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及其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备的主要特征,熟悉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知识要点:

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4.组织行为学技能的五个等级

;狭

;广义的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的;这些工作组织涉及的面很宽,比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甚至部队等;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者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皮肤等,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影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研究组织行为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

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满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通过科学的测试手段,对组织成员的心理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诊断,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二、组织行为学的技能

一个管理者具备组织行为学的技能是很重要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约翰·威根将组织行为学技能分为五个等级,即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结合型、能力型、熟练型和专家型;

,他

,

;

行为学;微观的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分别研究个体、群体和领导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宏观的组织行为学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1988年,美国的罗伯特·维卡教授和富兰克林·斯克伯兹教授,又进一步提出了“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 Sciences”的概念;他们从微观和宏观、理论和应用这两个方面,把组织科学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3所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二、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方法与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桥梁,学好用好组织行为学,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它是正确全面结实研究对象的重要手段;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公开说明研究的全过程、所使用的程序、所测的变量和所采用的测量方法;要使其他的研究人员只要按照这样的程序去做,就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如实地客观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和特点,研究者要尽量避免受自己的个性或主

;

,就

资料;

2.分析和评价

在收集客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分析和评价,说明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和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最后,提出研究评价报告;

3.预测和推断

运用上面系统分析和评价所得到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进行演绎推论,就能预测和推断个人、群体或组织在未来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从而对他们的工作作出计划安排;

4.检查和验证

接着在实施计划安排的实践中,进一步检查和验证上面的预测和推论是否准确;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测相符,则验证了预测的准确性,并进一步验证了前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测不相符,则应根据在实践中所收集到的新数据和资料,对原来的预测和安排进行修正,甚至对所根据的研究结论本身进行重新审查或修正;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对他人行为的了解注意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是取得直接资料和间接经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没有条件进行访问或实验的场合,观察是取得资料的主要途径;除了观察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外,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采用录像机和录音机协助观察;观察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两种分类方法:

;

;凡是

,保

,也

测验的质量,现在许多国家明确规定,用于人员选拔的测验量表,信度系数必须达到或超过0.8,效度系数必须达到或超过0.6,方才合乎要求,否则不能予以认可;

4.案例法

案例法是研究人员利用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的资料,以及从组织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去搜集有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学生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研究或讨论、分析;案例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它提供了许多学习和研究的建议,为解决未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作了虚拟的培训;

5.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根据被试者所担任的职务,测试者编制一套与岗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

测试者放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由测试者观察其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规范对测试行为进行评定;情景模拟测评,一般通过公文处理、小组讨论、上下级对话、口试等方法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员选拔、岗位晋升工作中应用广泛,从讨论中可以了解被试者的语言表达、思维、应变、驾御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情景模拟方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对人员考核的信度、效度较高,但对主持者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

6.实验法

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许多变量不容易控制,因而人们很难确定,一定形式的行为就是某一组织特点的直接产物,而实验法能克服现场研究法中的缺点;这种方法要求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另几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再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例如对工作场所内的嗓音强度予以不同的改变,以探求噪音强度与对工作效率、工作速度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实验法有两种类型:

,

,使学

组织行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高劳动生产效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 在早期工业社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方的目标,而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是劳方的要求。资方追求利润和效益,劳方期待劳动回报、公平及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劳资矛盾非常突出,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关闭工厂甚至流血冲突等事件,使得劳资双方两败俱伤。解决劳资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出和利润,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只有这样,劳资双方才能获得各自的需要。 2.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满足军需物资生产的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的男性青壮年大量应征入伍。工厂因缺乏熟练工人,除雇用大量妇女外,还不得不采取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等办法来增加生产。但延长劳动时间不仅会增加工人的疲劳度,还达不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目的。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有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员选拔的需要也推动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各交战国为了有效地使用兵员资源,需要对应征入伍的大量兵员进行甄别和选拔。这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的人员测评研究。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有很多心理学家被征召从事兵员的选拔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家设计的人事测评方法和技术很快就被应用于工业界,成为选拔工人的重要手段。 从 20世纪 20年代起,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心理学在工作环境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业心理学开始兴起。这里所指的工业心理学是指以企业中的人 机关系、人际关系和人工作环境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工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和渗透,因而工业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二、霍桑实验的影响 1927—1932年,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罗特利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和其他一些人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4—192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就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以确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无论实验小组的照明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所提高。但在研究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人需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组织的需要 组织成员的需要 1.1 了解组织行为学 关于组织 你都知道哪些组织? 我们与组织有什么关系? 组织对于我们重要吗?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 与各种组织打交道 是某些组织的成员 组织制约个人 个人影响组织 一个人一生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孤独 亲密关系:亲子、婚恋 与社会的关系:朋友、事业 究竟什么是组织? 定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相互分工与合作的特殊群体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人的集合 共同的目标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什么样的群体是组织?

什么样的群体不是组织?“学校、班级、机关、医院、家庭、民族、社区、朋友圈子、市场”哪些是组织? 对组织的理解: 从技术的观点:正式组织延伸了人类自身的能力 从社会的观点:人们加入组织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只要组织的报酬大于成员的贡献,组织成员就会留在组织 从理性的观点:只有共同目标实现了,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才能够获得满足。因此,组织成员必须有意识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对于一个组织: 个人目标: 生理、心理、社交、金钱、权力 组织目标: 永续经营、百年企业 ?共同目标是外在的、非个人的、客观的事物 ?个人目标是内在的、个性化的、主观的事物 ?对个人有意义的是付出与回报关系 你愿不愿意进入一个快要倒闭的公司呢? 企业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持续的盈利能力 好公司的标准? 案例:柳传志回复某员工关于“公司不是我的家” 案例:对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的反思 1、血汗工厂压榨的结果 2、军事化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3、管理粗暴 4、机器和工厂环境对人性的异化 5、为博取高额抚恤金 6、新一代代工者普遍的焦虑 7、订单压力大、新聘员工多、培训和适应期短 组织目标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关于管理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组织激励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激励 知识点框架 ◆ 3个概念 1.需要 2.动机 3.激励 ◆ 7个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2.双因素理论 3.ERG理论 4.三重需要理论 5.公平理论 6.期望理论 7.强化理论 ◆ 3个应用 1.目标管理 2.参与管理 3.绩效薪金制(斯坎伦计划) 知识点:三个概念 一、需要 需要:当缺乏或者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 课堂思考:缺乏的东西一定是期待的吗? √渴,就需要喝水; 饿,就需要吃东西; 没钱,就需要挣钱…… →物质需要 √应届毕业生长期在家待业,内心渴望到企业就业; 广场舞大妈,希望得到组织归属感…… →社会需要 二、动机 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课堂思考: 有需要就一定有动机吗?

√物质需要: 口渴、饥饿→产生动机:到处找水、找能吃的东西。 缺钱→产生动机:想方设法去挣钱。 √社会需要: 长期待业→产生动机:通过各种途径找工作。 宅男宅女→产生动机:微信、QQ、陌陌等交友软件追求存在感…… 【案例分析】: 1.沙漠口渴:一个人越渴,动机越强烈,行为越不择手段,越努力,越坚持。 2.就业迷茫:越迷茫,社会压力越大,会采用自我诊断、咨询他人(算命),越趋于努力和坚持。 课堂总结 √某人感觉口渴,需要喝水,这是“需要”; √想找水喝,这是“动机”; √通过什么方式找到水;找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找不到,是否坚持不懈;是动机的“三要素”。 课堂总结 √内在动机:动机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例如: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等。 √外在动机:动机来源于外界的给予。 例如:荣誉、地位、金钱、表扬、批评、惩罚等。 课堂思考: ◆小王:喜欢管理本身给自己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所以愿意做管理者。他的动机属于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 ◆小张:他做管理者就是为了多挣一些钱,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他的动机属于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 常见考点: 1.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 :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对组织内行为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 二、组织行为学对组织中出现的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控制引导 三、系统性研究:是通过观察人们之间的关系、试图定位因果何在并根据科学证据作出结论。 四、对组织行为学相关有贡献的学科: (1)心理学 Psychology 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2)社会学 Sociology 研究的是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 (3)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4)人类学 Anthropology 研究社会以认识人类及其活动。 五、劳动力多元化: 组织正转化成包括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以及不同性取向的更多元化的混合体。 分类有(性别人种国籍年龄残疾家庭成员宗教信仰) 六、权变变量Contingency variables: “It Depends" 环境因素使两变量间的主要关系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下未必成立。 七、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调查法现场观察法案例研究法。 八、表层多元化——年龄、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深层多元化——人格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九、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绩效可能会下降

劳动力整体呈现老龄化 强制退休年龄将不受法律保护 年龄越大,离职的可能性就越小。 总的来说,年长的员工比年轻的员工在可避免的缺勤上比率更低,在不可避免的缺勤上,两者比率是一样的。 年龄与工作绩效没什么关系。年长的员工对工作满意度更高对雇主承诺更高,呈U型关系。 十、性别Gender :在传统男性领域中成功的女性不受人喜欢、具有敌意,作为主管不被欢迎;全职妈妈更喜欢兼职工作、灵活的工作时间、远程办公;女性的缺勤率和离职率更高。 十一、人种与民族:个体略微倾向于在绩效评估、晋升决策、加薪方面偏袒与自己相同人种的人;在采取积极行动方面,不同人种态度存在巨大差异;非裔黑人在雇佣/晋升决策方面更难得到公正对待。 十二、心智能力(智力): 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需要的能力,如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等。 七维度包括(数字能力、语言理解、感知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透视与记忆力。) 身体能力:爆发力、有韧性。 十三、态度(Attitudes)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 对持久的情感,是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评价和反应倾向/行为倾向。(是对物体、人或事件的有利或不利的评价,态度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感觉) 十四、态度的三个要素: 1、认知–意见或信念eg:“我刚发现我比同事的薪水少了20%。” 2、情感–与认知有关的情绪或感觉部分eg:“我对于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感到气愤。” 3、行为–以一种特定方式针对某人或某事做出某种行为eg:“我要尽快辞职,并告诉大家这家公司有多糟糕。” (1)态度形成的过程 ①服从:也叫顺从/依从,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愿望或避免

组织行为学讲义-个体差异

组织中的个体差异 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差异研究的指导路线图 第一节从自我概念到自我管理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kɔnsept]):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社会的、精神的或道德的存在的概念(Viktor Gecas)。没有思考能力,自我概念是不可能的;这说明了认知 ..(cognitions [k ɒg'niʃәn])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认知表示任何对环境、自己或者行为的知识、看法或信仰。重要的是自我和自我概念的观点随着时代、社会阶层以及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美国人主动、直率、自信和健谈,是高度自我中心的交流者;而日本人则保守、敏感,是以他人为主的交流者。 二、自尊 自尊(self-esteem [i'sti:m])是基于全面自我评估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信念。 案例:你的自尊水平如何? 指导语:请坦率回答下列问题,对于每个陈述,写出最符合你情况的数字:1=绝大多数情况如此;2=常常如此;3=有时如此;4=偶尔如此;5=几乎从不如此 1. 你是否常觉得自己无力做好每一件事 2. 你在同龄人中讲话时,是否常感到害怕和焦虑 3. 在社交场合,你能否很好地展示自己 4. 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可以把所有事情做好

5. 与陌生人交谈时,你是否感到很自然 6. 你是否觉得很难为情 7. 你否觉得自己是个成功者 8. 你是否总受害羞的干扰 9. 你是否总觉得自己不如你所认识的其他人 10. 你是否总觉得自己无足轻重 11. 你是否总对未来的工作抱有信心 12. 在陌生人之中,你是否常常很肯定自己 13. 你是否有这样的信心,总有一天人们会尊重和仰慕你 14. 你是否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 15. 你是否总对与别人相处的友好关系表示担忧 16. 你是否总觉得不喜欢自己 17. 你是否有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到底有何价值,因而十分失望 18. 你是否会担心其他人不喜欢你 19. 你在同龄群体讲话中,是否常常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 20.当你在讨论中发言时,是否很肯定自己 记分键:将1,2,6,8,9,10,15,16,17,18题的分数累加起来。对余下的10题,以反向方式计分,即数字5记为1分,4记为2分,以此类推。总和所有题目的得分即为你的自尊分数。分数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问题:高自尊一定是好事吗? 答案:不一定。研究表明高度自尊可能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和狂妄自负,甚至与好斗、暴力行为相联系。高自尊可以是好事,但是——就像人类许多其他特征,如创造力、毅力一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一)组织 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3)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组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行为 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是指人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三)组织行为 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特点:(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5)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1)微观组织行为与宏观组织行为。(2)正向组织行为与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构成:包括管理行为、群体行为、个体行为三个方面。 组织行为的载体就是组织机构。

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感觉、经验和结果、学习、动机、认知过程、个性和社会影响,包括社会交往和友谊。 (四)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情景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的行为,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以及研究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一)边缘性和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讲义-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节知觉:信息处理模型 一、信息处理模型 阶段1:选择性注意/理解 人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中的物理和社会因素的干扰。由于人们没有心智能力完全理解所有这种信息,因此,会选择性地感知周围环境中的部分信息。在此,是注意力在起作用。注意力(attention)是开始自觉意识到某事或某人的过程。注意力可以集中环境或记忆中的信息。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那些明显(salient ['seilj?nt])的刺激。当某事从环境中凸现出来时,它就是明显的: ?异常:种族、性别、头发颜色或年龄等方面,一个人与众不同 ?明亮:黄色的衬衫 ?处于反常态:比如有恐高症的人爬陡峭的山峰 ?与社会地位不符:比如一个公司总裁骑摩托车上班 ?与常人不同:在时速100英里的道路上以时速20英里的速度开车 ?极端的积极(声誉卓著的名人)或极端的消极(恶性交通事故的罹难者) ?可视场合占主导地位:坐在首席的位置 一个人的需要和目标经常决定哪种刺激是显眼的。此外,研究还表明,人们往往更多关注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信息,这会导致消极的偏见。 阶段2:编码和简化 观察到的信息不是以本原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的。编码是必要的。原始信息被解释或翻译成心智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reprizen'tei??n]),为完成这一过程,知觉者把信息片段分配到认知范畴(cognitive ['k?gnitiv] categories ['k?tig?ri])中。人们将人、事和物的特征与映像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这三者做出解释和评价。 映像(schema)代表一个人对特定事件或刺激类型的心智画像或者概括。通过各种认知范畴的标签可使映像具有意义。 人们通过编码来解释和评估周围的环境。有意思的是,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对同一或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估。第一、人们用不同的映像信息作出解释。最近的研究表明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性骚扰,男人和女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第二、我们的情绪和感情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及对其他事件的评价。第三、人们倾向于用近期的认知范畴进行编码。第四、个体差异影响编码的过程。例如,与乐观快乐的人相比,悲观或忧郁的人总是把周围事物看得更加消极。因此,当人们对同一情况或事件作出不同评价时,我们不必感到奇怪。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究确定影响编码过程的因素群。

00152《组织行为学》讲义

第二篇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知识框架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 (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

相互制约。 (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这个目标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只有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个体利益存在于群体之中,没有群体利益,个体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群体成员间有共同的利益,或是为了共同的爱好,或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或是为了共同的情感等而聚集在一起,互相分享信息、建立友谊、取长补短。群体的这一特性,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二、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 1.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职务分配清晰的群体。 正式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①命令型群体是指直接对某主管负责、向某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同其主管之间构成的群体。 ②任务型群体是指为完成某项指定任务或项目而在一起工作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从个性需求方面来看,非正式群体有如下特征:有达到—致认同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满足,而且在群体行为关系中相对较少的约束和指令使得成员更能按个体的个性特征自由发挥;成员间多以自愿交往而非强制性交往的方式,形成较小心理压力的沟通关系;群体中因淡化等级差别及制度化的行为模式而形成更多默认的、相对于正式群体更灵活的关系结构和群体规范。 非正式群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①利益型群体是指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人。 ②友谊型群体是指那些因为兴趣、观点等相同或相近而走到一起的人。 2. 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1)松散群体是处于最低层次的群体,群体成员只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但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联合群体处于群体发展水平中的中间层次,常常由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而成。 (3)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集体。集体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存在不仅对其成员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和人类都有意义。集体的目的与社会要求的根本利益一致,对社会和人类都有积极、有益的作用。 3.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这种划分具有相对意义。车间相对于工厂是小群体、相对于班组是大群体。一般来说,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 4.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 (1)假设群体又称为统计群体,即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 (2)实际群体是客观上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5.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或示范群体。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规范可以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南,成为人们努力追求达到的标准和学习的榜样。 (2)一般群体是指那些大量存在于社会的、不足以成为人们行为揩模的普通群体。 6.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1、组织的涵义应把握的要点:①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②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③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④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⑤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⑥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出克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人的行为的特点:①具有适应性;②具有多样性;③具有动态性;④具有可控性;⑤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4、为了更深刻认识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哪些要点? ①研究对象;②研究范围;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目的。(简答)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包括:①边缘性;②两重性;③应用性。(简答) 6、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的,进而研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认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7、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8、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几点? ①文化是区别不认同社会的标志;②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③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④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⑤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简答) 2、简述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这种方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②它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了许多准备。 缺点:①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②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另外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3、观察法的分类:①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②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4、简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研究人员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去观察,使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 缺点:①由于亲自投入现场作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而非参与观察法就较为客观;②在观察别人时,会使别人感到人自然。 5、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境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准实验。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李育晖《组织行为学讲义》培训讲义

李育晖《组织行为学讲义》培训讲义 【课前导入】 为什么效率低下的美国银行客服部,仅仅增加了员工的聊天机会,业绩就大幅提升? 为什么在谷歌实验中,经常暴露自己情绪缺陷的领导,团队的创新绩效反而最高? 为什么大众汽车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吵架之后,分歧反而减少了? 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却更喜欢雇用老人? 为什么阿里隐藏序列职级后,管理更高效了? …… 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会给你答案。 【作者介绍】 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曾访学希腊Pantion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主攻人员素质测评、情绪和压力管理、领导力模型、跨文化管理等研究领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培训及咨询过的客户包括国家汉办、华北电网、国华电力、兵器装备集团、联想集团、百度、Millward Brown等知名企业与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及地方企业。咨询及培训的方向集中在人员选拔、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前言】 一、关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实验有两个特点: (一)是抓行为共性和特性, 任何组织的最小构成单位都是人,而人是最复杂的生物。人的行为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组织行为学的价值之一,就是从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行为中找到共性和特性,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 (二)是强调系统性。 这意味着我们在做研究或解决问题时,需要把某个问题堪称一个系统,先把这个系统进行拆分,明确它的组成部分,然后确定具体每一步要做什么,一步步地找到答案。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研究个体规律、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大结构对组织的影响。 寻找商业组织行为规律的学科,就叫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把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初步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差不多研究方法,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备的要紧特点,熟悉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知识要点: 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4.组织行为学技能的五个等级 5.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进展 6.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要紧特点 7.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8.组织行为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技能及其产生与进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技能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进展 *********************************************************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的阻碍。从最差不多的家庭组织到最复杂的行政或企业组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大多数人会作为组织的一员而度过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刻。 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正式的组织有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它又是通过分工协作而和谐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动词的组织)和相对静止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名词的组织)的统一。 2.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做的反应。行为的概念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看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能够直截了当观看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因此广义的行为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本课程中均使用狭义的行为定义。 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行为科学在治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样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的。这些工作组织涉及的面专门宽,比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甚至部队等。工作行为要紧包括涉及阻碍组织成员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治理、差异治理、鼓舞治理、团队治理和权力治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看、个体、群体。对他人行为的了解,要紧是通过观看获得的。观看者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皮肤等,直截了当观看人的行为,或者采纳录像机和摄影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协助观看。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估量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研究组织行为的规律性,第一要研究个体是如何阻碍组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 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 “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 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 讨论:当代员工心理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 (一)心理退化 退化原指有机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结构变小,机能减退以至消失。 退化泛指事物由好变坏由优变劣。心理退化指在特定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由积极变消极。 (二)心理逆反 心理逆反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形成的与常态性质完全相反的心理现象。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形成的疑惧心理,对立情绪和成见。 (四)心理嫉妒 心理嫉妒是对品德、才能等各个方面比自己好的人心怀不满和怨恨的不良心理。这种怨恨心理一旦产生,轻则对对方猜疑、不满,进而疏远,甚至不予理睬;严重者失去理智而给对方以诽谤,使其受挫、失败而感到大快人心,从而使过去的友谊变成仇恨。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个舶来品,其原文是:ORGNAZITIONAL BEHAVIOR,简称OB。翻译过来应该是“组织行为”,为体现它是一门学科,故在组织行为后面加上了一个“学”字,因而形成了“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的含义不是指所有的社会组织,而是指工作组织,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组织能形成一种新的合力,即实现“1+1>2”;有效的组织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效果,组织能满足人的多种需求。 组织行为学中“行为”的特点: 1、因果性; 2、目的性; 3、能动性;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现代管理的奥妙 尽量学到有用有趣的东西,才是校园学习的硬道理 ----------------隆湘成XXXX年寄语年轻学友们 《组织行为学》讲义 目录 导航(调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一讲绪论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行为 第二讲个体行为基础和工作情绪管理 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1)激励理论概述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2)激励理论的运用第四讲工作设计和工作压力第五讲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第二单元群体行为 第六讲群体行为基础 第七讲群体决策的特异现象(“群体思维”)解析第八讲信息沟通第九讲团队建设第十讲群体冲突管理第三单元组织行为 第十一讲组织行为基础: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第十二讲领导与权力第十三讲领导理论第十四讲组织变革与发展第十五讲组织文化管理

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任课教师: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隆湘成 《组织行为学》讲义现代管理的奥妙 加重讲解和研讨的章节:(其余章节以讲授为辅,自学领会为主)(第一讲的附录)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古今中外“人性论” 第一单元个体行为 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1)激励理论概述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2)激励理论的运用 第二单元群体行为 第七讲群体决策的特异现象(“群体思维”)解析第八讲信息沟通第九讲团队建设第十讲群体冲突管理 第三单元组织行为第十二讲领导与权力 本课程指定教材: 《组织行为学》(袁凌、雷辉、刘朝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年10月版) 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 139751030XXXX年把组织科学分为四部分): (1)微观方面的组织行为(理论性)和人力资源管理(应

教育组织行为学讲义全

教育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 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 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 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组织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 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与结构对组织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与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微观教育组织:一般是指学校组织 教育组织的特点:◆权力结构特点◆角色特点◆信息沟通特点 教育组织中教师工作特点:1.育人性2.复杂性3.示性4.个体性5.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教育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三个维度:◆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自考讲义(一)专项题型突破06602

《组织行为学》自考讲义专项题型突破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组织行为学包含了三层含义:(1)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2)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三大领域:组织环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个体与组织的接触面、组织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联系。(3)指出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了解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所谓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组织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的。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时指人多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行为组织,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第二章个体认知 第一节知觉与归因 1、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个体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对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 2、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社会知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等。 4、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偏差的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1)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当我们与某人初次见面时,我们最了解到的信息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因为此前对其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2)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这种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最近印象效应或最后印象效应。 (3)刻板印象,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迷糊不清的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产生好的印象后,就会认为此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发现某人某些不好的品质后,就可能认为此人一切都不好。 (5)投射效应,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也会假定他人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人际知觉偏差。 第三章个体动力特性与行为激励 1、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1)工作的满意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称为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 (2)工作的不满意因素与工作的周围事物和环境有关,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与同事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等。 2、情绪管理:积极情绪可以驱动高绩效,可以让员工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使员工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难题,可以促使团队成员真诚合作,有利于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 教案 《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教学目的 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