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 个体行为管理1

第 3 章个体质量与管理

3.1 个体质量的含义和分类

(1)个体质量的含义:所谓个体的质量,是指个体各种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2)分类

个体质量的评价:模糊性、主观性、滞后性和不易测量性。

3.2 个体外部质量特征

教育背景

年龄

外表

财富实力

健康状况

经历

政治面貌

宗教信仰

职务职称

社会关系

3.3 个体内部质量特征

3.3.1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所谓个性,是指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全部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特点

倾向性

差异性

稳定性

可塑性

综合性

个性中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气质、能力、性格

3.3.2 气质

概念:所谓气质,指的是由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动力和时间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神经活动的特点: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代表性的气质学说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利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 的 “气质体液说”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 “血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 “体型说” 英国心理学家帕尔曼 “激素说”

原苏联著名的生物病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年)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不同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

胆汁质(兴奋型)。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神经活动过程强,不均衡(兴奋过程较强),

不灵活。其主要的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性情率直,热情,胆量较大,好猛干;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

消耗时或不被别人理解时,便失去信心,情绪一落千丈;对兴奋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活动过程强、均衡、灵活。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的主

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热情,善交际;机智,工作能力强;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做事凭兴趣;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粘液质(安静型)。粘液质的神经活动过程强,均衡或不均衡(抑制过程较强),不

灵活。其主要的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

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不爱空谈,能埋头苦干,长年坚持不懈,工作有条理,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缺乏开拓事业的热情,行为的内倾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抑郁质(抑制型)。抑郁质的神经过程弱,不均衡(抑制过程较强),不灵活。其主

要的行为特征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

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

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3.3.3 能力

概念: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显能和潜能

体液

血液

粘液

气质

个体能力的差别 体力

认知能力(智力)

3.3.4 性格

(1)概念

所谓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性格对气质和能力影响很大,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2)性格的分类

3.4 有效利用个体质量的差异性

态度

认知

情感 意志

价值观、价值系统

行为方式

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中间型 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

外向型

内向型

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

顺从型

独立型

语言理解表达能力 数量计算能力

归纳演绎推理能力

想象能力(空间视觉能力)

控制措施

选择

安排

培训

事业生涯开发

工作设计集成

培训和职业

生涯开发

选择和安排工作设计个体工作

管理的状态控制

管理的过程控制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人需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组织的需要 组织成员的需要 1.1 了解组织行为学 关于组织 你都知道哪些组织? 我们与组织有什么关系? 组织对于我们重要吗?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 与各种组织打交道 是某些组织的成员 组织制约个人 个人影响组织 一个人一生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孤独 亲密关系:亲子、婚恋 与社会的关系:朋友、事业 究竟什么是组织? 定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相互分工与合作的特殊群体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人的集合 共同的目标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什么样的群体是组织?

什么样的群体不是组织?“学校、班级、机关、医院、家庭、民族、社区、朋友圈子、市场”哪些是组织? 对组织的理解: 从技术的观点:正式组织延伸了人类自身的能力 从社会的观点:人们加入组织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只要组织的报酬大于成员的贡献,组织成员就会留在组织 从理性的观点:只有共同目标实现了,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才能够获得满足。因此,组织成员必须有意识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对于一个组织: 个人目标: 生理、心理、社交、金钱、权力 组织目标: 永续经营、百年企业 ?共同目标是外在的、非个人的、客观的事物 ?个人目标是内在的、个性化的、主观的事物 ?对个人有意义的是付出与回报关系 你愿不愿意进入一个快要倒闭的公司呢? 企业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持续的盈利能力 好公司的标准? 案例:柳传志回复某员工关于“公司不是我的家” 案例:对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的反思 1、血汗工厂压榨的结果 2、军事化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3、管理粗暴 4、机器和工厂环境对人性的异化 5、为博取高额抚恤金 6、新一代代工者普遍的焦虑 7、订单压力大、新聘员工多、培训和适应期短 组织目标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关于管理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zation Behavior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 课程学时:51 课程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体系 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 二、从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两种人性假设如X理论、Y理论,理解雪恩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了解Z理论与Z式管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二、性恶论 三、尽性主义 四、流水人性 第二节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 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 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权变理论) 五、中西方人性假设比较 第三节 Z理论与Z式管理 一、Z理论 二、Z式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个性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掌握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性格的特征及类型,并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定义 二、个性的特点 三、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 一、气质的内涵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 一、性格的内涵 二、人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四、性格的发展 五、性格与管理 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态度对行为的关系,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方法。 第一节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作用 三、价值体系的形成 四、价值观与管理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四、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讲义 个体行为管理1

第 3 章个体质量与管理 3.1 个体质量的含义和分类 (1)个体质量的含义:所谓个体的质量,是指个体各种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2)分类 个体质量的评价:模糊性、主观性、滞后性和不易测量性。 3.2 个体外部质量特征 教育背景 年龄 外表 财富实力 健康状况 经历 政治面貌 宗教信仰 职务职称 社会关系 3.3 个体内部质量特征 3.3.1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所谓个性,是指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全部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特点 倾向性 差异性 稳定性 可塑性 综合性 个性中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气质、能力、性格 3.3.2 气质 概念:所谓气质,指的是由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动力和时间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神经活动的特点: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代表性的气质学说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利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 的 “气质体液说”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 “血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 “体型说” 英国心理学家帕尔曼 “激素说” 原苏联著名的生物病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年)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不同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 胆汁质(兴奋型)。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神经活动过程强,不均衡(兴奋过程较强), 不灵活。其主要的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性情率直,热情,胆量较大,好猛干;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 消耗时或不被别人理解时,便失去信心,情绪一落千丈;对兴奋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活动过程强、均衡、灵活。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的主 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热情,善交际;机智,工作能力强;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做事凭兴趣;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粘液质(安静型)。粘液质的神经活动过程强,均衡或不均衡(抑制过程较强),不 灵活。其主要的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 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不爱空谈,能埋头苦干,长年坚持不懈,工作有条理,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缺乏开拓事业的热情,行为的内倾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抑郁质(抑制型)。抑郁质的神经过程弱,不均衡(抑制过程较强),不灵活。其主 要的行为特征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 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 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3.3.3 能力 概念: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显能和潜能 体液 血液 粘液 气质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一)组织 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3)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组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行为 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是指人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三)组织行为 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特点:(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5)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1)微观组织行为与宏观组织行为。(2)正向组织行为与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构成:包括管理行为、群体行为、个体行为三个方面。 组织行为的载体就是组织机构。

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感觉、经验和结果、学习、动机、认知过程、个性和社会影响,包括社会交往和友谊。 (四)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情景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的行为,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以及研究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一)边缘性和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响和管理这些行为。作为一门重要的管理学课程,组织行为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目标 1. 掌握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和机制: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将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以及不同行为模式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行为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如何管理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 3. 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将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方法,并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行为学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课程内容 1. 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学生将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如组织文化、价值观、道德和伦理等,了解这些概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2. 个人行为与动机:学生将学习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如人格特征、态度、价值观以及激励理论等。了解个人行为和动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学习如何激励员工。 3. 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学生将学习团队合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了解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协调团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4. 领导与管理:学生将学习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方法,了解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5. 组织文化和变革:学生将学习组织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如何管理和改变组织文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课讲授:教师将通过讲授课件、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践课: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3. 个案分析:学生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不同组织中的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掌握实际应用的技巧。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 教案 《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教学目的 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讲义

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组织变革的压力,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组织变革的关键,组织变革的策略,组织变革的程序,组织变革的步骤,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本章难点: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 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 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X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际含义是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达到目的的手段。组织变革通常侧重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的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而组织发展更为侧重解决有关使组织得以永续存在和发展的问题。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一)从如何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具体目标; 1.使组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2.使组织具有足够的持续性,以保证在目标和方法方面进行有秩序的变革; 3.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便及时地对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内部的变化作出敏捷反应; 4.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革新性,以便在条件适宜时还能够主动地去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从组织应达到的功效来看,组织变革和发展应达到如下四个具体目标: 1.要建立起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先进而可行的经营目标和工作目标; 2.要确定和健全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以保证生产和各项工作互相密切配合而有秩序地进行; 3.要建立科学、合理和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明晰,权力分配得当; 4.要健全对外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对内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 二、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 1.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 2.变革的X围更广、数量更多 3.变革的内容更深刻、更彻底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 一、压力变动力 1.技术进步对组织的压力 2.知识爆炸对组织的压力 3.产品迅速老化对组织的压力 4.价值观的改变对组织的压力

李育晖《组织行为学讲义》培训讲义

李育晖《组织行为学讲义》培训讲义 【课前导入】 为什么效率低下的美国银行客服部,仅仅增加了员工的聊天机会,业绩就大幅提升? 为什么在谷歌实验中,经常暴露自己情绪缺陷的领导,团队的创新绩效反而最高? 为什么大众汽车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吵架之后,分歧反而减少了? 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却更喜欢雇用老人? 为什么阿里隐藏序列职级后,管理更高效了? …… 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会给你答案。 【作者介绍】 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曾访学希腊Pantion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主攻人员素质测评、情绪和压力管理、领导力模型、跨文化管理等研究领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培训及咨询过的客户包括国家汉办、华北电网、国华电力、兵器装备集团、联想集团、百度、Millward Brown等知名企业与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及地方企业。咨询及培训的方向集中在人员选拔、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前言】 一、关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实验有两个特点: (一)是抓行为共性和特性, 任何组织的最小构成单位都是人,而人是最复杂的生物。人的行为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组织行为学的价值之一,就是从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行为中找到共性和特性,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 (二)是强调系统性。 这意味着我们在做研究或解决问题时,需要把某个问题堪称一个系统,先把这个系统进行拆分,明确它的组成部分,然后确定具体每一步要做什么,一步步地找到答案。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研究个体规律、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大结构对组织的影响。 寻找商业组织行为规律的学科,就叫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现代管理的奥妙 尽量学到有用有趣的东西,才是校园学习的硬道理 ----------------隆湘成XXXX年寄语年轻学友们 《组织行为学》讲义 目录 导航(调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一讲绪论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行为 第二讲个体行为基础和工作情绪管理 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1)激励理论概述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2)激励理论的运用第四讲工作设计和工作压力第五讲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第二单元群体行为 第六讲群体行为基础 第七讲群体决策的特异现象(“群体思维”)解析第八讲信息沟通第九讲团队建设第十讲群体冲突管理第三单元组织行为 第十一讲组织行为基础: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第十二讲领导与权力第十三讲领导理论第十四讲组织变革与发展第十五讲组织文化管理

仅供学习参考之用任课教师: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隆湘成 《组织行为学》讲义现代管理的奥妙 加重讲解和研讨的章节:(其余章节以讲授为辅,自学领会为主)(第一讲的附录)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古今中外“人性论” 第一单元个体行为 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1)激励理论概述第三讲工作环境中的激励(2-2)激励理论的运用 第二单元群体行为 第七讲群体决策的特异现象(“群体思维”)解析第八讲信息沟通第九讲团队建设第十讲群体冲突管理 第三单元组织行为第十二讲领导与权力 本课程指定教材: 《组织行为学》(袁凌、雷辉、刘朝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年10月版) 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 139751030XXXX年把组织科学分为四部分): (1)微观方面的组织行为(理论性)和人力资源管理(应

教育组织行为学讲义全

教育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 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 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 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组织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 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与结构对组织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与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微观教育组织:一般是指学校组织 教育组织的特点:◆权力结构特点◆角色特点◆信息沟通特点 教育组织中教师工作特点:1.育人性2.复杂性3.示性4.个体性5.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教育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三个维度:◆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与管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的基础理论 组织行为是指研究人类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包括个体行为、 团队行为和组织全员行为。它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和组织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着重研究组织中个体、小组 和其他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理论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个体行为 是指人们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大部分个体行为都受到 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组织行为学留意了大量个 体行为相关的系统知识,例如个体行为因素的特征、个体间的互 动和个体对环境的感知等。 第二章:个体行为因素 个体行为因素是组织行为理论的基础,如:人格、态度、动机、情绪等,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是人格特征:人格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人格特 征是人个性中固定不变的一些心理特征,它是个体行为的主要基 础之一。 其次是态度:态度是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评价和信念,它直 接反映出个体对工作、同事和组织的态度,并对组织合作和效率 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是动机:动机是促使个体参与到某项活动中的内部或外部 因素,它会影响个体准备、积极和坚持参与组织内交往活动的程度,因此,了解员工动机非常重要。 最后是情绪:情绪是人在某些环境和事件中产生的心理反应, 它对人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人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压力、失落等不良情绪,就会影响其工作效率。 第三章:团队行为 团队行为是指由多个人组成的、相互协调和合作的工作单位, 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协同工作的行为方式。 组织小组是现代企业中最常见的基本单位,团队合作对于企业 的成功至关重要。团队建设和发挥团队的治理效应是管理者的职 责之一。 如今,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多元文化的管理方式,这要求管理者 必须善于组建高效的团队。 团队形成时,不同文化背景和人员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都需 要被考虑进去。这就需要管理者开放心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调节平衡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治理与指导

组织行为学理解个体与组织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组织行为学理解个体与组织间的相互作用与 影响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个体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以及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管理的学科。在现代组织中,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从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角度,探讨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1. 个体对组织的影响 个体是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个体行为对组织的运行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对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作绩效 个体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绩效表现。一个高绩效的个体会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而一个低绩效的个体可能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发展。因此,组织需要关注个体的能力、动机和满意度,以提高个体的工作绩效。 1.2 创新与变革 创新是现代组织成功的关键之一。个体的创新能力和态度对组织的创新与变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型个体能够带来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1.3 组织文化

个体也是组织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载者。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会影响组织的文化氛围。通过塑造积极正面的组织文化,个体可以对组织的团队精神、目标共识和员工凝聚力起到积极的影响。 2. 组织对个体的影响 组织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对个体的行为和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组织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会决定个体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渠道。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激发个体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2.2 组织文化 组织的文化也是对个体的影响因素之一。组织文化对个体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个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有利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积极进取。 2.3 组织氛围 组织的氛围会对个体的工作体验和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能够激励个体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3. 个体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 协作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通过研究这些行为和协作 过程,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动机、行为和互动方式,从而更好地管 理和引导团队,提高组织绩效。本文将从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两个方 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 一、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每个员工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动机。了解个体行 为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从而采取适当的管理 措施。 1. 动机理论 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积极性。 常见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工作动机 分为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满足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而 激励因素则是个体通过工作本身获得的满足感。 2. 个体行为特征

除了动机之外,个体行为还受到个体的性格、能力和态度等因素的 影响。性格特征包括外向性、亲和性、开放性等,不同性格特征的员 工在工作中表现和相处方式上会存在差异。能力是个体在工作中表现 优劣的重要因素,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安排适合的工作任务。 而个体的态度则对工作表现和团队合作产生重要影响,正向的工作态 度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二、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过程,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团队协作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1. 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指创建和维护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其中包括确定团队 目标、选择合适的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等。团队建设需要管理 者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激励员工参与团队合作,并及时 解决团队内部的冲突。此外,管理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和团 队成员的特点,制定适当的团队组织形式,例如分工合作、项目团队等。 2. 团队动力和效果 团队动力是指促使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的力量。团队动力可 以通过激励机制、团队建设和沟通等方式来提高。一个富有动力的团 队能够主动解决问题、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协作 和决策。团队效果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包括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征、规律、角色、类型,以及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共性因素、职业生涯的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个体行为概述 一、个体行为的意义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组织整体行为的基础,是组织中群体行为的具体体现。任何组织目标都要通过个体行为去实现,组织行为的效能与价值最终取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效能与价值之和。所以,认识个体行为的规律,加强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行为是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 个体行为作为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是由个体行为的结构属性所决定的。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构成的,而群体行为、整体行为又是以个体行为为元素所形成的,是个体行为的有机组合。 (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 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由个体行为的主体属性所决定的。人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组织目标要靠人去实现,其他资源的能量要靠人来释放,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以具体的人即个体的人为基本对象,以个体人的行为为管理的基本点。 (三)个体行为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 个体行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是由个体行为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个体是构成群体、整体的基本单位,群体、整体所具有的功能都是在个体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功能的有机组合。 (四)个体行为是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 个体行为作为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个体行为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组织文化有行为化的、物象化的、符号化的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行为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文化的主体形态。

个体行为管理

个体行为管理,塑造更好的自己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和群体,对个体的研究是最为基础的。对个体行为的管理不是专业书里枯燥乏味的理论,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我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还记得在在大一上学期,学校要求每班组织一个学期内社会实践。最初我们对于社会实践的概念并不清晰,我们几个班委首先与老师进行交流,明确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和意义,然后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分工,较为严谨、学术的同学制作调查问卷,思维活跃的同学设计活动形式,擅长文字的同学设计主题口号,擅长交际的同学联系电视台、报刊,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在世界艾滋病日当天举办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活动内容主要有通过发放宣传单向大家介绍艾滋病的预防、通过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市民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通过“拥抱”活动来分析市民对于艾滋病人的态度。 在活动进行阶段我们遇到了很多突发状况,比如泉城广场不允许进行此类活动,我们在与广场管理处以及街道管理人员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最终将场地改到芙蓉街附近。活动最终圆满结束,我们收集到了大量市民的反馈,活动的消息也成功地在齐鲁电视台播出,得到了院领导的好评。活动结束后我们也对此次活动作了总结,为以后开展班级活动积累了经验。

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行为是个体本身若干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该学科主要研究哪些变量会影响到个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及影响的方式。这些个体变量主要包括个体知觉能力、价值观、人格特质等。正如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是因为个体之间这些变量不同而导致的。那么该如何进行个体行为管理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自我 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神庙上刻着唯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我认为个体行为管理的前提就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情况,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我行为管理的一系列方法。 二、明确需要和动机,确定科学的目标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一般而言,主导需要驱使下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但是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动机,确定科学而又正确的目标,为个体行为指明方向,保证个体行为的正确性,进行个体行为管理,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态度 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与坏的判断与评价。态度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都是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个体行为与管理(一)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个体行为与管理(一) 组织行为学分类模拟个体行为与管理(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只反映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是______ A.感觉 B.知觉 C.社会知觉 D.自我知觉 答案:A [解答]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2. 社会知觉是指______ A.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B.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觉 C.对人与物关系的知觉 D.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 答案:A [解答] 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3.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历的阶段是______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答案:C

[解答]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4. “敝帚自珍”体现了自我知觉的______ A.客观性 B.主观性 C.主观客观相结合 D.既不是主观性的体现,也不是客观性的体现 答案:B [解答] 本题考查的实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属于需要领会的内容。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敝帚自珍”就是这种主观的体现。 5. 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是______ A.成见 B.知觉防御 C.投射 D.晕轮效应 答案:C [解答] 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有的人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也是这种想法,而实际别人不是这样想的,这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错误知觉。 6. 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常被称为______ A.首因效应 B.知觉防御 C.晕轮效应 D.投射 [解答] 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要正确地观察事物,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7. 常年在工地工作的人,对于工地机器的声音往往不是很敏感,几乎听而不见,这是由于错误知觉的______

组织行为学案例(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案例(个体行为) 案例 宝洁公司 宝洁公司在全球140个国家中向近50亿消费者销售其产品。此外,宝洁公司在全球70多个国家中拥有超过11万名员工。因此,对公司来说,差异性随处可见。事实上,宝洁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对于在全球环境中从事商业运作来说,差异性可 以培育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的洞察力。差异性被看做是“宝洁公司竞争优势的一个丰富源泉”。差异性被视为一种能够“提供更广泛、更充足、更丰富的环境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财富。不仅如此,宝洁公司还寻求吸引和深入开发多种才能的资源,为其未来的领导阶层补充力量。 宝洁公司只在公司内部提升领导,而不从外面招收中层管理人员。相反,宝洁公司会招聘大学毕业生并培养他们。“一旦被聘任,员工就会在各个方面得到训练和教育,甚至参加被称为宝洁大学的培训研讨会。”员工们都被灌输了宝洁公司的文化理念。一个描述宝洁公司文化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它的企业基本原则。宝洁公司给它的员工灌输了强烈而坚定的义务感。宝洁公司努力按照下面的基本原则来运作: 我们尊重每一位员工。 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休戚相关。有策略地着眼于我们的工作。创新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我们关注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珍视个人的专长。我们力求做到最好。互助友爱是生活之道。 这些基本原则表明了公司对差异性的重视,不管人们带到工作场所的是哪种差异性。这些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对优秀表现的重视,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以及对开发个人和企业取得优秀成绩的能力的重视。 宝洁公司管理层的差异性

1991年一项对管理层员工流失的研究揭示:2/3离开宝洁公司的优秀人才是女性。事实上,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没有女性能够坐上宝洁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的位置。更有甚者,公司的执行官中没有几个是女性。在采访中,许多女性员工都指出,她们离开公司是为了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不过,宝洁公司“女性发展特别小组”策划实施的一项调研却揭示,在离开公司的女性中,使宝洁公司最感惋惜的不是那些待在家里的妈妈们,而是去做其他高职位、高压力工作的女性。她们的工作时间,比宝洁公司要求的每周工作时间还要长。宝洁公司发现:“很多女性认为,她们‘建立共识’型的领导风格被公司的‘命令与控制’型的文化所蔑视,公司的这种文化重视那些反应迅速、管理手段强硬的决策者。”调研还揭示了另外一个人员流失的原因,那就是宝洁公司对任何事情都严格限制的一贯作风。结果,员工们经常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职业发展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宝洁公司的管理层还发现,那些离开的女性“想要的是一种灵活的(工作)时间,而不是那些延 缓她们升迁速度的兼职工作安排”。 为了帮助公司止住高能力女员工流失的势头,“女性发展特别小组”开发出一套富有创新性的“顾问”项目。通过这个项目,低职位女性可以就各种影响女性的问题来“指导”高 职位男性。基本上,女性员工“开始改变了宝洁公司过去的那种‘经理就是男性’的文化”。“女性发展特别小组”还利用其他渠道处理性别问题。比如,特别小组会帮助公司找出那些发生在公司里的各种问题。曾经有一群男经理,在和广告公司的人一起去看棒球比赛时把一个女同事排除在外,类似这样的问题就属于这个范畴。特别小组还重新包装了“家庭友善津贴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已经提供,但许多员工还不知道的福利项目”。通过这些努力,员工开始渐渐了解了这些内容,其中有一项是公司给那些有学龄前子女的员工设计了一个5年期的灵活工作时间表。 女性发展特别小组的努力已经开始奏效,女员工的流失现象减少了。1998年后期,这个比率与男性员工的比率已经基本持平。内部调查还显示:女性的工作满

组织行为学

绪论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和职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形、实用性、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 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 组织行为学的演变过程: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业心理学〔闵斯特博格〕工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莱维特〕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名词解释: 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亚当斯密〕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梅奥〕 1、人是“社会人”; 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