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与)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5.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

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14.(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17.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18.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19.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20.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21.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22.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②不与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振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请荆卿曰(动词,请求)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①以次进(名词,次序)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遇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②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2、虚词

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⑥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与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4)比(于)诸侯之列

(15)皆陈(于)殿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 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 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 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认为……迟 2.群臣怪之认为……怪 四、重点实词 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2.欲与( 之)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著名的故事。自古以来,这个故事被无数人传颂,被誉为“刺秦奇谋”的典范。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背后,蕴含着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今天我们不妨来逐一探讨。 1.荆轲是谁? 荆轲,又名荆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将领和谋士。出生于一个卑微的家庭,却因为聪明才智和勇气过人而名动天下。荆轲最出名的事迹,就是刺杀秦王。 2.秦王赵政是谁? 秦王赵政,即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秦王赵政的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削藩、并吞、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的政策,使得秦国成为历史上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其统治也因法家的残酷和秦朝无后继因而声名狼藉。

3.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 荆轲认为,秦王赵政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残暴无道,不仅焚书 坑儒,且连自己的侄子都杀害了。同时,荆轲关心楚国的未来和 民生,认为除去秦王赵政这个残暴的暴君,是拯救楚国的最好机会。因此,荆轲向楚国的国君建议刺杀秦王赵政,以帮助楚国重 新振兴。 4.荆轲刺秦王的计划 荆轲刺秦王的计划,可以说是极为巧妙的。他先向秦王赵政献 上绝世的美女“虞姬”,瞄准其私欲放心,接着在秦王赵政的前面 表演舞蹈,进一步打击其意志,达到了吓得秦王开门迎接的效果,终于得以实行。这也是荆轲被后人赞誉的原因之一。 5.荆轲刺秦王的结果 荆轲刺秦王后,楚国并没有重新振兴,反而在秦国的残暴统治 下受尽了苦难。而荆轲自己也死于秦王赵政的手下。荆轲刺秦王

虽然效果不如人意,但是毫无疑问,其背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性情感。 6.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互相对立,不断争夺领土和资源。这个时期也见证了诸多杰出人物的崛起,如孙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7.历史意义 荆轲刺秦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荆轲的勇气和机智,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峰。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反映了政治欲望对人的影响。 8.文学艺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屈原的《离骚》、吴文英的《春秋繁露》、殷振华的电影《荆轲刺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C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学问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快活〕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可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辞〕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略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逆境;今义:贫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置〕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情愿;今义:有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看,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俗的人;今义:卑劣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第一部分: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③进兵:进军。④北:名作状,向北。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全部”。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请求。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马上”。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能够。⑤得:如愿。[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能够”。]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如果)没有。②臣:代词,译为“我”。③愿:敬辞,译为“想”“希望”。④得:能够。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往(文中义)。⑥信:信物。⑦亲:亲近(词典义)、接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②说:通“悦”,译为“高兴”。③见:接见。④得Ⅱ:能够。⑤有以:固定结构,译为“有机会……”或“有办法……”。⑥报:报答。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诚: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②与:连词,译为“和”。③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④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6.樊将军以Ⅰ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Ⅱ己之Ⅰ私,而伤长者之Ⅱ意,愿足下更虑之Ⅲ。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穷困:偏义复词,译为“走投无路”。②归:投奔。③忍:忍心。④长者:敬称,代指“樊将军”。⑤意:心意(词典义)、诚意(文中义)。⑥愿:敬辞,译为“希望”。⑦足下,敬称,译为“您”。⑧更:重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Ⅰ:介词,因为。②以Ⅱ:介词,因为。③之Ⅰ: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④而:连词,表修饰,不译。⑤之Ⅱ: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⑥之Ⅲ:代词,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二)文化常识 一)对人的称呼 1.敬称: (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 (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 (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9)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0)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反暴政、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这段历史经典故事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归纳梳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历史经典事件。 一、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荆轲刺秦王是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互相攻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秦国兵强马壮,四处扩张,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始皇在位期间,试图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建立人治”的手段来加强统治,使得 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荆轲本是魏国人,因对秦王手段用尽,秦国力量强大,所以毅然决然地决定刺杀秦王,为民除害,谋取民族利益。 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1、隐身 荆轲为了刺杀秦王,荒唐地留髯长发,装扮成一位两旁带着学童,访问名山大川的道家*. 在访问时,切实表现出能够 明辨是非的智慧和知识水平,赢得道家的赏识,成为了道士门下弟子。 2、挑事

荆轲在首都咸阳的城门口叽里呱啦地说出了他的心声:秦国英明神武,亦有一帝。愿统一天下,匡扶中国。这时,门口人们听到这些言论,就汇聚起来,引发了秦王的注意,并派人将荆轲叫了去。 3、刺杀 荆轲见到秦王汇报,表示:“我是魏国人,因为尊敬知识 和行仁德见识各异人,珍惜人生,就刺了秦王。”秦王不相信,要荆轲举刀给他看。荆轲举刀,秦王没有看清,接着教他再举一次。这时,他举刀刺了秦王,定住技,被压制在身旁的秦国士兵杀死。 三、荆轲刺秦王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虽然并没有达到原本的目标,但这个事件后来成为了反抗暴政、爱国主义的标志事件。荆轲刺秦王不仅代表了个人最后一条绝路,也象征着一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同时,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荆轲这个人物也成为了文化艺术中的经典形象,诸如歌剧、电影、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许多刻画荆轲的艺术品,可见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影响 荆轲刺秦王事件发生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荆轲的爱国主义行为使得秦国统治者意识到,如果不顾忌人民安危,独行专断就会导致他们孤立无援。而民众则认识到,如果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译文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帅本明整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字音】 淬(cuì)火忤(wǔ)徵(zhǐ)嗔目(chēn) 拊(fǔ)心厚遗(wuì)秦王宠臣陛(bì) 卒(cù)起不意引其匕首提(dǐ)秦王揕(zhèn) 箕踞(jījù)樊於(wū)期被八创(chuāng)拜谒(y è)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

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2021最新汇编)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8)故振慑同上。(9)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12)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13)奉之同上。(14)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15)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16)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17)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18)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 (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7)还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8)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9)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10)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11)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12)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13)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5)左右既前同上。(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四、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五、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 (2)取之( 以) 百金( 省略介词“以” ) (3)欲与( 之) 俱(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4)待吾客与( 之) 俱( 往) ( 同上) (5)皆( 穿) 白衣冠以送之( 省略谓语) (6)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 (7)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 (8)乃( 穿) 朝服,设九宾( 省略谓语) (9)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 (10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 (11)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12)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 (13)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 (14)而( 按)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15)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 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 (5)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二、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露一只臂膀。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变式句(倒装句): (1)状语后置 常痛于骨髓 燕王拜送于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 取之(以)百金 (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五、成语: 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说一一悦一一高兴。 以一一已一一已经 反一一返一一返回 振一一震一一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 捧 —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 —现—— -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环 -环绕 8.卒起不意 卒 ----- 猝- -—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 决- —诀—— -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 陵 凌 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 庭 —廷—-朝廷 二、 古今异义 1. 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 涕:眼泪。 3. 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 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 币:礼物 6. 走:跑 7. 郎中:宫廷侍卫 8. 左右:周围侍从。 9.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 于是:在这时 12. 鄙人:粗鄙的人; 13. 意:同意,愿意。 14. 假借:宽容原谅 15. 股:大腿 三、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在早晚 3.函封之 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 向上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着白衣,戴白帽 3.乃朝服 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 一、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2. 日以尽矣 3. 今日往而不反者

1.使使以闻大王使......... 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 断/斩断意动用法(形容词) 2

3 以……为迟/认为……迟了 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 丹不忍以己之私 乃欲以生劫之 秦未可亲也 四、 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 欲与(之)俱(往) 2.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cu 突然;zu 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 使毕使[于前]――使(之)[于前]毕使 2. 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 燕王拜送[于庭] 燕王[于庭]拜送 4. 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 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一一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 群臣侍殿上者一一(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 购之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 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 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1. 太子迟之 2. 群臣怪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形容 词用作名词,私心 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 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荆轲,亲赴秦国,试图刺杀秦王。这个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的外交政策。当时,齐国、楚国和赵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向秦国示好,派遣荆轲前往送书。荆轲利用这次机会,准备刺杀秦王,换取韩国的助战。 2.荆轲的背景和资历 荆轲是韩国的一个小官员,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能和经验。他并没有接受过特殊的刺杀训练,也没有实施过类似的行动。但是,荆轲有一颗勇敢的心,而且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他认为,刺杀秦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荆轲的计划和实施 荆轲在来到秦国后,一直等待着机会。他利用一种传信 的方式,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韩国国王,并得到了韩国国王的授权和支持。在举行一次宴会时,荆轲试图刺杀秦王。但是,他没有成功,反而惨遭毒打。后来,他挣扎着离开了宫殿。 4.荆轲刺秦王的影响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始皇帝的统一。荆轲成为了一位英雄,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形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荆轲也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会人们勇敢、坚定和努力。 5.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 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普通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状态。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披露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荆轲刺秦王还启示了人们永不失去勇气和斗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前行。 总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闪光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和深度。它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