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其实硬膜外血肿就是指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那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应该如何治疗呢?硬膜外血肿又应该如何护理呢?今天店铺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硬膜外血肿症状

说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相信知道的人很少。不过没关系,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解答的介绍一下。

(1)意识障碍

由于伴发的原发性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

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性昏迷出现较晚。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

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免责在续发性昏迷之前会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3)局灶症状

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性失语等。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

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暴力作用较轻。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硬膜外血肿治疗

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非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性损伤和(或)继发性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可表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没有CT扫描时难以确定血肿的存在,经CT扫描确诊后,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等治疗,血肿可于15~45天左右吸收。

保守治疗期间动态CT监护,血肿量超过30ml可行穿刺治疗,在亚急性及慢性期内穿刺治疗,血肿多已部分或完全液化,抽出大部分血肿,应用液化剂液化1~2次即可完全清除血肿。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为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护理

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患者,除了及时进行质量治疗,还需要在治疗之后做一些护理,这样才能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那硬膜外血肿如何护理呢?

⑴卧位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h后抬高床头15°~30°,头颈部枕冰枕或戴冰帽,以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减少头部伤口渗血。要保持头部敷料干燥,防止伤口感染。

⑵病情观察

定时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等体征及呕吐情况并记录,全麻未清醒者应每15~30min观察1次。

清醒后按医嘱每1~2h观察1次,神志、瞳孔、BP、P、R、定位体征及呕吐情况可反映颅内情况的变化,患者神志清醒后又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性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偏瘫,血压代偿性升高,脉搏、呼吸变慢,呕吐逐渐加重,说明有继发性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的危险,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⑶呼吸道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给氧气吸入,流量2L/min。手术均在全麻插管下进行,清醒前患者易发生舌后坠、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吞咽反射减弱,呕吐物易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术后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常发生通气不足而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动脉血PaCO2增高,缺氧致低谢性酸中毒,使脑脊液pH值下降,可使脑血管扩张,缺氧使脑细胞肿胀,从而使颅内压增高,使病情加重,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应每日清洁、煮沸消毒内套管3~4次,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用糜蛋白酶做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保持气管切口处敷料的.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操作。

⑷引流管护理

经常保持头部引流管的通畅,发现不畅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引流袋与头颅平齐,每日更换1次,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及量,保持头部引流管的固定,防止脱落及扭曲。

⑸营养

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

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昏迷、吞咽困难者术后3~5天给鼻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禁食及鼻饲者每日口腔护理2~3次。

⑹皮肤护理

昏迷、卧床患者不能自动翻身,皮肤抵抗力差,皮肤易受潮湿、渣硬膜外血肿屑的刺激而引起压疮的发生,因此要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睡气垫床,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干燥,每1~2h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推,并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的发生。

⑺功能锻炼

术后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者,要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缩。

结语:以上就是店铺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硬膜外血肿的一些治疗方法以及硬膜外血肿的一些护理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此也是有所了解了。因此,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除了及时治疗之外,一定要注意护理哦,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快的恢复,不是吗?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其实硬膜外血肿就是指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那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应该如何治疗呢?硬膜外血肿又应该如何护理呢?今天店铺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硬膜外血肿症状 说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相信知道的人很少。不过没关系,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解答的介绍一下。 (1)意识障碍 由于伴发的原发性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 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性昏迷出现较晚。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 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免责在续发性昏迷之前会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3)局灶症状 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性失语等。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 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暴力作用较轻。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硬膜外血肿治疗 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非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性损伤和(或)继发性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可表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没有CT扫描时难以确定血肿的存在,经CT扫描确诊后,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等治疗,血肿可于15~45天左右吸收。 保守治疗期间动态CT监护,血肿量超过30ml可行穿刺治疗,在亚急性及慢性期内穿刺治疗,血肿多已部分或完全液化,抽出大部分血肿,应用液化剂液化1~2次即可完全清除血肿。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为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护理 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患者,除了及时进行质量治疗,还需要在治疗之后做一些护理,这样才能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那硬膜外血肿如何护理呢?

硬膜外血肿患者疾病健康教育

硬膜外血肿患者疾病健康教育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或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86%),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导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颗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1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的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一、用药指导 可用的药物有抗菌药物、脱水药、止血药,酌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激素。 二、饮食指导 (1)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对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对昏迷、乔咽困难者术后3~5天给鼻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 (2)兴奋性饮食,如酒、咖啡、浓茶等应忌食。 (3)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绿豆、黄瓜、冬瓜、芹菜、李荠等应忌食。 (4)油腻食物食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故应忌

食。 (5)辛辣食物,如辣椒、辣油、,芥末、韭菜等应忌食。 三、休息与活动指导 1.卧床休息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可减轻头部瘀血和脑水肿,防止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翻身时尽量避免搬动头部。头部置冰袋冷敷,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减少探视。 2.恢复期的护理 对于失语患者,应进行语言训练;对于肢体乏力或偏瘫的患者,可适当地扶起做一些离床活动,或在床上做屈伸、抬上抬下的动作,以促进功能的锻炼。训练患侧上肢的功能,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效果远比下肢差,要使患侧上肢功能恢复,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还要有坚强的毅力。患者要主动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或家属帮助患肢活动,或患者将手掌撑在椅子上,肘关节伸直,尽量将身体的重力压向患肢,以增强肌肉张力。同时嘱患者用健肢进食、刷牙,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已快独立了。术后若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要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缩。 3.检查指导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腱膜下形成帽状筋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定义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临床上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亦有发生。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病因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主要来源于: ①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②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③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3)局部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临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偏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血肿。(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治疗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实际上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作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①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的顺序应是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的附近,约有60%~70%的硬膜外血肿可被发现。探得血肿后按需要延长切口,扩大骨扎,排出血肿,并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张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蓝色时均应切开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查房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查房 ——外一科 一、概念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二、病因病理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l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三、发生机制 多因头部过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费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营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出血来源 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 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大的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四、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增长速度和并发的硬膜下损伤有关。 1、意识障碍病人受伤后的意识改变有以下5种类型。①伤后一直清醒;②伤后一直昏迷硬膜外血肿;③伤后清醒随即昏迷;④伤后昏迷随即沽醒;⑤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昏迷。中间清醒朋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继而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通常认为这种意识状态的变化不仅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还是其他颅脑血肿的典型表现。但是临床上此类病人的比例不足1/3。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2、神经系统症状单纯的硬模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恼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但如血肿持续增大,引起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手术减压,挽救生命。 3、颅内压增高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出现库欣反应。如颅内压持续增高,则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

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 一.概述 是指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分离的硬脑膜之间,好发于幕上大脑半球凸 面,出血多来源于骨折损伤的硬脑膜动脉、静脉、静脉窦或颅骨板障,以脑膜中动脉损伤最 常见。硬膜外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40%左右。 二.病因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颅骨线性骨折患者,慢性硬膜外血肿致伤因素与急性者 相同,不同者在于患者伤后能够长时间耐受血肿,并且临床症状表现十分缓慢。 三.病理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制、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 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出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四.临床表现 1.急性硬膜外血肿 1)头皮直接暴力伤,可发现局部有头皮伤痕或头皮血肿 2)不同受伤机制患者,患者可无意识障碍、短暂昏迷或长时间意识不清。约20-50%出现典型的“昏迷-清醒-再昏迷”,即中间清醒期。 3)大多数患者伤后即有头痛和呕吐,随着血量增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头痛呕吐加重,烦躁不安或淡漠,定向力障碍,出现两慢一高。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和呼吸抑制。 4)少量血肿可无神经系统体征,血肿量增大出现小脑膜切迹疝,患侧瞳孔先缩小,光反应迟钝,即之瞳孔进行性扩大,光反应消失,如病情进行性加重对侧瞳孔也扩大,发生枕骨大孔疝。血肿压迫运动区可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退,脑疝晚期出现去大脑强直。 2.慢性硬膜外血肿 由于发展慢、颅腔容积代偿等原因,临床表现发展缓慢。以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为主。 五.辅助检查CT检查示颅骨内板与脑组织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常伴有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 六.治疗 1)急性硬膜外血肿:明确诊断,应立即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脑受压。通常单纯硬膜外血肿不必去骨瓣减压,但合并严重脑挫裂伤或术前脑疝时间长,应行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指征: ①幕上血肿量大于30ml,颞部血肿量大于20ml、颅后窝血肿量大于10ml、中线移位超过5mm; 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③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 ④颅内压大于40mmhg或进行性升高 2)慢性硬膜外血肿:应根据血肿量、部位、受压程度及病情决定。病恶化应及时手术治疗,

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神经外科创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护理常规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常因颅骨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沟引起脑膜中动脉出血所致,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一经确诊须紧急手术。 一、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 (1)病人伤后出现昏迷,随后意识清醒或好转,不久再度陷入昏迷或昏迷程度加重,即“中间清醒期”,是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在病人中间清醒的过程中,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缓慢,应及时使用脱水剂。 (2)烦躁不安的病人,应排除体位不适、尿潴留、呼吸道梗阻等情况,加强安全防护。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血肿同侧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偏瘫,应警惕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 (4)观察肢体运动功能,了解肢体的肌力、肌张力、有无感觉障碍及病理反射,如: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且进行性加重,应考虑小脑幕切迹疝,必须紧急手术。 2.术前准备:按要求做好备皮、备血等工作。

二、术后护理 1.体位: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 度,以减轻脑水肿。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定时翻身扣背。对深昏迷者应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引起病人剧烈咳嗽。 3.并发症的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意识、瞳孔的变化,防止复发性血肿、迟发性血肿、继发性脑组织肿胀的发生。 (2)昏迷病人加强基础护理。 4.保持引流通畅:硬膜外引流管应放置低于创腔10~15cm,并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滑脱,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 5.饮食营养:病人清醒且病情平稳者,术后1日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普食。长期昏迷的病人,可鼻饲流质饮食。 6.保持大小便通畅:术后3日内不可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增高,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7. 遵医嘱,行抗感染、止血、脱水及高压氧治疗。 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1.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 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 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 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 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 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腰椎手术后脊柱硬脊膜外血肿的护理

腰椎手术后脊柱硬脊膜外血肿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脊柱手术后发生硬脊膜外血肿较为常见,大多是无症状的,无需处理[1-3]。如果硬膜外血肿较大导致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症状,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早期解除压迫神经和脊髓的压迫,患者预后良好,这就给术后护理提出一个重要课题,我科自2013年9月-2014年8月,共有10例腰椎术后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通过早期观察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得到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9月至2014 年8月期间发生共10 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年龄在50岁-65岁,平均59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腰椎一个间隙4例,两个间隙3例,三个间隙3例。 1.2 患者既往健康,术前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均正常。术后未使用抗凝药,硅胶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3天;术中失血量为(521.0±130.2)ml;术后引流量(210.0±9 2.2)ml。 1.3 护理措施 1.3.1神经功能术后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术后神经功能缓解又加重者。 1.3.2大小便功术前有大小便功能异常,术后逐渐加重,或术后逐渐出现大小便障碍者。 1.3.3 疼痛术后患者下肢疼痛逐渐加重者。 1.3.4 引流管的护理术后严格观察伤口引流管的是否通畅情况,引流管是否有折叠和堵塞等。 1.3.5 伤口的护理仔细观察伤口的变化,术后是否伤口渗出较多,局部是否肿胀等。 1.4 影像学检查MRI检查 1.5 处理方法10例硬膜外血肿患出现症状后立即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引流管通畅情况并予以疏通,10均例行腰椎MRI 检查,4例行血肿清除术,6例在无菌下行椎管穿刺术。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积聚形成的一种颅内疾病,常见于头部创伤或手术后。该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前准备 1.了解患者情况:在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信息。 2.评估患者状态:对于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等。 3.制定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

1.降低颅内压力: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颅内压力往往会升高,需要应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如甘露醇等。 2.止痛镇静: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应用止痛镇静药物,如阿托品、吗啡等。 3.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 三、手术治疗 1.开颅手术:对于硬膜外血肿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清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2.穿刺抽液:对于轻度硬膜外血肿患者可以采用穿刺抽液的方式排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四、康复护理 1.监测患者状态: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不断监测其神经系统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营养支持: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等。

3.预防并发症:硬膜外血肿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肺栓塞等。 4.康复训练: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语言康复、运动康复等方面。 五、护理注意事项 1.保持通畅呼吸道: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发生。 2.定期更换体位: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定期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一部位导致压疮的发生。 3.避免剧烈运动: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取等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4.避免刺激: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避免过度刺激,如强光、嘈杂声等,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措施需要全面细致,包括药物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颅内出血的情况,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聚集形成的一种血肿。它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手术操作引起的,而且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对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讨论,让你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个主题。 首先,我们将从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和病因讲起。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因此患者应当接受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而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头部创伤或者手术操作时出现脑膜损伤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其处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确保有足够的护理床位和专门的护理设备,这样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环境。在监测方面,要做好入院时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头颅CT等检查,以及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另外,在饮食护理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嘱进行合理的饮

食安排,且要咨询营养师或专业医生的建议。此外,患者的情绪护理 也很重要,要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患者减轻压力。 当然,在药物管理方面,要根据医嘱及时给予药物,同时注意药物的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并向医生汇报。此外,还要确 保患者的血糖、电解质、凝血时间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对硬膜外血肿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对于硬膜 外血肿的护理不仅仅是在临床上提供基本的护理措施,更重要的是要 加强护理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同时,护士 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以便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 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总结回顾起来,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主题。通过深入评估和研究,我们了解到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和病因,以及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各个方面。在护理中,要注意监测和记 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管理、饮食护理和情绪护理等方面,并加强 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只有通过综合的护理措施和团队的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护理患者,提高其康复的机会和生活质量。通过 团队间的协作与合作,我们可以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在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护理团队应该密切合作,共 同制定并执行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照顾。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用于治疗脊柱疾病和损伤。术后硬膜外血 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神经功能损害,所以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将从预防和护理角度对术后硬膜外血肿进行探讨,并分享我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 首先来谈一下在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措施。术前要提前评估患者的病史和身体情况,了 解是否有出血倾向或者血管病史。术中要注意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避免大动脉和静脉的 损伤。术中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及时纠正血压过高或过低,避免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在手术结束后,要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并且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引流管。 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的症状,例 如头痛、肢体无力、感觉丧失等。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进行及时 处理。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压和体温,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果出现高热和血压升高等 症状,可能是硬膜外血肿的征兆,应及时处理。要保持患者的平卧位,避免患者咳嗽、用 力排便等情况,以减少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位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当时,这位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症状没有异常。在术后第二天,患者出现了头痛和肢体无力的症状。我们立即进行了CT检查,发现患者确实有硬膜外血肿。经过医生的处理,患者最终恢复良好。从这个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必须要非常重视。 在预防术后硬膜外血肿方面,我们要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血管损伤 和出血。术后的护理工作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还要根 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如保持患者平卧位和避免患者用力排便等。只有通过 严格的预防和护理,才能减少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简介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中积聚所形成的一种病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它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等原因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探讨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 问题一:颅内压增高 颅内血肿的形成会导致颅内压增高,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大脑缺氧:颅内压增高会阻断脑血液供应,导致大脑缺氧。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 2. 感染风险: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容易引发尿液滞留、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保持皮肤和呼吸道的清洁卫生。 3. 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可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止吐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 问题二:神经功能障碍 硬膜外血肿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较大,常导致一些神经功能障碍。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神经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好性格变化:患者常出现情绪不稳、易激动等症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提供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刺激。 2. 肌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肢体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等情况。护理人员应进行被动运动、按摩或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肌力。 3. 难言、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并提供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 控制颅内压 针对颅内压增高这一问题,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头低体平位: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将头部略低于体位。这有助于促进颅静脉回流,减轻颅内压。 2. 头皮降温: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额头上,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温。 3. 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PEEP呼吸机可提高肺泡内压,减少静脉回流至颅内的血液量,从而减轻颅 内压。 神经功能恢复 针对神经功能障碍,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患者定期翻身:避免长时间压迫神经和皮肤,预防压疮的发生。 2. 定期按摩:可通过轻柔的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供应。同时,按摩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3.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被动活动、功能锻炼等,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营养与体液管理 由于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等问题,护理人员需要特别注重患者的营养和体液管理:1. 倾斜喂食: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将患者头部倾斜一定角度,以便更好地进 食和吞咽。 2. 小而频繁进食:将每餐食物分成较小的份量,分多次进食。避免患者一次进食过多,防止窒息。 3. 积极补液:患者可能因长时间卧床而导致排尿困难,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尿量,并定期进行导尿以维持正常排尿。 结束语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涉及到颅内压控制、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营养与体液管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通过合理和及时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按照医嘱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硬膜外血肿手术前的护理

硬膜外血肿手术前的护理 目的:探讨对硬脑膜外血肿病人实行有效的术前护理的方法,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本组85例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术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结果:治愈77例、死亡3例、好转5例,痊愈率为90.59%,死亡率为3.53%。结论:护理上严密观察、准确判断、及时处理,是临床治疗中对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和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标签: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术前护理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5例,男7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岁,伤后就诊时间为30min~48h;急性单纯硬膜外血肿66例,合并内脏损伤7例,迟发性硬膜外血肿16例。结果:77例恢复良好,5例不同程度残疾,3例因严重脑挫裂伤合并多脏器损伤死亡。 2 术前护理 2.1 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前护理 注意病情变化,观察瞳孔及神志,注意有无中间清醒期,如伤后呕吐加重,意识障碍加深,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可能有血肿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做好术前准备,临测T、P、R、BP、吸氧、查头CT、剃头、配血、导尿,准备抢救药品及物品,急诊送手术室。 2.2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前护理 2.2.1 意识观察[2] 颅内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常表现为脉搏慢、呼吸慢、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定时测量生命体征15min/次,并做好记录。意识的改变是提示病情加重的关键,通过意识的观察可了解疾病的发展状况,如伤后意识稳定或由昏迷逐渐清醒为病情好转。若GCS评分减少或患者一度烦燥不安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者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大小便失禁或非昏迷状态下转为昏迷状态,或昏迷程度加深等,均提示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协助其正确处理造成严。 2.2.2 使气道通畅有效给氧①使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有效咳嗽:适用清醒病人,改变卧姿使分泌物流入大气道便于咳出。鼓励患者做缩唇呼吸引发咳嗽反射。双手按压患者胸壁下侧,有助于咳嗽;叩击:用手叩打胸背部,患者侧卧,护士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有节奏地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打,边

急性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急性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概念】急性硬膜外血肿(acute epidural hematoma)是指头外伤后3日内出现症状,位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青壮年。【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脱水降颅内压、止血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 【护理措施】 一、入院护理 (一)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自理能力、高风险评估、过敏史等。 (二)病情观察: 1.症状的观察:意识(典型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清醒—昏迷)、瞳孔、肌力、躁动以及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 2.辅助检查:头颅CT(必要时强化);颅骨X线平片;MRA。 3.护理措施:给予患者风险评估,有躁动患者给予防跌倒坠床措施,完善术前检查,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血糖高的患者监测血糖情况。 二、术前护理 1、体位:平卧位,床头抬高15-300。 2、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时监测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等,发现异常(出现意识障碍或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肢体活动障碍或加重等),及时报告医生。

3、饮食:清醒无呕吐者可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昏迷及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 4、术前1小时头部备皮,备血,抗生素皮试,留置尿管。 三、术后护理 (一)评估:评估患者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术后患者的意识、瞳孔、肌力、手术切口及引流等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并做好风险评估。(二)活动与饮食:麻醉未清醒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30°。麻醉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即可进流食,以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普食。昏迷及吞咽困难者给与鼻饲饮食。 (三)病情观察: 术日及术后1-3日: 1、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及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一旦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压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2、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并做好标识,防止扭曲、打折。注意观察颜色、性状及引流的速度,准确记录引流量等。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3、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窒息,必要时吸痰或留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术后3-5日: 1、患者术后症状观察:头部疼痛、意识状态、肌力检查等。 2、伤口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患者拔管后敷料是否渗出。

硬膜外血肿手术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病情评估:了解病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是否有头部外伤史如高空坠下、失足跌倒、交通事故。了解疾病的性质、发展程度,患者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肢体活动情况,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程度,全身营养状况、饮食、睡眠及二便情况,为手术前后护理提供依据。观察患者头疼的的程度,是否呕吐及呕吐的颜色、性质、量。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有无头痛、头晕、视力下降等症状,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及预后有无信心。是否有不良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2.护理要点 (1)术前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

神经外科专科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GCS评分、神经反射等 3)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 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因受凉引起咳嗽、打喷嚏,导致颅内压升高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清醒病人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三天未排便者,给予缓泻剂,不可用大量液体灌肠。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3)过敏试验:询问患者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记录结果。皮敏试验阳性者,应在病历、床头卡和患者一览表名牌上注明,并及时通知医生。 4)皮肤准备:术前一日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剃头,范围为全颅毛发,为手术做准备。 5)个人卫生:术前一日给予刷牙漱口、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6)睡眠:创造良好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头部内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 中医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月中、硬膜外血月中、脑内血月中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 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等。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属中医的“头部内伤”范畴。 【临床表现】 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 一、临证护理 (一)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 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C~25C O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抬高床头15C~30C,以利于脑部静 脉回流,减轻脑水月中和脑月中胀,降低颅内压。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C~30C,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4.安慰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呕吐及呕吐物、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记录。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下活动性假牙,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血块。 7.持续吸氧,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 8.严格控制入量:伤后早期宜禁食,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以免加重脑水月中或诱发急性肺水月中等,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 硬膜外血肿:是出血积聚于硬膜外腔内,此类血肿以急性者最多,约占85%,亚急性血肿约 占12%,慢性血肿约占3%。急性患者意识多发生障碍,甚至昏迷,如血肿量大,可发生脑疝。 1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 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 (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 为视乳头水肿。 (3)局灶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邻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 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单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2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评估 (1)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有无意识障碍由浅变深。硬膜外血肿具有典型的昏迷—清醒—昏迷 的过程(中间清醒期)。 (2)评估有无瞳孔的改变: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小脑幕切迹受压及大脑后动脉及脑组织压迫动 眼神经,将出现患侧瞳孔散大。 (3)评估病人有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是否出现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有无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及呼吸缓慢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时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4)评估病人有无脑疝的诱发因素存在;如呼吸迟梗阻、尿潴留、便秘、剧烈咳嗽、癫痫发作 等可诱发脑疝形成。 3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长期不能进食有关。 (4)焦虑/恐惧:与脑损伤的诊断和担心治疗效果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癫痫,感染,压疮,废用综合症。 护理目标: (1)病人意识逐渐恢复。能够进行语言沟通。 (2)呼吸道保持通畅无缺氧症状。 (3)营养状态能够维持,达到体液平衡。 (4)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5)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 4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标准护理计划 硬膜外血肿是指发生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1意识障碍;(2脑组织灌注不足;(3潜在并发症:脑疝、颅内出血、感染;(4自理缺陷;(5躯体移动障碍;(6清理呼吸无效; (7知识缺乏 一、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2.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 3.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 1 .嗜睡。为早期较轻微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轻微刺激即可清醒,唤醒后能回答问题。 2. 朦胧。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意识能力均有障碍,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正确。 3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仅存在吞咽、咳嗽、角膜和睫毛反射,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和防御反射。 4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 5 .GCS计分<13分。 【护理目标】

1 .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 2 .病人无继发性损伤。 【护理措施】 1 .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1次。 2 .保持病人本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4 .预防继发性损伤。 (1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饮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5. 做好生理护理。 (1参照本病"躯体移动障碍"中的相关内容。 (2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床单、床裤。 (3翻身时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重点评价】 1. 意识状态。 2 .护理措施是否妥当有效,是否出现继发性损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