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之部门职能交叉

大部制改革

-----之部门职能交叉

内容提要

大部制的概念::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职能交叉之现象

两个典型:1、对食品的监督管理2、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

职能交叉的两面性:1、积极2、消极

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中要如何避免?职能分解必须建立在部门合作的基础

上,不能过分强调需分清所有的职能。

出现职能交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职能的法定化是源头治理职能交叉问题的

良策。大部制改革实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

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的有效途径。

职能法定化具体实施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职能交叉

引文:写作意图:就大部制改革中部门交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选题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部制改革及相关知识,促进大部制改

革的顺利进行。

选题的意义:大部制改革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

了方向。

写作范围:大部制改革,主要是其中的部门职能交叉。

正文

“大部门体制”的提法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称,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半月谈》杂志称,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大部制的概念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

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推行的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门改革中的职能交叉现象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

职能交叉的两面性

•一方面,交叉如果处理不当,出现职能重叠、或管理上的真空,就可能成为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消极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理顺运行机制,职能交叉又会成为政府部门相互合作、协调一致、促进行政管理顺利进行的积极因素。

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中要如何避免?

职能分解必须建立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强调需分清所有的职能。重要的不是把一切都一一分清,而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情必须要由一个以上的部门协同进行,重要的不是把一切都一一分清,而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情必须要由一个以上的部门协同进行,要在划分中明确各部门主管与协助、为主与为辅、主持与参与的各自的职责权限,并且在部门间建立一种互动、共动、联动关系的协调机制,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职能交叉扯皮现象,保证政府管理活动运转协调。

出现职能交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大部制改革实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不难理解,造成政府部门职能交叉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机构林立、分工过细、职能界定不清。进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实行大部制改革,无疑为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无论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多次机构改革的成效均可以说明。这次国务院实行大部制改革后,通过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调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卫生部管理等,以机构整合方式解决了原来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同时通过“三定”,集中解决和理顺了46个部门之间70余项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但问题是,机构整合、职能明晰后是不是交叉扯皮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了呢?个人认为,仅有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和划清部门职能边界来解

决职能交叉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构建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可避免或减少部门职能交叉扯皮的现象发生。

首先,从行政管理理论上分析,职能交叉在管理上具有相当的客观性。这种交叉反映了不同行业、部门的行政管理之间,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之间,综合部门管理与专业部门管理之间无法割断的联系,是行政管理作为系统运行的过程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也是行政管理顺利进行的条件。

其次,实践证明,建立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更有利于解决职能交叉问题。从国外来看,许多国家在推行大部制改革中,均加强政府首长和部门、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对成员单位组成、牵头单位、各成员单位具体职责以及会务等进行了明确,这对于加强反洗钱工作部际协调将发挥较好的作用。

因此,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围绕切实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要按照中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在实行机构和职能整合的同时,认真确定各部门职责分工,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并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2、机构改革“三定”规定明晰了各部门的职责边界,但职能管理的长效机制不

够健全,导致出现职能交叉等等问题。

自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对各部门进行“三定”(定主要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以来,以后每次机构改革中制定“三定”方案或规定都是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三定”方案或规定对于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界定,理顺了职责关系。但是“三定”过后,一些部门不按规定的职能办事,职能缺位、越位、错位,擅自调整职能,职能交叉、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三定”规定的权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职能运行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一是职能调整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职能动态管理的机制。由于人们对职能变化认识的偏差和滞后,对原有职能的依赖,部门之间必然产生冲撞,职能交叉在所难免,同时,职能被调整部门与职能审批部门之间也有一个协商的过程,加上多年以来职能管理部门对职能的跟踪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职能管理的有效机制,因此,一方面造成职能管理的无序状态,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出现新情况、新变化后,而“三定”时确定的职能往往一定几年不变,未能及时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明显具有滞后性。二是职能多头管理。政府法制部门有时也承担职责界定或协调的任务。由于职能多头管理,造成职能随意调整,影响“三定”规定权威,甚至加剧职能交叉扯皮情形。三是职能运行的检查监督比较薄弱。机构改革“三定”规定下达后,一般没有上级重大体制改革或职能调整,作为职能管理的机构编制部门基本上很少对职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更谈不上及时掌握各部门职能履行和变化情况,也从来没有哪个部门因为违反职能管理规定而受到查处的,基本上职能管理处于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状况。

因此,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不仅要认真进行“三定”有关职能的界定和协调工作,还要建立完善职能管理的长效机制。

3、职能的法定化是源头治理职能交叉问题的良策。

造成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很重要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职能没有法定化。首先,各部门“三定”规定实质上是一个不太符合要件的行政法规,只能称为有

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其强制性不够,且必须在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确定。如遇法律法规之间出现争议时,“三定”规定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其次,职能核定不太规范。由于职能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均有审核“三定”规定的权力,且基本是终审制。这样,就出现同类同名机构职能表述不尽相同或者各级同类机构表述一样,也出现同类机构各地核定的职能不一样的情况等。再次,职能核定稳定性不够。机构改革“三定”后,虽然制定了“三定”规定,但各部门存在争抢职能的冲动,往往过一段时间,又通过有关会议、文件等改变“三定”规定,造成部门间职能交叉扯皮。

因此要彻底解决职能交叉扯皮问题,还要从源头上即实行职能法定化途径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要全面清理法律法规有关职能配置的规定。对法律法规之间界定模糊和冲突的要通过立法程序进行修订。

2、从中央到地方对党政机关各部门制订组织条例,对其职能配置作出规定

3、全面建立全国党政机关各部门职能库,并实行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4、建立职能核定、调整、裁定的管理机制,加强职能的全程监管。

小结:本文介绍了大部制改革及其相关知识,重点阐述其中的部门职能交叉问题。

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2009年7月2日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谢庆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大部制改革背景

大部制改革背景: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不时出现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等情况,对此,民间戏称“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也有“九龙治水”等说法。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集中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减化行政审批,提高政策执行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前景 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对大部制改革的看法 中国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之:艰巨性 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 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

大部制改革

一、“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内容 大部门体制,是指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专家指出,通过政府机构职能整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根据十七大的要求,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大部门制,已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2008年中国改革的重点工作。其实,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想法由来已久。有关人士透露,早在2007年初,有关部门就通过召开研讨会、咨询会等形式,研究探讨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可行性。专家建议,应整合农业、交通、社会保障、能源、国土资源、文教卫等管理要素,形成大部门体制的普遍化。如突破小农业的狭窄思维,实行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农田水利等综合管理的“大农业”模式。专家还建议,大部门体制改革应首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进一步推广改革,“更大范围的机构整合可能会出现在2009年。”“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的现代化和社会化要求。政府各部门联系日益密切,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统筹协调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专家称,大部制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公务手续;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横向协调困难,裁撤议事协调机构,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专家指出,实行大部门体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的交叉重叠,改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状,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轮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国务院100个部门裁了39个;198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由原有的67个减为60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9700多人;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1998年,国务院40个组成部门,仅保留29个;2003年,设立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药监局、安监总局等。但至今仍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全能型政府痕迹,主要表现为部门设置仍然偏多。目前,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共有28个,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直属事业单位14个,另外,还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组成部门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美国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而行政职能错位和交叉给经济带来了副作用,研究表明,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达到负的1.73%。 国务院机构改革情况一览表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____字) 一、背景介绍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是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生活幸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优化和整合行政机构设置,推动权责清晰、职能有序、协同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实现政府工作更高效、更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目标。 二、改革目标 1. 优化行政机构设置:通过整合各部委、委办局、行政机关等部门,减少冗余机构,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2. 推动权责清晰: 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叠,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效果。 3. 职能有序:将相近的业务职能集中起来,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推动各类事务高效运行。 4. 协同高效: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和制度机制,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政府工作整体效率。 5. 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创业。 三、改革方案 1. 精简行政机构

根据当前行政体系中存在的机构冗余和职能交叉问题,精简国务院直属部门和各省市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淘汰冗余部门,合并相似职能部门,减少行政层级。同时,整合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中心等部门,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2. 高效整合相关机构 将具有相似职能和业务特点的部门进行整合,建立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例如,将相关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形成统 一、高效的金融监管机构,提高金融市场监管能力。 3. 职能划分和权责清晰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行政职能交叉和重叠。制定详细的职责规定和工作要求,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 4. 建设信息化平台 建设全面覆盖的政务服务与数据共享平台,将相关的行政数据进行整合共享,提高政务服务的效能,便利人民群众办事创业。 5.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问责,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和决策过程的审核制度。加强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建设,确保权责对应,有效管理行政行为。 6. 优化人员配置和培训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请提出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答:大部制也称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一)进行大部制改革意义重大,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体制。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共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第二: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二)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其一,部门合并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如何“说服”既得利益者“放弃”现有的势力范围,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计划框架下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使得诸多部门同时拥有了计划之权和市场之利。纵观当前,一个部门或系统往往约等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源头是行政性垄断的权力支撑,中下游则是“灿若繁星”的挂靠产业和中介结构,形成蔚为大观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格局。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问题与措施探究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问题与措施探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提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此,一轮以大部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在中央基本完成大部制改革后,地方也积极探索,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大部制有关内容的论述,着重探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大部制定义、特征与含义 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基于上述定义,有学者揭示出了大部制的四大基本特征:大、少、合、协。其一“大”,表现为部门的组织规模大、职能范围广。其二“少”,表现为部门数量少。其三“合”,是指不是简单的减少职能部门,而是将职能相近、业务趋同的部门集中起来,进行行政资源整合,合成一个大部。最后的“协”是指加强对大部门的协调、管理和监督,优化组织结构,使政府机构高度协调[1]。 应注意的是,大部制改革并不是仅仅是权力的位移,更有其深刻的含义:权力的结构调整。 首先,大部改是从质的角度对权力进行拆分。实行大部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或是第一步骤是进行权力的拆分。以前我们认为,谁该管这件事,谁就有权处理,这个处理既包括决策又包括执行,还包括着执行后的监督。决策、执行、监督从头到尾都由一个部门完成,那怎么能做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呢?所以,要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就要首先将它们分开,对其进行必要的拆分。 其次,大部制要对政府某些方面的权力进行削减。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越来越由管理转向了服务。政府由计划经济下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向有限的管理进行转变。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主要指经济方面)政府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一些事情应该放手,一些部门可以撤销。 更重要的是,大部制是对权力进行重组。明确政府的职能后,要探究这些职能由哪些部门履行。某一职能会包含多项内容,要把这些相关性强的工作组成一个系统,由统一的大部进行管理,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2]。 总之,大部制就是权力的结构性调整,是建立上下两端为统一的决策权和监督权,中间分类行使执行权的政府权力体制。 二、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实行大部门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改革事业发展的必然。 首先,进行大部制改革是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实践进程的必然延伸。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各部门由1982年的100个减为2003年的28个。然而这些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在某些时候还出现过“机构越减越繁、人员越减越多”的不正常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显得有些滞后,机构设置和运行仍然带有明显的直接干预经济的痕迹,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仍然存在。所以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拓进,积极推行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之部门职能交叉

大部制改革 -----之部门职能交叉 内容提要 大部制的概念::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职能交叉之现象 两个典型:1、对食品的监督管理2、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 职能交叉的两面性:1、积极2、消极 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中要如何避免?职能分解必须建立在部门合作的基础 上,不能过分强调需分清所有的职能。 出现职能交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职能的法定化是源头治理职能交叉问题的 良策。大部制改革实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 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的有效途径。 职能法定化具体实施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职能交叉 引文:写作意图:就大部制改革中部门交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选题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部制改革及相关知识,促进大部制改 革的顺利进行。 选题的意义:大部制改革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 了方向。 写作范围:大部制改革,主要是其中的部门职能交叉。 正文 “大部门体制”的提法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称,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半月谈》杂志称,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大部制的概念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

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推行的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门改革中的职能交叉现象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 职能交叉的两面性 •一方面,交叉如果处理不当,出现职能重叠、或管理上的真空,就可能成为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消极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理顺运行机制,职能交叉又会成为政府部门相互合作、协调一致、促进行政管理顺利进行的积极因素。 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中要如何避免? 职能分解必须建立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强调需分清所有的职能。重要的不是把一切都一一分清,而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情必须要由一个以上的部门协同进行,重要的不是把一切都一一分清,而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情必须要由一个以上的部门协同进行,要在划分中明确各部门主管与协助、为主与为辅、主持与参与的各自的职责权限,并且在部门间建立一种互动、共动、联动关系的协调机制,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职能交叉扯皮现象,保证政府管理活动运转协调。 出现职能交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大部制改革实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不难理解,造成政府部门职能交叉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机构林立、分工过细、职能界定不清。进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实行大部制改革,无疑为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无论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多次机构改革的成效均可以说明。这次国务院实行大部制改革后,通过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调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卫生部管理等,以机构整合方式解决了原来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同时通过“三定”,集中解决和理顺了46个部门之间70余项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但问题是,机构整合、职能明晰后是不是交叉扯皮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了呢?个人认为,仅有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和划清部门职能边界来解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1、大部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我国长期留存下来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从官本位过度到权力本位,所谓“学而优则士”,人们追求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人员分流触及到了部门和人员的切身利益,再加上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影响,使得改革阻力巨大。各地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还要繁杂,这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地方政府机构职能上,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症。“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行事要牵扯到各个相关部门,难以提高效率。 因此,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西方政府改革实践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以德法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改革和以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争取行政合法性或强制性制度化的改革,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改革,都穿插着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当前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机构设置方面。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公共部门精简,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少的

大部制改革

背景: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次: 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 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 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 1998年: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 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联系课本的基本知识:中国的行政改革易考点(热点分析) 一、建国后的历次改革:1、第一次改革:1954年政府机构改革:设立六大地区,改政务院位国务院2、第二次改革:1958—1959年政府机构改革:放权给地方,减少微观经济管理部门。3、第三次改革:19658年:加强中央权利,机构增多,机构总数达97个。4、第四次改革:1982年:机构总数100个,是我国中央机构最多的时期。机构减少到61个,并第一次废除了领导终身制,副部长60岁退休,部长65岁5、第五次改革:1988年:增设了很多机构。开始转变政府职能,把政企分开6、第六次改革:。1993年将1988年增设的许多机构合并。7、第七次改革:1998年改革:部级减少到29个。创立了国家局和稽查特派员制度。分流最大的一次改革。8.第八次改革:2003年改革。设立了商务部,28个部委组成 9.第九次改革:2008年改革。确立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易考点 专题整理:二、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 所谓“大部制”,或叫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中国自1982年至今,已经完成了五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也已初见成效。伴随社会变迁、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还会继续。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应不断总结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探索更完善的改革路径。 标签:“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 一、“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新中国建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在建设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管理部门设置多,实行纵向的条条管理,所以我国在建国初期国务院设置了100多个部。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造成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客观要求政治体制建设服务于经济体制建设。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大部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体制模式。实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改“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公正地说,大部制源于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实行三公列卿制,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执行机构则为列卿,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大部制的雏形。到隋唐时期,大部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成熟的六部制,即大家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它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机构。六部之间职能分配合理,权限划分明确。六部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行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到了近现代,百余年前的光绪朝,曾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部制”改革。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改革中央部门,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合并一些职能重叠的部门,组建大部门。其实在189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就已经颁布了这项改革措施,但一直到了1906年才得以落实。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的“大部制”改革自然也没有取得成功,但这次改革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经验教训。首先是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有学者统计,“百日维新” 的103天,光绪先后发布有关革新的各种诏令约180条,平均每天1.7条。其次是机构改革要做好充分的准备。8月30日光绪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使司、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衙门,但事先并没有完成相关职能的移交。衙门已经被宣布废除了10天, 具体的合并方案却还没有, 由此造成的权力真空无疑很容易给守旧势力提供把柄。再者是对裁撤下来的

关于推行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讨

关于推行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实践 探讨 摘要: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推行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前提为实现高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厘清管理重心下移后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从实践环节讲,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从机构调整、人员重组、组织和岗位再造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其全称为大部门体制,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类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1] 我国对大部制的提法源于中共十七大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我国推行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的大潮下,许多高等学校也开始进行大部制改革。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制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学部制改革;另一类是以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高校

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本文所探讨的为第二类。 笔者认为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是以管理重心下移和制定完善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为前提,遵照合并相近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围绕教学和学生工作转变职能,以去行政化、提高服务水平、创建职业化队伍为着重点而形成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 一、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前提 (一)管理重心实现下移 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学校将人权、事权、物权下放给专业学院(主要体现为预算的制定和使用权的下放),由专业学院自行管理,并对专业学院的发展负责。管理重心下移后原本由职能处室承担的,如制定教学计划、人员招聘、资产管理、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转嫁给各专业学院,这样一来职能处室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从各种制度的制定、监控、服务等家长式的角色转移到为各专业学院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服务者的角色。工作任务的下移促使职能单位转变职能,这为推行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管理重心的下移是否一定有利于推行大部制改革?这就取决于学校对专业学院授权的程度。 (二)厘清管理重心下移后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应建立在有规可依的基础上,才

2021年大部制改革方案与2021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2021年大部制改革方案与2021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2021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具体内容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 ——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定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___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___。保留___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___承担;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___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___。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___、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___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将现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这次改革,___正部级机构减少___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___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___外,___设置组成部门___个。 ___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经___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___将对改革实施作出部署,建立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措施,排出时间表,逐项抓好落实。抓紧完成新组建部门的“三定”工作,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___已进行过六轮机构改革。 相关阅读: 从目前来看,大部门体制不会一步到位,只会是选择试点部委,积累经验,逐步推进。经验可以积累,改革不容试错,否则引发政策回潮,容易导致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步伐受阻或者使大部门机构改革方案半途夭折。因此,以大部门体制为核心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目标明确、通盘规划、稳步推进。 首先,大部门体制变革一定要自上而下进行,对于任何的自下而上方式进行的试验都要慎重。行政管理体制是纵横交织的职权分配,要求的是统一、协调,如果中央没有进行部门整合而地方先行,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势必造成政策执行上的上下不一致、政令___的状况发生。 其次,构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___进行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管理要素、行政任务和实际需要。大部门的设置要把破除部门利益、裁撤冗余的议事协调机构、减少部门行政副职等问题作为统筹的要点,放在重塑政府权力结构的大目标下进行衡量。 市场经济国家的(范本)政府组成部门大多都维持在___个左右,基本上都是按照管理要素将密切相关的行政事务划分并设置为一个

大部制改革

从BPR 的角度谈谈对大部制的看法。 学号 110310009 信管1101 李蒙所谓“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简言之,大部制就是为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将原有的政府机构建设成服务型政府, 推行大部制改革,会对政府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但我们但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大部制改革。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管理模式,但不能全盘照搬,因为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国情与他们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有适合我们国情的管理模式。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阻力,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理清和把握大部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大部制改革要求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公务手续,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统一、精简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现代化的政府体制,我们希望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解决重点问题,是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职能和机构的整合问题。大部制改革的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建设服务型政府。大部制改革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实现政府职能结构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改革目标。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的需求。 (二)相关的法律问题。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所以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和合法化。在法制较为健全的许多国家,先有法律依据,然后才设置行政机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转型时期,进行大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共10篇)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共10篇)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一〕: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实行“大部制〞改革,拓宽部委职能,进一步整合国务院所属机构,逐步向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大环保等“大部制〞模式过渡。“大部制〞改革[ ] ①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完善②有助于更好实现政府职能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变化④可以更好地满足公共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二〕: 202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并把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这有利于我国政府[ ] ①严格约束政府组织②履行社会公共效劳职能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④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B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三〕: 2023全国“两会〞重大亮点之一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大部制。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撤销铁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方案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播送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这说明 ①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②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心是机构整合 ③机构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大部制 ④机构改革既要简政放权又要加强管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C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四〕: 2023年3月,国务院启动大部制改革,铁道部被撤,其职能一分为三(如下图〕。国务院撤并铁道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理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转变政府职能 ②实现政企别离,政府不再管理铁路企业 ③整合、精简国家机构,节省行政开支 ④政府简政放权,更好地发挥监管和效劳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C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五〕: 202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国务院组成部门由27个减少到25个。此次大部制的改革有利于

我国大部制改革述评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 ,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围绕“大部制”改革问题,国内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此,本文从改革的背景与动因、目的与作用、原则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等八个方面以及中央政府的改革探索与地方政府的实践进路两个层面进行描述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人们在大部制改革问题的共识、分歧以及后续研究和实践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部门体制;理论研究;实践进路;述评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 ,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围绕“大部制”改革问题,国内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此,笔者尝试性地进行描述和评论,以期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全方位扫描:八大论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推进大部制改革具有深刻背景和多重动因。有学者认为,大部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需要,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有学者提出,“无论是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从与国际接轨来看,中国的行政机构都应该向大部制转变。”还有学者对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一是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状况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如政府部门设置过多,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现象比较突出等。二是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政府机构改革相对滞后、机构设置过细有关。 如经济运行过热的苗头日益明显,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不佳,与部门利益作祟有很大关系等。 笔者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 综合影响,是大部制改革的深刻背景。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基本动因;进一步消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大部制改革的外部驱动因素。 (二)关于大部制的涵义与特征 有学者提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有学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或者

大部门制

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大部制,一般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大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小部门而言的,通常管理职能较宽,业务管理范围较广,对一项政府事务或几项相近事务实行统一管理。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 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学习领会这一新的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实行大部门体制,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确保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有着重要意义。 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 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大部制,一般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大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小部门而言的,通常管理职能较宽,业务管理范围较广,对一项政府事务或几项相近事务实行统一管理。所以,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在我国现阶段,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有了重大转变,机构编制得以精简,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大体上与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但是,政府体制改革并没有到位,而且随着改革和发展,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突出,例如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体制因素,不仅造成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加大了行政成本, 影响了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因此,对一些相近职能或融合性强的职能进行整合,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助于从体制上理顺部门间关系,使政府运行更加顺畅,提高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能力。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都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市场失灵”的公共事务领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