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疫情时代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

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月22日IMF总裁曾表示,在当时的基线情境假设下,

今年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5.6%和3.2%。疫情期间,以

铁路运输企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也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业务量同比往年都呈断崖式下降。本文主要就疫情背景下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新冠疫情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冲击

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一直以来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发挥着其大动脉的关键作用。曾经,中国的铁路主管部门更像是一个“独立王国”,铁路部门集中了公检法军事(公安、检查、法院、军事、事业单位)多个系统,政企不分、效率低下都是曾经“铁老大”的“弊病”。铁道部于2013

年在国务院主导的大部制改革中政企分开,拆分出中国铁路总司和国家铁路局两个机构,铁道部原先生产经营的工作交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2019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更名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此次疫情的爆发期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运。春节前,铁路主管部门曾预计今年春运铁路将累计发送旅客人数在4.4亿人次左右,但今年春运40天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2.1亿人次,同比减少1.96亿人次,下降48.3%。其中,节前春运15天(1月10日至1月24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68亿人次,同比增加2463万人次,增长17.2%,

日均1120万人次;节后春运25天(1月25日至2月18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4248万人次,同比减少2.2亿人次,下降83.9%,日均170万人次。在疫情爆发后,国家采取了延长假期、封闭管制等措施,大大减少了人员在国内的流动,探亲流、返程流、旅游客流都大幅减少。可以看出,若没有此次疫情的影响,春运期间铁路发送旅客数同比增加应在10%以上,但节后春运25天,铁路的客流量下降超过80%,这对铁路的客运业务的冲击很大。

虽然铁路的客运业务受到疫情影响,但以往因为春运而受影响的货运业务却有所增长。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月份,全国铁路累计发送货物3.1亿吨,同比增加1332万吨,增长4.5%,其中,集装箱运量完成2661万吨,同比增长39.5%;全国铁路日均装车17.1万车,同比增加4945车。自2月17日以来,每日发送货物已连续13天在1100万吨以上。铁路的货运业务保证了疫情防控物资的及时调拨运送与社会基本物资的物流顺畅,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疫情防控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铁路部门在此次疫情期间,及时高效运送防控人员和物资。截至2月26日,铁路部门累计运送防控人员329批、9140人,装运防控保障物资9421批、18.1万吨。铁路部门为因疫情取消出行计划的旅客先后五次出台了免费退票措施,力求将旅客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工人返工期间,铁路部门开行务工专列,“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员工返岗。铁路部门多个关键岗位在疫情期间需要接受全封闭管理,职工需要全天候待命,但坚守岗位的铁路人凝心聚力,舍小家顾大家,保

持钢铁般的斗志,为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顺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诠释了铁路人的“火车头精神”。

铁路具有其特殊的政治战略作用,此次疫情爆发期间,如果没有铁路的保驾护航,医疗人员跨区域快速运送和防控物资及时调拨都难以实现。

二、回顾历史,分析铁路的挑战和机遇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2003年“非典”时期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铁路既遇到了挑战,也把握住了机遇。

2003年的“非典”疫情主要在当年4月到7月份爆发,期间国家铁路客票收入累计减少近60亿元,铁道部采取的措施为“以货补客”,提高客运服务质量以及优化运输组织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了“非典”疫情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运输经营结果。2003年,中国铁路全年货运业务实现大幅增长,货物发送量完成22亿吨,比上年增运1.6亿吨,增长7.9%;货物运输收入完成784.3亿元,比年预期值增收34.5亿元,同比增收48.9亿元,增长6.9%。旅客发送量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3年全国铁路全年旅客发送量达到9.7亿人,比上年减少0.8亿人,其中国家铁路完成9.4亿人,国家铁路客票收入完成476.6亿元,比年预期值减少46.9亿元,比上年减收20.1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风雨飘摇,中国果断推出一揽子计划(基建投资是里面的重头之一)拉动经济(俗称“四万亿”),很快令中国经济止跌回升,星耀全球。当年“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中,铁

路基建占了很大的比重,中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也是从2008年之后一骑绝尘。

到2019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铁3.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高铁里程的三分之二。成网的高速铁路不仅缩短了中国人的时空距离,也提升了国人的出行体验,“复兴号”动车组的投产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的领先,而高铁的服务质量也受到旅客越来越高的评价。相比从前,中国铁路的运输规模和服务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2019年1至12月份,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5.78亿人,同比2018年增加了2.61亿人、增长了7.9%,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4.40亿吨,同比2018年增加了2.49亿吨、增长了7.8%。

三、“新基建”风口下,铁路能否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中央再次提到“新基建”这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新旧”动能转换,肩负着整体经济“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新基建”包括了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它们都属于“新基建”中关于交通路网的“补短板”计划。

铁路基建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多,也会带动相关的就业岗位,铁路规模的壮大对于社会物流成本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收益,因此投资铁路基建确实是一条简单而有效的路。

但中央近期提到的“新基建”,还是在某一方面说明国家不想再走过去通过传统基建模式拉动社会经济的“老路”。在此背景下,铁路也应该摒弃传统思维,紧跟当下风口,结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业务,进行由上而下的转型发展。“新基建”中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项目是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当前的高铁网已由“四纵四横”向“八纵八横”发展,拥有较为完善且不断壮大路网的铁路应以审慎的姿态找准定位,响应国家发展号召,在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方面,制定发展战略,打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连接渠道,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和民生经济服务。

四、对未来铁路转型升级的建议

疫情的爆发和国家关于“新基建”的战略都催促着铁路部门加快制定发展战略,通过转型升级经营发展,让铁路更“铁”,使高铁更“高”,实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本文给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铁路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设数字化企业与“新基建”的理念是一致的,铁路当前的数字化水平还不高,如何打造数字化业务,再将一些传统业务数字化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铁路货物运输时限的管控,铁路路网能力协调发展等。而引入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高技术,可以更快更好的实现“智慧铁路”,服务好“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

2.铁路不断扩展多元化经营的思路。由于铁路的公益性定位,铁路在建国至今普铁票价总共只上涨过4次,还曾有过30年未涨价的情况,而最近一次普铁涨价,要追溯到1995年。因此,铁路的业务收入不可避免的受限,高铁的大规模建设更是给铁路部门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2018年国铁集团下属18个铁路局中,只有6个盈利。其中,成都、沈阳、哈尔滨等铁路局集团均亏逾百亿元。这背后,非市场化的定价是核心原因之一,铁路的高负债低收益的发展模式也受到诟病。疫情期间,铁路发挥了“大动脉”和“联动机”的作用,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疫情之后,如何结合铁路的公益性定位,不断扩展多元化经营,降本增效,增加收入提高利润,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继续加强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合。铁路如何与其他交通方式更好配合,融入综合运输体系,推动交通一体化建设,发挥在综合运输中的骨干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工作。如中欧班列运输服务工作的完善,加强中欧班列返程货源的开发和组织,铁路“走出去”战略的风险再评估等工作都值得深化开展。

5.铁路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方面的欠缺和不足,铁路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构建应急调度指挥体系,以此来指导铁路应急运输网络的布局、规划和投资。

从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到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我们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百年风云变幻,铁路的

发展一直与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每一位铁路人的努力和见证下,中国铁路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国名片”和“中国速度”。新冠肺炎疫情打不倒中国人民,更拦不住驶向梦想和希望的中国列车。

疫情时代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疫情时代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 险 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月22日IMF总裁曾表示,在当时的基线情境假设下, 今年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5.6%和3.2%。疫情期间,以 铁路运输企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也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业务量同比往年都呈断崖式下降。本文主要就疫情背景下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新冠疫情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冲击 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一直以来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发挥着其大动脉的关键作用。曾经,中国的铁路主管部门更像是一个“独立王国”,铁路部门集中了公检法军事(公安、检查、法院、军事、事业单位)多个系统,政企不分、效率低下都是曾经“铁老大”的“弊病”。铁道部于2013 年在国务院主导的大部制改革中政企分开,拆分出中国铁路总司和国家铁路局两个机构,铁道部原先生产经营的工作交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2019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更名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此次疫情的爆发期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运。春节前,铁路主管部门曾预计今年春运铁路将累计发送旅客人数在4.4亿人次左右,但今年春运40天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2.1亿人次,同比减少1.96亿人次,下降48.3%。其中,节前春运15天(1月10日至1月24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68亿人次,同比增加2463万人次,增长17.2%,

日均1120万人次;节后春运25天(1月25日至2月18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4248万人次,同比减少2.2亿人次,下降83.9%,日均170万人次。在疫情爆发后,国家采取了延长假期、封闭管制等措施,大大减少了人员在国内的流动,探亲流、返程流、旅游客流都大幅减少。可以看出,若没有此次疫情的影响,春运期间铁路发送旅客数同比增加应在10%以上,但节后春运25天,铁路的客流量下降超过80%,这对铁路的客运业务的冲击很大。 虽然铁路的客运业务受到疫情影响,但以往因为春运而受影响的货运业务却有所增长。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月份,全国铁路累计发送货物3.1亿吨,同比增加1332万吨,增长4.5%,其中,集装箱运量完成2661万吨,同比增长39.5%;全国铁路日均装车17.1万车,同比增加4945车。自2月17日以来,每日发送货物已连续13天在1100万吨以上。铁路的货运业务保证了疫情防控物资的及时调拨运送与社会基本物资的物流顺畅,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疫情防控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铁路部门在此次疫情期间,及时高效运送防控人员和物资。截至2月26日,铁路部门累计运送防控人员329批、9140人,装运防控保障物资9421批、18.1万吨。铁路部门为因疫情取消出行计划的旅客先后五次出台了免费退票措施,力求将旅客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工人返工期间,铁路部门开行务工专列,“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员工返岗。铁路部门多个关键岗位在疫情期间需要接受全封闭管理,职工需要全天候待命,但坚守岗位的铁路人凝心聚力,舍小家顾大家,保

试析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

试析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及 发展战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试析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 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历史悠久,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物质或技术的不足之处,铁路交通运输也成为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未来时期内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成为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严肃课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常见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

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 1、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 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本文由毕业论文网http://收集整理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 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

国内高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高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铁是一种具有高速、安全、便捷、舒适等优势的现代铁路交通方式,随着世界经济以及人们出行方式的不断发展,高铁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作为高铁技术的典型代表,中国高铁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起步-爆发-巩固三个阶段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本文将阐述中国高铁的发展及趋势。 一、国内高铁的发展现状 1.规模性扩张- 线路持续扩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铁建设国,中国高铁的线路建设从最初的特别时期的快速铁路到目前的高速铁路,不断的在增强高速铁路的网络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经达到3.8万公里。目前已经有29个省、区、市的高铁网络,覆盖全国的43个主要城市。据统计,到2025年,中国高铁的里程将超过3.9万公里,届时将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 2.技术不断提高- 速度不断提升 在高铁技术的发展中,中国的高铁不断引领世界发展。中国高铁的速度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每小时200公里到目前的每小时350公里,其间也经历了逐渐提速的过程。中国高铁的提速,不仅仅是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中国高

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目前,中国CR(中国铁路)系列研发的高速列车,以每小时350公里的时速,成为全球最快的高速列车。 3.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用户体验不断加强 中国高铁不断更新运营模式,除了高效、快捷和安全的特点,同时用户体验也成为了中国高铁不断创新的趋势。从取票方式到现在的电子客票管控模式、人脸识别等一系列便捷措施,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乘客,为他们提供具有智能化的用车方式。 二、国内高铁的发展趋势 1.线路建设将进入精细化建设阶段 随着中国高铁不断扩张的趋势,未来的建设重点趋势将转向提高线路的精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建筑过程中为确保高铁的运行质量和乘客出行的舒适度,将着重注重从线路的技术、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方面的要素来优化高铁工程的建设。 2.轨道交通技术将涉及更广泛的领域 随着当前高铁交通的技术日益成熟,轨道交通技术也涉及到了相互作用、相互促

浅析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利弊

浅析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利弊 呼铁局包头西站孙建强 高速铁路是一个集各项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在内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效率的运营体系,它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配置、站车运营规则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本文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出发,总结了高速铁路定义和主要类型,分析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以供同行参考。 1 高速铁路定义和主要类型 高速铁路一般是指运行速度达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是由适合于高速运行的基础设施、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完善且科学的安全保障系统和运输组织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高速铁路按列车的支承和推进原理可分为轮轨式和磁浮式;按建造和运营方式,轮轨式可分为新建客运专线、新建客货共线和既有线改造提速三种类型;轮轨高速列车按动力分布和驱动设备的设置可分为动力分散式和动力集中式,按转向架布置和车辆间连接方式可分为独立式和铰链式。以上各种类型又有单层和双层列车之分。磁悬浮列车按悬浮机理可分为电磁式和电动式,按材料可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1964年10月1日,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建成通车,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210公里。东京到大阪的运行时间从过去的6小时30分钟缩短为3个小时。后经改造,目前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270公里。 2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 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中国铁路运营“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铁路运营“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快速发展,运营“走出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加州高铁、马新高铁、麦加轻轨中运营走出去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铁路运营走出去问题对策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骄人成就,使中国铁路“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等 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业主国的需求,为了规避运营初期设备不稳定以及运营管理的 风险,国际铁路招投标项目通常采用EPC+若干年运营管理的招标模式,甚至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将项目的运营维护工作考虑进来,将设计、采购、施工与运 营进行捆绑,以分担业主国可能面对的潜在风险。 下面通过亲历的几个海外铁路运营项目,简要分析中国铁路“运营”走出去遇 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1 运营“走出去”遇到的问题 1.1 美国加州高铁项目 1.1.1 项目概况 加州高速铁路是美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将连通旧金山和洛杉矶盆地,设计速 度400km/h。初期开通硅谷到中央谷约400km,最终将延长至萨克拉门托和圣地 亚哥,全长约1280km,共设24个车站。 在铁路总公司的组织下,由铁总国际、北京局和铁二院组建联合体,参与投 标工作。中方联合体顺利通过资格审查,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4家企 业入围响应人名单。 2017年10月3日,中方联合体关键人员团队与加州高铁管理局及其团队进 行现场面试讨论,整个面试过程效果良好,回答问题流畅,交流气氛融洽。10月 6日,加州高铁管理局公布成绩,中方得分位列第四名,未能中标。 1.1.2 存在的问题 此次投标主要分为资格审查、标书编制、面试讨论三个部分。资格审查部分 中方联合体很容易通过,因为中国近些年的高铁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体量之庞大、路网之复杂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面试讨论部分中方联合体表现的也可圈可点,从问题的回答效果、交流氛围都可以证明中方联合体的表现较好。唯独标书编制 部分,得分是各投标方中最低的,影响到了总得分。 通过对此部分取得了高分的德国、西班牙的标书进行对比研读后发现,中方 联合体在该部分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招标文件中要求的“运营公司的建立”部分,其他投标方主要是描述了运营公 司从无到有的步骤程序,而我们主要是描述了运营公司建立过程中的重点环节, 这就是思维方式不同所带来的理解方式不同。 1.2 马新高铁项目 1.2.1 项目概况 马新高铁起自吉隆坡大马城,终止新加坡裕廊东,线路长约340.1km,全线 设置8座车站。其中马来西亚境内325.9km,沿线共设置7座车站;新加坡境内14.2km,设置1座车站。2017年12月,马、新两国联合发布“资产公司”招标文

铁路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铁路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铁路行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 的支撑作用。然而,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线路拥堵、安全风险和效率低下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铁路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发展策略。 一、线路拥堵问题 铁路行业线路拥堵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和交通枢 纽地区。线路拥堵导致列车运行延误、客流高峰时期无法满足乘客需求,降低了铁路的运输效益。 解决线路拥堵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线路容量。首先,要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增加线路数量和长度。其次,可以采用先进的信号控制系统,提高线路利用率。此外,还可以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合理安排列车运行间隔,避免拥堵现象。最后,可以考虑引入高铁技术,提高列车速度和运行效率。 二、安全风险问题 铁路行业的安全风险包括列车事故、设备故障和人为错误等。这些安全问题可 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铁路行业的发展。 要解决安全风险问题,首先需要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铁路设备的定期检修和 保养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其次,需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此外,应该加强对设备和列车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最后,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技术,提升铁路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三、效率低下问题 铁路行业的效率低下体现在列车运行时间过长、票务系统繁琐、客户服务不便 利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制约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改善铁路行业的效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加强对运营和管理的优化,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准点率。其次,应推行电子化票务系统,方便乘客购票和查询信息。此外,可以加强对客户服务的培训和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最后,可以引入智能化技术,提供更便捷的列车预订和到站信息查询,提升用户体验。 四、发展策略 为了解决铁路行业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发展策略。首先,要加大对 铁路建设的投入,增加线路长度和车辆数量,提高运输能力。其次,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此外,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可以引入先进的智能技术,提升铁路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另外,需要优化行业监管和管理体系,加强对铁路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安 全管理制度和运营规范。此外,要加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和衔接,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提高整体运输效益。 总之,铁路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线路拥堵、安全风险和效率低下。要解决 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改善线路容量;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提高安全水平;优化运营管理,提高效率;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优化行业监管和管理体系,加强对铁路行业的监管,提高整体运输效益。铁路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只有持续进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出行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铁路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铁路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铁路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铁路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中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铁路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备受关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铁路网络的建设 中国铁路的铁路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9年底,中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已经超过了3.8万公里。中国铁路的高速铁路建设速度之快,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中国铁路还在加快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和货运铁路的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运和货运需求。 二、技术水平的提升 中国铁路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国铁路已经拥有了一批自主研发的高速列车,如“复兴号”和“和谐号”,这些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已经达到了350公里/小时以上。同时,中国铁路还在加强智能化铁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自动驾驶技术、智能调度系统等,以提高铁

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三、服务水平的提高 中国铁路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铁路已经实现了全面的电子化售票和检票,旅客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站购买车票和查询列车信息。同时,中国铁路还在加强旅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如高铁站的商业设施、无障碍设施等,以提高旅客的出行体验。 四、面临的挑战 中国铁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资金压力,中国铁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保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效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次是环境保护问题,铁路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也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最后是安全问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是铁路发展的基础,如何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之,中国铁路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中国铁路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同时也需要解决好资金压力、环境保护和安全问题等挑战,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高效的发展。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是保障国家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速铁路运营的特殊性,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风险。本文将从事故风险、技术风险和人为因素风险等方面对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事故风险方面。高速铁路列车的行驶速度通常较快,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十分严重。事故风险主要包括列车脱轨、撞车等。其中,脱轨事故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重大威胁。造成列车脱轨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轨道疲劳、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为了控制脱轨风险,需要加强对轨道、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并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其次是技术风险方面。高速铁路运营所需的技术设备非常复杂,包括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等。这些设备存在着故障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故障,会给列车运行带来风险。为了降低技术风险,需要加强对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定期进行检测和排除潜在故障。此外,还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保证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及时应对各类技术问题。 最后是人为因素风险方面。高速铁路的安全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设备,还需要人员的正确操作和管理。人为因素包括乘务员的操作风险、旅客的安全意识等。需要加强对乘务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旅客的安全意识,引导旅客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物品、不在列车上吸烟等。

为了控制以上风险,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监管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同时,高速铁路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并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总之,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挑战,但通过加强对事故风险、技术风险和人为因素风险的分析和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提高高速铁路运营的安全性。不仅能够保障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高铁站交通运输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铁站交通运输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路网规模和结构仍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方面,从客运看,全国铁路每天能够提供的客座能力为242万,而每天实际运量平均达到300万人次以上;而另一方面,从货运看,全国每天28万辆请求车,而铁路装车满足率只有35%左右。而京沪、京哈、京陇海和浙赣等主要干线的运输能力利用也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 2.政企尚未分开,铁路企业定位模糊不清 目前铁道部是政企合一,部分铁路的修建是出于政绩目的而不考虑投资收益。国家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定位不明,早在1992年,铁道部发布的《铁路企业转换经营体制实施办法》就已经明确提出,“铁路企业转换经营体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经过近20的发展,铁路企业的定位依然模糊不清,铁路企业究竟是公益性质还是经营性质仍然摇摆不定。 3.铁路系统投资过快,整体运营收支不平衡,铁路部门债务风险过高 近几年我国铁路建设迅猛发展,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逐年上升。有报道称,过去10年来中国内地修建的高速铁路比西方国家过去40年修建的还要多。2010年投资总额达到8426.52亿元,比08年增长了102.15%。2010年1-11月,铁道部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67亿元,但同期运输总收入仅为4120元,收支严重失衡。今年第一季度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1-3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中明确指出,铁道部旗下企业出现37亿元的巨额亏

损,资产负债率约达60%。如此高的负债率,使社会大众不得不对铁路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加些许担忧。 4.企业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营销模式单一 当前,随着铁路列车的提速以及我国旅客、货主日益增长的运输数量和质量要求,对铁路运输组织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高速差和多速差的现象长期存在。目前我国大部分铁路车站为客货运站,但绝大部分地区采用客货同线的模式,这一模式中同一方向上的旅客列车与火车列车走的是相同的路线,货物列车和旅客列车运行相互干扰,对线路能力也无法达到充分利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针对旅客运输的相应政策一直严重滞后,市场占有率也没有明显地提高;过节购票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大众;火车站“脏乱差”及铁路客服人员服务质量较低等铁路配套服务问题也久久无法得到解决。在货物运输方面,我国铁路的货物运输除重载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外,其他方面如快捷运输、集装箱运输、物流运输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我国快运产品速度较低,高速货运领域更是尚属空白。

疫情期间铁路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

疫情期间铁路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 疫情期间,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进行了有效的改革,许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应用在铁路发展过程中。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当前职工的技术素质难以满足铁路部门改革的需要,其知识和理念更新速度慢,技能水平落后。所以,这就需要铁路部门应该为加强对于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整体水平,保证铁路各项工作的畅通无阻。 一、当前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由于铁路工作的复杂性以及铁路改革的发展需要,铁路企业的培训师应该是一些工作能力比较出众,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的职工。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想要实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许多适合的职工年龄老龄化比较严重,同时其还长期忙于繁重的培训任务和日常工作组织,缺少学习和进修的实践,这也就会导致其难以及时掌握技术的动态变化。还有一点就是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职工适合作为培训师,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其中许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规范的专业化培训,直接导致在培训过程中难以有效结合理论和实际,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二)缺少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工作中的困扰。只有真正提高职工的技能的培训才是广大职工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安排的任务而进行培

训,那么就会使职工的负担大大加重。当前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培训对象缺少针对性,由于铁路职工的来源不同,所以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但是当前的培训过程往往过于集中,没能够充分考虑职工的实际情况,只是按照岗位和工作内容进行批次培训。这样按照一种标准进行培训,那么就只会使学员整体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培训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因为培训的人员比较多,培训任务比较繁重,所以许多培训教师没有时间到现场去,对于生产一线的工作缺少有效的了解。往往一个教案会经过反复使用,缺少调整,与实际情况存在的不符的情况。这样就会大大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缺少配套的培训教材 由于铁路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加上近年来铁路行业的改革迅速,所以原有的培训师资力量越来越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铁路行业培训教材的完善工作不能够正常开展,许多专业内容的教材缺乏,尤其是关于高速铁路相关方面的培训教材更是罕见。现有的铁路培训教材比较陈旧,有着较长的出版周期,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更新,所以难以适应当前铁路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缺少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尽管当前有一些关于职工教育管理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这些制度缺少全局性,缺少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培训体系,尤其是关于激励和约束职工的机制不够成熟,所以导致培训效率不够理想。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技能高收入,低技能低收入”的理念难以植入职工内心,效益难以与技能水平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同时铁路部门缺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中老之间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解决 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建议。 首先,人员流动问题。中老铁路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通常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涉及到不同国籍的工人和员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国家应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确保工人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此外,为了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监督和执行。 其次,环境保护问题。铁路建设和运营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采矿和土地开发方面。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相关国家应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并加强对环保政策的宣 传和教育。此外,相关国家还可以探索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铁 路建设和运营,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 第三,交通安全问题。铁路交通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事故发生 的可能性不可忽视。为了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相关国家应加 强对铁路交通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

安全意识和技能。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机制,及时处理 和处理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四,票务和服务问题。铁路运营中涉及到票务和服务方面的问题,如售票系统的运行和售票服务的质量。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相关 国家应加强对售票系统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并通过技术手段提 高售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还可以改善车站和列车的设 施和服务,提供更便捷和舒适的旅行体验。 第五,社会经济问题。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将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 效益,如促进旅游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等。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效益,相关国家应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 励和支持当地企业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最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中老铁路通常会经过一些具有历史和 文化价值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保护这 些文化遗产,相关国家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相关的 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新时代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关系面临着很多风险与挑战。本文将围绕着这些风险与挑战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 经济风险和挑战 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危机四伏。首先,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将给中国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今天的全球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化和数字化等新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外贸出口、投资合作和外汇安全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特别是在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中,中国企业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如何利用现有的资 源和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二. 政治风险和挑战 中国政治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首先,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要求愈发迫切。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腐败、权力过度集中等,已成为阻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然,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还取决于人民对其信仰和依赖的程度。

第二,中国政府承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实际上提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期望值。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政治上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不仅会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动乱。 三. 社会风险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污染环境、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安全和经济不平等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此外,随着城市化和城乡差距的扩大,社会失调、阶层分化、社交网络舆论压力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四. 国际风险和挑战 在全球多极化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资本和经济市场内的地位不断上升。然而,中国在这个国际竞争格局中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与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不足,贸易条件软弱,也成为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其次,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压力加大意味着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这可能导致国际地位的下降。与此同时,保持对外贸易、投资和国际合作的敏健性和灵活性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 其他问题 另外,与新时代相关的问题还包括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政策的推进和制度的创新,而且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

我国高铁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铁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对经济社会及军事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高铁开启了一个交通经济圈的时代,只有不断加强区域间经济交流才能真正启动中国区域经济的内循环。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的高铁项目有:20XX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通车。20XX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通车。20XX年9月28日温福、甬台温铁路通车。20XX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20XX年1月28日,郑西高铁相继建成通车。20XX年4月26日,福厦高铁通车。20XX年5月1日,成灌高铁通车。20XX 年7月1日,沪宁高铁通车。20XX年9月20日,昌九城际高铁通车。20XX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通车。20XX年6月30日,京沪高铁通车。这意味着中国城市间各个经济圈从今跨入了一个“高铁交通经济圈”,也是中国铁路跨入“8小时交通圈”的重要过程。高速铁路将起到一个“跨经济圈”黏合剂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中国幅员宽阔,地区差异性大,东部、中部、西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也不同。自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饱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大提速,而中西部城市对产业转移可谓翘首期盼。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只有不断加强内部区域经济间交流,才能真正启动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铁路运能的大幅提高,必定在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各个方面带来全方位的促进。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地区接轨,从而使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高速铁路对社会大众日常工作生活的意义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对社会大众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运输能力极大地缓解了春运紧急一票难求的问题 春运期间总体上铁路运输能力是高度紧急的,一票难求的现象很突出,高速铁路的运输能力一定会得到充分利用。我们以京沪高铁为例,强大的运输能力是京沪高铁的主要技术优势,世界各国高速铁路都能够满意最小行车间隔5分钟的要求,京沪高铁最小设计间隔为4分钟,一列车可载人1 000到1 200人,每天京沪之间可发送120~130对,高速列车输送能力极强。这将极大地缓解春运运力紧急的问题。 2.速度快,缩短了旅客时间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在城市群之间工作生活 速度是高速铁路技术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各国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以津京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铁为例,X市至X 市的城际高速铁路在中国领先实现了铁路公交化。5分钟一趟车、

2021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1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概述 铁路运输是铁路设施、设备运送旅客和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铁路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其它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二、驱动因素 1、政策 作为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规范行业的发展,为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促进我国物流市场不断发展。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陆上运输的基本运输手段之一,在

我国日益壮大的物流市场下,也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3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 3、社会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铁路行业尤其是对高速铁路的建设力度,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及铁路路网密度不断提升,为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15万公里,同比增长2.7%,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铁路路网密度达156.7公里/万平方公里。 三、产业链分析 1、产业链 从我国铁路运输行业产业链来看,其上游主要为钢铁、机械制造、铁路设备制造等领域,中游为铁路运输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煤炭、工业、基建、电力、消费品、旅游等领域。 2、上游端分析 钢铁是铁路运输行业上游关键的原材料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钢材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钢材产量达133666.8万吨,同比增长0.9%。 3、下游端分析

我国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题:我国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章铁路运输 1.1铁路运输的概述 1.11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概况 1.12铁路运输的特点 1.2铁路运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2章我国铁路运输现状 2.1铁路运输当前存在的问题 2.2铁路运输的发展对策 摘要:铁路运输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运输方式,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铁路运输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等特点,具有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的优势,适合于长距离货物。发展铁路运输,推动铁路运输高速高效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讲述铁路运输的发展概况、特点,论述铁路运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做出一系列对策分析,使铁路运输朝高速化发展。 关键词: 铁路运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策分析

1章铁路运输 1.1铁路运输的概述 铁路运输是一种重要的现代陆地运输方式,它是使用机动车牵引车辆,用以载运旅客和货物,从而实现人和物的位移的一种运输方式。 1.11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概况 1.我国铁路建设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建铁路干线已经从沿海伸入中部和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过去铁路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已得到逐步改善。我国铁路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三横、四纵、三网和关内外三线为骨架,连接着众多的支线、辅助线、专用线,可通达全国的省市区的铁路网。 截至2010年底,由于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迅速增长,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比上年增加5660.7公里、增长6.6%,里程长度居世界第二位。全国铁路货运量288224万吨,国家铁路货物周转量(含行包)21954亿吨公里,完成货物运费收入1281亿元。全国国家铁路建有车站5576个。仅2010年全年投产新线4908.4公里、复线3792.4公里、电气化铁路6029.7公里。并且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拥有移动设备数量也居于世界前列。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达到1.94万台,其中和谐型大功率机车3372台。铁路客车拥有量达到5.21万辆,其中空调车3.66万辆,占70.3%。国家铁路货车保有量也已达到622284辆。 2.我国铁路运输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运输中无论是旅客运输量还是货物运输量,都呈现

中国高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朱艳 【摘要】随着中国高铁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高铁票价过高,普 通百姓并未从中真正受益;高铁上座率低,运营出现亏损;高铁给沿线居民带来的污染;近来中国高铁事故频发等问题。文章提供的对策有:降低昂贵的票价,提高管理水 平与运营效率;高铁建设应谨防过度投资;未来高铁的设计在进入市区时,以走地下为主;强化高铁源头质量控制、强化高铁运营初期安全控制、强化高铁设备安全控制、强化高铁行车安全控制、健全高铁安全管理机制等。%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such as highspeed rail fares are too high,ordinary people did not really benefit from it;the low attendance of high-speed rail,high-speed rail operations is at a loss;the pollution to residents along the high-speed rail;the recent high-speed rail accident frequency …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article are: to reduce the expensive fares,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 should be ware of over-investment;the future design of high-speed rail to go underground into the city main;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source of the high-speed rail,strengthen the high-speed rail operators initial security control,and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control of high-speed rail equipment,and strengthen the high-speed rail security control,and improve high-speed rail safety management mechanism.

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现状及检测评估

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现状及检测评估 随着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营隧道数量不断增加,然而隧道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病害不仅影响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会对铁路设施的寿命产生影响。因此,针对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的检测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现状及检测评估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铁路运营隧道常见的病害包括渗漏水、裂缝、混凝土损伤等。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病害的典型案例。 渗漏水是铁路运营隧道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隧道渗漏水会导致隧道内部设备腐蚀,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渗漏水还可能造成洞内积水,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裂缝也是铁路运营隧道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裂缝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隧道施工缺陷、外部荷载变化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隧道裂缝不仅会影响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还会加速混凝土的损伤和老化。 铁路运营隧道一般使用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然而,混凝土损伤也是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混凝土损伤可能是由于材料质量、施工缺陷、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混凝土损伤会导致隧道结构承载能力下

降,影响铁路运营安全。 针对铁路运营隧道的病害检测评估主要有传统的人工检查和现代的 仪器检测两种方法。 传统的人工检查主要依靠工作人员对隧道进行目视检查和触摸检查,以判断隧道的病害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缺点是精度较低,主观性较大,而且受限于工作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仪器检测方法越来越普及。例如,超声波检测、图像分析等技术在铁路运营隧道病害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波检测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它利用超声波的特性来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在铁路运营隧道中,超声波检测可以用于检测混凝土的内部损伤、裂缝等病害。图像分析则可以通过对隧道表面进行扫描和分析,发现细小的裂纹、脱层等现象,从而对隧道的病害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现代仪器检测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速度快,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隧道的病害情况。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着设备昂贵、操作复杂等缺点。根据上述对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现状和检测评估的探讨,以下提出针对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的预防和修复建议: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现状及改进措施

目录 摘要 (2) 第1章绪论 (2)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意义 (3) 第2章相关理论 (3) 2.1高速铁路的定义 (3) 2.2服务质量的定义和特点 (4) 2.2.1 服务质量的定义 (4) 2.2.2 服务质量的特点 (5) 2.3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界定 (6) 2.3.1 铁路客运服务定义与特性 (6) 2.3.2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特征 (7) 第3章我国铁路客运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8) 3.1缺乏相关的个性化和标准化服务 (8) 3.2服务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 (8) 3.3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需要得到提高 (8) 3.4铁路客运方面的餐饮方面问题较多 (9) 3.5高铁车站的选址远离城市中心 (9) 第4章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 (9) 4.1强化个性化和标准化服务 (9) 4.2创新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方式 (10)

4.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养 (10) 4.4解决乘客在餐饮方面的问题 (10) 4.5做好高铁车站的延伸服务,确保高铁客流量 (11) 结束语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摘要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不断发展,与其相关联的产业产品也日趋完善,伴随着 铁路各项设施的完备,使得出行者在交通上所花费的时间大大缩减。然而因为受到 传统观念的约束,铁路完整的服务体系在思想和策略方针上无法完全满足旅客的需求。就目前来看,要想提高铁路业的在竞争中拥有绝对优势,就必须实现更新、创 新并驾齐驱,在原有的理念上深化改革,摒弃糟粕,发展优秀方面;推陈出新,创 造具有自身特征的服务理念,从而来满足旅客在出行时所面临的需求,提高旅客出 行满意度。本文旨在剖析目前高铁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适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速铁路;服务质量;客运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铁路运输属于服务业,服务质量是关系铁路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以说运输市场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能够产生积极的营销效应。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在与公路、航空、水路等运输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尤其是我国的高铁建设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要想提升顾客对高铁的信赖,服务是关键。目前,我国高铁建设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多条高速铁路己陆续开通运营,新建的高速铁路在车辆、路轨、信号控制、动力系统等硬件设施和技术装备方面,可谓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列车运行速度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