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概述

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概述
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概述

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概述

【摘要】近30多年来,将近100多个研究对外部奖励影响内部动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综合考察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各种结果,对外部奖励与内部动机的关系研究结果及解释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奖励;内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

在人类的行为中,有的是人们发自内心喜欢去做的,人们表现得积极主动和充满创造力。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人们并非真正喜欢某些事情,这时他人就通过提供外部奖励来激励人们去行动。在社会的各种情境中,已广泛使用奖励来控制人的行为。然而,关于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概述。

一、奖励的概念及分类

1.奖励的概念

奖励是与惩罚相对而言的。在心理学中,虽然奖励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桑代克的效果率中,但开始使用这一术语并将其放于研究和理论的中心位置的是斯金纳。在早期研究中,他喜欢使用强化而非奖励。从他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强化(积极强化)就是奖励;强化就是伴随某种希望出现的反应而实施的奖励;奖励只能有一种效果,即,增强行为。这与人们通常对奖励的观点一致,即,奖励是在好的行为之后获得的好东西。行为主义学家非常重视奖励的运用,强调应该使用奖励控制人的行为。被称为奖励的事件通常包括诸如奖品、金钱、荣誉等等。目前,奖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问题和情境中。

就奖励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Kohn 认为,外部奖励是活动自身之外的诱因,它使人们受外部动机的驱动。外部奖励来自于个人自身之外,通常由其他人控制安排。糖果、奖品、金钱、代币和“控制性的”或评价成绩的赞扬都被认为是外部奖励。Deci认为某些活动能提供内在奖励,即进行活动不是依靠外部奖励,而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2.外部奖励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学派对外部奖励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纵观大量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社会认知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两种观点都根据奖励类型、奖励期望和奖励伴随事件对奖励进行了分类。根据奖励类型分为有形奖励和言语奖励;根据奖励期望分为预料到的奖励或未预料到的奖励。但在奖励伴随事件的划分上存在差异。

在认知评价理论中,Ryan等人将外部奖励分为三种类型:非伴随任务的奖励、伴随任务的奖励、伴随成绩的奖励。

行为主义学家Cameron,Banko,和Pierce 按照奖励伴随事件将奖励划分为七种类型:非伴随任务奖励、因做得好而提供的奖励、因做一项任务而提供的奖励、因完成一项任务而提供的奖励、因解决每个单元而提供的奖励、因超过某个分数而提供的奖励、因超过某个标准而提供的奖励。

二、内部动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内部动机的概念

内部动机是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的。内部动机是指由活动者本人自发产生的指向活动过程的动机,即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如获得奖励、避免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第35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V ol. 35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Jan. 201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罗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 要:学界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至少存在三种理解:传统的二分法认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对抗,互相影响对任务的参与;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两者相互联系并转化;最近的研究则认为两种动机可以并存,个体可以同时为外部和内部动机所激发。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机状态。 关键词: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3)01-0042-05 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一直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一般认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持久和稳定,持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对学习更为积极和投入,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能坚持不懈地对待困难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1-2] 因此,教学的内部动机取向优于外部动机取向。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奖赏等外部手段向来被当作一种激励学生的有效工具而得到普遍运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由此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厘清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12-05-2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6054S ) 作者简介:罗丽芳(1975-),女,福建连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E-mail: lfluo@https://www.360docs.net/doc/fb9426251.html, 动机研究者很早就认识到驱动行为的力量有不同的来源。他们认为,动机并非一个只在整体上进行变化的单一概念,它还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例如,学生出于兴趣或好奇心而产生的学习行为,与为了赢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赏而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其行为动机在量上未必发生变化,但动机的本质已经有所不同。因此,影响行为结果的,不仅仅是动机的水平,动机的类型也与之密切相关。此后研究者纷纷致力于探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所导致的不同经历与结果,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迄今为止,有关两者关系的实质至少存在以下三种理解: (一)互不相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看成是互不相容的对立者。[3]内部动机被认为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兴趣、好奇心、挑战而产生的动机。当学习者受内部动机驱动时,他们的学习活动无须任何外在奖励或惩罚,因为活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奖赏。相反,由奖惩、监督等外部力量激发的动机,则属于外部动机。这种动机依赖于外部情境条件,一旦情境条件消失,由此产生的动机也不复存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区分很自然地形成了对两者关系的第一种认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截然对立,互不相容。对一个已经具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实施外部强化,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其已有的内部动机。Deci 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大学生本来很喜欢玩一种智力游戏,但如果让他们从事这个活动并给予报酬,那么当得不到报酬时,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也降低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作者简介 蒲勇健(Pu Yongjian),男,(1961.11–),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 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博弈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赵国强(Zhao Guoqiang),男,(1974.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 管理专业2000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地址:重庆大学A区12舍2-145室 400044 电话: E-mai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为02JA880037。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於个体行爲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於个体的行爲具有显着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於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爲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字: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动机激发策略

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外阅读中,阅读动机可分为两类:内在动机与外加动机。实验证明,外部的报偿不仅会抑制内在的动机,而且还会使学习的质量降低。所以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上。 然而,内在动机不是一种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动机,它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所以,我们不会要求开始学习阅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内在动机,而是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培养他们对于阅读的内在动机。 这儿,尤其要提一下阅读的成就动机,它包括求成功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两种。求成动机是指一种稳定的追求优异操作的倾向,即把某一件事做好的倾向。避免失败动机,就是一般的避免失败的意向。阅读成就动机也是一种内在动机。 在激发与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时,我们按如下原则开展研究与实践: 1、把激发与维持阅读动机看成是智力开发乃至整个教育的手段与目的。 正确的阅读动机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阅读智能开发的效果看,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是个体智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广泛认知兴趣。当这种认知兴趣成为个体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外来的鼓励就能自觉地进行阅读,自觉地对自己的发展承担责任。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使用外部奖励时,不仅奖励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多的侧

重奖励他们阅读时的努力程度的进步情况,个体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之后,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2、鼓励学生为“学习目的”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动机。 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中,为了外物的奖赏和他人的赞扬,只有学生认识到发展的要求,他的行为才是自觉的、自主的,从动机上说,他才会产生自主性的动机。 根据这种原则,我们在课设计任意一套课外阅读方案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内心的反应,引导他们把阅读智能的开发看成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样,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进行到底。 3、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研究表明,成功会提高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而失败则会降低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从本质上说,阅读动机就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期在努力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根据这种原则,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是以团体为参照进行,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把个体的进步看成是成功的指标,而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与强化。 (二)时间管理策略 如果我们把阅读时间分为名义时间(老师规定用时间)与专注时间(实际使用时间)两类,那么阅读成效就是学生专注时间与名义时间的比例函数: 阅读成效= f()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对学习的影响 本章要点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认知失调论自我效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的行为。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和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的能量,包括生理的内驱力和社会的内驱力;诱因是指吸引有机体的行为目标,即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物。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的系统。

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98~10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 陈志霞吴豪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武汉 430074) 摘要该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内在动机的概念和具体影响因素诸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内在动机主要是由于活动过程本身特性或个体内发性精神需要所引发的一种活动或工作动力。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需要兴趣情感因素、工作任务本身特性、个体成就目标设置、自我效能感、组织授权与交换以及外在激励方式等方面。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在于内在动机具体结构的深入探讨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以及诸因素交互作用综合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关键词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目标设置,外在激励。 分类号 B848 行为动机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动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于内在动机的兴趣与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一些相关研究发现,内在动机不仅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性的激发,而且内在动机驱使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工作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心情也会更愉悦,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因此,研究内在动机的相关规律,也就成为目前相关领域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内在动机的概念和具体影响因素诸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系统回顾,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自己的展望。 1 内在动机的概念 尽管相关理论和学说众多,但是几乎所有的相关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把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就组织行为领域来看,如果个体参加一项活动或工作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任务之外的某些结果如报酬奖励等,那么其行为就是由外部动机引发的;相反,如果个体行为主要由任务本身的某些特性引发并维持,那么其行为就是由内在动机所引发的[2]。 虽然学术界关于内在动机的认识有着一个基本 收稿日期:2007-04-23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5JA630018)。 陈志霞,E-mail:chpsy@https://www.360docs.net/doc/fb9426251.html, 一致的看法,但是,不同学者对于内在动机的具体界定及其主要成分的看法依然存在明显差异。Maslow主张发挥自我潜能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内容;Alderfer则强调人们研究、探索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是内在动机的重要成分;McGregor的Y理论和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均强调挑战性工作中追求成功的愿望和责任;Deci和Ryan等人则比较强调能力、自主性和人际关系需要等三种内在需要;Amabile对内在动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确定了内在动机的五种主要构成要素,它们分别是自我决定、胜任感、工作参与、好奇心和兴趣。其他一些学者如White, Argyris和Herzberg 等也就内在动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综合此类学者的观点,内在动机主要与人们的某些内在精神需要相关联[3]。 另外一些学者主要从个体的行为归因来对内在动机进行界定。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认为某活动或工作是自己本身愿意去做的,那么其主要的工作动机就是内在动机。受到内在动机激励的员工,他们往往觉得自身能力在工作中得到了发挥,具有很大的工作自主性。他们往往不是追求一些明显的外在报酬而是由于对活动或工作本身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动机。例如Hackman和Oldham 强调,内在动机是指员工通过自我激励有效工作的程度,受到内在动机驱使的员工在有效工作时往往会有积极的内部情绪体验[4]。Deci和Ryan也认为,内在动机是指为了活动过程本身所体验到的快乐和满足而从事某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哲学研究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王炳德 创造动机是个体激发和维持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创造动机是人类诸多动机中的一种动机,由于它是人类独有的,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对创造动机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然而创造动机无论对于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特别是在我们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深入探讨创造动机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 一、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 要探讨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首先就要探讨人类动机的激发机制,因为创造动机只是人类动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动机理论,西方先后提出过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以及各种现代认知动机理论,我国学者也构造了/动机模式0。尽管上述理论和模式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终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在吸收以往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动机模式,以求教于心理学界同仁。 我们假设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元动机系统,这个元动机系统既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先天倾向性结构,又是在广泛的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它有点类似于皮亚杰的/图式0。 元动机系统不等同于动机,在没有刺激的条件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在遇到刺激的条件下,它会活跃起来,但它本身并不能激发人类的行为。元动机系统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刺激的不同内容、不同强度,在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见图1) 刺激元动机系统动机行为 图1人类动机激发示意图 由于刺激是多元的,那么在元动机系统中就会出现多种需要、意向、愿望、目标等,元动机系统将根据原有结构、刺激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中综合出一种主导需要作为动机,而将其他的需要、愿望暂时压抑在系统中,随着原来主导需要的满足,元动机系统将提供新的主导需要作为动机。 那么创造动机是如何激发的呢?一般说来,不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是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特征,就越有可能将该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动机。所以,创造动机的激发一方面要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另一方面,则要对

动机理论概述

动机理论概述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四、成就动机理论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过分肯定理论(或过分奖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莱珀(lepper)提出的。该理论主要讨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内部动机有四种来源:挑战、好奇、控制、幻想。除了最后一种,其余几种都已被许多内部动机研究证实。前面提到的许多理论都认为动机部分来源于个体控制环境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内部动机。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活动以外的原因如某一物体、分数、反馈或表扬等。当个体从事一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内部动机)时,给予个体一种奖励(外部动机),使活动成为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一种手段,那么,个体以后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就会降低。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以心理系的2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该实验证明过分肯定现象的存在,即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奖金),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就这样过来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

少付一点给你们了。”见此情景,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就这样,老人的奖赏使这群孩子改变了对骚扰行为意义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取乐,后来变成了为别人卖力,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受控制的行为。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过分肯定现象。 过度奖励现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发生。奖励是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是对学生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奖励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事物就越有热情,成长得也就越快。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顺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做。但是过度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甚至使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有关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即随着奖励的逐渐减少,也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奖励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在进行奖励时如何帮助孩子把动因关注到对自己的发展上,是教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误用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应当有所节制,不能频繁、过度地使用。如果奖励过于频繁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给了奖品就完事。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奖励吸引孩子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吸引

动机试题

选择题不用抄题目,直接写答案即可。 一、选择 1. 意志行动()(多选)。 A.要克服困难 B.有目的性 C.是有意识的行为 D.取决于当前需要 E.是人的内部意识向外部行动转化的过程 2. 意志行动中的准备阶段包括()(多选)。 A.动机斗争 B.确定行动目的 C.选择行动方案 D.克服困难 3.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A.接近—回避 B.回避—冲突 C.多重接近—回避 D.接近—接近 4、既怕考试不及格又不想放弃玩耍时引起的是()式冲突。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5.一个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受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冲突情境属于()。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6.一个人听到自己患重病的消息后,一开始往往会拒绝接受这种事实,这体现()的机制;有时候人们还表现出孩子似的哭闹行为,这体现()的机制;当人们发现这种事实无法改变时,短期内往往会变得消极、沉默,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这体现()机制。 A 认同 B 退行 C 冷漠 D 过度焦虑 E 否认 F 合理化 7.一个对人经常怀有敌意的人会说别人都不友好,这体现()。A否认 B投射 C压抑 D退行 E合理化 8.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体现()。A否认 B投射 C压抑 D退行 E合理化 9、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这反映意志();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的意志缺乏();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韧性 10、动机()(多选)。A.使个体朝一定目标活动 B.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C.可根据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D.和行为之间有对应关系 11、根据不同的需要为基础,动机可划分为()。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D.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2、()可以引起动机?(多选)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E、内驱力F、情绪

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机的激发 郭望娣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 摘要本文从旅游动机的概念从发,浅析影响旅游动机产生的因素,在对旅游动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激发旅游动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大峡谷的旅游发展实例,探讨具体情境中如何激发旅游者的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旅游地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影响因素;激发;清江大峡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国家现代化产业经济增长中所处地位越来越高,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其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结合旅游者心理,如何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是推动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 要探讨旅游动机的概念首先要从旅游说起。旅游的定义有很多,但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艾斯特定义,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而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通常生活中所说的旅游就是旅游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地理空间环境的变化中的所有体验的总和。动机一词则源起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或引起活动。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简单地说,旅游动机就是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确定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个体的旅游行为就是在旅游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并维持的。 从心理学上说,动机与需要紧密结合。动机产生于人的某种需要。旅游动机与旅游需要相结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人们外出旅游,满足的需要多半是较高层次的,属于精神需要。尽管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也有满足

动机理论

社区中的案例 1.一群富裕的高中运动员将一个弱智的邻家女孩拖入家中对其进行性侵犯 2.县政府——发展经济为由——将带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引进到了饮用水的源头。因此,十年间当地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而周边的县市却环境较好 3.一个年轻人放弃了买汽车的打算,转而将这笔钱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业中 4.一个高中生用三年的时间来设计一门和平研讨课(为了学分) 5.一个7岁的小孩子为孤儿收集了一千个箱子,这样他们就不用再提着他们的家当在垃圾箱周围转悠了 6.一个商人将在其生意转手后所得1千万中的一部分分给了原来的雇员(他们在新雇主手下仍保留原有职位) 是什么促使人们有这样的行为呢?动机理论认为动机可以塑造吗?社会工作者可以从理论中吸取哪些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激励或制止以上哪些行为呢? 系统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现实建构 社会交换理论和权力组织关系理论 冲突理论动机理论 生态理论 批判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混沌理论

动机理论概述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所有心理学的实验中,这是我非常喜欢而且戏剧效果十足的一个: 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征求志愿的受试者,研究某一些特定状况下的人类生理反应,因为参与这项实验可以得到微薄的报酬,所以很多大学生就纷纷跑去参加。到了实验室,助理向受试者解释,必须在受试者的身上接上一些电线,以测量心跳、血压、呼吸以及皮肤表面微弱的电流(心理学称为「肤电反应」 ) ,然后实验开始了,研究助理端出一盘炸蟋蟀,没错,就是炸蟋蟀,研究想要知道受试者吃炸蟋蟀的时候的生理反应。吃完炸蟋蟀之后,研究助理将事先议定的实验报酬交给受试者,并表示实验已经顺利完成,但是为了将来提升实验的品质,要请每一位受试者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地点安排、实验指导语是否清楚、实验的奖酬是否吸引人、实验的行政作业是否良好、炸蟋蟀好不好吃...等等。 其实这个实验的目的跟那些生理反应完全无关,在实验中,有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10美元的报酬、另外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50美元的报酬,本实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比起得到50美元的受试者来说,那些得到10美元的受试者,认为炸蟋蟀比较好吃! 这个实验的结果最后推导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我们称为「过度辨正」,指出人类的外部动机将会明显削弱内部动机,也就是当一个行为有明显的外部奖酬的时候,其内部动机将会被削弱,讲得白话一点,你可以轻易地说服自己「吃炸蟋蟀来赚50美元是很值得的」,但是为了10美元吃炸蟋蟀就显得有一些愚笨了,所以你的内心机制提出一个合理化的结论是「其实吃炸蟋蟀也没有那么恐怖」。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项理论,假如你总是用金钱去鼓励小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倒垃圾得到10元零用钱、洗碗筷得到10元、考试100分得到50元...很快地你将会发现小孩子不再认为自动自发地帮助父母完成这些事情是应该的,反过来说他们将会开始追问:「那我作这件事情,你要给我多少钱?」 我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有一位网友询问到他们公司的绩效管理的问题,他们的总经理认为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应该要能够具体量化、与公司的经营利润结合、而且大家都觉得公平,就像一个游戏规则一样。这是作得到的吗?当然作得到。问题是企业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么作?或者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大部分的公司都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我以前任职的一家start-up的高科技公司,也曾经遇到绩效管理的问题,主要的争议在于,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平客观的奖酬制度来进行奖酬的分配。后来经过很多主管讨论出来的方法大抵上是这样子运作的: 公司主要有三个研发产品线:A产品、B产品以及C产品,公司准备分配给三个产品线的最高主管一些绩效点数,A和B产品各得到5000点,C产品因为原来就评估其营收的贡献会比较小,只有2500点。接下来,主管则再针对每一个比较小的团队分配绩效点数,如此将绩效点数分配到每一个个人为止:比方说软体设计部门如期完成其程式码的编译给点数800点、每提早一周追加5%、每延后一周则扣5%;如果程式码完成后发现错误需要改版,每改版一次扣点数10%;另外公司也会提拨给业务单位另外的1000点,业务单位可以用来请求每一个产品的程式组译排程,比方说过了半年以后业务单位发现产品B的市场需求高于产品A,则有资源针对产品B加码300点,以鼓励研发工程师加快研发脚步.. .依此类推的结果是,公司将会建立明确而清楚的游戏规则,到了年底,每一位研发工程师论功行赏,假设公司年底可以分配给研发单位员工的分红是2000万元,而加加扣扣的结果公司所有研发工程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和维持功能 3、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4、动机的产生: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5、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按需要的不同性质)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源泉不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出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7、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多方面。 8、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它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9、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合作、情谊、归属 10、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1、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 12、工作动机: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13、较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14、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就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它不能解释人所有的动机行为。 1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低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级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7、情绪:它包括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的共同活动构成了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8、情绪与情感:(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的早晚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谈谈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是“授人以渔”的初始步骤。如果一个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话,他的教学就成功了多半。现代教育推崇的“自主学习法”,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人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老师,相信老师,老师给出的教学指令,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会容易实现。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因为只有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胜任现代化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钦佩,彰显人格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重师爱的培养。是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言语,都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情绪振奋,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师爱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潜移默化。 总之,教师对专业的敬业精神,饱满的精神风貌和爱护师生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出对所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失败的意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蒲勇健赵国强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作者简介 蒲勇健(Pu Yongjian),男,(1961.11–),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 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博弈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赵国强(Zhao Guoqiang),男,(1974.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技术 经济及管理专业2000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地址:重庆大学A区12舍2-145室400044 x023-6511一三69 E-mai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为02JA880037。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词: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 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to the agent’s behavior; it can improve the agent’s effort. Especially, when the individual’s intrinsic motivation boost s, it can be the substitution of extrinsic incentive,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source of effort and should be the cor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is the complement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incentives, principal-agent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虽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教师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起点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我们在教学中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孩子变的可爱了,闪光点越来越多。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在我的眼中,学生变的可爱了。 2、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得到赏识,教师尽可能的创设机会给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的评价中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课间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并能促进其进步与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关爱学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能、行、成”的强势心态。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我想,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性评价。 二、把握评价契机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关键 1、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指一味赞扬学生,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维碰撞处”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加强这种矛盾,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争论中掌握知识,建构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 2、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时思维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教师微笑着用“开动你的小脑筋再想一想,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这一类语言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反思,对他们的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