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C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8.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有机会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3.丹不忍以己之私:因为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而,来

5.使工以药淬之:用

6.日以尽矣:已

7.皆白衣冠以送之:而,来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而,来

9.使使以闻大王:而,来

10.以次进:按

11.以故荆轲逐秦王:因为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

13.而乃以手共搏之:用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用

15.遂拔以击荆轲:而,来

16.箕踞以骂:而,表修饰

17.乃欲以生劫之:用

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而,来

19.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20.敢以烦执事:用

21.越国以鄙远:而,来

22.焉用亡郑以陪邻:而,来

23.阙秦以利晋:而,来

24.以乱易整:用

七、固定短语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荆轲刺秦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一开始觉得荆轲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甚至认为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认为那是对燕国的回报,而是一个政治上的败笔,反而加速燕国的灭亡,这不是与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吗?

但是偶尔看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才发现,荆轲其实是个一侠肝义胆,不畏强权的.人,他虽不懂一个之力难为力挽狂澜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至少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强权的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他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一点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无论成败,死字当头,可他却义无返顾,走向了死亡的深渊,但也同时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虽末成功却名垂千古,成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为他豁出性命,也许现在人对荆轲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荆轲却毫不在乎,他侠肝义胆,司马迁曾赞道。

他是卫国人,替太子舟充当刺客并不是基于对国的爱,而是对恩的回报,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渊。

最后,对于这篇文章,给我的不解太多,但给我的遗憾却更多,就如错过雨后彩虹的几分钟,但我可认骄傲的说道:“我,读懂了荆轲!读懂了这个传奇人物。”

荆轲刺秦王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 一)对人的称呼 1.敬称: (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 (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 (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 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 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 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认为……迟 2.群臣怪之认为……怪 四、重点实词 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著名的故事。自古以来,这个故事被无数人传颂,被誉为“刺秦奇谋”的典范。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背后,蕴含着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不妨来逐一探讨。 1.荆轲是谁? 荆轲,又名荆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将领和谋士。出生于一个卑微的家庭,却因为聪明才智和勇气过人而名动天下。荆轲最出名的事迹,就是刺杀秦王。 2.秦王赵政是谁? 秦王赵政,即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秦王赵政的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削藩、并吞、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的政策,使得秦国成为历史上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其统治也因法家的残酷和秦朝无后继因而声名狼藉。

3.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 荆轲认为,秦王赵政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残暴无道,不仅焚书 坑儒,且连自己的侄子都杀害了。同时,荆轲关心楚国的未来和 民生,认为除去秦王赵政这个残暴的暴君,是拯救楚国的最好机会。因此,荆轲向楚国的国君建议刺杀秦王赵政,以帮助楚国重 新振兴。 4.荆轲刺秦王的计划 荆轲刺秦王的计划,可以说是极为巧妙的。他先向秦王赵政献 上绝世的美女“虞姬”,瞄准其私欲放心,接着在秦王赵政的前面 表演舞蹈,进一步打击其意志,达到了吓得秦王开门迎接的效果,终于得以实行。这也是荆轲被后人赞誉的原因之一。 5.荆轲刺秦王的结果 荆轲刺秦王后,楚国并没有重新振兴,反而在秦国的残暴统治 下受尽了苦难。而荆轲自己也死于秦王赵政的手下。荆轲刺秦王

虽然效果不如人意,但是毫无疑问,其背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性情感。 6.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互相对立,不断争夺领土和资源。这个时期也见证了诸多杰出人物的崛起,如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7.历史意义 荆轲刺秦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荆轲的勇气和机智,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峰。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反映了政治欲望对人的影响。 8.文学艺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屈原的《离骚》、吴文英的《春秋繁露》、殷振华的电影《荆轲刺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C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学问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快活〕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可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辞〕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略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逆境;今义:贫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置〕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情愿;今义:有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看,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俗的人;今义:卑劣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帅本明整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 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荆轲,亲赴秦国,试图刺杀秦王。这个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的外交政策。当时,齐国、楚国和赵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向秦国示好,派遣荆轲前往送书。荆轲利用这次机会,准备刺杀秦王,换取韩国的助战。 2.荆轲的背景和资历 荆轲是韩国的一个小官员,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能和经验。他并没有接受过特殊的刺杀训练,也没有实施过类似的行动。但是,荆轲有一颗勇敢的心,而且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他认为,刺杀秦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荆轲的计划和实施 荆轲在来到秦国后,一直等待着机会。他利用一种传信 的方式,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韩国国王,并得到了韩国国王的授权和支持。在举行一次宴会时,荆轲试图刺杀秦王。但是,他没有成功,反而惨遭毒打。后来,他挣扎着离开了宫殿。 4.荆轲刺秦王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始皇帝的统一。荆轲成为了一位英雄,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形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荆轲也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会人们勇敢、坚定和努力。 5.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 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普通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状态。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披露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荆轲刺秦王还启示了人们永不失去勇气和斗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前行。 总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闪光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和深度。它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译文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反暴政、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这段历史经典故事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归纳梳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历史经典事件。 一、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荆轲刺秦王是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互相攻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秦国兵强马壮,四处扩张,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始皇在位期间,试图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建立人治”的手段来加强统治,使得 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荆轲本是魏国人,因对秦王手段用尽,秦国力量强大,所以毅然决然地决定刺杀秦王,为民除害,谋取民族利益。 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1、隐身 荆轲为了刺杀秦王,荒唐地留髯长发,装扮成一位两旁带着学童,访问名山大川的道家*. 在访问时,切实表现出能够 明辨是非的智慧和知识水平,赢得道家的赏识,成为了道士门下弟子。 2、挑事

荆轲在首都咸阳的城门口叽里呱啦地说出了他的心声:秦国英明神武,亦有一帝。愿统一天下,匡扶中国。这时,门口人们听到这些言论,就汇聚起来,引发了秦王的注意,并派人将荆轲叫了去。 3、刺杀 荆轲见到秦王汇报,表示:“我是魏国人,因为尊敬知识 和行仁德见识各异人,珍惜人生,就刺了秦王。”秦王不相信,要荆轲举刀给他看。荆轲举刀,秦王没有看清,接着教他再举一次。这时,他举刀刺了秦王,定住技,被压制在身旁的秦国士兵杀死。 三、荆轲刺秦王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虽然并没有达到原本的目标,但这个事件后来成为了反抗暴政、爱国主义的标志事件。荆轲刺秦王不仅代表了个人最后一条绝路,也象征着一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同时,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荆轲这个人物也成为了文化艺术中的经典形象,诸如歌剧、电影、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许多刻画荆轲的艺术品,可见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影响 荆轲刺秦王事件发生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荆轲的爱国主义行为使得秦国统治者意识到,如果不顾忌人民安危,独行专断就会导致他们孤立无援。而民众则认识到,如果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二、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露一只臂膀。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变式句(倒装句): (1)状语后置 常痛于骨髓 燕王拜送于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 取之(以)百金 (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五、成语: 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2021最新汇编)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8)故振慑同上。(9)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12)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13)奉之同上。(14)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15)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16)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17)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18)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 (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7)还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8)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9)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10)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11)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12)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13)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5)左右既前同上。(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四、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五、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 (2)取之( 以) 百金( 省略介词“以” ) (3)欲与( 之) 俱(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4)待吾客与( 之) 俱( 往) ( 同上) (5)皆( 穿) 白衣冠以送之( 省略谓语) (6)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 (7)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 (8)乃( 穿) 朝服,设九宾( 省略谓语) (9)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 (10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 (11)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12)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 (13)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 (14)而( 按)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15)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 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 (5)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第一部分: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③进兵:进军。④北:名作状,向北。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全部”。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请求。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马上”。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能够。⑤得:如愿。[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能够”。]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如果)没有。②臣:代词,译为“我”。③愿:敬辞,译为“想”“希望”。④得:能够。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往(文中义)。⑥信:信物。⑦亲:亲近(词典义)、接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②说:通“悦”,译为“高兴”。③见:接见。④得Ⅱ:能够。⑤有以:固定结构,译为“有机会……”或“有办法……”。⑥报:报答。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诚: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②与:连词,译为“和”。③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④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6.樊将军以Ⅰ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Ⅱ己之Ⅰ私,而伤长者之Ⅱ意,愿足下更虑之Ⅲ。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穷困:偏义复词,译为“走投无路”。②归:投奔。③忍:忍心。④长者:敬称,代指“樊将军”。⑤意:心意(词典义)、诚意(文中义)。⑥愿:敬辞,译为“希望”。⑦足下,敬称,译为“您”。⑧更:重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Ⅰ:介词,因为。②以Ⅱ:介词,因为。③之Ⅰ: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④而:连词,表修饰,不译。⑤之Ⅱ: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⑥之Ⅲ:代词,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二)文化常识 一)对人的称呼 1.敬称: (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 (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 (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9)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0)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说一一悦一一高兴。 以一一已一一已经 反一一返一一返回 振一一震一一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 捧 —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 —现—— -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环 -环绕 8.卒起不意 卒 ----- 猝- -—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 决- —诀—— -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 陵 凌 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 庭 —廷—-朝廷 二、 古今异义 1. 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 涕:眼泪。 3. 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 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 币:礼物 6. 走:跑 7. 郎中:宫廷侍卫 8. 左右:周围侍从。 9.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 于是:在这时 12. 鄙人:粗鄙的人; 13. 意:同意,愿意。 14. 假借:宽容原谅 15. 股:大腿 三、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在早晚 3.函封之 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 向上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着白衣,戴白帽 3.乃朝服 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 一、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2. 日以尽矣 3. 今日往而不反者

1.使使以闻大王使......... 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 断/斩断意动用法(形容词) 2

3 以……为迟/认为……迟了 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 丹不忍以己之私 乃欲以生劫之 秦未可亲也 四、 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 欲与(之)俱(往) 2.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cu 突然;zu 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 使毕使[于前]――使(之)[于前]毕使 2. 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 燕王拜送[于庭] 燕王[于庭]拜送 4. 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 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一一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 群臣侍殿上者一一(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 购之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 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 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1. 太子迟之 2. 群臣怪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形容 词用作名词,私心 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