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徐世云

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青草也叫碧草。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

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造型特征

元青花瓷的造型多见的为罐、盘、梅瓶、葫芦瓶、长颈瓶、扁瓶、玉壶春瓶、执壶、高足碗、盒、水滴、托、盏等,其中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元青花器型丰富多样,别具一格,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这在元以前的朝代很少见。这些大件器饱满、厚重,气派非凡,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造型的总体风格是重气势和力度,而不斤斤于细节的雕琢,有人说元人之瓷“粗者自粗,精者自精”,精者也不失其粗犷的风格。

瓷器造型所反映出来的是不同朝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元代的造型特点是胎质厚重,陶瓷器型多为大型的作品,这可能与皇宫贵族们骄奢淫逸,大吃大喝的生活习惯有关。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仍在造型中占主要地位。在元瓷中大部分器物仍具有传统的中国风格,还有一些流行的器物是从唐、宋等前朝发展演变而来的。此外,伊斯兰文化东渐对瓷器造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蒙古的崛起及其对亚欧广大地区的征服,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东渐。在频繁的军事活动中,他们带来了新的手工业技术和充满伊斯兰风格的艺术。为了供应出口,出现了典型的器物如大碗、大盘都是适合伊斯兰地区的饮食习惯。游牧民族生活

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生活习俗与定居民族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日用器皿方面也体现出来。西亚诸民族与蒙古族相似,都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活动,他们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使他们对便于携带的器皿及金银制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这些日常生活养成的习惯,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碗)、扁壶等器形产生的依据。

陶瓷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生活水平、条件、方式和审美习尚、爱好,还有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艺制作能力。

(二)、装饰特征

元代的艺术形式多样,无论是戏曲、小说、绘画、丝织工艺以及金属工艺均对此时的瓷器装饰影响较大。元青花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元青花瓷的装饰特征是层次多,画面满。但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并不给人以琐碎和堆砌的感觉。元青花的图案装饰分较多层次,在器身上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密切结合,构成整体。在处理方法上大致有两类,一是主题纹饰,另一类是由辅纹构成的图案纹饰。在元青花的主题图案纹饰中,以整幅图画为主题的纹饰较为常见,如人物故事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等。此外,元代工匠还会将民间生活的情景、杂剧版画、传说故事画在瓷器上,如梅妻鹤子、四爱图、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吕洞宾等,这些历史故事使青花瓷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以往瓷绘艺术不能相比的。在动物纹饰中,主要以苍劲有力的龙纹为主,也有狮子、海马、麒麟、兔子、游鱼、昆虫、孔雀等;还有一种为人们普遍熟知的是植物纹饰图案,植物纹饰图案的内容要比前代宽泛得多,除了以前常见的牡丹、菊花、牵牛、萱草外,还增加了番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等水果类别。

相比主题纹饰,元青花瓷的辅助纹饰就显得简单许多。辅助纹饰主要用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往往用来隔开几组主题纹饰。应用最多的是水波纹、仰覆莲瓣纹、缠枝花等。此外,钱文、杂宝、回文、云肩纹、连续斜方格、蕉叶、云纹、变形钱文也是常见的辅助纹饰。

三、元青花瓷的历史意义

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与彩绘瓷之后,又一次的创新和飞跃。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是笔势飞动,气势磅礴,整体效果阔绰大气,给人不拘小节的直观感受。其用笔纯熟,悬肘运腕而写,所绘图案,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呈现出一种浑厚而又妖娆雅致的神韵。

到了元代的中晚期,青花瓷的烧造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其特征是胎体厚重而又洁白,釉面釉色莹润,白里泛青,纹饰素雅,色调清新,图案层次丰富等等。其中有些器皿采用高锰低铁的进口青料,这种颜料俗称“苏麻离青”、“苏勃尼青”或者“回回青”。元代初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材料。其特点是颜色浓艳凝重,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俗称铁锈斑)。经化验,进口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为后人区别元、明两代的青花瓷提供了重要依据。虽然目前市场上仿品成风,但唯独这种铁锈斑的颜色,是后人无法仿造的。元代青花瓷的繁荣,也为明清五彩瓷和粉彩瓷的繁荣打下了基础。近三十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和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其市场价位也今非昔比,动辄就要千万元。而后,有国内古陶瓷界专家提出,要将青花瓷定为中国“国瓷”,以取代被世人普遍接受的青瓷的“国瓷”地位。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新颖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成为中国艺

术品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品种之一。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2〕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3〕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4〕罗晓涛《传统陶瓷--青花装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xx1,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07;2.安徽三联学院艺术系,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 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以及草原游牧民俗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加之数量的稀少,仅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使之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本文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纹样特征,试图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关键词: 元代青花瓷;历史背景;伊斯兰文化;纹样特征 中图分类号: TQ1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3)07-0242-02 一、青花瓷概况 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是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青花瓷”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他记载了作者从1330年至1339年间数度到南洋诸国所看到的情况,其中在有关当时中国对外交易记述中就有多处列有“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等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荀子·劝学》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色(蓝色)也是其他民族普遍喜欢的颜色,如青色(蓝色)在蒙古族象征着兴旺、永恒、坚贞和忠诚,是最高贵、最神圣的颜色,蒙古人的地名、人名都喜欢用“青”(呼和)字,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就是“青城”的意思。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成熟青花瓷具有众多的优点,如色彩素雅大方、幽静明快、纹饰丰富、易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等。清代龚轼《景德镇陶格》中赞誉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被人们广为传诵。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的青花瓷制作工艺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最为精致。本文主要是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纹样特色,来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二、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发展史上的特殊时代,瓷器生产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特色。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据记载,青花瓷并非为元朝皇室所使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没有元青花,在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没有元青花,在早期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 元代青花瓷是在l4世纪中及稍后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现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藏品主要集中于西亚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珀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都是体形巨大,青花发色鲜艳、绘制精美的大型至正型青花。土耳其托普卡珀博物馆,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非三州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千百年来,土耳其王国的宫殿中收藏了数量惊人的中国瓷器,其中有数十件是大型元青花,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博物馆。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是一个元青花的宝库。早在l7世纪初,阿巴斯王将l600多件中国瓷奉献给神庙,这些盖上印章的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徐世云 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青草也叫碧草。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

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造型特征 元青花瓷的造型多见的为罐、盘、梅瓶、葫芦瓶、长颈瓶、扁瓶、玉壶春瓶、执壶、高足碗、盒、水滴、托、盏等,其中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元青花器型丰富多样,别具一格,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这在元以前的朝代很少见。这些大件器饱满、厚重,气派非凡,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造型的总体风格是重气势和力度,而不斤斤于细节的雕琢,有人说元人之瓷“粗者自粗,精者自精”,精者也不失其粗犷的风格。 瓷器造型所反映出来的是不同朝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元代的造型特点是胎质厚重,陶瓷器型多为大型的作品,这可能与皇宫贵族们骄奢淫逸,大吃大喝的生活习惯有关。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仍在造型中占主要地位。在元瓷中大部分器物仍具有传统的中国风格,还有一些流行的器物是从唐、宋等前朝发展演变而来的。此外,伊斯兰文化东渐对瓷器造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蒙古的崛起及其对亚欧广大地区的征服,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东渐。在频繁的军事活动中,他们带来了新的手工业技术和充满伊斯兰风格的艺术。为了供应出口,出现了典型的器物如大碗、大盘都是适合伊斯兰地区的饮食习惯。游牧民族生活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一、元代青花瓷总体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总体特点是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的,变成浑厚大方,豪迈的艺术气概,这与蒙古人粗犷豪爽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纹饰方面构图 繁密,层次多而不乱。 二、元代青花瓷-主要器形 元青花瓷的器形十分丰富,主要有执壶、僧帽壶、多穆壶、凤流壶、梨式壶、葫芦瓶、玉壶春瓶、梅瓶、象耳瓶、直颈瓶、高足碗、高足杯、盖罐、花觚、军持、香炉、水盂、盏托等。尤其是直径长达一米的元青花瓷大盘,非常 平整,不见变形,可见工艺之精湛。除了大盘,还有胎体厚重的大罐、大碗、 大瓶等大件器物。这些大件器物多是按照伊斯兰国家的饮食风俗所烧制。胎体 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也独具艺术魅力。 三、元代青花瓷-青料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青料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呈浅淡的灰蓝色为国产料,呈艳 丽的深蓝色为进口料。进口料一般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器物上,而国产料仅 用于中型或者小型器物上。 四、元代青花瓷-延祐期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顺序一般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历史阶段。 延祐期属于青花瓷的初创阶段,工艺等很多方面并不成熟。延祐期青花采用国 产青料,施以青白釉,釉色稍混浊,纹饰较为简洁,常见的纹饰有牡丹、灵芝、如意纹、缠枝菊等,但是此时并未见人物纹和动物纹。延祐期青花瓷仅仅在国 内使用,并没有出口国外的记录,而且只是小批量生产。 五、元代青花瓷-至正期特点 根据出土记录和国外文物实物来看,至正期的青花瓷已经发展得相当完美,许多产品都远销海外,大量销往如土耳其、伊朗等一些中亚地区。这些外销瓷 器多为大件器物,使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烧成之后的青花色泽青翠浓艳, 略微含紫,十分美丽。浓艳处可见铁锈斑。小件器物多采用国产青料。至正期 青花瓷的装饰以线描为主,还使用模印、刻划、堆塑等其他技艺。纹饰方面构 图繁密,但是密而不乱,错落有致,没有任何拥挤之感。有的纹饰为几层,有 的纹饰甚至多达十几层,主要有人物、动物、花卉等几大类。 六、元代青花瓷-元末期特点 元末期的青花瓷有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釉色分为三种,有青白釉、乳白 釉和含青的透明白釉。纹饰题材方面较至正期青花更加疏朗。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

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述无疑是正确的。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只是那时选用的陶瓷展品,都是出士或传世的瓷器精品。包括元青花,几乎不存在鉴别真赝问题。近年来,可说是收藏与市场的需要.将不少人卷入到陶瓷包括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青花瓷是中国极具代表的陶瓷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时间受万众瞩目,其艺术形式与审美标准已经渗透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点滴之中。研究古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以及纹样图案对我们现代瓷器的发展、制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唐宋时期原始的青花瓷就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在清康熙时期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中国古陶瓷的文化价值集中表现在纹饰图案和堆塑形象上,早期以堆塑为主,后期以纹饰为主。深入分析这些纹饰,我们不难看出元青花纹饰更是鹤立鸡群,具有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元代青花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其中以景德镇为代表,因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1、元青花瓷的特征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这也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自此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

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2、元青花瓷造型 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 3、元青花瓷纹饰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元清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成就,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以下将从色彩特征、纹饰特征、造型特征和胎体特征等方面来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首先是色彩特征。元清青花瓷的色调偏向于明快活泼的青绿色,这是因为在元代时,中国瓷器釉面主要使用的是含有铁的碱釉。青瓷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使得含铁离子被还原成为二价铁离子,从而呈现出明亮的青绿色调。这种青绿色调既自然又生动,给人以清新、活泼的艺术感受。 其次是纹饰特征。元清青花瓷的纹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花卉纹、人物纹、动物纹、山水纹等。这些纹饰在青花瓷上呈现出勾线清晰、娟秀灵动的特点,运用了线条勾勒与定型相结合的技法,使纹饰更加生动有力。同时,元清青花瓷的纹饰也注重装饰效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的运用,让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是造型特征。元清青花瓷的造型多样,既有传统的器型如瓶、罐、碗、盘等,也有各种创新的器型如花觚、柳叶杯等。无论是传统器型还是创新器型,元清青花瓷都注重形态的匀称和比例的协调,整体呈现出宜人的外观。同时,元清青花瓷的造型还注重实用性,不仅满足了日常使用的需要,还展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最后是胎体特征。元清青花瓷的胎体质地较为坚硬,釉面细腻

而光滑。在烧制过程中,元代工匠对瓷器的胎体和釉面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使其更加坚韧耐用。同时,元清青花瓷的釉面也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这种优良的胎体特征保证了瓷器的品质,使其得以长时间保存和传世。 总的来说,元清青花瓷具有明快活泼的色彩特征、精美细致的纹饰特征、匀称协调的造型特征以及坚硬光滑的胎体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的结合使得元清青花瓷在瓷器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元清青花瓷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瓷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风貌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瓷器制作也在当时达到了较 高的水平。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和纹样特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瓷器制 作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元代,陶瓷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青花瓷在这个时期也有了瓷器 制作的新高度。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成为航 海大国的元代,通过海路与西亚、印度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最终形 成了跨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对于中国陶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其中就包括了青花瓷。 1.纹样丰富多样:元代青花瓷的纹样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动物、花卉、人物、山水等各种各样的纹样。这些纹样在瓷器上的绘制非常精细, 色彩鲜明,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2.风格多变:元代青花瓷的纹样风格多变,既有传统的官窑风格,又 有外来文化的融合。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纹样主题上,加入了 一些伊斯兰教的宗教纹样和阿拉伯字母,展现了跨文化的特点。 3.技术精湛:元代青花瓷的瓷器制作技术非常精湛,纹样的绘制非常 细致,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同时,还运用了刻、雕、髹等多种技法,使 得瓷器更加立体和丰富。 4.色彩鲜明:元代青花瓷的色彩以青蓝色为主,常用的青料是氧化钴。元代钴料含量较高,因此色彩鲜明,呈现出深蓝色的光泽。在纹样的绘制上,用青料勾勒轮廓,然后上釉,钴料在高温下氧化,形成青色的纹样。 5.设计精美:元代青花瓷的设计非常精美,特别是青花瓷的制作过程 中采用的技巧和工艺,使得瓷器的形态更加优美,比较典型的有花觚、碗、

盘等器型。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器型,如束口瓶、觚藏、双银等,展示了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和纹样特征体现了元代瓷器制作水平的高度,同时也展示了当时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成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具有丰富多样的纹样和精湛的制作技术,使得元代青花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大瑰宝,并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元代代表着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青花瓷又是元代瓷器中最为重要和代表性的产品之一。随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元代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本文就将从艺术特征的角度来论述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情况。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技术上来看,元代青花瓷采用了新的草甸式装饰手法,其装饰线条流畅、灵敏,画面构图创新,充满了活力。而从装饰风格上来看,元代青花瓷更加讲究画面的整体性和结构感,光照和阴影的运用更加自如,画面的立体感更加强烈。 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情况 元代青花瓷是随着中国的海外贸易而走向世界的。元代华丽的青花瓷制品已经传到了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经过了大量整改和生产提高,元青花瓷才成为世界各地都渴望购买的商品。一方面,汉人在国内大多是使用瓷器,这意味着青花瓷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条件;另一方面,外国买家也容易接受中国的青花瓷产品,因为其色泽艳丽、装饰华美、品质上乘、用途广泛等优点受到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陶瓷艺术于一体,以色、形、诗、意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元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具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技法和造诣,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从抽象的图形到具体的物象,无所不包,完全可以与同期的文学、绘画相媲美。 元青花瓷的造型不仅体现了技艺的精湛,而且展现出了当时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涵义,如菊花、牡丹、荷花等广为使用,是中国人赞美高洁纯净的象征;青花莲叶乌龙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则更加丰富多彩,莲花意味着善良和美好的信仰,乌龙则代表着潜藏的力量。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非常显著,让它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结语 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和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媒介。它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在延伸,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足以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赞叹不已。因此,读者们在了解和欣赏元代青花瓷的基础上,更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青花开片特征

元青花开片特征 元青花开片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传世珍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它是元代青花瓷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独特的开片纹饰而闻名于世。下面将从元青花开片的起源、特点和技艺等方面进行介绍。 元青花开片起源于元代,是元代青花瓷的一种独特形式。元代青花瓷在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先河。而元青花开片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片是一种在陶瓷器表面刻出纹饰的技法,与传统的绘画、雕刻不同,它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元青花开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纹饰和工艺上。首先是纹饰方面,元青花开片纹饰多样,主要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各种形象。这些纹饰以其精细的刻画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元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其次是工艺方面,元青花开片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艺才能完成。首先,陶匠需要选取适合开片的陶瓷胎体,然后在胎体上绘制出纹饰的轮廓,接着用尖刀小心地将纹饰刻出。最后,在刻出的纹饰上涂上青花釉料,进行一次次的烧制,最终才能得到完美的元青花开片作品。 元青花开片的技艺要求非常高,需要陶瓷匠师具备精湛的刻画技巧和耐心细致的工艺。通过刻画纹饰,陶瓷匠师需要将纹饰的形状和

纹理表现得尽善尽美。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谨慎,避免瓷器损坏或纹饰失误。这种技艺的独特性也使得元青花开片成为了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元青花开片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元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它以其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在古代,元青花开片被视为皇室贵族的专属藏品,如今已成为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心头好。 元青花开片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它的起源、特点和技艺都体现了元代陶瓷艺术的高度发展和创新。在今天,元青花开片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收藏界的宝贵财富。它以其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代表了我国青花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其中,外销青花更是稀少且珍贵。本文主要从造型、装饰、呈色和胎釉等四方面讲述元代外销青花瓷及其艺术特征。 引言 在隋唐白瓷和唐三彩的呼唤中,在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哺育下,中国青花瓷终于在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出现。它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尤其是秀美大气的外销青花,实属青花器中的极品。 元外销青花,主要利用景德镇青白瓷的胎釉,中东地区进口的钴料进行生产。大多销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主要包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伊朗国立博物馆,还有英国、美国、日本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及印度、埃及、菲律宾、苏丹、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亚丁、摩洛哥等地都曾出土过中国元青花瓷。 元外销青花的制作、造型、纹饰、呈色、胎釉等都非常特殊,与国内元青花相比,有很大不同之处,特征十分鲜明,现总结如下:造型方面 元外销青花较常见的都是些大件器物,种类繁多,如大碗、大盘、

大瓶、大罐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梅瓶、盖罐、折沿盘等。从目前已知的器物来看,有的立器高达100多厘米,如盖罐和梅瓶;卧器也是大直径,如大盘子一般直径都在40――50公分之间,最大的直径达近100厘米。 元外销青花整体上表现为器形巨硕、气势宏大、雄劲挺拔的造型特征。这个特征,是由其外销性质决定的。因为大多造型都是引进或吸收了国外的器物形状,甚至有的是为了贸易的需要专门为当地生产的品种。凤凰穿花纹菱口大盘,由十七个变形莲瓣纹衬托盘心的凤凰穿花纹,纹饰布局繁密严谨,画笔精细不苟,极具伊斯兰风格,在国内这种造型和装饰基本不可见。 装饰方面 与国内元青花相比,外销青花装饰特征为:纹饰密集,不留白地,技巧精湛,所有装饰空间被极其精确地计算和加以利用,基本上都带有中亚细密的风格特征。大部分用多层装饰带,少部分用适合纹样装饰。多层次装饰带装饰手法指的是装饰层次较多,少则三四层,多则上十层,但多而不乱,层次清楚。而适合纹样装饰手法则是只在口沿或足部有一二层辅助装饰带,主体纹饰占据器物腹部的整个画面,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肩上及近底处饰仰覆莲花瓣等辅助纹饰,腹部大面积绘制主体纹饰,描绘萧何策马追韩信的故事场景,使整个画面主题醒目,层次分明。 在装饰纹样方面,花纹精美,图案生动,题材最常见的有动物、植物和人物纹。其中,以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S形纹、扁菊纹、

元青花瓷器美学风格

元青花瓷器美学风格 “陶瓷艺术美是通过自己的质地、造型和装饰的不同艺术形式的密切配合,来展现自己的风姿神韵。”元代青花瓷是艺匠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创造物,其特有的美学法则,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美学价值。元朝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模制,既有大件的,亦有小件的,大件瓷器用进口青料制作,气势磅礴,小件瓷器用国产青料制作,玲珑雅致,但大体上以体型巨硕、气势宏大的青花瓷器居多。 元青花瓷在造型上大致可分为体型硕大的大型元青花、制作稍粗的中型元青花和轻巧精致的小型元青花。器型上种类繁多,以大瓶、大罐、大盘、玉壶春瓶、四系小口扁壶、高足杯(碗)等最为常见。元代青花瓷造型普遍巨大与蒙古族人的审美特点有密切关系。 蒙古族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之一,他们性格粗犷豪爽、骁勇善战,崇尚武力,因而在审美方面具有喜大的特点,认为器物在造型上越大越美,所以青花瓷造型普遍较大,敦厚大气,体现着元代统治者的勃勃雄心。另外,正是因为蒙元时期领导人常年干戈不息,征战不断,瓷器具有易碎的特点不便携带,所以当时的青花瓷以外销瓷居多,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大宗。

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生产出来的青花瓷大量外销,目前我国现存的元代青花瓷数量较少,仅有少数小件元青花器物传世,当时为了方便善于骑马的蒙古族人携带,这些小件青花瓷器多带系耳。中亚、西亚地区的人们十分喜爱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瓷器,所以在对外贸易中青花瓷销路甚广。 然而一种来自异域的瓷器要想在他国打开销路势必要迎合当地人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所以元青花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合进了西域的伊斯兰文化,别具一番风格。西域的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多人席地而坐围着盘子进食,故对大盘、大碗、大瓶需求旺盛,所以当时出口中亚、西亚的器物造型以大型青花瓷为主。青花瓷在制作的过程中甚至也有外来工匠的参与。 1219—1260年间成吉思汗曾三次大规模挥师西征,虏获了大批西域人,对于没有任何技艺在身的人一律格杀,只有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方能存活下来,这批能工巧匠被带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当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在造型上有些具有伊斯兰风格。

元代青花瓷基本制作特征

元代青花瓷基本制作特征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品,而元代青花瓷则是青花瓷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青花瓷具备一些独特的制作特征,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元代青花瓷的独特之处。 元代青花瓷的胎体常常较为粗糙。由于元代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胎体的烧制过程常常仅仅经过一次或两次烧制,所以表面往往存在一些粗糙的现象。这种粗糙的胎体使得元代青花瓷的质感更加朴实,也更加耐用。 元代青花瓷的釉面常常带有一些细小的气泡。这些气泡是因为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由于烧制温度和釉料的成分等因素的影响,釉面上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气泡。这些气泡在釉面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增加了元代青花瓷的观赏价值。 元代青花瓷的青花颜料常常呈现出淡雅的色调。相比于后来的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元代青花瓷的青花颜料更加淡雅,呈现出一种含蓄的美感。这种淡雅的色调是元代青花瓷独有的特征,也是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常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元代青花瓷制作时,常常以花卉、鸟兽、山水等自然景物为纹饰,凸显了元代青花瓷的自然风格和审美特点。这些纹饰不仅展示了制作者的艺术造诣,也表

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 元代青花瓷的装饰常常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纹饰的层次感。元代青花瓷在装饰上注重线条的优美和纹饰的层次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这种注重线条和层次感的装饰风格,使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更加出色。 总结起来,元代青花瓷具备胎体粗糙、釉面气泡、青花颜料淡雅、自然景物纹饰和线条层次感等制作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给人一种朴实而又雅致的美感。元代青花瓷的制作特征不仅展示了制作者的技艺,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浅谈青花瓷中体现的元代审美风尚特征

浅谈青花瓷中体现的元代审美风尚特征 摘要:青花瓷作为我国“国瓷”,创烧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清代,可以说元代是青花瓷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在元代,青花瓷也以其独特的载体身份传达出元代审美风尚的民族性、质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关键词:青花瓷;元代;审美风尚特征 :J506 :A 中华瓷文化源远流长,而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是华夏瓷苑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国瓷”。青花瓷创烧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清代,而元代可以说是青花瓷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代,成熟的青花瓷就出现在元代中期的景德镇窑。中国陶瓷艺术,在总体上追求有民族精神的美学意蕴,在不同的时代则有不同的内容和美学蕴含。青花瓷代表着东方独特的品格和神韵,在元代,青花瓷又以其独特之处折射出元代审美风尚的民族性、质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一、“崇蓝尚白”、造型雄浑与审美风尚的民族性特征 《国宝档案》这样形容青花瓷:“青色青翠艳丽,白色白如凝脂”。青花瓷外观最直观特点就是白底蓝花,“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炫,幽菁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元青花“崇蓝尚白”的审美选择,一方面符合汉民族的文化意识沉淀,另一方面也迎合了蒙古族的什么偏爱。 从历史上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青花瓷在中华陶瓷史上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沉淀。元代是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在挥旗南下前,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广阔的大漠草原之上,与蓝天白云为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还有短暂的夏天和青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蒙古族人的视觉不离蓝天白云,造就了元人“崇蓝尚白”的审美意识,甚至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因为元人还把蓝白两色的祖先传说写进了官修的史籍里。《蒙古秘史・总译》卷一记载:“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产生了一个人,名字叫巴塔赤罕。”“苍色”,就是蓝色,“苍狼白鹿”的蓝白两色是蒙古人心理中抹不掉的印记。 此外,元代青花瓷在造型上的大体风格是硕大,表现为形大、胎釉厚、掂起来很重。元代青花瓷造型硕大的背后,体现的是元代独特的民族性情和审美取向。 首先,元代青花瓷的烧制,其目的是实用,所以元代青花瓷多为实用器皿,而不是供装饰与陈设的瓷器。元代青花瓷的用途主要分为饮酒器、储酒器、赏赐器、供奉器这几种,结合蒙古族人的性情便可推断其器皿必然以大为主。为迎合统治者习俗,元代青花瓷瓷多造型硕大。另一方面,元代由蒙古族人民建立和统治,南下以前,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中,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便铸就了蒙古族人独特的性格特征。蒙古人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粗犷豪放,甚至可以说是彪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元代人在硕大的瓷盘中盛上一只烤全羊,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情景。元代人“以大为美”,崇尚“大”,在此得以体现。而且,统治阶级好大喜功的心理和版图的扩大也悄然影响着元代青花瓷的生产。 二、素雅的白底蓝花与审美风尚的质朴性特征 白底蓝花,是青花瓷给我们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它同时迎合了中原汉民族和蒙古族的审美爱好。元青花的瓶身色彩以白底蓝花为主,显得素雅、沉静,这符合中原汉民族柔美内秀的性格特征和蒙古族人朴素天然的本色。 蒙古帝王贵族有其残酷血腥的一面,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草原民族朴素天然的本色。比如,成吉思汗就对藻饰词句和夸夸其谈的人厌恶不已,也讨厌中国礼节上的虚夸头衔。随着蒙古族人统治地位的确定,这种质朴之风对汉族区域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元代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一种去奢靡之风,以通俗质朴取代的审美风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