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璜把学术融进生命

徐宝璜把学术融进生命
徐宝璜把学术融进生命

把学术融进生命

2010-07-20 14:39:00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

徐宝璜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的英年早逝给我国的新闻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短暂的一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本文从他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这两个角度,对他在新闻学方面的贡献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后就徐宝璜对当今新闻界的启示作了一些个人的探讨。

关于徐宝璜

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出身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辛亥革命前肄业于北京大学,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在密芝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先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期的编辑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主讲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在校长室兼任蔡元培的秘书,1918年10月,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20年以后,先后在民国大学、北平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担任过民国大学代理校长、京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第三中山大学劳务农学院教授兼总务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注册部主任等职。1930年为北京大学筹办新闻系,工作繁重积劳成疾,1930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课堂上授课时,因高血压脑溢血“猝然晕厥”,送协和医院急救,6月1日与世长辞。

徐宝璜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绝不是昙花一现,其成就可以说是不朽的。他在留学美国期间主攻的是经济学,其次才是新闻学,他一生成就最卓越的却集中在新闻学,堪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的新闻史上,他一人就拥有四个“第一”,即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指1918年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开讲新闻学选修课),担任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新闻系主任(指1923年在平民大学任职期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黄天鹏在《新闻学纲要要序》中指出,徐宝璜被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推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和“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

徐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了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他大力引进了一批学有所专的新派人物。徐宝璜这时已从美国学成归国,在《晨报》馆任职,蔡元培因“闻其贤,聘其为教授,兼校长秘书。

由于蔡元培延聘老师时注意学力,不讲资历,使北大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化”,徐宝璜任教授时年仅25岁,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一位教授。蔡元培开创了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气,鼓励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团体,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吸引了到学术研究方面来,故这时北大校园各种社团如繁星闪烁,各种学说竞相争长,鸢飞鱼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北大成

为全国唯一的在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的一所学校,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舞台,为徐宝璜在新闻学方面的建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18年秋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既凝结了他的心血,又为他开创我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是五四时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社团之一,主要发起人有蔡元培、邵飘萍、徐宝璜等人。蔡元培任校长后,不仅注重学科的完善,而且鼓励举办各种讲演以补课业不足,他曾有设立新闻讲演会的计划,得到邵飘萍、徐宝璜的响应和支持。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之后,1918年7月,《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刊出由蔡元培亲自拟定的研究会八条章程,规定该会的名称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并特别声明它“隶属于北京大学”,以“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为宗旨,规定“凡校内外人均可入会为会员”,“校内会员每人年纳会费四元,校外八元”,凡在会内研究满一年者,均由该会发给证书。

随后,蔡元培亲自出面公开招收会员,并于1918年9月下旬连续四次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招收会员的《校长布告》,很快就有数十人报名入会,其中多数是北大学生。10月14日晚八点,在北大理科一间教室(现沙滩马神庙北大旧址)召开研究会成立大会。会上蔡元培以校长身份作了演讲,叙述了他和新闻界的因缘,回忆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苏报》、《警钟日报》等革命报刊活动的战斗历程,勉励会员要总结“我国新闻界之经验”、“归纳之而印证学理”。主持会务的徐宝璜作了《新闻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的报告。会上,推举蔡元培为研究会会长,徐宝璜为研究会主任兼导师,邵飘萍为兼任导师。

研究会的活动规定为每周2次,一般安排在星期一、三的晚上,后来在星期天的上午增加了一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听导师演讲,有的时候也组织一些讲座和练习。研究会的事务所就设在文科大楼2层徐宝璜的办公室内,主要集会地点是文科大楼3层的第34教室(有时是第35教室),这个文科大楼就是现在位于沙滩五四大街北侧蜚声中外的红楼。

研究会成立四个月后,1919年2月,因会务发展过快,会员增多,徐宝璜由于兼职过多,难以全力以赴,于是主动提议改组,1919年2月19日,召开改组大会,徐宝璜改任副会长。改组会还通过了修改后的新简章,将名称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个名称上的一字之差更加突出了新闻学这个研究方向和领域,同时办会宗旨改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经谋新闻事业之发展”。毛泽东是这次大会的24名参加者之一。

1919年10月16日,新闻学研究会第一次研究期满,17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发了该会发给证书的名单,获听讲一年证书的有23人,获半年证书的有32人,毛泽东名列“得听讲半年证书者”名单中的第10名,但举行第一班研究期满大会颁发证书时,他离开北大去湖南了。可以肯定,在这里学到的新闻知识对他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一定有不少帮助。抗战前夕,毛泽东在致蔡元培的信中深情地回忆了“五四时期北大课堂”,这“课堂”自然包括徐宝璜讲授的课程。

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还创办了《新闻周刊》,它是当时国内唯一传播新闻学

知识的刊物,每周一期,共出版3期,这份会刊得到徐宝璜的精心指导。1920年10月后,研究会因骨干成员相继离校,特别是徐宝璜因受蔡元培委托出任民国大学代理校长,无瑕顾及会务,研究会的活动急剧减少,年底完全停止活动。

徐宝璜与《新闻学》

徐宝璜一生提倡新闻学,并在百忙缠身之际不忘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主要新闻论著有《新闻事业》(与胡愈之合著)、《新闻纸之性质及其价值》(《新闻学刊》)、《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报学杂志》)《新闻事业之将来》)(《报学杂志》)等,而以《新闻学》的成就最高。

徐宝璜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一位导师,为会员系统讲授新闻学原理,并作为北京大学政治系四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他对讲稿反复研究修改,最后汇集成书。徐宝璜曾记述了这部专著的成书过程:“客岁(指1918年)蔡校长设立新闻学研究会,命余主任其事,并兼任导师。余乃于暑假中,正式加以研究,就所著《新闻学大意》一篇,以为开会后讲演之用(此稿曾登客岁九、十、十一、三月发刊之《东方杂志》)。开会后,余继续研究,加以会员之质疑问难,时有心得,遂将原稿加以修正,成第二次之稿(散见客岁秋间之《北京大学日刊》)。今年暑假前,复修正一次,为第三次之稿,曾登于第六、第七、第八等号之的《新闻学》。此则第四次之稿也。”从中可看出徐宝璜严谨治学的作风,他还表述了刊行此书的目的:“吾国之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此书发刊之意,希望能导其正当之方向而行,为新闻界开一新生事”。这一鲜明目的的反映了其出书的进步性,此书由蔡元培亲自校阅并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邵飘萍认为此书“在我国的新闻学史上,有不可抹灭之价值”,这绝非过誉。因为新闻学研究会开启了在我国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先河,而《新闻学》则是这一研究最早的成果。

《新闻学》共分14章: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新闻纸之职务;新闻之定义;新闻之精彩;新闻之价值;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题目;新闻纸之社论;新闻纸之广告;新闻纸之组织;新闻社之设备;新闻纸之销路;通讯社之组织。徐宝璜以区区6万字,架构了整个新闻学的体系,实在是惜墨如金,言简意赅。该书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常为新闻学著作所引用,比如他把“新闻纸之职务”(即报纸的职能)概括为六个方面:“为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及振兴商业”。关于新闻的定义,他写道:“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新事实也”。他把“新闻之精彩”(即构成新闻的要素)归纳为六点:“个人之关系”、“人类之同情”、“求胜之竞事”、“著名人物之姓名”、“著名机关之名称”、“事情之稀奇”。他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为:“新闻之价值者,即注意人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也”。

书中不乏精彩的比喻和生动的例证。例如他当年就把新闻比作“鲜鱼”:“新闻如鲜鱼,登载销迟其价值不失亦损”。对于新闻的时效性,他说:“在欧美之新闻界,…昨日?已成不祥之名词,多改用…今早?、…今午?、…今晚?、…方才?等字矣。”谈到构成新闻要素的著名人物和机关时,他举了当时各报均登载的一条新闻《黄陂潜心佛学》为例。他的大意为,黄陂即黎

元洪,因其为湖北黄陂人。黎元洪曾经当过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后被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赶下台。此时他在家中无所事事颂读佛经,成为一大新闻;若换一无名之辈,此事显然成不了新闻。说到“事情之稀奇”为构成新闻的要素时,举的事例也很有意思:“前在北京《晨报》紧要新闻栏内,刊有《世界之最长寿者》之一段新闻如下:世界之最长寿者,现年一百三十一岁,子女共计三十人,长子九十三岁……幼子才五岁。”

《新闻学》一书虽用文言文写成,但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生动而有说服力,至今读来引人入胜,这本写于80多年前的新闻学开山之作,倒比近年来有些新闻学著作更能吸引读者。徐宝璜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而籍中亦无完善之书,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本书虽仍不完备,然对于新闻学之重要问题,则皆为有系统之说明;而讨论新闻纸之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者所未言及者。”

研究徐宝璜的现实意义

80多年前,作为一个学者,徐宝璜能积极热心地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知识,把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新闻观,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于今天从事新闻学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要弘扬他高尚的爱国精神和趋时精神,徐宝璜出身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其叔父徐子鸿曾到日本和美国留学,1913年被选为众议员和宪法起草委员会,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杀害,九江各界曾经兴建烈士墓。正是在其叔父的熏陶下,他逐渐融入民主与科学的思潮中,同维护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反动思潮激烈搏斗。他从一踏入新闻事业领域,就坚定地站在进步力量的一方,同蔡元培并肩战斗,同邵飘萍一道成为新闻巨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鲜明的立场支持青年学生反抗黑暗势力的运动,为此他上了段祺瑞政府的第二批揖捕名单。他发出的声音是时代的强音,他弘扬的精神和表现的气概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其次,我们要继承他在学术上敢为人先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在他以前,中国还不曾有一部新闻学专著,为了完成《新闻学》,他系统研究、全面考察了西方先进的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报纸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四易其稿终成书。虽然他的新闻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意义非同寻常,而且“后来的新闻学著作,大半受他的影响,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抓住了新闻学界的中心潮流”。《新闻学》这部专著虽是首创,但它起点却是如此地高,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欢迎,方汉奇这样评价:“自1919年初版后,曾陆续再版4次,1994年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连同初版,前后其出版6次,这在我国的新闻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可见其受推崇之一斑”。

第三,我们要学习他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学风。徐宝璜是系统学过西方新闻学的,但他的新闻思想并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而是密切地联系中国新闻事业的实际,《新闻学》一书中的绝大部分事例都取自中国,全书具有明显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丝毫没有生吞

活剥之嫌,这是尤其为后来的某些言必“罗马希腊”的新闻学著所不及的。在前古人的情形之下,他不仅向我国当时的新闻工作者介绍了西方最新的新闻学观点,而且推陈出新,致力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学理论体系,这是尤其值得称道的。

今天的时代与徐宝璜所处的时代已是天壤之别,但革命的、进步的事业的传统并不因为时代的转变而割断,抚今追昔,它应该顺应时代新的特点,得以继承和发扬。如今,新闻教育的规模,与80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研究、了解徐宝璜将激励后人抓住新闻学研究大发展的机遇,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国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使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方汉奇:《纪念徐宝璜》,《新闻春秋》,1994年第2期;

[3]方汉奇:《新闻学研究会》,《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4]唐非:《新闻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新闻春秋》,1994年第2期;

[5]梁柱:《徐宝璜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春秋》,1994年第2期;

[6]徐友陶:《纪念先父诞辰一百周年》,《新闻春秋》,1994年第2期;

[7]徐新平:《略论徐宝璜的新闻伦理观》,《新闻大学》,2000年冬;

[8]双永青:《试论徐宝璜的新闻思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9]马厚寅:《在中国新闻学领域独占三个第一的人——读徐宝璜的<新闻学>》,《新闻与成才》,1997年第10期;

[10]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学年论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学生:施妍 学号:2010221109120006 专业:新闻学 指导老师:杨翠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12岁考中秀才。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子兹始。? 从1892~1894年,梁启超就学于广州府内长兴里的万木草堂三年。 1895年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道,参加并组织了资产阶级的正直改良运动,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组织保皇会(1899年3月),鼓吹?保皇?。后又组织宪政会(1906年冬)、政闻社(1907年10月)等政治团体,鼓吹?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在?仓皇去国?14年后,于1912年10月间从日本神户启程回国。民国初期,他倚靠袁世凯又组织进步党(1913年5月),1914年曾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职数月。1915年初,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梁特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予以痛击,积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 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通过舆论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使中国第一场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开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另外,在梁启超到了El本以后.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二、梁启超对新闻学的贡献

新闻史论研究方向阅读书目

x新闻史论研究方向阅读书目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 新闻学(徐宝璜)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史文集(丁淦林) 上海新闻史(马光仁) 宋代新闻史(朱传誉)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卓南生)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尹韵公)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彼得.伯克) 西方哲学史(罗素) 政治哲学史(列奥.施特劳斯) 现代社会学(北川隆吉) 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帕特里克.贝尔特)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等)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 公众舆论(李普曼)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罗兰.巴特) 作为话语的新闻(凡迪克) 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与社会理论的讨论(尼姑拉斯.加汉姆)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 想象的共同体(安德森) 文化的阐释(格尔茨) 东方主义(萨义德)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与政治(道格拉斯.凯尔纳)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 认识媒介文化(尼克.史蒂文森)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约翰.斯道雷) 传播生态学(大卫.阿什德)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传播批判理论(张锦华) 狱中札记(葛兰西) 规训与惩罚(福柯) 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大卫.莫利) 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戴维.莫利等)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罗伯特.哈克特等) 传播学史(罗杰斯) 美国新闻史(埃德温.埃莫理等) 媒体考古学(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媒介研究的进路(巴雷特等) 文化民粹主义(麦克盖根) 人物文集: 王韬林乐知李提摩太花安之早期申报的系列主笔 杨毓麟杨守仁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唐才常徐勤汪康年严复郑贯公孙中山陈天华章士钊胡汉民秋瑾狄楚清谭嗣同张元济汪精卫朱执信陈少白宋教仁秦力山詹大悲蔡元培陈独秀刘师培于右任林白水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 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 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1907年,他在《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阐述了关于舆论的一系列问题。 (三)试图以学术改造中国的《大中华》、《改造》时期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侧重于对新闻自由和言论独立的思考,但由于各种原因,梁启超对“言论独立”的前景感到非常失望。到1918年左右,他渐渐淡出政坛,转入学术、教育救国和学术研究中,他的新闻理论也随之沉寂下来。梁启超在1912年初回国时接受共和制,想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宪政,他积极地进行政党组织活动,希望建立“政党内阁”,提出“司法独立”和“言论独立”的观点,此时,他逐渐认识到新闻自由、报馆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的重要性。1912年初,他创办《庸言》报,主张用平常、切实、有理、适用的报刊言论来为政府建议献策。1915年,梁启超担任了《大中华》月刊的总撰述,该刊注重社会教育,认为学术之盛衰,国民程度之高下与杂志之发达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主张大力鼓动创办杂志。梁启超1920年回国后参与主编的《改造》(原《解放与改造》),是梁启超所主办的最后一个刊物,他希望能从学术上谋根本的改造,为将来的新中国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徐宝璜把学术融进生命

把学术融进生命 2010-07-20 14:39:00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 徐宝璜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的英年早逝给我国的新闻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短暂的一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本文从他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这两个角度,对他在新闻学方面的贡献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后就徐宝璜对当今新闻界的启示作了一些个人的探讨。 关于徐宝璜 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出身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辛亥革命前肄业于北京大学,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在密芝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先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期的编辑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主讲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在校长室兼任蔡元培的秘书,1918年10月,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20年以后,先后在民国大学、北平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担任过民国大学代理校长、京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第三中山大学劳务农学院教授兼总务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注册部主任等职。1930年为北京大学筹办新闻系,工作繁重积劳成疾,1930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课堂上授课时,因高血压脑溢血“猝然晕厥”,送协和医院急救,6月1日与世长辞。 徐宝璜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绝不是昙花一现,其成就可以说是不朽的。他在留学美国期间主攻的是经济学,其次才是新闻学,他一生成就最卓越的却集中在新闻学,堪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的新闻史上,他一人就拥有四个“第一”,即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指1918年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开讲新闻学选修课),担任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新闻系主任(指1923年在平民大学任职期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黄天鹏在《新闻学纲要要序》中指出,徐宝璜被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推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和“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 徐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了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他大力引进了一批学有所专的新派人物。徐宝璜这时已从美国学成归国,在《晨报》馆任职,蔡元培因“闻其贤,聘其为教授,兼校长秘书。 由于蔡元培延聘老师时注意学力,不讲资历,使北大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化”,徐宝璜任教授时年仅25岁,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一位教授。蔡元培开创了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气,鼓励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团体,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吸引了到学术研究方面来,故这时北大校园各种社团如繁星闪烁,各种学说竞相争长,鸢飞鱼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北大成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 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 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 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3、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 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引导和激发的,而民众若不具备足够的民智,就有可能不能形成对时局的正确看法。因此,对舆论进行引导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的关键在于要“尊重人人独立之意见,而导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梁启超认为知识阶层是最有资格形成健全舆论的,他们的报刊和其他公共媒介时刻在奔走启发国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构成了舆论之源。他们既是报刊的主人,也是舆论的主人,因此报馆就是舆论机关,报馆可以制造舆论,也应该担负起引导舆论、制造舆论的职责。近代中国更是充斥着混乱、疾病、贫穷、战争……能够有着清醒头脑的人并不多,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不同性质是他对当时时势认识的结果,也是李割终论观具有相当理性的表现。 4、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 早期改良派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报刊具有“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清”的反映功能,梁启超把它们抽象为“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主要是针对报刊反映和提供信息功能而言的:报刊可以集中和发散信息,让大众知晓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报刊提供信息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从而形成舆论,反映舆论。舆论具有监督功能,从本质上来说,舆论监督即名誉监督,与法律和宗教相比,“名誉监督者,不能如前两者之使人服从,使人信仰,使人畏惮。”隐然示人曰:“尔必当如此,尔必不可如彼苟不尔者,则尔将不见容于社会,而于尔之乐利有所损。”梁启超认为,舆论在当时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吾国前途之最大希望,实唯舆论势力,而可持之以为中国不亡之券。”

新闻纸之职务(徐宝璜)

新闻纸之职务 (《新闻学》第二章) 徐宝璜 “新闻纸”之名词,在英文为Newspaper,在日文为“新闻”,国人亦简称曰“报纸”,曰“报章”,曰“新闻”或日“报”。其职务有六:为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及振兴商业。而前三者,尤为重要。兹分别讨论之。 (一)供给新闻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其说明见次章)故第一须确实。凡闭门捏造,以讹传讹,或颠倒事实之消息,均非新闻。第二须新鲜。明日黄花之消息,亦不能认为新闻。盖新闻有如鲜鱼,鱼过时稍久,则失其味。新闻逾时稍久,其价值不失亦损矣。 以真正之新闻,供给社会,乃新闻纸之重要职务,亦于社会有极大之关系。盖自民权发达以来,各国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之大事,多视其舆论为转移,而舆论之健全与否,又视其所根据之事实究竟正确及详细与否以为定。舆论之以正确详细之事实为根据者,必属健全,若所根据者并非事实则健全之舆论无望矣。新闻纸者,最能常以关于各种问题之消息,供给社会者也。舆论之根据,实在其掌握中。如以新闻相供给,则社会有正当之根据,自发生正当之舆论,诸事自可得正当之解决。若所供给者为非新闻,则舆论之根基既已动摇,健全何有?故新闻纸当力求供给新闻,既不可因威迫利诱或个人之关系,以非新闻而假充新闻,亦不可因一种关系而没收重要新闻,致社会无研究与立论之根据。 近人注意之事物,目益加多。新闻既为阅者所注意之事实,故其范围近亦较前扩大,且有日益扩大之势。新闻现不限于本埠及本国之要事也,自世界交通日便,各国发生密切关系以来,他国之要事,亦为吾人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最近美国威尔逊总统之病状,日有专电,登于各国新闻纸之重要新闻栏内也。又新闻现不限于政治上之大事也,即社会上之大事,亦为众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各国劳动团体之举动,见登于各国之新闻纸,而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学生界之消息亦为国内各报所十分注意也。故新闻纸之欲尽供给新闻之职务者,不可仅以登载本国政治上之要闻而自足也。 (二)代表舆论代表舆论,亦新闻纸重要职务之一。西人常云:“新闻纸者,国民之喉舌也。”国内各报出版时,其发刊词亦多曰,“将代表舆论”,可见此职务,早为世所公认。不过“代表”二字之解释,今昔颇有不同。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于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昔则似仅代表国民而监督政府也,今则又应代表国民向政府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 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

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随着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及政局的变化,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转变和发展,并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梁启超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为线索,以其新闻传播观念的嬗变为基础,从其报刊功能观、传播舆论观、传播技巧、传播关系观等方面来阐述他的新闻传播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新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办报活动不但对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为我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提出的不少新闻传播理念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梁启超的报刊功能观以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功能观 梁启超认为:首先,报刊可以去塞求通。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他指出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通,即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上下、内外不通则国必不能强&&。①这是说,报馆是沟通内外、沟通上下的主要途径,报刊可以使民众参与政事,从而使国家强大。 其次,报刊有耳目喉舌作用,即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从这看出,梁启超认识到应充分运用报刊耳目喉舌的作用,使报纸成为沟通上下的工具。 2、戊戌变法之后的报刊功能观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认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他认为,报馆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②由此,可看出他把报刊的功能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在1902年的《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梁启超也提出报馆的两大功能。即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即报馆的职能为:一是监督政府,即政府有重大权力,为免其滥用权力,必须要对其进行监督。二是向导国民,即报馆有引导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先进事物的作用,有向导国民作用。 3、辛亥革命后的报刊功能观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司法独立和言论自由的观点。在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之后,梁启超逐渐认识到报馆应是一个自由独立发展的事业。但从当时中国新闻事业所处的环境来看,报馆的创办也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因此,在当时中国,报馆很难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发展的事业。 4、梁启超的报刊功能观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之一,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梁启超那个时代仅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和宣传工具的报刊,还是如今随处可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报刊,都是把报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来实现传播者的传播目的的。正如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所说的那样,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相当于人的各个器官的延伸,即人的耳目喉舌的延伸,能传达出传播者的思想意图。同时,如今的报刊功能不仅继承了梁启超的去塞求通、耳目喉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等观念,还衍生出了如提供各种信息、进行科教、提供娱乐、促进消费等多种新的功能。 二、梁启超的传播舆论观以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时期的传播舆论观 戊戌变法时,梁启超认为国民可以参与政治、监督政府,从而减少当权者行为的专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政府的立策施政也必须由民众的舆论所发,才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舆论处

新闻理论

第二讲新闻理论思潮(全球新闻理论学说) (1)集权主义理论起源与内涵 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哲学为王”。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霍布士;法西斯;精英主义理论。 专制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包括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报刊是统治阶级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绝对不允许批评政府。 评价: 1、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2、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3、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2)自由主义理论 1、理论和观点: 弥尔顿、杰斐逊、密尔;“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意见的自由市场”。源于欧洲,集大成于美国。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主要内涵: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真理通过与谬误的较量,最后必然会战胜各种错误意见并得到传扬;政府不得对报刊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 2、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报刊不受政府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应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埃蒙德·伯克)。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3、评价 1、自由主义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2、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客观、平衡、公正、多消息来源、第三人称叙事、直接引语、金字塔结构、事实与意见分开、更正与答辩。 4、不过,实际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 5、启蒙理性→经济理性→反启蒙。 (3)社会责任论 1、含义与背景 1)、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限制出版自由。 2)、其理论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形成一套修正主义方案; 3)、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在1949年提出报告,强调报业的社会责任。4)、50年代,社会责任理论为西方普遍接受。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摘要〕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梁启超,我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在当时国家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勇于做那个为救国家于危难,不顾自身安危而向皇帝提出变法的仕人。他的所作所为,我无疑是钦佩的。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不仅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勇于创新,也看到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锲而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绕不过去的人。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包括陈独秀、胡适这些五四的巨人在内的

民族精英又有谁没有受过梁启超思想的滋润。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联系,其变化也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他独具魅力的报刊文字令人倾倒,他新颖而深刻的新闻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新闻人,他是“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之祖”。当然,把梁启超看作“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祖”,不仅由于他在当时的报业发生过实际上的重要影响,而且首先在于他从理论上对报刊的功能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这在整个新闻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次突破。梁启超写于1896年的《变法通议·论学会》和《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文章,就曾详细而深透地论证过新闻的作用和意义。他说:道莫善于群,莫

新闻学 徐宝璜

新闻学徐宝璜

《新闻学》:解读与思考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传播发展历史,从人类早期所进行的口语传播方式到今天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兴传播方式,每一次传播手段和技术的变革都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兴领域。大众传播研究根据H.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模式,从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 作为与传播活动相生相长的新闻学,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阐述的研究论著不少,但是关于新闻学原理的全景式把握的作品却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国,不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都只是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再度分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就此而言,1919年12月出版的徐宝璜编著的《新闻学》则是首开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新闻无学”的界限,可谓是我

“新闻”一词在汉语里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朝尉迟枢写过一本叫做《南楚新闻》的书,记述当时南方的新奇风俗、奇闻异事,因此,“新闻”一词中,包含有新奇,新异,新鲜之事的意思,这与国外“新闻”一词的词源意义颇为相似。人们也惯常用“新闻”一词来表达所见过,所听过的一些“新鲜奇特的事情”,这种对新闻朴素而通俗的表达和理解是习以为常的,但是,这并不是“新闻”的真正科学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什么?徐宝璜的定义为新闻学界提供了一个范本。“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他的这一观点奠定了此后国内学者对于新闻定义的两种学说的基础之一,即“事实说”。徐宝璜首先明确的表示新闻必须是事实,“此理极明,无待解释”,事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第一要件,没有事实作为基础,新闻就无从而立。其次,新闻是最

新闻学概论9374

新闻学概论 认识新闻 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 1919年12月,徐宝璜在其出版的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大意》中说:新闻者,乃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事实说)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说) 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甘惜分:新闻史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手段说) 西方新闻学者给出的定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迈尔文·曼切尔: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情况。 日本新闻学者俊藤武男:使多数人感到有兴趣而实益的精确而迅速地报道的最新事实,都是新闻。 德国柏林大学新闻学教授比法特: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1.定义: <1>事实说。(徐宝璜)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无事实无新闻。 <2>报道说。(陆定一)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建国后我国新闻界有较大共识的定义。 <3>手段说。(甘惜分)突出的是新闻媒介的功能之一。 <4>信息说。(美国数学家香农)近年来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一.远古新闻传播时代 1.新闻媒介的起源 2.原始新闻的传播形态 (原始新闻: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漫长时期人类利用自然物或初级人造介质传播的新闻)游群人身传播——闻讯传播——初级符号传播——高级符号传播 3.原始新闻媒介的进化 “手势”新闻媒介——口语新闻媒介——实物新闻媒介——声光新闻媒介——图示新闻媒介4.手抄新闻媒介 (手抄新闻:又称书信新闻、文字新闻,是指用文字抄写,记录消息,并以一定的介质传播信息,主要应用于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 历史条件:a.文字的产生 b.国家统治和宗教活动的产物 二.印刷媒介的复制革命 1.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昇 2.印刷新闻媒介的萌芽 3.印刷新闻媒介的意义: 印刷新闻媒介是人类文化的一次革命性超越。 媒介职能的政治化;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促成传播制度的建立。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29年病逝北京。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先为《时务报》撰述,继而办《清议报》,又办《新民丛报》,以及《国风报》、《庸言报》、《大中华》等等。若论其“量”:“任公生前无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著述累积达一千数百万言,平均每月以三万字记,亘四十年不辍。”(张其昀《梁任公别录》)论其“质”:“则以《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惊心动魄,一字千斤,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黄遵宪语)所谓“一纸风行,海内视听,为之一耸。”(严复语)所以说,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理论集大成者,他从事报业的时间之长,所写政论、事评影响之大,探讨新闻理论的著作之多,是空前的;而他的新闻思想就体现在他的这些文字中。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不仅由于他在当时的报业发生过实际上的重要影响,而且首先在于他从理论上对报刊的功能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这在整个新闻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次突破。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具典型,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写于1896年的《变法通议·论学会》和《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文章中,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而深透地论证过新闻的作用

新闻学 徐宝璜

《新闻学》:解读与思考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传播发展历史,从人类早期所进行的口语传播方式到今天高速发 展的互联网新兴传播方式,每一次传播手段和技术的变革都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兴领域。大众传播研究根据H.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模式,从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 作为与传播活动相生相长的新闻学,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阐述的研究论著不少,但是 关于新闻学原理的全景式把握的作品却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国,不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都只是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再度分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就此而言,1919 年12月出版的徐宝璜编著的《新闻学》则是首开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新闻无学”的界限,可谓是我国新闻学界全面、系统的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本著作。 徐宝璜的名字对于我国新闻学界来说,并不陌生,1912年他作为我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新闻学,接受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新闻传播思想,1916年回国后,徐 宝璜将自己在美国的所学融入到中国的新闻界,成为我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和“新闻界 最初的开山祖”,同时,他的这本《新闻学》讲稿经过北京出版社的整理,成为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从而开创了我国学者对“新闻”这门新学科的关注与研究的先例。 作为我国新闻界研究的第一人,徐宝璜在新闻学研究领域涉猎广泛,《新闻学》中, 他以大家手笔,纵横捭阖,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西方与东方等多种 维度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从解说新闻学的性质与重要性入手,提出了新闻立学的宏观大理论,对新闻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展开全方位的讨论,分析原因,探讨规律,不仅为 各种观点的展示和交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研究新闻学原理构筑了一个多元的学术 空间,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思考和启示。 一. 为新闻立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