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务院大部制机构改革探讨

2013年国务院大部制机构改革探讨
2013年国务院大部制机构改革探讨

2013年国务院大部制机构改革探讨

张伟

中央党校教务部党校教育研究室副主任

大家好,今天我们结合201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来谈一下大部制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分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背景;第二个内容,结合我们这次大部制改革,来谈一些大部制改革的主要思路,通过哪途径来实现大部制;第三个内容是在现有的大部制改革实践基础之上我们的下一步深入改革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哪些问题。一、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及背景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话题,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的一些背景。传统政府的设置是比较简单的,比方说中国古代的部门设置有所谓的六部,包括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兵部、工部等,一共才几个部门,每个部门就两个字,很简单,但部门与部门之间一般不会有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的现象。

其他国家在以往的时候,政府管理的事务也是很少的,部门也很少,比方说美国在19世纪初只有三个部门,一是管外交的国务院,一个是管钱的财政部,还有一个管国防的陆军部。所以,传统社会的政府事务很少,所以它的部门设置也很简单,因为政府事务少,政府部门简单,它就不会有问题,但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发生很大改变了,所以这个理念必须有所变化。

以前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有一句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首先说《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社会是一个经典,里边包含很多思想,包括进行统治的一些理论。同时这句话也有一个出处,一个故事,话说北宋初期有一位宰相叫赵普,他跟随宋太祖打天下,后来到了宋太宗的时候同样做了宰相,成为一个当时位高权重的人,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宰相在下棋的时候,随口问他:“我听说有些人诬陷你,说你不学无术,平常读书不多。”赵普宰相马上起来告诉宋太宗说:“陛下,你说的很对,我读书就是不多,当时我跟随太祖皇帝打天下的时候读了半部论语,现在又帮着你治理天下,我又在读另外半部论语。”当然,赵普的说法是有点夸张,不可能只看一本书,治理天下光靠半部论语也是不够的,但这句话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在传统社会,政府管理确实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设立那么多的部门,大部制也就无从谈起。

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复杂,所以政府要面对

各种各样的事务,就要设立越来越多的部门来进行一个管理,事务越来越多,部门越来越多,政府管理的系统越来越复杂,它就有一个无限膨胀的趋势。但是政府也不能增加一项职能就增设一个部门,这样政府的成本就太高了,政府运转的效率就太低了,整个社会就难以承受。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国际上通行的一个做法,把职能相近的一个部门进行一个整合组成一个大部门,这是所谓的大部制。所以大部制是现代社会政府面对日益庞杂的政府管理事务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更高级的一种政府管理手段来应对更复杂的政府事务。

大部制有时候我们又把它叫做大部门制,大部门体制,它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对那些职能相近或相同的部门进行一个归并、整合,从而形成职能综合、业务流程完整的比较大的部门,从而避免了政府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扯皮推诿等各种各样的政府乱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绩效,这种管理体制是大部制。

我国从1982年开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以来,到今年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一共进行了七轮行政体制改革了。这七轮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包含改革开放之前、建国之后这30年开展的四次比较大的行政体制改革。这些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而且这一年来我们把重点一直放在了政府机构改革上。

但我们在政府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政府弊病,政府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部门之间争权,有利的就争,没利的就推,争权诿责,这些现象还是很多,这样就导致政府的效能不够高。在这些现象背后有可能是我们本身在机构设置上不合理,使得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为这些机构的不合理又产生了、引发了很多政府职能上的问题,职责不清、政府缺位、政府越位,不该管的管得很多,该管的无人过问,政府权力膨胀,缺乏监督,不作为,以权谋私等这些现象尚未得到足够的遏制。

针对这些现象,怎么办?应事而生。我们近些年来进行了大部制的探索改革,说到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实践,时间并不长,我们正式提出大部制改革是2008年,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现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接着在2008年进行了一个大部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五年之后,2012年召开了党的十八大,在十八大报告上提出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所以今年我们将要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所以我们看,正式提出大部制改革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但我们也不能说我们的大部制改革从无到有,仅仅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

我们在历次行政体制改革中都会有大部制改革的痕迹,只是我们没有真正提出这种理

念,每次政府机构改革中都会有一些部门之间的归并、整合。比方说在1982年改革的时候,一共有100个政府部门,我们把它减少到60多个,消减了很多部门,很多部门直接裁掉了,有的是重新成立的部门,有的是把所有的部门集合到一个新部门里面去了,它都有大部制改革的痕迹在里面,但我们当时没有提出来这么一个理念。

大部制在国外,特别在发达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方说,美国的联邦政府,现在有15个组成部门,相对于我国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外的28个组成部门是要少很多的,2003年之前美国联邦政府长期保持14个组成部门。英国,它是发达国家里面比较早实行大部制体制的一个国家,它的部门数量长期维持在18个左右。法国,它的每届政府的部门,它在上个世纪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每届政府基本上稳定在15个左右,相对于以前要减少了,以前都是在20个左右。德国政府,它也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这些部门进行了一个比较大的整合,形成了“大交通”、“大农业”、“大保障”、“大环保”。日本政府,它在2002年把原来的22个省并成了12个省(部)。

不仅是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是市场转型国家也实行了大部制的这种政府管理架构。比方说俄罗斯,俄罗斯的联邦政府现在有17个部,有的部门有典型的大部制的理念,比方说卫生与社会发展部,比方说交通部,俄罗斯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它除了负责医疗卫生之外,它还负责广泛的职能,包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等,很多职能都在这个部里面,俄罗斯的交通部则负责着各种各样方式的交通,包括陆上交通、海上交通、空中交通。陆上交通包括汽车、火车,甚至交通部还包含了国土测绘和制图等领域的政策管理,这些管理在我国不是属于交通部的。

除了俄罗斯外,另外一个典型国家是阿根廷,阿根廷有些部门也是典型的大部制的部门,比方说,它的经济领域有一个经济与生产部,还有一个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它把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这三个比较大的、相互联系,但它又有一定距离的职能部门给它糅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大的部门,经济与生产部,它就主管着整个国内外的经济事务,涉及到经济活动各个方面,这是国外的一些背景以及我们开展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2013年我国大部制改革的主要思路

第二个大问题,2013年我国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特别是大部制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我们来看,大部制改革,特别是我国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思路方式来进行改革。

总结起来,我国的改革的思路有三种,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大部制改革:第一种,相近职能的部门进行一个归并整合,是一个加法;另外一个思路,决策和执行分开,分拆的一个

理念;第三个,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来进行大部制改革。

(一)相近职能部门归并整合的思路

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相近职能部门归并整合。我们可以看一看,2013年,我国在这个方面做了哪些探索。第一个,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在我国国内好多年一直就有一个所谓的“五龙治水”或“九龙治水”的说法,这个无论是“几龙”,它都指我国的海上管理,特别是海上执法力量很分散,就现状而言,我国现在海上执法有国家海洋局的海监,有公安部边防局下属的海警,有农业部渔政局下属的渔政,有交通海事局下属的海巡,还有海关部门的缉私,这几个部门在职能上都在海上有执法权,相互间的职能划分不是特别清楚,特别是在面对近期我国海上维权的需要,如果仍然保持着“五龙治水”的乱象的话,就会使得我国多年来一直想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而且在现在的这个特殊时期的压力之下,乱象就会更加突出,因为“五龙治海”,每个执法队伍都有自己的职能,但职能又是很单一的,因为各自要划出单独的一块来进行管理,执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又没有权力来执法,因为这可能不属于你的执法范围,这样影响执法效果。

每个部门为了充实自己的执法队伍,都会建立一些专用码头,建立一些船舶,有各种各样的通讯和保障系统,每个部门都说自己的力量不够,如果把这些资源放到一起并不少,如果把它分开,分散管理,只能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而且我们的执法中还存在着对企业、对群众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重复发证、重复检查、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人为地增加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所以,这是一个多年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2013年,特殊的形势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契机,把国家海洋局所管辖的海监、公安部的边防海警、农业部的渔政、海关总署的缉私,这四个方面的队伍和职责进行了一个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我们本来就有国家海洋局,但这个海洋局是把很多其他部门给加进去了,所以我们叫重建国家海洋局,这个海洋局仍然由国土资源部管理。

这个新的经过重组的国家海洋局的主要职责是来拟定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监督管理海域使用进行一个海洋环境保护。在维权的时候,名称就统一了,以前要么是海监,要么是缉私,要么是海警,要么是渔政,要么是海巡,现在统一了,统一以“中国海警局”的名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因为业务关系,海警业务要受公安部的业务指导,这样就实现了海上统一执法,提高了执法的效能。

同时,海洋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主权上,都是一个大的格局。为了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我们还设了一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来具体

负责制定国家海洋发展的战略,在重组国家海洋局的基础之上协调各个部门管理海峡事项,这是我国2013年一个典型的通过职能部门重新整合方式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二个例子,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经过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模式在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近些年来会保持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的地位,所以在体制上能够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和能源行业发展,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能源管理,这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一个举措。

所以我国2008年(五年前),我国为了加强能源领域的战略决策,很多能源行业管理设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这个能源委员会是在国家发改委管理之下,能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调控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很好,但2008年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因为当时国家能源局没有把电力管理部门纳入其中,当时的电监会和能源局是相互分离的,这样电力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监管是独立与能源局之外的,造成电监会和能源局在电力改革、投资准入、项目审批、价格杠杆等方面存在职责交叉,它不利于整个能源领域的统筹规划,不利于通过电力行业的发展,所以在五年之后,我国把这个改革进一步深入了,把电监会纳入到了国家能源局,所以国家能源局本来就有,现在是重建,因为它把原来的电监会的职能给纳入进来了,这是咱们关于职能部门相近的部门进行一个整合的第二个举措。

第三个举措,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原来我们有食药管理局,它不是总局,所以就不叫重新组建,它是新设立的总局。我们原来食品安全在管理上是一种典型的分段管理,针对食品安全这么一个管理事项,它不是所有相关的管理业务、管理职能都承担起来了,不是分成了不同的管理环节,食品有生产阶段,有流通环节,还有消费环节,所以,我们专门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管生产,看你生产的产品合不合格,质量过不过关,工商行政部门看你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是不是合格,如果你这个产品到了饭馆,到了商场进行消费的时候,它要看你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看你合不合格,所以我们针对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不同的环节也设立了不同的机构来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这样的话,部门众多,每一个部门管理的边界就模糊了,有的就难免产生一些交叉重叠,分得没有那么清,有的是重叠,有的是存在一些盲点,该管的没人去管,不该管的大家都抢着去管,这样有的时候监督管理的责任就难以落实。

直接的后果也是我们近些年来食品、药品质量事件层出不尽的一个重要原因,老百姓很不满意,社会很不满意,中央很不满意。所以这次我们以大部制管理的一个思路把众多的部门进行一个统和。改革之后,若干个机构重新组成了一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法

模式从多头变成了集中,这样就强化的监督责任,有利于实现一种无缝管理,这样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效能总体上就得到了一个提高,这是第三个例子。

第四个例子,我国组建了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我们原来有新闻出版总署,管媒体、管出版业,管图书。另外,广电总局管广播、管电影、管电视,这些管理的对象有相同的、相近的一面,都是文化类的,都是知识传播的或娱乐传播的一种媒介,所以它的业务有相似性,只不过载体不一样,所以我们这一次本着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把这两个部门合并了,合并成了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是第四个例子。

第五个例子,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拆分。计生部门,它从中央一直到基层都有一个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它的生殖健康、母婴保健等方面的医疗服务。这些职能,还有它这套服务体系是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是大致相同的,这样,它在计生领域卫生保健方面就有两套体系,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我们这一次人口计生委拆分之后,就把计生这一块就并入到原来的卫生部,这样就成立了卫生与计生委员会,使得业务得到了整合。

第六个例子是铁道部的拆分。铁道部是一直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部门,社会各界多年来一直呼吁对铁道部进行改革。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的一个突出问题,铁路它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它跟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并不顺畅,包括公路、水路、航空,现在把铁道部进行拆分,除了一些大的政策规划的职能之外,把铁道部原来的一些行政职能并到了交通运输部,组建了国家铁路局,这样,它就把铁道部的很多行政职能就纳入到了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就可以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平衡地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了,形成了一个“大交通”格局。这是进行大部制改革的第一个思路,职能相近的部门归并整合。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

第二个思路,进行一个政府职能转变之下的大部制改革,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指导之下的大部制改革,一个典型的今年的做法是铁道部的拆分问题,铁道部不仅是一个行政部门,不仅是一个规划部门,它还是一个企业,它有企业的性质,所以这次拆分,把铁道部原有的一些建设部门、经营部门分出来了,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再由一个企业承担了原来铁道部的一个企业职责,这样它就真正地实现了政府的职能转变,如果这些企业的职责在原来的铁道部的体制之下,这个企业的经营是政府的一个职能,我现在把它切出去了,成立了政府部门之外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当于政府的一个职能转变,政企转变,政府不管企业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举措,这样有利于把政府和企业的角色进行了一个区

分,改变了原来铁道部政企不分的一个乱象,这是第二个思路,政府的职能转变。

(三)决策与执行分开的思路

第三个思路,决策和执行部门分开。这个方面,我们今年的改革有两个例子。一个例子,铁道部的拆分。铁道部除了企业职能和一般性的行政职能之外,它还有整个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一个职能,这些职能没有放到铁路总公司,也没有放到交通运输部,而是放到了国家发改委,这样把铁路建设的一个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执行就分开了,规划放到了发改委,执行放到了交通运输部,这是一种典型的决策和执行相分离的一个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思路。

另外一个类似的思路是对人口计生委的拆分,人口计生委不仅拆分出计生部分,放到了卫生部,而且原来的人口委还有一个研究人口发展战略规划,还有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等一些职能,现在把原来人口计生委的人口发展战略制定规划和人口政策的职责就分出来了,分到哪儿了?也分到了发改委。这样的话,发改委从总体上来对人口的一个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个规划,政策的制定,其他部门执行,这样也是一个政府的决策和执行相互分离的一个思路。

这是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几种主要的思路,一种是合并,把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一个合并,第二个思路,进行职能转变,特别是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不管那么多职能了,很多部门从政府里边分出来了。还有一种思路是政府的决策和执行相互分离,这三种思路在我国的2013年的机构改革方案里边都可以找到例子。这是我们通过2013年的改革实践来看一下大部制改革的一些主要思路。

201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力度是大的,是系统的,是统筹规划的,将来的效果也是可以预期的,但大部制改革对我们来讲仍然是新生事物,从2008年开始提出来,一直到现在才仅仅5年的时间,一直以来我们行政体制改革就没有这种大部制改革的理念,虽然2013年大部制改革总体来讲是有勇气的,效果是可以预期的,动作是大的。

三、我国大部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但是在大部制改革领域仍然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里,我们就谈一谈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政府职能转变和大部制改革的一个关系。大部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是什么关系?我们今年的方案是把大部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并列放到一起的,而且特别强调这次机构改革同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许多问题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来解决,这样比单纯的政府机构调整更有效果,更有价值,这是我们这次改革所提出来的一

个理念。

理念很好,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大部制改革,它可以通过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来实现,可以通过政府摆脱微观管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宏观规划,以这种思路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大部制改革,还可以把政府从自己的职能方面更多地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权能一致等。思路好,但从我国这一次机构改革的实践来看,这方面的动作还是太少了,理念是明确的,决心是有的,但动作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大,我们前边已经讲了,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来推动大部制改革的实践不多,重心仍然放在了传统的机构的归并整合上,更多地还是一种加法,而不是乘法。

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我们现在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最核心的理念,它和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什么样的一个关系,两个是一个彼此交叉的关系,我们不能说政府职能转变包含大部制,大部制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内容,不能简单那么讲,也不能讲大部制改革就包含了政府职能转变了,政府职能转变是大部制改革其中的组成部分,这都不是,两者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推动的一种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推进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也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如果说大部制改革是个“手术”的话,政府职能转变就是一个“中药”,是一个“保健”,两者都需要,而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可以作为大部制改革的一个理念和思路,但这方面我们的动作仍然太小了,在将来还可以在如何通过大部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做更多的探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三权分立的问题。我们这里的三权分立不是政治上的三权分立,是行政三分。行政,它可以把部门分成决策部门,分成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行政三分,行政部门也不是都能进行决策,不是都能够在落实执行,也不都是在自我监督的,这是一种大部制改革的一个思路。前面我们讲了,把人口规划职能放入了发改委,把铁路的整体规划放到了交通部,这都是一个决策权。具体的行政是在一些具体的部门,比方说有铁路局,这样就实现了一个决策和执行的相分离,铁路局更多的是执行交通部运输部的一个总体规划,你不能既决策又执行。

“行政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一个思路,通过对三种权力进行一个划分,这样它就不仅仅是把职能相近的、业务雷同的部门,给它合并或拆解,而是进行一个归类,哪些部门是决策的,哪些是执行的,哪些是监督的,把很多业务相近的决策机构可以进行归并,归并到一个大的部门里面去,相应的再成立很多具体执行一些大政方针政策的一些业务部门、专业部门,这是在国外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一个常见的做法。

现在,有些部门决策和执行集于自身,和大部门体制是背道而驰,比方说有的国家的发

展规划部门,它既有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基础性的政策规划职能,而且还管一些具体的项目的审批,这样集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于一身,职责过宽,权力过大,这是我们下一步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大部制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地方改革。我们这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具体的改革方案,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是指中央层面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对于下一步的地方改革也提及了,但具体的地方改革还要地方上来具体出台相应的措施,大部制改革必须要上下联动,特别是针对中国,它是一个典型的非地方自治的一个体制,所以,国务院层面的改革和地方的改革一定要联动才能够达到效果,因为很多中央政府的规划、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来执行,来落实。所以职能整合、权力集中,在地方上虽然能带来高效,但它有很多弊病,所以地方相应的机构改革也要大部制,也要进行一些分权。

同时,在改革中,中央政府也要给地方分权,不仅是地方自己内部大部制改革的问题,还有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问题,在大部制改革中,特别在职能转变领域,我们需要有一个中央要放权、要分权的一个理念,要有一些措施,不光是要放权,而且地方改革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国务院各个部委,它的组成部门、它的直属单位、它的一些特设机构,它是在国家层面上的;地方上,它的职责和中央政府,它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地方改革的时候,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就不一定和国务院层面的改革就一定是一对一的上下一致的,不一定对口,中央有这么一个部门,地方上不一定有这么一个部门,中央有必要在某一个领域有三个部门,地方一个部门就够了,我这个地方上特别推出某一个领域,比方说我是一个旅游大市,我可以把旅游管理的政府职能给突出,有的地方没有这方面的工作,不是一个有旅游产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旅游部门合并到其他部门里边去,所以,地方改革首先我们要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要按既有的规划及时地、坚决地落实推进,同时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强调中央向地方的一个分权,要强调地方的一个改革自主性,不一定上下部门一定对口一致。

第四个,大部制改革的适时推进。2008年提出来对大部制改革进行探讨,并进行了一些尝试。2013年我国做了一个系统的改革,同时我国在很多方面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推进总是有阻力的。

朱镕基同志曾经说过,在他主持推进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时候,他找了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个部门表示自己的部门是应该撤的,都强调自己部门的重要性,所以大部制改革,特别涉及到一些部门的合并、拆分、缩减的时候,触及了部门利益、触及了个人利益,总是有阻力的,这种阻力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部制改革的进程,我们

对这个首先要客观认识,其次要用于突破。

我们还存在很多需要及时推进的一些大部制改革的领域,比方说发改委和财政部的职能交叉问题,比方说我们现在能否在文化部和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基础之上,往“大文化部”的方向改革,我们现在经过改革,政府部门,特别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仍然是比较多的,能否进一步地缩减,从二十几个缩减到十几个呢?我们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是有可能的,至少是一个目标。

第五个问题,大部制改革要注重落实,它的实际运行以及最后的绩效结果。以前,我们政府部门设置比较多,现在通过大部制改革,以很大的勇气,很大的代价来推动了大部制改革,这些部门合并了之后,运行怎么样?我们原来一些职能转变的一些思路有没有落实?减少编制,减少部门,提高绩效的目标能否实现?这个还要看落实,不是仅仅出台一个方案就完了,甚至也不是仅仅我把“手术刀”切到了那个地方,把几个部门给合起来就完了,除了要做好加法、减法,还要做好乘法、除法,要从部门之间的机械相加到一个有机整合,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有很多经验和教训的,部门之间分分合合,部门没有因为被整合在一起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反而使得成本更高了,运行更不畅了,这种经历,这种教训是有不少的,所以我国2013年这次改革也是要特别注重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需要以法律制度来把现有的改革成果来巩固下来,来保证它的有效运行。

第六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大部制改革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方案听取了很多部门、很多方面的意见,关于这方面有关部门也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解释,但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这次改革的一些思路事先是不了解的,具体改革的措施是不知情的,是没有经过足够的社会酝酿的,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讨论,所以引起争议的。

比方说,我们现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人说这个名称太长了,14个字,如果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称就更长了,我们以前六部,就两个字,为什么要那么长一个名称呢?这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相加,有没有足够的智慧有新的名称呢?有可能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经过足够的酝酿,社会的讨论有可能就有了。关于这一次卫生与计生委,有很多政协委员提出来了,不应该叫那么一个名称,应该叫“卫生部”,这个建议合不合理,8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这个说法还是保留原来卫生部的名称,合不合理?我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但这个可以让大家去讨论,让社会去讨论,而不是把结果告诉大家,告诉社会,然后接不接受,都是这个样子了。所以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遗憾,一些有争议的东西,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更宽的一个讨论范围。

这样以公开透明的程序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抛弃原来的一些神秘主义的做法,充分吸收专家的和相关人员的参与,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和论证,有利于使得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科学性和民主性,避免利益集团的干扰,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正当性,特别是大部制改革,你不是有阻碍么,你不是有难度么,缺乏足够的方案吗?可以充分地相信、充分吸取社会各方,特别是专家的一些意见。

好,关于大部制改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试论大部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展望——以广东省为例

试论大部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展望 ——以广东省为例 摘要: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而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各类行政部门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的现象。因此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广东在大部制改革中提出将深圳、顺德、广州和珠海作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先行先试地区。四地形成三种大部制改革模式,分别为行政三分的深圳模式;党政联动的顺德及珠海模式;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富有稳健特色的广州模式。广东各地大部制改革极其富有探索性,为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与广泛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探索先行,深圳模式,顺德模式,广州模式,精简结构,转变职能,简政放权 一、广东省大部制改革背景 2009年初,广东省在为落实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指示进行工作布置时,将深圳、顺德、珠海和广州等地列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先行先试地区,并颁发了关于深圳等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按照中央要求,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在200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在12月底前基本完成。2009年7月底、9月中旬,深圳和顺德率先公布了大部制改革方案,随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东莞等地的大部制方案也陆续公布。通过比较广东各地大部制改革方案,对今后行政改革的方向也会有所启示。下面我会针对广东省内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深圳、顺德、珠海、广州)的大部制改革情况进行比较和讨论。① 二、深圳的大部制改革 (一)改革概况 在十七大及十七届二中全会对行政机构改革提出改革方向和具体要求后,各省市陆续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相对来说,深圳经济发展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 ①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彭澎,《广东大部制改革:比较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摘要】日前我国多数省份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广大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改革举动深为关注。以前的地方政府人员臃肿、机构过多、职权交叉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者,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难度超过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因此,本文将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着力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叙述。 【关键词】大部制省直管县因地制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省级政府就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不例外。而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在此方面,地方政府亦是面临同样的窘境。2008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复,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随即也拉开了大幕。此次,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极力避免以往出现的现象,以全新的方案对机构进行改革。但是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相对政府机构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其更困难的地方。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不足。要想在改革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财政就要有所保障,而财政正是地方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做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因此,地方政府在改革机构的时候在财政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有所准备。 其次,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也是改革成效取得成效的一大绊脚石。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央政府亦或是省级政府的改革或许已然是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确是毫无成效,或是直接将中央或是省级政府机构 第1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陕办发(2010)10号(2010年7月13日) 2004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积累了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下半年全面推开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乡镇职责任务,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乡镇的主要职能 乡镇党委、政府要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围绕农业、农村、农民搞好服务。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家民收入。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发展集约经营。落实强农惠农措施,确保农民受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做好防灾减灾、五保供养、优抚安置、低保、扶贫救济、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服务工作,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掌握社会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和宗教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协助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劳动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保证社会公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建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做好乡镇人士、群团、国防教育、兵役、民兵等工作。指导村民自治、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本级事务管理,推动农村

高校大部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六项任务。为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于2010年底正式启动,其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构建有利于高水平大学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推进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合肥工业大学将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作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把“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自2011年3月启动行政管理大部制改革以来,制度框架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各项工作运行平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开展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以“横向六模块、纵向三层次”为基本框架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在传统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模糊,管理与服务、经营与服务职责不清,办理权与监督权空间不明,使得体制运行缺乏活力,工作人员缺乏动力,部门单位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缺乏合力,各层级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合肥工业大学紧迫地认识到,要想提升学校的层次水平,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向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迈进,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解决发展的潜力、活力、动力与合力问题,达到活化机制、激发潜能、提高效益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全面推进行政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探索。 行政大部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明晰关系、明确职责、规范权限、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为原则,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活化机制、激发潜能、提高效能为目标,全面推进职员制和管理重心下移,打通本研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机构再造、职责再造、流程再造和制度再造,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分离、经(营)与(服)务分离、(行)政与学(术)分离、办(理权)与(监)督(权)分离,构建与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机构体系。 行政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横向六模块,纵向三层次”。在横向上,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校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六个模块,将学校现有的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财务处等17个行政管理部门整合为校务部、教务部、财务部、总务部、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6个运行部,原有的53个科室归并为29个办公室(中心)。形成“三长(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一师(总会计师)、两院(研究生院院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管理运行模式,注重部(院)之间、部(院)内部的协调。加强贯彻执行学校内部政策方针的力度,明确督办权限与职责,强化执行力,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下面是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帮助广大考生攻克申论,助力国考!【热点事件】据报道,住建部近日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通知》,决定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 据称,住房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整体改编为“城市管理监督局”,负责拟定城管执法的政策法规,指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城管执法行为监督,组织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大案件等职责。 【参考评析】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 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 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 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 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 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 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 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请提出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答:大部制也称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一)进行大部制改革意义重大,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体制。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共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第二: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二)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其一,部门合并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如何“说服”既得利益者“放弃”现有的势力范围,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计划框架下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使得诸多部门同时拥有了计划之权和市场之利。纵观当前,一个部门或系统往往约等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源头是行政性垄断的权力支撑,中下游则是“灿若繁星”的挂靠产业和中介结构,形成蔚为大观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格局。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 端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优势:·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亮点一:体现一个“综”字 方案综合考虑了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改革重点,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适应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机构改革,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整体要求和时代背景。” 亮点二:突出一个“转”字 方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方案将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部门职能的配置上。比如,合理配置国家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方案提出,国家发改委应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

的重大问题等。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亮点三:探索一个“大”字 方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推出了若干个大部门。 比如,拟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是一个大部门,它不是以往工业管理部门的回归,而是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和军民结合的要求,负责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部门,但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活动。又比如,拟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民航融为一体,对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将从体制上打破“白领”和“蓝领”的区分,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亮点四:关注一个“民”字 方案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了若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而且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责,符合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 亮点五:尊重一个“实”字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围绕大部制改革问题,国内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于大部制的涵义与特征 有学者提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有学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基于上述涵义的界定,有学者揭示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和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15个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四是协。大部制改革必须有机整合机构,优化组织结构,使之高度协调。 很显然,大部制是将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或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与按照政府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的小部制不同,大部制是一种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体制。职能有机统一是大部制的精髓所在;宽职能,少机构则是大部制的鲜明特征。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与作用 学者大都认为,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拓展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学者具体分析大部制改革的目的,认为推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而是为了集中和综合决策,建立

中国的_大部制_改革及其难点分析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及其难点分析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引起各方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什么是大部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应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呢?笔者认为,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类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市场化国家之所以普遍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主要在于它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其次,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机构之间由于职能分工过细,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再次,由于实行相近业务的统一管理,因此可以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等政府经常会遇到的通病。 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那些职能相近、业务性质类同的政府部门,经过合并重构,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机构,使其管辖的范围较宽,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或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举措。这种改革涉及的范围,不一定仅仅限定在政府系统范围之内,甚至可能涉及执政党以及人大等部门。 二、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是与我们这个体制本身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搞了30年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部门专政。比如,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下设九个部,有管常规机械的,有管电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飞机的。那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部门必然要进行调整。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断裁减、调整政府机构,使其能够与一定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以1982年的改革为例,当时中央设置了100个部门,分工非常细,经过调整,裁了39个。同样,199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国务院的40个组成部门,一下拿掉11个,保留了29个。在那次改革中,把绝大多数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都撤销了。这些改革,为进一步推进大部制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从纵向比,我国现在的政府架构与计划经济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横向比,特别是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比如,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当然,部门数量多少不应该是衡量一个政府管理优劣的唯一依据,但大量事实证明,政府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引发的政府管理的问题,是人们普遍都能感受得到的。比如,现在我国的民航总局管空中运输,交通部管水路和公路运输,铁道部管铁路运输,但美国的运输部就包含了海、陆、空运输,甚至在一些国家把邮电也放在运输部的管辖中。这体现了“大运输”的思维。再如,美国农业部的职能,大体上涵盖了我国的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的职能,体现出“大农业”概念,管辖范围比较宽。 由此我们可以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然会朝着大部制管理方向迈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是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也许有人说,我们不是一直倡导小政府吗,如果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不是与小政府的目标相冲突呢?其实这

《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200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发文单位: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文号:浙委[2000]8号 发布日期:2000-3-17 执行日期:2000-3-17 各市(地)、县(市、区)委,各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省政府各部门抓紧做好工作,尽快组织实施,确保机构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市(地)、县(市、区)、乡(镇)也要认真做好准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相继开展机构改革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的要求,结合浙江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国务院机构大体协调的省政府组织机构框架,构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体现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合理划分事权,理顺各种关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加强行政组织立法,逐步实现地方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二、转变政府职能 省政府主要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制订区域性社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区域经济调节、政策指导、行政执法和监督、组织协调,保持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破地区、条块分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根据上述要求,省政府职能转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政府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政府机关一律不再办经济实体,已办的要限期脱钩。 (三)不再保留工业经济管理部门,改组行政性公司,其政府职能划归政府综合经济部门。 (四)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与运行体系。 (五)大力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者不应当由政府履行的审批事项,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

大部制背景下行政组织立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大部制背景下行政组织立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大部制改革是行政组织法改革完善的一个契机。合理的权力结构最终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撑,在漫长的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好科学合理、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规范的职能和权限问题、机构和编制法定化的问题,就需要对行政组织法的完善加以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行政组织法的改革会推动中国法治化全面发展,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最终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1、应松年,薛刚凌:《行政组织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2、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3、马怀德:《行政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4、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5、关保英:《比较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 6、郭道晖:《当代中国立法》,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998

年版。 7、李军鹏:《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公共体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年版。 8、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版。 9、李树忠:《国家机关组织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年版。 10、[日]室井力主编,吴薇译:《资本现代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11、翁岳生:《行政法》,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2009 年版。 12、[日]室井力着,吴微译:《日本现代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13、任建:《新主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 14、黎军:《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5、朱国斌:《中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 16、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17、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18、殷静志编:《机构改革启示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

正确理解大部制改革

正确理解大部制改革 改革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都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轴心。但之所以不彻底,一是我们还处于市场经济完善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二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不是很到位,三是政府权力没有受到应有制约,从而导致改革更多着眼于机构本身的分分合合,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 大部制改革要打破此种循环,就不能把重点放在机构的整合归并、加减计算,以及裁减了多少人员上,如果政府职能切实得到转变,人员自然会得到精简,利益也可以削弱。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一个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的关系问题,以使政府职能具有和谐合理的规制基础。对此,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应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这就要求中央职能部门减少对地方及市场主体的直接微观干预,提高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政府应把更多权力和职能让渡给社会和市场,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去行使原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只有政府管得少,才可以管得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公共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府要把更多职能转到做好宏观规划、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及市场监督上来,为社会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有现实紧迫性,但鉴于大部制改革涉及党政、政企、政事等多重关系,还涉及政府内部权责关系、组织结构和人员的调整,所以,推进大部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这实际上提出了本轮大部制改革的思路,表明本轮改革更多着眼于部委职能“微调”,不会急于求成;同时把重点放在谋求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上。 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综合性和配套性特点,科学地设计改革战略,既要着眼全局,体现长远利益,亦要考虑当下情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整体部署,周密安排,统筹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制的改革路径,可以作为行政改革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 2008-3-17 10:5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

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知识交流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