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 徐宝璜

新闻学 徐宝璜
新闻学 徐宝璜

《新闻学》:解读与思考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传播发展历史,从人类早期所进行的口语传播方式到今天高速发

展的互联网新兴传播方式,每一次传播手段和技术的变革都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兴领域。大众传播研究根据H.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模式,从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

作为与传播活动相生相长的新闻学,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阐述的研究论著不少,但是

关于新闻学原理的全景式把握的作品却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国,不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都只是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再度分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就此而言,1919

年12月出版的徐宝璜编著的《新闻学》则是首开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新闻无学”的界限,可谓是我国新闻学界全面、系统的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本著作。

徐宝璜的名字对于我国新闻学界来说,并不陌生,1912年他作为我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新闻学,接受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新闻传播思想,1916年回国后,徐

宝璜将自己在美国的所学融入到中国的新闻界,成为我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和“新闻界

最初的开山祖”,同时,他的这本《新闻学》讲稿经过北京出版社的整理,成为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从而开创了我国学者对“新闻”这门新学科的关注与研究的先例。

作为我国新闻界研究的第一人,徐宝璜在新闻学研究领域涉猎广泛,《新闻学》中,

他以大家手笔,纵横捭阖,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西方与东方等多种

维度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从解说新闻学的性质与重要性入手,提出了新闻立学的宏观大理论,对新闻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展开全方位的讨论,分析原因,探讨规律,不仅为

各种观点的展示和交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研究新闻学原理构筑了一个多元的学术

空间,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思考和启示。

一. 为新闻立学

1918年以前,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经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单就“新闻纸”而言,从1815年8月5日第一份由外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与高潮,新闻业在国内已经形成规模,可是有关新闻纸的各种问题

却没有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和解决。所以,徐宝璜首先强调,“新闻学者,研究新闻纸之各问题而求得一正当解决之学也。”从而,在国内正式确立了“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的

学科的性质和地位。

将新闻学确立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与新闻学的重要性密不可分,按照徐宝璜的说法,

社会舆论隐为新闻纸所操纵,舆论与新闻纸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能够善用新闻纸,默察多

数国民对于各个重要之事的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并代为发表,那么新闻纸就将

会起到“国民耳目喉舌”的作用;如果不能够善用新闻纸,那么舆论就只会尤如洪水猛兽,“颠倒是非,播散谣言,无事生端,小事化大,败坏个人之名誉,引起国内之政事,扰乱国际之和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宝璜将舆论的生成与舆论的引导看成是新闻纸的重要职责之一,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来看,它彰显了新闻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为后来

的学者研究新闻与相关传播现象(新闻与信息,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等)提供了一个

新的视野和方向。

二. 为新闻定义

“新闻”一词在汉语里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朝尉迟枢写过一本叫做《南楚新闻》的书,记述当时南方的新奇风俗、奇闻异事,因此,“新闻”一词中,包含有新奇,新异,新

鲜之事的意思,这与国外“新闻”一词的词源意义颇为相似。人们也惯常用“新闻”一词来表

达所见过,所听过的一些“新鲜奇特的事情”,这种对新闻朴素而通俗的表达和理解是习以

为常的,但是,这并不是“新闻”的真正科学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什么?徐宝璜的定义为新闻学界提供了一个范本。“新闻者,乃多数阅

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他的这一观点奠定了此后国内学者对于新闻定义的两种学说的基

础之一,即“事实说”。徐宝璜首先明确的表示新闻必须是事实,“此理极明,无待解释”,

事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第一要件,没有事实作为基础,新闻就无从而立。其次,新闻是最近事实,那些明日黄花已属旧闻,除非这些旧闻对于刊登的新闻有其

他的价值和用途,否则也不能称之为“新闻”,不能归属于徐宝璜所定义的“新闻”的范畴内。徐宝璜在论及“最近事实”时,提到了事实选择背后新闻价值的观念,将新闻价值作为参选

事实的标准,可以说是对新闻定义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新闻不仅仅是最近事实,而且这

种事实还必须为多数阅者所注意,只有能够引起多数阅者注意的最近事实才能成为新闻,

这是徐宝璜对于“新闻”定义的第三层和第四层意思的表述。

那么,我们可以从徐宝璜的新闻定义中,得出这样一个推论。“新闻”必须涉及三个方

面的关系,其一为“事实”,表现为徐宝璜所称作的新闻的确实性,这是新闻最根本的条件,也是最终的归宿;其二为“最近”,表现为他所称的新鲜性,这是新闻的基本条件,亦是新

闻价值的构成;其三为“阅者”,表现为新闻的对象性,这是新闻最终的接受者和检验者。

对于每一次新闻传播活动,其传播活动的两端分别是发布新闻的传播者,接受新闻的受者(阅者),从这两端出发都可以推导出新闻的定义,一种是徐宝璜从受者角度来分析的“事实说”,而另一种则是从传者角度进行分析后提出的“报道说”,例如20世纪40年代由陆定

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徐宝璜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认为,他正

是站在受者的角度来看待究竟什么样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他的这种观点启发了后来的学

者对于受众理论的研究与考证,象“使用与满足”等理论都是从受众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徐宝璜坚持报纸必须是“国民的喉舌”的理念,必须以受者的需求和

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发挥代表舆论以及创造舆论的作用,这样才能尽显新闻纸的重要社

会地位。

三.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徐宝璜的《新闻学》共分为14个章节,系统的阐述了新闻的定义,新闻的价值,新

的采集,新闻的编辑,新闻社的组织、任务以及新闻纸的广告与发行等等,包括了新

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以及新闻事业的经营等全部内容,他借鉴中外、古今新闻理论成果与新

闻传播实践经验,将两者完美的加以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学原理框架和体系,他

的这些理论阐述经过后来的学者的解读和分析,发展为更为细分化的新闻学门类,诸如新

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媒介经营等等,不得不说,这本《新闻学》专著为各个新闻学问题的考察与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系统的蓝本。

徐宝璜虽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曾去美国留学,能够广泛涉猎国内外

的新闻学理论,但他并不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学者,他通过在《晨报》担任主笔和

编辑的实践,真正的理解到新闻学理论与新闻实践之间的相关性。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

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必须要重视“设立新闻学专科,传输相当之知识,养成相当之人才”;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的发展和革新,因此必须重视新闻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给新闻学理论注入新的生机,才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

更好的新闻舆论环境。他的这一写作思想和风格深刻的影响了新闻学界,促使今天的新闻

院校纷纷重视理论学习实际运用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利的推动了新闻教育的改革。

四. 新闻无国界

这里所说的“新闻无国界”依照的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自人类出现以来,为了更好的与周围环境保持一种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人们需要不断的与外界进行信

息的交流,这就使得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所以,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信息的交流与使用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性的,在此基础

上产生的新闻传播事业也就具有了人类共通的特性,新闻在实际操作上存在着某种共性的

东西。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差别必然会导致各国之间新闻事业在

舆论引导、意识形态反映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作为新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和准则是不会改

变的,至少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们应该吸取国外较为先进的新闻传播技术、采编方式

等为我国的新闻事业而服务,博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也是徐宝璜在他的《新闻学》论著中反复提及西方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一个目的所在。

在一个新的世纪里,我们必须承认,西方国家的传播技术和手段较我国先进,一些新闻业务方面的理念与实际运用也远远比我国丰富,同时,由于西方国家不同的新闻事业性质和新闻传播媒介体制,造成了我国在新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存在不少的误区,典型的表现为新闻的自由与负责。

总的来说,中西新闻理论都是在对自身的新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而得出的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理论体系,对于新闻理论中的基本性的原则两者存在共识,这是因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共性的东西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都认为新闻应该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等,但是对于新闻事业的功能以及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等方面,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资产阶级新闻理论攻击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认为其缺乏新闻自由,而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则揭露资产阶级标榜的新闻自由是虚伪的。客观的来看,由于二者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谁也统摄不了谁。那么古今中外的新闻事业究竟存在哪些相同,存在哪些差异,这些相同性和差异性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现实层面的问题目前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和考察,从而就难以达到“新闻无国界”的共识。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新闻是无国界的,对于先进的理念加以吸收和利用,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加以披露和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构筑一个全球和谐的新闻环境。

新闻史论研究方向阅读书目

x新闻史论研究方向阅读书目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 新闻学(徐宝璜)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史文集(丁淦林) 上海新闻史(马光仁) 宋代新闻史(朱传誉)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卓南生)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尹韵公)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彼得.伯克) 西方哲学史(罗素) 政治哲学史(列奥.施特劳斯) 现代社会学(北川隆吉) 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帕特里克.贝尔特)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等)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 公众舆论(李普曼)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罗兰.巴特) 作为话语的新闻(凡迪克) 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与社会理论的讨论(尼姑拉斯.加汉姆)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 想象的共同体(安德森) 文化的阐释(格尔茨) 东方主义(萨义德)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与政治(道格拉斯.凯尔纳)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 认识媒介文化(尼克.史蒂文森)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约翰.斯道雷) 传播生态学(大卫.阿什德)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传播批判理论(张锦华) 狱中札记(葛兰西) 规训与惩罚(福柯) 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大卫.莫利) 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戴维.莫利等)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罗伯特.哈克特等) 传播学史(罗杰斯) 美国新闻史(埃德温.埃莫理等) 媒体考古学(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媒介研究的进路(巴雷特等) 文化民粹主义(麦克盖根) 人物文集: 王韬林乐知李提摩太花安之早期申报的系列主笔 杨毓麟杨守仁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唐才常徐勤汪康年严复郑贯公孙中山陈天华章士钊胡汉民秋瑾狄楚清谭嗣同张元济汪精卫朱执信陈少白宋教仁秦力山詹大悲蔡元培陈独秀刘师培于右任林白水

徐宝璜把学术融进生命

把学术融进生命 2010-07-20 14:39:00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 徐宝璜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的英年早逝给我国的新闻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短暂的一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本文从他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这两个角度,对他在新闻学方面的贡献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后就徐宝璜对当今新闻界的启示作了一些个人的探讨。 关于徐宝璜 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出身于革命知识分子家庭。辛亥革命前肄业于北京大学,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在密芝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先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期的编辑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主讲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在校长室兼任蔡元培的秘书,1918年10月,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20年以后,先后在民国大学、北平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担任过民国大学代理校长、京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第三中山大学劳务农学院教授兼总务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注册部主任等职。1930年为北京大学筹办新闻系,工作繁重积劳成疾,1930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课堂上授课时,因高血压脑溢血“猝然晕厥”,送协和医院急救,6月1日与世长辞。 徐宝璜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绝不是昙花一现,其成就可以说是不朽的。他在留学美国期间主攻的是经济学,其次才是新闻学,他一生成就最卓越的却集中在新闻学,堪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的新闻史上,他一人就拥有四个“第一”,即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指1918年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开讲新闻学选修课),担任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新闻系主任(指1923年在平民大学任职期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黄天鹏在《新闻学纲要要序》中指出,徐宝璜被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推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和“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 徐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了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他大力引进了一批学有所专的新派人物。徐宝璜这时已从美国学成归国,在《晨报》馆任职,蔡元培因“闻其贤,聘其为教授,兼校长秘书。 由于蔡元培延聘老师时注意学力,不讲资历,使北大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化”,徐宝璜任教授时年仅25岁,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一位教授。蔡元培开创了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气,鼓励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团体,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吸引了到学术研究方面来,故这时北大校园各种社团如繁星闪烁,各种学说竞相争长,鸢飞鱼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北大成

新闻纸之职务(徐宝璜)

新闻纸之职务 (《新闻学》第二章) 徐宝璜 “新闻纸”之名词,在英文为Newspaper,在日文为“新闻”,国人亦简称曰“报纸”,曰“报章”,曰“新闻”或日“报”。其职务有六:为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及振兴商业。而前三者,尤为重要。兹分别讨论之。 (一)供给新闻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其说明见次章)故第一须确实。凡闭门捏造,以讹传讹,或颠倒事实之消息,均非新闻。第二须新鲜。明日黄花之消息,亦不能认为新闻。盖新闻有如鲜鱼,鱼过时稍久,则失其味。新闻逾时稍久,其价值不失亦损矣。 以真正之新闻,供给社会,乃新闻纸之重要职务,亦于社会有极大之关系。盖自民权发达以来,各国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之大事,多视其舆论为转移,而舆论之健全与否,又视其所根据之事实究竟正确及详细与否以为定。舆论之以正确详细之事实为根据者,必属健全,若所根据者并非事实则健全之舆论无望矣。新闻纸者,最能常以关于各种问题之消息,供给社会者也。舆论之根据,实在其掌握中。如以新闻相供给,则社会有正当之根据,自发生正当之舆论,诸事自可得正当之解决。若所供给者为非新闻,则舆论之根基既已动摇,健全何有?故新闻纸当力求供给新闻,既不可因威迫利诱或个人之关系,以非新闻而假充新闻,亦不可因一种关系而没收重要新闻,致社会无研究与立论之根据。 近人注意之事物,目益加多。新闻既为阅者所注意之事实,故其范围近亦较前扩大,且有日益扩大之势。新闻现不限于本埠及本国之要事也,自世界交通日便,各国发生密切关系以来,他国之要事,亦为吾人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最近美国威尔逊总统之病状,日有专电,登于各国新闻纸之重要新闻栏内也。又新闻现不限于政治上之大事也,即社会上之大事,亦为众所注意,故亦为新闻。此所以各国劳动团体之举动,见登于各国之新闻纸,而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学生界之消息亦为国内各报所十分注意也。故新闻纸之欲尽供给新闻之职务者,不可仅以登载本国政治上之要闻而自足也。 (二)代表舆论代表舆论,亦新闻纸重要职务之一。西人常云:“新闻纸者,国民之喉舌也。”国内各报出版时,其发刊词亦多曰,“将代表舆论”,可见此职务,早为世所公认。不过“代表”二字之解释,今昔颇有不同。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于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昔则似仅代表国民而监督政府也,今则又应代表国民向政府

新闻理论

第二讲新闻理论思潮(全球新闻理论学说) (1)集权主义理论起源与内涵 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哲学为王”。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霍布士;法西斯;精英主义理论。 专制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包括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报刊是统治阶级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绝对不允许批评政府。 评价: 1、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2、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3、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2)自由主义理论 1、理论和观点: 弥尔顿、杰斐逊、密尔;“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意见的自由市场”。源于欧洲,集大成于美国。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主要内涵: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真理通过与谬误的较量,最后必然会战胜各种错误意见并得到传扬;政府不得对报刊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 2、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报刊不受政府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应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埃蒙德·伯克)。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3、评价 1、自由主义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2、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客观、平衡、公正、多消息来源、第三人称叙事、直接引语、金字塔结构、事实与意见分开、更正与答辩。 4、不过,实际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 5、启蒙理性→经济理性→反启蒙。 (3)社会责任论 1、含义与背景 1)、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限制出版自由。 2)、其理论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形成一套修正主义方案; 3)、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在1949年提出报告,强调报业的社会责任。4)、50年代,社会责任理论为西方普遍接受。

新闻学 徐宝璜

新闻学徐宝璜

《新闻学》:解读与思考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传播发展历史,从人类早期所进行的口语传播方式到今天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兴传播方式,每一次传播手段和技术的变革都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兴领域。大众传播研究根据H.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模式,从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 作为与传播活动相生相长的新闻学,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阐述的研究论著不少,但是关于新闻学原理的全景式把握的作品却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国,不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都只是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再度分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就此而言,1919年12月出版的徐宝璜编著的《新闻学》则是首开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新闻无学”的界限,可谓是我

“新闻”一词在汉语里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朝尉迟枢写过一本叫做《南楚新闻》的书,记述当时南方的新奇风俗、奇闻异事,因此,“新闻”一词中,包含有新奇,新异,新鲜之事的意思,这与国外“新闻”一词的词源意义颇为相似。人们也惯常用“新闻”一词来表达所见过,所听过的一些“新鲜奇特的事情”,这种对新闻朴素而通俗的表达和理解是习以为常的,但是,这并不是“新闻”的真正科学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什么?徐宝璜的定义为新闻学界提供了一个范本。“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他的这一观点奠定了此后国内学者对于新闻定义的两种学说的基础之一,即“事实说”。徐宝璜首先明确的表示新闻必须是事实,“此理极明,无待解释”,事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第一要件,没有事实作为基础,新闻就无从而立。其次,新闻是最

新闻学概论9374

新闻学概论 认识新闻 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 1919年12月,徐宝璜在其出版的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大意》中说:新闻者,乃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事实说)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说) 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甘惜分:新闻史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手段说) 西方新闻学者给出的定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迈尔文·曼切尔: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情况。 日本新闻学者俊藤武男:使多数人感到有兴趣而实益的精确而迅速地报道的最新事实,都是新闻。 德国柏林大学新闻学教授比法特: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1.定义: <1>事实说。(徐宝璜)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无事实无新闻。 <2>报道说。(陆定一)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建国后我国新闻界有较大共识的定义。 <3>手段说。(甘惜分)突出的是新闻媒介的功能之一。 <4>信息说。(美国数学家香农)近年来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一.远古新闻传播时代 1.新闻媒介的起源 2.原始新闻的传播形态 (原始新闻: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漫长时期人类利用自然物或初级人造介质传播的新闻)游群人身传播——闻讯传播——初级符号传播——高级符号传播 3.原始新闻媒介的进化 “手势”新闻媒介——口语新闻媒介——实物新闻媒介——声光新闻媒介——图示新闻媒介4.手抄新闻媒介 (手抄新闻:又称书信新闻、文字新闻,是指用文字抄写,记录消息,并以一定的介质传播信息,主要应用于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 历史条件:a.文字的产生 b.国家统治和宗教活动的产物 二.印刷媒介的复制革命 1.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昇 2.印刷新闻媒介的萌芽 3.印刷新闻媒介的意义: 印刷新闻媒介是人类文化的一次革命性超越。 媒介职能的政治化;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促成传播制度的建立。

新闻学 徐宝璜

《新闻学》:解读与思考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传播发展历史,从人类早期所进行的口语传播方式到今天高速发 展的互联网新兴传播方式,每一次传播手段和技术的变革都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兴领域。大众传播研究根据H.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模式,从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 作为与传播活动相生相长的新闻学,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阐述的研究论著不少,但是 关于新闻学原理的全景式把握的作品却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国,不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都只是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再度分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就此而言,1919 年12月出版的徐宝璜编著的《新闻学》则是首开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先河,打破了“新闻无学”的界限,可谓是我国新闻学界全面、系统的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本著作。 徐宝璜的名字对于我国新闻学界来说,并不陌生,1912年他作为我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新闻学,接受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新闻传播思想,1916年回国后,徐 宝璜将自己在美国的所学融入到中国的新闻界,成为我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和“新闻界 最初的开山祖”,同时,他的这本《新闻学》讲稿经过北京出版社的整理,成为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从而开创了我国学者对“新闻”这门新学科的关注与研究的先例。 作为我国新闻界研究的第一人,徐宝璜在新闻学研究领域涉猎广泛,《新闻学》中, 他以大家手笔,纵横捭阖,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西方与东方等多种 维度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从解说新闻学的性质与重要性入手,提出了新闻立学的宏观大理论,对新闻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展开全方位的讨论,分析原因,探讨规律,不仅为 各种观点的展示和交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研究新闻学原理构筑了一个多元的学术 空间,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思考和启示。 一. 为新闻立学

浅析徐宝璜及其新闻思想大学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徐宝璜及其新闻思想)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1130030119 专业:新闻学 年级:2011届 完成日期:2013年6月3日 指导教师:

摘要 徐宝璜,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新闻学界的泰斗。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学史上,他都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是新闻学领域的开拓者。他的新闻学思想一直以来都国内学者所关注。 在阅读《新闻学》和其它相关著作后,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将视角集中在徐宝璜先生其人,以及其新闻观点,浅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本文结合徐宝璜的生平简介细致剖析了徐宝璜新闻思想中的新闻学性质观,新闻起源观,功能观,采编思想,媒介经营管理思想,伦理观以及人才观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徐宝璜新闻思想的基本认识:徐宝璜的新闻思想起源于西方,但却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不断演变和发展,这些都可以从他的著作《新闻学》中了解到。这些观点在我国当时的新闻界启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观点即使在现在依然受到现代学者重视。此外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徐宝璜任副会长兼导师,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致力于新闻学教育研究,为我国新闻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徐宝璜,生平简介,《新闻学》,新闻教育,新闻思想

英文标题 Abstract The rule of mass media is to find the truth.whether a report is truthful or no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a judgment.In this article,the writer compared the different views between the judicial circles and the press circles,and then pointed out that the truthfulness of news in news tort should be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ess circles. Key words:truthfulness of news,news tort,news standard

简析《新闻学》对报纸代表舆论与创造舆论的论述

简析《新闻学》对报纸代表舆论与创造舆论的论述-新闻学 简析《新闻学》对报纸代表舆论与创造舆论的论述 焦建 【摘要】徐宝璜先生的《新闻学》一书堪称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经典著作。本文通过回顾《新闻学》一书的成书过程与主要贡献,重点分析了其“报纸代表舆论”与“报纸创造舆论”的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民众的意见表达渠道得以拓宽,报纸代表舆论的功能有所减弱,但信息过载的情形使报纸创造舆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关键词徐宝璜新闻学互联网舆论 一、徐宝璜新闻思想的源头 徐宝璜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报刊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新闻学教育家,其新闻思想涉及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徐宝璜撰写的《新闻学》一书,包含了其主要的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教育和学术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1912 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徐宝璜官费留学美国,进入纽约州立林业工程学院学习,1914 年转入密歇根大学继续学习。在密歇根大学学习期间,徐宝璜曾选修过一门叫做“基础报纸写作”的暑期课程,对密大同期的其它新闻课程及学校当时主要的新闻教育项目也有所了解。他亲身体验到在美国,新闻已成为大学中的一种专门科目,大学开始承担起培养报纸工作者的任务。他把这样的认识、理念和新闻教育比较具体的形式和内容都带回了中国,带入了北大;在种种因缘际会之下,开启了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新篇。 二、《新闻学》的成书过程与再版情况

1916 年,徐宝璜学成归国后,先任北京《晨报》编辑,继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 徐宝璜《新闻学》一书的成书过程较为复杂,1918 年9 月到11 月,《东方杂志》刊载了先生的第一稿,暂以《新闻学大意》为题名;1918 年10 月14 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徐宝璜以《新闻纸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为题演讲,这就是《新闻学》第二次修订稿的开篇;1918 年10 月到12 月以及1919 年3 月,《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刊载了先生的第二稿,发表时仅有各章节名而没有使用总篇名;1919 年11 月到12 月,《新中国》刊载第三稿,使用《新闻学》这一正式题名;1919 年12 月6 日,《新闻学》由北大出版部出版,为第四稿。徐宝璜四易其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新闻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及思考。 1924 年,东方杂志社出版《新闻事业》一书,内含两部著作,分别为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和胡愈之的《欧美新闻事业概况》,两篇文稿均为他们各自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旧作。 1930 年,徐宝璜逝世,年仅37 岁。1930 年10 月,再版的《新闻学》改名《新闻学纲要》,由上海联合书店出版发行。此后,该书又在1932 年、1934 年和1937 年再版过三次;1989 年,被纳入《民国丛书》再次出版;1994 年,徐宝璜诞辰100 周年,《新闻学》一书再一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 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又对该书进行了再版。 三、《新闻学》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1919 年出版的《新闻学》,正文部分共14 章,约6 万字,先生从新闻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摘要:中国的比较新闻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蹒跚起步的,而真有所发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其萌芽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其成长与初步成熟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是其繁荣与深化期。但从整体层面来看,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在整个新闻传播学领域仍显薄弱、稚嫩,无论从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还是研究内容、对象、视角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现状。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的确立首先应当归功于三位美国报刊研究学者:韦伯·施拉姆、佛雷德·塞伯特和西奥多·皮特森。其标志就是他们的合作成果———1956年出版的《报业的四种理论》。该书从对社会所有制的观察出发,将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新闻体制分成四种形态: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责任论以及苏联共产主义的方式。这使人们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报业现象及其归属第一次有了全球的观点,由此来看,《报业的四种理论》是西方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而本文所说的比较新闻学也主要是针对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跨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两种以上不同新闻现象之比较或类比的研究。 尽管比较新闻学早在20世纪的西方国家已蔚为壮观,然而它在中土的落地开花,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从国内第一篇具有真正比较新闻学意味的论文《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 1989年刊发,到第一本研究专著《比较新闻学》在1994年出版,至今,比较新闻的学术研究,已在中国大陆历经了整整20个年头。 对我国内地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发展轨迹,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比较新闻学萌动与初曙期,其作用在于为当代比较新闻学的兴起积蓄力量;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比较新闻研究的成长与成熟期,此阶段创立起了比较新闻学的基本内涵与学术研究体系;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学术界与新闻实务界一道,对比较新闻学所涉各类问题展开深入、持久、卓尔不凡的梳理与探讨,最终确保了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水准的不断提升,使得比较新闻学研究持续走向深入。

浅析邵飘萍新闻价值理论

文艺评论 浅析邵飘萍新闻价值理论 田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530004) 摘要:于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新闻采访的学术专著。其新闻价值理论历来颇受学者青睐,其成果丰硕且常议常新。书中阐述的很多新闻思想对当今的新闻理论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就其作者邵飘萍的新闻价值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价值;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依据邵飘萍自己十余年记者牛涯经验,借鉴美、日新闻学理整理其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平民大学新闻学讲学的讲稿编著而成。书中以新闻为本位,强调记者的道德精神、理性精神和专业精神。本书共十四章,主要论述了新闻的晕要价值、新闻记者是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耳目等。本文主要就邵飘萍的新闻价值理论进行探讨。 我国研究资产阶级新闻学,有三次高潮,如图所示m撇; 次数时间代表学者第一次研究热潮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等 第一二次研究热潮“五l『II”运动前后邵飘萍、徐宅璜等 第_二次研究热潮20仳纪30年代事40年代初方汉奇、王中等 邵飘萍就是第_次资产阶级新闻学研究热潮中的代表学者之一。作为一本应用新闻学著作,虽缺乏细致科学的理论体系,但在当时已超越粱启超时代有关报纸功能、选择记者的标准等零散新闻论述,初步形成新闻学理论框架。特别是该理论框架嫁接了中两方道德精神、理性精神和专业精神,因而“它义代表‘种正确的思考方向。”幢H9他的这一种思考,参考人最【『Ii方的新闻学观点,依据我国国情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至今读来,仍颇受启发。 邵飘萍曾两次东渡同本,接触了大量日本新闻学著作和新闻作品,因此他的许多新闻学观点带有明显的西方新闻学印记。本书“赘言”写到:鄙人对于新闻之学,愧为深造。本书内容要点,前年曾在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中演讲一部分,后又在平民大学讲演若干节,系参考欧美、日本学者之专门著述,及自身十余年来实地经历所得,以极浅显之理论,供有志青年之研究。∞瑚1“参考欧美、日本学者之专门著述,及自身十余年来实地经历”明确指出本书是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并参考了两方学者的思想精髓(主要是日本新闻学理论研究),属“西学东渐”之成果。}S中邵飘萍认为记者应具有“独立精神,客观公止的态度”,应拒绝以广告为诉求的新闻,拒绝揭发他人阴私的新闻,拒绝迎合读者、有害社会风俗的新闻,而这与当时日本学者松本君平论说记者时说强调的“身体健康、思虑锐敏、诚实无偏倚”相反,这也说明邵飘萍自.自己的思考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以新闻为本位,强调道德精神、理性精神和专qk精神。其三者关系的权衡问题至今仍是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命题之一,余家庆事编的《新闻学辞典》关于新闻价值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关丁.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没自.直接写出,但在论述新闻定义时,邵飘萍直接引用美国新闻学者的观点:“新闻者,适切机敏,能与多数人以兴味之事实也”。“最佳之新闻,即为与最人多数人以最大之兴味者”,[3)387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邵飘萍关于新闻价值的三个考最依据: 一、“适切机敏” “适切”我们町以理解为在合适的时间(而非一味地追求时新性)确切地传递新闻信息;“机敏”则为抓住新闻南头,巧妙表达;久闻若能被新闻引出,则旧闻也是适当的、有价值的;时新性也不其绝对意味,如现在相关新闻信息的链接就是对“适切机敏”最好的信息扩充。。 二、“多数人以兴味” “多数人”指出了其读者的市场定位是指满足社会大多数读者的信息需求。所谓价值之新闻,第一即在多数人爱读。一个客观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成为怎样的新闻,取决于这一新闻作品在多人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利益相关联。关于“大多数”,邵飘萍的阐述是,“最佳新闻即为贻爱大多数人以最大兴味者。这足因为,新闻事业本含有“树占论权威”,“使营业发达”两种意味,两者互为因果”,“于此应研究多数人何以爱读?则直接与多数人不无关系,而为彼等所欲知之事”。∞"”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把握这种标准,记者需兼备独特专业的qk务能力和经营才能,前者是对新闻作品本身的要求,后者是需要良好的经营管理,使报社经济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从而进一步保障新闻作品真实性、客观性等价值因素,这“既赖天才,尤需经验”。首先,就qk务而言,要求新闻作品突出重要性,协调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价值因素,满足“多数人”之“味”,当然这种满足不是一味猎奇,迎合低俗,而是满足读者普遍存在的求知、好奇等心理。关于新闻评论,书中有明确阐述,“新闻报道与评论要做到不偏不倚”,才有价值,如仅有蔓观报道,则难吸引大多数读者。其次,就新闻选择而言,即对新闻价值之接近性的把握。这里包括新闻信息与大多数读者在空问或时间上的接近。新闻距读者“近”,则读者关注度高,新闻价值高。 三、“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第一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此处无需赘言 邵飘萍在引述西方学者提出的新闻价值测定标准时还指出,出于种种原因,新闻价值可以减少。减少在这里并非单指新闻价值缺失,惟因部分瑕疵而减少整体价值。其减少的评判标准有:1.兼软广告之意味。“所谓广告性质者,不仅在商品上用之,医牛律师之名誉,文学家艺术家之作品,军人之战功,官僚之治绩,是皆J“告而已”,“外交记者如遇半含广告之材料,可削去其广告(有作用)之部分,若系令有作用者,则直弃之如遗,绝勿受人愚弄转以愚弄读者,否者即大损害新闻之价值。”旧1” 2.揭他人之阴私。“(报纸)若与困家社会无关之个人私事,竞为揭发丁报纸乃违背德义”,“故犯个人私事,不问其善恶,皆4i得用作新闻之材料;否则即大损新闻纸价值。”瞄H” 3.有害社会之风俗。“报纸为社会之教师,其感化力之大……故凡有害社会风俗之事,不可作为新闻而任意披露之。所谓有害社会风俗者,最当注意之点,为秽亵弓残忍,淫书画淫戏之禁止。与夫刑法进步行刑秘密,无非恐有害千社会风俗,而增长其淫乱性与残忍性耳。然则报纸上又安可违反此义而不加检点乎?”∞H”。 在当时,邵飘萍能够以犀利的专业主义目光洞悉制约新闻价值的潜在因素,认识到无独立经济为保障的报业经营要坚持新闻擘业主义操:r几乎小可能等。系列问题的认识上,这存我国新闻事业史上具单程碑意义。当F,记者的职业道理‘孵受到名利挑衅,冈此保护媒介公信力,加强新闻从业人员抵御经济诱惑意识、拒绝一味猎奇,泄人隐私等不良行为刻不容缓。由于当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邵飘萍本人的人格魅力和他本人与各方权势关系的微妙把握,当时的《京报》在不影响办报宗旨的前提下也收受部分官僚捐赠,为报社的资金运作提供经济上的补给。这不再本文霞点讨论的范围之内,但出于学术严密性考虑,此处一并写出。 参考文献 11J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吏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fx)1. 【2】单渡.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J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A】//新闻文存【J川.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田莺(1986一),女,江苏南京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砌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大众传播。 47 万方数据

从《新闻学》中浅析徐宝璜的新闻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2549424.html, 从《新闻学》中浅析徐宝璜的新闻思想 作者:胡洋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1期 摘要徐宝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他的新闻思想涉及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和新闻事业经营等多方面,不仅对当时新闻教育界具有启蒙意义,而且对现代新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徐宝璜先生的著作《新闻学》为基点,结合当前新闻发展状况,对其新闻思想进行浅析,望对我国新闻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徐宝璜;《新闻学》;新闻思想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0-0035-01 《新闻学》一书包含了徐宝璜先生的主要新闻思想,它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新闻学著作,于1919年出版。至今经历了95载,这些宝贵的新闻思想仍然对我们的新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的新闻事业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徐宝璜先生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报纸的职能、新闻的定义、新闻价值、采访、编辑的方法、广告、发行等内容。书中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新闻思想更是新颖、切合中国当时的实际,因此,蔡元培序称此书为“我国新闻界的破天荒之作”。[1]徐宝璜先生被当时的新闻界誉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和“新闻界的开山祖”。 1 关于“新闻纸”之职务的论述 “新闻纸”之职务即报纸的职能。徐宝璜先生从六个方面对报纸的职务进行了概括: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以及振兴商业。徐先生认为报纸应当力求供给新闻,不能作假新闻,而且新闻不能因为威逼利诱或者个人关系而变得不真实。徐宝璜先生把新闻报道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他认为新闻的范围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不仅要报道政治上的大事,而且也要报道社会上的要闻。 在代表舆论方面,徐先生是这么认为的:“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2]现在我们说得更多的是引导舆论,报纸等媒体根据篇幅、笔墨的多少来引导部分舆论。推广至今,传媒不仅仅是“政府的喉舌”,代表政府发表言论,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道桥梁。譬如在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对内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客观报道,对外可以代表本国立场,不至于外媒独断,一种言论占据世界。清末维新派办报中,报人陈炽曾对清政府压制国人办报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与批评,并说“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国之利器,不可假人。”[3]也就是说任何报纸都有偏向自己的立场,办报纸这样的活动不可以借予他人。每个国家都有偏向自己利益的立场言论,要想在世界舆论面前站稳脚跟,更需要利用本国传媒表明自身立场和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