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

浅谈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经典代表,而青花绘画则是青花瓷的主要装饰

形式之一。景德镇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区之一,其制造的青花瓷和青花绘画在艺术上与众不同、享誉世界。本文将对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进行浅谈。

一、景德镇青花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青花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装饰方式,指用蓝色调制的铁红草花涂画在瓷器上,瓷

胎成为画家的绘画载体。起源于中国唐代,以白地蓝花绘画为主,到宋代青花绘画逐渐兴起,并发展到明代和清代,成为主流装饰形式,尤以清代为最盛,产生了众多的青花精品。景德镇青花绘画是中国青花绘画的领军者,其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更是达到了巅峰。

二、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

1. 色彩美学思想

景德镇青花绘画的色彩非常鲜明,蓝色和白色的清新搭配,形成了一种高雅的

美感。在景德镇青花绘画中,蓝色主调的表现方式有点面积、线面相结合、轮廓线、斑点渐变、沁色等多种表现方式。再加上瓷器胎体的白色底色,使绘画具有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了艺术品的亮度和透明感。

2. 花鸟美学思想

景德镇青花绘画的主题往往是立体有形的鲜花,它特别注重花卉造型和画面安排。技法上,青花瓷绘画程现时,除透视效果之外,更注重平面美感,注重线条的富有弹性和力度。青花中的花鸟图案有时也可能透过手法或更多的情感的呈达,例如抚摸花蕊与花叶的柔软、或飞鸟的翱翔与瞬间的凝固。这使得青花瓷通透明亮、文艺流畅,凸显出自然的自然美感。

3. 姿态美学思想

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画面主要是以花卉和鸟兽为主题,在表现花卉和鸟兽时,画

家们往往将其描绘成动态的和变化多样的形态。青花瓷绘画中的鸟兽群像,则常接收形体和缀饰的赋意,使整个图像的流形呈现在中国传统装饰中又显得别具一格、独具魅力。景德镇青花绘画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刻画出了花卉的生机和鸟兽的活泼,使画面展现出动感和生命力。

三、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独特之处

景德镇青花瓷的釉料熔点较高,因此制作难度大,工艺精湛。绘画上的临摹、创新与创作变化体现在局部运笔,结构变化,比例关系,件形式和光影效果的处理上,故而景德镇青花瓷散发出一种热情、大气、明亮、淋漓的类似风格,而且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制作上,釉面的厚度、窑温的掌握、涂料色泽调制、火候时间的把握等都需要考虑,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致的制作过程。制作的精湛和绘画的精美,使得景德镇的青花绘画成为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

四、总结

景德镇青花绘画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上的瑰宝之一。在艺术上,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表现出色彩、花鸟、姿态等多个方面的美学思想。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绘画尤为出名,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成为了后世陶瓷制作所学习的范本。在现代,景德镇青花绘画更是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陶瓷绘画表现技法介绍

陶瓷绘画表现技法介绍 每一件陶瓷制作完成后,都需要进行绘画。那么,陶瓷绘画基本手法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瓷绘画表现技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陶瓷绘画几种基本表现手法的特点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内涵,多种风格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在民族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陶瓷艺术作为其中一种形式,体现出人们对于艺术病根的崇尚追求,反映了人类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也展现了生活的多元化。 1、粉彩的特点: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烧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坯胎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2、古彩的特点: 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手法,再在

青花艺术赏析

艺术平赏析 姓名:满延强 学号:08053328 班级:食品08-3

艺术品赏析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元史》卷八十八记载:“浮梁瓷局,秩至九品,至元十五年成立,掌烧造瓷器”。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画人物纹饰的青花瓷按古董行的惯例其价值是最高的,比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更能代表时代人物的精神追求,人物纹饰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基本能反映出古代某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尉迟公单鞭救主、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这些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元代瓷器的青花瓷器,其正面人物形象均为汉人,描述的都是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青花瓷纹饰看成是汉文化的集中表现,与蒙古、

浅谈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

浅谈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经典代表,而青花绘画则是青花瓷的主要装饰 形式之一。景德镇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区之一,其制造的青花瓷和青花绘画在艺术上与众不同、享誉世界。本文将对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进行浅谈。 一、景德镇青花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青花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装饰方式,指用蓝色调制的铁红草花涂画在瓷器上,瓷 胎成为画家的绘画载体。起源于中国唐代,以白地蓝花绘画为主,到宋代青花绘画逐渐兴起,并发展到明代和清代,成为主流装饰形式,尤以清代为最盛,产生了众多的青花精品。景德镇青花绘画是中国青花绘画的领军者,其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更是达到了巅峰。 二、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美学思想 1. 色彩美学思想 景德镇青花绘画的色彩非常鲜明,蓝色和白色的清新搭配,形成了一种高雅的 美感。在景德镇青花绘画中,蓝色主调的表现方式有点面积、线面相结合、轮廓线、斑点渐变、沁色等多种表现方式。再加上瓷器胎体的白色底色,使绘画具有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了艺术品的亮度和透明感。 2. 花鸟美学思想 景德镇青花绘画的主题往往是立体有形的鲜花,它特别注重花卉造型和画面安排。技法上,青花瓷绘画程现时,除透视效果之外,更注重平面美感,注重线条的富有弹性和力度。青花中的花鸟图案有时也可能透过手法或更多的情感的呈达,例如抚摸花蕊与花叶的柔软、或飞鸟的翱翔与瞬间的凝固。这使得青花瓷通透明亮、文艺流畅,凸显出自然的自然美感。 3. 姿态美学思想 景德镇青花绘画的画面主要是以花卉和鸟兽为主题,在表现花卉和鸟兽时,画 家们往往将其描绘成动态的和变化多样的形态。青花瓷绘画中的鸟兽群像,则常接收形体和缀饰的赋意,使整个图像的流形呈现在中国传统装饰中又显得别具一格、独具魅力。景德镇青花绘画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刻画出了花卉的生机和鸟兽的活泼,使画面展现出动感和生命力。

浅谈景德镇现代青花水路

浅谈景德镇现代青花水路 摘要:本文把现代青花中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分为绘画性青花、装饰性青花和实验性青花,分别体现了水路的意境美、空间美以及水路的变异。围绕着水路在青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心逐渐展开,阐述了现代青花水路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青花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变化——水路正慢慢地“消解”,值得引发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景德镇 现代青花 青花水路 1.青花水路的定义 “水路”其实就是青花瓷器装饰中,除去蓝色花纹以外的“留白”部分。而这个“白”是指瓷面的白,且重在指“留”出的白。它不但是作为“地”而突显“图”的形态,而更多时候也是“图”的内容的有机部分,在青花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画面其他要素一样,空白的处理方式也总会因画家的性情、感受与艺术修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从而使“留白”呈现不同的个性倾向。 2.绘画性青花:水路的意境美 狭义的绘画性,指的是注重形式美和形式结构的现代性,重点放在手工性及绘画的精神性追求。意境是艺术的灵魂,通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体现出艺术境界和高度。意境最终能否很好的体现,是要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绘画性青花的水路特征 正是通过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体 悟的意境美。 王步①青花主要受中国画构 图的影响,其水路特点大致可以 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突出画 面主题,协调画面。从王步的青 花艺术中的空白身份所指,体现 了空白的形象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即空白在画面中体现物象结构以及调和画面的作用。第二,使画 面产生空灵感。空白的反复出现造成的空灵感是青花艺术中较为常 ①王声怀, 王恩怀.王步生平简介[J].景德镇陶瓷, 1984,7(2):35-36.

青花瓷文化

青花瓷文化 来源:作者:点击数:15 青花瓷文化 青花瓷文化,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将绘画、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古代绘瓷艺人经过巧妙构思,亦将其表现在瓷器上,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甚至不用衬托物直接书写在瓷上的书法“寿”字,看来亦饱满、流利,给人艺术享受。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 青花瓷文化-文化简介 青花瓷服裝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青花瓷是应用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清代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成以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因为质量文超,且有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除多次在国内获全奖外,还在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和波兰兹南连获3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明初特别是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为主;从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则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嘉靖后以发色蓝中泛紫蓝的“回青料”为主。 青花瓷 明代时,景德镇和各地民窑生产了大量青花瓷器。图案纹饰突破了历来规范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备。天启、崇祯年间常见的“吹箫引凤”、“达摩面壁”、“秋江晚渡”、“枯石寒禽”、“荷花鹭鸶”等图案,有的用笔秀润,有的简劲含蓄,力求在人物、动物的个性上用心,令人遐想联翩。 明代的民间青花瓷中,还常常见到画面生动、逗人喜爱的婴戏图,如“捉迷藏”、“放风筝”、“斗蛐蛐”等,色泽雅丽,笔调奔放而优美。 在明代民间青花瓷的创作中,绘瓷艺人还常常将绘画、书法巧妙地融为一体。象征吉祥的“福”、“禄”、“寿”、“喜”本不是绘画题材,但古代绘瓷艺人经过巧妙构思,亦将其表现在瓷器上,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如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常见用松枝组成的“福”、“寿”字图案;万历、天

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

浅析青花瓷的艺术特色 作者:葛环玉 青花瓷历史悠久,它的盛行,改变了长期以来以青瓷为主的局面。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代表,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入西方。 青花瓷为白地蓝花瓷器,系以钴料为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入窖烧制而成,色调单纯明净,蓝白两色对映,朴素明快,爽朗大方,具有典雅清新之美。 青花瓷是用钴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釉下彩瓷器,因纹饰外所罩釉色的不同,分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大类。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中后期。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瓷胎洁白,器表所施是纯净的透明釉,青花色泽鲜艳,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长期以来青瓷为主的局面。 青花瓷在元代出现,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景德镇及全国瓷业生产的主流。瓷器成为中国骄傲的历史,享誉世界,正是从青花瓷的出现开始的。 明、清两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在造型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厚重壮实的结构,表现出灵巧清秀而又棱线分明的特征,在装饰上有意识借助和发挥钴料自然晕散的属性,形成一种技离错落、豪放潇洒、气韵生动的风格。在美学追求上,也一改元代青花遒劲挺拔的情调,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风貌。入清后,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产品最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它的特点是色彩鲜明清翠、浓艳相间、层次分明。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誉。及至雍正、乾隆两朝,青花瓷造型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朴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之貌、器型之美,可与以纤细秀丽著称的明代永乐、成化瓷相媲美。 我国青花瓷唐代就有烧造,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瓷片,出土自扬州的唐城,首先是19 75年扬州基建施工中出土了10多块唐代青花瓷片,接着1990年在扬州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又出土了14片唐代青花瓷片,其器形有碗、盘、壶和枕,纹饰有梅花点、花草流云、动物、菱形纹等。 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其明净素雅的感觉,与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之美的陶瓷绘画结合后,似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审美突然找准了物化对象。其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程度之深,使之迅速发展而带来了景德镇瓷业的空前繁荣,从此青花瓷也就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而闻名于世。 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与彩釉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位. 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的技术已完全成熟,其特征是胎体厚重而又洁白,釉面白里泛青,釉色莹润,色调清新,纹饰素雅,图案层次丰富等等。其中有些瓷器采用高锰低锌的进口青料,又称“苏麻离青,苏派勃青,回回青”等名称。元、明初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大多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俗称“铁锈斑”)。 洪武年间(1368-1398年)青花瓷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由于刚从元代过渡来,元代的影响必然存在,颇有元代遗风。二是从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原清宫遗存的洪武青花完器近20件来看,青花色泽偏于暗黑。三是所画纹样,尽管还如元代那样布局,但已经改变了元

《画青花》教案3篇(线描画青花瓷瓶教案)

《画青花》教案3篇(线描画青花瓷瓶教案) 下面是收集的《画青花》教案3篇(线描画青花瓷瓶教案),以供参考。 《画青花》教案1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青花瓷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探索,尝试设计青花瓷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得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设计青花瓷作品,能表现出青花瓷作品的美感。教学难点:通过对青花瓷不同造型及图案的欣赏,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美感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蓝色笔。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想考考二(1)班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英文单词吗? China是什么意思?生:中国

师:你知道除了中国外,它还有另一个意思吗? China—瓷器 师:原来china不仅是中国的意思,还有瓷器的意思,瓷器是一种可以代表中国的艺术,古时候中国也被称为瓷国,我们国家的瓷器漂洋过海到了外国,许多外国朋友都是从瓷器开始认识中国的,所以china不仅是中国的意思,也有瓷器的意思。 师:咱们江西有个地方的瓷器特别出名,你知道是哪吗?生:景德镇 师:对了,咱们江西景德镇那可是中国瓷器最杰出的代表,所以有着千年瓷都的美誉,今天老师从景德镇带来了两个漂亮的瓷器,请你欣赏,在欣赏的同时请你思考:它们俩有什么不同?生:颜色不同 师:对了,这种瓷器有个特别的名称叫青花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青花瓷的世界,一起来画青花(板书)。 2,探索新知 师:想领略青花瓷的魅力,首先咱们来瞧瞧青花瓷器都长什么样子啊? 生:有圆圆的盘子,有长长的花瓶,有矮矮的.水缸......师:哇,青花瓷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呀,你看,青花瓷的造型可真是千姿百态。(板书) 师:接着呀,认识青花瓷的第二步,请你观察这些青花瓷器上都画了些什么呀?生:花卉......师:植物师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作为

浅谈青花瓷中体现的元代审美风尚特征

浅谈青花瓷中体现的元代审美风尚特征 摘要:青花瓷作为我国“国瓷”,创烧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清代,可以说元代是青花瓷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在元代,青花瓷也以其独特的载体身份传达出元代审美风尚的民族性、质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关键词:青花瓷;元代;审美风尚特征 :J506 :A 中华瓷文化源远流长,而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是华夏瓷苑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国瓷”。青花瓷创烧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清代,而元代可以说是青花瓷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代,成熟的青花瓷就出现在元代中期的景德镇窑。中国陶瓷艺术,在总体上追求有民族精神的美学意蕴,在不同的时代则有不同的内容和美学蕴含。青花瓷代表着东方独特的品格和神韵,在元代,青花瓷又以其独特之处折射出元代审美风尚的民族性、质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一、“崇蓝尚白”、造型雄浑与审美风尚的民族性特征 《国宝档案》这样形容青花瓷:“青色青翠艳丽,白色白如凝脂”。青花瓷外观最直观特点就是白底蓝花,“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炫,幽菁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元青花“崇蓝尚白”的审美选择,一方面符合汉民族的文化意识沉淀,另一方面也迎合了蒙古族的什么偏爱。 从历史上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青花瓷在中华陶瓷史上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沉淀。元代是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在挥旗南下前,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广阔的大漠草原之上,与蓝天白云为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还有短暂的夏天和青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蒙古族人的视觉不离蓝天白云,造就了元人“崇蓝尚白”的审美意识,甚至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因为元人还把蓝白两色的祖先传说写进了官修的史籍里。《蒙古秘史・总译》卷一记载:“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产生了一个人,名字叫巴塔赤罕。”“苍色”,就是蓝色,“苍狼白鹿”的蓝白两色是蒙古人心理中抹不掉的印记。 此外,元代青花瓷在造型上的大体风格是硕大,表现为形大、胎釉厚、掂起来很重。元代青花瓷造型硕大的背后,体现的是元代独特的民族性情和审美取向。 首先,元代青花瓷的烧制,其目的是实用,所以元代青花瓷多为实用器皿,而不是供装饰与陈设的瓷器。元代青花瓷的用途主要分为饮酒器、储酒器、赏赐器、供奉器这几种,结合蒙古族人的性情便可推断其器皿必然以大为主。为迎合统治者习俗,元代青花瓷瓷多造型硕大。另一方面,元代由蒙古族人民建立和统治,南下以前,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中,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便铸就了蒙古族人独特的性格特征。蒙古人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粗犷豪放,甚至可以说是彪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元代人在硕大的瓷盘中盛上一只烤全羊,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情景。元代人“以大为美”,崇尚“大”,在此得以体现。而且,统治阶级好大喜功的心理和版图的扩大也悄然影响着元代青花瓷的生产。 二、素雅的白底蓝花与审美风尚的质朴性特征 白底蓝花,是青花瓷给我们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它同时迎合了中原汉民族和蒙古族的审美爱好。元青花的瓶身色彩以白底蓝花为主,显得素雅、沉静,这符合中原汉民族柔美内秀的性格特征和蒙古族人朴素天然的本色。 蒙古帝王贵族有其残酷血腥的一面,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草原民族朴素天然的本色。比如,成吉思汗就对藻饰词句和夸夸其谈的人厌恶不已,也讨厌中国礼节上的虚夸头衔。随着蒙古族人统治地位的确定,这种质朴之风对汉族区域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元代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一种去奢靡之风,以通俗质朴取代的审美风尚。

《青花瓷》中的美学底蕴

《青花瓷》中的美学底蕴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色 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 周杰伦作曲、演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青花瓷》飘入耳畔,不知唱醉了多少人 心底的那一抹温柔。 画面展开,恍如从古画中潸然而下一位仕女,又如一位身着天青色弥裳淡淡的江南女子徐徐自画中而来,她如“我”等待了千百年来的恋人,走进“我”的心田。 这首词散发着墨香和古韵。“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本来青花瓷的青花为蓝色,而不是天青色。天青色是汝窑烧制中的最高境界。 汝窑是宋代盛极一时的,主要因为它弥足珍贵,可称国之重宝。它的名称来自于宋徽宗为其定名时御批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之后天青色被定为 汝窑的钦定颜色。 歌词往往需要渲染一种浓浓的的韵味。汝窑除了它的特性不合适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外,名字也不够凄美。而且汝窑只有一种天青色,与千转百回的爱情的意境有出入。所以作者方文山没有采用它,几经迂回婉转,最终定为初烧于唐代的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 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这样美的青花瓷引出古香古色的意韵。文中描写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而要等待一场不知何时才会下的雨,雨后天晴才会出现天青色。“天青色等烟雨,而我 在等你。”表达出对爱情的无奈的等待。像青花色等不到烟雨一样,一如“我”无法 等到你,表达出一种爱而不得,又默默等待的淡淡的忧伤。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这种写作手法用的也是极妙的,月色本来朦朦胧胧, 爱情的发展没有结局,可是被打捞起后就打破了这种朦胧,有了晕出的结局。只不过这样的结局也是不明媚的。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一个“惹”字起到一字传神的作用。作者的灵感来自于 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芭蕉惹骤

青花瓷绘画

青花瓷绘画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以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 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 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虽由于淘洗不精,色 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 的味道,有水墨画的韵味。清代的德化窑所绘纹饰有云龙纹、缠枝纹、花 卉纹等。题材涉及人物、动物、花卉等,内容丰富多彩。绘画层次遍布器 物全身,繁缛美丽,但各层次纹饰往往用弦纹分隔,同时以弦纹分隔突出 纹饰。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主次分明,构图严谨,布局合理有致,线条流畅,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绘画装饰是德化青花瓷艺术最富于表现力的 部分。它通过民间匠师灵巧的手笔,在白瓷素坯上描绘多姿多彩的图案, 上釉烧成后溶合于釉质中,使光润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纹,表达出鲜明的 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展示了一 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其装饰技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 俗称“绘青花”;一种是采用刻有图案的印章在瓷坯上印制,俗称“印青花”;一种是绘画与模印相结合。第一种用法较普遍,第二、三种用法较 少见。德化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因此它的内容带 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 助纹饰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植物题材主要有石榴、花木、水草、菊花、兰花、梅花、牡丹、葵花、芭蕉、葡萄、牵牛花、缠枝花、灵芝草、松枝竹、缠枝藤草、杨柳、佛手等。动物纹饰主要有 团凤、展翅团凤、云中飞凤、林中飞凤、火龙、戏龙、云中飞龙、林中飞雀、梅中鸣雀、雄狮飞云、麒麟回头、团凤祝寿、松鹤图、草中蝴蝶、云 中蝙蝠、草中游鱼、水中追鱼等。点线图案:有点圈纹、卷浪纹、点纹、斜线交叉纹、网格纹、水波纹、竖线纹、曲线纹、飘带纹等。山水人物

吴庆文 明代景德镇明窑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浅析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与审美情趣 吴庆文詹伊梨张弛衡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要“婴戏图”是指以儿童游玩、嬉戏为主题画面的纹饰,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构图疏简、笔法洒脱随意、画面活泼奔放、人物生动传神。这一时期作品多追求简洁、凝练,体现“童趣”、“古朴”、“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形象语言与艺术风格。文章通过挖掘婴戏图纹饰的文化内涵,阐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婴戏图;艺术表现;审美情趣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9)规划项目(编号:19WT20) Analysis on Art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Interest of Children Playing Pictuer of Blue and White Paintingsin Ming Dynasty Jingdezhen Wu Qingwen, Zhan Yili, Zhang Chiheng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Summary Children Playing Pictuer is Children play, play as the theme of the picture decoration. The composition is hydrophobic Jane, the brushwork is free and easy, the picture figure is lively and unrestrained, vivid of Blue and White Paintings in Ming Dynasty Jingdezhen. Works of this period pursue concise, concise, embody “childishness”, “simplicity”and “nature”, formed a unique image language and artistic style. Through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by play pattern, explained art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interest of children playing pictuer of Blue and White paintings in Ming Dynasty Jingdezhen Keywords Jingdezhen;Blue and White paintings in Ming Dynasty;Children Playing Pictuer;art performance;aesthetic interest 0引言 “婴戏图”是指以儿童游玩、嬉戏为主题画面的纹饰,“婴戏图”在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中比较常见,画面表现儿童生活场景及民俗风情,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纯真情感的美好愿景。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装饰特征是人物及画面简约、写意。这一时期作品多追求简洁、凝练,体现“童趣”、“古朴”、“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形象语言与艺术风格。民窑婴戏构图疏简、笔法洒脱随意、画面活泼奔放、人物生动传神,寥寥数笔生趣盎然的画面跃然瓷上,体现了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绘画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挖掘“婴戏图”纹饰的文化内涵,阐释了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情趣。 1景德镇明代民窑写意青花“婴戏图”的文化内涵 明代民窑青花受文人画的影响,各类人物成为其装饰题材,尤其是“婴戏图”最为常见。“婴戏图”源于佛教题材,与莲花化生有关。梁思成先生对“化生”是这样解释的:“装饰图案中的小儿称化生,‘化生之类’指人物图案。”[1]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之国,一直以来就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的民俗。封建社会有“君臣父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男权思想,孝道受儒家伦理观念影响,纳入社会道德范畴,深入人心。“婴戏图”受人们传宗接代、儿孙满堂的观念影响在明代民窑青花应用广泛,因此,“婴戏图”是封建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形象写照,中国人希冀多子的观念推动了婴戏题材的创作。 “婴戏图”中的“婴”包涵着道家的“法自然”等思想。“婴”的无知无欲体现着“道”的价值标准。因此,道家思想把“婴”看成是最本质的自然社会现象,认为“婴”的天性是对人间各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返朴归真的表现,蕴含着脱离世俗的民俗文化。因此,“婴”的意义在于其发端的文化思想,潜藏着一种高远的精神诉求,表现了某种希图从世俗的生活中摆脱出来,达到心灵无碍的境地。 [2]

论析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

论析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 陶瓷艺术集形式、材质、造型等审美元素之大成,既具民族文化神韵也蕴含了现代多元文化要素。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发展,不断吸收各种精华,形成了具有哲学、艺术、美学意蕴的艺术品。本文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要素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阐述,進一步分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陶瓷艺术;传统美学;美学意蕴;多元思维 赵彩泉(1951-),男,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及评论; 余华(1979-),男,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及西方美术史。(江西景德镇333000) 陶瓷艺术以其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特定的表现形式,成为世界文化中璀璨的奇葩。陶瓷艺术既蕴藏着中华民族卓绝超凡的文化传承,又以“有意味的形式”彰显着时代的脉搏,透射出中华文化的神华异彩。在陶瓷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为突出与特别的便是景德镇陶瓷,它包含着多重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美学意蕴。这些推动了陶瓷艺术的進一步发展。 由于景德镇地处长江南岸,四水汇流。三省交界之要地,燃料、水源、矿藏等资源十分丰富。为陶瓷工艺的制作提供了天然的材料,景德镇陶瓷产业唐宋时期迅猛发展,颜色釉、釉下彩,白釉、刻画花均已出现,为后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元代,青花、釉里红,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明代,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业中心。永乐的“甜白瓷”、宣德的“祭红”、“淡黄釉”、成化的“青花斗彩”、嘉靖万历的“五彩瓷”等,都是中国制瓷史上的杰作。气势宏伟的大龙缸和精巧无比的薄胎瓷的烧造,标志着当时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工艺、品种、质量、产量和技艺,都進入了更高的境地。“康熙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珊瑚红、胭脂红、乌金釉、天蓝、霁蓝、洒蓝、茶叶末、三阳开泰、窑变花釉等颜色釉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近代的“珠山八友”将中国画运用于陶瓷装饰,独创“落地粉彩”、“水点桃花”等瓷绘技法,形成了一代画风。 一、景德镇陶瓷艺术独特之美 景德镇陶瓷艺术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向世人展示它的美,同时也包含了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物特殊的形式美 陶瓷器物,首先因为它有特殊的形式美感和材质美感,这些美感主要体现在造型与原料、釉色的巧妙结合上。景德镇陶瓷器物的造型,多是以旋削制成,形体、轮廓线条最赋韵味,如同中国画的中锋线饰,均匀对称、委婉曲折,刚柔相济、变化丰富,造型自然、饱满之意趣。其型制依靠自身展露的线形、体态以及置于空间形成的节奏、韵律,给人以线性美感。同时,它在形体方面,符合内在和外在的视觉和心理的互相感应。单纯造型不乏味、复杂造型不繁缛。景德镇陶瓷器物在釉色方面享“冰肌玉骨”之誉,釉色以光、色、透、洁的审美特性令人遐思、心爱。它凝聚着古今陶瓷艺人的才智,热烈、奔放、沉稳、雅静,体现着火的艺术。鉴赏者从瓷的形式美感和材质美感当中沉醉于对美的感受。

试述传统青花瓷绘制技法

试述传统青花瓷绘制技法 青花瓷以其釉色晶莹,发色青翠,青白相间,幽静典雅、清新质朴的特色,成为陶瓷装饰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门类,其绘画以平涂为主方法,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笔法细腻传神,线条活泼流畅,粗细兼备,料色浓淡兼施,极富中国传统水墨画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笔者八十年代初就职于景德镇古窑瓷厂,至今二十余年,在不断探索总结中颇获心得,试述如下:传统青花的装饰技法从元代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一套完 整的操作流程和娴熟的技法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创新。从而总结出一套有关用笔的技法理论:所谓一笔之下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兼备。运笔

之中中锋、顺、逆、拖、摺等兼施。而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打图、描图(锥图)、过稿、勾线、分水等基本程序。 传统青花的装饰用笔则选择富于弹性、有锋、含水性能优良的毛笔。一般由勾线笔、写字笔、料笔、斗笔、分水笔组成。 打图:打图也称起稿作图,按照现代说法就是画稿的设计。根据坯体的大小、高矮、粗细来设计画面,画面的构图布局、画线、分色要体现出整体的协调、完整和统一。布局上有开光、散点、折枝、缠枝、通景、满花等格式。纹样有动物、花卉、人物、山水、边饰等。 元代的青花装饰勾、染分工不十分明确,勾线、填色同出一笔,连画带填,所以笔痕清晰,无明显“分水”之法,因而造成用笔纯熟,料性不匀,浓淡不一的

现象。 明清时期官窑制瓷工艺的分工极为精细,打图由高级技师按照宫廷画师提供的画稿来完成,派发给画青者,这时的勾、染分工明确,所谓“学画不学染,学染不学画”,因而可以专一于分工,达到高度熟练的技巧。 描图(锥图):要把打好的图样摹到坯胎上,必需先要描图。描图纸为传统方法制造的黄裱纸,把黄蔑烧成灰用水调匀,用写字笔蘸料依图描上,等待晾干后,将图纸按在坯胎上,用手指压在纸上轻轻摩擦,使所描图样转印在坯胎上形成底样,这样就可以勾线了。 锥图是另一种描图方式,就是将誊写的腊纸用针尖沿图样线条剌出整个花纹,将这些针孔组成线条的图纸按到坯面上,用棉花球蘸黄蔑灰或珠明料等干粉

浅谈中国青花瓷山水画之意境美--乾隆官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水画意境解读

浅谈中国青花瓷山水画之意境美--乾隆官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水画意境解读 聂微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14(000)010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聂微 【作者单位】景德镇收藏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在文物艺术领域,中国山水画和青花瓷是华夏文明两个辉煌的艺术门类,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影响及借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元素。由于中国文人对山水画的追求和审美取向,使古代工匠在素胎上的笔法苍劲多变,设色清新淡雅,意境深幽阔远,并最终在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三代得到真正的完美结合,使纸质中国山水画的古典美、意境美和深邃美完全移植于永不褪色的青花瓷上,成为流芳百世的宫廷御用之品和达官显贵的府第珍藏。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喜好,且长盛不衰,其重要原因是历代文人墨客以山水来寄托情感,抒发感情,体悟天地玄黄的自然之道。山水是中国文人固有的一种文化情结,它梦幻般溶解在文人的血液中,把人引到一种虚无飘渺的理想状态。 ▲图1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盘口尊

这件由私人博物馆珍藏15年的清三代山水画青花盘口尊,见证了中国山水画在青花瓷上的卓越表现,它可能是乾隆皇帝赠送大臣的心爱物件。幸运的是,这件宝物流传到民间并完好无损保存下来,使我们能在乾隆青花瓷上欣赏到宋、元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这件青花盘口尊,是以古代青铜器“尊”作为原型而塑造的,属于乾隆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器形(见图1)。此尊高38cm,俊雅端庄,釉面莹润、白中闪青,包浆老道,风化厉害,使用痕迹明显。青花发色蓝中偏灰,属浙料青花。胎底有吹釉工艺留下的波浪纹,底足“大清乾隆年制”六字落款工整、规矩法度,是一件比较典型的乾隆官窑青花瓷作品。 本盘口尊绘有六层纹饰,其中两个主题纹饰是宋元风格的山水画。第一幅是“雁南飞”山水画,第二幅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水画。 盘口尊采用了中轴线布局风格,两幅画的“灵魂”纹饰“大雁、船和人”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边则是山峦、瀑布、水草、山石、大树和古村落等,整个画面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动静相宜,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宋元风格之山水画气息扑面而来。这两幅画不管是艺术性,还是其文化内涵,都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品和巅峰之作,是中国文明史进程的重要物证。 第一个主题纹饰——雁南飞山水画 这幅雁南飞山水画,用笔极为苍茫,无论是远山近水,还是疏林茂丛,呈现的是一副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人间仙境。整个画面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让人虚无飘渺,回味无穷(见图2)。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感、层次感、立体感扑面而来,已经完全超过了纸上山水画的视觉冲击效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雁南飞山水画的意境是:在一个峰峦叠嶂的深山峡谷中,悬崖的平地上有三间茅屋,门前屋后有三棵百年古树(一见三棵树,必是康雍乾)。时间已进入深秋,秋风萧

浅谈中国画与青花瓷画之技法

浅谈中国画与青花瓷画之技法

占勇 占勇 1972年出生,江西景德镇人。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从事美术工作多年,擅长综合装饰,各类颜色釉装饰以及青花工笔、写意山水、花鸟画,曾在上海著名油画家陈逸飞“视觉艺术中心”任陶艺总设计师两年。 电话:136********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画是用毛笔、墨、颜色,绘画材料也由绢、帛等纤维纺织品过渡到用宣纸作画。画种有人物、山水、花鸟、鱼藻、走兽五大类型,画法主要有工笔、写意两大类。画幅形式有[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519292771.html,]壁画长卷、屏障、卷轴、册页、扇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用“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的观察、变现法,采取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的手法把自然物象变成艺术形象,赋予形象以情感,融入作者的气质、心态,达到“形神兼备”、“触景生情”的境界。中国画以“ 散点透视”为主,也有“焦点透视”的构图,大千世界的繁杂物象,可以融汇在一张长卷上。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花卉,能奇妙地同时绽放。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取景、构图,往往能产生神奇的观赏效果。 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是用线造型,刚劲的线条,起伏跌宕,纵横交错,形成高山流水,花鸟树木。结合皴擦点染、敷色、题款,手起笔落,提捺勾扫,稍过片刻,一幅墨色淋漓的水墨画就能完成。画家娴熟的作画技巧,令观赏者为

之倾倒。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历代画师创造出人物画“十八描”,山水画“十八皴”,花鸟画“勾花点叶”、“谐音会意”等多种技法和吉祥图案。人物画重神韵,突出人物抒情,重视情趣的体现。这些技法,对于青花瓷画的绘制表现,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景德镇青花瓷画的作画工具,和中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从古代青花瓷艺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是用笔锋尖、弹性好、含料多的毛笔,以勾、搨、点、涂、的技法画成。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料色浓重而凝集不散,在画面上有明显的笔痕。料色深处,还有深青色的料斑。 “ 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明代中期成化年间,景德镇青花瓷有很大发展。青花瓷画吸收了中国画的“晕染法”,创造出“分水法”,其画法是,先用线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的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在分水时,笔尖只起到引出料[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519292771.html,]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因此,“分水”作画的瓷器,画面料水均匀,没有笔痕,显得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的笔触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青花艺人吸收中国画“墨分五色”技法,在画坯时,采用“头浓、二浓、正浓、影淡”等五种浓淡不同的料水晕染,形成画面的多种色阶,形成为著名的“青花五彩”。康熙时期的青料是高档朱明料,料色青翠欲滴,加上“粉分五色”的技法,使得康熙青花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层次,成为古代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水路”犹如中国画的空白。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在构图上,即突出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