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一概述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

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

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

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

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

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

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

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

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二病因

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

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出血来源以颞部骨

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

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

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

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

1.脑膜中动、静脉

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

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

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4.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见于前额部着力的颅前窝骨折,常形成额极或额底的硬膜外血肿。5.硬脑膜细小血管

血肿多位于外伤着力点处,形成较为缓慢且血肿体积较小。

6.来源不明

对于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出血来源多用出血速度来解释,也有认为血肿部位是造成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位于不常见的部位,该处硬膜与颅骨结合较为紧密,不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血肿),还有认为血肿的部

位、血肿量、颅腔容积的代偿作用、颅骨骨折以及个体差异性等是慢

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因素,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也是原因之一。

四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①多为头部一侧着力致伤,常有额部软组织肿胀,绝大多

数有局部颅骨骨折;②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中间清醒期较为明显;③脑膜中动脉主干或静脉窦损伤者出血迅猛,继发性昏迷较早;

脑膜前、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颅骨导血管出血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

发性昏迷出现时间较晚。

1.幕上急性血肿

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率

和呼吸缓慢等症状;血肿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肿对侧肢

体偏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或有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病理性呼吸和去脑强直状态;少数可出现出血对侧瞳

孔散大、同侧肢体瘫痪的“反体征”。

2.幕下血肿

常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颈项强直等表现,严重者呼吸、

心跳突然停止。

3.慢性硬膜外血肿

主要为头痛、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但意识障碍、偏瘫和失语等症

状常不明显或较轻微。

五检查

1.颅骨X线平片

95%以上的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折,且绝大多数发生在着力部位;当

骨折或骨折线通过脑膜中脉沟或静脉窦时多需考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

2.头颅CT平扫+骨窗像

为首选检查方法,急性血肿为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CT值为40~100Hu,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亚急性血肿为双凸镜以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二者均有同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像可见骨折线。

3.头颅MRI(磁共振成像)

显示硬膜外血肿较CT优越,并能分辨低信号的硬脑膜,但在紧急情况

下检查受限。

六诊断

根据头部外伤史、着力部位和受伤性质、伤后临床表现,结合典型CT

和/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常可做出明确的诊断。

七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需考虑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局限性脑水肿和弥漫性脑水

肿等。

前两者暴力多较重,以顶枕和颞后部着力的对冲性脑损伤多见,伤后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中间清醒期不明确,CT和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后两者也多见于暴力较重的对冲伤部位,伤后昏迷时间多较长,脑血

管造影见血管拉直、中线移位,CT见脑组织低密度影和散在的点、片

状高密度出血灶,脑室、脑池变小,一般对脱水和激素治疗有效。

八治疗

1.治疗原则

除非血肿量小、患者症状不严重,否则一旦确诊应尽快施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方法

(1)颅锥钻孔、血肿穿刺抽吸术适用于特急(或急性)型巨大液

态血肿,或亚急性和慢性血肿;多依靠CT扫描定位和立体定向技术,

以穿刺针穿刺血肿最厚处,部分病例可在抽出部分血液后注入尿激酶

1~2次/日,以液化血凝块;如抽吸或初次液化后血肿量减少<1/3,

或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需及时改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清除血肿。

(2)骨瓣或骨窗开颅术适用于各型硬膜外血肿,已出现颅内压增

高症状和体征或有早期颞叶钩回疝者应立即手术;术前脑疝者在血肿

清除后可酌情同时行去骨瓣或颞肌下减压,留置颅内压监护并放置硬

膜外置管引流24~48小时。

3.非手术治疗

对高龄、体质较差或患有多脏器严重疾病、临床情况不稳定、血肿量

<50ml的硬膜外血肿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予以利尿、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并动态地进行CT追踪观察,如

血肿量有增无减或患者症状有加重趋势,则应及时手术治疗。

九预后

目前硬膜外血肿死亡率在5%以下,主要死亡原因为血肿巨大、诊断延迟、血肿清除不彻底或止血不完善、误诊或遗漏的多发性血肿、并发

严重的脑损伤或其他合并伤、以及老年人或婴幼儿、并发其他疾病者。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②血肿<30毫升,而且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局灶损害症状的病人可以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行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 2.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应该按照血肿部位取常规骨瓣开颅,完全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不应该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通常情况下,应该颅骨应该同期还原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去除颅骨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行再次行去除颅骨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要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有条件单位,所有GCS评分< 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③对于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国内外主流观点应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毫升,应该立刻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⑤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当病人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改变,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①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病人,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②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病人,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技术。③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病人应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技术。④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颅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手术,必要时同时行双侧开颅手术。 四、外伤性后颅凹占位病变的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后颅凹血肿>10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该立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②后颅凹血肿<10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示不伴有占位征像或有轻微占位征像的病人,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不定期的CT复查。2.手术方法:通常采用枕下骨瓣开颅方法,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总之,对于急性颅脑创伤病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除上述规定外,还要根据病人年龄、意识状态、瞳孔、神经系统体征、全身复合伤、生命体征、动态CT扫描等综合因素全面分析,才能做出合理判断。有效实施规范化外科手术治疗,提高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准确率和疗效。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其实硬膜外血肿就是指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那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应该如何治疗呢?硬膜外血肿又应该如何护理呢?今天店铺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硬膜外血肿症状 说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相信知道的人很少。不过没关系,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解答的介绍一下。 (1)意识障碍 由于伴发的原发性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 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性昏迷出现较晚。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 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免责在续发性昏迷之前会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3)局灶症状 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性失语等。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 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暴力作用较轻。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硬膜外血肿治疗 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非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性损伤和(或)继发性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可表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没有CT扫描时难以确定血肿的存在,经CT扫描确诊后,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等治疗,血肿可于15~45天左右吸收。 保守治疗期间动态CT监护,血肿量超过30ml可行穿刺治疗,在亚急性及慢性期内穿刺治疗,血肿多已部分或完全液化,抽出大部分血肿,应用液化剂液化1~2次即可完全清除血肿。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为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护理 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患者,除了及时进行质量治疗,还需要在治疗之后做一些护理,这样才能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那硬膜外血肿如何护理呢?

硬膜外血肿患者疾病健康教育

硬膜外血肿患者疾病健康教育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或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86%),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导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颗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1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的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一、用药指导 可用的药物有抗菌药物、脱水药、止血药,酌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激素。 二、饮食指导 (1)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对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对昏迷、乔咽困难者术后3~5天给鼻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 (2)兴奋性饮食,如酒、咖啡、浓茶等应忌食。 (3)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绿豆、黄瓜、冬瓜、芹菜、李荠等应忌食。 (4)油腻食物食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故应忌

食。 (5)辛辣食物,如辣椒、辣油、,芥末、韭菜等应忌食。 三、休息与活动指导 1.卧床休息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可减轻头部瘀血和脑水肿,防止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翻身时尽量避免搬动头部。头部置冰袋冷敷,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减少探视。 2.恢复期的护理 对于失语患者,应进行语言训练;对于肢体乏力或偏瘫的患者,可适当地扶起做一些离床活动,或在床上做屈伸、抬上抬下的动作,以促进功能的锻炼。训练患侧上肢的功能,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效果远比下肢差,要使患侧上肢功能恢复,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还要有坚强的毅力。患者要主动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或家属帮助患肢活动,或患者将手掌撑在椅子上,肘关节伸直,尽量将身体的重力压向患肢,以增强肌肉张力。同时嘱患者用健肢进食、刷牙,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已快独立了。术后若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要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缩。 3.检查指导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腱膜下形成帽状筋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定义或概述】 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出血来源与颅骨损伤关系密切,当颅骨骨折或颅骨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所弓起的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在血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出血点外,由于血肿的体积效应不断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又可撕破另外一些小血管,使血肿不断增大,最终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的症状。 【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

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2.辅助检查 (1)头部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部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 (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GCS>8分,没有局灶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定义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临床上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亦有发生。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病因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主要来源于: ①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②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③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3)局部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临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偏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血肿。(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治疗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实际上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作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①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的顺序应是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的附近,约有60%~70%的硬膜外血肿可被发现。探得血肿后按需要延长切口,扩大骨扎,排出血肿,并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张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蓝色时均应切开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一概述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 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 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 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 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 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 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 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 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二病因 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 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出血来源以颞部骨 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 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 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 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 1.脑膜中动、静脉 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 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 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4.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见于前额部着力的颅前窝骨折,常形成额极或额底的硬膜外血肿。5.硬脑膜细小血管 血肿多位于外伤着力点处,形成较为缓慢且血肿体积较小。 6.来源不明 对于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出血来源多用出血速度来解释,也有认为血肿部位是造成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位于不常见的部位,该处硬膜与颅骨结合较为紧密,不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血肿),还有认为血肿的部

急性硬膜外血肿简介

急性硬膜外血肿简介 目录 •1概述 •2疾病名称 •3英文名称 •4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别名 •5分类 •6ICD号 •7流行病学 •8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病因 •9发病机制 •10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 o10.1意识障碍 o10.2颅内压增高 o10.3神经系统体征 •11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并发症 •12检查 o12.1颅骨X线平片 o12.2CT扫描 o12.3MRI •13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断 •14鉴别诊断 o14.1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 o14.2局限性脑水肿及弥漫性脑肿胀 •15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 o15.1手术治疗 ▪15.1.1骨瓣或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15.1.2鉆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 o15.2非手术治疗

•16预后 •17相关药品 •附: o1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已经自动替换为急性硬膜外血肿,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在我国1978年全国神经精神科学会上将伤后3h内出现典型颅内血肿症状及体征者定为特急性血肿,以加强此类病人的救治工作,硬膜外血肿呈特急性表现者在各类外伤性血肿中较为多见。硬膜外血肿多为单发,多发者罕见,但可合并其他类型血肿,构成复合型血肿,其中以外伤着力点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较为常见,脑内血肿少见。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病人,以15~40岁青壮年较为多见。儿童因颅内血管沟较浅且颅骨与脑膜粘连紧密,损伤脑膜动脉及脑膜剥离机会少,硬膜外血肿少见。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必须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2疾病名称 急性硬膜外血肿 3英文名称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4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别名 acute extradural hematoma;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5分类 神经外科 > 颅脑损伤性疾病 > 继发性颅脑损伤 6ICD号 S06.4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 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 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 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 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 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简介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中积聚所形成的一种病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它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等原因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探讨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 问题一:颅内压增高 颅内血肿的形成会导致颅内压增高,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大脑缺氧:颅内压增高会阻断脑血液供应,导致大脑缺氧。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 2. 感染风险: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容易引发尿液滞留、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保持皮肤和呼吸道的清洁卫生。 3. 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可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止吐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 问题二:神经功能障碍 硬膜外血肿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较大,常导致一些神经功能障碍。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神经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好性格变化:患者常出现情绪不稳、易激动等症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提供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刺激。 2. 肌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肢体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等情况。护理人员应进行被动运动、按摩或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肌力。 3. 难言、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并提供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 控制颅内压 针对颅内压增高这一问题,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头低体平位: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将头部略低于体位。这有助于促进颅静脉回流,减轻颅内压。 2. 头皮降温: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额头上,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温。 3. 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PEEP呼吸机可提高肺泡内压,减少静脉回流至颅内的血液量,从而减轻颅 内压。 神经功能恢复 针对神经功能障碍,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患者定期翻身:避免长时间压迫神经和皮肤,预防压疮的发生。 2. 定期按摩:可通过轻柔的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供应。同时,按摩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3.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被动活动、功能锻炼等,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营养与体液管理 由于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等问题,护理人员需要特别注重患者的营养和体液管理:1. 倾斜喂食: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将患者头部倾斜一定角度,以便更好地进 食和吞咽。 2. 小而频繁进食:将每餐食物分成较小的份量,分多次进食。避免患者一次进食过多,防止窒息。 3. 积极补液:患者可能因长时间卧床而导致排尿困难,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尿量,并定期进行导尿以维持正常排尿。 结束语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涉及到颅内压控制、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营养与体液管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通过合理和及时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按照医嘱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硬膜外血肿最常见原因

硬膜外血肿最常见原因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积聚形成的一种病理情况。在生理状态下,硬膜外腔只包含一小部分的组织液,很少有血液存在。然而,当硬膜外腔受到损伤或发生异常时,血液就容易积聚在此处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的最常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外伤:外伤是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外力的直接作用会导致头部软组织受损、颅骨骨折等,进而造成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血液会从断裂的血管中渗出并积聚在硬膜外腔内形成血肿。 2. 脑血管病变:脑血管疾病也是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出血会造成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局部膨胀和扩张,当其破裂时,血液就会从破裂处迅速注入硬膜外腔内,引起硬膜外血肿。 3. 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间,女性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动的改变,这些变化会增加妊娠期发生硬膜外血肿的风险。例如,妊娠期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它会导致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进而引起大脑脑血管破裂和硬膜外血肿的形成。 4. 手术并发症:某些手术过程可能会导致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例如,颅脑手术过程中,医生提前破裂了一些血管,这可能会导致血液积聚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硬膜外血肿。此外,手术过程中误伤血管或外伤性操作也可能使硬膜外腔内积血。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其他一些较为罕见的原因也可以导致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例如脑膜瘤破裂、血液凝血功能障碍等。总的来说,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是由于硬膜外腔内积累的血液增多或血液凝聚能力下降所致。 硬膜外血肿的出血量和速度取决于血管损伤的严重程度、硬膜外血肿的部位和个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一旦硬膜外血肿形成,它可以产生压力并对脑组织造成损伤,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硬膜外血肿是至关重要的。 诊断硬膜外血肿通常会通过综合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等方式进行。对于治疗硬膜外血肿,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具体治疗方案取决于硬膜外血肿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总之,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包括外伤、脑血管病变、妊娠并发症和手术并发症等。了解这些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硬膜外血肿具有重要意义。在面临相关风险的情况下,定期进行相关体检和咨询专业医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障个体的脑部健康。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标准护理计划 硬膜外血肿是指发生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1意识障碍;(2脑组织灌注不足;(3潜在并发症:脑疝、颅内出血、感染;(4自理缺陷;(5躯体移动障碍;(6清理呼吸无效; (7知识缺乏 一、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2.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 3.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 1 .嗜睡。为早期较轻微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轻微刺激即可清醒,唤醒后能回答问题。 2. 朦胧。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意识能力均有障碍,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正确。 3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仅存在吞咽、咳嗽、角膜和睫毛反射,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和防御反射。 4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 5 .GCS计分<13分。 【护理目标】

1 .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 2 .病人无继发性损伤。 【护理措施】 1 .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1次。 2 .保持病人本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4 .预防继发性损伤。 (1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饮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5. 做好生理护理。 (1参照本病"躯体移动障碍"中的相关内容。 (2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床单、床裤。 (3翻身时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重点评价】 1. 意识状态。 2 .护理措施是否妥当有效,是否出现继发性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是什么? 人脑是全身的司令部,是人体非常精贵的组织,外边有很多组织在保护大脑。脑表面有一层很坚韧的膜在保护人的大脑,这层坚韧的膜就叫硬脑膜。硬脑膜的外边就是颅骨,硬脑膜和颅骨时刻在保护着大脑。 硬脑膜外血肿是什么? 外伤后如果颅内出血,并且出血位于硬脑膜和颅骨之间,就叫硬脑膜外血肿,简称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 30%,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 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是什么? 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第一次头颅 CT 检查时没有发现血肿,而经过一段时间(6 小时以后)复查头颅 CT 或手术时发现的硬膜外血肿。 由于其「迟发」的特殊性,有时会被疏漏。所以如果有头部外伤,第一次头颅 CT 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并不能完全排除血肿可能,如果外伤后头痛不减轻或加重,应该复查头颅 CT。 硬脑膜外血肿是怎么得的? 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头部受到打击或撞击后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处。常见的原因有车祸致伤、高处坠落伤、打架致伤等。 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有哪些? (1)动脉,最常见的是脑膜中动脉。 (2)静脉,最常见的脑膜中静脉和碟顶窦。 (3)静脉窦,多见于横窦和矢状窦。 (4)板障静脉。 (5)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出血。 得了硬脑膜外血肿有什么表现呢?

(1)意识变化:有烦躁、神志模糊直至昏迷。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1)伤后昏迷——清醒——再昏迷。这个清醒就是「中间清醒期」。 2)头部受伤较重时伤后可一直昏迷。 3)受伤较轻时可不出现昏迷。 (2)头痛伴恶心、呕吐:外伤后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恶心、呕吐。 所以头部外伤后如果有头痛,即使是清醒的,也一定不要掉以轻心,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去医院找神经外科医师诊治。 什么是中间清醒期? 硬脑膜外血肿有时会出现:伤后昏迷——清醒——再昏迷。这个清醒就是「中间清醒期」,我们一定不能被这个假象所蒙蔽。伤后患者立即昏迷,是因为外伤致大脑受到打击导致意识丧失,清醒后再昏迷是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 怎么确诊硬脑膜外血肿呢? (1)外伤病史:如车祸、高处坠落、打架致伤等。 (2)头颅 CT:可快速、准确地发现硬脑膜外血肿。CT 下可以计算血肿的大小,以 mL 计。 通过以上两点通常能准确地诊断硬脑膜外血肿。 医生说的硬脑膜外血肿的大小,为什么会在手术前后不一样? 因为术前是用 CT 检查计算所得,虽然量已经非常准确,但是因为做 CT 后可能继续出血或者能够清除出来的血量并不能很准确地测量。因此这个量不会完全一样。 硬脑膜外血肿在头颅 CT 是什么表现? 其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在 CT 片上就像一个「白色的凸透镜」。 硬脑膜外血肿做检查时做头颅 CT 好,还是头颅 MR 好? 做 CT 好,因为 CT 快速,便捷且费用低。 一般情况下硬膜外血肿不必行头部MR 检查,很多人以为头颅

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和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 除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外血肿,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特征和分析。 1.CT扫描表现 硬膜外血肿在CT扫描中可呈现为一片均匀高密度的区域,与周围脑组织的密度差异明显。在早期血肿形成时,硬膜外血肿呈现为一个局限性的高密度区域,边缘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渐渐扩大,形成一个半月形或分层状的高密度区域。同时,硬膜外血肿的边缘会出现浮肿和模糊,这是由于血肿周围的组织受到了炎性反应的影响。 2.MRI表现 MRI对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T1加权像上,硬膜外血肿呈现为一个低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的信号强度相比较低。而在T2加权像上,血肿区域呈现为一个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的信号强度相比较高。此外,T2加权像还可以显示硬膜外血肿的大小、形态和分层情况。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边缘和周围的炎症反应。

3.血管造影表现 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硬膜外血肿的血供动脉和引流静脉。造影检查通常会显示一条或多条输注血管,并且在填充引流静脉的同时可以观察到血肿的形状、范围和分层情况。此外,如果怀疑硬膜外血肿是由动脉瘤或其他血管异常引起的,血管造影还可以提供这些异常的详细信息。 4.其他影像学方法 除了CT、MRI和血管造影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影像学方法来辅助诊断硬膜外血肿。例如,超声检查对于评估硬膜外血肿的大小和形态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核磁共振梯度回声(GRE)序列在检测小血肿和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附件:________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血肿CT扫描图像、MRI图像、血管造影图像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 1.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________指血液在硬膜与颅骨之间聚集形成的血肿。 2.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________是一种利用X射线扫描头对身体内部进行断层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硬膜外血肿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硬膜外血肿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 2.意识障碍有三种情况:①无原发昏迷,血肿增大,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②昏迷一清醒一昏迷,中间清醒期;③伤后持续昏迷。 3.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可出现视乳头水肿、Cushing’s反应等。 4.颞叶钩回疝,早期为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椎体束征;晚期为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去大脑强直。【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头部外伤后,硬脑膜动静脉撕裂,血肿积聚于硬膜外腔和颅骨之间,常与颅骨骨折有关。血肿形成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又可撕裂另外一些小的血管,导致血肿不断增大。出血亦可来源于静脉窦和板障静脉损伤。 【院前急救】 1.保持气道通畅。 2.建立静脉通道。 3.避免低血压。 4.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5.颈椎固定。 【急诊检查】

1.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 2.血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查血气。 4.心电图。 5.头颅和颈椎X片。 6.头颅CT。 【诊断要点】 1.头部外伤史。 2.意识障碍,尤其是有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 4.头颅CT示颅骨内板下透镜状高密度影。 【鉴别诊断】 与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相鉴别。 【急诊治疗】 1.早期神经外科会诊。 2.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神经功能 恶化,及时复查头颅CT。 3.保持气道通畅。 4.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5.维持血压正常或偏高。 6.降低颅内压,予以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 7.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8.止血。 9.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0.对症降温、镇静。 【留观指征】一经明确诊断,均需留观。 【住院指征】 1.颅内压增高,来院时已出现脑疝症状和体征,或头颅CT示血肿量较大,经神经外科会诊有手术指征。 2.急诊观察中,神经功能恶化.复查头颅CT增大,经神经外科会诊有手术指征,力争在脑疝发生治疗。 【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平稳。 2.神经系统检查显示病情稳定。 3.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无增大或开始吸收。 4.出院后具备社区医院支持。 5.有可靠的家属或朋友陪同。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积聚形成的一种颅内疾病,常见于头部创伤或手术后。该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前准备 1.了解患者情况:在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信息。 2.评估患者状态:对于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等。 3.制定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

1.降低颅内压力: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颅内压力往往会升高,需要应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如甘露醇等。 2.止痛镇静: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应用止痛镇静药物,如阿托品、吗啡等。 3.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 三、手术治疗 1.开颅手术:对于硬膜外血肿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清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2.穿刺抽液:对于轻度硬膜外血肿患者可以采用穿刺抽液的方式排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四、康复护理 1.监测患者状态: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不断监测其神经系统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营养支持: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等。

3.预防并发症:硬膜外血肿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肺栓塞等。 4.康复训练: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语言康复、运动康复等方面。 五、护理注意事项 1.保持通畅呼吸道: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发生。 2.定期更换体位: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定期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一部位导致压疮的发生。 3.避免剧烈运动: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取等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4.避免刺激: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避免过度刺激,如强光、嘈杂声等,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措施需要全面细致,包括药物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精品文档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 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上矢狀室 蹩膜中动Ik (破親〕乂 蕪膜外血肿 奩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 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 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 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 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 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

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 % 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 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 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 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