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失业人口现状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目前我国对城镇人员的部分资金投入,重点是投入到低保和失业保障方面,而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却明显不足。前者投入是缓解暂时的困难,后者投入才是解决长远问题,因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真正想要的是就业岗位而不是保障资金。目前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就业政策,即加大了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相应建立了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等各类扩大就业的专项基金。

一、城镇失业人员的现状

(一)离岗、失业、待业和特困人员日益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另据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抽样调查及对某些省份的典型分析,由于我国每年新增的1300万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隐性失业和其他未登记失业人员,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应在7%左右,即不少于3000万人,而我国每年所能增加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仅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待就业人员就达700万人左右。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经高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1月,全国领取最低保障金的人数已达1235万人。到2002年6月份,应领取最低保障金的城镇特困群体已达1930.8万人。仅辽宁省的城镇特困群体(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员)就达129.7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上半年全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6月份当月共有36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比上年同期增长51%。另据教育部门估计,目前大学毕业生中已有近30%左右的人步入失业行列。

(二)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正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86-199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7.9%,就业弹性是0.308,经济增长1%带动的就业增长是360万人;而1996-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3%,就业弹性下降为0.139,经济增长1%带动就业增长仅为97万人。可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正在逐渐减弱,这对实现“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增加了难度。

(三)“低保”对象的覆盖面不足。

目前我们不仅要看“两个确保”的保障率达到了百分之多少,更要看“确保”的覆盖面有多大。据有关部委对部分地区的典型调查,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好多地方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一些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体没有被纳入到“低保”范围,尤其是一些远离城镇的军工、矿山企业,以及企业办社会所形成的特困群体均没有被纳入到城镇“低保”范围,有些大企业和特大企业办社会所形成的部分特困人员已多达几万人。由于目前一些大企业所在的城市无能力接管这部分人员,使得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中的特困群体的“低保”问题存在空白,此问题辽宁和黑龙江两省比较突出。据全国总工会对全国已建立了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的调查统计(全国共有1.03亿会员职工,还有2/3即2亿多职工因单位没有建立工会组织而不在统计之列),2000年底,全国特困职工得到“低保”资金的户数仅占已纳入特困职工救济总户数的28.5%,并且有71.4%的特困职工没有被列入到“低保”的行列。

(四)特困职工家庭生活状况窘迫。

据全国总工会调查,特困职工家庭生活状况窘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如辽宁省阜新矿区在2002年春节过后,有1767户极度困难的职工家庭出现吃粮告急的情况。再如内蒙古乌达矿务局、渤海湾矿务局、包头矿务局的特困职工因没钱购买口粮不得不靠赊购粮油生活。(2)无钱供子女上学。据调查,特困职工中有23.9%的人认为生活中最难的是无钱供子女上学。有些职工子女考上大中专院校后,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3)无钱看病。据调查,低收入家庭中参加医疗保险的只有6.7%,在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员中,只有1/3的人能及时报销医疗费。据辽宁省总工会对省内14个城市34家企业的调查,共拖欠职工医疗费高达7027.13万元,涉及职工71805万人。(4)自杀及离婚率上升。一部分特困职工在贫困和疾病的多重打击下,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出现了离婚率上升、不堪重负自杀、女工离家出走甚至外出卖淫等现象。

(五)职工工资和养老金被拖欠情况严重。

据有关部门对辽宁省调查,截至2000年,辽宁共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和集资款等各项费用达513亿元。其中拖欠在岗职工工资107亿元,拖欠职工内债143亿元。拖欠离岗职工的工资、集资款、医疗费等各项费用263亿元。

二、城镇失业和特困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我国城镇失业和特困人口不断增长是由我国长期以来人口多、就业矛盾突出这一特殊国情决定的。造成目前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的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的结果。同时也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或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的集中反映。深层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将促进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大宏观政策目标应该同时兼顾,但是,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往往各有偏重。当就业岗位增加的

速度不及经济扩张速度时,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选择了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制定了年度国家就业计划和战略,将控制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出发点和评价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我国各级政府近几年来却更多地强调了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和减员增效,这一政策导向加剧了下岗职工的大幅增加和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

(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仅为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达85个。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低。目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仍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7.7%。而美国在1997年时就已达到81.2%,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了50%左右。我国不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偏低,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即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多,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低。具体表现是:在生活服务业为消费者服务的从业人员较多,而在生产服务业为生产者或厂商服务的从业人员则比例偏低。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截止到2001年底,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达24%;而金融保险业的从业人员只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的1.7%;社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也只有4.7%。目前一方面是我国从事公共事业、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中介组织、审计、会计等社会服务行业的人员偏低。另一方面是我国服务市场仍存在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垄断经营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进入外贸、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的资质条件认可方面,对国内投资者仍然卡得过死,限制了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

(三)就业的社会环境不宽松。

目前多数国家认为,在失业率上升阶段,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是两个,即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并为此提供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如对城镇失业人群提供特殊的就业援助,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等。这些国家认为,由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安置失业人员的办法,其成本大大低于给予失业人口的失业保障。目前我国在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为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地创造就业岗位的良好社会环境不够,在税收、工商、劳动、信贷、保险、城市管理、收费等方面仍然存在门槛高、范围窄、收费多、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下岗失业人员中享受过政策优惠的比例不足20%,其中享受过小额贷款的只占7.6%。这些问题均制约了就业的扩大。

(四)就业空间大的中小企业发展艰难。

如今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吸纳就业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达75%以上。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均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的扶持重点则是“抓大放小”。这一政策导向致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困难,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但由于相关措施不配套,很多条款无法实施。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从而使吸纳就业最多的中小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五)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城镇人员的部分资金投入,重点是投入到低保和失业保障方面,而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却明显不足。前者投入是缓解暂时的困难,后者投入才是解决长远问题,因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真正想要的是就业岗位而不是保障资金。目前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就业政策,即加大了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相应建立了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等各类扩大就业的专项基金。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还没有从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工作重心转到以促进就业保障为工作重心上来,尤其是还没有建立规范的促进就业基金。由于这一重要调节手段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我国扩大就业措施的落实。

(六)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我国的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同时也可反映出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办学思路方面的问题。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办国际一流大学强调和投入的较多,而对办职业教育强调和投入的较少,从而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增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七)对失业者再就业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失业者再就业能力的培训存在培训机构不规范、培训课程不对路、培训费用过高、培训单位与用人单位相脱节等诸多问题,致使一些失业者经培训后仍在失业。国外的就业培训机构则是在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进行,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去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岗转业培训以及劳动预备制度教育。一些国家政府为鼓励失业人员更加积极地为求职而接受培训,规定失业人员只有在愿意接受职业培训和能证明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情况下才能领取失业救济金。并且对失业者在学习和培训期间的学费和一定的生活费用实施免费措施,培训经费则由政府向高校、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提供资助。为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多数国家政府不断跟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去经常调整和改革培训教育体制和培训课程的内容。我国在这些方面则存在较大的差距。

(八)缺乏全国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致使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失业者求职无门,用人者招人无路,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没事干,一些事没人干的状况。如今国外许多国家均已设立和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和用人信息库,可随时为失业者提供劳动力市场各种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如国家的就业计划、就业指导,企业的招工信息、培训服务信息、市场与工业信息,专家对职业的分析、心理咨询、向失业者推荐工作岗位以及如何申请失业补助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失业者通过全国劳动信息网不仅可了解到劳动力市场动态的就业和培训信息,也可解决劳动就业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及时和有效配置将会大幅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我国目前由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网络尚未建立,则严重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和流动。

(九)大力推广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形式的手段乏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强调和考虑正规就业的因素较多,积极采取措施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的手段不力,从而,加剧了就业矛盾的突出。国外一些国家政府除从政策上鼓励失业人员兴办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合伙经济、股份制经济或从事个体劳动外,还资助失业者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社区服务、以工代赈、清扫环境、维护交通、植树种草、接送儿童等非正规就业工作。并在这些工作中实行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制等阶段性。弹性和非全日制就业等灵活的工作制度和形式。比如,一些国家政府为鼓励(减免税)企业减少裁员,提倡一星期4天工作制,甚至1份工作由2人或2人以上轮流做,以加大全社会劳动的参与率。我国在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广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方面的手段则明显不足。

(十)法制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涉及到就业标准的界定。就业目标的制定、就业战略的筹划、就业政策的实施、就业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核、就业项目的落实、就业能力的培训、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与发放等一系列问题的整合,而且还涉及到《促进就业法》、《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劳动就业基金保障法》以及《失业标准及登记办法》、〈〈特困人员生活服务优惠卡》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和形成这样一整套沿着制度化、经常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城镇就业服务和反贫困工作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失业者感到在就业服务方面遇到的诸多难题无法解决。

(十一)对城镇特困群体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近几年,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方面逐年增多,但对城镇特困群体而言仍感到是杯水车薪,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低保”资金的总体投入太少。据国家财政部提供的数字表明: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为23亿元,2002年为46亿元。按国家民政部提供的2001年领取最低保障金的1170.7万人数计算,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人均只有16.37元/月。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虽然翻了一番,但是“低保?对象的人数也几乎翻了一番。地方财政对“低保”资金的支出也有限。2001年,全国地方财政“低保”资金支出不到30亿元(2002年上半年,地方财政预算拟安排59.3亿元)。2002年全国有26个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少于5000万元,有的甚至不到2000万元。这样少的“低保”资金投入将难以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而且有些地区的“社保?资金还不能全额到位和按期拨付。据统计,有些县级市的“低保”额不足100元/人均月,如贵州省的一些县仅为78元/人均月。这里还不包括相当数量的未被纳入低保救济范围的特困职工。

三、就业矛盾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镇失业人数从1995年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从1995年的520万人增加到2002年上半年的近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9年以来则呈加速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3.1%上升到2002年上半年的3.9%。同时,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已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已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5%,其中国有企业单位就业人员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7%,集体单位减少了12.7%。国家预计“十五”期间就业矛盾仍会呈现越来越突出的趋势。从总量上看,“十五”期间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将升至峰值,加

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等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200多万人。按“十五”期间经济增长保持在7%的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有700万一800万个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一1500万个,再加上农村1.5亿的富余劳动力,可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仍是十分严峻的。

四、就业的突出矛盾将带来的主要影响

就业的突出矛盾,目前已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正如党中央所提出的,它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果这个矛盾不能得到缓解,至少将会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党的阶级基础将会动摇。

如果目前大批的城镇下岗职工得不到工作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转移的状况得不到缓解,将导致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从而将使越来越多的为共和国作出贡献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同时将使党失去越来越多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使党的“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大打折扣,最终将导致党的阶级基础的动摇。

(二)国家的长治久安将受到影响。

如果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陷入生活困境,必然导致劳资矛盾和干群关系的激化,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大。据公安部门的资料反映,近年来,我国堵截交通、围攻办公大楼、集体上访等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增长速度惊人,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是老工人、老教师和老干部,每年涉及的人数多达近千万人。这些人的生活困难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极易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党和国家的敌对势力。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特困群体的形成,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形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还将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五、缓解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解决城镇失业问题不仅仅是社会保障问题,它涉及到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任用干部的标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投资结构、教育结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性。制度性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宏观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城镇失业和贫困状况将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缓解这一问题。

(一)将促进就业作为政府宏观政策取向的重要目标。

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就业率过低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从而使得效率所

导致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致使效率信誉下降。所以,做好社会保障和扩大就业工作是我国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把就业问题处理好,国家才具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目前在我国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状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将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来考虑,将扩大就业和老百姓的真正富裕作为政府工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并以此为政策导向,缓解失业日益严重问题。

(二)政府应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建立所导致的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再是对一些具体经济行为的干预,而主要应是提供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就业环境恰恰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政府应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第一责任人,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对城镇失业人群提供特殊的就业援助,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如上海市通过购买公益就业岗位的办法,解决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有的地方政府为所在城市的特困人员免费安装几千个公用电话亭,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问题。还有的地方政府在审批内外资项目时,重点考虑了就业因素。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解决就业人数多的项目上马,将该项目带动多少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以鼓励企业多雇用劳动力。

这方面还应更多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波兰政府为安排更多的人员就业,限制退休人员重新就业。马来西亚政府采取减少每月工作日、限制超时工作、不允许公休日和节假日工作的措施,合理减低职工薪金水平,以减少裁员和安排更多的人就业。菲律宾政府采取加大对制造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指导性投资的办法,鼓励这些行业在短时期内维持现有技术水平,不要过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保持职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菲律宾政府还鼓励劳工到海外就业,政府专门设立海外就业署负责这项工作。目前菲律宾在海外的劳工已有460万人,主要是建筑工人、海员、家佣和医护人员。西班牙政府为减少失业,对那些即将破产的企业采取减免税收的办法,以尽量保障企业能继续生存。瑞士政府制定并出台了《限制外国人口条例》,以保证本国人优先就业,限制外籍人就业。芬兰政府规定,凡是能帮助失业半年以上的失业者找到工作的机构、组织、基金会、协会、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都能得到政府的奖励。荷兰政府通过降低工资增长速度,使更多的人能得到工资。新加坡政府采取节制工资、抑制成本上扬的措施,以使更多的人不失业;同时利用减税的办法推动建立新公司,以增加就业岗位;并设立专项基金,补贴那些不裁减冗员并将其送去培训的公司,以使雇主少裁减工人。匈牙利政府设立专门负责就业的机构部门,政府各部门还专门设有相应的就业司;各州也专门为扩大就业而设立了劳务委员会这一领导和协调机构,并建立了若干个“劳务中心”。墨西哥政府对无证小贩等非正式劳动者持宽容的态度。在墨西哥有数百万由城市低收入阶层组成的非正式劳动者,他们在城市各处销售批发来的廉价商品或者经营一些食品和冷饮摊点,虽然收入有限,但可以基本解决温饱。这些人在墨西哥的劳动力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没有在政府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也不缴纳税收,但是政府对他们采取了宽容和默许的态度,认为他们沿街叫卖总比上街游行所造成的交通拥挤等社会后果好得多,只要他们不违反社会治安和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失业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美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雇佣一位失业者在3个月以上,便可以享受多项税收优惠。俄罗斯政府对失业者则提供全方位的免费服务。

今后,我国应运用税收、货币、收入等手段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力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应通过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投资的办法来减少下岗。因为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长期利率的下降,而长期利率的下降则有利于增加企业设备投资和扩大新的

就业岗位。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在收入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采取实际工资增长幅度适当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做法。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投资利润率,而投资利润率的改善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和进一步增加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应不断放宽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在外贸、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的资质条件认可方面;凡是允许外资参与和进入的行业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国内投资者进入,以更多地带动国内劳动力的就业。

(三)加速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就业空间大的中小企业。

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不仅是结构问题,也存在总量问题。要实现“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即每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800万人的目标,只有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就业首先是经济增长的函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呈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快速增长,吸纳就业则不断增加;经济增长滞缓,失业率则上升,经济增长速度对增加就业作用极大。因此,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前提。

目前政府各部门应进一步采取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鼓励、支持和扶持吸纳就业最多的中小企业,尤其要迫切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突出问题。这方面应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如加拿大政府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可直接提供产品研究和开发经费等融资服务。捷克政府规定,只要投资500万美元创办的中小企业,就可享受政府5-10年的税收减免、提供低价建设用地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等奖励。同时企业每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便可获得特殊创就业奖励,最高额为每人六千多美元。被誉为“就业天堂”的瑞士是目前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出现失业问题,失业率长期处于1%以下;1980年以后才略超过1%。瑞士失业率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在瑞士企业中,雇员在50人以下的非工业企业占瑞士企业总数的97%以上,而员工超过250人以上的企业只占1%。

(四)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

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应尽快建立各项促进就业的专项资金,基金的来源可由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专项基金,在职职工工资中上缴的保障金,国家财政拨款,社会集资和赞助等几方面构成。这方面也可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如瑞典在〈〈就业保障法》中规定,将GDP的1.7%投入到积极扩大就业岗位及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措施上。还有一些国家对自主创业的下岗职工提供急需的启动资金贷款担保。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很低,银行资金存在大量存差,应通过扩大信贷投入增加投资,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切实从目前的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工作重心转到以促进就业保障为工作重心上来。同时应由中央制定落实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经济补偿金或一次性安置费的具体操作办法,以解决目前存在的资产难以变现、土地难以转让、资金难以筹措、各地做法不一致等问题。

(五)有效地实施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培训,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只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有效培训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劳动者失业后的补助,才能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和减少失业。目前多数国家政府不仅为失业人员实施免费培训,同时政府对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有一定的限制,瑞士政府规定每个失业者领取救济金的时间不能超过400天,即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参加相关就业培训,直至找到新的就业

岗位。瑞士政府还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结构,目前全国仅有10所大专院校,大部分瑞士人小学毕业后,就从事学艺或者进入职业学校。捷克政府树立成人教育终生需要的理念,提高就业者的技能。目前政府每年用于创造就业和职业再培训的专项资金近一亿美元。我国政府也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结构,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并增强对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等从业能力的无偿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同时,应加快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并应借鉴加拿大、瑞典、乌克兰等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和用人信息库,以加大各部门、各区域、各层次人员的流动。

(六)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形式。

我国人口众多,缓解就业矛盾难度较大。因此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解决就业出路的主要战略。国外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如新加坡政府为失业人员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早就提倡非正式就业的理念。政府大力兴办吸纳劳动力多的各类社区服务实体、劳动就业组织和劳动服务企业,鼓励人们在社区邻里从事服务业,同时允许失业人员在流动市场做点小买卖,这样的流动市场目前已发展到五百多个。俄罗斯政府组织了以救助失业为目的的社会性工程,让城镇失业者参与市政工程服务。如城市及旅游景点等地的公共事业(绿化、环保、维护)、市政房屋修理的辅助工作。文物古迹的修复工程、季节性的农业劳动、体育文化设施的维修,等等。德国政府提倡采用弹性和灵活的工作时间。如企业的工人加班后可以不领取加班费,而是将额外的工作时间计入“时间账户”,以便一些常年工在利用“时间账户”休假时,企业不仅可以节省支付常年工的加班费,而且还可以雇用一些比常年工省钱的临时工就业。菲律宾政府为减少失业人员,鼓励要裁员的企业采取轮岗制。即1份工作由2人或2人以上轮流做。这样虽就业不充分,但工作相对稳定。菲律宾政府认为这样做既可避免企业裁员过多而引起劳资矛盾激化,也有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我国可以借鉴国外这些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经验,通过实行非全日制或分阶段式的灵活工作制度等方式,加大全社会劳动参与率。政府应引导失业人员和下岗等无业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再就业,尤其对于在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工作的人,由于对他们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程度低,可以实行多种就业形式。比如,有些人为更新知识需要离岗学习,有些妇女由于生理和家庭生活原因需要离岗,在这种就业条件不充分或一些人暂时不能工作时,可安排他人暂时替换这个岗位,而对这些学习的人和妇女的工作岗位可以保留,但不发薪水,这部分开支可用来雇佣新的工人,这样1个人的就业岗位就可安排2至3个人就业。我国政府还应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鼓励一部分人走出去,通过多种方式寻求就业机会。并应积极引导无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不分高低”和“劳动光荣”的思想,改变目前“有些事没人干,有些人没事干”的状况。

(七)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机制的制度化、专业化。

目前我国应尽快建立一整套沿着制度化、经常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城镇就业服务和反贫困工作的运行机制。使得凡符合法律法规和条例条件的各类特困群体均可在生活、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全方位的减免费服务,以解决城镇特困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

国外在这方面有些成功的做法,如蒙古政府在其颁布的《劳动就业法》中规定,在有50名以上职员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中,所招收的残疾人工作职员(其身体条件在不影响所从事工作的情况下)不能低于其编制的3%。如果企事业单位和机关所招收的残疾人不足

3%,政府将按原编制3%的空位每月征收残疾人岗位费,以纳入“残疾人发展基金”用于补助残疾人就业。蒙古政府还规定外资企业应以招收本国劳动力为主,若要从国外引入劳动力,那么每引入一名外国工人就必须向蒙古政府部门上缴个9万图格里克,政府将这笔钱用于安排失业者就业。墨西哥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劳工法》,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劳工法》规定:企业雇主不能随便开除或者解雇劳动者,如果雇主不得已解雇其劳动者,则雇主应按劳动者的工龄长短予以相应的补偿。所有劳动者在失业的头三个月内可享受免费医疗。墨西哥政府为避免国内发生大量失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还利用国际法保护本国劳动力的就业。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墨西哥政府始终使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原则,对世界上四十多个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这一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墨西哥的中小企业,使这些企业不至于因为大量进口商品的涌入而破产,避免了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墨西哥政府还采取高关税的方法对进口农产品加以限制,以减少因进口农产品的涌入冲击本国农业,这一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人口对城镇失业的压力。俄罗斯的〈〈劳动就业法》规定,政府向失业者发放的救济金一般为12个月,如果在这期间劳动就业机构末能对失业者提供“合适的工作”,失业者可以继续领取救济金,但累计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6个月。法律还具体规定了何种工作属于失业者不能拒绝的“合适工作”,并规定失业者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仍可连续计算工龄。我国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及就业机制。

(八)加大对城镇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

根据目前我国分税制尤其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的体制,地方政府应考虑将个人所得税作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财源。同时应加大中央财政对就业矛盾突出地区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也可通过减持国有股和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的方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同时,为解决各地区下岗职工数量与各地财力不平衡的矛盾,建议逐步将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省级统筹改为国家统筹,使下岗职工相对集中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省份的困难问题得到解决。据公安部门的业内人士反映,我国每年用于应对突发性上访人员的维护秩序费用,高得惊人,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扩大再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效果更好。

在加大对城镇特困群体保障力度方面,我国可多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如美国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开始并延续至今的为援助低收入者所实施的“食品券”制度,食品券所购买的范围包括:面包、谷物类食品,水果、蔬菜,鱼。肉禽产品,乳制品等。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城镇特困群体实施“食品券”措施。实施食品券这一“开仓济贫”措施的意义:一是可以库存的粮食缓解部分“低保”资金支出不足的困难;二是可以使实际需要“低保”的城市特困居民更充分地被纳入到“低保”范围;三是可以使被纳入“低保”范围的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所必需的食品方面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四是可以扩大城镇低收入群体对农产品的消费。

新加坡政府为保证失业工人能继续生活下去,分别在2001年8月和2002年5月宣布派发人人有份、贫者多得的“新新加坡股票”和“经济重组股票”,以表示政府与人民同享政府预算盈余和国家繁荣的成果。新加坡政府还对贫困家庭的水电费、房屋租金和杂费给予回扣。政府还用提高消费税来维持降低所得税后的财政收支平衡,并推行可转移的工人医疗福利制度,如果工人被裁员或被调动,仍可以带走自己的医疗福利费结余。秘鲁政府为解决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和增加就业岗位,由政府支持银行提供低息贷款,为城镇特困群体建设一大批十分廉价的住房,使贫困阶层拥有栖身之地,同时让失业者参与建房可增加若干个就业岗位。

今后,我国政府对城镇职工除了做到“两个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退休职工养老金)之外,还应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一个确保,即确保城镇特困职工的基本医疗。通过建立健全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对特困人员提供医疗救助。针对目前部分无力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职工群体就医难的问题,应加快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企业参与的社会医疗救助基金。虽然目前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对所有需要社会医疗救助的人实行大包大揽,尤其是像我国财力十分有限的政府更是如此。但政府应当带头为社会特困群体建立一种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基金的筹资渠道可考虑参照养老保险的做法,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提供一部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分担一部分,也可从每年发行的社会福利彩票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还可通过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内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资金。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国家存在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福利保障的欠账。这些职工年轻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他们退休了。体弱了、多病了,应当像养老保险那样由国家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对他们进行医疗救助。这部分改革成本,国家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北京市目前已经拿出二百多万元建立了社会医疗救助资金,并建立了为特困职工就医可享受减免医疗费的慈善医院。同时,政府应尽快分期偿付职工医疗费用的历史欠账。上海市到2001年底,已偿还了18.4亿元多年拖欠的职工医疗费。我国应对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尽快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居民都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否则,资源投入的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社会效果也会越差。解决各地区下岗职工数量与各地财力不平衡的矛盾,建议逐步将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省级统筹改为国家统筹,使下岗职工相对集中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省份的困难问题得到解决。据公安部门的业内人士反映,我国每年用于应对突发性上访人员的维护秩序费用,高得惊人,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扩大再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效果更好。

在加大对城镇特困群体保障力度方面,我国可多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如美国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开始并延续至今的为援助低收入者所实施的“食品券”制度,食品券所购买的范围包括:面包、谷物类食品,水果、蔬菜,鱼、肉禽产品,乳制品等。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城镇特困群体实施“食品券”措施。实施食品券这一“开仓济贫”措施的意义:一是可以库存的粮食缓解部分“低保”资金支出不足的困难;二是可以使实际需要“低保”的城市特困居民更充分地被纳入到“低保”范围;三是可以使被纳入“低保”范围的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所必需的食品方面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四是可以扩大城镇低收入群体对农产品的消费。

新加坡政府为保证失业工人能继续生活下去,分别在2001年8月和2002年5月宣布派发人人有份、贫者多得的“新新加坡股票”和“经济重组股票”,以表示政府与人民同享政府预算盈余和国家繁荣的成果。新加坡政府还对贫困家庭的水电费、房屋租金和杂费给予回扣。政府还用提高消费税来维持降低所得税后的财政收支平衡,并推行可转移的工人医疗福利制度,如果工人被裁员或被调动,仍可以带走自己的医疗福利费结余。秘鲁政府为解决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和增加就业岗位,由政府支持银行提供低息贷款,为城镇特困群体建设一大批十分廉价的住房,使贫困阶层拥有栖身之地,同时让失业者参与建房可增加若干个就业岗位。

今后,我国政府对城镇职工除了做到“两个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退休职工养老金)之外,还应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一个确保,即确保城镇特困职工的基本医疗。通过建立健全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对特困人员提供医疗救助。针对目前部分无力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职工群体就医难的问题,应加快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企业参与的社会医疗救助基金。虽然目前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对所有需要社会医疗救助的人实行大包大

揽,尤其是像我国财力十分有限的政府更是如此。但政府应当带头为社会特困群体建立一种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基金的筹资渠道可考虑参照养老保险的做法,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提供一部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分担一部分,也可从每年发行的社会福利彩票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还可通过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内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资金。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国家存在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福利保障的欠账。这些职工年轻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他们退休了。体弱了、多病了,应当像养老保险那样由国家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对他们进行医疗救助。这部分改革成本,国家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北京市目前已经拿出二百多万元建立了社会医疗救助资金,并建立了为特困职工就医可享受减免医疗费的慈善医院。同时,政府应尽快分期偿付职工医疗费用的历史欠账。上海市到2001年底,已偿还了18.4亿元多年拖欠的职工医疗费。我国应对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尽快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居民都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否则,资源投入的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社会效果也会越差。

论中国人口国情

论中国人口国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我国是世界最多的一个国家。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既是毛泽东人口观的哲学依据,也是后来毛泽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后,采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长。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节制生育。我们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小一些,但总还要增长。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 我国人口的不断扩张,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劳动力,但是世界的资源也在不断的消耗,逐渐短缺。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虽然有一些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后,我国平均每年净增一千多万人口,致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90年代以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的总额中,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不得不用来养活13亿人口,国家用于建设资金积累非常有限。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多,基数大,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口素质偏低。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很少一部分是城镇,因此城乡差距非常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11%,具有高等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3.6%;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我国要加强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

中国调查失业人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失业人口 篇一: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各有其程度的不同。在中国,自1992年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调整和转轨阶段,一切社会经济行为均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失业的风险必然出现。然而,因为中国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失业现状分析 转型期的失业状况的特点,一方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结构性调整中涌现出的隐性失业人口逐步公开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流动。登记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1985年为历史以来的最低点(1.8%),1996年上升到3%。有专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7.4%,登记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增加到1120万人,隐性失业由1996年的15.1% 上升到20%左右,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达到5000万至6000万人。当然,这仅是一种预测,关键还取决于国家社会经济

发展进程。如果经济发展了,相关的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就业面扩大,失业率自然就会下降。下面我们针对有关统计数据展开分析。 见下表 上表所列统计资料,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自1985年后,失业的绝对人数逐年有所增加,而与此同时,因新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失业率多年来相对稳定在3%左右的水平,接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2.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990年亚洲失业 率为8.3%,拉丁美洲5.5%)。应该说,失业率维持在2~3%的水平属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范围,不会引起社会的震荡。但这里所说的失业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是指正式向政府有关机构登记失业,并希望找到工作的失业者。 2.在登记失业人数中,已达到劳动年龄等待就业的青 年占了多半。依据中国国情,每年初、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大学和专科的人数一般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余下的 毕业生人数很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因此,从登记失业人数的构成看,也应属正常范围。 3.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隐性失业人数和隐性失业 率均高出登记失业,且自1978年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其 形势发展较为突出和严重。这也正是有中国特色的失业问题之所在。为此,本文重点分析如下: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中国国情社情简介

我国国情社情 1、我国的地势。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底的盆地。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为我国最长的、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最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II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2、我国的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 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约为世界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 能源以地热、水能、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的地热资源很丰富,已经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源资源特别丰富。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

失业人口论文:完善我国失业人口统计体系的思考

失业人口论文:完善我国失业人口统计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失业的现象在所难免,现行的有关失业人口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存在一定的漏 洞和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统计系统里不包含农村的失业人口,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改善我国在失业人口统计的体系,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失业人口统计体系完善措施和建议 我国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统计为接近13.5亿人,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里,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和调整和转变,失业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失业人群也将逐渐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如何合理的解决失业问题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而对于失业人口的统计必须准确,保证这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一、失业的相关概念 在进行失业统计之前,一定要明确失业与就业之间的界限。在经济学上失业的定义就是劳动力处于闲置的状态,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生产劳动。而失业人口就是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劳动岗位,在寻找或者等待劳动机会的群体。有效的分类就是:(1)因劳动合同的终结或者

中结,当下正在寻求有报酬的岗位的人;(2)没有受雇工作过,正在找工作的人;(3)已经退休的人员,想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工作,在找寻有报酬的工作的人;(4)当下没有工作,但准备在一定的时期后开始新工作的人;(5)暂时的被解雇,但没有得到薪金的人。在我国的劳动法中规定失业人员的定义是,户口为非农业的成年人,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并在所在地的就业服务机构中心进行了求职登记的人。 二、我国现行的对失业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在对于失业人口的统计方面具有非常大的 改进,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事业统计的体系中不包括三类人群:农村户口的失业人口;老年人口;城市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首先,在我国的劳动法中规定了只对城镇的失业人员进行统计,而对农业户口的失业人员采取忽略的态度,但事实是不做统计的失业人员占到社会失业人口的一大半,这样使得我国的失业队伍表面上开起来很小,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劳动力占到国家人口总数的70%,由于现在农村耕地的减少,生产方面对技术的要求提高,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下降,使得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闲置,这导致农民工市场的泛滥,形成大量的潜在失业人口。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当

人口理论与中国国情

中国人口与国情 一.什么叫人口转变,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试论述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 人口转变是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明显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出现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两者差距逐渐增大,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该阶段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对资源、就业、教育压力大;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第三阶段:现代阶段,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该阶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环境破坏小。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大 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口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关键在于国家和人民深刻认识到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 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人口转变的作用机制在于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家庭内孩子成本效用的对比关系, 从而影响了家庭生育政策。3.现代化约束因素,中国人口转变和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口转变的直接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 间接原因是现代化推动, 特别是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交易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等。4.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并影响到生育。 二.简述并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1、两个公理。二个公理指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由一般生物推及人类的, 马氏把人类最普遍的欲望概括为人类的两个公理, 并因此推断出人口增加力, 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 是无限地较为巨大。 2、两个级数。马尔萨斯由二个公理得出两个级数的结论。两个级数指人口在无妨碍时, 以几何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增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函数, 实际工资的提高必然会刺激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具有加速度的趋势, 而食物的增长却表现出另一趋势, 即粮食的增加只会体现出递减的趋势。 三.你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有何看法?请你设计中国社会未来的收入分配模式。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首先发展城市建设,对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对农村的投资长期明显少于城市,造成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国民待遇和机会,这既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目前我国对城镇人员的部分资金投入,重点是投入到低保和失业保障方面,而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却明显不足。前者投入是缓解暂时的困难,后者投入才是解决长远问题,因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真正想要的是就业岗位而不是保障资金。目前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就业政策,即加大了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相应建立了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等各类扩大就业的专项基金。 一、城镇失业人员的现状 (一)离岗、失业、待业和特困人员日益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另据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抽样调查及对某些省份的典型分析,由于我国每年新增的1300万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隐性失业和其他未登记失业人员,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应在7%左右,即不少于3000万人,而我国每年所能增加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仅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待就业人员就达700万人左右。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经高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1月,全国领取最低保障金的人数已达1235万人。到2002年6月份,应领取最低保障金的城镇特困群体已达1930.8万人。仅辽宁省的城镇特困群体(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员)就达129.7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上半年全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6月份当月共有36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比上年同期增长51%。另据教育部门估计,目前大学毕业生中已有近30%左右的人步入失业行列。 (二)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正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86-199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7.9%,就业弹性是0.308,经济增长1%带动的就业增长是360万人;而1996-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3%,就业弹性下降为0.139,经济增长1%带动就业增长仅为97万人。可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正在逐渐减弱,这对实现“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增加了难度。

城镇概念和统计人口口径相关

(一)中国市镇设置的标准 国务院在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居民点的人口下限数量和职业构成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即为城镇。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然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以及具有疗养条件,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均可列为城镇型居民区。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列为乡村。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如果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市的近郊区无论它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大小,一律视为城镇区。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以及聚居2000人以上的城镇可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 为了应付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困难,1963年底国务院对上述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①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居住人口3 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达2500~3 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②缩小了市的郊区围,规定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③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列入市的城镇人口,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不再作为城镇人口而列入乡村人口。 一次新的变动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人民公社被撤销并恢复了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同时规定在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①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镇。20000人以上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也可以设镇。简单地说,镇应该至少有2000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聚居。实际上,现在有很多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低于法定标准。 1986年设市标准也作了较大调整:①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市。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虽不足以上标准,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市。 ②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 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讲座

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讲座 ————大栗港镇中学何正锋 我国30多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强并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开放务实的姿态开展国际人口与发展合作交流,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形象。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你知道以下几个问题吗?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2、为什么说我国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就很少了。例如: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量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四分之一;人均林地只有九分之一。人均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3、我国人口的特点: 数量多,增量大,素质偏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4、世界人口、中国人口及广东人口概况: 据统计(2007年度): (1)人口总数及百分比数: 世界总人口为66.187亿 中国总人口为13.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68% 1995年统计为1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5% (2)1995年度人口密度: 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39人 中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18人 2007年度人口密度:

中国国情精辟论述

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外国朋友,他们对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 化表示称赞,对中国取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更是感到惊叹。有的朋友甚至提出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疑问。我坦率地告诉他们,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主要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积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事实上,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认识得出的结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有这么三条。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到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9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国家外汇储备达到近2.4万亿美元,粮食总产量从3亿吨增加到5亿多吨,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要看到,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基础薄弱,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1%,比发达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同法国相比更是差了近40个百分点,而且主要以餐饮、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二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0%至15%。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中国产品的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也就是说,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中国(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提醒:此处可结合“微笑曲线”理解)。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都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刻不容缓。 第二,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46.6%,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速度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快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显著加强。

城镇人口失业的成因及对策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城镇人口失业的成因及对策 专业社会工作 院部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号 2005160089 姓名木乃布铁 指导教师孙长勇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08 年11月至2009年5月

城镇人口失业的成因及对策 学生:木乃布铁 指导老师:孙长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人口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再加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城镇失业人数快速增加,城镇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了预防城镇失业人数比例过大,从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我国城镇失业人数增加的成因,探讨了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治理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失业现状成因对策

The Causes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Unemployed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graduate: Mu Naibutie Supervisor: Sun Changyo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of China's cities and towns are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n addition, the number of China's urban unemployment increased rapidly because of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the most promin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socio-economic problem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io of the number from too large, start with the status of China's urban unemployment problem,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China's urban unemploym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ep up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changing careers, to develo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maintain fast economic growth, to increase the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effort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market and so on measures to govern the China's urban unemployment problem. Key words:unemployment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current situation cause countermeasures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xx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

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

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状况

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状况

一、引言 从我国历年官方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来看,我国的失业率并不高。但这个数据难以如实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真实失业状况,也难以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的不完善,我国公布的公开失业率与实际真实的失业率存在偏差;二是因为不同经营主体在劳动者就业上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存在就业者隐性失业现象。因此,探讨我国真实的失业率水平和隐性失业人口状况一直是有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状况问题。隐性失业一词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J. Robinson于1937年提出,后来,E.O. Edwards、Nisberg、A.K.Sen等都对隐性失业的产生和概念做了进一步诠释;[1]国内一些研究者对我国隐性失业问题也给与了关注,一般认为它是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而又在渐进性经济改革方式下得以延续的一种特有的失业。[2]总的来看,隐性失业就是名义上就业,实际上失业,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应超过劳动力

断隐性失业人口;[12]一种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估算隐性失业人口,该方法在度量隐性经济规模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3]劳动边际生产率法是如果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能够带来剩余产品就属于有效就业劳动力,否则就为隐性失业,以此来判断隐性失业人口数量;[14]与此类似,有的研究者则将劳动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就业者也作为失业人口,这实际上反映了隐性失业人口。[15]生产函数法可以有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建立社会或某个行业的生产函数,然后基于整个系统利润最大化求出有效劳动力需求量,进而求出隐性失业人口;[16]另一种是依据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原理,[17]分别建立农业和非农业系统生产函数,从利润最大化出发,探讨现有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最优配置,进而求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在上述方法中,抽样调查法、有效工时法和比较分析法主要是从生产效率角度来考察的,供求差量法和计量模型构造法则根据经验系数或对有关参数系数估计来计算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法和生产函数法则是从社会、产业或厂商的效用最大化出发。显然,不同的估算方法

观看《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心得体会

收看《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 讲座心得体会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2012年3月30日,观看了《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系列讲座,主讲人是中央党校原教育长,博士生导师,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发展中国论坛执行主席,著名经济学家-王瑞璞,主讲的内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机遇与挑战。 讲座在全国高校设有200多个分会场,王老师用大量理论、鲜活的事例,为所有的师生上一堂生动的时事政治理论课,使学生对祖国的国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国家的崛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当前的国情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鞭策广大学生,立志为国,刻苦学习,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理想民,成为祖国委以大任,负以重托的祖国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 王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首先王老师讲了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国在崛起进程中负有特殊的国际责任。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在承担大国责任时必须非常谨慎,必须从中国的 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要结合世界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大国责任应当更多地体现在贡献"软实力"上。承担大国责任不仅要关注世界共同利益,还要关注世界共同价值。加强同西方大国的协调,是中国承担好大国责任的关键。 在报告中,对于中国环境、能源、人口、等方面的阐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深深的警醒。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

中国国情与大学生使命的思考

中国国情与大学生使命的思考 ---浅谈对我国现状的认识和大学生的使命[内容摘要] 我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 力,我国取得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国情 没有变。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面临像南海、钓 .... 鱼岛、货币政策 .......等诸多国内国际问题,使得我的国内国际局势紧张。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南海问题大学生历史使命综合素质一: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面临的国内国际局势分析: (一)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现将我国基本国情分析如下: 1、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 (1)我国位于东南亚,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 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家接壤,总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个阶梯,北至连崟,南到曾母暗沙. (2)我国是世界上疆土最大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占世界的确良10%,居世界第一位;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比较齐全。我们完全能够言立足于国内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家。 (3)我国有13亿多人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是一大优势。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此,要增强人均意识,大力节约各种资源;同时还应有计划的对人中实行调节和控制。 (4)我国人口特点:男多女少;人口趋于老龄化; ..... .............受教育水平 较低;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农村人口偏多.......................。从少数民族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