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

1. 血液标本采集

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

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

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

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

1.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

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

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

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

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

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

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结语

实验室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

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实验室常用标本、检验项目以及质量控制与质

量保证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室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价值。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合理应用实验室检验结果,能够更好地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建议。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 1. 血液标本采集 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 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 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 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 1.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 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 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 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 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 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 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结语 实验室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 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实验室常用标本、检验项目以及质量控制与质 量保证等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室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价值。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合理应用实验室检验结果,能够更好地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建议。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重点内容

第五篇实验室检查 血液实验室检查 正常外周血细胞发育过程 ▲造血肝细胞(HSC)→造血祖母肝细胞( ▲血红蛋白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联接形成 血液RBC和Hb正常值: 对象RBC(10/L)Hb(g/L) 男性(4.0~5.5)120~160g/l 女性(3.5~5.0)110~150 g/l 新生儿(15~20)180~190 g/l 儿童(5~12)120~140 g/l RBC及Hb的病理变化 一、病理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和大量面积烧伤 2.继发性增多见于缺氧性疾病→RBC代偿性增多,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3.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病理减少当血液中的RBC及Hb低于参考值称为贫血 贫血根据Hb的水平将贫血分为四级 性别/分级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重度贫血 男性Hb <120 g/L Hb <90g/L Hb <60g/L Hb <30g/L 女性Hb <110 g/L 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临床意义: (1)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使HCT增高 1.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 2.作为判断血液粘滞度的指标 (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主要用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 (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MCV MCH MCHC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 血病 大细胞性贫 血 >100>34320~360巨幼细胞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 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实验室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是实验室诊断学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鉴定、凝血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其中,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测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对于贫血、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化学检查 生化学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中的生化指标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生化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其中,肝功能检查可以检测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对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是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存在和数量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方面的检测。其中,细菌学检查可以检测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细

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是通过检测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等指标的检测。其中,免疫球蛋白检查可以检测体内抗体的水平,对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是通过检测体内基因、DNA、RNA等分子水平的变化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分子生物学检查包括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的应用。其中,PCR技术可以检测病原体的DNA或RNA,对于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检查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实验室诊断学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实验诊断学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4.红细胞比积(容)【Hct】:抗凝全血经手工法离心沉淀后测得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或经血液分析仪法计算所得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为计量单位。 6.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飞升为计量单位。 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全血中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量,以g/L为计量单位。 2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9.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低于4×10的九次方每升。 10.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的九次方每升。 11.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的九次方每升。 12.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13.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由多种原发病因引起的外周血液白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幼稚细胞,即类白血病表现的反应,原发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即随之消失。 14.血液常规检查:对血液中两种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的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 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 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 四个检验项目。 1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 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 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 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 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 1/3。 1.出血时间(BT):将皮肤 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 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 间。 2. 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 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 障碍。 3.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 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 血障碍。 4.凝血时间(PT):静脉血 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 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5.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 红细胞,称为血尿。 6.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 100mg/L 或〉 150mg/24h( 小 儿)4mg/m2/h),蛋白定性试 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 尿。 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 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 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 于3 个,称镜下血尿。 8.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 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 红色,称肉眼血尿。 9、多尿:尿量多于 2500ml/24h,称多尿。可见 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 疾病。 10. 少尿:尿量少于 400ml/24h 或17/h,称少 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 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11.乳糜血尿:乳糜液逆流 进入尿中可致乳糜尿,外观 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如果 其中含有较多血液则称乳 糜血尿。 12.无尿:正常人24小时尿 量为1000-2000ml,若24 小时尿量少于100ml称为 无尿。 13.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 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 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 泡沫且不易消失。 1. 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 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在短时 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 降至空腹水平。 2. 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进 行OGTT 的同时,于餐前、 餐后30 分钟、60 分钟、 120 分钟、180 分钟各抽一 次血,检测血清胰岛素的变 化。借以了解胰岛 B 细胞 的基础状态和储备功能。 3.高钾血症:血钾超过 5.5mmmol/L 4.低 钾血症:血钾低于 3.5mmol/L 5.转铁蛋白:是血浆中含铁 蛋白质,运输由消化道吸收 的和由血红蛋白降解释放 的铁。 6.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 的蛋白质部分。其主要功能 有:构成脂蛋白;使与脂蛋 白代谢有关的酶被激活或 活性被抑制;与脂蛋白有关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7.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 <60g/L或白蛋白<25g/L 8 .高蛋白血症:血清总蛋 白>80g/L或白蛋白>35g/L 9.隐性黄疸:当总胆红 素>17.1umol/L,但小于 34.2umol/L 10.胆酶分离;各种重症肝 炎,若在症状恶化时,黄疸 进行性加深,转氨酶活性反 而降低,既出现胆酶分离现 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 预后不良。 11.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 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与配 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 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 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 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 素,即结合胆红素。 12.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 中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 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 合胆红素。 5.细胞抗凝作用:体内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进入血 流的抗凝物质和被激活的 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 摄取、灭活。 7. PT:即凝血酶原时间,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因 子和钙离子,使外源性凝血 途径活化,凝血酶原化为凝 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 维蛋白而发生凝固,其凝固 所需时间称为PT。 8. 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即在受检血浆中 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试剂和Ca2+后,观察 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9.便隐血(feces occult blood):隐血是指消化道 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 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 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 实的出血。 11.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 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 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 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 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 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 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 称为隐血试验。 16.透明管型:由T-H糖蛋 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 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 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 尔含有少量颗粒。 .口服葡萄糖耐糖试验 (OGTT):口服一定葡萄糖 分别测试FPG和口服口服 葡萄糖后30min、1h、3h 的血糖和尿糖。是检测葡萄 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 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 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14.高速离心将脂蛋白分 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 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 度脂蛋白和VLDL的代谢产 物中间密度脂蛋白。 1.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15-20)×10*9/L, 六个月-两岁(11-12)× 10*9/L 12.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 的原因:化脓性球菌感染 13.白细胞总数低于 4.0× 10*9/L称白细胞减少;当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9/L,称为粒细胞 减少症,低于0.5×10*9/ 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8.网织红细胞测定参考值 百分数:0.5%~1.5%,新生 儿3%~7%,绝对值(24-84) ×10*9/L 19.血小板计数参考值: (100~300)×10*9/L 20.红细胞沉降率(ESR/血 沉率)参考值男性 _0~15mm/1h、女性 0~20mm/1h,儿童 0~10mm/1h、新生儿 0~2mm/1h、 21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 4.0- 5.5×10*9/L;血红蛋 白120-160g/L。成年女性: 红细胞计数 3.5-5.0× 10*9/L;血红蛋白 110-150g/L。新生儿红细胞 计数6.0-7,0×10*9/L; 血红蛋白170-200g/L。 1.葡萄糖测定:酶法: 3.9-6.1mmol/L,邻甲苯胺 法:3.9-6.4mmol/L 2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成人 2.82-5.95mmol/L儿童 3.12-5.2mmol/L,新生儿 1.65-1.95mmol/L, 3.甘油三脂测定: 0.56-1.70mmol/L 4.血清钾测定: 3.5-5.3mmol/L,血清钠测 定135-145mmol/L,血清氯 测定96-106mmol/L,血清 钙测定:血清总钙:成人 2.1-2.7mmol/L,儿童 2.25-2.8mmol/L。血清离子 钙1.12-1.23mmol/L 5.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的 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 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 管型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名词解释 1.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2.贫血、RDW、MCV、MCH、MCHC、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 3.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 4.内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5.隐血试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管型 6.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渗尿、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 7.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8.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标准碳酸氢盐、剩余碱、阴离子间隙 9.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10.Tumor marker, TAA, TSA,AFP, ANA,RF,Westernblotting, ENA 11.性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耐药性、MRS、PRSP、VRE、ESBL 选择题 1、在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最没必要做的检测是 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 C.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D.异丙醇沉淀试验E.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2、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下列那项不符合发育规律: C A. 细胞体积由大到小。 B. 细胞质由少到多。 C. 细胞核由小到大。 D. 细胞质由蓝到红。 E. 细胞核由松到紧。 3、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一般可占有核细胞的: D A.10~30% B.20~40% C.30~50% D.40~60% E.50~70% 4、被称为中性粒细胞标志性酶是下列那一个细胞化学染色: E A.过氧化物酶染色(POX)。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C.糖原染色(PAS)。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E.特异性酯酶(SE)。 5、一患者骨髓象呈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增高;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质发育失衡,和分裂象易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受抑,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增多。NAP活性明显减低。该患者可考虑 D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E.以上都应该考虑 6、血浆APTT明显延长常做为 A A.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B.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C.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异常筛选

实验诊断学 复习材料

【计划6月6日至13日期间考试,闭卷,100分值,题型包括A1、A2、A3、B1、名词解释,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 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临床实验室、实验室后。 2、参考值:只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 参考范围。 3、医学决定水平:志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 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评估,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4、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故把 这些检验数据称之为危急值。 5、床旁检测(POCT):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该技术最早用于在家庭或医院病人在床边检 测糖尿病人的尿糖和血糖水平,故称为床边检验。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 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 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一巯基嘌呤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8、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 黑色,直径1~2μm。杜勒小体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 9、棒状小体(Auer bodies):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肚m,故称为 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10、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 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以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1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 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12、杜勒小体(Dǎhle 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 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μm。Dǎhle小体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⑤核变性: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13、胆酶分离:,“胆酶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 行性下降,因此出现上升;同时转氨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ALT下降,转氨酶不高。这种转氨酶现象就是所谓的“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14、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其感染范围可分为各种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 15、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肾小球的功能主要是滤过,评估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 是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每分钟流经肾脏的血液量为1200~1400ml,其中血浆量为600~800ml/min,有20%的血浆经肾小球滤过后,产生的滤过液(原尿)约为120~160ml/min,此即单位时间内(分钟)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6、抗核抗体(ANA):广义的抗核抗体(ANA)的靶抗原不再局限于细胞核内,而是扩展到整个细胞成分, 包括细胞核和细胞浆。经典的ANA是指针对真核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的类型主要是IgG,也有IgM、IgA。这种抗体无器官和种族的特异性。检测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17、类风湿因子(RF):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 关节液内。主要为IgM型,也有IgG、IgA、IgD和IgE型。用乳胶凝集法测出的主要是IgM型;速率法敏感但不能分型。 18、自身免疫性疾病:当某些原因削弱或破坏机体的自身免疫耐受时,该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对自身组织 或成分产生免疫应答,这种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成分产生的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反应。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产生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按自身抗原分布的范围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 19、A/G倒置:清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增高均可引起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 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0、脑脊液(GCF):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于脑室系统脉络丛的 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90-150ml,新生儿约10-60ml。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O)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O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

实验室诊断

尿液气味的病理性 氨味:(慢性膀胱炎、慢性尿储流) 粪臭味: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酸尿症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人群参考值 血红蛋白 g╱L 红细胞数 1012╱L 成年男性 120-160 4.0-5.5 成年女性 110-150 3.5-5.0 新生儿 170-200 6.0-7.0 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见于 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细胞 体积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 胞呈小细胞低色素。球形细胞的直径 也小于6u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 白充盈好,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 消失。

巨红细胞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血细胞比容(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用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即可测得。 临床意义 血细胞比容测定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同时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①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②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临床意义 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分为细胞均一和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白细胞计数:参考范围: 成人:(4-10)X109╱L 新生儿:(15-20)X109╱L 6个月-2岁:(11-12)X109╱L

异形淋巴细胞的分型:Ⅰ型(泡沫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剂或VB12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病性贫血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⑴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X109/L 、 贫血的分类; 按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100℃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汁酸,分泌入胆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实验诊断学重点

1.卡波环:在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红细线状环。有人认为该环是核膜的残留物,现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者是由于胞浆中的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 2.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3.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4.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为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6.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7.管型: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8.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在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的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称为浆膜腔积液。9.镜下血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10.类风湿因子(RF):RF是由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或关节液内。 11.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12.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2)毛细血管内液体静脉压升高。(3)淋巴管阻塞。 13.渗出液:为炎性积液。形成原因有:①感染性:由各种病原体引起;②非感染性:如外伤、化学性刺激③淋巴回流受阻:见于恶性肿瘤;④其他原因:可见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外伤等。 14.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15.黏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16.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7.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18.黄疸血清胆红素(u mol/L)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类型 TB CB UCB CB/TB 颜色尿胆原尿胆红素颜色粪胆原粪胆素正常人 <17.1 <6.8 <10.2 0.2-0.4 浅黄 1:20阴性阴性黄褐正常溶血性黄疸 <85.5 正常或轻度增显著增加 <0.2 加深强阴性阴性加深增加肝细胞性黄疸 17.1-171 中度增加中度增加 0.2-0.5 加深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 1、什么就是管型、管型得形成条件? 答:管型就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得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得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得T-H 糖蛋白就是构成管型得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与酸化尿液得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得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得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得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得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就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得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得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得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与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得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得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得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得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瞧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得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浆 (1)量:从少到多。 (2)色:从深到浅。 (3)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1)大小:从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核形: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核消失。 (3)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 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小

实验诊断学重点

第一局部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假设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响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局部亚型呈阳性,而急淋那么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说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工程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那么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 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 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 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寸,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 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 , 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 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 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大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TORCH®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 (9) /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 ••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 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 土0.1条件下加热至40C〜60 C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C〜100C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C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 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D :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 [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 产物。 ••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 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旦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