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简介

青花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

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青花瓷图案寓意说明+

青花瓷图案寓意说明 青花瓷简介: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1、白头富贵 牡丹、白头翁。白头翁、鸟名。头部的毛黑白相间,老鸟头 部的毛变成白色。民间常用来比喻夫妻和睦,「白头偕老」。 「白头富贵」指夫妻和谐,生活美满,两相厮守到老。 2、松菊犹存 松菊。「松菊犹存」,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三 径就荒,松菊犹存。」。「松菊犹存」亦叫「松菊延年」, 意谓松菊经霜不凋。独吐幽芳,寓意人生虽坎坷,仍自保 其高尚之品格与不屈不挠之精神也。也泛指健康长寿。

3、富贵耄耋 耄耋,长寿老人。「耄耋」与「猫、蝶」谐音、同 音。「富贵耄耋」寓意长寿、健康、富有。也有: 牡丹、猫。牡丹,落叶灌木。品种很多,花大而艳 丽,是著名观赏花。牡丹向来比作花中之王,具丰 腴之姿、有富贵之态。无论摆设、入画,极富丽堂 皇之致。又称「国色天香」。唐刘禹锡诗:「惟有 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夏正午是牡丹开得最鲜艳之时。活到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俗称「耄耋」。猫与「耄」谐音。画牡丹和猫隐寓福寿双全。 4、海屋添寿 蓬岛,传说中的仙山。《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 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 人居之。」瑶台。指雕饰华丽,结构精巧的楼台。亦指古 人想象中的神仙居处。李白《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 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海屋添寿」,海屋指蓬岛仙宫, 喻新屋落成也。旧俗于新屋落成时,以这个图案或此四字 相赠,寓意基业牢固。 5、聪明伶俐 葱,多年生草本,有辛辣味,常做调味品。这里取“葱”、 “聪”同音。菱,俗称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可食。 “菱”与“伶”同音。荔,荔枝。常绿乔木,南方特 产,果皮有瘤状突起,暗红色,果实多汁,味甜,是 美味佳果。“荔”与“俐”同音

青花简介

青花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

元青花介绍

一、元青花概述 元青花,一般指景德镇的元代青花瓷。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的普通瓷。元青花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土和青料烧造。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有足底宽厚、纹饰繁多、胎体厚重等特点,其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二、元青花历史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距今(2012年)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历史上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珀希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纹饰类似的青花瓷器,将它们命名为“至正型”青花。日后这对青花瓶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用这对瓷瓶上的纪年文字以断代,减少了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过60年,几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没有纪年身份,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极其稀少。 三、元青花特点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风格富丽雄浑、

花纹层次繁多,使景德镇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四、元青花- 纹饰题材 元青花纹饰题材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人物故事题材。其中又以战争题材居多,如鬼谷子下山,蒙恬将军,萧何追韩信,尉迟恭单骑救主、三顾茅庐涉及的都是与军事有关的人物。 瓷器中的人物故事题材前代少见。它的出现受到元代勃兴的戏剧艺术影响,其内容大多可在元曲唱本及其插图版画中找到原型。元代也是杂剧普及的时代,流行于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当时瓷器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五、元青花- 工艺 1、瓷器用料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是苏麻离青。这种青料通常被认为从西亚引进,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 含锰量低,意味着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将会减少,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够呈现出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含铁量高,意味着青花部分会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典型的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艳、晕散,料色熔融在釉中,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

唐朝青花瓷器

唐朝青花瓷器 中国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唐朝青花瓷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唐朝青花瓷器简介 唐代的青花瓷器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在中国范围内,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为1970年代,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唐青花残器(片),解决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争论。以后在杭州、洛阳也陆续发现唐代青花瓷,但多为小件或残片。198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专门对在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进行分析,推断扬州城出土的青花很可能是巩义唐代窑烧制的。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巩义市黄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当今,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鱼藻纹罐。[1] 唐青花瓷产地 50余名中外陶瓷专家21日在考察河南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后达成共识,这一窑址除了大量生产唐三彩,还是著名的唐代青花瓷产地。 主持黄冶窑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说,青花瓷与唐三彩一脉相传,是由唐三彩中的蓝彩发展而来的。 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承焕生说,他们不久前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对杨州出土的唐青花瓷和巩义黄冶唐三彩窑烧制的陶蓝釉片进行化学测试后认为,二者的成分完全一致,可以肯定巩义黄冶窑是烧造唐青花瓷的窑址。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说,可以设想,停止烧造唐三彩后,黄冶窑用制作三彩的东西,烧造了青花瓷。 发现于1957年的黄冶窑一直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2002年,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物所联合组队,开始对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汉、唐、宋代窑炉

元代青花瓷[修订]

元代青花瓷[修订] 元代青花瓷 一.青花瓷简介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二.元代青花瓷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

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元青花总的特点是造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器型一般都硕大,显得笨拙,胎体厚重,修胎不精,接口不细致。画风粗犷。早期釉面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晚期釉子透亮接近洁白,接痕更加明显。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代青花瓷类型综合为五大类。 罐类: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种,连盖通常可高达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体高一般为7~8厘米;还有鼓式盖罐。八棱器为元时创新品种。 瓶类:有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兽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时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盖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壶春瓶多见。梅瓶附盖,盖内有一管状子口,与瓶口牢牢套住。 壶类:见于著录的主要有3种,分别是凤流壶、梨式壶、执壶,均制作精巧。 碗类:大致分两种,一种为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一种为大碗,口径达40厘米以上。高足杯体形较小,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称。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青花瓷简介100字

青花瓷简介100字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种闻名于世的瓷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工艺水平。以下内容为青花瓷的简介及相关参考内容。 青花瓷是指在瓷器上使用釉下彩的一种装饰方法。其突出特点是在白釉上用青花染色,湖水青、玉箫白、蔚蓝色恣意扩散,将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装饰于瓷器上,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青花瓷通常以纯蓝色呈现,有时会有淡淡的青色,而且通常说的青花瓷多指明、清时期的青花瓷。 中国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成熟起来是在元代至明代。明代的青花瓷器是其发展的巅峰,制作精巧,图案瑰丽。而清代的青花瓷斗彩丰富了青花瓷的装饰方式,绘画风格更加复杂多样,传世作品众多。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制作水平,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印记。 青花瓷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被列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历多个工序:制胎、施釉、绘青花、烧制等环节,其中绘青花是关键的一环。绘制青花需要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创造力,艺术家使用各种绘画手法和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在国内,青花瓷的经典作品主要分布于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地。其中《洪武大明宝蓝龙纹盘》、《明代青花莲花凤纹瓶》等都是国内青花瓷的代表作。在国外,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艺

术品的代表,受到了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的青睐。青花瓷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珍品。 青花瓷的魅力在于它的美丽和独特性,每一件青花瓷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心血结晶。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通过图案和色彩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青花瓷的相关参考内容(不含链接): 1. 《中国青花瓷全书》 2. 《青花瓷图鉴》 3. 《青花瓷大全》 4. 《中国瓷器之都——景德镇青花瓷》 5. 《全球青花瓷研究》 6. 《中国青花瓷文化艺术》 7. 《青花瓷纹样大全》 8. 《白铜蓝釉——明代青花瓷》 9. 《中国传统青花瓷器》 10. 《青花瓷釉下彩鉴赏》 以上参考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工艺和艺术价值。

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因其釉色多为淡蓝色而得名,具 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以下是青花瓷的介绍: 一、历史悠久 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数量较为稀少。真正的青花瓷盛行 于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朱元璋至嘉靖年间为最盛。清代乾隆时期, 青花瓷达到了顶峰,被誉为“世界陶瓷史的巅峰之作”。 二、制作工艺 青花瓷的制作选材讲究,使用的原料一般是高岭土,粘土和瓷石等, 经过精细加工后才能制造出坚韧而美观的陶瓷。在绘制青花图案时, 陶工使用天然的青花料,一层层地将图案涂刷在瓷器表面,然后通过 高温烧制,使之成型,达到青花瓷的效果。 三、图案精美 青花瓷在绘制图案时主要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和器物为主题。其 中以自然山水和花鸟最为常见。各种图案的结合和表现方法十分丰富,青花图案通过其工艺的独特性,呈现出了无匹的美感与魅力。 四、文化意义 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辅相成。青花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我们国 家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它被誉为“中国瓷器之魂”,是中华民族文化

瑰宝之一。 五、收藏价值 受到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青花瓷被认为是收藏的高价值 陶瓷。尤其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青花瓷,更是无法估量的,其价 值远远超过了材质本身的价值。 六、国际影响 青花瓷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声誉,被誉 为“瓷器界的王者”,广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它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之一,传递着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七、应用范围 青花瓷经过岁月洗礼和不断的发展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器物装饰,而是延伸到了许多领域。青花瓷的图案和美感被应用在了时装、家居 装饰、珠宝和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中,并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总之,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它通过其美妙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传递着中国民族优 秀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代表着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青花瓷制作简介

青花瓷制作简介 1. 引言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重要品种,以其独特的蓝色图案而闻名于世。它的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中国陶瓷工艺的瑰宝。本文将为您介绍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 2. 历史背景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至明代达到巅峰,清代进一步发展。在明清两代尤为盛行。青花瓷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和高超的工艺技巧,成为了当时贵族和富商们喜爱的陶瓷器皿。 3. 原材料 制作青花瓷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白色陶土、蓝色釉料、透明釉料等。其中,白色陶土是基础材料,用于成型;蓝色釉料则是青花图案的主要来源;透明釉料用于保护和增加光泽。 4. 制作工艺 4.1 成型 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始于成型。首先,将白色陶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塑造,常见的成型方式有手工捏塑和轮盘制作。手工捏塑是指将陶泥一点一点地用手捏成所需形状;轮盘制作则是将陶泥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借助旋转的力量来完成成型。 4.2 上釉 成型完成后,将制作好的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在烧制之前,需要先给陶器上釉。首先涂抹透明釉料,以保护器物表面和增加光泽;接着使用蓝色釉料绘制青花图案,这是青花瓷最具特色的一步。 4.3 烧制 上釉完成后,将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青花瓷的烧制分为两次高温烧制和一次低温还原焰烧。第一次高温烧制称为“素胎”,温度约为1200℃左右;第二次高温 称为“上胎”,温度约为1300℃左右;低温还原焰烧则是为了使青花图案更加鲜艳、细腻。

5. 青花图案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图案而闻名于世。青花图案主要有两种绘制方式:直接绘制和贴花绘制。直接绘制是指在白釉上直接使用蓝色釉料进行描绘,需要极高的技艺;贴花绘制则是将事先绘制好的蓝色图案剪下来,粘贴在白釉上,更易于掌握。 6. 精湛工艺与传承 青花瓷的制作需要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陶艺师傅来完成。他们凭借着多年的修行和积累,能够将蓝色釉料娴熟地涂抹在器物表面,并通过巧妙的施彩技巧创造出各种精美纹样。这种传统工艺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并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 经典作品与收藏价值 青花瓷以其千姿百态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备受瞩目。许多经典的青花瓷作品至今仍被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8. 结语 青花瓷制作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珍品,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蓝色图案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与欣赏。通过本文对青花瓷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的介绍,相信读者们对于青花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珍视这一传统工艺之美。 参考资料: 1. 青花瓷制作技艺与鉴赏,中国陶瓷博物馆 2.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大全,中国文化出版社

青花瓷知识介绍

青花瓷知识介绍 (一)苏麻离青 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 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 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 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 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公平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 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K188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 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 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 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 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于低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为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酿制的青料。发色紫蓝、单纯、深红,但高傲而缺少附着力, 价格也高昂。采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少天然青料的美感。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明嘉靖青花瓷的胎釉】嘉靖青花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出火石红浓重。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盘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素底无釉。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浑浊。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

足径55cm。盘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素底无釉。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明嘉靖青花瓷的靑料】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由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嘉靖前期有一种呈黑蓝色的青花,色泽深沉灰暗,有晕散现象,和正德晚期青花发色类似。另一种发色浅淡鲜亮,极富神韵,有成化青花的效果。最具嘉靖朝特点的青花发色浓翠、蓝中泛紫、艳丽而浓烈,是嘉靖青花最上等的颜色。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明嘉靖,通高54.2cm,口径25.2cm,底径30cm。罐圆口,方唇,溜肩,肩下渐敛,平底。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纽。罐里光素无纹饰,外部青花装饰。肩绘缠枝莲纹。盖和腹部均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朵云纹等,腹下部还衬以海水江崖纹。近底处绘勾云纹。素底无釉。罐外口沿下横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此罐造型浑厚,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据文献记载,此时期的青花瓷使用进口的“回青”料描绘,色调翠蓝

宋代青花瓷器

宋代青花瓷器 前国内发现的宋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宋青花瓶,不仅器型很大,而且花纹复杂,最为难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非常珍贵。但由于真正见过宋青花的专家在全国寥寥无几。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宋代青花瓷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宋代青花瓷器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世界上的宋青花可能只有几十个.宋青花价值可能上百万。

宋代青花瓷器简介 目前国内发现的宋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宋青花瓶,不仅器型很大,而且花纹复杂,最为难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非常珍贵。但由于真正见过宋青花的专家在全国寥寥无几。 宋代青花瓷器的历史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宋代青花瓷器的特征 宋青花瓷的特征如下: 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青花瓷的初级鉴赏

初探青花瓷 目录 一、概述 二、青花瓷的发展史及特点 三、青花瓷的制备工序 四、影响青花瓷质量的因素 五、青料及款识简介 一、概述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中国青花瓷器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二、青花瓷的发展史及特点 (一)始于唐代的艺术(618—907) 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

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二)发展于宋朝(960—1279) 1957年浙江省博物馆在龙泉县金沙,发现了13块北宋时期青花瓷片,三件青花瓷碗残片,其中两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青灰和白中泛蓝。火候较高,无吸水性,与浙江省江山钴土矿原矿接近,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北宋青花使用的钴料是浙江料。1970年在浙江绍兴的环翠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胎质细腻、色泽洁白,釉色白中泛青,无吸水性,青花色泽也较浅淡。重庆市博物馆在该市郊一座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墓中发掘出土一件青花瓷碗。从这些青花瓷实物来看,宋代青花器在制作、彩绘等方面都比唐代青花大有进步和提高。 (三)元朝大量出口(1271—1368) 青花瓷经过唐宋两代300多年的不断发展,到元代中期终于在景德镇烧制成功。从此奠定了景德镇为中国瓷都的基础。元代青花的釉料是进口料。其特点是因含氧化铁较高,出现黑色铁斑疵,泛色较浓重鲜艳,其青花深入胎骨,在用手触摸器物表面时,有凸凹不平之感。元代用进口料,这是因为当时瓷器生产量大,元代地域也很大,特别是元代中期对外扩张有较强的实力。元青花瓷除供国内需要外,还有大量出口。二十世纪后期,在韩国海域打捞出一中国沉船,船上满载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元代除向朝鲜、日本出口瓷器以外,向西亚阿拉伯国家也有大量出口。 (四)明朝(1368--1644)

《青花瓷历史简介》优秀教案

青花瓷历史简介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四大名瓷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陶瓷,特别在明朝时期,青花瓷已然是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产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净素雅的青花瓷器誉满中外,成为中国瓷器的象征和代表。青花瓷烧造工艺的成熟是中国釉下彩装饰瓷器中一个耀眼的成就之一。 在中国江西东北有一个江南小镇,古名新平,它位于昌江南岸,水陆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地下有大量的高岭土、瓷石和耐火土,为优质的制瓷原料;地上林木密布,盛产松柴,为烧窑提供了丰富的燃料。 宋代景德年间,这里因烧宫廷御器名扬天下而被更名为景德镇。景德镇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发展,就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看中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这里设置了大元一掌烧瓷器的官方机构——“浮梁瓷局”,从此,景德镇有了更加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生产可以不计成本,产品不断创新求奇,成熟精美的元青花便在此问世了。 元青花既具有晶莹透亮的瓷胎釉面,又呈现出精美瑰丽的蓝色花纹。它的成功烧制,加速了东西南北各大名窑的衰落进程,奠定了景德镇瓷业中心的地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瓷器釉色主要仿玉类银的局面,从此,在中国的瓷器百花园中只有青花一枝独秀,占尽春光,而无论是青瓷、白瓷,还是其他颜色釉以及釉上彩瓷都顿时黯然失色,只能处于陪衬地位了。 青花瓷器到了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的不同,明代各个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明朝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中期转为浅淡秀雅,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泛紫,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淡雅。终明一朝,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其精品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仍珍同拱璧、贵如珠玉。 从明永乐朝开始,景德镇青花瓷器出现辉煌气象,它与宣德朝一起,成为青花瓷器灿烂的黄金时期。自永乐朝起,青花的装饰风格也慢慢向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疏朗、简约的方向靠拢,这就使青花开始进入中国的瓷器主流,遂成为景德镇生产的重要的品种。永宣时期以其成熟的器型、浓艳的青花,成为明代青花瓷的盛世。 到清代,青花缤纷艳丽,是青花工艺的综合与集成。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然而清代又是青花瓷盛衰变化反差强烈的时期,康熙时,青花瓷的艺术水平已达高峰,除了白釉青花外,还出现了浆胎青花、青花胭脂紫等新品种。乾隆以后,由于粉彩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青花虽仍属主流产品,但产量、质量均大不如前。 青花瓷,以其迷人的魅力与中国联系在了一起,被誉为中国的“国瓷”和“人间瑰宝”,它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恬静舒适、赏心悦目的感受,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蜚声中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