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班级:基层行政管理班

姓名:胡文训

学号:3100310044

摘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进行了七次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或者称“大部制改革”。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奠定了基础。本文针对改革开放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就其内容和影响展开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职能转变、人员减少、部门减少

目录

绪论 (1)

一、1982年改革 (1)

二、1988年改革 (6)

三、1993年改革 (7)

四、1998年改革 (9)

五、2003年改革 (10)

六、2008年改革 (11)

七、2013年改革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绪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政府机构,为了管理的需要,几乎处于臃肿的状态,对此,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共进行了数次的“大部制改革”。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政府把那些职能相近、管理权限相同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大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一、1982年机构改革着力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再次背景下,1982年第一次大部制改革由此展开,此次改革历史三年之久,首先从国务院开始,自上

而下,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此次改革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以精兵简政为原则。1981年,国务院的部门达到了100个,处于建国以来最多的时期。此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务院如此多的部门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在1981年十二月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提出改革。

先行改革的有十二个部门,他们分别是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粮食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以后其他的部门陆续进行。

这次改革,国务院部门由原来的100个减少到了61个,与之配套的省级部门由原来的60个减少到了30多个。县级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了25个左右。此外,人员也大幅减少,国务院的人员由原来的5.1万人减少到了三万人,而省级部门的人员则从18万减少到12万左右。县级部门由于涉及面太广,没有具体的数字,大约较少了百分之二十左右。除此之外,干部也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平均年龄降低了5岁左右。而且领导岗位也减少了很多,副职人员大幅减少,并且也废除了领导终身制这一制度,实现了突破。

此次的改革,进行的规模非常之大,范围也非常之广,涉及到了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很好地起到了精兵简政的作

用,这次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很好的配合了改革开放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农村,并没有触动体制的根本,总的来说,这次改革进行的并不很彻底。

二、1988年的大部制改革,关键点是转变政府的职能。

由于1982年的改革并没有触动体制的根本,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改变,也正因为如此,改革不久,政府的规模有臃肿了起来,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决定再次进行改革。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此次机构改革由此开始。

此次改革的方案主要是: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通过此次改革,国务院部门减少了四个,由原来的45减少到了41个;直属机构和非

常设机构分别由原来的22个和75个减少到19个和44个,人员则共减少9700个。

但是由于此后的经济过热,人员有膨胀了起来。

三、1993年大部制改革,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2年,中国首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原来的体制改革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尤其是建设是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此背景下,1993年,国务院再次启动了改革。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的改革方案,由此,改革正式开始。

此次改革的方案主要是:撤销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物资部等7个部,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国内贸易部,更名1个(对外经济贸易部)。其中,航空航天工业部改为航空工业总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轻工业部改为中国轻工总会;纺织工业部改为中国纺织总会;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撤销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改革后,

国务院的部门由原来的86减少到了59个,总共减少了27个,人员则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左右。至此,中央的改革基本完成。

为了配合中央的改革,是地方政府有与中央政府配套的机构,此后三年,地方政府开始了其大规模的改革。与中央政府改革不同的是,地方政府的改革则侧重于转变政府的职能。

其宗旨主要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把原来属于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企业;把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任务还给市场,由市场和市场主体来进行基础性配置。

除此之外,另一个改革的重点是事业单位的改革。一方面,把事业单位和政府进行分离,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把一些本不属于政府管理职能的部门,转变成事业单位,实行社会化管理。另一方面,也好做好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此次地方政府的改革共历时三年,1997年左右结束。

这次改革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改革。因此,这次改革的目的很明确,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却不是很清晰。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盲目性较大,撤掉了1988年建立的能源部,改成了电力部和煤炭

部,除此之外,1988年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组建了机械电子部,但是此次改革又将其分成了机械部和电子部。让人感觉到,目的很明确,但目标不清晰,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但总体上来说达到了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效果和宗旨。

四、1998年的改革重点是消除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

经历了1992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政府的职能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是政企不分的体制仍然保留了下来,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再次进行改革,重点是消除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由此,这次改革拉开了序幕。

此次改革的方案为:撤销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邮电部、劳动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国内贸易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此外,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此后数年,各地方政府和党政机关都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改革,改革后,

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部门共减少了十一个,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了29个。人员方面,全国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共精简人员约115万。

这次改革几乎撤销了所有的经济专业部门,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如:撤消了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10个直接管理企业的部门,这十个行业的企业的经营权回归了企业本身。经济专业部门管理企业的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这次的改革撤消了这些部门,也就消除了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

此次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明确了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能和责任,企业掌握了自主经营权,活力和潜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也明确了自身的职责权限和企业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了行政运行体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五、2003年改革,主要任务是建立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

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政府,在次背景下,2003年,国务院启动了第五次大部制改革。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改革方案,由此,第五次大部制改革开始了。

改革方案为: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撤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2003年的改革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史上的一次转折。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理念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十七大上,党中央提出“要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思想。此次改革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以后的两次改革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方向。

六、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改革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中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于建立公正、透明、协调、高效、廉洁的政府的要求更加强烈。政府角色的需要重新定位,政府既要有宏观调控的职能,更要有为市场服务的职能,转

变政府职能,要求发展服务型政府,而不是全能型政府,是此次改革的重点。

改革任务: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大部制管理,调配和转变实施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整合和配置能源及环境管理的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及交通运输行业部门,并完善其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改革方案:组建国家能源局、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环境保护部、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经过此次改革和调整,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得到了完善。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的管理、药品和住房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政府着眼于民生的改善,同时也突出和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

七、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背景: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期,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也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启动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方案: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以下为现在保留的部委:

综上所述:“大部制”改革,亦称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而进行的,每一阶段的改革都有其侧重点,一方面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大部制改革有利于更加有效地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

制性问题,将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保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转变职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

府机构改革

(2)中国网: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通过历

次机构改革

(3)中报网:政府机构:30年7改革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深化改革的一项 重大决策,旨在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实 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此次改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是我国政治制度和行政能力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行政体制越来越没能适 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首先,传统的行政机构 设置存在重复、交叉的情况,导致政府职能失调,决策效率低下。 其次,长期以来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问 题严重。此外,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过于繁琐,政府机构存在过多与 不过精的现象。改革大部制的背景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政府 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的现代化管理。 改革方案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打破现行行政体制的束缚,推动政府效率的提升。在改革中,《方案》提出,要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区划、机构设置,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等程序,优化政府的职能结构。可以预期,改革后的政府某些 部门的运转更加灵活、高效,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大力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 合理设置行政区划。方案明确,要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减少 重复的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县级行政区域、乡镇行

政区域等区域,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同时,方案还进一步深化了行政管理的分级体系,精简县级行政区划。 2. 改革机构设置。方案要求各级机构精简,推进政府机构职能 简化,通过对政府制度进行改革,减少行政部门的层数,降低政府 管理成本。降低商业企业的担负,让企业更快的发展,在增强企业 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能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活力。 3. 推进财政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方案要求深化财政分权、金融自主和公共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改革,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监管会计工作,同时保障公共利益。 4.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效率低下,已 经成为制约企业和群众发展的主要因素。新的改革方案要求部门间 联合办公,视频审批等方式减少各项资质审批的时间,缩短审批过程,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推进政府效率的提升。 三、改革的影响和展望 大部制改革的实施将对我国政府机构、行政审批等方面产生深 刻影响。改革后,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服务水平都将得到提升,政府机构设置透明化、规范化有望加强。此外,作为改革的重要一环,审批流程的简化将大大改善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从宏观层面看,大部分制改革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推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节点,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可以预见,改革后的政府将更好地发挥自身优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指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的重大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这一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下面将从大部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大部制改革背景。我国国有企业曾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资源配置来运作。这种体制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了国企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为国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包括:促进国有企业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真正做到市场为导向;加强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降低其负债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大对国企的法治监管力度,防止腐败、浪费等问题的发生;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再次,大部制改革的成效。大部制改革在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大部制改革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大部制改革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开始注重市场导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大部制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技

术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同时,大部制改革还推动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人力资源效益。 此外,大部制改革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首先,大部制改革推动了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通过资产收益权和产权流转,实现了资本的高效运作。其次,大部制改革提高了国有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将决策权限下放到企业一线,加强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降低了决策层面的风险。再次,大部制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与民营企业合作,国有企业能够利用外部资源,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总结起来,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优化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大部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也要看到大部制改革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继续不断推进和完善。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大部制改革

简述大部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1]随后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2008 年3 月15 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通过,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大部制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一、大部制的含义 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按照一些专家的提法: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改革不仅包括中央大部制改革和地方大部门改革的内部横向整合,还包括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上下联动的纵向整合。 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

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实行大部制,另一个着眼点是提高政府效能。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二、大部制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十七大提出大部制的改革思路,是在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行政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熟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新举措,因此大部制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于1982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 年进行过五次机构改革。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已是30 年来的第六次。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是历届政府改革内容的重点之一,1982

大部制改革

一、“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内容 大部门体制,是指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专家指出,通过政府机构职能整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根据十七大的要求,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大部门制,已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2008年中国改革的重点工作。其实,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想法由来已久。有关人士透露,早在2007年初,有关部门就通过召开研讨会、咨询会等形式,研究探讨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可行性。专家建议,应整合农业、交通、社会保障、能源、国土资源、文教卫等管理要素,形成大部门体制的普遍化。如突破小农业的狭窄思维,实行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农田水利等综合管理的“大农业”模式。专家还建议,大部门体制改革应首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进一步推广改革,“更大范围的机构整合可能会出现在2009年。”“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的现代化和社会化要求。政府各部门联系日益密切,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统筹协调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专家称,大部制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公务手续;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横向协调困难,裁撤议事协调机构,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专家指出,实行大部门体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的交叉重叠,改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状,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轮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国务院100个部门裁了39个;198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由原有的67个减为60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9700多人;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1998年,国务院40个组成部门,仅保留29个;2003年,设立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药监局、安监总局等。但至今仍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全能型政府痕迹,主要表现为部门设置仍然偏多。目前,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共有28个,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直属事业单位14个,另外,还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组成部门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美国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而行政职能错位和交叉给经济带来了副作用,研究表明,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达到负的1.73%。 国务院机构改革情况一览表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历次大部制改革及其影响 班级:基层行政管理班 姓名:胡文训 学号:3100310044

摘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进行了七次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或者称“大部制改革”。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奠定了基础。本文针对改革开放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就其内容和影响展开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职能转变、人员减少、部门减少

目录 绪论 (1) 一、1982年改革 (1) 二、1988年改革 (6) 三、1993年改革 (7) 四、1998年改革 (9) 五、2003年改革 (10) 六、2008年改革 (11) 七、2013年改革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绪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政府机构,为了管理的需要,几乎处于臃肿的状态,对此,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共进行了数次的“大部制改革”。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政府把那些职能相近、管理权限相同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大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一、1982年机构改革着力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再次背景下,1982年第一次大部制改革由此展开,此次改革历史三年之久,首先从国务院开始,自上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即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重要经济改革之一。其目的是加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并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现代化发展。以下是一份大致的大部制改革方案。 一、背景介绍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有企业一直面临着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繁琐,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实行大部制改革。 二、改革原则 1. 市场化为主导 大部制改革的原则之一是市场化。国有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市场机会。 2. 政企分开 大部制改革也强调政企分开。政府不应该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干预,而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平衡。 3. 整合资源

大部制改革强调整合资源。通过合并国有企业,可以整合企业 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效益最大化。 4. 简化层级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简化企业层级,缩减管理人员,减少决策 层级,提高企业效率和反应速度。 三、改革措施 1. 合并企业 首先,大部制改革需要合并国有企业。合并可以整合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企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效益最 大化。 2. 转换企业性质 其次,大部制改革需要转换企业性质。通过改变国有企业的所 有制形式,可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提高竞争力和效益。 3. 建立股份制公司 第三,大部制改革需要建立股份制公司。将国有企业改变为股 份制公司,可以通过股权分散化、上市融资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 资者和资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 简化层级 最后,大部制改革需要简化企业层级。通过减少企业管理人员 和决策层级,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和反应速度,加快生产和营销速度。 四、改革影响

山东大部制改革方案

山东大部制改革方案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 和丰富的资源。为了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的发展和提高治理效能, 山东省已经提出了大部制改革方案。本文将从该方案的背景、目标、内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传统的行政 体制面临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挑战,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均 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山东开始进行大部制改革,以推动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 目标 山东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行政体制和调整权力结构, 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目标包括实 现政府职能转变、推动资源整合、促进市场化和法治化建设、增 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等。 内容

山东大部制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政府职能。现有行政体制中的各部门职能划分模糊、重复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大部制改革,将实现职能划分合 理化、明确化,避免冗余和重复办事。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 和服务水平。 第二,推进权力下放。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到市、县一级,逐 步解决行政多层级决策过程中的问题,加快决策速度,提高决策 灵活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三,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大部制改革,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 和优化配置,消除地方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个山 东省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推动市场化和法治化。大部制改革也会促进市场化和法 治化建设的进程。通过改革,能够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秩序,提 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加强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影响

大部制改革

背景: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次: 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 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 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 1998年: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 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联系课本的基本知识:中国的行政改革易考点(热点分析) 一、建国后的历次改革:1、第一次改革:1954年政府机构改革:设立六大地区,改政务院位国务院2、第二次改革:1958—1959年政府机构改革:放权给地方,减少微观经济管理部门。3、第三次改革:19658年:加强中央权利,机构增多,机构总数达97个。4、第四次改革:1982年:机构总数100个,是我国中央机构最多的时期。机构减少到61个,并第一次废除了领导终身制,副部长60岁退休,部长65岁5、第五次改革:1988年:增设了很多机构。开始转变政府职能,把政企分开6、第六次改革:。1993年将1988年增设的许多机构合并。7、第七次改革:1998年改革:部级减少到29个。创立了国家局和稽查特派员制度。分流最大的一次改革。8.第八次改革:2003年改革。设立了商务部,28个部委组成 9.第九次改革:2008年改革。确立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易考点 专题整理:二、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 所谓“大部制”,或叫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请提出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答:大部制也称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 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 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一)进行大部制改革意义重大,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体制。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 个,而日本是12 个,美国是15 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 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共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第二: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二)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其一,部门合并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如何“说服”既得利益者“放弃”现有的势力范围,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 。计划框架下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使得诸多部门同时拥有了计划之权和市场之利。纵观当前,一个部门或系统往往约等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源头是行政性垄断的权力支撑,中下游则是“灿若繁星”的挂靠产业和中介结构,形成蔚为大观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格局。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共10篇)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共10篇)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一〕: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实行“大部制〞改革,拓宽部委职能,进一步整合国务院所属机构,逐步向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大环保等“大部制〞模式过渡。“大部制〞改革[ ] ①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完善②有助于更好实现政府职能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变化④可以更好地满足公共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二〕: 202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并把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这有利于我国政府[ ] ①严格约束政府组织②履行社会公共效劳职能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④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B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三〕: 2023全国“两会〞重大亮点之一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大部制。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撤销铁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方案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播送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这说明 ①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②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心是机构整合 ③机构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大部制 ④机构改革既要简政放权又要加强管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C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四〕: 2023年3月,国务院启动大部制改革,铁道部被撤,其职能一分为三(如下图〕。国务院撤并铁道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理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转变政府职能 ②实现政企别离,政府不再管理铁路企业 ③整合、精简国家机构,节省行政开支 ④政府简政放权,更好地发挥监管和效劳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C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五〕: 202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国务院组成部门由27个减少到25个。此次大部制的改革有利于

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的方向性探析

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的方向性探析作者:*** 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1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历经14次机构改革,每次改革均为适应当时的国家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的机构改革以政治体制的适应为侧重方向,政治体制的集权、放权为主要表现;2013年前的机构改革以经济发展为驱动方向,政治体制的协同高效、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是重点;2013年后的机构改革以全面发展为主要方向,政治体制的“深化”“向好”是最主要目标。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均是党和国家与时偕行,服务整体大局、造福人民的先进性的表现。 关键词:国务院;政治体制;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1-0018-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自1954年由政务院改称而来确立至今。从新中国成立至2018年,期间共历经14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有共同的目标方向,就是与时偕行,推动国务院机构设置和运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处在哪个时期,这个目标方向是明确而且是不变的。改革开放前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偏向政治因素多一些,1978年到2013年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偏向经济因素多一些,2013年后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偏向党的领导和全面统筹多一些。 一、以政治体制的适应为侧重方向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前,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与政治因素的连接相对多一些。这一时期“表明了共产党人执政不久,就对中国传统政治如何进行适应现代需要的发展,曾经有过的决心和实践,尤其对此后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1]。从1949年9月设立政务院开始,机构 [21] 简会.伟大历史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及其精神研究[J].新西部,2019(1). [22] 潘晓东.论黔南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3] 任长幸.邓恩铭家国情怀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融入性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6). [24] 任长幸.邓恩铭的精神风范与高校思想政治课融入性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6). [25] 石世学.瓮安本土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再挖掘思路分析[J].考试周刊,2016(52). [26] 魏书平.浅析瓮安地域文化在瓮安初中生德育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J].农家参谋,20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体制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体制沿革 10城市规划201312 摘要: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改革,对于搞好国家行政管理乃至推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客观实际的变化,既有的行政体制出现了一些不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能够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体制,从1951年至2008年,中国政府共进行了行政体制的十轮改革。 关键词:新中国行政体制十轮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体制构建和变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大体上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创立和奠基。这一历史时期,建立了新中国各级政权,制定了各项行政管理制度,确立了基本行政体制。经过多次调整和变革,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要求相适应以及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体制,为这一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提供了行政体制保障。 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79年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主要是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之前,主要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主要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这一历史时期,伴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行政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名称大多沿用了民国时期的称谓,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政务院下设35个工作部门,管理国家行政工作。全国的行政体系由大区、省、专署、市、县、区、乡构成。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客观实际的变化,既有的行政体制出现了一些不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能够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体制,从1951年至2008年,中国政府共进行了行政体制的十轮改革。 一、1951年第一轮改革 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在1951年~1952年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的背景下进行。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政务院的部门由35个增至42个。通过调整,紧缩上层,充实下层;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减少层级;开始划分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与开支。 二、1954年第二轮改革 第二次行政体制改革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地方政府实行大区制(为

70年机构改革回顾

新中国70年政府机构改革历程回顾与成效 政府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保障。作为上层建筑,政府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八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 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按照机构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来划分,可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一)以精简机构、克服膨胀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新中国的政府机构框架初步建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随着1954年第一

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通过,国务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设置进入正轨。 1954年后,随着各级机关的相继建立,政府机构开始增设,到1956年,国务院机构总数达81个。为此,从1956年到195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从1960年到1964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 但到1981年,国务院部委达52个、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100个,数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1982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启动。这次改革对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了撤并,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100个减少为61个,国务院所属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不含1966年—1976年),该阶段改革的主要目标和特征是改变由于权力收放导致的政府机构数量增长和膨胀,精简机构和人员。 (二)以改革工业经济管理部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1988、1993、1998、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步走向深入。由于原有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优势: ·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亮点一:体现一个“综”字 方案综合考虑了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改革重点;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适应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机构改革;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整体要求和时代背景..” 亮点二:突出一个“转”字 方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方案将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部门职能的配置上..比如;合理配置国家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方案提出;国家发改委应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等..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亮点三:探索一个“大”字 方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推出了若干个大部门.. 比如;拟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是一个大部门;它不是以往工业管理部门的回归;而是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和军民结合的要求;负责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部门;但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活动..又比如;拟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民航融为一体;对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将从体制上打破“白领”和“蓝领”的区分;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亮点四:关注一个“民”字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作业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第1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2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3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4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第5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根据方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以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第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被称为“大部制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具体内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专家普遍认为,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