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与政党现代化 文档

政治现代化与政党现代化 文档
政治现代化与政党现代化 文档

3000字如果把1898 年看作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始,那么,至今已有百年历史。1 0 0 年前,中国部分志士在“变法图强”的意念驱使下,开始了以变革政治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戊戌变法”,而这次变法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失去了上层资源。从此以后,中国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惶惑旅程。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逻辑必然。历史地看,这一过程既具有政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诸如政治结构的变革、政治功能的调适、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认同的提升、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取向、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等等,同时又体现出了自身的逻辑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以西方政治文明为参照;政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政治现代化带动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渐进和改良,又有激进和革命。有学者总结说:欧洲民主化遵循的是“自由平等——议会制度”这样一条逻辑,而中国的民主化“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入手,先提出立宪主张,而后才出现自由平等思想,遵循的是议会制——自由平等这样一条恰好与欧洲相反的逻辑”。今日看来,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逻辑特殊性,带有强烈的政治浪漫主义色彩。

从世界历史来看,所谓现代化道路其实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而制度创新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意识形态的创新,二是财产所有权的变易,三是政府改革。一般而论,体制与观念是互动的,但这一关系在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却发生了变异,观念与体制相互剥离。政治革命虽然改帝制为共和,但大都是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精魄——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制度与制度之精神互相排斥,致使宪政变成了镜花水月。共和政制和政党政治被各式各样实质上是专制的政治形式所代替。君权被批判,民权却未见勃兴;人治被批判,法治却并未建立;权威观念不断消解,权利意识却并未增长;全能政治被唾弃,有限政府却少有发展。所有这一切又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同时,在整个政治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从三个组成部分来看,思想革命即意识形态的创新最为复杂,它的不彻底为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留下了无穷后患。因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并关系到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取向。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孕育出西方式的政治现代化,或言西方政治文明能否脱离其母体而移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这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被称为发展阶段与发展路向之争。正是这一“古今中西”之争制约着近现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转型,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又可以看到,尽管观念和体制不尽统一,毕竟西方各种思潮和政治文明观念的大量涌入使传统的儒家社会政治价值观丧失其统治地位。我们将这一现象权且称为“西化”。西化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浪漫主义的发端,同时也是中国古老的政治传统走上其沉重的现代化转型道路的开始。明白这一基础点对建设当前政治文明的意义深远,这预示着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事业将在一个空前复杂的背景下展开。经过百年的努力和艰难的探索实践,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并通过政治文明的建设,推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般意义上的文明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合理性。而政治文明则应该是人们合理地对待政治生活,或者说在政治生活方面人们生活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只有少数人的生活具有合理性,远不能构成一种文明。只有社会上多数人的行为都具有合理性时,才能构成一种文明。因而政治文明应该是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的、社会上多数人对待政治生活的合理性倾向。而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机制也会呈现出一个不断调适、健全和完善的变化过程,诸如社会主体尤其是政治主体理性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合法性基础的巩固和扩大,政治规范的进一步完备、严密和具体,便于操作,权威性不断强化;协调社会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各种社会关系进一步合理,趋于和谐;社会政治心理不断趋于健康,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不断创新,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规范体系更加科学,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日益加强;政治行为逐步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提高效益和质量;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经过不断的、适时的调整,与其他社会制度体系的功能不断相适应,更好的实现其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使政治文明的发展不断适应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由相关社会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客观要求。

以下我们从政治文明的几个主要表现形式来具体阐释。

由于政治领域总是以权威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政治文明首先就表现为权威产生和运行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标准在古代和近现代社会中,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是存在巨大差别的。在现代社会,

只有按照人民主权原则,采取平等的、普遍的选举形式产生的权威才具有合理性。政治文明表现出来的第二方面的特征是由政治权威具体化以后的政治行为的被约束性,主要表现为法律和制度对其的约束。如果政治权威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约束,那不论这种政治权威处在任何时代,都不能称之为政治文明。所以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程度和具体状况是衡量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政治文明表现出来的第三方面的特征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受保障的程度,这种保障必须同时肯定人民群众争取和捍卫政治权利的要求以及具体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它也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人民思想的自由程度。这并不仅仅指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和政策执行的影响制约程度,而且指在人民群众并没有积极参与的时候,政治参与的条件和途径方面的法律的、制度的、程序的保障是否总是很充分。政治文明表现出来的第四方面的特征是社会及社会人的自治程度,即整个社会及社会人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的程度。在这一方面,现实和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华民族受长期封建专制、人治思想的禁锢,表现出来的多是屈从、盲从、被动的服从,而不是主动参与、自我管理。所以在现实的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首先准备一个良好的民主环境。一个在民主环境的长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民族,才能够具备很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所谓自我约束就是能自52觉的使自己的政治行为合理化。也就是说人民群众也要使自己的政治行为符合法律的、制度的和程序的要求,而且应该明确地意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懂得约束自己的政治行为,而是肆意妄为,毫无章法,那么也就反映了其政治文明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与自我约束相联系的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状况。人民的自我管理既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又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自我管理并不是指每个人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而是指人们管理自己小群体的事务,例如管理自己社区的事务。这种自我管理是相对于政府的管理而言的。这就是说,在一个大的政治管理的体系中,人民群众相对于政府的管理来说,是做为被管理的对象而存在的,单在其自己的小群体中,则人民群众自己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而且主体和对象之间可以不断地互换。这种人民群众自我管理的状况和程度,不仅是衡量政治文明的重要指标,而且是社会民主和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取向。

总之,政治文明是政治发展的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状况不能仅从政治结构等硬件来考察,更重要的还是其政治文明的总体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所谓政党现代化,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政党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使自身的组织结构、思想观念、功能机制、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促进党的自我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党组织本身,毫无疑问,也应当是现代化的。这在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变中,就表现为党一方面必须克服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历史惰性和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敢于“否定自己”,勇于超越自己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曾经建立并行之有效,而今天却已不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那部分思想观念、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运用新的实践、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论观点去解决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权威的的理性化,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或宗教的家庭的种族的政治权威。二是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三是包括全社会各阶级广泛的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应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增强,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社会全面发展;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一、政党现代化是所有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

由于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不同,人们对政党现代化的界定也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转型,即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整体现代化。而政党现代化,则是支

撑国家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上层建筑中,现代国家起支配地位和作用的就是政党。通过政党实现国家治理,成为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那么,什么是政党现代化呢?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尽管由于国情不同,政党性质不同,政党现代化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多姿多彩,但不能否认的客观规律是,一个政党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必须高度重视政党现代化问题。无论这个政党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机制、运作、活动方式不科学,缺乏适应性,它就很难获得成功,要么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淘汰,要么给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延缓乃至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政党现代化的潮流中,立足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国家现代化和政党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不仅避免了某些国家执政政党的悲剧,而且力量不断壮大,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现代化的成功探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60年。回头看这60年,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性巨变,而且自身也完成了“三个转变”,即“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三个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努力走向现代化的一部生动的历史写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按照时间的进程,分为前后两个30年。

第一个30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国家现代化的30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开始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不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由于苏联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身现代化变革相对滞后,没有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变化,延缓了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二个30年。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驶上快车道,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所创造的“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同前30年相比,党的群众基础、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执政党面临并经受住了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外部环境的考验,在政党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绩。表现在: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得到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试点方兴未艾。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在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和进步。

在60年的执政生涯中,中国共产党也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它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能够在领导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总结和运用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正确判断自身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不断强化自身机能,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在60年的执政中,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业绩,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全世界的广泛尊敬。

三、迈向执政党现代化的新阶段

历史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如何在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解决难题的关键在党,根本要求就是按照十七大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执政党现代化。

为此,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主题下,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建工作布局具体化,从而将执政党现代化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第一,深刻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四中全会对执政党六十年的经验作出了全面概括。六

十年执政经验被总结为六条,分别是:坚持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六条经验是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中国共产党在新阶段里锐意进取、奋勇拼搏,开拓新路、继续前进,指明了根本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调了加快执政党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共产党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决定》再一次申明:“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安而不忘危,警钟长鸣,中国共产党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必将成为激发全党拼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将执政党的政党政治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

第三,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六项重点工作。《决定》以十七大精神为依据,从思想、组织、作风、反复倡廉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具体部署。一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二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包括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等措施。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德才兼备的标准,使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具有操作性。为解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弊端,注重程序民主和监督改革。此外,对领导班子的配置和干部能力提高、如何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等,《决定》也做了详细地阐述。四是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决定》作了如下部署。首先是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强调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要全社会覆盖。其次,推进党组织工作创新。《决定》分别从农村、国有企业、社区、党群机关、社会组织等角度,对创新的内容和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再次,强调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和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最后,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模式、目标进程做了说明。五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以四个“大兴”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和一个保证(坚强的党性)来实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六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除了传统的加强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外,《决定》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对制度创新的领域和重点做了全面部署。

下一步,随着六项重点工作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仅会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党的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将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其结果将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执政党星空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成为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学习的典范。

综上所述,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基本规律基础上,站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视野上,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向现代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通过全会的决定,我们既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美好前景,也看到了一个与时俱进、日益成熟的政党自身向着现代化不断迈进的伟岸身影。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解读(三)试卷(72分)答案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 准则》解读(三)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正确 错误 2、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 正确 错误 3、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正确 错误 4、党内监督要贯彻民主集中制。 正确 错误 5、《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要畅通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 正确 错误 6、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 正确 错误 7、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需要体制机制对不同意见的保护,也需要勇气和党性。 正确

错误 8、《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要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 正确 错误 9、只有党的领导干部才有权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 正确 错误 10、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正确 错误 11、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 政治原则 组织原则 经济原则 思想原则 12、民主集中制属于()。 政府范畴 组织范畴 经济范畴 思想范畴 13、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 主要任务 根本举措 重要任务

重要举措 14、()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党的组织生活 批评和自我批评 监督 15、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 载体 重要内容 重要内容和载体 重要手段和载体 16、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 重要手段 重要内容 主要形式 主要途径 17、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 德才兼备、以才为先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 以才为先 18、()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先进性和纯洁性 先进性和实践性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二(人教版)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教案Word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地位、内容和优势。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一旦实行多党制将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鉴别能力,提升对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有难度。加之,他们通过媒体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观其现象,进行对比,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回顾视频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三个问题: 1、有哪些党派和个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些党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最后一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能够正确地回答出来。如果学生心存疑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讲授】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问题1:有哪些党派和个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导入我国民主党派的概况及其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教材,了解我国民主党派的概况及其性质。 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1、概况

我国民主党派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此要提醒学生注意民主党派的组织成员,从中发现民主党派主要是由社会各界精英所组成的,体会到民主党派是个宝贵的“人才库”,为后面学习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打下知识基础。 【讲授】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问题2: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 播放视频:《建国大业》片段——协商国歌、 展示图片: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设计意图:通过协商国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说明民主党派与中共十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师生活动: 通过对视频和图片内容的分析,得出结论: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点拨:民主党派“参加但不执政,参与但不决定”。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的关系,不能认为民主党派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历史回眸: 新中国成立前夕,民主党派纷纷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1948年5月,致公党在宣言中提出:“无疑,我们得承认中共是领导者和召集人。” 1949年1月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55名代表联合发表意见,表示“愿意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革命,建设新中国而尽力。 1949年3月,民盟中央致函毛泽东表示“愿以至诚接受贵党之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建国前夕,各民主党派纷纷表态接受和拥护中共的领导这一历史事件,说明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师生活动:分析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思想上是独立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严密的表述应该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先设疑: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再点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政治现代化与政党现代化 文档

3000字如果把1898 年看作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始,那么,至今已有百年历史。1 0 0 年前,中国部分志士在“变法图强”的意念驱使下,开始了以变革政治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戊戌变法”,而这次变法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失去了上层资源。从此以后,中国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惶惑旅程。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逻辑必然。历史地看,这一过程既具有政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诸如政治结构的变革、政治功能的调适、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认同的提升、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取向、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等等,同时又体现出了自身的逻辑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以西方政治文明为参照;政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政治现代化带动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渐进和改良,又有激进和革命。有学者总结说:欧洲民主化遵循的是“自由平等——议会制度”这样一条逻辑,而中国的民主化“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入手,先提出立宪主张,而后才出现自由平等思想,遵循的是议会制——自由平等这样一条恰好与欧洲相反的逻辑”。今日看来,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逻辑特殊性,带有强烈的政治浪漫主义色彩。 从世界历史来看,所谓现代化道路其实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而制度创新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意识形态的创新,二是财产所有权的变易,三是政府改革。一般而论,体制与观念是互动的,但这一关系在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却发生了变异,观念与体制相互剥离。政治革命虽然改帝制为共和,但大都是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精魄——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制度与制度之精神互相排斥,致使宪政变成了镜花水月。共和政制和政党政治被各式各样实质上是专制的政治形式所代替。君权被批判,民权却未见勃兴;人治被批判,法治却并未建立;权威观念不断消解,权利意识却并未增长;全能政治被唾弃,有限政府却少有发展。所有这一切又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同时,在整个政治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从三个组成部分来看,思想革命即意识形态的创新最为复杂,它的不彻底为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留下了无穷后患。因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并关系到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取向。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孕育出西方式的政治现代化,或言西方政治文明能否脱离其母体而移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这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被称为发展阶段与发展路向之争。正是这一“古今中西”之争制约着近现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转型,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又可以看到,尽管观念和体制不尽统一,毕竟西方各种思潮和政治文明观念的大量涌入使传统的儒家社会政治价值观丧失其统治地位。我们将这一现象权且称为“西化”。西化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浪漫主义的发端,同时也是中国古老的政治传统走上其沉重的现代化转型道路的开始。明白这一基础点对建设当前政治文明的意义深远,这预示着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事业将在一个空前复杂的背景下展开。经过百年的努力和艰难的探索实践,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并通过政治文明的建设,推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般意义上的文明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合理性。而政治文明则应该是人们合理地对待政治生活,或者说在政治生活方面人们生活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只有少数人的生活具有合理性,远不能构成一种文明。只有社会上多数人的行为都具有合理性时,才能构成一种文明。因而政治文明应该是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的、社会上多数人对待政治生活的合理性倾向。而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机制也会呈现出一个不断调适、健全和完善的变化过程,诸如社会主体尤其是政治主体理性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合法性基础的巩固和扩大,政治规范的进一步完备、严密和具体,便于操作,权威性不断强化;协调社会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各种社会关系进一步合理,趋于和谐;社会政治心理不断趋于健康,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不断创新,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规范体系更加科学,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日益加强;政治行为逐步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提高效益和质量;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经过不断的、适时的调整,与其他社会制度体系的功能不断相适应,更好的实现其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使政治文明的发展不断适应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由相关社会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客观要求。 以下我们从政治文明的几个主要表现形式来具体阐释。 由于政治领域总是以权威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政治文明首先就表现为权威产生和运行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标准在古代和近现代社会中,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是存在巨大差别的。在现代社会,

人教版高三政治第三课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综合练习

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综合练习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D.提高党执政能力 2.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主要看() A.其组织成员的阶级成分B.是否以掌握国家政权为目标 C.政党的纲领和实际行动D.组织纪律是否严密 3.右侧漫画直接说明服务处工作人员没有() A.认识到群众的事情无小事 B.把对人民负责落实到实处 C.建立各种设施为社会公众服务 D.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4.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定于2020年5月1 日前后表彰三千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其中,私企老板首次参加全国劳动模范的 评比。私企老板和其他国有企业的经理一 样可以参加全国劳动模范的评比,这体现了 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因为()

A.共产党员先进性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理想信念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C.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状况关系党的执政能力 D.党员思想状况决定现代化成败 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祥林提出:利用全国农村邮政支局、所,开展农资产品配送服务。他的建议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组织专人对邮政系统开展配送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三农”问题的调研,最后将“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写入2020年中央l号文件中的第五部分第十四款。回答6~7题。 6.为了这份建议,王祥林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他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广大农村进行考察。王祥林三届连任全国政协委员,他先后围绕“三农”问题提出了几十个提案和建议。这体现了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_______作用。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协商②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③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④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国务院领导重视王祥林委员的提案,在组织专人调研以后,将其提案内容写进中央l号文件。这个事例说明我国() A.国务院要接受人大和政协领导 B.没有政协参与就没有科学的决策 C.不断坚持和健全多党合作制度 D.不断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8.中共中央决定,从2020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①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②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具体体现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④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 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保持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中国政党与政治作业

1. 请述政党的概念。(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答:政党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主体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政党的斗争是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 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1、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2、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3、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力、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主持的;4、都具有组织纪律性。 2. 请述政党的分类? (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二节) 答:(1)资本主义政党:又可分为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等。 (2)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指欧、美、大洋洲各国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 (3)共产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古巴等执政党及其他一些国家未执政的共产党。 (4)民族主义政党:19世纪在欧洲、拉丁美洲出现,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政纲。 3. 请述共产党的转型。(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答:1、作为革命党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之间是有区别的。 1)从政治统治方式来看,作为革命党,共产党主要依靠暴力手段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的政权。而作为政权巩固后的执政党,同样的手段对于共产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2)从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来看,革命党属于高度集权和直接领导为主的政党,执政党则强调适度分权和间接领导。 3)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来看,无产阶级政党奉行的是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革命党在对敌斗争的严酷条件下,难以实行充分的党内民主,同时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强调铁的纪律和高度的服从以及必要的保密。而执政党具备了实行党内民主的条件,在坚持党的纪律保障党的意志的集中统一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党内民主上来。 4)从战略策略或或政策方略来看,革命党的战略策略立足于阶级斗争,强调分清革命的依靠力量、同盟力量和革命的对象,并据此制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执政党治国的政策方略则要立足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和谐与合作,具有最大程度的包容性。 5)从活动方式来看,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模范地遵守法律。 6)从对党员的要求来看,革命党对党员个人的要求,重点是对党的忠诚和革命的理念信念,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很少。执政党要执政治国,对党员队伍构成和党员素质的要求均不同于革命党。 2、执政党的功能转变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走向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利益综合,精英录用和输送,执掌政权,政治动员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等。 4. 推动中国近代政党萌芽的因素。(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答:推动中国近代政党萌芽的因素: (1)民主危机刺激下知识分子的觉醒;

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80.0 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推行的民主是( )。 √ A B C D 充分的 全面的 广泛的 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 D 2.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基础是( ) 。 √ A B C D 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 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 A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 是党的生命。 √ A B C D 集中统一 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内民主 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 C 4. ( )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 A B C D 依法治国 科学执政 党的建设 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 C 5. 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要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健全( )公 开制度。 √ A B C D 重要决策 重大事项 党员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 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 D 6.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 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 A B C D 党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书记处 党的中央政治局 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
正确答案: A 7.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维护党的( ),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 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同工作。 √

A B C D
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 团结统一,密切联系群众 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 统一领导,密切联系群众
正确答案: A 8. 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关于党的( ),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 A B C D 重大事项研究 人事任免决定 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 党规党纪的制定
正确答案: C 9.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 )的 办法求得解决,决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 × A B C D 领导班子集体决定 群众投票 少数服从多数 摆事实、讲道理、民主讨论
正确答案: D 10.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A B C 依宪执政 民主执政 依宪治国

现代化概念题目

1、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内涵 几种说法: (1)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是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的历史过程 (2)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 (3)现代化是代表我们所处时代的“文明形式” (4)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归结起来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的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 “现代化”,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范畴和社会科学范畴,就是用来概括比“工业革命”、“工业化”、“经济发展”这些概念涉及面更广,更为持久的一个长过程而提出来的。 2、工业化 a.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 b. 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的发展。 c. 非生物性能源在生产中使用比重的增加。 d. 资源配置主要领域由农业转向工业过程。 e.机器工业诞生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 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一主题。 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生产技术的飞跃:机器取代手工工具 经济结构的变动: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 产总值中比重大,农业技术先 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生产组织的变化:工厂、公司、银行等 经济制度和经济文化的变化: 3、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自1679年世界上第一个政党建立至今,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利益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类政党空前活跃。一些政党不仅在本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产生着很大影响。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一、世界政党格局处于大变动之中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冲突。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近10年来,经过社会政治斗争的无情洗礼和持续不断的分化组合,原苏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党消失在大浪淘沙般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不少名噪一时的政党领袖,成了历史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但也有一

些政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国政治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逐渐稳定,政党政治走向有序化。街头政治转变为议会斗争,议会民主成为政党角逐政权的主要手段。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和争取更多的选民支持成为各政党关注的主要问题。到新世纪初,许多国家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政党体制和政党政治新格局。世界政党政治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混乱无序逐步转向相对平稳的渐进发展状态。二、发达国家传统政党面对挑战,求变图存早在冷战结束以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组合,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政党为争取社会中间阶层、壮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展开了激烈竞争,有些党甚至把代表和体现社会中间阶层的利益作为参加竞选、执掌政权的基本出发点。也有一些传统政党因缺乏时代精神,对社会中间阶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较为有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近年来,西方国家出现许多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一般不提出执政、参政的政治主张,而主要关注诸如人权、环境保护、地方权利、公民权益等具体事务,也有的积极参与反战、反核、反全球化、反集团化等社会运动。虽然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比较松散,但由于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面广,其作用已逐渐渗透到传统上属于政党的活动领域。此外,由于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跨国机构对国际和地区性重大事务的影响

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

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 ? 1.课程学习 ? 2.课程评估 ?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测试成绩:8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 ? A ? 充分的 ? B ? 全面的 ? C ? 广泛的 ? ? D ? 以上均是 ?

正确答案:D ? ? 2、()进一步阐明了党内民主的内涵,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 (6.67 分) ? ? A ? 列宁 ? B ? 马克思 ? C ? 恩格斯 ? D ? 以上均不是 ? 正确答案:A ? ? ?

A ? 党的性质 ? B ? 党的宗旨 ? C ? 党的世界观? ? D ? 以上均是 ? 正确答案:D ? ? ? A ? 依法治国 ? B

? 科学执政 ? ? C ? 党的建设 ? D ? 以上均不是 ? 正确答案:C ? ? 5、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 大事项。(6.67 分) ? A ? 服从多数 ? ? B ? 个别酝酿 ? C ?

? D ? 交换意见 ? 正确答案:B ? ? 6、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要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健全() 公开制度。(6.67 分) ? A ? 重要决策 ? B ? 重大事项 ? C ? 党员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 ? ? D ?

? 正确答案:D ? ? 7、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维护党的(),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 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同工作。(6.67 分) ? A ? 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 ? B ? 团结统一,密切联系群众 ? ? C ? 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 ? D ? 统一领导,密切联系群众 ? 正确答案:A ? ?

通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作业本:第44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人教版(含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明确8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8个中西部省区,重点就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等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这项工作表明( ) ①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②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责 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④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意见建议496件。这说明( ) ①各民主党派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 ③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 ④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引导广大成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这表明( ) ①政治领导和政治认同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③政党协商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有效形式 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参政党提高参政本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针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民革中央建议降低人民陪审员门槛,推行和扩大人民陪审团制度试点,将更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衣食住行相关的案件交由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审理。民革中央积极建言献策有助于( ) A.强化民主监督,确保审判公正、公开 B.发挥协商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C.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拓宽民主党派执政渠道 D.赋予人民审判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5.近期,某县举行了2018年县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协商活动。委员们围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动改革创新工作”为主题开展调研,全面排摸情况,外出学习取经,积极寻求对策'在专题协商活动上踊跃发言,为全面推动改革创新工作献计献策。材料告诉我们( ) ①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政协协商是实现党科学执政的根本保证

现代化概念题目(上传参考答案)

1、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的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 “现代化”,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范畴和社会科学范畴,就是用来概括比“工业革命”、“工业化”、“经济发展”这些概念涉及面更广,更为持久的一个长过程而提出来的。 2、工业化 a.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 b. 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的发展。 c. 非生物性能源在生产中使用比重的增加。 d. 资源配置主要领域由农业转向工业过程。 e.机器工业诞生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 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一主题。 3、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

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4、市场化 所谓市场化,是一种以市场为社会基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现代化是以土地为轴心的小生产经济、社会和文明向以市场为轴心的大生产经济、社会和文明的深刻变动过程。 5、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路子。” 6、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7、生态化 生态化是绿化; 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是借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移植和延伸到其它领域,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各种学科既积极为解决生态问题作出贡献,同时也以生态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政党政治,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改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各国政党的危机意识已然觉醒,努力寻找适合本党发展的新模式,导致政党政治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诸如政党意识界限模糊化、政策主张趋中化、运作方式媒体化、政党格局多元化、组织形式区域化、国际化等。 【关键词】西方政党变化发展 西方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这些政党通过执掌国家政权或参与政治实施政策纲领,扩大政治影响,实现利益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的变迁,西方各国政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潮流,及时调整政策倾向,政党才能得以维持生存、扩大发展空间,政党政治也才能实现创新和完善。 一、当代西方政党执政环境面临的新变化 1.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政党执政基础发生改变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业已从制造业占主导的物质型生产转变为服务业占主导的服务与知识型生产,而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则逐渐取替第一、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种改变势必引起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的变化。如今,传统产业阶级的规模不断缩小,以服务业和知识型生产为社会主体的新中间阶层正在快速成长,社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新中间阶层人数众多,价值取向迥异,政治态度温和,他们的出现必将改变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缓和阶级冲突。这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无疑会对西方传统政党,尤其是以工人阶级为执政基础的左翼政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对政党选民基础的影响:政党是由拥有共同利益、追求共同政治目标的人群组成,可以说,这些人群是政党的“生命线”。当今,西方国家传统产业阶级人数减少,新兴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使得那些以产业阶级为选民基础的传统政党的执政基础面临衰弱危机,其中受影响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以传统制造业工人为选民基础的左翼政党,例如,“1966年英国大选中,左翼政党工党得票中的81%来自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阶级。”可是,传统产业工人不仅人数逐渐减少,内

第五讲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第五讲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第一节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一、党的领导制度 指党的领导工作与活动的规则和程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它对党的领导机关的产生、构成形式及其相互关系,领导机关的权限、活动程序、工作指导原则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等,是党的组织制度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看,它的基本制度是好的,是同党的性质和实现党的纲领、路线的要求相适应的,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的领导制度。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制度,发挥集体智慧,防止个人专断,从制度上克服家长制和官僚主义作风。最后逐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制度,使党的领导干部受到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从制度上保证党员和群众对党的决策的参与和咨询权,对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的权利。 与领导个人的作风相比,领导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领导制度对于保证党的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作用,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

后政党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选择

"后政党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选择 全球政治的代表性危机 当代政治的“代表性断裂”蕴含着不同以往的、多重的政治危机。首先是政党政治的危机。政党政治成型于19世纪的欧洲,而在中国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创新。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党政治试图师法欧洲宪政框架下的多党--议会体制,但在国家分裂、帝制复辟和共和危机的背景下,革命党人和许多政治精英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发生了变化。形成现代中国独特的政党政治有三个条件:第一,民国建立后,地方分离、武装割据与党人活动相关联,如何形成新的全国性政治,成为民国初期政治思考的一个重要脉络。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各政党纷纷加入国家的民族主义动员,成为欧洲战争的政治动力,以至战后欧洲思想界对于传统政治模式的反思达到高潮,中国政党政治的重组就发生在这个对于政党政治的反思氛围之中。第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爆发了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体制也被一部分革命者视为超越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政治模式。(关于布尔什维克及其政党模式的争论和思考,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展开,这里不能赘述)换句话说,占据这一革命世纪政治中心的政党体制恰是政党政治危机和失败的产物。就其与危机中的政党体制的关系而言,这一深受俄国革命影响的新型政党体制具有“超级政党”和“超政党”的双重要素。所谓“超级政党”是指竞争中的国共两党均不以形成议会框架下的竞争型政党政治为宗旨,而以形成霸权性政党(或称领导性政党)体制

为目标。所谓“超政党”是指两者的代表性政治并不同于议会框架下的多党或两党政治。它们更接近于葛兰西所谓能够代表未来的“新君主”。在不同的阶级政治的基础上,以无产阶级、工农联盟、民族解放的统一战线为政治代表性内含的共产党击败了日渐疏离于农民运动及大众政治的、以国家政治为中心的国民党。 无论是西方的多党制还是中国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党的代表性都是越来越不清楚。就中国而言,伴随着无产阶级、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等范畴日渐模糊,政党的代表性及其政治也发生了大转变。关于“代表性断裂”——即政治体制与社会形式的脱节——我曾在不同的场合讨论过。在《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失》中,我集中探讨了去政治化的政治的问题;在《代表性断裂:再问“什么的平等”》中,我解释了平等危机的不同形式及其与代表性危机的关系。在我看来,代表性断裂或上述脱节正是去政治化的后果,其重要的症候是政党国家化。政党国家化是指政党日益服从于国家的逻辑,不但其职能而且其组织形态,逐渐地与国家机器同构,从而丧失了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的特征。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有联系却不尽相同的政党国家化的形态:一种形态是前改革时期的政党官僚化,另一种是在市场化过程伴随政府公司化的趋势而产生的政党与资本的联姻。就政党而言,“代表性断裂”集中表现为政党一方面超越先前的阶级范畴,宣称其普遍代表性,另一方面却与大众、尤其是处于底层的大众更加疏远。我们可以找到对于工人和农民的保护

政党与政治稳定

一、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 亨廷顿的著作给我们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政治体制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论解释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要点是: 1·一个社会的政治成熟程度与其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政治制度化的水平;这些理论指标越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政治体系或政体可以根据其政治制度化程度、政治参与程度(亨廷顿对这一概念没有作明确讨论)及其二者比率的高低加以区别。 3·一般而论,政治制度化程度低,而政治参与程度高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与此相反,若政治制度化水平高,而百姓的政治参与程度低,则政治比较稳定。 二、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稳定呢?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强大的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亨廷顿认为其关键因素是建立一个政党,尤其是一个强大的政党。一个国家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就建立政党,才能有效的协调政治参与扩大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平衡、维护政治稳定。亨廷顿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政党对政治稳定的重要性:一是有政党的国家比没有政党的国家要稳定得多。二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越强大就越稳定。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在独立之后发生政变企图统计表明,无政党国家发生政变的机率高达83%,远远高于其它有政党的国家。都有政党的国家之间,有强大政党的国家比那些政党松散的国家更稳定。例如,印度比巴基斯坦要稳定,就是因为印度的国大党比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联盟要强大得多。 政党的作用: 1. 首先,政党具有融合和同化作用。现代化导致了各种新兴社会势力的出现,但同时又缺乏传统社会中融合各种社会势力的政治共同体。如家族、村庄、民族等。因此,急需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来揉合这些原生的社会势力,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 2.其次,政党具有补充制度不足作用,) 任何社会政治制度都会存在不足和漏洞。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能通过自身调整,而适应现代国家要求的那种传统政治制度。因此,为减少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必须建立政党制度,发挥其补充制度的作用。政党能在政治生活中起组织和动员作用,并疏导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使其通过正常政治手段参与政治,补充政治体制本身的不足。 3. 再次,政党具有弥合作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一般来说,城市是反对派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反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而农村是相对保守的地方,政府的稳定主要依靠农村的支持。城市的精英分子为了掌握政权,会将自己的一些现代化口号加以改造,便于农村群众接受上层人物的政治目标。同时他们也多少接受农村群众的一些传统价值准则,以换取对方的支持。政党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政党和政党体制就是弥合城乡差距的制度化手段。 三、政党的力量的体现 1.其组织的群众的支持的大小。政党的力量反映出支持的规模和组织的水平,凡是取得真正或推定的高水平的政治稳定的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都至少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例如印度国大党。

党内民主的内涵

党内民主的内涵 党内民主是民主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内民主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该党生命力的强弱,关系到该党在该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以文本研究方法,阐述了党内民主的含义、原则和基本特点,简要说明党内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是政党的基本制度,是指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根本制度。 标签:党内民主;政治生活;政党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革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但是由于党处于国家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民主化对于国家的民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内民主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党内民主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实践活动。新中国建立后,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执政党党内民主从而变得极为重要,这是因为执政党党内民主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状况,并进而影响到广大党员乃至广大群众的切身民主权利。 经过对相关材料的整理,对于党内民主含义的认识,归纳以下几点: 1、强调党内民主与一般民主的区别。“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做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这种观点明确了政党的党内民主与一般民主以及中共党内民主与其他党派党内民主的区别,同时也确定了党内民主的内容。 2、强调党内民主主体权利的落实。“所谓党内民主,就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也可以说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或主体,党内事务归根到底由当家做主。”该表述将实现党员权利的问题作为定义党内民主的出发点,从而使党内民主的所有内容都落实到最根本出,即保证党员权利的实现上。 3、强调党内民主是制度规定层面和政治生活层面的结合,是科学的制度和健康的政治生活的有机统一。党内民主首先是一种制度,是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他还是一种政党运行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党内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途径;党委内部的政策和鞠策机制;干部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党内监督机制;党员权利的保障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