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学习动机的分类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动机的分类是考试的重点。考试中,考试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问题词干通常会举个例子,要求判断反映了什么样的学习动机,或者检查分类维度和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中有些动机类型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是由人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学习动机的满足在于学习活动,即满足学习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没有外在的诱导和惩罚。比如,学生喜欢学英语,学英语会让他们快乐,不是因为学英语可以达到功利的效果。

外部学习动机由学习活动之外的诱因引起的,需要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外,学习活动本身无法提供满足需要的奖励,个体进行学习是由于对学习的结果感兴趣。例如,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出国留学,不是对英语知识感兴趣,而是对出国留学这一学习结果感兴趣,即对学习之外的诱因感兴趣。

二、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划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学习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例如,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

低级的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例如,为了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努力学习,学习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是低级的动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高级的学习动机还是低级的学习动机都能促进个体的学习活动,两者没有好坏之分。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第35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V ol. 35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Jan. 201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罗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 要:学界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至少存在三种理解:传统的二分法认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对抗,互相影响对任务的参与;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两者相互联系并转化;最近的研究则认为两种动机可以并存,个体可以同时为外部和内部动机所激发。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机状态。 关键词: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3)01-0042-05 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一直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一般认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持久和稳定,持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对学习更为积极和投入,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能坚持不懈地对待困难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1-2] 因此,教学的内部动机取向优于外部动机取向。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奖赏等外部手段向来被当作一种激励学生的有效工具而得到普遍运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由此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厘清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12-05-2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6054S ) 作者简介:罗丽芳(1975-),女,福建连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E-mail: lfluo@https://www.360docs.net/doc/2f16652119.html, 动机研究者很早就认识到驱动行为的力量有不同的来源。他们认为,动机并非一个只在整体上进行变化的单一概念,它还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例如,学生出于兴趣或好奇心而产生的学习行为,与为了赢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赏而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其行为动机在量上未必发生变化,但动机的本质已经有所不同。因此,影响行为结果的,不仅仅是动机的水平,动机的类型也与之密切相关。此后研究者纷纷致力于探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所导致的不同经历与结果,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迄今为止,有关两者关系的实质至少存在以下三种理解: (一)互不相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看成是互不相容的对立者。[3]内部动机被认为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兴趣、好奇心、挑战而产生的动机。当学习者受内部动机驱动时,他们的学习活动无须任何外在奖励或惩罚,因为活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奖赏。相反,由奖惩、监督等外部力量激发的动机,则属于外部动机。这种动机依赖于外部情境条件,一旦情境条件消失,由此产生的动机也不复存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区分很自然地形成了对两者关系的第一种认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截然对立,互不相容。对一个已经具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实施外部强化,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其已有的内部动机。Deci 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大学生本来很喜欢玩一种智力游戏,但如果让他们从事这个活动并给予报酬,那么当得不到报酬时,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也降低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过分肯定理论(或过分奖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莱珀(lepper)提出的。该理论主要讨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内部动机有四种来源:挑战、好奇、控制、幻想。除了最后一种,其余几种都已被许多内部动机研究证实。前面提到的许多理论都认为动机部分来源于个体控制环境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内部动机。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活动以外的原因如某一物体、分数、反馈或表扬等。当个体从事一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内部动机)时,给予个体一种奖励(外部动机),使活动成为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一种手段,那么,个体以后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就会降低。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以心理系的2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该实验证明过分肯定现象的存在,即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奖金),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就这样过来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

少付一点给你们了。”见此情景,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就这样,老人的奖赏使这群孩子改变了对骚扰行为意义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取乐,后来变成了为别人卖力,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受控制的行为。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过分肯定现象。 过度奖励现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发生。奖励是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是对学生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奖励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事物就越有热情,成长得也就越快。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顺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做。但是过度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甚至使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有关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即随着奖励的逐渐减少,也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奖励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在进行奖励时如何帮助孩子把动因关注到对自己的发展上,是教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误用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应当有所节制,不能频繁、过度地使用。如果奖励过于频繁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给了奖品就完事。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奖励吸引孩子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吸引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所有心理学的实验中,这是我非常喜欢而且戏剧效果十足的一个: 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征求志愿的受试者,研究某一些特定状况下的人类生理反应,因为参与这项实验可以得到微薄的报酬,所以很多大学生就纷纷跑去参加。到了实验室,助理向受试者解释,必须在受试者的身上接上一些电线,以测量心跳、血压、呼吸以及皮肤表面微弱的电流(心理学称为「肤电反应」 ) ,然后实验开始了,研究助理端出一盘炸蟋蟀,没错,就是炸蟋蟀,研究想要知道受试者吃炸蟋蟀的时候的生理反应。吃完炸蟋蟀之后,研究助理将事先议定的实验报酬交给受试者,并表示实验已经顺利完成,但是为了将来提升实验的品质,要请每一位受试者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地点安排、实验指导语是否清楚、实验的奖酬是否吸引人、实验的行政作业是否良好、炸蟋蟀好不好吃...等等。 其实这个实验的目的跟那些生理反应完全无关,在实验中,有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10美元的报酬、另外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50美元的报酬,本实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比起得到50美元的受试者来说,那些得到10美元的受试者,认为炸蟋蟀比较好吃! 这个实验的结果最后推导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我们称为「过度辨正」,指出人类的外部动机将会明显削弱内部动机,也就是当一个行为有明显的外部奖酬的时候,其内部动机将会被削弱,讲得白话一点,你可以轻易地说服自己「吃炸蟋蟀来赚50美元是很值得的」,但是为了10美元吃炸蟋蟀就显得有一些愚笨了,所以你的内心机制提出一个合理化的结论是「其实吃炸蟋蟀也没有那么恐怖」。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项理论,假如你总是用金钱去鼓励小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倒垃圾得到10元零用钱、洗碗筷得到10元、考试100分得到50元...很快地你将会发现小孩子不再认为自动自发地帮助父母完成这些事情是应该的,反过来说他们将会开始追问:「那我作这件事情,你要给我多少钱?」 我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有一位网友询问到他们公司的绩效管理的问题,他们的总经理认为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应该要能够具体量化、与公司的经营利润结合、而且大家都觉得公平,就像一个游戏规则一样。这是作得到的吗?当然作得到。问题是企业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么作?或者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大部分的公司都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我以前任职的一家start-up的高科技公司,也曾经遇到绩效管理的问题,主要的争议在于,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平客观的奖酬制度来进行奖酬的分配。后来经过很多主管讨论出来的方法大抵上是这样子运作的: 公司主要有三个研发产品线:A产品、B产品以及C产品,公司准备分配给三个产品线的最高主管一些绩效点数,A和B产品各得到5000点,C产品因为原来就评估其营收的贡献会比较小,只有2500点。接下来,主管则再针对每一个比较小的团队分配绩效点数,如此将绩效点数分配到每一个个人为止:比方说软体设计部门如期完成其程式码的编译给点数800点、每提早一周追加5%、每延后一周则扣5%;如果程式码完成后发现错误需要改版,每改版一次扣点数10%;另外公司也会提拨给业务单位另外的1000点,业务单位可以用来请求每一个产品的程式组译排程,比方说过了半年以后业务单位发现产品B的市场需求高于产品A,则有资源针对产品B加码300点,以鼓励研发工程师加快研发脚步.. .依此类推的结果是,公司将会建立明确而清楚的游戏规则,到了年底,每一位研发工程师论功行赏,假设公司年底可以分配给研发单位员工的分红是2000万元,而加加扣扣的结果公司所有研发工程

浅析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浅析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许多研究表明,亚裔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总是比同年龄的西方学生占优势。他们在各类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学生在创造力、新颖、独创的思想方面却不如他们在知识测验中的表现那么突出。诺贝尔奖是对科学家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种奖励,同时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的标志,而我国至今未实现零的突破,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因此, 对于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创造力的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 学习动机由于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直接相关,因而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本文从提高学生创造性入手,就培养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作一探讨。 一、内部动机与创造性 从心理角度讲,所谓动机,即行为的动力机制,它是发动或引起个体的行为,维持已引起的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历程。通常人们把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例如“上大学”可作为学习的一种动机, 它驱使高中生在高考前埋头苦读,潜心备考。依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好奇、喜欢挑战、喜欢独立掌握知识和独立进行判断,它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习活动本身就能使这种动机得到满足,学习成功就是一种强化。如儿童从事游戏,体育爱好者从事体育活动等。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它是由学习活动外的情境提供奖励而维持的动机。如学生为了父母的奖励而学习。 内部动机对个体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的内部动机水平较高,就会主动提出任务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及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搜索以产生各种可能的反应;即使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扰仍会保持开放心态,能够敏锐地知觉到刺激中较为隐蔽的与解决问题有关的重大线索,敢于冒风险,富有挑战性,思维新颖、独特、流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玛布丽的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内部动机对人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之浅议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之浅议 摘要: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个体,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信念等内部 学习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 学习知识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动机激活选择自主创造榜样完善 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 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 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 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 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选择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

的选择性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客体 来对待,而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同时,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 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学习内容相同,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当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 二、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 主体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并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和调控,充分发挥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 挥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内化和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浅谈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

浅谈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 陈为庆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是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积极地参与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动机是指内驱力的增强,以及与内驱力相联系的面向一定目标的行为驱向。它的形成离不开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诱因。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景和条件。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模式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说明了动机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但是,笔者认为,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部分。 内部动机是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外部动机是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指向学习活动以外的目的。 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如果要持久地推动学生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努力的代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外部动机激发,忽视学生内部动机激发。例如,某学生厌学畏学,究竟是对学习任务不感兴趣,还是理解知识有困难?或者是懒惰贪玩?教师很少作这样的分析。由于教育缺少针对性,所以收效甚微。因此,要制定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学生内部动机激发的措施包括:归因训练、角色转换、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等等。 1、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许多学生往往把失败归之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不好,能力低、任务太难。这就容易使他们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降低他们在学习任务,特别是困难面前的坚持性和自信心。归因倾向是个体的一种社会认知,它对人的情绪与行为影响很大。例如,将成功归之于内部的能力与努力会使人感到自豪、骄傲,将失败归之于不可控的因素、外部因素,会使人感到灰心丧气。归因作为动机形成过程中一定情境与个体内部信念的中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有人归纳了三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 (1)团体发展法。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为三至五人)在一起分析和讨论学习或工作成败的原因,并由一名教师或辅导者对各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归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几种原因中选出与自己学习或工作成绩最有关系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作出评定。教师或辅导员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对小组成员作出反馈,指出归因错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 (2)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摘要动机,因其对人类行为驱动作用的重要性和内隐性,一直以来就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自上世纪80年代自我决定论产生以来,关于动机的内化研究逐渐开展并深入。内部动机指的是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外部动机是指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项活动的欲望。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和动力不足,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探讨的主要有认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如何激发内部动机,如何避免将内部动机外在化。 关键词动机内部外部激发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指特定需要引起的,满足某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而引起和维持学生的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就是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是由学生自我的内部动机形成的,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其中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自发产生的动机,指的是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是指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项活动的欲望,如获得某种奖励,所处环境的压力等。内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为学习的活动本身;外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为学习的结果和意义。 学习的内部动机种类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受好奇心驱使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获得满足感。第二种是完成活动的乐趣,学生对于自己能胜任的学习活动感到有信心,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求成欲。第三种是任务对人的能力的挑战,学生有对自己理想状态的憧憬,达到时会有实现理想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内部动机外部化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群淘气的孩子总是往一个花园里扔砖头,主人很无奈。有一天,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得很高兴,不如进行一个比赛,谁扔得最远可以得10块钱。”孩子们一听来劲了,奋力的扔,优胜者果然得了钱。第二天,主人又来了,说今天第一名只能得5块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块钱也不少呀。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块钱,有一些人嫌钱少就走了,仍有人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到1毛钱。孩子们听了很不屑:“就1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孩子们走了,后来再也没有来过。这位主人成功地将孩子们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即把对玩的兴趣转变成对奖励的追求,当奖励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时,活动便停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的例子,当你感叹那个人的聪明之余,是否会反思下,现在有许多家长和老师运用了不恰当的鼓励措施,而导致将一些好的行为也被终止。 几年前,西乔治大学的教授,梅尔.斯蒂利决定对较为贫困的孩子提供更为丰厚的奖励。他发起了名为“从学习中赚钱”的计划,在该计划中,低收入的孩子们每读一本书就可以获得两美元的收入。这项计划已经被拓展到了包括弗罗里达、北卡罗来纳、德克萨斯以及华盛顿等多个州的学校中。例如在达拉斯,超过一万的学生已经通过阅读7万本书获得了14万美元的收入。

动机的分类

动机的分类 人类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有多少需要就有多少动机。 1.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 根据动力来源,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自身激发的动机的满足是在活动之内,而不是在活动之外。活动本身就能引起人的兴趣,是活动者追求的目的。例如,乘务员认真学习是因为学习本身能给她带来满足和愉快,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内部动机中的成功感或兴趣比外部动机中单纯的金钱或物质利益既经济又具有积极作用。 (2)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工人为了获得奖金而工作,乘务员为了得到旅客的赞扬而学习,这些活动的推动力均来自活动外部的刺激,都是外部动机,一般情况下,外部动机的内驱力较小,维持时间也不长,激发起某种动机的外在条件一旦“消失”,被激发起来的外部动机也就较难维持了。 在学习过程中,乘务员单靠外部动机和单靠内部动机都不行,而应适当地交替使用这两种动机。教育实践证明,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必须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从学习中找到学习兴趣,力求不断地深入探索事物的奥秘。 2.根据动机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时间划分 根据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时间,动机可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知识与学习活动直接关联的东西,它可能出自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如觉得学习内容有趣能训练乘务员多动脑子,可能出自应付车务段的考核,也可能出自得到旅客的赞扬,避免责备,等等。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与学习活动本身有较切近的关系,实际效能明显,但是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2)间接的远景性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人们对活动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相互联系,它是社会要求在人们活动中的反映,是人们的理想世界观在活动中的体现。例如,中国大部分乘务员能把学习和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无论情境中的外部因素是否改变,都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但是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是一种广义的概括的东西,一般来说,它与当前进行的活动没有过多的直接联系,因此对当前的活动没有直接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将来”是一个遥远的时间概念,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只能起比较间接的推动作用。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两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推动乘务员努力学习的巨大动机。 3.根据需要的种类划分 根据需要的种类,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系的原发性动机,也称为内驱力。饥饿动机、干渴动机是研究最多的两种主要的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理、社会需要有关的后天学习的动机。社会性动机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即好奇心、探索与操作;二是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如取得成就被社会承认、尊敬、赞许等)与社会交往动机(如

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概述

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概述 【摘要】近30多年来,将近100多个研究对外部奖励影响内部动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综合考察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各种结果,对外部奖励与内部动机的关系研究结果及解释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奖励;内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 在人类的行为中,有的是人们发自内心喜欢去做的,人们表现得积极主动和充满创造力。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人们并非真正喜欢某些事情,这时他人就通过提供外部奖励来激励人们去行动。在社会的各种情境中,已广泛使用奖励来控制人的行为。然而,关于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概述。 一、奖励的概念及分类 1.奖励的概念 奖励是与惩罚相对而言的。在心理学中,虽然奖励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桑代克的效果率中,但开始使用这一术语并将其放于研究和理论的中心位置的是斯金纳。在早期研究中,他喜欢使用强化而非奖励。从他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强化(积极强化)就是奖励;强化就是伴随某种希望出现的反应而实施的奖励;奖励只能有一种效果,即,增强行为。这与人们通常对奖励的观点一致,即,奖励是在好的行为之后获得的好东西。行为主义学家非常重视奖励的运用,强调应该使用奖励控制人的行为。被称为奖励的事件通常包括诸如奖品、金钱、荣誉等等。目前,奖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问题和情境中。 就奖励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Kohn 认为,外部奖励是活动自身之外的诱因,它使人们受外部动机的驱动。外部奖励来自于个人自身之外,通常由其他人控制安排。糖果、奖品、金钱、代币和“控制性的”或评价成绩的赞扬都被认为是外部奖励。Deci认为某些活动能提供内在奖励,即进行活动不是依靠外部奖励,而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2.外部奖励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学派对外部奖励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纵观大量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社会认知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两种观点都根据奖励类型、奖励期望和奖励伴随事件对奖励进行了分类。根据奖励类型分为有形奖励和言语奖励;根据奖励期望分为预料到的奖励或未预料到的奖励。但在奖励伴随事件的划分上存在差异。 在认知评价理论中,Ryan等人将外部奖励分为三种类型:非伴随任务的奖励、伴随任务的奖励、伴随成绩的奖励。 行为主义学家Cameron,Banko,和Pierce 按照奖励伴随事件将奖励划分为七种类型:非伴随任务奖励、因做得好而提供的奖励、因做一项任务而提供的奖励、因完成一项任务而提供的奖励、因解决每个单元而提供的奖励、因超过某个分数而提供的奖励、因超过某个标准而提供的奖励。 二、内部动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内部动机的概念 内部动机是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的。内部动机是指由活动者本人自发产生的指向活动过程的动机,即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如获得奖励、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