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贞吉在内江的文化遗迹

赵贞吉在内江的文化遗迹

内江师范学院——罗达.泽金

赵贞吉(1508-1577),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市人,明代文学家。6岁时他即可日诵书一卷。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二十九年擢右春坊右允中,改国子司业。时鞑靼部

兵临都城,以势挟贡,贞吉力主督兵退敌,反对“城下之盟”由是忤严嵩,又触上恕,因遭延杖,谪广西荔波典史。历徽州通判,南京吏部主事;四十年入为户部右侍郎。因直行而不附严嵩,被罢官。

隆庆元年(1567年)方起为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屡迁南京礼部尚书,入直文渊阁,寻加太子少保。

见严嵩、高拱等横行无忌,上书请归。隆庆四年(1570年)因与权臣高棋矛盾日深,退休回乡。赵贞吉两

次还乡期间,均于内江县沱江之畔筑庐讲学,此地因而得大洲坝之名,今之内江市大洲广场亦得其名。历

史四年(1576年)卒,谥文肃。享年六十有九。

明无名氏编有《赵文肃公年谱四卷》,《列朝诗集小传》、《明史》等有传。贞吉博学高才,与杨慎、任瀚、熊过合称明代西蜀四大家。钱谦益称其“刚忠英伟,称其气貌。议论慷慨,有孔文举苏子瞻之风。身任

天下之重,百拆不回。”又评其文学云:“公为诗骏发,突兀自放,一洗台阁婵媛铺陈之习。其文章尤为雄

快,殆千古豪杰之士,读之犹想见眉宇。” (《列朝诗集小传?赵宫保贞吉》)。其著有《经筵进讲录》二卷、

《赵文肃公文集》二十三卷、《赵太忠诗钞》六卷行世。

内江,古有〝文献名邦〞之称,自设县汉安”而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文化积淀的积累与人文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繁荣,离不开士人们的智慧与辛劳,在这些士人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又莫过于明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在内江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有关他的文化遗迹也相当的多,几乎覆盖内江东西两乡和内江城里诸多著名景点。今天,我们道及赵贞吉,缅怀这位乡贤前辈,游历有关他的这些景点,其景历历,其情浓浓,情趣盎然。

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位先贤的脚步,捧诵着他的诗卷,在他的吟唱与叙述中,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探寻、观览有关他在内江的文化遗迹。

在赵贞吉的诗文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情和爱,涉及得最多的地方,莫过于他的故里碑亭湾。

碑亭湾,位于内江城西约二十里,它前临沱江碧波万顷,隔江太平坝平畴百亩,松冈如画为屏,湾后,三堆巍巍耸峙,五峰环抱似障。整个地形,水环山抱,地美峰青,不失为一个绝美的农耕与安居之所。自宋初以来,赵氏族人,就世居于此,英才辈出,家声显赫,有“西蜀第一家”之称。据“赵氏族谱”所载,在这些赵氏族人中,赵谟,封薜国公;赵英,赠太师,封郑国公;赵之礼,赠太子太保,封齐国公;赵存,赠太师,封齐国公;赵雄,赠太师,封魏国公,拜右丞相……

赵贞吉就出生于这个世家,并出生、成长,最终归隐在这里,碑亭湾为的生老之地。

总而言之,这碑亭湾,既是赵氏族人的世居之地,也是大多赵氏英才最终归隐与安葬之所,因而,就地名沿革而言,有史可查的,在古代,就有进士湾、少子坪、佳城湾等先后称谓。对于这“碑亭湾”之今名,源于明朝万历初年,因其地曾建有“碑亭”之故,而得名以至于斯。

在碑亭湾的河湾口,成渝公路边,现存祠庙一座,初名“赵公祠”,后名“文峰庙”。《内江县志》、《赵氏族谱》均载:“赵公祠,文曲峰下,明敕建,春秋祭祀大学士文肃公赵贞吉”,建于明朝万历初年,其后曾多次扩建、复建与补修,而“文峰庙”的得名,源于庙坝内的“文曲峰”碑。

据相关史料所载,明朝万历元年,四川巡抚曾省吾(字确庵),平定戎叙都掌蛮乱,奏凯而回。过内江,专访赵贞吉,并持弟子礼,后随赵贞吉畅游诸名胜,憩于三堆寺,曾确庵慨然为文肃公题“文曲峰”三大字,并赋诗以记共事。“顷乃檄有司勒石山下”,这所勒之石,就是文曲峰碑。对于这件事,赵贞吉亦为之作叙及步韵题诗五首,附刻于碑阴。

这“文曲峰”碑,高逾丈,厚逾尺,宽四尺余,后建石柱瓦面的碑亭以蔽之。这碑与亭,作为这儿的标志性建筑,一直完存至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这祠庙,现正殿大体完好,配殿、厢、戏楼等于“文革”前后先后拆毁。庙坝中,古碑数块,残缺散乱,殘阳泣血,其景凄然。作为纪念赵贞吉的专属建筑,这文峰庙(赵公祠),大概是唯一幸存的了。因此,在今天,虽然看起来并不很起眼,但却弥足珍贵,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徘徊旧地,凭吊乡贤,敬录他《文曲峰诗五首》之一,以抒今日我们感慨之情。

露布平戎骑满山,

鸟人风角丈人还。

文园卧病人垂老,

拟写穹碑第一丹。

离开文峰庙,穿过铁路涵洞,我们便进入了碑亭湾的山湾之内。在这里,中间有一座缓坡状的尖山嘴,又将这山湾一分为二。左称老屋基或老宅,为赵贞吉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右称新院子,为赵贞吉读书和讲学的地方。在当今,古建筑,大多已拆建改建,尚存部分,大多闲置和残破,几无人予以多少关注。其流风余韵,尚能显昔日辉煌于万一,若能将这些建筑抢救与修复,留作纪念,自然为原汁原味的“名人故居”。“赵贞吉故居”这块招牌,其“含金量”岂可低估,失去了这一绝好机会,再过时日等这些东西都完全没有了,再来谈什么“恢复”既属“岂非易事”,更属涕笑皆非。就在这“新院子”右侧,有大槽土一块,大小约三四亩,土边,存蹲狮一对,据传,这是赵贞吉所建“学堂”之门狮,因而,这块土,又称“屋基土”或“学堂屋基”。

内江,虽然名人众多,但是,综合分析,全面比较,哪个名人,能真正与赵贞吉相较?又有多少“名人故居”能与碑亭湾的名声相较?此外,又有多少“名人故居”具有旧时风格?碑亭湾,作为赵贞吉的故里,新老院子,都存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古遗物,有史可查,有物可证,非常难得,值得相关部门、有关人士以予重视利用与合理开发。

今天,我们考察他的故居和其讲堂书屋,想来,文肃公著编《经世》《出世》二通,主要地方,可能就是在这里,他的诗作《示景儿》、《示台侄》、《中秋次韵》、《种树》等,可能就反映了这儿的生活与这里的景色。我们观此地人风,再来诵读他的《江干口占送陈王二生应贡入京》:

文曲山前花满枝,

太平江水风生漪。

临水摘花送吾子,

春入马蹄随所之。

拳拳之情,溢于言表,“师相”风范,于此可见。

就在这新老宅之间,那尖山嘴头,散置着数尊巨型的石人石马。原来,这里便是“师相佳城”的墓道之所在。沿坡上行约半里,便是一块缓坡状的古坟坝地,当地人世称之为赵家大

坟坝。这儿,虽历经数十年的开垦与蚕食,仍有六、七亩左右。这儿,便是赵家祖墓地。赵贞吉,也长眠在这里。“内江县志”载:(赵贞吉)敕葬三堆山下文曲峰侧。《赵氏族谱》《文肃公坟图》对之载之甚详。这墓,营建于文肃公生前,他对之非常满意,并有多诗道及。

《赵贞吉年谱》载道:“万历二年甲戌,赵贞吉六十七岁,是年,弟蒙吉卒。享年六十四岁,贞吉伤弟之先逝,有迟暮之感,乃于是年卜葬地于“宝峰”,有诗证其事。

这诗就是:《送江阳李生》、《宝峰卜地和韵》、《文曲峰下卜筑新成》。

值得说明的是,这“宝峰”便是那“三堆”之一,碑亭湾后正中那座巍山,其侧,有两个圆圆的小圆顶山互为拱护,总体山形如古元宝状,故名。多年前,这宝峰山侧,有数十尊大小巨石散现于其间,形如顽耍的猴群,惟妙惟肖,因而,当地人又称此山为猴子山。这儿,地距文曲峰三堆寺约一里。后山稳固,周山雄峙,前方开阔,有山有水,有屏有障,极具气象,极得堪與精髓。再从其地形制来看,犹如一只展翅的雄鹰,山下尖尖的长山嘴,为雄鹰的头、颈与利嘴,宽阔的大坟坝,犹如雄鹰鼓张的双翼,坟地处,又如高翘的鹰尾凌虚,活灵活现的,极具勃勃生机。在与笔者的诸多伴游中,很多人看了都不禁连连击掌称绝。连呼:“好地,好地,真正的风水宝地!”,不信,我们再来读《文曲峰下卜筑新成》看是否得其同感:

归来六十七年丰,

筑室初成学醉翁。

水折三江流不去,

山排千髻拥相从,

斋居生白开重阁,

静夜闻和绕万松。

他日鹤回寻旧迹,

武夷山色蒿鱼风。

名人墓葬,属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后辈对前贤景仰、祭拜的精神寄托的所在。这“师相佳成”,“三朝元老忠良墓”、“一代名师理学茔”(昔墓地谕祭碑语),从规模与影响上看,在内江诸多的名人墓葬中,大概无出其右,堪与为匹。今天,若能对它加以修复与管理,使之与周围之景点互为映衬,从而成为一个极为难得,极具潜在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千秋功罪,自有人会评说。

离开赵贞吉墓园,沿着坦直的水泥路左行约半里而达于上行的碑张公路。这儿,便是“文曲峰”故址。十数年的大规模采石开山场,此峰几乎夷为平地,垒垒乱石,丛丛荒草,极显肃杀暮气。再绕残山半里而达山之南侧,这儿,便是名刹“三堆寺”故地。当今,除空旷的坝地外,片瓦无存,几无多少残迹可寻。一方美景奇观,早化灰飞烟灭。

“文曲峰”又名“三堆峰”,《内江县志》载道:“插云参汉,朝烟暮霭,高太和、赵大洲先后栖止于此,巡抚曾确庵题碑尚存”。这儿,“三堆耸秀”为邑中十景之一。其“万古雄峰”曾令多少文人墨客折腰顶礼。“三堆烟云”飘渺变幻,有如佛国仙山。对于那“三堆寺”,《内江县志》又载道:“治西二十五里,明建。势如崇峦,为高司徒少年读书处”。若说乐山凌云岩大佛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话,那么,这三堆寺,则可以说是“山是一组佛,组佛占座山”。况且,其精美程度,远逾乐山大佛。过去,这儿以精美的佛像雕刻,众多的名人题记,大幅大幅的摩崖石刻,绝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享誉久远。山堆寺山门前,有小石山两座,呈覆斗状,两山毕肖。因而,三堆寺又有奇景一个:“山门傍斗”,或称“山门傍斗之胜”。又据《高氏族谱》所载,三堆寺附近,旧时多为高氏业产,在三堆寺内,高姓族人曾设“启文书院”于这里。赵贞吉祖、父,刘养直三昆仲,均师出于这里。“高

司徒读书处”,指的大概就是“启文书院”。这“高司徒”就是名邑人高公韶。其父齐南公东崖先生,就曾先后主掌“启文书院”很多年。邑中时彦俊杰多出自门下,卒后,亦曾葬于近侧,其墓尚存。

赵贞吉归里后,也曾一度讲学于三堆寺,并有诗记其事,笔者窃想,“讲学于三堆寺”大概也是在“启文书院”。他的不少文化活动,也产生在这里。与他产生直接联系的名人就是玉溪公户部尚书张潮,巡按使师绍公卢雍;太和公户部左侍郎高公韶、方伯布政史高世彦;四川巡抚晋都御史省吾曾确庵;乡贤刘养直昆仲等等。因而,表现这里的诗作也特别多,如《宝峰寺口占》、《将之南部次尚书三堆寺韵口占》、《江上三峰歌》、《白坪歌》、《酬刘静轩见贻》等。对于斯时斯景,今天,我们先来读他的《文曲山中与赵行庵文博饮酒》,来体味个中佳趣。

搴芳穿霭扣山扉,

桃花李花开不迟。

劝君数酌将酩酊,

闲听山僮唱竹枝。

另外,还应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三维山”,既是“文曲峰”的异名,又是彼此相连的三座山峰的总称。对于它们,虽然不算最高,其海拔高度也就是四百米稍多一点。三山相较,高程相差均不过数米,凭直观,都差不多高。但它们挺立江干,极显其特别突兀峻峭.旧有“鼎石乾坤”之称.“三堆为天阙”,提的就是它们.据史载和传说,旧形家言,内江文脉,兴与衰,与之攸关。“地灵人杰”,想来,可能也有一定道理。不然,在这周围,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的著名人物;簪缨世家?对于这儿的总体景色,赵贞吉的《江上三峰歌》有所摘述:

白龙天矫鲛鱼肖薄,

鳌口去夜制东溟若,

海上仙人醉露桃,

梦翻三点岚光落。

珊瑚支柱鱼眼红,

皱波髻挽淋漓风。

琅缥岛藏翠寒滴,

鹤翎洒影青围中。

……

今天,三峰存二,不幸中的万幸。凭吊残山古迹,又怎不令我辈唏嘘酸楚,感慨不胜?

离开三维寺,从文峰庙沱江逆行五里,便是史家街。这里,旧属内江西乡安良里。其地名,均出自里中高家。这史家街,为成渝古道上的一个著名大镇,建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街上,旧有六宫一庙之制。高家,为里中望族,自明初至明代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就先后诞生了“十三孝廉”、“七进士”、“两侍郎”、“三布政”、“两总督”之类的人才。在他们中,所曾任的要职,大多带有“史”或“使”之类的职衔。“史家”之名,由此衍化而来。就在史家街的上场口,沱江渡口的对岸,有一短小溪流注入沱江。溪流之右,曾有大寺一座,乡人称为“水口庙”,拆毁于“解放”初年。溪之左,曾有好长一段壁立的峭崖。其间,有三个古洞(实为古崖墓)大而深,干燥敞亮。世人称之为“赵家洞”。《赵氏族谱》载:“赵家洞,史家街渡对岸,文肃公题有‘隐贤岩’中宪大夫景柱祖书”。“其洞,深广数席”。叙及此,值得说明的是,这隐贤岩,仅是幅题字,这段岩壁并不叫“隐贤岩”,真正的“隐贤岩”应在“县西界地尖山沟”,西距这里约十里,地近资中县银山镇地。“隐贤”者何?请看他的《隐贤岩诗》中的相关述及:

闻有称雪翁,不知何代人。

同时偕五老,往来此崖滨。

想乘闭塞运,刮采复吞声。

迹代已茫茫,谁将文字询。

独留三字贤,隐贤崖如新。

牧竖拜知肃,狂夫过寒龂。

我爱隐贤崖,种树护其青。

种罢从五事,归来雪盈巾。

……

由于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地人大规模地开采石材,这里的地形,早已面目全非。“赵家洞”及相关题刻,自然早就不存在了,又一处古迹名胜地也就随之消失。就是那“尖山沟”处的“隐贤岩”,笔者耗了不少周折与功夫,才知“津”之所在,乃现在的“元溪洞”。

离开史家街,沿沱江顺水登舟游行。浩浩江流,形成多个大折弯。翠微深处,水绕山环。船行其间,如观画屏。古志云:“蜀之美景在内江”,如斯,信然。高岩沱,太平坝,隔江相望,形成反差强烈的地形景观。这儿,为唐、宋“安夷军”城寨故址。宋初,赵氏入川四世祖,赵洪,字洪守,任都游奕,曾长期守驻在这儿。碑亭湾赵氏,大概由此始。若是,那么,赵洪,则应为碑亭湾这一枝人的始祖。

再下行十里,沿江多滩,雁阵秋风,芦花飘絮,鸥鹭集翔,松冈倒映为这里的特色。至插剑山,这儿,为县东的水陆要冲。插剑山,以“山插石剑”故名,景观独特。其“剑山映月”为邑中著名景观。插剑山腰,有赵氏十世祖,宋右丞相,卫国公赵雄迁葬墓。文肃公常言:“吾赵氏,为宋宰相,卫国公温叔祖之裔也”。“温叔”,赵雄字也。当今,其墓犹在。

再下行又近十里,便是花滟滩。这儿,为内江唐状元范崇凯故里,山下,有花萼寺,为范状元读书处。附近小龙寺,又称天母殿,尚存部份殿堂,能寻有关范状元遗迹。昔“花萼春晖”为内江十景之一。在这儿,赵雄夫人,勾龙氏迁葬在这里。另外,赵雄族兄,宋状元赵逵亦长眠在这里。明太史,新都状元杨慎,曾赠诗赵贞吉。诗文就涉及这里两位文化名人。“文传庄叔栖云集,赋奏金卿花萼楼。”赵逵,字庄叔,号栖云。有“小东坡”之称。有《栖云集》存世。范崇凯,字金卿,依诏为花萼楼作赋,明皇称为“天下第一”。

小龙溪下,再顺江而行数里,地近新坝,为膏腴之区。这儿,有地名叫“讲堂台”。源于赵贞吉曾设讲堂于此故名。当今,为赵氏另一支人的集居地。由于城市化进程,这儿的人口变动非常大,原住民不多,闲置的空房却非常的多。“人去楼空”用于这儿,非常贴切。“讲堂台”遗迹已早不可寻。那些公存的赵氏族人中,问起赵贞吉,个个茫然,不知所云。常言道:“数典忘祖”。对此现象,我也只能数度苦笑,同样也不知说什么才好。大概也仅能“不知所云”罢了。

“讲堂台”隔江相望,便是“申家沟”。这儿,便是寿溪注入沱江处。稍下处,一山横亘,峭崖壁立如长城状。崖之上下,大小树木,丛杂成林,葱茏俊茂,蔚为大观。稍转一弯,一组庞大的古建群落,赫然于古树名木之间。这便是圣水寺,这寺,初建于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昔时,“圣水灵湫”为内江八景之一。其规模和影响,有“川中第一禅林”之称。据《赵氏族谱》、《赵贞吉年谱》等载:“隆庆五年,辛末,贞吉六十四岁,致仕,抵家,门人请设教于圣水寺”。又据邓豁《南询录》载,就在这里,邓豁向赵贞吉拜门。就是因为赵贞吉的指引,从此,改写了邓豁的人生,造就了邑中另一个奇才俊杰。邓豁之影响,曾波及日本,而至今日,对此,赵贞吉功不可没。

对于寺之建设,他也出力尤多,据史载,他曾捐资建经堂,筑山门,为其题匾、题诗。其子鼎柱,景柱亦步其后尘。当今,相关遗迹局部尚存,存其全貌的如《书圣水岩石》:烂醉崖前抱玉琴,

椎残牛耳忆寒盟。

山谷空响知人忆,

苦负当时一片心。

杨慎之父杨廷和,曾任首相,多次监临文场,因之而成为赵贞吉的座主,赵贞吉也曾拜于杨廷和门下,因这缘由,杨慎与赵贞吉的关系,自然也非同一般。他来内江,与赵贞吉游于圣水寺等地,互有唱和,其诗,多载于相关文籍。据世传,圣水寺山门照壁有幅手书巨字“大国名蓝”(蓝者,伽蓝也,寺庙之谓也)就非常著名,成为赵贞吉对圣水寺最有影响之作。

在笔者对圣水寺的数次考察中,多次发现以前不见记载,也无人道及的名人题刻,如杨祜、默野之类。若更加深入,有关赵贞吉的,也极有可能有更新的发现,甚至,还有可能有新的突破。

在圣水寺隔江下望,江东面,便是桐梓坝,现在,为内江文化教育的重点区域。内江师范学院、内江一中就位于这里。往昔,赵贞吉曾筑别业“狮山山房”、筑钓台“北沜钓矶”于这里。在他的文集中,有不少的诗文就反映了他在这儿的生活与周遭之景象。如《口占课儿学韵语》、《哭亡弟圭洲》、《新置北沜钓矶和答游青泉赠》等。试看其《春望》:杖藜到处立苍苔,

两脚青山老法幢。

飞去白云何处住?

一蓑烟雨下渔江。

中流一艇小微茫,

木末数声春鸟动,

桃花两岸照清江。

从桐梓坝隔江对望,便是城西岛湾口,在这里,有一长山顺江耸峙。其顶,较为平旷,幢幢高楼掩映于巨树烟云之中,其中,一组建筑群落,古色古香,虽经历史的沧桑,仍能辉显昔日的风彩。从外观上看,风火墙面厚重高大,殿脊飞龙腾跃,翘角高挑,贴瓷饰面,熠熠彩光,筒瓦琉璃屋面,有如宫殿气派。粗大立柱,好不气势浑然。这就是吕祖庙,为内江境内最大,也是最为著名的道观。它建于宋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古名“凌风观”、“长生观”。极具传奇色彩。旧传,湖北朱真人,云游至此,修仙炼道,功成,于此飞升而去。著名景观“江心遗剑”、“三寺闻钟”(三寺者,圣水、资圣、西林是也)为邑内称道。这儿,也是邑中相当多的名人常来之处。相关事迹,散见于邑乘、谱牒和各自文集。除此之外,赵贞吉也曾一度讲学于此。有关于这里的诗歌,就有很多首,如《县西化龙山饯万西原佥宪》、《化龙山次朱真人韵》、《长生观讲学示诸生次前韵》。为探巡他在这儿的活动轨迹,今天,我们来读他的《会讲于长生观》,个中趣味,深值赏玩。

“文博钟君设午餐焉。是日也,讲中庸数处,因泛及鬼神性命之蕴。日暮始归,徘徊山顶,踏歌而还。诗以纪之:

春衣初振化龙山,

山下渔矶草色间。

剑影几时潭尚净,

丹留何处鹤重还。

树仍白白红红处,

伴在三三两两间。

珍重同人复同调,

踏歌声彻太玄关。”

一次讲学,能聚诸生七十,人数可谓不少,内江文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其有浓浓诗情画意的教学活动过程,深得我辈向往,值得借鉴。

作为名宦显爵的赵文肃公,致仕归里,本应安度余年,畅享儿孙饶膝的家庭欢乐,但他却将余力孜孜不倦地奉献于故乡的文化教育,提携后进,仅这一点,就深值我辈等钦佩和景仰。

吕祖庙,又名纯阳观,在它的临江侧的山崖间,分布着数个古崖墓洞。往昔,朱真人辈“修仙炼丹”一般就在这里,传说中的“天书”、“江心遗剑”也出自于其中。就在这些崖墓之间,散布着许多不同书体,规模不一的名人题刻。笔者青少年时期,因生计、求学诸因素,不知路过这里几百回,常驻足其下,眺望久之,兴尽始归。今天,这些东西,几乎全被藤蔓、青萝类所覆没,不是相关人士,谁会予以过问与关注。若能清理出来,又会复原一处好景致。当然,吕祖庙,更应恢复、修缮、整理与开放。“人文内江”、“文化内江”不能少了这些东西作支撑和铺垫。

南距吕祖庙约半里,在化龙山腰,发育出一条短短的山冈,这冈,名长乐山,两山相夹,形同石门。“石门锁春”很是有名。往昔,内江又一望族——杨氏,其代表人物杨祜,就建别墅于这里,杨祜,赵贞吉同年好友,字受夫,号丽崖,“嘉靖甲午进士,授行人,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不附严蒿,左迁照磨,转洛令,复入为部郎。寻擢贵州布政参汉,这“楼”名“长乐山楼”。为一文化沙龙式的所在。

杨祜,疏财仗义,广交良朋,其性情,有如梁山泊的小旋风柴进。他呼朋引客,因而,长乐山楼,自然宾客盈聚。赵贞吉,自然是这里的常客、尊者。他也为这里题诗多首。如《讯杨丽崖少参初归》、《饮杨丽崖宅》等。今天,我们再读他的《题水部杨丽崖楼》,看看他们当时的活动。

长乐山高栋宇开,

清江白石照崔巍。

绮疏城外参差见,

云树风前缥缈来。

西浦卷簾晨浴鹤,

东陵迟月夜啣杯。

贮书已是三千卷,

要续江南八咏才。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随着内江旧城的大规模拆建改造,这组古建筑随之被先后拆除,仅存其址,也足堪凭吊。自然环境的古今强烈反差,也够今人玩味与借鉴。

离开长乐山,翻过化龙山,这儿,是入城的玉溪主干道,成天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这儿,过去为玉溪之所在,玉溪,从苏家桥蜿蜒西来,水缓波碧,有如玉带饰缀在内江的山水园林之间,给内江城以亮丽和完善的生态。同时,它又是内江城西的护河,是内江城的一道安全屏障。在这玉溪之阴,内江城西的翔龙山,城南的天马山,两大山系,相交于此,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幽深静谧的U形谷地。这片谷地,古人谓之“象谷”,周遭之山,谓之“香山”。在这里,又有一座唐建古刹名“资圣寺”。其“资山山房”为邑中文人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当今,这里残存的摩崖石刻,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之中,存有由邑人张大千重书的赵贞吉诗碑一通,碑诗载道:

一声何处牧歌来,

万户千门此处开。

识得此中真实意,‘

不知哪地有安排。

今天,在内江城里,这通诗碑,大概是唯一一件有关赵贞吉的遗物了。更何况,对研究张大千早年的书艺与文化活动,也有一定价值,实为难得。

离开资圣寺,沿玉溪路向东下行,约一公里而至西门桥头。这儿,为典型的十字路口,往前转,是桂湖街,这街,长近里多路,特别热闹。为内江重要的农贸市场之所在,时新水果,新鲜蔬菜,干杂山货,禽蛋肉类,腌卤凉拌,应有尽有。内江物产之丰富,商贸这之繁荣,由此可见。这桂湖街,因地处古“桂湖”地而得名。昔“桂湖澄碧”为内江八景之一。在明代,赵贞吉的祖、父两辈,都曾筑别业于此,建书馆,招生徒。因之,赵贞吉也在这儿度过不少时光。他归隐后,也曾一度讲学于此。在这里,他与邓豁山人交往频繁。《南询录》对此有所叙及。另外,在这里,当时的邑中名人各类居所,也集中到这里。如王三湘的“来云馆”

就非常有名。赵贞吉也是常客之一。他有多诗述及。近处,赵氏族人又建有“赵氏宗祠”。在这类场所,对于赵贞吉来说,也不可能没有相应的活动。

稍后,各类机构,为彰显赵贞吉的宏勋伟业,于桂湖街为他建石坊四座。这四坊,名“内翰荣封”、“筹边借箸”、“忠诚辅赞”、“立相代言”。非常遗憾的是,这类建筑,在近数十年里,均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清一色的砖混高楼。当今,对城市文化的“根”讨论,成为国际热点,也是城建焦点。如何守住“城市文化的底蕴”,保住“城市文化的根”,成为一个非常时新的,敏感的问题。内江城,你“根”在哪里?你还有多少“底蕴”和“个性”?笔者常见城中多处大幅横标“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实际上,内江自古以来就是特色鲜明,非常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一座具有丰富底蕴的“文化艺术城市”。然而今天,我们还反而高喊“建设”。显然,在人们的心中,今天的内江,早已不是过去的内江,大概,早已缺失“山水园林”、“文化艺术”。否则,岂不多事。

说到今日内江的山水园林、文化艺术,再来读赵贞吉的《王三湘侍御视内江篆治地构来云馆延客有作次韵》,看看往日的内江是什么模样:

来云馆枕角楼隈,

户有停云覆绿苔。

客同团盖留悬榻,

酒共浮生入渡杯。

华萼岫生樵石路,

桂枝湖霭读书台。

饮余弹彻无心调,

遥指际天双冩迴。

斯时,生态、植被、自然环境、文化氛围、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如清风春水,使人爽然、怡然、欣然,今天,有如此感觉吗?

桂湖街外,旧有两大洲坝,一大一小,沿江近一公里,面积数百亩。大者曰“大洲”,小者曰“小洲”。这“小洲”形如“圭”,又名“圭洲”。往昔,这里芳草萋萋,芦苇茂密,荡汊纵横幽深,雁阵渔歌,极具清野江趣。对于这儿的景之向往与痴醉,赵贞吉两兄弟,分别以此为号,贞吉名“大洲”,蒙吉名“小洲”或曰“圭洲”,这类字号,常见于相关诗文著述。

今天,大洲为“大洲公园”和“大洲广场”。小洲上,西林大桥横江飞架,其面貌,已发生了非常大的改观。

“大洲广场”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广场,在这儿,不仅环境美,天地宽,而且极具文化艺术内涵。白天黑夜,游人如织,各类文体活动,常见风行兴盛。从而成为内江市区最佳的休闲娱乐场所。人气旺、最活跃,较能真正地体现内江市民的精神风貌。

畅游大洲广场,观赏或参与自己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我们怎能不缅怀前贤,感谢他们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发展与繁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是有先辈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正是他们用智慧与辛劳,内江才能有过辉煌的昨天和美好繁荣的今天与高速发展的明天。为达此情,敬读赵文肃公《酬圭洲弟次韵》之末章:

吾家仲子早闻道,

手把长虹作钓缗。

钓出骊珠生海白,

与谁摩顶脱谁巾。

“西林大桥”,像不像“长虹卧波”?算不算今天内江的“骊珠”?再加之上游“三桥”,又岂不是“双虹卧波”?双穿“骊珠”。

昔日大洲坝尾,今天的“大洲广场”的外侧,便是内江城的北渡口。江对岸,素称“西林古渡”。现有古碑为证。渡头之山,苍翠如屏。因之,邑志称之为“翠屏山”。从位置上看,它居于内江城的偏西处,因而,又称为“西山”。山上西林寺,为一宋建佛寺。具有较大的规模。依山就势,它分为上下两组建筑群落。即上、下两寺。今日而言,一般均指上寺。就在这上寺的山门前,昔日照壁一通。正面,有明邑人刘漫正书三大楷字:“紫霞境”,背面,则为赵贞吉手书行草《楞严经咒》偈语数节。遗憾地是,数年前,这一照壁被拆除,而新彻的,虽然耗资不少,但却没有多大价值,文物古迹,名人题记与一般的今人匠作,岂不是天上地下,白壁与顽石?对于赵贞吉这幅题字,它圆润劲键,飘逸潇洒,其书风,不失为大手笔。笔者每每在驻足欣赏之余,心内无不顶礼摩拜连连赞叹:“好书法,好气魄。真是寺中一绝,镇寺之宝,不愧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在笔者对有关赵贞吉文化遗迹的考察中,真正属赵贞右手迹的,仅此一幅,尚无他见。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虽仅占两席之地,也容它不得,拆而建他!“建设”败笔,绝了!岂止仅此。“文化品味”值得当局者真正提高:“打造内江”应以此为鉴!

下寺之太白楼,据传为诗仙李白题诗《送友人》,赠内江状元范金卿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写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

这西林寺,与内江城东厢,即今天河坝街的东林寺,隔江相望,直线距离最多一公里。这两寺,古人称为“内江双林”。其“双林晚眺”为内江八景之一。前人多有咏述。这些地方,也是赵贞吉重要的文化场所。在他的诗文中,有多诗道及于此。如《观涨次韵示鼎儿》:潦水势争下,西林北渡偏。

已闻声撼地,犹畏浸稽天。

舟楫非吾事,江湖兴独怜。

东山丹室迥,何日抱琴眠。

所谓“丹室”,寺侧江干,“鹭澜洞”之谓也。实际上,这是一组古崖墓群。它以相当多的古名人题刻而著名,是内江又一处书法文字艺术宝库。今天,它已成为内江的一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格,比西林寺还高。“鹭澜洞”的山上,称“圆山子”,为今天“张大千纪念馆”的所在地,内江又一处文化艺术殿堂。

当今,西林寺以美丽的园林、森森的古树、宏伟的殿堂、精美的雕塑、多姿的匾对书艺、琳琅大观的名人字画、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而吸引着众多的游人。江山多娇,人更俊杰。

从西林寺下山,沿着宽阔的东桐路顺江下行一公里,有一溪名“海棠溪”,其溪畔,有“福都商厦”、“大千广场”。有崇楼丽构的“大佛寺”。附近,有古迹“七孔子”(实为崖墓群)、“挂榜山”和大幅的名人题刻。著名传说“七孔照沙洲,长江日夜流”指的就是这里。就是在今天,这个故事,仍有不少的人把它讲述极为传神,津津有味,吸引着不少听客。

大佛寺的另一侧,有“降福山”,山上有“龙洞观”,其胜景“龙洞朝云”为内江十景之一,名人多有题咏。龙洞观下,古称“相机岩”,其得名,源于赵雄其子赵相机捐资募众修大路。据《内江县志相机岩记》所载,南宋时期,这儿一带,临山伴水,路途艰阻,路面崎岖,每逢下雨,泥泞烂路,更是难行,然而,这里又是昌普二州到内江,下沱江的要路官道,车马行李,自然非常的多。由于这段路的窄而险,经常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天长日久,而成为内江一大险阻烦难。赵相机,秉承父风,慨然捐出巨资,募众开山筑路,并用巨石铺道,以成坦途。由之,路人称便,行者为安,世人德之,题碑命名,以传久远。

降福山下,东兴场侧,相交于挂榜山,并在这儿,形成一处凹形谷地。因有两山如凤展翅之象,古人名这处谷地为“凤窝”。它为海棠溪的源头,即名“海棠溪”,溪畔,在一度时间内,一定海棠不少。今天,仅闻其名,就觉得有不少的诗情画意,大有美不胜收之感。

“凤窝”附近,旧有数大奇石,非常有名:“圭名”、“印石”、“纱帽石”,据形家言,旧时,内江做官的多,做高官的多,就是沾了它们的灵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之说,是否同出一辙?

这“凤窝”,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属赵氏族人心目中的“圣地”。为彰此,他们特请乡贤名宦大司空刘望之楷题“凤窝”二字,竖巨碑于此,并曾将族谱一部永贮于下而成惯例。因为,赵家之先人,很多都卜葬于此。据那《赵氏族谱》所载:“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弟蒙吉移居凤窝”。显然,这儿,一度成为赵蒙吉居所。兄弟情深,赵贞吉不可能不常来这儿,不可能没有相关的文化活动。据史载,南京国子监祭酒,曾任过督字史的姜宝,为赵贞吉挚友,赵贞吉陪他游此,周遭景致,令他心仪往之,欣然以此名号。从此,“姜凤窝”之名,随着他的文名而扬古今,赵贞吉亦有诗记其事。

今天,由于东兴城区的改建,扩建,海棠溪、凤窝、圭石、印石、纱帽石都不复存。代之以高楼、商厦、街市和居民小区。旧日郊野,早成为闹市宽街。

距挂榜山仅咫尺地,便是东兴镇的水码头。东兴镇,俗名“东街子”,现为东兴区政府的所在地。这里,以国家优良猪种“狮子头”而名声远扬。另外,地方名优产品“冰糖”、“蜜饯”亦曾驰名中外,畅销各地而成馈赠佳品。隔江岸,便是内江东渡,有“浮桥”为之相连。这浮桥之设,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已是内江一道极为独特的人文景观。

过“浮桥”,沿江南行,过河坝街,黄桷井,牌楼坝,三元井,行程近十里,一山巍然,青峰耸峙,山巅石塔,给内江的历史,再添新辉。这塔,非浮图之属,而是内邑文风之望。塔名“三元”,万众瞩目。那“三元”者,科举考试之“解元、会元、状元“之谓也。因而,建这塔,主内江文运之兴盛。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内江古文化繁荣的象征。它确也为内江的历史,添上了重重的彩笔。

塔山之后,名“九子山“。《内江县志》载:“九子山,梅友松故居”。又载:“九子山,宋右丞相赵雄葬处,石刻尚存。”准确地说,九子山,仅是赵雄的一处迁葬地,首葬、终葬,均不在这里。

梅友松,字茂卿,号鹤洲。嘉靖进士,官至陕西三边总督。其人,为赵贞吉的后学晚辈,同时,也属赵贞吉的一个“忘年交”。赵贞吉与他,多有游历与唱和,如《饮梅宅》:药烂仙厨老兔秋,‘

玉人午夜下重楼。

香腾密户寒光满,

影射玄关紫气浮。

弹指一丸云鸟使,

踏歌三界海蟾刘。

相逢莫道观无始,

林卧何心拥蔽裘。

站在三元塔下,倚塔向东南方向眺望,但见山下河滨,好大一块平畴沃地。铁路、公路穿坝而过,电厂的冷却塔、输电网、变电设施分外引人注目,这些,充分显示了内江的动力与活力。透过阵阵云烟水雾,但见江对岸,又是一峰高耸,危峰巅,又有一塔高矗云表,塔下,梵刹依稀。这山,名高峰山,这寺,名高寺,塔,称高寺塔。值得说明的是,这塔,仍是文风塔而非佛塔,《内江县志》载:“这塔,始建于清嘉庆九年,因初建于唐的三元塔倒毁后而择地重建于此。先称三元塔,后因三元山旧址不能以此山相代,若是,则与内江文风不利,所以,在建成此塔后一年,仍又重建三元塔于旧地,因高寺之故,所以改称高寺塔”。

高寺塔,分八层,高十丈,由长大白石精砌而成。塔体八面,可由磴道直上第六层。三元塔,分十层,高八丈八尺,塔体八面,由厚大青砖砌成,由磴道可直达顶上第十层。

旧时,说到内江的文风之盛,“三元及第”自然是士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地方父老对他们的美好祝愿与最大愿望。自然,这“双塔横江”具有特别重要的特殊意义,今天,它仍给内江人以启示与召示。

《内江县志》载:“高峰山,县东十五里,高寺,建于明,乾隆年间重修”。寺中主要建筑依山而建,极显雄伟与高峻,有梅山、大佛、送子观音、雷祖、药王、关圣诸殿,僧道混一,和谐共处。

高峰山,浑然天成,石质坚硬细腻,正是凿洞开窟的好地方。山侧的“冷潭”、“丹华”二洞,宽敞、豁亮,考其型制,似为古崖墓。今天,“丹华洞”供药王祖师、玉皇大帝、文昌帝君。“冷潭洞”供传说中的内江十八学士。

往昔,每逢那梅山菩萨生日,属内江盛大的庙会,斯时,舟车云积,人山人海,前后热闹好几天,其商贸与民俗,令今人向往与感慨。今天,昨日景象,又初现端倪。

这里的山,这里的寺,这里的洞,自然为邑中游览胜地。历代名人,游历之作,自属不少。《内江县志》又载:“治南高峰山,有真人像,石床丹灶存焉。赵文肃有诗”。其诗是《高峰寺丹华洞有作》:

丹室开朱户,青萝映葛崖。

仙人鸡犬静,魈客蛜蝛便。

石濑吞园浦,琼枝长曲湾。

蛾眉闲日观,云顶揭风幡。

予欲招三老,弹琴山水间。

沿高寺下山,江行约二十里而至碑木镇,其间,江宽水深,缓缓江流,波平如镜,映青峰白云。江岸,大片的麻竹林,挺拔的白杨树,翠叶婆娑,摇曳生资,给空寂的河面,又添新姿。山水之胜,格调殊美。

碑木镇大桥,为内江境内唯一的铁路过江铁桥,飞驾凌空,给内江又添新景壮彩,“蓉关”变通途。

碑木镇为内江旧时的第一大镇,属进出内江的水陆要冲。地形险要,很多“关”、“检”常设于这里。这个地方,也是高氏族人的发祥地。又是邑中望族喻氏的聚居地。张氏英杰也不少由此地腾达,因之,人文荟萃也属当然。

今天的碑木镇,既是工业重镇,又在林果、蔬菜、旅游业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在镇内,有条古街,长近两里,土特商品,充溢街市,热闹的市场氛围,显现着当地的富庶与古风。

在碑木镇,“板板桥的油炸粑”、“南瓜桥血旺”为名小吃,极有影响与魅力。“中山乡赏桃花”一年比一年更有影响与火爆。

碑木镇内,有唐建古刹隆觉寺,它又名“隆教寺”,其文人韵事,多载于邑乘。这寺,“叠阁丛林,山云水月,足资游眺”。虽然今日境况,远非旧时,但仍有一定的可观之处。览今怀古,也是一种教育,自有不同意义与感受。对于赵贞吉来说,他也曾来此“游眺”,并有诗道及,如《隆教寺同诸子夜谈因赠别冶山任子》:

山堂凉雨一篝悬,

夜久谈生欲废眠。

倦鸟风栖枝未定,

上方云卧火犹传。

天涯去住谁同病,

酒里诙谐各造玄。

明日河板又惊汝,

莫辞深醉入天全。

对于这“治山任子”,余读民国版《巴县志》见载道:“任治山,字惟均,嘉靖丁未进士,性行刚峻,为政清严,令澄县,继知上葵,并有政声。迁御史,嗣擢山东参政。以正自持,不趋权势。这样的为人,就是在今天,也极为难得。赵贞吉,作为前辈长者,奖掖后进,时作已任。爱民为国,教化大众,杨枝甘露于点滴之中,读此诗,思绪浩浩,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慷慨之志,早已沛然矣。

碑木镇以下,沱江仍是波宽水缓,两岸沿江坝地,宽而且平。好大片的沙壤沃土,绵延近十里。在河东岸,成渝高速公路沿江擦山而过,路与平坝相切而进隆昌县境。这里,已是联盟乡境内。根据笔者的对比,联盟乡的地形,多断崖绝壁,地堑长沟非常的多,从山下看,往往崖高壁陡,然而一登上去,山面上,却较为平坦。可以说是多谷(山谷)无峰,至少非常难见真正属于“峰”的景观。然而,“坛子山”就是一处,其山,地距碑木镇约十里,临江兀立,有一小峰,其状如旧时的“白砂酒坛”,故名。白砂酒坛,土陶烧制,肚大口小,每个盛酒约五六百斤。除能贮酒水外,以前生产队贮藏种粮,氨水,常以为之。笔者青少年时,曾使用过它。荣、隆二昌为其特产地,物实用而价低廉。“坛子山”,形神毕肖,据说很有灵气。内江旧时,以糖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河酒”,畅销陕甘、两湖,深得当地人的喜爱。其酒,醇香绵厚,味劲俱足,贮与运,均用白砂坛子。酒质优良,据说,就沾了这坛子山的灵气。因采石之故,还有多少“灵气”,已很难说。独特景观,须要代代维护,始能久长。

从地域归属看,“坛子山”地处联盟乡光华村三组,是一个临江、依山、面坝的所在,碑木镇的通车公路,至此几乎已是尽头。再要往前,也崎岖坎坷了许多。“行路难”在这里特别有意义。

“坛子山”崖侧,有古崖墓洞一个,在内江相当有名,据云,是“葛仙”胜迹,名“东坡洞”。据传,宋大学士苏东坡曾读书于此。晋葛洪也曾在这里炼丹。《内江县志》载:“东坡洞,治东三十里,江上洞内,镌宋进士苏轼”。“东坡洞”,进深约十余米,高约两米,宽约三米。洞壁粗糙,洞内干燥。算是一个型制较为普通洞窟。这一类的洞群,在内江境内,非常多。“有仙则名”,此以为是。我们数人,反复在四壁仔细搜查,根本看不出有何古人镌刻的痕迹。再说,粗糙的壁面,突凸起伏较大,也根本不适合镌刻。题记之处应是在附近的某个地方。

根据我们的分析与观察,应是距此约半里,南距“东坡庵”约五十米的地方,这儿,由人工在陡崖上开凿的一道“石门”,依崖凿梯数十级而至山顶的“东坡庵”。“石门”之侧这段崖壁,一直延接到“东坡洞”,然而,最适宜摩刻的地方,则应是“东坡庵”下,“石门”近处,然而,除“长生岩”一幅外,其他都漫漶了,但残迹尚可辨认。“东坡庵”,又称“东坡书馆”,想来,大概又与苏轼有关。今天,除一株硕大的黄葛树外,全石无一存其间,仅在“石门”下那“长生岩”侧发现一尊尺多高的残佛石像,大概是“东坡庵”唯一的存物罢。

余好读书,也爱读史,对地方典籍,也情有独钟,然而,考察此地,却感触多多。

以前,仅凭对书面材料的了解与熟悉,认为这“东坡洞”、“东坡庵”就在一起,那些题刻,就镌于洞中,然而,均不如此。

另外,我又曾以为,这两处,在葛仙山,至少距葛仙寺非常近。从景观上看,属同一个地方,然而,又不然。沿江而行,至葛仙山,大概有水程二十里,若走山路,至少有三公里,不实地考察与诸番佐证,大概也会象唐李勃论石钟山,谬论误世。治学,谨矣。

从关系上看,“东坡洞”作为那葛洪炼丹处,与葛仙山上那“大脚仙”迹,同属“葛仙古迹”。对此类,《内江县志》又载道:“葛洪,字孝先。从左慈受仙经吐纳之术,曾修炼于此。如呼钱出井、漱饭成蜂,皆异术也。有石迹存”。若说今存之“石迹”,则应是葛仙山上,葛仙寺内,玉皇殿中石地上的那个“大脚”。这个“大脚”印痕,远逾于常人规模,其长约尺二三,据传,葛洪“丹”成之后,于此飞升。他于此起脚,下脚处则是龙门镇的斜对面,富顺境内的一个寨山上。这个地方,因之也叫“葛仙山”。据传,因他这一步,起脚高,跨步大,距离远,前脚达处,稍有滑动,因此,落地脚印,比起地脚印要稍大一些。为示区别,内江这个葛仙山之大脚印称“小脚仙”,富顺葛仙山上的大脚印称“大脚仙”。景以名传,对一般人而言,他们都称内江葛仙山叫“小脚仙”富顺葛仙山上的葛仙寺为“大脚仙”。相对来说,从寺规模上看,富顺那座,远不如内江。富顺之“大脚”仙迹,在“文革”中,被人为凿去,仅留下深深凹槽一个。令人浩叹惋惜。寺观破败,游人稀少。虽说是“富顺县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问津者实在少之又少,几无多少人予以关注。

在内江的古十二景中,有“葛仙胜迹”。指的就是这“大脚印”、“小脚印”。寺观名胜“金桂飘香”享誉久远。“文革”前后,整个寺观,被破坏得片瓦无存,一木不见。今天,经过信众们的不懈努力,已具相当规模。寺貌新,游者众。“佛国仙家”又初显辉煌。

葛洪除这“葛仙胜迹”外,还留传下了两首萁笔诗,见载《内江县志》,其诗咏道:先后二天结此者,

恍惚灵灵非外假。

千里黑风乘逍遥,

方寸乾坤任上下。

搬弄凡泥运河车,

抽添火候成陶冶。

丹成无处不神通,

方悟药炉在易地。

乐考槃兮矢拂月,

卧云吸露依林樾。

幻身已作湍头萍,

禅性应如潭中日。

都将世态付不闻,

只弄云珠犹未歇。

碎袖破裘足生涯,

从来天地有陷缺。

到此处,览胜迹,诗仙诗,文肃公亦有感焉,以此,他步韵和诗亦二首。二诗写道:寒山拾得何为者,

哆哆和和同弄假。

直上天台坐磐石,

不乘佛车上中下。

有时独唾三界轮,

或骂圣僧小陶冶。

丰干饶舌传世知,

此是大心凡夫也。

太上教我岂不曰,

上士不必栖林樾。

幻身悟得即法身,

水中月是天上月。

刹刹尘尘无不入,

烦恼菩提皆了歇。

谁将予诗老秃削,

要和寥天高宫阙。

今天,在这葛仙山顶,凭栏三圣丽阁,远眺近望,但见青山如屏,江流如带,电信高塔,插汉穿云,园田果蔬,绿野香飘。“登东小鲁,登岱而小天小”之感,通泰心腑,江山指点,文字激扬,谁为来者?哪是英豪?

离开葛仙山,继续沿江下行的航程,过邓家坝、石龙口、沱灌站,观生态乐园金钟岛,逛休闲福地桃花山,此时,两岸连山,逐渐地低矮起来,江左水晶坝,江右黄市井,早已扑面而来。白马发电厂的烟囟与冷却汽塔,雄浑矗立,其景好不壮观。

探究内江的古地名,其中不少地方,都冠之以“井”,如“漆园井”、“三元井”之属,这些井非水井,而是盐井。内江旧时,产井盐,其开采历史久,且量大质优,不少盐产品,常以所产的井灶作为品牌。这“黄市井”就属这类,《内江县志》载:“黄市井,治西二十五里,旧多井,有盐课司”。正因为这里,有“井”有“司”且沿大河、大路,诸多便利,因而开设盐市。盐市,有“国家专卖”。这种形式,俗称“皇市”,其权力,由皇家垄断,笔者窃意,今天的“黄市”,是否音源于此?在黄市井,白马发电厂、省电建三公司为两大国家重点企业。

考察内江的地理,内江城南厢的天马山,它的主山脉纵横逶迤近二十里而至于此。其磅礴之势,远逾于附近诸岭。这主脉山,名“大梁山”,它的“龙象”,头东尾南,头大尾短,头高尾低,就在这“尾”部低小矮处,发育出一个圆顶小山,其山顶,象一座云昙,以形之故,这圆顶小山,就被称之为“云昙山”。因它之故,山下石桥,名“云昙桥”,山下之沟,称“云昙沟”,山上佛寺,号“云昙寺”。这寺,在内江境内,也很著名,算是又一处风景历史名胜地。《内江县志》载道:“云昙寺,治西黄市井,明建,大学士赵贞吉有诗。国朝(清)僧继芳补修。光绪三年,僧莲峰捐资培建”。今天,寺殿主体尚存,房舍闲置,多无人居,实为可惜。

云昙寺,仅就规模来说,在内江的佛寺中,大概属于中型寺院。但格局严谨,其格局,有如《西厢记》中的普救寺,其山四面均较为陡峭,只有沿溪面桥的一条石砌山道可以缘山而上,一道山门,可挡万夫。因而,极像是一座寺寨。据住在寺内的几个老人说,过去,这寺内的天棚藻井,彩绘光鲜绚烂,正殿内,有丈多高的铜铸大佛,三圣殿内的西方三圣,用的是三根金丝楠木,每根至少丈多高,两抱大。这些东西,别说是在内江,就是在全国,也非常稀罕,仅就材质来说,古与今,其价不菲,作为古代艺术品,今天的“文物”,至少算得上是“珍品”、“国宝”。然而,这些东西,都被败了个精光,再看今日的破败,哪个还来过问?说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我辈听了,除了心酸,还能说啥?其可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些许绵薄,岂能抵挡住那严寒风霜?

云昙寺附近,旧有三星庙、王家庙、海棠寺。据说,这三处,撞钟击鼓,以云昙寺为准。云昙寺的钟鼓未响,这三寺,不能先行为之。否则,违规该罚。云昙寺的地位,由此可见。“四寺齐钟”古称胜景奇观。

《赵氏族谱》又载道:“云昙寺,县南黄市井,文肃公有诗,载县志。”这诗是《同梅鹤洲少参、余晓山主政过云昙寺》,诗中写道:

溪深潭影郁云东,

几处昙花落镜中。

稳极布鞋翻作袜,

青山随我说无穷。

这“余晓山”,《内江县志》有载道:“余之桢,字善先,隆庆二年进士,除襄阳司李,吏治清谨。晋武部主事,历职方郎,开粤东参政。以甘肃巡抚致仕归。从年龄、科举、阅历上看,他又是赵贞吉的晚学后辈。携晚辈巡游,以之教化。仅就这一点,就可看出赵贞吉对内江的乡情、乡教、文化的贡献。

离开云昙寺,从黄市井南行约两公里,便是白马庙,古与今,这儿都是成渝两地经内江,通戎叙、嘉定的交通干道。枕山襟江,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从地形上看,这一带地方,丘陵起伏小,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水平,犹显发达。殷实富户,较为多见。商贾贸易,通达郊远。因而,“白马庙”成为远近闻名的邑中大镇。旧有古迹“白马台”、“文昌宫”,近处有“关圣殿”、“青龙寺”。隔江相望的“和义寨”俗名“猫儿寨”更是有名,场头场尾的两座石牌坊,更显了此地的古老文明。

从白马庙顺通往凤鸣乡的公路西南行约四公里,便进入龙洞村境内,这村名,源于当地的“龙洞”。它所在的浅山,山上之寺,均以“龙洞”名之。“龙洞观”,寺虽不大,因这龙洞之名,兼又处要路山道,其名气也较大,这“龙洞”为岩溶所发育出的一个大溶洞,在山这周围,岩溶特征较为明显。这个洞,深不可测,积水不涸,寒凉清冽。实在是一个“其景过清,不可久居”的清凉世界。当今,洞口积水为池,厚厚的淤泥将洞口堵塞了许多,池水上扬,早已淹没洞口,人不能进。洞内详情,没人能知。

对于那“龙洞观”,《内江县志》载道:“治西四十里,明建,下有龙洞,水流为潴,隆冬不涸”。乾隆年间,僧大涵增修,“文革”前后,殿宇已被拆完。除些许残迹外,幸存的一座“万年灯杆牌坊”有一定的史料和文物价值。寺地幽雅宁静,似如桃源世界。

据《赵贞吉文集》与其年谱所载,隆庆年间,赵贞吉、梅友松、余之桢的西乡游行,也曾来到这儿,专访寺中隐者,不遇,兴尽而去。他有诗道其事。其诗是《龙洞观寻隐士不遇,书壁而去》。诗中写道:

横笛远天惊客心,

清江飞过一瓢春。

美人家住蓬莱岛,

云入薜萝何处寻。

这三人,游离此地后,亦曾到过张家场,游览胜地朝阳山。为邑中文坛,留下桩桩佳话,见载邑乘与相关文集。今天,我们就前往该地一探。

张家场,南距这“龙观洞”约十里,在内江,旧属西乡地。开化较早,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内江明时,有“八大家族”之说,其阴氏、张氏,就首先发达于这里,梅氏家族,也有诸多渊源,“梅友松魂归故里”就体现了这一关系,内江名人,多出于其地,显赫世家,广布其野。

这张家场,相对于宋时的几大场口来说,算是后起,在史上,他古称“新场”或“中兴场”。场后的朝阳山,为里中最有名的风景名胜地。对于它,刘养直有《重修朝阳寺记》写道:“其峰几百仞,苍崖峭山献,壁立雄峙。上多虬松怪木,郁然与云霞杂。变幻万态,流观骇瞩,或时诵法华,扣钟鼓,声如在清虚飘渺间,前则溪流旋绕,寒波澄澈,而诸岸倒映,辉影其中。远而览旁郡之胜,既诸山蹲伏,岚霭荟蔚,平铺百里,与碧霞共色,诚吾邑之奇观也。”

朝阳山顶,宽平约十亩,其间朝阳寺,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落。山上山下,散布于绿树苍山之间,对于它,《内江县志》载道:“朝阳寺,治西四十里,明建。里宦谭姓捐铸铜佛数尊。明赵大洲、杨丽崖题咏甚多。国朝(清)乐章重修”。据刘养直的碑记所载,他年青时,曾读书于此。

朝阳山,其状如城,周遭壁立,只有一条石径可达于顶,峭崖间,怪木巨藤,蒙络摇缀,诸个泉池,盈盈成谭,映白云蓝天,山上之寺,虽都称“朝阳寺”,但大多各有其名号,如邑东般若寺然,其间,“大佛寺”最古而名声远扬,寺中大佛楼,宏伟壮观,为朝阳山增色不少。楼中之大佛,按刘养直记中所叙,则是“不详其所始,此亦后汉以后作也。象崇伟几二十尺许,瞻之巍然,里中缁流往往传为接引云。或云建自元时,明初有重饰”。“盖山背阴面阳,故名朝阳寺,予读书其中,未尝不叹其山川之美,为邑西之望”。

对于这赵大洲之“题咏”,则是《与梅、余二君夜话大佛寺》。他题咏道:“

青山随我说无穷,

往事篝灯社漏中。

夜梦藕丝骑象者,

起嗤夸父邓林东。”

告别朝阳山,从张家场沿通往碑亭湾的公路西行,过黄果、朱家,大湾三溪桥,行程约二十里而至龚家乡地界,其间,大多为全安乡地境,但见库水涟漪,深溪碧澄,山不高而青,地野宽展显平。田肥土沃,其是一方好天地,而这龚家乡,因龚姓族居而名,龚懋贤父子昆仲,则为其中俊杰。其地,与前者,则反差殊甚,但见群山绵绵,沟深坡陡,地陕田小,多呈“薄瘦”之态。对于农耕,不是理想之地,相对而言,交通犹显困难,出行落后,阻挠着

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提高。龚家乡场,自建场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场虽不大,但乡脚宽,也很热闹,尤其“猪市”,在内江很有名,因为这里是内江又一优良猪种“二方头”的主产销地,这场,几乎由宫观庙宇组成,有“五宫四庙”之称,常为老人们所称道。这个场,从形、地上观,很有犍为罗城古镇的韵味,犹如巨舟腾浪波间,周遭诸岭,则有如激起的条条细浪,突凸之峰峦,又像是溅起的朵朵浪花。

在龚家与全安之间,有条古道可通资中县的杨柳坳,这条山路,长近二十里,地属两县三乡,实为分水岭地。地形差异,极为明显,相对而言,都属较为偏远之地。

这条路上,有古迹“东岳观”、“燃灯寺”这两处,经多次拆建与改建,几无多少旧物可寻,这“燃灯寺”当地方言“燃”读作“船”。它旧属内江,今已划入资中县地,赵贞吉有《题燃灯寺》诗一首,主诗道:

慧炬慈光焰焰燃,

尘尘刹刹镜中天。

祗须一点如萤火,

散与人间作法传。

另外,今天的东兴区的柳桥乡和磻龙冲两地,也有“燃灯寺”。虽说寺宇规模并不大,但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赵贞吉的传说。据说他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异常刻苦,居然感动了燃灯菩萨,深夜困乏之际,燃灯菩萨为其添油拨灯。考这两地,若属明代以前的寺观的话,赵贞吉应该有相应的文化活动,当然,这首“题燃灯寺诗”既可能是专指某寺,也可能只是泛指,今天,很难确证,信笔及此予以说明。

在“东岳观”与“桐梓坡”之间的龚家乡境内,名“侍郎村”,这儿,有侍郎墓,侍郎沟,他,就是曾在朝阳山读过书的刘养直,对于他,县志,谱牒均有较多载记,《刘氏族说谱》载道:“刘养直,字敬夫,号寿泉。嘉靖戊戌进士,授行人,升刑科给事中,数关策大计,声动朝野,历选文郎,辩论官林,奖恬疏滞。升通政,擢户部,识大体,有大器,严嵩专政,辞官致仕,他与兄养仕、弟养民,史称“三杰”。从文化渊源上看,刘与赵这两大世家,与高氏的启文书院,与齐南公东涯先生,都有师承关系,他们既是世交,又互为姻亲。刘养民,就是赵贞吉的女翁,在赵贞吉的诗文集中,写内江的乡友,最多的就是刘养直,其情谊之深,他人岂可企及。

考诸内江的文化史,簪缨之族的发展与辉煌,其源地,许多都不是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如以这刘侍郎所代表的刘家,在龚家乡,地理条件最差,留都大司马阴武卿所代表阴家,在张家场永远乡的园山子附近,在今天的朝阳镇,是自然条件最差的,以水部员外郎杨祜所代表的杨家,在凌家万家之间的高洞附近,就是在今天,也显得较为偏远,地理条件在凌家也算较差的地方。然而,这几家都很发人,祖祖辈辈许多代,时间长达数百年,很出了些极有影响的“名人”、“俊杰”,因而,笔者私意,成功之关键,并非地理位置,经济水平,而主者,则可能是国运、世风、家教、自励。若则机运好,更容易脱颖而出,成就事功也,才识俱备,把握时机良辰,至显其重,然人才储备与培养,实则至为关键。龚家乡,给我以启迪,为了表示赵贞吉与此地之人的深深情谊,特录诗数首以见其情。

《夏日和刘寿泉司徒见贻之作》二首选之二:

羡君解组未衰余,

幽栖以道为遽庐。

战胜何须钟鼎食,

才高岂注虫鱼书。

赏心篱菊分茎接,

观物庭梧一叶疏。

闻欲治园名独乐,

又将著论号潜虚。

《酬刘敬轩见贻》

自倚葭随玉树余,

百年松槚接田庐。

知君已读神藜传,

愧我空探禹穴书。

酒畔停云常掩霭,

月中浅水又横疏。

为报西轩高士道,

命骚莫遣锦囊虚。

刘敬轩,刘养直弟刘养民之号也。

《送龚子进甫之庐陵令》:

丛桂湖边梦笠僧,

正阳门对看云鹏。

芳菲好踏湖南绿,

佳艺悬知遍五陵。

“龚进甫”,赵贞吉高足龚懋贤之号也,对于他,《内江县志》载到:“隆庆丁卯,与兄懋赏同举于乡。戊辰成进士,授庐陵令。四年,报最忧去。起擢贵州道御史。巡按广州,惩贪劝廉。再按陕西,转南京京畿道,上五少三多书。疏上,当路忌之,寻调河南宪副。既出,坚意求归,闭门著述。会播首发难,起贵州监军,復为柄相私人劾论。所著有《明发堂稿》、《学业通》、《古今参同注疏》藏于家。”在内江境内,能反映赵贞吉与龚懋贤师生情谊之古迹尚有多处。

离开西乡地,告别内江城。今天,我们再沿着赵文肃公在内江的文化足迹,跨越沱江,进入现东兴区的腹地,再探寻这位前贤圣哲的相关遗迹吧。

《赵贞吉年谱》写道:“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是年,五十八岁。周游故里,于蓬瀛山寺,作《掌石赋》。”既然是“周游”,所到之处,定然不少。爱乡深情,由此可见。

对于这“蓬瀛山寺”,《内江县志》载道:“治北三十里,一山耸翠,遥如烟雾,迷离如罗浮、蓬岛。明侍读周洪谟有记。国朝僧玄光重修。梵宇辉煌。”

对于“明侍读周洪谟有记,”余未曾见诸各版邑乘,终为憾事。其寺初之年,不知何所始。但考诸山阳那尊石刻摩崖——千手观音,据附近题刻所记,重饰于清道光十三年。区文管所干部把它定为唐代之物,而我看来,更近宋元风格。这尊佛像,其高十余米,规模可谓不小。按惯例,有如此规模,理应有佛寺之建。若是,则应有千余年的历史。

当今,山上山下,均有寺殿,总称为:“芦音寺”,全为复建之物。规模虽然不算很大,也不显多少雄伟壮观。但此处山野,环境清幽,足资游眺。

清咸丰年间,天下纷扰,民变尤多。里人以山寺为依托,筑砌石寨于其上。周遭二、三十亩。只有独径通其上。“壁垒森严,固若金汤,全活乡民甚众。里人至今称之。”它在当今大概是内江保存得最好的山寨。非常壮观,极为亮丽。对于这“蓬瀛山”除位置独特,寺寨险固外,其人文积淀也相当深厚。在这里,除“侍读周洪漠”有所记,赵文肃有所游外,远逾唐宋,奴瀛氏曾修炼于此,道成飞升而去,并为今人留下了那“飞仙台”、“飞仙石”。

冉哲也曾在这里读过书,也为我们在寨侧岩畔留下了他的“书屋”旧址:“读书洞”。余窃意,这“芦音寺”是否音源于“奴瀛氏”?

寺山上,现有堰池数口,全由古人所为。其水异常丰沛。据当地人说,“天赐堰”,泉眼与沱江水通。沱江涨大水,池水就发浑。终年清冽,不见盈亏。又云,某年大旱,山下缺水殊甚,居民用两台抽水机在一口大池中,接连抽了好几天,也未能将池水抽浅多少尺。这些,都是亲历者为予道来。诸家所言,大致如此。笔者对此地关注了许多年,每年均要多次来往这儿,反复考察。对此,予意大概属“不虚也”。“山高水也长”,此为实证一例。

对于那《掌石赋》所描写的“合掌石”,《赵氏族谱》载到:“合掌石,邑北蓬瀛山下,文肃公有赋,载县志”。实际上,这“蓬瀛山下”载记不准确。两地直线距离至少两公路,顺山路走,则更远些。这一带,属富溪、三烈、双才三乡的接合部。“蓬瀛山”属双才地。而“掌石”属富溪管。现在,为富溪乡宁安桥村二社。其地名叫做“凤琴湾”,一听其名,就知道是一个非常具有“美妙性”的小山村。

这“合掌石”,形如两掌对合,高约二十余米,粗大十数围,浑圆之石,对分为二,平滑如砥,两石毕肖如一。属冰川遗迹。诚为一方胜景也。然而,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峰掌石被当地人作为石材而被打毁。另一峰,在八十年代,因地层下陷而倒塌,断为数大截,十数小截。至此,“胜景”,已作为历史之烟云,早已荡然矣。

对于这合掌石之神韵,赵贞吉在《掌石赋》中写道:

“彼云之磅礴,适得土之冲气,融结而成形。跨坤與之地轴,通井络于天文。非鳌戴之胜,任陋娲炼之非经。有盘有错,有屈有伸。或悬或坠,或联或分。因皆假大块以奠位,未若有若掌石之岐岐嶷嶷,而峥且荣。非磷非砾,非碉非径,嵌西蜀之崔巍,肇隧古之浑沦,丽中川之形胜。卓哉掌石离离出群,恍巨灵,朝北极,历万古而不骞不崩。”

这“合掌石”,除赵贞吉作赋为诵外,其挚友姚宗尧,亦曾景仰有加,并以此为其字号。随着文名的远扬,“姚掌石”亦随之响誉久远,对于他,《内江县志》载道:“姚宗尧,字惟一,隆庆戊辰进士,任夷陵令,清政贤声,政暇,诗酒自娱。”赵贞吉有诗《嘉瓜歌酬姚掌石》载文集。

叙及内江的发展史、文明史,赵氏族人,不可谓不大,据《赵氏族谱》所载,其先祖匡明、匡凝两兄弟,五代未,由荆南入蜀,居成都,匡明之子承规,由成都徙内江,定居于土主山下。内江赵氏,由此始,故文肃公常言:“吾赵氏,世居内江土主山下。”自宋至明,成就与影响最大者,除赵贞吉外,宋有其二:南宋初,赵逵,字庄叔,号栖云,状元及第,官拜中书舍人,文名号称“小东坡”,秦桧弄权,敢于参奏弹劾,后欣然挂冠归里,著有《栖云集》传世。赵雄,字温叔,孝宗年间,乡试解元,接中进士,赠少师,官拜右丞相,封卫国公,据当地乡老传说,过去,土主山的土地,塑成歪嘴状,其缘由,据说就与他们有关,有传说道:赵贞吉少时,曾读书于土主山,早晨入学时,最爱骑竹马,每当一到塾所,就将竹杆往土地庙一丢就跑,慌忙火急地,在无意之间,经常碰打着土地,“文曲星”下的凡,自然有神力,土地挨了打,不仅不能发脾气,还得把他那“竹马”看管好,不得有何闪失,天长日久,实属繁烦,忍无可忍,于是梦告塾师,第二天,其塾师以对土地神大不敬为由,责打了这学生的手板心。这天放学后,赵贞吉又去取那竹马儿,在有意无意间,似乎觉得那土地神在嘲笑自己,想着白天挨打之事,觉得实在冤枉,不由恕从中来,随手就是一杆扫去,不偏不倚,刚扫到脸上,这“神力”,自然远比昔日丢甩竹杆。也有人说,这件事,不是赵贞吉干的,面是赵雄,也有人说,都不是,是赵逵干的,传说毕竟是传说,有无这件事,到底是哪一个,今天又有哪个说得清楚。顺叙于此,以考其乡野之遗风罢了。

这“土主山”在哪里,就在而今的高粱镇境内,其海拔高程,为内江之冠,有六百余米,远逾于其他诸名山。与这相对的,有“牛心山”,因其状如牛心,故名。两山之间,券溪旋绕,地野空旷,远少尘杂。牛心山下,为赵蒙吉的归隐和终葬之处,在赵贞吉的诗文中,有多次叙及这里,如《赠圭洲弟三首》,现录其一:

庞老妙寰中,晚棲襄水东。

鹿麋双瀑共,妻子一犁同。

远识留司马,深心拜卧龙。

宅平人渭老,择术我应工。

今日券溪上,此道将无同。

考诸内江历史,高粱这个地方,开化较早,且又近古成渝东大道,因而,风景名胜,人文遗迹,可圈点者不可谓少。高粱镇,得名于高粱寺,这寺,古称高琅寺,邑中又一处唐建大刹,在“文革”年间虽遭彻毁,但现在再创多年,已具一定规模。境内清溪村,为旧清溪县治地所在,现有不少遗迹散存。“将军山”为唐大将薛万徹屯兵处,漫漶书刻,为邑书画名家,晏济元再补。山下,有唐宗摩崖佛龛数十处,数百尊。各类题记十余处。这些,不乏极为精美之佳作。

奉天乡,为高粱镇内一个著名的大乡镇,地险山多。“奉天寺”即是一座著名大寺,又是一个大山寨,对于它,《内江县志》载道:“环眺无垠,悬崖列翠。滇逆之扰,全活乡民计数千家。”其事,为清咸丰十年至十一年,内江山寨,大多建于这段时间,斯时,内江又曾遭大的洗劫。

内江县东约十里,大、小清流河相汇,然后再注入沱江,前者,称之为“小河口”,后者,则谓之“大河口”,乡人一般都称作“河口”。现在,其地,为东兴区河口镇所在地,旧时,这里“芙蓉亭”极为有名,对于它,《内江县志》载道:“芙蓉亭,治东隔江十里,赵文肃致相,集诸儒讲习处。曾中丞皆于此请谒焉。”“曾中丞”就是那御使中丞曾确庵,他向文严肃公“执弟子礼处”就在这里,对此事,《赵氏族谱》有载及:“芙蓉亭,曾中丞礼师文肃公处。后文肃公与之游唱内江诸名胜。”

“文曲峰”诗碑,这段文坛佳话,就产生在这一段日子里。

从河口镇沿小清流河上行,过陡坎、高桥而跳墩坝,行程将近二十里。这区间,大多为东兴区生态农业的示范区域,自流灌溉管网,为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这儿,黄花梨,蔬菜种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旅游业已初见雏形。说起它,般若寺寨不能不说是一个好去处,《内江县志》载道:“松柏寨,县东二十里般若山,滇逆之扰,全活乡民万余家,里人张德元,道光甲辰科解元,山西灵石县知县。”据此可知,这山寨,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据史称,旧内江治城周遭为九里三分,而这寺寨的寨墙长为十里三分。寨门四道,至今犹存,壁垒森森,险如金汤。

寨山上,较为平旷,屋舍俨然,树竹环合,鸡犬之声,时闻起落,良田美池,广布其间,桃杏果蔬,四季飘香泛绿,称为邑中桃源,实不为过。

在这寨山上,旧有八景,非常著名,历代名人题咏犹多,更为著名的,则是般若寺,它为内江境内又一所唐建古刹,除山上大寺外,上下周遭,还广布着十余座较小的寺观,它们如群星捧月一般,给大寺以点缀和增辉。这些小寺观,虽然各有名号,但一般人都统称之为“般若寺”。在当今,说起内江的文化名胜,比较而言,从自然风景,文物遗存上看,可能首数这里,那“圣水寺”虽说规模大,但从环境因素看,却要相差一些。

当今,那些分寺,大都无存,山上大寺,其规模也远不如盛时。但经过僧众们十余年的努力,不断增修、新修,现已具较大规模,山下,灵芝岩、佛尔岩、祖师岩、石门寺、大佛寺

韩国学者李庆龙提交了

①、韩国学者李庆龙提交了《赵大洲二教参究和经世思想》, 论文认为:赵大洲等泰州学派的学者们,起初学习王阳明良知教,最后转出于儒教;赵大洲之子赵台鼎承继家学参究佛道二教修炼,对“本体即工夫”有独到的解释;赵大洲对阳明学作出自己的解释,特别是对“良知”在儒家学术上所起的作用作出极高的评价,他有出世经世、体用一源的与从前儒家不同的特点。 ②、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陈若愚提交了《经济学术、道德文章、增辉桑梓、垂惠百世——赵贞吉文章述评》的论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赵贞吉的思想与贡献。 ③、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讲师陈世英提交了《赵贞吉的学术思想》的论文,对赵贞吉的学术渊源与学术思想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④、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梁明玉的论文《论赵贞吉的人才观》探讨了赵贞吉的管理、教育思想。 ⑤、内江市佛教协会释智常、铁波罗提交了论文《赵贞吉的资中情结和他的寓教于禅》、 ⑥、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孟光全的论文《赵贞吉笔下的明代内江佛寺》从地方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赵贞吉的作品进行了研究。、 ⑦、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曾明提交了论文《略谈赵贞吉诗的用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贞吉诗歌的艺术特色 ⑧、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张文进、教授段庸生提交的论文《论赵贞吉的诗风》从比较的角度对赵贞吉的诗歌艺术特色进行了探索。 ⑨、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官长驰提交了《(赵文肃公文集>整理赘语》,对赵贞吉基础研究进行了介绍。 ⑩、本次研讨会还对以往赵贞吉基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⑾、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发国提交了论文《赵贞吉(杂咏六首>官注漫议》对官长驰先生的《赵贞吉诗文集注》中的部分诗歌的注释提出商榷。 ⑿、西南交通大学两位博士罗宁、武丽霞的论文《(赵贞吉诗文集注>斟补》对《赵贞吉诗文集注》部分注释进行了补正。

内江古今名人、文化古迹、风景、名小吃

喻丹 喻丹,女,内江人,中国女子射击队运动员。2004年开始练习射击,2006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先后获得全运会亚军、亚锦赛冠军。2012年3月,在中国射击队奥运会资格选拔赛中,夺得奥运入场券,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喻丹以501.5环获得铜牌。 张潮 张潮,字惟信,号玉溪,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进士,入翰林院,侍经筵,修《武宗实录》、撰诰勅录国史;辛卯年(1531)掌翰林院事;后升礼部尚书掌詹事府教庶吉士。在职期间,张潮曾主持过一次乡试和两次会试:即癸未年(1523)秋天的南京应天贡院乡试、己丑年(1529)和甲辰年(1544)春天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会试。这在绵延千年的科考选才体制时期,应算是一件至向无上、非一般人所能触及的事情。张潮精诗文、善楷棣,著有《玉溪稿》传世,有《奉和卢师邵“圣水灵湫”》和“紫气千重交护拥;清流一派远朝宗”朝圣礼赞内江圣水寺的诗和对联。对联刻于内江圣水寺,数百年后毁损。[5] 何马 何马,男,内江人,著名探险家、作家。何马涉猎极为广泛,尤其对军事、汽车、枪械、天文、地理、历史等有着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曾一人独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著有《藏地密码》、《大漠图腾》、《心理谜团》等。其中,《藏地密码》是2008年度最受关注的超级畅销小说。 邱波 邱波,男,内江人,中国跳水队运动员。2000年送入四川省跳水队训练,2006年达到国家级健将标准。2012年第18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邱波夺得银牌。 顾汝修 顾汝修,男,资中人,乾隆进士、翰林编修。顾汝修曾奉皇帝之命出使越南,册封安南王维荁,因圆满完成任务,深蒙朝廷嘉许,御赐其黄缎华盖一具。顾汝修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外交家,正直清廉的朝廷高官,还是一位在艺术领域拥有至高声誉的文化名人。顾汝修还是一位品行可嘉,文章学术均有极高造诣的学者,著有《经史编》、《均引编》、《蕴真集》、《谈助编》、《知困草》、《朗山吟》、《迟云楼尺牍》、《四勿箴》、《味竹轩诗文集》、《载英集》等。 骆成骧 骆成骧(1865──1926),资中人,清末状元、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1895年经殿试为清代四川惟一的状元,1906年赴日本考察宪政,1912年任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1922年任四川大学筹备处处长。一生不求高官厚禄,清廉自守,有“穷状元”之称。有诗文集《清漪楼遗稿》行世。 余燮阳 余燮阳(1887──1943),男,著名书法家。民国时期与公孙长子、陈鸣鸾、梅鹤年为世人称为内江四大书家。其子余农治得其真传,亦成为内江当代书法名家。赵贞吉 赵贞吉(1507──1576),男,内江人,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与杨升阉、任少海、熊南沙并称“蜀中四大家”,著有《赵文肃公诗文集》。

花萼楼赋与掌石赋

(八卷本)内江县志卷六载 花萼楼赋、掌石赋与太白楼赋 按注: 唐志载与类选不同悉以朝代为先后备阅者易知来者易续,如必分体录登恐世远难于检核。 花萼楼赋 范崇凯(以花萼樓賦並序為韻) 開元中歲,天子築宮於長安東郛,有以眷夫代邸之義。舊者中宮起樓,臨瞰於外,乃以花萼相輝為名,蓋所以敦友悌之義也。銀榜天題,金扉禦闕,俯盡一國,旁分萬裏,崇崇乎實帝城之壯觀也。是時海內賓薦之士,鹹遊仙署,馳神累日,以待問於有司。有司盛稱茲樓,並命賦之。小子庸蔽,敢同頌美,辭曰:惟唐六代,盛德被於幽遐。彌元都暨丹穴,掩扶海與流沙。莫不推福祚之攸永,極威靈之所加;敦本既同夫羲軒之日,睦親又比乎棠棣之花。裂土苴茅以表慶,錫珪分瑞以聯華;信可以受無窮之祉,而保乂我皇家者哉!乃命有司,濬池隍,繕城郭;將崇大壯之義,載考方中之作。繚垣牆周乎舊宮,設井榦而為新閣;既準既繩,以揆以度。望馳道而通禁林,走建章而抵長樂。攢畫栱以交映,列綺窗以相薄;金鋪搖,吹以玲瓏,珠綴含煙而錯落。飾以粉繪,塗之丹雘;

飛梁回繞於虹光,藻井倒垂乎蓮萼。信神明之保護,亦列仙之憑托。於是乘輿乃登夫翠輦而建華旒,鉤陳警道兮環衛周。命期門使按蹕,將有事乎娛遊;六龍驤首以啟路,八駿騰光而夾輈。且肅肅以穆穆,幸夫花萼之樓。然後層軒四敞,聖情周顧;遙窺函穀之雲,近識昆池之樹。綠野初霽,分渭北之川原;青門洞開,覽山東之貢賦。亦以崇友悌之德,勸農桑之務;豈止唯臨鄠杜之郊,空指邯鄲之路而已哉!且壯麗難匹,光華匪一。馮禁掖以孤明,隱垂楊而半出;赫戶戶以宏敞,肅隱隱而靜謐。非匠氏之奇工,梓人之妙術,孰能至於是哉?歲如何其歲之首,花萼樓兮對仙酒,願比華封兮祝我聖君千萬壽。歲如何其歲始正,花萼樓兮開禦營,願同吉甫兮頌我聖君億載聲。蓋聖人去有欲,反無名;深宮皓素,高居穆清。觀群材之樂業,朝諸侯而響明。即知華夷欣慶,冠帶混並;均五氣之善,葉三光之精。嗟乎!時難再得,歲不我與;跡已混於沈滯,心未齊於出處。此小子之所以瞻梁棟以自 非,仰雲霄而失序。 《掌石赋》 赵贞吉

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

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 综观张大千一生,是植根于传统又不断创新的一生。其创作“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融诗、书、画、印、鉴为一身。于中国画人物、花鸟、鱼虫、走兽、山水,工笔、写意、泼墨泼彩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综观张大千一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生,是丰富多彩而又极富传奇的一生,是极具渊博学识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生,是在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上做出卓著贡献的一生,是赢得了世界艺术界、学术界的极大赞扬与尊重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艺术在世界上赢得崇高荣誉和极大光辉的一生。 “南张北溥”、“东张西毕”、“五百年来第一人”、“当代世界第 一大画家”不过是构成浩瀚大千世界的一部分。 张大千:集传统书画之大成,汇东西文化之精髓! 张大千:中华民族的骄傲也! 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 罗宗良 1958年,张大千被设在美国纽约的“国际艺术协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并荣获该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样的世界级艺术称号。张大千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和中国艺术在世界上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和极大的光辉。 其实,在获得“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之前的1956年,张大千在巴黎尼斯港与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会晤交流,就早已是蜚声世界艺坛。这次会晤,被誉为“东西方艺术史上的高峰会”、“东西方艺术史上的泰斗会”,把张大千与毕加索称之为“分踞中西画坛的巨子”,从此世界艺坛盛传“东张西毕”美谈。那么,张大千是怎样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呢?他的艺术进程及艺术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家学熏陶,刻苦学习。 张大千自幼受家学熏陶。学业上,其四哥张文修对他的关心较多。经济上的支持则数其三哥张丽诚。而艺术的启蒙和初期发展主要受擅长绘画的母亲(曾姓,名友贞,善刺绣剪纸、工笔花鸟。)、大姐琼枝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同盟会会员、著名爱国画家。)的熏陶指引,可谓幼承家学。小时候,张大千家境并不富裕,因此时常用树枝、小木棍、石块在地上、沙土上描绘人啊,花啊,鸟啊,兽啊等等。有一次在家门外“画娃儿”玩,被一过路的抽签算命者相中,而张大千欣然应邀为其画算命用的小画卷,为此还获得了意外的酬金:80枚小钱。不久之后,他就能画一些同龄人所不及的花卉、人物,他的刻苦用功得到了邻里人们的频频称赞。后来张大千成名了,有人说张大千是天才。可张大千却认为:“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后来,张大千常常对后辈、大风堂弟子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

贵州划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孙应鳌

贵州划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孙应鳌 □王路平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是贵州建省以来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莫友芝:《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黔诗纪略》卷五)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阳明弟子徐樾任贵州提学副使,见孙应鳌而大奇之,孙应鳌遂以徐樾为师。次年举乡试第一。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给事中。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隆庆元年(1567)以佥都御史,抚郧阳(今湖北郧县),三年(1569)遭谤,遂辞官归里。万历初年(1573)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其后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晋南京工部尚书。卒后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恭,学者称之为淮海先生。 孙应鳌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之冠,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有?西南臣儒?之称)《黔诗纪略》卷八载明代著名心学家胡直(字正甫,号庐山,江西泰和人,官嘉靖间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万历间福建按察使)评论当时天下四贤云:?宇内讲明正学,楚有黄安耿公,蜀有内江赵公,黔有清平孙公,吾豫章有南城罗公,皆贤人也。?说明当时孙应鳌讲明正学(心学)已与心学大家耿楚侗(名定向,字在伦,号楚侗,湖北黄安人)、赵大洲(名贞吉,字孟静,号大

洲,四川内江人)、罗近溪(名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齐名,在海内颇负盛名,有?孙子名满天下?(胡直:《孙山甫督学文集序》)之誉。孙应鳌一生著述宏富,其《淮海易谈》、《四书近语》、《督学文集》诸名著,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是时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隆庆六年至万历十年任首辅大学士,谥文忠)读了孙应鳌著述后,有《答中丞孙淮海书》云:?辱惠佳刻,略读数种,皆入元造奥,含英咀华,且其议论不诡于圣人。向也吾见公之貌而已,今乃得窥其深矣。苏氏有言:‘千金之富,卿相之贵,苟非天之所与,求一言之几乎道,不可得也。’公以涉壮之年,早窥道域,天所与也!?(转引自《黔诗纪略》卷五)一代名相如张居正者,对孙应鳌著述如此推崇备至,于此可见孙应鳌的学术成就已蜚声海内,震动晚明朝野。迨至清光绪年间,贵州著名学者黎庶昌出任日本公使,还在日本友人文学博士中村正直先生家中发现孙应鳌的《督学文集》四卷,证明孙应鳌的著述已流传海外,在东亚有一定影响,其在学术上的崇高声誉和地位是毋庸臵疑的。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至宋代程朱理学而蔚然光大,自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取士定制之后,程朱理学便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迨至明代前期(洪武至景泰时期)的儒学思想仍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明史〃儒林传序》云:?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其代表人物有宋濂(号潜溪)、刘基(字伯温)、方孝孺(号逊志)、薜瑄(号敬轩)、吴与弼(号康斋)、胡居仁(号敬斋)、娄谅(号一斋)、王恕(号石渠)等。明代中晚期(成化至万历

赵氏吉在内江的寺院观生活

赵氏吉在内江的寺院观生活 罗达 在赵贞吉的一生中,内江的寺观生活,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给他的人生以及大的影响,他的学业,他的思想,他的伟绩,很多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产生的,成就的。 他在内江的寺观生活,综合起来,除游览观光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完成学业;习静悟禅;寺观讲学。 先看他完成学业的方面: 《赵氏游谱》有载道:“正德七年壬申,公读书青山,穷志圣贤之学。标视往哲,折衷群言,既有默识冥幽之概”。赵贞吉生于正德三年戊辰。至正德七年,他也就是四岁左右,正黄花垂髻,总角天真之时。这读书的“青山”,就是他故居碑亭湾后侧的“三堆山”。这山又名文曲峰,宝峰。山间,有名刹“三堆寺”。这“三堆寺”,建于明初,为古中川十景之一。在内江极具影响。往昔,“三堆寺”附近,为当地望族高氏的产业。对于“三堆寺”的建设与发展,高氏族人出力尤多。就在这寺内,高氏家族有“启文书院”一所。也就在这个时候,在内江教育史上。有一个堪称为顶尖级的教育大家正掌教于此。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高司徒”高公韶的父亲高齐南。高公齐南,字宗望,号东涯。曾任岳州通判。数次主讲于这“启文书院”。内江名人,不少层出于这里,赵贞吉这个时候,就拜师于这高公帐下,开始了启蒙教育,走上了读书之路。两年后,他的祖父赵文杰任武功训导,于是,随住武功,幼承庭训。三堆寺的启蒙教育,暂时化作句号。 另一次的山寺读书,有记载的是嘉靖六年丁亥。是年,他闻邑人

刘望之中进士,首辅杨廷和因设大礼而夺俸罢官,概然叹道:“孟子贤人也;孔子志梦周公,孟子志行王道,俱欲见诸行事,岂仅取为我忘情斯世哉?”,于是,习静于城山寺,复攻举子业。 城山寺,位于内江城东近九十里的石子镇侧的城山岭间。背山面埧,清流环绕,风光旖旎。这寺,初建于宋,盛于明。附近有金象寺,金龙寺,也非常有名。这些地方,也是赵贞吉常驻之所,并有多首述及于此。在这里,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攻读,在下一年里的乡试中排名列第四,《易经》第一的优异成绩。 如果说赵贞吉读书青山,习举子业是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那么他山寺习静则是接受佛学的熏陶,从时间上看,他山寺习静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青年和晚年。 据《赵贞吉年谱》所载:“嘉靖五年丙戊十九岁,习静般若寺,号‘洞巾道人’”。对于这段生活,他有组诗《酬圭洲弟次韵》多有道及如:“自怜少日无池寺,坐破蒲团一洞巾”。 般若寺,位于县东十六里的松柏寨山,初建于唐,为内江境内又一座著名的大丛林。寺侧,有一大天池,其“大池映月”为著名胜景,因共影响,般若寺,又称为天池寺,在这儿,赵贞吉写有《魁岩歌》、《题般若夺壁》等诗。关于他的遗迹,至今仍存不少。 这个时期,他习静的场所,除城山寺,般若寺外,还有华山寺,报恩寺等地。谱牒与文集,多有载述。 他晚年习静的地方,主要是在报恩寺,有时又在城山寺,华山寺。报恩寺,为内江东乡又一大丛林,山岩陟峭,寺宇宏大,为元初所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 纵观赵贞吉仕宦之前的经历,习静般若寺、游圣水寺、访龙洞观隐士、古刹而悟道,内江的山山水水,一方面使之形成了离尘习静,于寺庙悟道的出世思想,另一方面其又有着立志于斯世,深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礼,为其以“二氏学通吾儒”,追寻性命之本,与佛道儒三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一生埋下伏笔。故土桑梓,可谓一方山水育一方人。 赵贞吉其人,据明代胡直《少保赵文肃公传》记载:“赵文肃公讳贞吉,蜀之内江人,字孟静,号大洲。”其一生经历,从其出生,儿时的“神童”,到“社稷器”、“贾谊之再生”;从选庶吉士,出仕为官到最后致仕归里,长眠于三堆山下。学界其已有研究,对其仕宦之前内江的山山水水对其人生的经历而由之形成的思想特点,则还是凤毛麟角。笔者不揣浅陋,就其概况作如下探讨,望方家指正。 正德三年戊辰(1508),大洲生于内江。“母余梦衣缁白二比丘,牵其袂,求栖托。缁者先执袂,不得脱,乃生贞吉。”由此可见其在一出生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正德八年癸丑,赵贞吉六岁。即能“为奇险对句,书过目,辄能举其辞三之一,再读,即背诵矣。随祖父赵文杰武功读书,日尽一卷。”儿时即显露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嘉靖元年壬午,赵贞吉十五岁。“年十五,读文成《传习录》,惊曰:‘予固疑物理之远

于本也,今获所归矣。’白二亲往从,不许,遂遍诵六经自求之。”可见他早年就受到了阳明之学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其思想倾向于阳明心学。嘉靖五年丙戌,赵贞吉十九岁。“贞吉习静般若寺,号洞巾道人。游圣水寺,访龙洞观隐士,过华龙山寻朱真人遗迹。”青年时代的赵贞吉在精神上追求醉心于古寺,道观,感受佛道的飘渺、寂远,离尘习静。嘉靖六年丁亥,赵贞吉二十岁。“贞吉弱冠有志于学,以孔孟为规范,以立志为指南……复习举子业,以身及道存,不离日用,不欲以离尘绝俗,抱空守寂为也。”由此可略见,其思想由“忘情斯世”“离尘习静”到立志出世,有着细微的变化。嘉靖七年戊子,赵贞吉二十一岁。“走谒故相杨文忠里第,文忠称曰:‘社稷器也。’”虽然赵贞吉同杨廷和之间的对话已无确切的史料记载,但能得杨廷和夸为社稷器,可见其对赵贞吉的重视,也从侧面彰显了赵贞吉确实非同一般,当然这也奠定了赵贞吉与杨廷和之间深厚的感情。嘉靖八年己丑,赵贞吉二十二岁。是年余太夫人逝世,《少保赵文肃公传》说:“太夫人逝,泣曰:‘人世飘忽若是。’遂兼修出世业,习静古刹,不栉沐解衣者数年。”在《与聂双江司马书》一文中赵贞吉谈到:“仆生二十年,初知学道,飘忽若是初以苫次三年,见哀而不伤之体,后复闭户习静。久之,虽未凝寂,而正念不失。”张子房在其《赵贞吉思想研究》一文中指出:“一般认为赵贞吉是因为母丧而开始学佛的。

石子镇坊古记

石子镇坊古记 罗达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东兴区石子镇,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个远离城厢的偏远乡镇,确实如此,它东距内江五十多公里,地处内江,安岳,荣昌的结合部,真是一处鸡鸣三县之地,不管到何处县城,大多都有近半天的车程。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偏僻,它的交通的性对滞后,因而,在今天才给我们较为完好地保留下许多文物古迹,使我们在这里,有较为丰硕的访古收获。 据《内江县志》等所载,在中唐年间,以今天的大,小清流河为依托,在它流域的中段,以当时的普州,昌州,内江等州县的相关地区,设“清溪县”,其治地。一度时间,就在这里,正是因为有此,所以,在这里,方有“城山”,“城山寺”这类相关地名。 另外,据诸多古籍所载,早在北宋以前,由成都通往重庆的“东大路”,不是沿今天沱江而行的格局,而是紧靠偏东而行,出龙泉,过丹山,经安岳,大足,龙水,壁山而至重庆。古今相较,因而,由于当时交通的发达与便利,开发较早,文明程度也相对较高,再加之这里地形起伏小,多平埧,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内江的米粮主产区。也是后来内江糖坊漏棚的集中区,经济较发达,乡民相对富庶。正是因为这些,在石子镇,才会市口热闹,寺观多,规模大,极富特色与价值。 初夏的某日,我们一行十数人,来到这里,对石子镇做了一访古之旅。

石子街镇,位于重庆吴家铺通往内江的公路边上。比邻大清流河,居处大片平旷的埧地中央,山明水秀,斯时,正是麦苗青,菜花黄,稻田中,正是秧苗长势最旺的季节。在这里,远离繁华的城市,没有厂矿企业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的主要交通干线纷扰,处处显其宁静祥和,温馨的气氛,给人一种悠悠轻松的感觉。 在石子上镇上,最亮丽的,最有气势,规模大而相对完整的,莫过于耶“江西公馆”,当今为当地粮站的所在地。所有房屋,大多闲置多年而几无人管理,略显破败与凋敞。据这儿的一块碑所记载,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一度被乱民兵火所焚,光绪年间,复建与扩修。为当地江西籍商之公所,其主体是建筑有戏台、乐楼、会馆、客舍、店铺、数重要大殿,十余个院落,建筑面积数千平方米。形成一个格局严谨,规模庞大,气派庄严的建筑群落。 这些建筑,其墙体,几孚青一色的条石,青砖筑就,材质上乘,工艺考究,虽历经上百年,而不显其几多风化与变形。殿堂上,柱础雕工精美,柱大材优,穿料工艺,使梁、柱、枋檀、橡浑为一体,坚固而更具气质,简瓦小青瓦交错混用,使屋面结构即经济而富有变化。一道道的风火墙,高低错落,雄浑的瓷塑屋脊,一个个的宝顶,一处处的屋堆塑,更烘托出了殿堂的庄严与气魄,安穿心斗角般的飞檐与翘角,更显其灵动腾跃的活动力神采英华。那一幅幅残存的贴画,辟画,又放射出一溇溇的中华儒道文化沐浴露华之灵光神韵,临街的两道石库大门上,各携联文一幅。 左侧大门是;

荣州不让嘉州好,富顺才子内江官

荣州不让嘉州好,富顺才子内江官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2017年第10期 光第诗,赵熙字 按一般的理解,刘光第乃慈禧太后定下来的钦犯,被杀头之后运回故乡,偷偷下葬即可, 但富顺民众却为这个钦犯举行了盛大的公祭,秀才蓝瑞图更是用悲怆的声调朗诵了文天祥的 《正气歌》和痛骂朝廷的祭文。 这似乎是一桩令人费解的事情。要知道,刘光第和戊戌六君子里面的另外几个的家世有很 大差别。杨深秀本身就官居山东道监察御史高位,谭嗣同则是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林旭娶了 重臣沈葆桢孙女为妻,杨锐是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康广仁更不用说,是康有为胞弟。 刘光第是谁?一个没有靠山的寒酸官员。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全靠母亲一人操持劝学,得到家乡陈知县的赏识。 这个年轻人也不负众望,24岁即中得二甲进士,入职刑部。而刘光第能引起北京官场注意的,却是作为堂堂刑部官员,居然需要业余开设私塾教孩子才得补贴家用。光第的小弟弟光竺,以为大哥在北京做官一定吃香喝辣,跑到北京来才发现每顿芋头加粗粮,光竺满腹牢骚。 赵熙那时候还是一个青年,中进士后入职翰林院,十分敬仰光第,常常到刘家请教。刘光 第曾送过他一句:独将诗句拟鲍谢,等闲谈论到羲皇。时常在座的还有另一名富顺同乡,后来 被称为四川报业创始人的翰林院编修宋育仁。戊戌后,赵熙和宋育仁分别撰有《刘大夫传》 《刘光第传》,均称其“为官无车,雨中泥淖为常”。 除了一贫如洗的家境,刘光第出口成章的诗词文赋也为人称道,甚至在张之洞六十大寿时,同僚一致推举刘光第来写寿序,得到张之洞极高赞誉。梁启超曾说,刘诗在“韩、杜之间”, 其实刘的字也是一绝。 赵熙则被公认为晚清第一词人,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几个大字即 出其手笔。梁启超请赵熙为其删诗,自谓“所学浅薄”。 赵熙被誉“士林之鹤”,顶风请命的事,他做了不少。在江西道监察御史任上,他直言上 书弹劾首席军机亲王奕励等权贵之腐败劣行,还请为戊戌六君子昭雪。四川保路运功中,被推 为京官川南代表,上章严劾四川总督赵尔丰、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及弹劲首席军机庆亲王奕励、肃亲王善耆及湖南巡抚柏文定等权贵。 当然,赵熙更让人铭记的是其一代师表风范。当时四川不少风云人物都出自门下,如吴玉章、谢持、郭沫若等。后来朱德也曾到赵熙处问学,自称“门生朱德”。在家乡,赵熙被视为 圣贤,当年川军刘湘、刘文辉交战,双方都商定交火的时候要远离荣县东门,免得惊了住在那 里的赵老先生。 只有一丸堪济世,不须方外觅神仙 在刘光第、赵熙之前,富顺、荣县就分别被誉为才子之乡、诗书之乡,两县的人才产出, 一直是你追我赶。

以“书”礼佛

以“书”礼佛 法门寺博物馆又称法门寺珍宝馆,位于中国宝鸡市扶風县城北10千米处的法门镇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内,是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为主的专题性佛教艺术博物馆。现今法门寺保持了塔前殿后的格局,以真身宝塔为寺院中轴,塔前是山门、前殿,塔后是大雄宝殿。寺院的西隅建有法门寺博物馆,主要设有“法门寺出土文物展”,展出文物160多件,全部是地宫出土的文物精品,所藏文字石刻众多,但不多为学界所考,虽无盛名,却使人眼前一亮。 1 《金代经幢》 经幢这样的石刻遗迹往往会引起观者的兴趣,因为当下书法艺术的学习范本多来自碑刻、墓志与摩崖石刻,经幢这样的形制不多见。经幢原本是禅宗佛寺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幢的本意是旌旗,秦汉时代又称为幡。从南北朝开始,幢逐渐演变成禅宗佛寺殿前的供具,最初是一根直立木竿上串联多重圆形华盖,华盖周围垂以幢幡等,木竿下安有十字座。后为求永久稳固性,多选用抗压又耐腐蚀的石材。幢上写陀罗尼经文,意欲避难消灾,所以幢被称为陀罗尼经幢,简称经幢。 法门寺博物馆所藏的金代经幢高约120厘米,底径约45厘米。经幢顶部有精美雕饰,主体六面皆刻有佛经文字,保存较好,偶有磨灭痕迹。博物馆放置经幢位置没有被玻璃罩着,一旁的介绍牌只写着“金代经幢”四字,所刻内容可能还不多为世人所考。仔细观察外侧三面所载文字内容,核实可读文字,确定经幢迎面所刻文字有部分内容属于《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经》与《大宝楼阁善住秘密根本咒》。走近《金代经幢》时,可见一笔一画都字口清晰,斑驳之处亦显石质本身的颜色,与学习书法碑刻的拓本字帖相比,似乎可以穿越时间的局限,想象一番书刻者是何许人也。 从艺术层面来看,此经幢中所刻文字的书法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小

《明史-赵贞吉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明史-赵贞吉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巴蜀文化

第一节:巴蜀艺术与审美艺术(一) 1、巴蜀文化的特点 2、什么是巴蜀文化 3、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哪些影响。 一、什么是巴蜀文化? 四川大学考古学林向教授的说法:认为巴蜀文化由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的先民所留下的历史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临近地区,时间上讲想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近千年。这是从考古学角度上来讲的。 广义:包括今天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到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二、巴蜀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巴蜀文化区域和行政区划不等同。古代巴蜀文化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以及民族民风与巴蜀基本相同的汉中盆地、黔涪高原、湖北的西南、湘西等区域。(陕西、汉中、南郑与四川相似) 巴蜀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地域文化,大文化系统中的小系统。要看到巴蜀文化的个性、还要看出巴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共通性。 三、巴蜀文化的特点 a、谭先生、刘先生: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 b、谭先生: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秒的心灵世界。 c、罗志田:包容性:具体体现易学、道学、易经之学发达、文风很盛。 d、袁廷栋:由移民文化为载体而表现的兼容性。 e、无具体提出者: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 四、总体上巴蜀文化的特征: 1、文化生态特征:指巴蜀文化生成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文化。神奇、多样性(地貌、地形、气候、植被)、向心(围绕长江水系,十字的地位,交织的文化)。 2、巴蜀文化载体上的特征:易学、道学、宗教、史学、文学,雕塑、绘画、音乐也很突出。 3、巴蜀文化精神:双重性、混合型,善变(创新、“川剧变脸”)、守旧,进取和闲适的混合,聪敏与固执,重虚与务实。 三、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1、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巴蜀文化的产生有很大影响。(三星堆文化、南方丝绸之路)。 2、独具特色的地理地貌,为巴蜀文化带来了封闭保守、开放进取的双重文化性质。 3、巴蜀文化南北东西的交汇位置,容易让巴蜀文化接受各个地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陕文化、贵州云南。 4、巴蜀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四周向中心靠拢的向心结构。 5、巴蜀地理环境带来的审美对象的丰富性、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峨眉秀、青城幽、夔门雄、剑门险 第二节:巴蜀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历程

魅力内江

记我的家乡——内江之文化 提及内江,这个属于四川的小小地级城市,有些人会因为它是90年代的全国十大暴力城市之一、有着小香港之称号而知晓,有些人会因为内江以前是名副其实的甜城而知晓,有些人则会因为内江为张大千故里、喻培伦大将军故乡而知晓,当然更多的人对于内江则是为所未闻。因为内江太小了,不是什么繁华的商业大都市,重要的交通要到,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也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且丰富多彩。 一、甜城之乡,魅力内江 内江很早以来就有“甜城”的称谓,这个称谓还和“闯王”李自成有剪不断的联系。话说明代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闯王”李自成为了联合张献忠合攻腐败的明代王朝,亲自去拜会张献忠。张献忠将李白成迎进内室,摆上茶点果品叙话。李自成见其中一盘佐茶食品,色泽鲜亮,异香扑鼻,糖樱桃鲜红似火,天冬玉洁冰清,橘饼如菊吐蕾,莲藕片片晶莹,不禁随口问道:“这是何物?”张献忠答:“此物名蜜饯,请品尝。”李白成深感其味甜美,滋润化渣,沁人心脾,妙不可言,于是问到:“此蜜饯产于何地?”对曰:“产于内江。”李自成听罢,不由竖起大拇指赞道:“此物可称得上世间最精妙的糖制食品,内江真乃甜城也!”从此,“甜城——内江”的美名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人们还挣扎在温饱的边缘,白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便成了一个奢侈品。而此时的内江因其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种植了大量的甘蔗,用以生产白糖和蜜饯,产品远销海外。

故甜城内江在全国名噪一时。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好转,加之全国糖尿病人在全国迅速增多,昔日金贵的白糖便渐渐地被人们所抛弃,慢慢的成为了一个过往。因而甜城已不再甜了。还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一袋白糖。透明的小口袋装上一粒粒方方的白糖,拈着沉甸甸的。每次都是小心翼翼的抱着回去,生怕袋子破了洒一地的白糖。每到甘蔗熟的时候,便会有人拉着一车一车的各式各样的甘蔗叫卖。这时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买上一捆或者两捆甘蔗放家里,闲暇的时候便砍下一截来吃。然而这些文化景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便会绝迹。但这即将逝去的甜城文化印证了内江一度的繁荣与发达,在内江的发展史上流传下了不朽的光辉,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我的家乡重新甜起来。不单是指味道甜,而是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甜”。 二、大千故里,书画内江 内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时便出现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如东周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音乐家及被称为孔子之师的苌弘;明代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还出现了几个当朝状元。二十世纪初,内江更是书画之风盛行。“芝兰室”茶馆和“小米家”、“丹青饮”裱糊坊,是清末民初书画名家荟萃之地;余燮阳、公孙长子等书法家名噪四方。还有当时扬名海内外的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及“虎痴”张子善兄弟。到了近代,中国战地记者第一人范长江和喻培伦大将军也为内江增光添彩。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这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和内江的教育土壤分不开的。在四川省内,内江不是一

赵贞吉在内江的文化遗迹参考资料

赵贞吉在内江的文化遗迹 内江师范学院——罗达.泽金 赵贞吉(1508-1577),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市人,明代文学家。6岁时他即可日诵书一卷。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二十九年擢右春坊右允中,改国子司业。时鞑靼部 兵临都城,以势挟贡,贞吉力主督兵退敌,反对“城下之盟”由是忤严嵩,又触上恕,因遭延杖,谪广西荔波典史。历徽州通判,南京吏部主事;四十年入为户部右侍郎。因直行而不附严嵩,被罢官。 隆庆元年(1567年)方起为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屡迁南京礼部尚书,入直文渊阁,寻加太子少保。 见严嵩、高拱等横行无忌,上书请归。隆庆四年(1570年)因与权臣高棋矛盾日深,退休回乡。赵贞吉两 次还乡期间,均于内江县沱江之畔筑庐讲学,此地因而得大洲坝之名,今之内江市大洲广场亦得其名。历 史四年(1576年)卒,谥文肃。享年六十有九。 明无名氏编有《赵文肃公年谱四卷》,《列朝诗集小传》、《明史》等有传。贞吉博学高才,与杨慎、任瀚、熊过合称明代西蜀四大家。钱谦益称其“刚忠英伟,称其气貌。议论慷慨,有孔文举苏子瞻之风。身任 天下之重,百拆不回。”又评其文学云:“公为诗骏发,突兀自放,一洗台阁婵媛铺陈之习。其文章尤为雄 快,殆千古豪杰之士,读之犹想见眉宇。” (《列朝诗集小传?赵宫保贞吉》)。其著有《经筵进讲录》二卷、 《赵文肃公文集》二十三卷、《赵太忠诗钞》六卷行世。 内江,古有〝文献名邦〞之称,自设县汉安”而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文化积淀的积累与人文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繁荣,离不开士人们的智慧与辛劳,在这些士人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又莫过于明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在内江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有关他的文化遗迹也相当的多,几乎覆盖内江东西两乡和内江城里诸多著名景点。今天,我们道及赵贞吉,缅怀这位乡贤前辈,游历有关他的这些景点,其景历历,其情浓浓,情趣盎然。 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位先贤的脚步,捧诵着他的诗卷,在他的吟唱与叙述中,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探寻、观览有关他在内江的文化遗迹。 在赵贞吉的诗文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情和爱,涉及得最多的地方,莫过于他的故里碑亭湾。 碑亭湾,位于内江城西约二十里,它前临沱江碧波万顷,隔江太平坝平畴百亩,松冈如画为屏,湾后,三堆巍巍耸峙,五峰环抱似障。整个地形,水环山抱,地美峰青,不失为一个绝美的农耕与安居之所。自宋初以来,赵氏族人,就世居于此,英才辈出,家声显赫,有“西蜀第一家”之称。据“赵氏族谱”所载,在这些赵氏族人中,赵谟,封薜国公;赵英,赠太师,封郑国公;赵之礼,赠太子太保,封齐国公;赵存,赠太师,封齐国公;赵雄,赠太师,封魏国公,拜右丞相…… 赵贞吉就出生于这个世家,并出生、成长,最终归隐在这里,碑亭湾为的生老之地。 总而言之,这碑亭湾,既是赵氏族人的世居之地,也是大多赵氏英才最终归隐与安葬之所,因而,就地名沿革而言,有史可查的,在古代,就有进士湾、少子坪、佳城湾等先后称谓。对于这“碑亭湾”之今名,源于明朝万历初年,因其地曾建有“碑亭”之故,而得名以至于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