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15页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15页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15页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

营养评定(nutritional assessment)是通过人体组成测定、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临床检查及多项综合营养评定方法等手段,判定人体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及程度,估计营养不良所致后果的危险性,并监测营养支持的疗效。

一、人体组成

人体组成的研究可采用“五水平模式”,即将人体分为原子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进行评价。

1、原子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整体水平。

2、分子水平——水、蛋白质、糖原、脂肪和矿物质等。

公式1:总体脂肪(TBF)=体重-去脂组织(FFM)

公式2:FFM=总体水(TBW)/0.732

3、细胞水平——细胞、细胞外液体(ECF)和细胞外固体(ECS)

体细胞群(BMC)=(总体钾/150)×(1/0.80),或BMC=总体钾×0.0083

4、组织-系统水平——由主要组织和器官组成。

5、整体水平——评定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及人体组成测定,如总体密度、双能源X 线吸收法(DEXA)及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等。

二、人体测量

1、体重

测定时必须保持时间、衣着、姿势等方面的一致性。体重计的感量不得大于0.5 kg,测定前须先标定准确。

(1)现实体重占理想体重(IBW)百分比(%)=现实体重÷IBW×100%

(2)体重改变(%)=【通常体重(kg)-实测体重(kg)】÷通常体重(kg)×100%

(3)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体重减少是营养不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应结合内脏功能的测定指标。当短期内体重减少超过10%,同时血浆白蛋白<3.0 mg/dl时,可判定病人存在严重的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2、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正常参考值男性为8.3 mm,女性为15.3 mm。实测值相当于正常值的90%以上为正常;介于80~90%之间为轻度亏损;介于60~80%之间为中度亏损;小于60%为重度亏损。

3、上臂围与上臂肌围

(1)上臂围(AC)

(2)上臂肌围(AMC)=AC(cm)-3.14×TSF(cm)

AMC的正常参考值男性为24.8 cm,女性为21.0 cm。实测值在正常值90%以上时为正常;占正常值80~90%时,为轻度亏损;60~80%时,为中度亏损;小于60%时,为重度亏损。

三、生化及实验室检查

1、血浆蛋白

(1)血清白蛋白:持续的低白蛋白血症被认为是判定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

(2)血清前白蛋白(PA):与白蛋白相比,前白蛋白的生物半衰期短,血清含量少且体库量较小,故在判断蛋白质急性改变方面似较白蛋白更为敏感。应注意很多疾病状态可影响血清前白蛋白浓度。造成其升高的因素主要包括脱水和慢性肾功能衰竭。降低因素包括水肿、急性分解状态、外科手术后、肝脏疾病、感染和透析等。(3)血清转铁蛋白(TFN):TFN在肝脏合成,生物半衰期为8.8天,且体库较小,约为5.29 g。在高蛋白摄入后,TFN的血浆浓度上升较快。TNF的测定方法除放射

免疫扩散法外,还可利用TFN与总铁结合力(TIBC)的回归方程计算。

(4)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RBP在肝脏合成,其主要功能是运载维生素A和前白蛋白。RBP主要在肾脏代谢,其生物半衰期仅为10~12小时,故能及时反映内脏蛋白的急剧变化。但因其反应极为灵敏,即使在很小的应激反应下,其血清浓度也会有所变化。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等均可引起血清RBP浓度的降低。因此目前RBP在临床的应用尚不多,其正常值标准也未确定。

2、氮平衡

氮平衡(NB)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可靠与常用指标。氮平衡的计算要求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都要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氮的摄入包括经口摄入、经肠道输入及经静脉输入,其摄入量均可测定。最好采用经典的微量凯氏定氮法定量,亦可采用一些较新而方便的方法,如化学荧光法等测定。

3、肌酐身高指数(CHI)

肌酐系肌肉中的磷酸肌酸经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脱去磷酸转变而来。肌酐在肌肉中形成后进入血循环,最终由尿液排出。肌酐身高指数是衡量机体蛋白质水平的灵敏指标,其优点在于:(1)成人体内肌酸和磷酸肌酸的总含量较为恒定。(2)运动和膳食的变化对尿中肌酐含量的影响甚微。(3)经K40计数测定,成人24小时尿肌酐排出量与瘦体组织(LBM)量一致。(4)在肝病等引起水肿等情况而严重影响体重测定时,因为CHI不受此影响,故显得价值更大。

CHI测定方法:连续保留3天24小时尿液,取肌酐平均值并与相同性别及身高的标准肌酐值比较,所得的百分比即为CHI。若CHI>90%为正常;80~90%表示瘦体组织轻度缺乏;60~80%表示中度缺乏;<60%表示重度缺乏。

4、血浆氨基酸谱

在重度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血浆总氨基酸值明显下降。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浓度下降并不一致。一般来说,必需氨基酸(EAA)下降得较非必需氨基酸(NEAA)更为明显。在EAA中,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甲硫氨酸的下降最多,而赖氨酸与苯丙氨酸的下降相对较少。在NEAA中,大多数浓度不变,而酪氨酸和精氨酸出现明显下降。个别氨基酸(如胱氨酸等)浓度还可升高。北京协和医院采用水解方法测定了42例正常人和18例营养不良患者的血浆氨基酸谱,结果:在正常情

况下,EAA/NEAA>2.2。如果EAA /NEAA<1.8,则说明存在中度以上的营养不良。

四、临床检查

通过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来发现营养素缺乏的体征。

体格检查的重点在于发现下述情况:(1)恶液质;(2)肌肉萎缩;(3)毛发脱落;(4)肝肿大;(5)水肿或腹水;(6)皮肤改变;(7)维生素缺乏体征;(8)必需脂肪酸缺乏体征;(9)常量和微量元素缺乏体征等。

五、综合营养评定

1、预后营养指数(PNI)

PNI(%)=158-16.6(ALB)-0.78(TSF)-0.20(TFN)-5.80(DHST)ALB:血清白蛋白(单位:g%);TSF:三头肌皮褶厚度(单位:mm);TFN:血清转铁蛋白(单位:mg%),DHST:迟发性超敏皮肤反应试验(硬结直径>5 mm 者,DHST=2;<5 mm者,DHST=1;无反应者,DHST=0)。

评定标准:若PNI<30%,表示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可能性均很小;若30%≤PNI<40%,表示存在轻度手术危险性;若40%≤PNI<50%,表示存在中度手术危险性;若PNI≥50%,表示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可能性均较大。

2、营养危险指数(NRI)

NRI=10.7(ALB)+0.0039(TLC)+0.11(Zn)-0.044(Age)

ALB:血清白蛋白;TLC:淋巴细胞计数;Zn:血清锌水平;Age:年龄。

评定标准:若NRI>60,表示危险性低;若NRI≤55,表示存在高危险性。3、营养评定指数(NAI)

NAI=2.64(AMC)+0.60(PA)+3.76(RBP)+0.017(PPD)-53.80

AMC:上臂肌围(单位:cm);PA:血清前白蛋白(单位:mg%);PPD:用纯化蛋白质衍生物进行延迟超敏皮肤试验(硬结直径>5 mm者,PPD=2;<5 mm 者,PPD=1;无反应者,PPD=0)。

评定标准:若NAI≥60,表示营养状况良好;若40≤NAI<60,表示营养状况中等;若NAI<40,表示营养不良。

4、住院病人预后指数(HPI)

HPI=0.92(ALB)-1.00(DH)-1.44(SEP)+0.98(DX)-1.09

ALB:血清白蛋白(单位:g/L);DH:延迟超敏皮肤试验(有1种或多种阳性反应,DH=1;所有均呈阳性,DH=2);SEP:败血症(有败血症,SEP=1;无败血症,SEP=2);DX表示诊断患有癌症(有癌,DX=1;无癌,DX=2)。

评价标准:若HPI为+1,表示有75%的生存机率;若HPI为0,表示有50%的生存机率;若HPI为-2,表示仅有10%的生存机率。

5、微型营养评定(MNA)

MNA评价内容包括:(1)人体测量;(2)整体评定;(3)膳食问卷;(4)主观评定等。上述各项评分相加,若MNA≥24,表示营养状况良好;若17≤MNA ≤23.5,表示存在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若MNA<17,表示有确定的营养不良。6、主观全面评定(SGA)

特点是以详细的病史与临床检查为基础,省略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查。其理论基础是,身体组成改变与进食改变、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变、肌肉的消耗、身体功能及活动能力的改变等相关联。在重度营养不良时,SGA与身体组成评定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此方法简便易行,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7、营养风险评价法(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

欧洲肠外肠内学会(ESPEN)于2019年推出住院患者的营养评定,其中突出对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进行评价,并由此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营养支持。NRS (2019)的特点为简便、易行、无创、费用低。

(1)NRS(2019)总评分包括三个部分的总和,即: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态低减评分+年龄评分(若70岁以上加1分)

(2)NRS(2019)对于营养状况降低的评分及其定义:

●0分:定义――正常营养状态

●轻度(1分):定义――3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

的50~75%

●中度(2分):定义――2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前一周食物摄入为正常

需要量的25~50%

●重度(3分):定义――1个月内体重丢失5%(3个月内体重下降15%)

或BMI <18.5 或者前一周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的0~25%

(注:3项问题任一个符合就按照其分值,几项都有按照高分值为准)(3)NRS(2019)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及其定义:

●1分:慢性疾病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住院治疗。病人虚弱但不需卧床。蛋

白质需要量略有增加,但可以通过口服补充来弥补;

●2分:患者需要卧床,如腹部大手术后,蛋白质需要量相应增加,但大多

数人仍可以通过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得到恢复;

●3分:患者在加强病房中靠机械通气支持,蛋白质需要量增加而且不能被

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所弥补,但是通过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可使蛋白质

分解和氮丢失明显减少。

(4)评分结果与营养不良风险的关系:

●总评分≥3(或胸水、腹水、水肿且血清白蛋白<35 g/L者)表明患者有

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即应该使用营养支持;

●总评分<3分:每周复查营养评定。以后复查的结果如果≥3分,即进入

营养支持程序。

●如患者计划进行腹部大手术,就在首次评定时按照新的分值(2分)评分,

并最终按新总评分决定是否需要营养支持(≥3分)。

病例:

李某某,男,18岁,于2019年11月起无诱因出现腹泻每日4~10次,大便中含有大量脂肪,进食鱼、肉后腹泻加重。2019年2月,患者病情加重,腹泻每日30多次,伴腹胀,上腹部可见局限性隆起,自行催吐大量黄绿色液体后腹胀减轻。腹泻量随进食量的多少而增减。

家族史:患者有一姐一妹,其姐姐12岁时出现类似症状,在外院曾被诊断为“小肠动力障碍”,并于起病5年后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切除小肠1.1米),手术后即反复呕吐,无腹泻,回家后病情恶化,术后一年因重度营养不良而死亡。其妹妹现十二岁亦开始出现类似症状,经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特发性假性肠梗阻。

入院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5/55 mmHg,身高160 cm,体重30 kg,血红蛋白98 g/L,总蛋白5.6 g/dl,白蛋白3.5 g/dl,血清钙8.2 mg/dl,24小时大便脂肪定量64.8 g。连续三次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含有大量脂肪。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2002年8-10月在北方地区,2002年9-12月在南方地区进行现场调查;2003年1-8月完成各类实验室检验和数据录入;2003年5-12月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2004年1-7月完成数据分析报告。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对整个调查进行了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所有质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各个环节均达到方案设计的质控要求。三、数据质量评价与结果表述将样本人口资料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2002年人口学指标(性别比例、负担系数、家庭规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表明样本人群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抽样人口中有10.1%的人外出未能参加体检,致使调查样本中15-25岁各年龄组人口比例偏低。因此,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首先对6类地区样本患病率进行年龄

人群营养状况评估与预防

二、体格测量 人体测量是评价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尤为重要。常用指标有体重、身高、皮褶厚度及上臂围等,其中以体重、身高最为重要。所有测定值与人体相应正常值进行比较,即可做出人体营养状况的评价。 (一)体重与身高 体重反应的是体内蛋白质、矿物质、水分、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总和。在水分恒定不变的情况下,体重可反应身体营养水平,尤其反应蛋白质和与脂肪有关的能量水平。评价体重状况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1.年龄组别体重主要用于儿童。以实测体重与同年龄组的标准体重进行比较,应在标准体重均值的2个标准范围内(或在第25~75百分位数范围)。 2.身高组别体重以实测体重与同身高组的标准体重相比较,也应在均值的2个标准差范围内(或在第25~75百分位数范围)。如达不到标准,则表现为消瘦,反映近期营养状况不佳。此指标也主要用于儿童,对区分急性营养不良和慢性营养不良有较大意义。 3.理想体重(标准体重)主要用于成人。计算公式如下: 理想体重=身高(cm)—100(当身高为165cm以下者为105)如实测体重在理想体重±10%内为正常,±(10%~20%)为瘦弱或超重,超过25%为肥胖,低于20%为严重消瘦。 4.体质指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价18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它不仅对反映体型胖瘦程度较为敏感,而且与皮褶厚度、上臂围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较高。体质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kg)/[身高(m)]2、 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BMI<18.5是体重过低,18.5~23.9为体重正常值,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 (二)皮褶厚度与上臂围 1.皮褶厚度是通过皮下脂肪组织反映身体脂肪含量,一般用皮褶钳来测量人体三头肌、肩胛下、髂骨上沿等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可简单用皮褶厚度来判断肥胖或消瘦。 2.上臂围是上臂中点周长,反映肌肉及脂肪的情况,可大致了解一般营养状况,此指标多用于5岁以下儿童。 (三)腰围与臀围 腰围是临床上估计病人腹部脂肪过多的最简单的和实用的指标,不仅可用于对肥胖者的最初评价,在指标过程中也是判断减重效果的良好指标。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患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增加。腰围与臀围的比值也可以指示脂肪的区域性分布,但腰围与臀围的比值对腹部脂肪累积程度和对某些疾病危险度的估计并不比单独测量腰围更准确。三、营养缺乏病的临床检查 营养缺乏或不足时会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通过体检可反应营养是否缺乏。临床检查的部位有眼睛、黏膜、皮肤、头发、口腔、甲状腺等。这些部位的变化可能是一种营养素缺乏,也可能是多种营养素缺乏所致。 1.眼睛角膜干燥、充血、夜盲、睑缘炎、畏光是由维生素A、维生素B2摄入不足造成的。 2.黏膜眼睑下黏膜是观察血色素较好的部位,黏膜苍白表明贫血。 3.口腔口角炎、唇炎,表示缺乏维生素B2烟酸;舌炎,如舌猩红、舌肿、舌乳头减少等,可能与维生素B2、或烟酸、或叶酸缺乏有关。牙龈出血表示维生素C缺乏。牙轴上出现斑块,反应氟摄取量过高。 4.皮肤机体裸露部位的对称性皮炎是烟酸缺乏所致。毛囊角化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和,平均体重分别为和,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着。成人营养不良率为%,比2002年降低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降低和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比2002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和%,比2002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克,较2002年下降克。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肥胖率为%,比2002年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糖尿病患病率为%,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0万,癌症死亡率为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三是关于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

我国居民营养现状

我国居民营养现状 张明威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0121871) 【摘要】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和追求健康,但目前国民的营养健康现状越来越表现出我国居民健康知识的匮乏和健康观念的落后。“吃什么健康,怎么吃健康”已经不是哪一个家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国民营养健康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建议。 【关键词】营养;健康现状;营养教育;对策 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详见表1,2)。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

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教案

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实验教案 教师:秀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down.wyrj.)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 教师准备:课件。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塑料杯、花生、肥肉、棉签、白纸。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培养皿、水、碘酒、滴管、馒头、面包。【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那么你们身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呢?”(学生回答) 教师:“这些营养从哪里来呢?”(学生回答) 教师:“好,我们就来看看食物中到底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师:“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出示)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了解一下。 2、首先是蛋白质,你对于蛋白质了解多少呢?”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出示)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15页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评定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 营养评定(nutritional assessment)是通过人体组成测定、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临床检查及多项综合营养评定方法等手段,判定人体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及程度,估计营养不良所致后果的危险性,并监测营养支持的疗效。 一、人体组成 人体组成的研究可采用“五水平模式”,即将人体分为原子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进行评价。 1、原子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整体水平。 2、分子水平——水、蛋白质、糖原、脂肪和矿物质等。 公式1:总体脂肪(TBF)=体重-去脂组织(FFM) 公式2:FFM=总体水(TBW)/0.732 3、细胞水平——细胞、细胞外液体(ECF)和细胞外固体(ECS) 体细胞群(BMC)=(总体钾/150)×(1/0.80),或BMC=总体钾×0.0083 4、组织-系统水平——由主要组织和器官组成。 5、整体水平——评定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及人体组成测定,如总体密度、双能源X 线吸收法(DEXA)及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等。 二、人体测量 1、体重

测定时必须保持时间、衣着、姿势等方面的一致性。体重计的感量不得大于0.5 kg,测定前须先标定准确。 (1)现实体重占理想体重(IBW)百分比(%)=现实体重÷IBW×100% (2)体重改变(%)=【通常体重(kg)-实测体重(kg)】÷通常体重(kg)×100% (3)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体重减少是营养不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应结合内脏功能的测定指标。当短期内体重减少超过10%,同时血浆白蛋白<3.0 mg/dl时,可判定病人存在严重的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2、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正常参考值男性为8.3 mm,女性为15.3 mm。实测值相当于正常值的90%以上为正常;介于80~90%之间为轻度亏损;介于60~80%之间为中度亏损;小于60%为重度亏损。 3、上臂围与上臂肌围 (1)上臂围(AC) (2)上臂肌围(AMC)=AC(cm)-3.14×TSF(cm) AMC的正常参考值男性为24.8 cm,女性为21.0 cm。实测值在正常值90%以上时为正常;占正常值80~90%时,为轻度亏损;60~80%时,为中度亏损;小于60%时,为重度亏损。 三、生化及实验室检查 1、血浆蛋白 (1)血清白蛋白:持续的低白蛋白血症被认为是判定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 (2)血清前白蛋白(PA):与白蛋白相比,前白蛋白的生物半衰期短,血清含量少且体库量较小,故在判断蛋白质急性改变方面似较白蛋白更为敏感。应注意很多疾病状态可影响血清前白蛋白浓度。造成其升高的因素主要包括脱水和慢性肾功能衰竭。降低因素包括水肿、急性分解状态、外科手术后、肝脏疾病、感染和透析等。(3)血清转铁蛋白(TFN):TFN在肝脏合成,生物半衰期为8.8天,且体库较小,约为5.29 g。在高蛋白摄入后,TFN的血浆浓度上升较快。TNF的测定方法除放射

[整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完整版.

------------- 前言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存、健康和社会生活.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过剩的危害.为了帮助人们合理的摄入各种营养素,从20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建议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从40年代到80年代,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我国自1955年开始制定"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作为设计和评价膳食的质量标准,并作为制订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的参考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强化食品及营养补充剂的发展,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逐渐开展了关于RDA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的讨论。欧美各国先后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或术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认为,制定中国居民DRIs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998年成立了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专家委员会(简称Chinese DRIs委员会)及秘书组.并在DRIs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5个工作组,分别负责5个部分的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 10月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达能营养中心的大力协助,罗氏(中国)有限公司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是一部营养学科的专著.它分别对各种营养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营养评价及主要食物来源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尤其对于各营养素的参考值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依据,是营养学研究、教学和专业提高的重要参考书.为了适应广大的基层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的需要,DRIs委员会根据原书进行了简编,从中选择对广大读者可能是最有用的内容,适当简化,编写了这个简要本。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是针对基层营养卫生工作者及医药、食品、农业、教育等相关学科读者的需要编写的。它简明扼要,便于使用。但欲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研究,还应以原书为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葛可佑 2001年1月 概要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篇一: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一部分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

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调查方法与内容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

营养评价

营养评价 一、住院病人营养风险评估 按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对住院病人进行营养风险评分。 (一)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标准: 1. 营养状况情况评分 ⑴严重营养状态受损:营养风险3分 1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3个月内体重下降>15%;或近一周食物摄入比正常量减少75%以上;或BMI<16.0,并且一般情况差,如血浆白蛋白<25g/L。 ⑵中度营养状态受损:营养风险2分 一般情况差并2个月体重丢失>5%;或近一周食物摄入比正常量减少50%~75%;或BMI为16.0-16.9。 ⑶轻度营养状态受损:营养风险1分 3个月内体重减少>5%或近一周食物摄入比正常减少25%~50%;或BMI 为17.0-18.4。 ⑷正常营养状态:营养风险0分 营养摄入正常,体重无明显降低。 (注:几项问题任一符合就按其分值,几项都有按照高分值为准) 2.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 ⑴疾病对营养的摄入、吸收、利用和代谢影响严重:营养风险3分 如严重头颅部损伤、骨髓移植、重症监护病人、严重感染、脓毒血症、烧伤面积>50%患者、严重多发伤、脑卒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等。 ⑵中度影响:营养风险2分 如腹部大手术、重症肺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严重的炎性肠疾病、肝切除等; ⑶轻度影响:营养风险1分 如有并发症的慢性疾病患者、肝硬化、血液透析、糖尿病、股髋骨骨折、肿瘤患者(放、化疗)等。 (注:几项问题任一符合就按其分值,几项都有按照高分值为准) 3.年龄因素影响的评分: 年龄≥70岁,营养风险明显增加。因此,7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应增加营养风险1分。 4. 营养风险总评分: 总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态评分+年龄评分 ㈡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意义: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XX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XX 篇一: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 食品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 班别:1201展示与广告设计学号:20xx26190130姓名:赵嘉雯 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 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化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 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功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功能比由70%下降到61%。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3309g,低出生体 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

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cm,女性平均低4.2cm。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未14.3%,比1992 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 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 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之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 20xx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优质消费量由1992年的37g 增加到44g,脂肪功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仍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 下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以1岁组最高,农

营养评定

营养评定 一、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概念 营养风险的理念内涵: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发生不利的临床结局的可能性大;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有较大的可能从营养支持中受益。 营养不良:因能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导致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发生不良影响。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肥胖(超重)。营养不足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指能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者,体重指数(BMI)<18.5者并伴有一般的临床情况差。营养风险筛查(NRS)的评分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疾病(包括手术)评分;营养状况受损评分;年龄评分,70岁以上的患者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更需要营养支持。当确定营养风险时(NRS评分大于等于3分),应结合临床,为患者制定基于个体化原则的营养支持计划。 二、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2002总评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总和,即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况低减评分+年龄评分 正常的营养状态0分 3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的 1分(轻度) 50%-75% 2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前一周的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2分(中度)

的25%-50% 1个月内体重丢失5%(3个月内体重下降15%或者 3分(重度)BMI<18.5或者前一周的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的0%-25% 1分 慢性疾病患者因出现并发症的住院治疗。患者虚弱但不 需要卧床。蛋白质需要量略有增加,但可以通过口服补 充来弥补。 2分 患者需要卧床,如腹部大手术后,蛋白质需要量相应增 加,但大多数人仍可以通过肠外或者肠内营养支持得到 恢复 患者在加强病房中靠机械通气支持,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3分 而且不能被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所弥补,但可使蛋白质分 解和氮丢失明显减少 评分结果与营养风险的关系 患者有营养不良或风险,使用营养支持大于等于3分每周复查营养评定小于3分如患者计划进行腹部大手术,就在首次评定时按照新的 分值2分评分,最后按照新的评分决定是否需要营养支 持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

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 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 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 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及改善营养措施的建议 营养,谋求谓之“营”,养生谓之“养,”综而述之,即为谋求养生,生物从外界摄取养料以维持生其命。营养学家对营养所作的解释是: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机体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利用和排泄物质的过程。营养与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是影响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体能与智能的发育程度。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营养摄入不平衡将引起诸多疾病。只有合理膳食,保证平衡的营养元素,才能维持好居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一、现阶段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分析 (一)、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有所改善 1,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 2,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3,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二)、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一些营养素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偏远地区仍然比较严重,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下面具体分析: A.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 (1)钙 钙是中国居民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的营养素。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全文)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全文)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

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 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膳食营养结构及特点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以及传统中国膳食营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并提出合理膳食的建议,同时说明了合理膳食结构对人体 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膳食结构形成过程合理膳食健康饮食建议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膳食结构一方面受长期的、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随生产水平、文化教养、宗教信仰,社会 习尚和国际交往影响而不断改变。我国是文明大国,民族 众多,地域广阔,食物品种和资源丰盛,形成了东方膳食结 构的特色。本文研究中国的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及其发展 趋向,本文分析营养与健康状况以及传统中国膳食营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膳食的建议, 说明了合理膳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重 要性。 (一)关于膳食结构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 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二发展中国家模式。三是日本模式。也称营养模式

四是地中海模式。 (二)我国膳食结构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高碳水化合物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 %以上。高膳食纤维谷类食物和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低动物脂肪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很少,动物脂肪的供能比例一般在10 %以下。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仍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城乡之间的膳食构成存在很大差别,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较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向“富裕型”膳食结构的方向转变。1959 年、1982 年、1992 年、2002 年分别进行过四次全国营养调查,调查发现以高谷物膳食类型为主的居民主要反映在住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农村地区等。同时据调查,有一部分居民特别是上班族和学生不吃早餐,有一部分是早、中、晚餐分配不合理。 我国长期来形成的膳食分配方式可以用民间俗语“早饭早、中饭饱、夜饭少”来表达,这是根据我国的工作及生活习惯来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膳食方式在一些地区正在慢慢地改变,一些家庭已将晚餐作为一天的正餐。我国现行的膳食分配中早餐的食物品种较少,以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其他的营养素供给不足。一些人群的中餐食物较为单调,不能与人体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 调查结果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详见表1,2)。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

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 (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