意义和应用;第三

阶段一般在五、六年级,主要是在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中直接应用运算律使

计算简便。

这三个阶段目标要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阶段没有出现概念,是自然

渗透、自觉运用,因为运算律是被事实所证明的四则运算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的题目,对运算律有所感悟和体会。例如,三年

级学习口算1 3 × 12 ,很多同学都能这样计算:13 × 10+13 ×

2=130+26=156 ;二年级解决问题时,列出了连加法 109+134+91 ,有的学生就能结合问题情境,先算 109+91 再加 134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学生凭借直觉已经认可和接纳了这些规律,并能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主动运用。

第二阶段的系统学习,主要是进一步丰富运算律的现实背景,经历探索运

算律的过程,理解 5 个运算律的运算意义,并能用字母表达,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运算简便,同时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加深对意义的理解和进一步拓展应用阶段,也就是在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中直接应用。在整数中发现的一些运算的定律,当数域扩大的时候,严格地说应该进行重新的证明,但小学数学中一般不展开

严谨的证明。但是为了对后续学习保持思想的一致,应该在使用规律之前做一

点说明:如乘法交换律也是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计算,可以举例说明,算式、

画图表示更为清楚。

运算律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运算律本身的意义,应用运算律探索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运算进行简便计算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所承载的课程目标有哪些呢?

基本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算律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掌握基本的简便运

算方法。

数学思考方面: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交流。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三、运算律内容主要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恰当地选择好学习起点问题,让学生经历提出与发现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般有两条路径:从现实问题出发,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中抽象出运算律的等式;另一个就是数学问题的起点,直接从抽象的算式

入手,获得运算律的等式。北师版教科书就同时有这两种思路的编排,如:学

生已经积累了关于运算律意义和简便运算的活动经验,而且加法和乘法的交换

律和结合律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时,可以直接观察已知算式的特点来引

入新知识的学习;而乘法的运算律比较复杂,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建议以

现实为起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不一定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要以现实问题为起点,也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直接从数学问题入手,不能僵化。其次要强调的,无论怎样引入,都要给学生

提供可观察的算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等式的特点,初步发现规律,然后尝

试着自己举出例子,来确认规律,然后通过归纳法,总结发现,提出规律。因

为一般的定理都要求证明,但是小学生严格的演绎证明是有一定困难的,一般

是采用归纳法,进行合情推理,从而经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积累推

理的活动经验。

(二)充分运用生活实例或直观模型,解释和理解运算律的含义

在前面学习四则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都让学

生结合算式编故事,这是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对运算律的理解学习同样适用。在总结出规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算式,让学生结合起来,解释等式为什么是成立的,也可以直接给具体运算律的表达式,让学生编

故事,也可以给一些直观模型,如两个长方形的电子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

分配律,很多个小立方块组成的大一点的长方体,可以帮助学生解释乘法结合

律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加深理解。

(三)简便运算以解决基本问题为主,降低学习的难度

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但不是运算律价值的全部。《标准》强调掌

握“比较”的运算技能,不要拔高要求。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简便运算的方法,问题大都符合运算律的基本形式,可以直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主要目

的是培养学生简便运算的意识,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算式,由于应用运算律时要进行等值变形,过程比较复杂,也需要一些技巧,学

生往往容易出错。因此,教科书把一些简便运算的变式问题,拓展问题编排在“?”里,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很多试题一般能按照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计

算就可以,这样,能减低简便运算的学习难度,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减轻

学习负担,增强学习计算问题的自信心。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述,更强调用字母表述规律

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表述起来比较麻烦,有部分学生是心里明白,能发现也能应用,但是不一定能简练概括意义的内容,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就行了,不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更不要求背诵。强调用字母代替数,写出发现的规律的字母表达式就行了,因为这也是一个由具体数值计算到符号表达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完成由几个特例的共性特点归纳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简练清晰地提出问题。在体会符号简洁美的同时,感悟归纳推理的魅力。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

“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内容分析与案例 《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中关于运算律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探 索并了解运算律(包括加法的运算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 对加法的分配律);第二,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可见,加法和乘 法的运算律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标准》中安排运算律内容的意图 《标准》中安排这个内容的意图,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交流讨论,理解它的 价值。 (一)有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见, 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是学习减法和除法运算的基础。运算律是指运算过程中, 被事实所证明的四则运算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对四则运算意义本质的 理解。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无论在运算过程中是交换加数的位置,还 是改变运算顺序,仍然还是求和的并集运算,所以这样的变化,都不会影响计 算的结果。乘法分配律(a+b ) × c=a × c+b × c 变化后的算式与原来算式相比,变化很大:步数增加,运算顺序改变,但是为什么结果不变呢?有的学 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因为 a 个 c 加上 b 个 c ,就是 (a+b ) 个 c ,所以说学习运算律,在理解形式改变了,而结果不变的道理时,会进一步加深对加法 和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 (二)有助于对运算本质的理解 在第二阶段安排这个内容,一般教科书都安排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后面,也 就是在突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后来学习运算律。因为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则,一般运算如果不遵循运算顺序的一般规则,将会导 致错误的结果,而运算律虽然改变了运算顺序,但运算结果并没有改变,这就 是算式的等值变形,即改变算式的形式并确保算式的值不变,这就是运算的本质。所以把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紧挨着编排,能给学生关于“运算”的一个 整体认识,可以使学生全面看待运算问题。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的正确、合理、灵活和简捷是运算能力的主要标志。 其一,运算能力的首要标志就是正确、合理。运算正确和合理,涉及到算 法和算理问题。算法是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也就是依据某种规则 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么计算”的问题;算理,简单地说,就是运算的道理、想法,严格地说,是四则运算的依据,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 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我们有体会,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

表内乘法(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7~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 3.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三、单元特点 与第四单元基本一致。 四、具体单元 1.7的乘法口诀 例1的单元思路与前面6的乘法口诀相同。只是右边乘法算式中第二个因数要求学生填出来。 练习十六中除了安排一些用口诀计算的题目以外,还安排了一些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7的乘法口诀的题目:第1、4、10、13、14、15题。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倍”的概念;例3,通过操作教学怎样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4,脱离实物操作,借助于形象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学生的操作使学生看到“1个4根”“2个4根”“3个4根”的关系。教材直接用描述性语言说明“倍”的概念:“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例3 让学生摆出2个圆片的4倍,通过操作,使学生建立起“2的4倍”与“4个2”关系的表象,转化为已学的知识,用乘法解决。 例4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借助线段图表示图意,帮助学生理解“7的2倍”,线段图本身也有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扫地学生的线段图与7个人的形象图相结合,说明这一段线段表示7个人,擦桌椅学生的线段图就脱离了形象支持。 (3)计算时,教材用两种方法解决“2个7”,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计算,如加法。 3.8的乘法口诀 (1)例5的单元与前面一致,只是用数轴代替列表,用形象的方式得出同数连加的结果,同时渗透数轴的思想。 (2)练习十八中也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第15题,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意义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计算“每桌有多少人?”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还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4.9的乘法口诀 (1)例6的单元与例5一致。 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的规律,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这些规律(十位数逐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1.复习背诵1--6的口诀。 我们已经学过那些乘法口诀?请大家背一遍。 2.电脑出现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 师:小朋友们,请看屏幕。(电脑配音:大海大海,像只摇篮,摇过去,白帆点点,摇过来,鱼虾满船。) 师:小朋友们,你看,这么多帆船把大海点缀得多美呀!像这样的一艘帆船还可以用几个三角形拼成了。 二、合作探索,总结规律。 1、合作探索,试编口诀。 (1)师:摆一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如果摆2只、3只、4只、5只、6只、7只小船呢?请你填在书上第70页的表格里。 小船的只数 1 2 3 4 5 6 7 三角形的个数 (2)指名汇报,板书。 (3)学生回答时老师谈话:2只船要几个三角形?生:14个。师:14是怎么算出的?生:7加7等于14。师:7加7是几个7相加?生:2个7相加。(板书:2个7相加)........ 从上面的表格中,你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21里面有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7个7是()?

(4)算三角形的个数时,你想到了什么?(7的乘法口诀)怎样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5) A、1只船是7个三角形拼成,所以只需要1组7块三角板就拼好了,(板书:1个7)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1×7=7) C、3只小船要几个三角形?21是如何算出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个7相加。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3×7=21) ………… 交流完后全部校对表格,看看哪些同学全部做对。 (4)师:你能根据这几个7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吗?请前后四人为一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要求:每组组长安排每位同学要编哪几句口诀,编完后用黑水笔记录在小纸条上,一张小纸条上只写一句口诀。 (5)完成后,请一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所编的口诀。 交流时提问:你是根据哪一个算式编写的那一句口诀。 展示完后若顺序不正确的,继续提问:这些口诀正确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让全班排列顺序。 师:下面的同学你们编对了吗?请大家在桌面上从小到大排一排这些口诀!并齐读自己编写的口诀! 2、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师:为了迅速计算乘法,我们编出了口诀。老师也编好了,老师的第一条是什么? 随意出示一句口诀(不公布),让学生猜一猜,若学生猜错了,就用“大一点”,“小一点”,“大多了”,“小多了”等形容词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手中的口诀! 第二条呢?………(让学生自主地巩固和熟悉7的乘法口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你发现“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呢?有7句,前一个乘数是1、2、3……后一个乘数都是7,每相邻两句之间都相差7。 师:如果我忘记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那怎么办?如果忘记五七三十五呢? 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请你谈一谈。(师生互相交流。) 师:那三七二十一这句话谁有好办法能记住呢?(生答)

五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5的乘法口诀”52页 教材简析 教学主要内容: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材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教材编写特点: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首先编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然后是5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作为口诀教学的起始课,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编制规律,为2、3、4、6的乘法口诀编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向我们呈现了生动形象的福娃图,并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为从乘法的意义出发,进行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在问题之后教材将5个5连加的计算过程依次呈现出来,并用箭头表示累加的过程,由学生在方框中填出得数,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得数的由来,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最后,将点子图(乘法的矩形模型)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用点子图为乘法口诀赋予直观意义,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体现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第二题由人民币图列出算式,并应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得数,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的价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口诀的记忆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如何编制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学习前两句的基础上尝试独立创编其他三句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达到熟记成诵,应用自如。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通过记忆口诀,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探究、比较等活动积累编制口诀的经验,提升数学思维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4.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难点:在编写、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微课 教学设想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列出乘法算式,本节课采取“扶----

笔算乘法(连除问题)说课

《解决连除问题》说课材料 龙海乡雨古小学郭华丽 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3页的内容。 说教学目标: 1、通过两步计算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3、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说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说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让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导入课题,按照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2、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通过阅读与理解 ----- 怎样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 3、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都是在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通过提问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得到同样的结果。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今天我们学的解决问题与上次课学的有什么不同吗?通过提问让生扑捉到解决问题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课题。) 6、通过及时练习检查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7、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说板书设计: 解决(连除)问题 阅读与理解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60÷2=30(人) 3×2=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10(人)60÷(3×2)=10(人)回顾与反思因为都是在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 多少。 每组10人,3组30人;每队30人,2队60人。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doc

对《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 “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口诀”只是单纯为“计算”而存在的。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了他们建构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得以充分显现,但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价值”却遭到严重抑制。通过观看《7的乘法口诀》这一节录像课,强烈地感受到该课对“乘法口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 课堂实录 ]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课件出示:森林背景下的“白雪公主”和七个拿着气球的“小矮人”。)师: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她是谁呢?她还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1: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师: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合)1,2,3,4,5,6,7。(课件在每个小矮人下方出示相应的编号。) 师:每位小矮人手上还拿着一个气球。(课件在前三个气球中分别出示“7”“14”“21”)请同学们看看,这三个气球上的数是怎么样排列的? 生2:每一次都加上了7。 生3: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4: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2个7相加,生三个数是3个7相加。 师:接下去几个气球中的数该怎样排列呢? 生5:21接下来应该是28。 师:你怎么算的? 生5:21再加上1个7就是28。(课件在第四个气球上出示:28。) (紧接着,后面三个气球上的数“35”“42”“49”也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了。) 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49里面有

几个7?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屏幕上的这些数都跟哪个数字有关系呀? 生:(合)7!(教师板书:7) 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数,说说1个7是7,2个7是14…… (学生齐说: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师:如果今天我们要学乘法口诀,老师知道你们肯定能猜出来是学—— 生:(合)7的乘法口诀!(教师完善板书:7的乘法口诀) [ 评析: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引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节,有效的引领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氛围中生成探究材料,通过气球图上出示的数字,按规律找数,感知口诀原型,激发了学生编口诀的欲望。在这个环节中,课堂数学获得了“邀请”(情感层面)和“感知”(认知层面)双嬴。]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师:大家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生:(合)能! 师:老师相信大家!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并请组里的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口诀写在白纸上。你们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好不好? (学生开展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巡回指导。) 师:请告诉老师,你们编了几句口诀? (学生汇报,结果显示所有的小组都编出了7的口诀。) 师:大家都编出了7句,真能干!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编的口诀? 生1:(把写有口诀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汇报)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师:同意这个小组编的口诀吗?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案

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口诀,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编制5的 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3、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敏捷 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用口诀求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摆、说算式。 任意摆,每行摆几个,摆几行都可以,但每行摆的个数要同样多。摆完后说一说一共摆了多少个,怎样列式。 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加法算式的改成乘法算式。 (2)读下面的算式并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 3×4 5×2 2×2 4×2

(3)填空 ()个()()个() ()×()()×() (4)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用乘法计算的确很简便。那么这节课我们就 来一起学习乘法口诀,它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想学 吗?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列式计算。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①一盒福娃有多少个?(5个) ②几个5相加?(1个5)(课件演示从一盒福娃渐变成点子图) ③1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1×5=5或5×1=5) (2)出示两盒福娃。 ①两盒福娃有多少个?(10个) ②几个5相加?(2个5)(渐变成点子图) ③2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5=10或5×2=10) (3)按照上面的方法,用乘法算式计算出3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

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1.怎样简便怎样算 (40+8)×25 125×(8+80)36×(100+50)24×(5+10)86×(1000-2) 15×(40-8)(25+16)×4 (25+6)×4 (60+4)×25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24×49+24×51 18×19+81×18 13×25+17×25 78×99 63×104 56×10152×102 125×81 25×4131×99 42×98 29×9985×98 125×79 25×39 83+83×99 6×56+56×94 99×99+99 75×103-75×3 125×81-125 91×31-91 125×7×8 32×4×25 25×58×4 25×9×3×4 678+591+409 125×64×25 25×25×16 72×125 357+288+143 812+197+188 25×24 99×28+28 973×5×2 125×897×8 2×125×8×5 195×25×4 99×83 7×75-7×25 88×27+27×12

2.列出算式,并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77的25倍与4的乘积是多少?②142与8的乘积再乘125得多少?③32乘17的积加32乘83的积得多少? 3.运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 ×______)×32 (28+25)×4=_____×4+_____×4; 15×24+12×15=_____×(_____+_____) 6×47+6×53=_____×(_____+_____); (13+_____)×10=_____×10+7×_____ 4.在□里填上“>”、“<”或“=”。 ①73×54□54×73 ②(75×76)×74□75×(76×74) ③87×53□87×52 ④80×90□8×(10×90) 5.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9+9+9+9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9()②7×25×4=7×(25×4)只用了乘法结合律() ③求和只能用加法计算()④2×3=6这个算式中2和3分别叫做积6的因数() ⑤几个数相乘,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不变() 6.根据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 49+ =73+49; ②37×28=×37; ③55+136= +55; ④61×=44×; ⑤(74+39)+61=74+(39 + ); ⑥25×(4×18)=(25×4)× ⑦ 167+256+333=256+(+333); ⑧15×12×6=12×(×) 上面8道题中,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只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既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又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7.应用题。 ①一台缝纫机6小时可加工服装48件,要用5台同样的缝纫机加工400件服装,需要几小时? ②一个盒子能装12支钢笔,每支钢笔3元钱,买这样的钢笔5盒共用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③一件毛衣95元,一件呢大衣325元,现在各买4件,买呢大衣工比买毛衣共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 ④一服装店一天卖出70件运动服,上午卖出20件,每件运动服78元,问下午卖了多少钱?(用不同方法解答) ⑤两个车间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平均每人加工185个,第一车间有75名工人,第二车间有80名工人,两车间共加工多少个零件?(用两种方法解答)

6的乘法口诀及案例分析

6的乘法口诀及案例分析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 谁料!话音未落,便听见了那爱表现的声音: “我知道!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嘘!老师在看你呢!”一旁学生连连提醒。 当我的目光与他的目光相遇的一刻,他下意识地吐吐舌头,停止了继续讲话, 葛旭————他是班上同学们公认的“调皮大王”,他读过二年级,这内容肯定早就学过了。此时我发现:孩子脸上的神情变得那么无奈。轻轻的,我有点于心不忍。 “都会了?”带着一丝疑惑,我开始问道,“哪些同学已经会背6的乘法口诀了?” 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刷刷刷”地举起来。 我一数!“哇,超过一半”“这可怎么办?讲,还是不讲?”心底升起一串长长的问号。“讲,多数会了,不讲,又不合适。怎么办?”我的脑海里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几秒钟后,我稍稍思索,问道:“有谁愿意站起来大声背一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声音虽然不大,但却足以让每一个人都听见。其他的孩子似乎也跃跃欲试。 见此情形,新的疑惑又慢慢产生:“这么熟练的背诵,是否是真正的理解了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亲切地问。 “是我爸爸教我的”“我以前学过了”“我和妈妈预习过了。” 看来早有准备,这是个好现象,“不错,能提前预习,是个很好的习惯。可是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含义吗?”一时间,教室里变得十分安静,许多同学纷纷变得一脸茫然。“比如二六十二,就是二个六是十二。”有一个同学举手了。 “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还是请王新月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吧?” “我觉得,二六十二就是2个6相加得12,三六十八就是3个6相加得18,四六二十四就是4个6相加得24……”不愧是“学习大王”。看着有些同学似懂非懂的表情,我鼓励着说:“你们能听懂吗?这样吧,我们一起用学具摆摆,再次证明一下吧。” 于是我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数出6根小棒来摆图形,想摆什么就摆什么。 话音未落,一个个就兴致勃勃地忙活开了,互相交流着: “我摆的是田字。” “我用小棒摆了小雪花。”

5的乘法口诀(9)

5的乘法口诀 个人物?【孙悟空】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本领大】师;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段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大家想听吗?这个故事里面隐藏着数学问题,听完故事可要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吆。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有一天,孙悟空师徒在途中遇到好多妖怪,他们都对付不过来了,怎么办呢?他眼珠一转想出了好办法,他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出5个猴子,,他又拔下一根又变出5个猴子,他一连拔下4根毫毛,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老师的故事讲完了,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孙悟空一共变出多少个猴子】师;谁能算出孙悟空一共变出多少个猴子?[5+5+5+5+5=20]你是怎么想的? 能列成乘法算式吗?【能5*4=20或4*5=20】你是怎么算5*4=204*5=20的? 老师再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个外国男孩来中国,看见中国小朋友在做乘法题,就要和中国小朋友比比是做得快,当外国小朋友做到一半时中国小朋友就都做完了,他不服气,又找一个中国小朋友来比,结果还是一样,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中国小朋友,你怎么做那么快呀?中国小朋友说;我有一个法宝呀。大家想知道这个法宝是什么吗?【想】师;这个法宝就是乘法口诀。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二【、讲授新课】同学们喜欢梅花吗?老师带你们去梅花园看看好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看,梅花开得漂亮吗?同学们数一数一朵梅花有几个花瓣?一朵梅花有5个花瓣,是几个5?师:1个5 用我们刚刚学习的乘法该怎么计算呢?板书【5*1=5 1*5=5】师:真棒看梅花又开了一朵。现在有几个5呢?2朵梅花有几个瓣呢?怎么计算呢?那么3朵、4朵、5朵梅花有多少个花瓣你会算吗?为什么5个5只能列一个算式?请你读一读这些算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乘法口诀好吗?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第一组算式中两个因数是几和几? 师:对,因数都是1和5 ,因为1比5小,我们习惯上就把小的放在前面,写上一五(教师板书一五)得数是五,我们就写得五(教师板书得五)。这一句乘法口诀是由两个乘法算式总结出来的,所以用一句口诀就能计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也就是一五得五对应着 1×5=5 5×1=5请你读一读这句口诀。学生读口诀。师:(指 2×5=10,5×2=10)这两个算式,因数是2和5,我们把谁放在前面?为什么?生:2,因为2小于5,小的放在前面。师:(板书二五)得数是10,我们就写上一十。(教师板书一十)学生读口诀。师:这句口诀对应着哪两个算式呢? 生:2×5=10,5×2=10

3《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一、我会填。 1、运用运算定律,在横线填上合适的字母、图形或数字。 a b c b ??=??★×(▲+■)=★×_____+_____×■()____(____) ++=++?=?+?1243576(________)35 a a a 303__________ ??=??103289772(___97)(___72) +++=+++25434(____4)____ 2、直接写得数。 37-12-8= 125×8×3= 22×3+2×22= 42÷7÷6= 16×100÷2= 15×4÷12= 99×8+99= 33+20+67 = 70+25×4= 3、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60÷4×5○160÷(4×5) 30×40÷24○1200÷4÷6 860-65-35○860-(65-35) 25×16×125○(2×25)×(125×8)(16+24)÷8○16÷8+24÷8 100÷(20+5)○100÷20+100÷5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 1、579+165=165+579 ……………………………………() 2、99×38=100×38-38 ………………………………………() 3、15×6÷15×6=90÷90=1 ……………………………………() 4、37×103=37×100+3 ………………………………………() 5、439-(39+238)=439-39+238=638 ………………………() 6、19×53+53和62×71-62都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7、231+155+469=155+(231+469)=855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2-75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内容。从教材的整体编排上看,本节课是建立在《表内乘法一》中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口诀第二阶段的学习,所以不能简单的重复第一阶段的学习,应从形式、内容上都进一步延续和扩展。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感受口诀的来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小组合作,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知识迁移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并在计算的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总结口诀——发现规律——应用提升 【教具准备】PPT课件,苹果树教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导入。 1.师生课前交流。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想要吗? 2.看视频激趣导入。(播放《白雪公主》视频片段)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哪些人物?(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师:(配合PPT图片)童话世界里有七个小矮人,天上有北斗七星,彩虹有()种颜色,一星期有()天,瓢虫身上有()个黑点,七巧板有()块。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7有关的事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熟悉的动画人物引出与7有关的事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进而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自然流畅。】 二、引导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 1.引导示范,编写口诀。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小小七巧板,变化真多端。看,这像什么?(逐一播放演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让学生说说它的样子。) 师:摆一个图案需要用7块板,摆2个图案需要……就是2个7,是14块,2个7是14也可以用哪个算式表示? 生:用2×7=14和7×2=14表示。 师:照这样摆一个图案用7块就可以用1×7=7和7×1=7来表示。

5的乘法口诀(3)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看杂技--表内乘法(一)》5的乘法口诀,教材第2~4页。 【课标要求】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表内乘法。 【课标解读】 基于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能口算5的乘法。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学习5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变成法口诀,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差。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教学:一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游戏,编口诀,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二小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言语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色彩艳丽、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我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初步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激趣导入、创编口诀达成目标1。 2、通过创编口诀、感悟口诀、深化口诀及拓展练习达成目标2、3。 3、通过检测题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教学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有一天,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孙悟空多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本领,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加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故事《西游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现在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起合作。用你的小手表示:5、10。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么办?小组合作呀。下面就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 提问: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2、出示图片:小朋友的手很可爱,老师特别喜欢。瞧,老师画出来了。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 4、说一说: ①1只小手几个手指?5个手指,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5×1(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1×5=55×1=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板书在两个乘法算式之间)。 ②两只小手有几个手指?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 5×2=10 2×5=10 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讲解: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小学数学_笔算乘法(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笔算乘法 解决问题(连除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 解决有关问题。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有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师: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生:1.阅读与理解。2分析与解答。3,回顾与反思。 出示“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你能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答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4: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阅读与理解 师:请同学们自读例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师:怎样分析与解答呢?题目中出现了几个数字。(3个数字) 生:、、、、、、 师:要解决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生:、、、、、、

师: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做完后可以互相说一说。叫解法不同的人去板演。 2、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 1)先求平均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2÷3=10(人)答:每组有10人。 师:请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60÷2=3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0人。 师:这30÷3=1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每队30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0人。再次讲解一遍: 师: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也可以理解为、、、、、。 生:也就是把60人平均分成2份用除法计算师:每队平均分成3组。还可以怎样理解?生:也就是把30人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子的孩子。 方法二: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先求出要将60人一共分成多少组。 1)先求一共分成几个小组:3×2=6(组)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答:每组有10人。 师:这3×2=6(组)表示什么意思? 生: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60人一共可以分成6组。 师:综合算式:60÷(3×2)=10(人)中3×2为什么要用小括号? 生:必须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组。 师:这60÷6=1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60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组10人。 师:你真聪明,会想到这种方法。师追问为什么两个算式单位不一样? 师:每队平均分成3组,一共分成2队,那么就是2个3所以3×2=6(组) 一共有6个组,再将60人平均分成6个组,所以60÷6=10(人) 3、回顾与反思: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合肥市锦城小学罗文君【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想想做做” 1、3、5、7题。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三角形摆成的小船图案,让学生依次计算摆2-7只小船各要用几个三角形,并用填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别得到几个7连加的结果,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有序排列的“几个几”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想一想”让学生应用自主编出的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题,教材在安排这些内容时,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教法建议】 本课主要采取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的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发扬教学明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合理应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基本上已经掌握乘法口诀的格式与编写方法,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法建议】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写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说、敢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问题并借助加法计算的和,编出7的乘法口诀,记忆 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得数。 2、使学生经历编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比较熟练的掌握编乘法口诀的方法, 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积累编乘法口诀的经验;培养记忆 和应用口诀的初步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编口诀,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态度、 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继续体会乘法口诀的结构和规律,感受 乘法口诀在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初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 值。 【教学重点】 编制并记忆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一定的方法帮助记忆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Smar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情境导入 假日里,有7位小伙伴相约去大海对面的小岛上游玩,他们怎么去到对面呢?(小船)今天这艘小船很特殊,我们一起来看看。(显示七彩小船)它是由什么搭成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小船用标记) 2.出示表格 搭1 只小船用7个三角形,2只呢?(14个)你是怎么想的?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是怎么算的呢? 那如果有3只船、4只船、5……呢?你们会算吗?请打开数学书到第70页,完成例1的表格。 3.交流表格数据

《7的乘法口诀》重难点妙招设计单

《7的乘法口诀》重难点妙招设计单 《7的乘法口诀》是二(上)书本70页例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利用题组来沟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1—6的乘法口诀,学生对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也已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加之教材编写结构的雷同,这些都为学生独立自主编制7的乘法口诀作了良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与前面口诀教学的模式基本雷同,口诀的编制对学生来说虽是重点但已不是难点,因此,这节课把重心放在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设计新颖有趣、贴近生活的习题引导学生巩固运用。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1.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 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自主编写了7的乘法口诀,体验成功的快乐。 2.主动探究,自编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根据三角形的个数算,再写算式,最后自编口诀。通过向全班展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让学生熟记了口诀。 3.利用规律速记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和生活常识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4.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渗透一个星期有7天、算电子琴的白键个数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自己手掌的手指、国旗上的五角星和2008年奥运会福娃图,初步感知几个5的含义,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已有学习2~4的乘法口诀经验,所以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口诀的意义、来源和用途。在写乘法算式时和编乘法口诀时,带着学生解决了一个,剩下的留给让学生完成,增加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独立学习的让他们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口诀的意思。但是在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接下来,我自己就这节课的不足做一个反思。 一、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样的理念是理解得很透彻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却比较难以把握。在本节课中我的课堂就不够开放。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时,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图来自主完成,而我却引导着学生一个一个的看。其次在写乘法算式和编乘法口诀时,所以应该先扶再放。再次,在完成做一做时,我应该让学生区分一下口诀和乘法算式,加深学生对口诀意义的理解。 二、在练习中几次出现了像“五一得五”这样的口诀,虽然再三提醒乘法口诀一般把小数放前面,但还是有学生错。如果在写乘法算式时,直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在给这两道乘法算式编口诀,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句乘法口诀一般能解决两道乘法算式。 三、记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我在记口诀这个环节中,只

是让学生单纯的背,没有侧重口诀记忆的方法。要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有快有劳的记住口诀。 四、要讲究课堂效率,课上要做到精讲,最后在练习题的安排上,要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同的出示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 五、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本节课中我虽然在最后总结时提了一下,但不够突出。最好能把这个环节提到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