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个桔子、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营养快线、量筒。

【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1:不洗真干净,洗洗不干净;不洗有人吃,洗了无人吃。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请同学们先拿出自己带来的水看一看,再闻一闻,最后喝一喝。(板书课题)

2.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进行实验汇报,发现不一致的答案。

师:汇总学生争论的焦点,为什么这几项最难辨别?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阐述探究猜测的理由。

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体,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3、5、6号袋子看一看吧,注意把准确率填在表上,并在猜测准确的编号后面打上√。

4.分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生:汇报(水、酒、蓝墨水)(石头、木头、桔子)(空气)

师:你们的分法真科学,科学家就是这样分的:将水、酒、蓝墨水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石头、木头、桔子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空气称为一类气体。请问你们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

生:形态

师: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师: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生:水

师:是的,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师:出示一段视频(干旱的图片或视频),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的很好,你们这样做可以节约和保护我们生活周围的水资源,但仍旧无法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刚才我们也看了地球70%的面积是水,其实我们不缺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70%的海水变成我们可以直

接饮用的淡水,如何把海里的水变成淡水后调到西部干旱地区去灌溉和饮用,这两项艰巨的任务希望在你们这一代中完成。

【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液体)。

物体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目标: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重量等方

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 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

式记录比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细致安静地观察。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水和油的过程中逐渐构建“液体”的概念: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等。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2根木棒、2支滴管、科学记录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多个形状不同的容器(锥形杯、量筒、方形水槽、圆底烧杯等)、天平。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T: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杯东西。(出示水和油)

生:(争论杯子里会是什么东西)

T:杯子里装的就是水和油。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水和油呢?

板书:

比较

水食用油

T: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一定有不少新发现了吧!请一小组来和大家交流下他们的发现。有补充的可以在他们汇报完后举手补充。(幻灯片出示)估计学生对水的颜色的描述会不够准确。注意区分白色和无色。

三、水和油的轻重

T:水和油在争论中还说到关于他们的轻重,同样多的水和油谁轻谁重呢?怎样才能证明?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学生演示水和食用油的混合实验。估计学生会提到用秤或混合水和油。提示学生将实验结论记录表一中。

备用材料:天平或大杯子。

四、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T:我们替水象油说明了那么多的不同点,他们就真的一点也不象吗?分别出示装了水和油的锥形杯、量筒、方形水槽、圆底烧杯等。让学生一一说水是什么形状。说了几种后学生会发现水装到什么形状的杯就是什么形状。因此可以说水和油没有固定形状。

2.全班交流:我们一起比较了水和油。那我们水和食用油的证据写到黑板上给他们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3.结合表一填写表二(韦恩图)小组合作填写整理信息到韦恩图。

T:现在在我们班的同学的认真研究下,对于水和油我们已经有初步的认识,那么我们家里的酱油和醋,他们也具有和水油的相同点吗?

板书:(图片传不上来,板书为一个韦恩图,对水和食用油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总结)

五、拓展延伸

T: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和食用油是怎样的一种液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它们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那么其它的液体具有这些特点吗?

《谁流得更快一些》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与液体的黏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用对比试验验证,理解公平试验,为公平,

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试验的准确

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理解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跑道,一小滴瓶红墨水,一小滴瓶食用油,一小滴瓶洗洁精(配小木棒),一张实验记录单,一张餐巾纸,一个水槽。师准备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开过运动会吧?听说我们班同学在运动会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今天,高老师请来了三位特殊的运动员,它们想进行一场比赛。

2.出示ppt:水、食用油、洗洁精图片。瞧!它们是谁?

3.同学们,猜一猜,它们打算比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4.生汇报:(预测:跑步,因为它们可以流动……….)

5.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场流动比赛!看看谁流得更快一些?(ppt: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制定比赛方案

1.预测:猜一猜,谁会赢?其次呢?有不同意见吗?

2.生汇报:(预测:水、油、洗洁精)请2-3位学生。

3.同学们都猜得对吗?最好的证明办法是做实验,请三位运动员比一比。

4.如果你是裁判员,怎么比?你有什么办法?各小组开水轻声讨论,师巡视。

5.交流汇报:哪一些和原来分享你们的比赛方案?打算怎么比?

其它组有更好的办法吗?

6、同学们真厉害!想了这么多比赛方案,为让比赛更加公平公正,我们把它们安排在专门的跑道上比赛。(出示赛场道具)

7、介绍:底下白色的双面胶是起跑线,中间一道道凸痕是跑道,当运动员入场后,双手同时自同一方向转动,即比赛正式开始。

(三)制定比赛规则

1、既然是比赛,就要公平公正,那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呢?

(出示规则)各小组开始讨论。(老师巡视)

2、交流汇报: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制定的规则?他们说的好吗?其他组有补充或改进的吗?(生回答)

3、同学们真的很公平公正!比赛时,必须做到同一起跑线,同样多液体同时流动。(PPT)

4、为确保相同多液体,我们用胶头滴管来吸取水和食用油,像这样,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红色胶头,一挤一松,液体就吸上来了,再移到物体表面正上方,一挤一松,液体就自动滴下来了。(演示操作过程),水也是同样的方法。洗洁精用滴管不方便吸取,我们就用玻璃棒。(演示操作过程)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四)、实验验证

1、熟悉了方法和规则,那我们接下来就是做实验。不过在实验之前,高老师要温馨提示大家。(出示提示)。生齐读。

2、现请各小组组长上台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播放音乐,并巡视)

3、交流汇报:你们的比赛结果怎样?和预测的一样吗?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结果吗?

4、今天的流动比赛已圆满结束,比赛最终结果是:水夺得了冠军,食用油获得了亚军,洗洁精拿到了季军。(板书名次:水>食用油>洗洁精)

5、提问:同样是液体,为什么水流得最快,洗洁精最慢呢?你认为液体流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6、生回答:重量,黏度……

7、小结:影响液体流动的快慢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与液体的黏度有关。(板书:黏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课后拓展

如果让厨房里的酱油,黄酒,醋等液体来参赛,你们认为它们的比赛

结果又会怎样呢?这个实验建议大家回家做一做。

板书设计:

谁流得更快一些

水>食用油>洗洁精

黏度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水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

2、知道量筒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并了解量筒的特点

和实用方法,知道毫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液体体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开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典型问题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多次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探究过程,自主设计、选择比较的方法,

培养起自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测

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起学生科学探

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的团队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证务

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水”是有一定体积并可以测量的。

教学难点:实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学会正确实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两瓶水,塑料杯1个,量筒,记录单,纸条

教师准备:各种型号的量筒,量杯,烧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入:

同学们,今天青青草原的小羊们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喜羊羊和懒羊羊走了这么久的路很口渴,于是慢羊羊村长给他们到了水,请你看看谁的多谁的少?谁要不高兴了?

师小结:瓶子相同时,水位高的瓶子里的水多,水位低的瓶子里的水少。

2、村长给他们重新到了水,现在谁的多谁的少?你是怎么看出来

的?

师小结:水位相同时,大瓶子里的水多,小瓶子里的水少。

3、懒羊羊要求在重新倒水,村长这次让懒羊羊先选,你能囊他选一

选吗?

二、观察猜测哪瓶水多

1、懒羊羊觉得观看不行,还要做做实验,你来帮帮他想想办法吧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1)、比重量

(2)、倒在同样大的杯子里比高低

……

师补充介绍

4、如果你是懒羊羊,你会选哪种方法?哪种简单?

5、讲解画刻度的方法,生领取材料,小组制作量杯

6、现在每组自制的量杯基本已完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测量

师讲解实验方法

7、交流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的原因

三、认识量筒

1、介绍量筒

2、每组观察量筒,找一找量筒身上的标识

3、汇报观察结果

4、讲解如何使用量筒,重点讲解凹液面的最低处和读数

5、小组领取材料,动手实验

6、交流各组数据

7、比较自制量杯和量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介绍其他的测量工具:量杯,有刻度的烧杯和锥形瓶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一瓶饮料、一瓶矿泉水、一桶油的体积大概是多少?

2、估一估一瓶盖大概有多少水?

五、课堂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集气瓶、气球、牙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一边听美妙音乐《清晨》,一边想象老师描述的美丽的画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小溪,那里有穿过浓密树叶会跳舞的阳光,那里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请同学们做一个深呼吸……睁开眼睛,谁来说说你吸进了什么?

生:空气

师:表扬生,空气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没有空气,生命就不会存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课题)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欣赏美图。空气对我们这么重要,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填写时注意各个气泡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学生组内交流对空气的认识,教师提示:可以用嘴巴、鼻子、眼睛等感觉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生物都需要;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教师共同完成气泡图,边写边实验)。

3、视频展台展示学生作业,并出示课件。

三、空气存在吗

师:欣赏图片。同学们说了许多自己观察到的空气的样子,但是空气到底是不是同学们所讲的那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捉住它,然后在仔细观察呢?学生说用塑料袋捉空气。

找个学生捉空气。

你们怎么知道塑料袋里面有空气呢

学生回答:1、挤出袋子里面的气体能吹动纸条,

2、在水里面吹泡泡,。

3、吹气球(空气的流动)

4、把书放到袋子上

教师小结: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是并不表示它不存在,我们可以用看的见的物体来证实看不见的物体的存在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比较空气和水

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大家看桌子上的这杯水和空气,进行比较。空气的流动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水:看得见、摸得着、重、有一定体积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轻、体积不固定

共同点:无色、无味、透明、有重量、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

五、总结与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气体。通过动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和研究空气,

六、作业

用一种方法证明空气和水谁轻谁重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通过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通过课件展示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注射器、饮料瓶。

小组准备:塑料袋、水槽1个、气球1个、烧杯、纸团、注射器连瓶子、瓶子两个、注射器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我们来欣赏一下,聪明的乌鸦究竟是怎样喝到水的?(播放课件)这个故事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板书:占据空间

我们周围有好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它是不是也像石头、水一样会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空气占据空间

师: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你能结合生活中你见过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来说一说吗?(没装满的饮料瓶、注射器、轮胎等)

这些同学很善于观察生活,值得表扬,他们说的合理吗?我们可以怎样做?(实验)是的,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一下。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指明说说。(塑料袋、气球、瓶子和吸管、烧杯和纸)利用这些材料你们打算怎样做?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老师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不同的材料,让我们开始实验吧。

小组实验后汇报:刚才每个小组研究的特别认真,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用了什么材料?是怎样做的?强调:在别人汇报的时候,其余同学认真倾听,用同种材料的组可以提出建议或补充,用不同材料的组也相当于做了一次实验。

小结:看到大家的实验成功了,你们是那么的开心,老师真高兴,通过刚才同学们设计的一个个小实验,充分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三、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

师:生活中有很多占据空间的例子,你们看,老师这有一个瓶子,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瓶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出示装水瓶子)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瓶子里面的空间被水占据着。

用力捏这两个瓶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捏瘪,体积变小,水不变。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占据空间的大小有变化

1、师:刚才,我们只是用手简单感受了一下捏之后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有变化,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老师为每组同学提供了两个带刻度的注射器,下面同学就分组讨论一下,利用注射器怎样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有变化。边讨论边填好记录。

讨论后汇报交流。(强调认真倾听,提出建议和补充)(简单介绍对比实验,一个不同条件,其余条件相同)

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地方特别关键,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前老师这还有几点提示,我们一起看看。(课件)好同学分组开始实验。

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有变化吗?

讲述:空间变小,科学上叫做压缩;空间变大,科学上叫做扩张。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大小有变化(压缩或扩张)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知道水占据空间大小没有变化,而空气占据空间大小有变化的,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2、师:好,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推拉空气时的体积变化,给你一张记录纸,你能画出来吗?(课件)

动手试画(拿出记录纸),汇报后教师利用课件解释。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谁来说一说?(课件)生活中,你们继续观察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比较一下空气和水的异同吗?

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拓展应用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石头占据空间

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大小有变化(压缩或扩张)

7.空气有重量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空气很轻,但是有重量,并能够用实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自主设计的天平,证明空气有重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乐于与人合作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自主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

(2)通过对石头、水、空气三者物理性质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建立固体、气体、液体的知识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尝试设计多种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重量。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实验天平、裤夹、细线、气球(数个)、铁架台、打气筒、小木棍、图钉、皮球、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说一说空气有哪些特点吗?空气还有哪些秘密呢?水有重量,石头也有一定的重量,那么看不见的空气有重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空气的特点,即:空气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味、是一种混合气体、会流动、易压缩、占据空间等,加深学生对空气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空气还有哪些秘密,空气有无重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势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活动探究。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塑料袋捕捉空中的空气,用手掂一掂,你有何感觉?

学生预设回答:感觉到塑料袋子还是很轻。

教师质疑:你感受到空气很轻?那么它有重量吗?

学生猜测:

(1)有重量,但是重量很小。

(2)没有重量,它非常的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捕捉空气,感受空气存在的同时,用手掂一掂,猜测空气有无重量,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空气有重量的深刻认识。

2.实验探究

(1)教师提问:你的猜测对吗?怎么利用实验证明你的想法,说一说你的意见?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本组的意见:利用袋子捕捉空气,利用天平秤重量。

(2)教师提问:怎么制作天平呢?制作的天平,有什么要求?

学生阅读课本81页,小组交流提出本组的制作方案:

利用小木棍、细线、图钉制作天平,图钉固定在木棍的中间,在木棍的左端系挂瘪的气球,右端系挂笔帽。

学生思考:如果左右两端挂上物体后,天平不平衡怎么办呢?这样的天平容易调节平衡吗?

回答预设:

①挂两个笔帽试一试。

②如果瘪的气球一端重,笔帽向右移一移。如果笔帽的一端重,把气球向左侧移一移。

教师补充:用手提着中间的细线,影不影响天平的平衡呢?

学生动手操作,调节天平的平衡,发现问题:这样的天平,不易调节平衡;手抖动会影响天平的平衡。

教师提出意见:试试用裤夹代替小木棍,裤夹的夹子可以容易的左右移。利用铁架台固定裤夹,代替手提天平。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出自己制作天平的方法,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制作出的天平的缺点。之后,结合教师提出来的意见,改进自己制作的天平,以利于实验的顺利开展。

(3)天平称重

教师质疑:天平制作好了,那怎么证明空气有重量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第一步,自制天平左端夹上瘪的气球,右端夹上笔帽,左右移动裤夹夹子的位置,调节天平平衡。这时,瘪气球的重量与笔帽的重量相同。

第二步,天平上的气球用打气筒充满气,固定在天平的左侧,在观察天平。

第三步,发现天平偏向气球的一侧,证明空气有重量。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给气球充满气后,天平失去平衡的现象不明显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多挂几个气球试一试。

学生继续实验。

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实验室使用的天平,并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方法证明空气有重量?

小组讨论,汇报:利用皮球,天平。可以分别称量未充气时的皮球的重量,在称量充足气时皮球的重量。

学生动手实验,思考:两次实验的结果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预设:两次称量结果不一样,充足气时测量的重量较重。说明空气有重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尝试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增加学生的对空气这一物理性质的认识。同时通过该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整理我们观察的结果

1.石头、水、空气比较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石头、空气有关知识,你能说一说他们有何异同点吗?

小组讨论,完成课82页三种物质物理性质比较表格。

学生汇报,全班同学交流:

2.固体、液体、气体比较

教师提问:石头、水、空气按照物体形态分类,分别是哪一类? 学生回答预设:分别属于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进一步引导:你能依据石头、水、空气的特点,说一说固体,液体,气体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呢?

小组讨论,汇报:

(1)相同特征:占空间、占体积,有一定的重量。

(2)不同特征:

①固体,形状固定,不能流动,不易被压缩,比较重。

②气体、液体,会流动,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③气体体积易压缩,重量比较轻。液体不能被压缩,比较重。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自制天平

1.

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 天平称重

我的发现

2.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4.1水和空气

水 一、填空 1、为了区别水和醋,我们可以用闻的方法,也可以用尝的方法。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物体,像水这样的物体叫液体。 3、水和空气是地球上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地球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63页) 4、物体按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5、如果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可以说它们是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67页) 6、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可以用来洗衣、洗澡、饮用。 7、常温下的水是液体。 8、水的属性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9、自然界中除了有液态的水外,还可以看到固态的冰,气态的水蒸气。 10、我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水、饮料、油等都是液体。 二、判断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水是淡水。() 2、沙子会流动,所以是液体。() 3、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4、流动性是水的基本性质之一。() 5、区分袋中是水还是石头可以用品尝的方法。() 6、观察同一瓶子里的水面,当我们让瓶子在桌面上向不同角度倾斜时,会发现水面总是保持水平的。() 7、冰是固态的水。() 三、选择 1、下列关于液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液体都是会流动的 b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c液体都是没有气味的 2、和石头相比,水的特征是() a比较重 b会流动 c摸得着

3、观察活动中,我们一般不采用()的方法。 a看 b尝 c摸 4、往一个U形的塑料管里倒水,两边的水面() a左边高 b右边高 c一样高 5、人在炎热的夏天户外工作时间久了会大量缺水,最好补充() a碳酸饮料 b纯净水 c淡盐水 6、目前世界上的水资源非常紧张,原因主要有() a水资源分布不均 b环境污染加剧 c人口迅速发展 7、我们从水龙头中放出的水是() a固态水 b液态水 c气态水 8、我们用眼一看便可以区分水和牛奶,是利用了水的()属性。 a没有颜色 b没有气味 c没有味道 9、有关固态、液态和气态说法正确的是() a固态有固定的形状,而液态和气态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b固态和液态有固定的形状,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 c固态和气态有固定的形状,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连线 固体水蒸气 牛奶 液态空气 木头 气态石头 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节 教 学 设 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并且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会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思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科学源于生活,科学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难点: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学会用对比分析法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异同。 【教学用具】 玻璃杯盛水的水槽 面纸注射器蜡烛

【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对比分析,观察法 1.魔术引入 我这里有一只蜡烛,一个玻璃杯,一个盛了水的水槽,现在我要让这只蜡烛在“水中”燃烧,你们相信吗?(蜡烛在水中燃烧) 2.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组织学生观看魔术 板书标题 1.不湿的纸巾 一个水槽,一个玻璃杯,一团纸巾,接下来我把一团纸巾放入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同学猜猜纸巾湿了吗? 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拿起来,用毛巾擦干杯口的水,再把纸巾拿出来,你们摸摸纸巾湿了吗?(纸巾没湿)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描述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

空气 1.分组谈论并展示成果 气占据空间可以发生变化 组织学生进行 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这些材料,有塑料瓶,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空气占据空间),不用石头,不倾斜瓶子,让水从瓶子里流出来?用乌鸦喝水故事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水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水和空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 料水和空气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 固体: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不能流动、有重量。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 2.科学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步骤工作的 3.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 4.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5.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6.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7.爱提问是人类好奇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8.自制信息卡就是一种(记录)和(呈现信息)的好形式。 9.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写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10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实验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 11.英国牧师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 12.1772年,苏格兰医生和化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氮气 液体量筒

1.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2.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4.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5.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量筒必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6.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速度与液体的黏度有关,黏度越大,流动速度越慢。 7.液体和固体的不同点是: ①固体不会流动。液体会流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 第2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科版

四、水和空气 ⒉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在前一课《水》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更深一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 使学生能对水有更多的认识,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密度、黏度等)认识水和油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它们都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液体这种物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课文主要安排了四个比较活动: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和食用油;二是比较它们的液滴;三是比较它们的“轻重”;四是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经历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对水和油有更多的认识,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密度、黏度等)认识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它们都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液体这种物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背景: 本课教学主要安排两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水与食用油不同点的研究和水与食用油相同点的概括提升,但是这两大板块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融入到四个探究活动中的,这四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感官观察水和食用油、比较水和油的液滴、比较水和油的轻重、比较水和油倒入不同容器中所呈现的共有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与我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打算将感官观察和液滴观察以及轻重比较作为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而把用天平称一称来了解水与油的轻重和水与油倒入不同容器所呈现的现象作为演示实验。 在多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教材编排的水和食用油两种滴液滴在蜡光纸和玻璃上的现象是类同的,为此我选择了报纸和玻璃这两种物体进行比较;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对于水和食用油的轻重比较,我预设了“相互混合”和“用天平称”这两个探究活动,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天平帮助孩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食用油为什么浮在上面的真正原因有比较客观地认识,教材中编排的木棒在水和食用油中沉浮高低的变化,需要学生有物体沉浮相关的认知基础,而三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这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此,我把这个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用天平秤称水和食用油来比较它们的轻重。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个桔子、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营养快线、量筒。 【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1:不洗真干净,洗洗不干净;不洗有人吃,洗了无人吃。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请同学们先拿出自己带来的水看一看,再闻一闻,最后喝一喝。(板书课题) 2.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进行实验汇报,发现不一致的答案。 师:汇总学生争论的焦点,为什么这几项最难辨别?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阐述探究猜测的理由。 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体,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3、5、6号袋子看一看吧,注意把准确率填在表上,并在猜测准确的编号后面打上√。 4.分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生:汇报(水、酒、蓝墨水)(石头、木头、桔子)(空气) 师:你们的分法真科学,科学家就是这样分的:将水、酒、蓝墨水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石头、木头、桔子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空气称为一类气体。请问你们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 生:形态 师: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师: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生:水 师:是的,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师:出示一段视频(干旱的图片或视频),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的很好,你们这样做可以节约和保护我们生活周围的水资源,但仍旧无法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刚才我们也看了地球70%的面积是水,其实我们不缺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70%的海水变成我们可以直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水和空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水和空气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固体: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不能流动、有重量。气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2.科学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步骤工作的 3.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 4.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5.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6.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7.爱提问是人类好奇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8.自制信息卡就是一种(记录)和(呈现信息)的好形式。 9.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写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10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实验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 11.英国牧师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 12.1772年,苏格兰医生和化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氮气 液体量筒

1.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2.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4.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5.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量筒必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6.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速度与液体的黏度有关,黏度越大,流动速度越慢。 7.液体和固体的不同点是: ①固体不会流动。液体会流动。 ②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③固体不会形成滴状。液体会形成滴状。 ④固体不一定有黏度。(有的固体有黏度,有的固体没有黏度。) 液体都有黏度。(有的液体黏度小,有的液体黏度大。) 8.液体和固体的相同点是:有重量、有形状。 水 1.水: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2.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 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一课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

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感受空气》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第1节《感受空气》,主要介绍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b. 掌握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 b. 能够描述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b. 培养学生对空气质量的重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空气

质量。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如水的存在和重要性。他们对于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正在逐渐发展。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a.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询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空气! b.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 -教师:对的,空气就是我们呼吸的东西,那你们能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感受到空气存在的呢? 2. 知识讲解: a. 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空气的存在。 -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描绘大自然风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风、云等元素,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都与空气有关。

b. 介绍空气的特点,如无色、无味、无形等。 -教师:空气是无色的,就像我们看不见它一样,但它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 c. 讲解空气的作用,如供给我们呼吸、风的形成等。 -教师:空气不仅供给我们呼吸,还可以形成风,吹动树叶、风车等。 3. 感受空气: a. 在教室或户外选择一个较为开阔的地方,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感受一下我们周围的空气。 b.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变化,如风的吹动、树叶的摇摆等,与空气的关联。 -教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周围有没有一些变化,比如树叶在风中摇摆,这些都是空气在起作用。 4. 实验探究: a.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吹气球、吸管等演示空气的存在和压力。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吹气球和一个吸管,让学生观察吹气球和吸管的变化。 b.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学生可以轮流吹气球或用吸管吹气,观察气球的膨

2023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水 1、(水)和(空气),是地球上旳两种非常重要旳物质。由于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旳摇篮。 2、水旳样子: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旳液体。 3、水旳存在方式:冰、雪、淡水、云、海洋等形式。 4、水旳用途:洗衣、做饭、饮用等。 5、水和生物旳关系:植物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微生物离不开水。6ﻫ、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旳面积被(水)覆盖着。 7、人们一般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旳一类,称为(气体)。 8、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这样分类旳原则是什么?答:固体有固定旳形状和一定旳体积;液体没有固定旳形状,但有一定旳体积;气体没有固定旳形状和体积。2、水和食用油旳比较 1、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尚有许多液体,例如:洗洁精,饮料,食用油,醋等。 2、在科学观测中我们一般不用(尝)旳措施比较物体。 3、水重食用油轻。 4、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不一样形状旳容器中,观测到了什么,阐明了什么?阐明水和食用油都没有固定形状。

5、水和油旳相似点和不一样点是什么?不一样点: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不黏,比油重,水滴是圆旳。油是淡黄色,有气味,有味道,半透明,有点黏,比水轻,油滴是扁平旳。相似点:会流动、没有固定旳形状,都是液体、透明、均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均有一定旳黏度。 3、谁流旳更快某些 1、按流动速度从快到慢排列:水>食用油>洗洁精(水最快,油较快,洗洁精最慢) 2、液体都会流动,流动旳快慢受到(黏稠度)旳影响。 3、液体和固体旳相似点和不一样点?不一样: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点透明;都会形成滴状;有黏度。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有些透明有些不透明;不会形成滴状。相似点:均有重量,有形状。 4、比较水旳多少 1、你有什么措施来比较不一样瓶中水旳多少?答:(1)倒在同一种大杯子。(2)用小杯子来量(3)称重量 2、液体具有一定旳体积,液体旳体积是可以用(量筒)测量旳。 3、量筒是一种有(刻度)旳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旳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旳体积。 4、液体体积旳单位是(毫升)或(升)。 5、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如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旳(凹液面)旳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旳体积数。 6、生活中某些常见液体旳体积:牛奶250ml(毫升)、食用油5l(升)、矿泉水350ml。 7、5毫升水大概是(一小勺)。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复习资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复习资料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水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 、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 动)的液体。 3、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4、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5、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6、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7、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8、研究水是什么样的物质时,我们用了(看)、(摸)、(闻)等方法。 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2、水和油相比,(油)较轻。 3、把水和油分别滴在玻璃和蜡光纸上,可以观察到: ①水滴较圆,油滴较扁②水在蜡光纸上不渗透,油在蜡光纸上渗透。 2

4、像水和油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像(酱油)、(醋)和(墨水)等都是液体 5、水和油的轻重怎样比较?①把同样大小的一杯水和一杯油放在天平上称②将油倒入盛有水的杯子中,油会浮在水面上③将木条分别放入水和油中,然后进行观察 6、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四 水和空气 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_35

7.空气有重量吗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三、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五、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a: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方法。 b: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

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实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能够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实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协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但能够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能够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能够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准确的,需要改正。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 水和空气单元第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使用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节。 二、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开孔矿泉水瓶、气球、吸管、红卡纸、小木棒、塑料球门、半截带盖矿泉水瓶、绿豆 石子、漏斗、烧杯、水槽、托盘、注射器、胶帽、乒乓球、玻璃弯管、清水、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 自制实验用品来源于生活,实验装置简约化:活动2中用漏斗、橡胶塞、广口瓶等装置代替矿泉水瓶、橡皮泥;活动3中用稀释的红墨水替换清水,现象更明显;活动6中新增了两个智力挑战-绿豆射门以及“听话”的乒乓球,让学生现学活用。 四、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用吹大瓶中气球的游戏导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紧接着用两个活动探究证实空气占据空间。其次利用注射器抽取水和空气,分别上拉和下压活塞,让学生深入学习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接下来用动画片去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用两个挑战题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灵活运用。 第1页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发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能利用科学事实进行预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实证研究的启蒙教育,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课是对空气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空气的空间概念的理解。首先用吹大瓶中气球的游戏导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紧接着用两个活动探究证实空气占据空间。其次利用注射器抽取水和空气,分别上拉和下压活塞,让学生深入学习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接下来用动画片去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用两个挑战题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灵活运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 (1)趣味游戏,设置悬念:吹大瓶中气球的游戏 (2)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漏斗不漏水实验和奇怪的纸团两个探究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3)对比研究,深入探索:注射器抽取水和空气,分别上拉和 第2页 下压活塞,观察水和空气占据空间是否会发生变化 (4)动画模拟,理性感悟:观看动画片帮助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5)智力闯关,现学活用:利用本课内容解决绿豆射门,“听话”的乒乓球难题 八、实验效果评价 (1)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实验操作中手脑双挥,真正做到“玩中学”。 (2)不拘泥于课本,大胆创新,寻找出了效果更好的实验方法。

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数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容器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膨胀扩张。教材首先以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入,认识水和石头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实验做一个初步的猜测后,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实验验证。之后, 在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变化的。同时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按“猜测一一解释一一思维论证一一实验验证” 的过程进行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上的基础上的。能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培养本阶段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

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 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抢空间”游戏 音乐起,绕呼啦圈转圈,音乐停,抢圈内空间。 为什么有学生在圈外?为什么有的同学一开始没进去后来是怎么进去的?有的同学一开始在里面的,后来怎么出来了?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占据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有利后面的学习;创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 1.出示装满水套有气球的可乐瓶和套有气球的空可乐瓶。 猜测哪个气球能吹大? 2.请两名学生上分吹气球(可再安排一生直接吹瓶外的气球作对比),发现瓶内的气球都吹不大。(水瓶中的气球一点也吹不大,空瓶中只能吹大一点点)装着水的瓶子里气球为什么出不大?(板书:水占据空间。) 空的瓶子中气球为什么也吹不大?是不是瓶子中也有物质占据了空间?是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6水和空气 教科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 二、实验器材 实验一:塑料水槽、矿泉水瓶、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带颜色的水、打气筒证明实验:塑料水槽、玻璃钟罩、无孔橡胶塞、带颜色的水、自制刻度尺 验证实验:塑料水槽、玻璃钟罩、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打气筒、带颜色的水、自制刻度尺 三、实验创新要点 实验原型一不足之处有三点: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吸,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实验现象不明显。 其改进如下: (1)用橡皮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橡胶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污染 (3)用推打气筒替代嘴吹气,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实验原型二不足之处有: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三年级学生在操作时候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 其改进如下: (1)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绿色环保。 (2)用玻璃罩代替玻璃杯,并在水槽壁粘贴度尺,水位升降现象更加直观。 四、实验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来完成的。紧紧围绕科学教学的特点。首先提出问题,做出猜测;接着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最后实验验证,证明结论。 五、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空气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六、实验教学内容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水和其他物质一样,都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和《空气的重量》奠定基础。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导入主要是以前概念为切入点,构建学生的科学概念。 首先认识空间概念,其次体验占据概念,接着体会挤压概念,最后提出问题:固体和液体可以占据空间,那么气体可以占据空间吗?引入课题。 (2)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检查上节课作业:让学生在不挤压、不倾倒、不用嘴吸得情况下,将瓶中的液体赶出来,不限制器材(可以自己找器材,也可以借用实验室器材,让学生想办法)。 学生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视频,视频中所有学生都将瓶中的水赶出去了,且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大部分学生是用吹气的方法将水赶出去,有学生提出不太卫生,且不安全,因而选择用打气筒打气。 通过分析实验让学生隐约感觉到:是因为将瓶中注入了空气,才将瓶中的水赶了出去。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到底是不是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设置了以下实验: 大家先观赏一下学生的实验过程。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用玻璃罩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观察乒乓球被压入水槽底部,水槽液面升高,这时再慢慢拧开活塞,水槽里水位下降,乒乓球浮到水面,证明空气能够占据空间。 下面是几幅乒乓球处于不同位置时的图片。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知识点总结(自己整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知识点总结(自己整理) Lt D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一、填空题。 1.水 1. 水和空气,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 2.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的、会流动的物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4.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5.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6. 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2. 水和食用油的比拟 1.我们知道牛奶、水、食用油、醋、果汁等都是液体。 2.对一种液体缺乏了解时,不能轻易尝或闻。 3.混合水和食用油,会看到分层现象,油在上层,水在下层,说明油比水轻。 3. 谁流得更快一些 1.水、食用油和洗洁精这三种液体中,流得最快的是水,流得最慢的是洗洁精。 2.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其他的液体也会流动。不同的液体流动的速度不同。 3.液体都有一定的黏度。液体流动的快慢跟液体的黏度有关。 4. 比拟水的多少 1. 量筒是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2.量筒是玻璃器材,因此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液体的多少用毫升、升来表示。 5.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的、会流动的气体。 2.空气流动形成风。

最新整理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复习资料教科版.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复习 资料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复习资料教科版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 固体: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不能流动、有重量。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 2.科学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步骤工作的 3.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 4.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5.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6.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7.爱提问是人类好奇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8.自制信息卡就是一种(记录)和(呈现信息)的好形式。 9.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写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10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实验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 11.英国牧师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 12.1772年,苏格兰医生和化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氮气 液体量筒 1.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2.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4.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5.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量筒必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6.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速度与液体的黏度有关,黏度越大,流动速度越慢。 7.液体和固体的不同点是: ①固体不会流动。液体会流动。 ②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③固体不会形成滴状。液体会形成滴状。 ④固体不一定有黏度。(有的固体有黏度,有的固体没有黏度。) 液体都有黏度。(有的液体黏度小,有的液体黏度大。) 8.液体和固体的相同点是:有重量、有形状。 水 1.水: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2.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3.水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离不开水。 4.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也多亏了水,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