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广东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广东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广东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傅永发愤读书【唐】李延寿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寻:不久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涉猎

..()经史2、对画线句“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永)邀请洪仲,洪仲十分谦让,不让他报答。

B(傅永)请教洪仲,洪仲重重地责备他,不替他回信。

C(傅永)请求洪仲,洪仲最终让步,不报复他。

D(傅永)请示洪仲,洪仲坚决推让,不为他报信。

3、选文末尾引用了皇帝的话,请分析其作用。(4分)

1、信件粗略的阅读

2、B

3、侧面表现傅勇发愤读书的效果,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

“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

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闻言色动色(2)药之可以即愈药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会来告诉他原因。

B.是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会来告诉他原因。

C.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把原因告诉他。

D.是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把原因告诉他。

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4分)

1、脸色;神色;面色(2)给……吃药;吃药;用药治

2、C(得分点:为:“当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译基本通顺,看得分点)

3、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搏):跌倒。③应候:顺应时令。

【试题】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岁.苦支备()(2)臣怪.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1、使秦不得窥吾西/ 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 岂不大利耶?

2、每年对……感到奇怪

3、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4、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小港渡者

庚寅冬①,予自小港欲入蛟川②城,命小奚③以木简④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⑤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⑥。”予愠⑦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⑧,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下⑨矣。

予爽然⑩,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庚寅:1650年(顺治七年)。②蛟川:地名,指今镇海县城。(浙江宁波镇海)

③小奚:童仆。④木简:这里指木板。⑤孰视:仔细看。⑥阖:合,关。⑦愠(y ùn):含怒。⑧仆:跌倒。⑨下:上锁。牡,门闩,锁簧。⑩爽然:若有所思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束.断书崩()(2)渡者熟视小奚,应.曰()2、文中划线的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的地方用“/”标出来。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哪些启发?

1、(1)捆书的绳子(2)恼怒,生气

2、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3、渡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富有生活经验的人。

4、欲速则不达,或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或要善于吸取生活经验。

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①见②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③弗过也,使之钩④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⑤。

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注释】①御:驾车。②见:拜见。③文:线条交错的图案、花纹。引申为绘画。

④钩:兜回来。⑤应:回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进.退中绳()(2)其马力竭.矣()

2、翻译句子。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4、读完本文,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1、(1)前进(2)尽

2、庄公认为就是编织花纹图案也未必赶得上,于是要他在地上转一百圈后再回来。

3、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4、世间万物,其能力总有一个限度。乳沟不认真把握这个限度,只是一味的蛮干或瞎指挥,到时候只会弄巧成拙或碰钉子。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字词

詠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何所,什么;似,像。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 ,差不多;可拟,相比未若:比不上,不及。因:凭借。即:就是。】 陳太丘與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中:过了正午。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乃:才。引:拉顾:回头看。信:诚信,讲信用。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惭:感到惭愧。则:就是。引:拉。】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聪明,聪慧,机智,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觉得……聪明”、“认为……是聪明的”。雨:yù,下雨。名词用作动词。坏:毁坏。筑:修补。富:富有。亦云:也这样说。果:果然。亡:丢失。父:fǔ,古时候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居:过了。好:爱好。堕:掉下来。髀[bì]:大腿骨。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十九:十分之九以:由于。故:缘故。 .归:回来了。舍:经过。保:保全。】

广东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广东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 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 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 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 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 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 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 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 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 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 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 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 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 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 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 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必考名句

2020年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必考名句 41.《论语》十二章 (1)《论语》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在《述而》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2.《左传·曹刿论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3.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富贵不能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中考历年语文考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真题与答案解析

中考讲义 文言文阅读(课内) 学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1. 能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 能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 能对文本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级:理解)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层级:理解) 二、具体内容 (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词的释义。从近三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为 1 题,分值为 3 分。 【答题指导】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 w 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梳理

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特色句、主旨句等。 【答题指导】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考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课前华章诵读 文言文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二、本课学习目标明确文言文的考点,掌握文言文的常见题型以及答题技巧 三、本课知识清单 (一)文言文翻译的两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要求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是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或表达不好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三标准: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抄)、删、补、换、调、选、意、译、缩、扩(十字法) 四、方法技巧训练 一、留:就是保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晋陶渊明独爱菊。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二、删:就是删除。删去不译的文言虚词。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三、补: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属予作文以记之。 见渔人,乃大惊。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四、换:就是替换。在翻译时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语。 余忆童稚时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五、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 尝射于家圃。 群鹤舞于空中。 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六、选:就是选择。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历年中考文言文

近4年江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骑数千四面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优()(2)备()(3)遁() 1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1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1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01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13题。(10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2811456621.html,]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2012)(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附译文)

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附译文) (一)阅读(10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2)去.国怀乡() (3)宠辱偕.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 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 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 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 (二)(9分)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 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1.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3分) 附答案 一、6.(1)同“嘱”,嘱托(2)离开(3)一起 7.(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8.C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杭州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 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 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 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 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 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间,江南大饥.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 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说:“我没有给母亲的东西,那么母子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于是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吾家还有一些园

广东省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 (2)人恒过. ( ) (3)发.于声 (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在这篇不到两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B. 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阐述 了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C. 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D.选文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语气上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一)(10分)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 ..不动()(3)以其境过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现环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曲静。 C.第2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6.(1)大约(2)静止不动的样子(3)凄清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论语》十则(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1

D.是知.也/人不知.而不愠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公输盘不说. B.温故.而知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有朋自.远方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择其善.者而从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文中的说法,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多次反省,告诫我们对所办之事进行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对友谊应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对学习知识应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则叙述了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 B.第⑤则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C.第⑧则讲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恕”字可以终身受用。 D.《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两千年前孔子的思想。(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9年全国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9年全国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名师押题练习+解析答案,建议下载背诵)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整理三峡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

广东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广东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傅永发愤读书【唐】李延寿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寻:不久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涉猎 ..()经史2、对画线句“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永)邀请洪仲,洪仲十分谦让,不让他报答。 B(傅永)请教洪仲,洪仲重重地责备他,不替他回信。 C(傅永)请求洪仲,洪仲最终让步,不报复他。 D(傅永)请示洪仲,洪仲坚决推让,不为他报信。 3、选文末尾引用了皇帝的话,请分析其作用。(4分) 1、信件粗略的阅读 2、B 3、侧面表现傅勇发愤读书的效果,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 “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 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闻言色动色(2)药之可以即愈药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会来告诉他原因。 B.是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会来告诉他原因。 C.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把原因告诉他。 D.是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把原因告诉他。 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4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广东中考必考篇文言文

2017广东中考必考24篇文言文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孙权劝学》 初,权谓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蒙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