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本实验使用臭氧编码器,通过悬浮思路分析,利用不同的匀速度下不同的温度差分析空气-水蒸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帮助我们理解空气-水蒸汽对流的过程。本文将对实验的设备、方法、结果及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验设备

1. 实验室气体混合系统

2. 实验室压力传感器

4. 实验室水蒸气浸润计

6. 实验室数据采集器

二、实验方法

1. 设计实验

2. 实验片段

将实验室气体混合系统、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水蒸气浸润计和湿度传感器等设备设置在实验室中,同时使用数据采集器对数据进行实时记录。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设置了一个不同的温度差,然后观察它们在不同的匀速度下的换热系数。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匀速下不同温度差的换热系数。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不同温度差和匀速度下的换热系数。

1. 换热系数随着温度差的增加而增加

我们可以看到,在温度差越大的情况下,热传导的能力也越强。颗粒与颗粒之间的间距越小,热量间的转移就越快,因此换热系数也越高。当温度差在一定的范围内,换热系数与温度差的平方成正比。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匀速越大的情况下,换热系数也会越大。当匀速越大时,颗粒间的热传导也会越快,从而使换热系数更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空气-水蒸汽的对流换热系数与温度差和匀速度密切相关。当温度差和匀速度越大时,换热系数也会越大。同时,通过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气-水蒸汽对流的过程。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空气-水蒸汽的对流换热系数与温度差成正比,当温度差越大时,换热系数也会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水蒸汽的温度差和匀速度来控制其换热系数,从而更好地理解热传导过程。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本实验使用臭氧编码器,通过悬浮思路分析,利用不同的匀速度下不同的温度差分析空气-水蒸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帮助我们理解空气-水蒸汽对流的过程。本文将对实验的设备、方法、结果及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验设备 1. 实验室气体混合系统 2. 实验室压力传感器 4. 实验室水蒸气浸润计 6. 实验室数据采集器 二、实验方法 1. 设计实验 2. 实验片段 将实验室气体混合系统、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水蒸气浸润计和湿度传感器等设备设置在实验室中,同时使用数据采集器对数据进行实时记录。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设置了一个不同的温度差,然后观察它们在不同的匀速度下的换热系数。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匀速下不同温度差的换热系数。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不同温度差和匀速度下的换热系数。 1. 换热系数随着温度差的增加而增加 我们可以看到,在温度差越大的情况下,热传导的能力也越强。颗粒与颗粒之间的间距越小,热量间的转移就越快,因此换热系数也越高。当温度差在一定的范围内,换热系数与温度差的平方成正比。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匀速越大的情况下,换热系数也会越大。当匀速越大时,颗粒间的热传导也会越快,从而使换热系数更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空气-水蒸汽的对流换热系数与温度差和匀速度密切相关。当温度差和匀速度越大时,换热系数也会越大。同时,通过这些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气-水蒸汽对流的过程。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空气-水蒸汽的对流换热系数与温度差成正比,当温度差越大时,换热系数也会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水蒸汽的温度差和匀速度来控制其换热系数,从而更好地理解热传导过程。

试验三空气-水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实验三空气-水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套管换热器中空气—水系统的传热系数; 2. 测定不同的热空气流量时,Nu与Re之间的关系,并得到准数方程式; 二、基本原理 1. 测定传热系数K 根据传热速率方程式 (1) (2) 实验时,若能测定或确定Q、t m和A,则可测定K。 (1)传热速率 在不考虑热损失的条件下 (3) 式中:—空气的质量流量,kg/s,,为空气的容积流量,m3/s,ρ为空气的密度,kg/m3; —空气的定压比热,J/(kg·K); —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2)传热推动力t m (4) 式中:,—冷却水出口温度,℃ ,—冷却水进口温度,℃ (3)传热面积 (5) 式中:L—传热管长度,m ; d—传热管内径,m 。 2. 求Nu与Re的定量关系式 由因次分析法可知,空气在圆形直管中强制湍流时的传热膜系数符合下列准数关联式: 或(6)式中:A,n—待定系数及指数; —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W/(m·K); —空气的流速,m/s, ; μ—空气的粘度,kg/(m·s); —管壁对空气的传热膜系数,W/(m2·K)。 在水—空气换热系统中,若忽略管壁与污垢的热阻,则总传热系数K与传热膜系数的关系为: 式中:—管壁对水的传热膜系数,W/(m2·K) —管壁对空气的传热系数,W/(m2·K)

本实验中保持水在套管环隙间的高速流动,且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因此水的进、出口温度变化很小,管壁对水的传热系数较管壁对空气的传热系数大得多,即,这样总传热系数近似等于管壁对空气的传热系数: 实验中通过调节空气的流量,测得对应的传热系数,然后将实验数据整理为Re及Nu,再将所得的一系列Nu-Re数据,通过用双对数坐标纸作图或回归分析法求得待定系数A和指数n,进而得到准数方程式。 三、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由加热器1、夹套换热器14、15、风机7和流量计2、10等组成。换热器的内管14为φ30×2mm的铜管,有效长度为2000mm。由风机7送入风管的冷空气经电加热器1加热后,进入套管换热器的内管14。与环隙内的冷却水换热后排至大气中。系统内,空气流量由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进出换热器的水和空气的温度分别用铜电阻测温探头3、4、5、12、13和玻璃管温度计测定,并在数字显示仪16、17、18、19、20上读取。 1加热器风机;2空气流量计;3,4,5,12,13铜电阻测温探头压力计;6空气流量调节阀;7风机;8,9压力(差)计;10流量计;11水流量调节阀;14,15套管换热器;16,17,18,19,20温度显示仪;21总电源开关;22,23 加热器开关;24风机开关。 图1 空气—水系统传热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1)在使用本设备前应了解设备的基本结构(设备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并按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设备。 (2)实验前检查进水、进风、是否控制正常,并进行设备预热。 2.预热操作 (1)开启控制柜总电源21,调整温度控制仪18的控制温度(将温控仪设定-测量开关调至设定位置,设定80°C;然后将温控仪设定-测量开关调至测量位;温控仪将以80°C为均值进行自动控制)。 (2)开启风机电源开关24,调节风量阀门4将进风流量调节至流量计2的中间读数位,开启电加热器Ⅰ开关22(温度控制仪控制加热器Ⅰ,加热Ⅱ是手控制、备用加热用,如特别寒冷地区或耗热量大等)。 (3)开启冷却水阀门11,调节水的流量至流量计10的中间读数位;观察各温度仪表变化,使温度缓慢上升逐步加热设备各部分,待温度稳定后方可进行正常操作。 3.实验操作 (1)经预热稳定后,调整进风流量,即可读取空气流量计前表压,空气和冷却水的进、

空气-蒸汽给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报告

浙江科技学院 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课程名称: 学院: 专业班: 姓名: 学号: 同组人员: 实验时间:年月日 指导教师:

一、实验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二、实验项目名称: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 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 径。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进出口端的相关温度,计算α,关联出相关系数。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 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 ()()()()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 ()()() 2 211221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2) 式中:T W 1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 ()()() 2 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4-3) 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4)计算, T t 图4-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 二.实验项目名称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进出口端的相关温度,计算α,关联出相关系数。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 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 ()()()()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 ()()() 2 211 221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 (4-2) 式中:T W 1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 ()()() 2 21 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 (4-3) 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4)计算, ()() 1 221 1221m t T t T ln t T t T t -----= ∆ (4-4) 当在套管式间壁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冷空气或水进行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时,则由式(4-1)得内管内壁面与冷空气或水的对流传热系数, ()()M W p t t A t t c m --= 212222α (4-5) 实验中测定紫铜管的壁温t w1、t w2;冷空气或水的进出口温度t 1、t 2;实验用紫铜管的长度l 、内径d 2,l d A 22π=;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即可计算α2。 然而,直接测量固体壁面的温度,尤其管内壁的温度,实验技术难度大,而且所测得的数据准确性差,带来较

空气-蒸汽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一、 实验课程名称:化工原理 二、实验项目名称: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 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进出口端的相关温度,计算α,关联出相关系数。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 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 ()()()()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 ()()() 2 211221 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2) 式中:T W 1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 ()()() 2 21 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4-3) 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4)计算, ()()1221 1221 m t T t T ln t T t T t -----=? (4-4) 当在套管式间壁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冷空气或水进行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时,则由式(4-1)得内管内壁面与冷空气或水的对流传热系数, ()()M W p t t A t t c m --= 212222α (4-5) δ T T W t W t 图4-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引言 热传导是物质内部热量传递的一种方式,而对流传热是物质表面与流体之间热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对流传热系数是衡量对流传热能力的重要参数,它与流体性质、流动状态、表面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流体在不同流动状态下的对流传热系数,探究其变化规律。 二、实验装置和方法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热传导仪、热电偶、温度计、流量计等。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水和空气作为流体介质,分别进行了静止状态和流动状态下的测定。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静止状态下的测定 首先,我们将热传导仪放入水中,使其温度稳定在一定值。然后,通过热电偶和温度计测定水的表面温度和流体温度。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水的对流传热系数。 接着,我们将热传导仪放入空气中,同样进行了温度测定。通过对比水和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我们发现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要远小于水的对流传热系数。这是因为水的导热性能较好,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热量。 2. 流动状态下的测定 接下来,我们改变了实验装置,使流体产生流动。通过调节流量计和阀门,我们控制了水的流速,并进行了温度测定。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不同流速下的对流传热系数。

通过对比不同流速下的对流传热系数,我们发现随着流速的增加,对流传热系数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流速的增加会增加流体与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热量传递的效率。 四、实验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设备精度和操作技巧等因素的限制,可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例如,温度测量时由于热电偶的位置不准确或者温度计的示数偏差,都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实验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比如流体的湍流程度、表面粗糙度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对流传热系数与流体介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导热性能较好的介质对流传热系数较大。 2. 对流传热系数与流体流动状态有关,流速的增加会使对流传热系数增加。 3. 实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分析。 六、实验改进建议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提高温度测量的精度,确保热电偶和温度计的准确性。 2. 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在测定过程中,尽量减小流体的湍流程度,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七、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实验结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

化工原理实验对流传热实验 3 图1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 孔板流量计测 量空气流量 空气压力 蒸汽压力 空气入口 温度 蒸汽温度 空气出口温度

1— 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 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 12、13—蒸汽放空口; 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 三、实验内容 1、光滑管 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 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 中常数A 、m 的值。 2、波纹管 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 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 四、实验原理 1.准数关联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 Nu=CRe m Pr n Gr l (1) 式中C 、m 、n 、l 为待定参数。 参加传热的流体、流态及温度等不同,待定参数不同。目前,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特定 范围的参数。本实验是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对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因此,可以忽略自然对流对传热膜系数的影响,则Gr 为常数。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Pr 可视为常数。所以,准数关联式(1)可写成 Nu =CRe m (2) Re 4 du V d ρ ρ π μ μ == 其中: , 500.02826W/(m.K)d Nu αλλ = =℃时,空气的导热系数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研究)

浙江大学 化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 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目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2)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3) 1.间壁式传热基本原理 (4) 2.空气流量的测定 (5) 3.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6) 3.1牛顿冷却定律法 (6) 3.2近似法 (6) 3.3简易Wilson图解法 (8) 4.拟合实验准数方程式 (8) 5.传热准数经验式 (9)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0) 五、实验数据处理 (11) 1.原始数据: (11) 2.数据处理 (11) 六、实验结果 (15) 七、实验思考 (16)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形式的准数方程,并与教材中公认 经验式进行比较;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本实验流程图(横管)如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计、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只能显 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 和F4)排出,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空气由风机提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 换热器内管,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择,三者 必学统一。 图1 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淅江丈禽 化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 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组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地点: 目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2) 三、实验容和原理 (3) 1.间壁式传热基本原理 (3) 2.空气流呈的测定 (5) 3.空气在传热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6) 3. 1牛顿冷却定律法 (6) 3. 2近似法 (6) 3. 3简易Wilson图解法 (7) 4.拟合实验准数方程式 (8) 5.传热准数经验式 (8)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9) 五、实验数据处理 (10) 1.原始数据: (10) 2.数据处理 (10) 六、实验结果 (13) 七、实验思考 (14)

、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 因素 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 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 形式的准数方程,并与教材中公认 经验式进行比较; 3) 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 实验流程与装置 本实验流程图(横管)如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 流量计、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只能显 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 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 和F4)排岀,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空气山风机提供, 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 换热器管,热交换后从风机岀口排出。 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 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择,三者 必学统一。 图1 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 裨嗣苦 I 理 T7 空气 孔计 蒸汽发生番 t2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目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2)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3) 1.间壁式传热基本原理 (3) 2.空气流量的测定 (5) 3.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 (5) 3.1牛顿冷却定律法 (5) 3.2近似法 (6) 3.3简易Wilson图解法 (6) 4.拟合实验准数方程式 (7) 5.传热准数经验式 (7)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8) 五、实验数据处理 (9) 1.原始数据: (9) 2.数据处理 (9) 六、实验结果 (12) 七、实验思考 (13)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 N u=ARe n形式的准数方程,并与教材中公认经验式进行比较;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本实验流程图(横管)如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计、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只能 显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 和F4)排出,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空气由风机提 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 入套管换热器内管,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 择,三者必学统一。 图1 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表: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目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2)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间壁式传热基本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2.空气流量的测定 0 3.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α的测定 1 3.1牛顿冷却定律法 (1) 3.2近似法 (1) 3.3简易Wilson图解法 (2) 4.拟合实验准数方程式 (2) 5.传热准数经验式 (3)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4) 五、实验数据处理 (4) 1.原始数据: (4) 2.数据处理 (5) 六、实验结果 (8) 七、实验思考 (9)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 N u=ARe n形式的准数方程,并与教材中公认经验式进行比较;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本实验流程图(横管)如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计、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只能 显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 和F4)排出,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空气由风机提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 管换热器内管,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择,三 者必学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